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

今天是七七事变周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到来之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体会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一】

如果一个着名歌星在7月7日开演唱会,人们是参加七七事变纪念活动还是演唱会?

相比于那些抗战时的照片,人们是不是更喜欢看明星们的海报?

人们究竟会选择看抗战记实片还是软绵绵的言情片?

我不知道这一些问题在你心里又会有怎样的答案。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呵,你是否还记得1937年7月7日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血和泪,耻辱和奋斗在那里交织。那不懈战斗着的是一个民族决不屈服的灵魂!

沧海桑田,转眼已过去84年。那些石狮子还是一如从前,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场战斗中定格。

时间倒退84年。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时,卑鄙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我军用大刀、手榴弹等劣质武器多次击退日军攻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鳞阁和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但是毕竟我们的军事装备那样落后,7月30日中国驻军强忍悲愤撤离。

时间回到2007年7月7日,七。七事变84周年纪念日。我是一个90后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安静而舒适的环境中。从未遭遇过炮弹的袭击,从未嗅过硝烟的味道。但在今天,我见到了很多很多。

我看见那些年过80岁的老战士来到卢沟桥,他们看着那些死去战友的照片黯然泪下。80岁,他们依旧是战士。九个老人整齐的站成一排,喊着口号踏着步子,眼前好象浮现起昨日的硝烟。奋斗、不甘受辱、豪迈、坚强,这些情愫几乎要撑破我的心脏,轰的一下爆裂。

我看见那些飘满红色旗帜的纪念馆。往事已成历史,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忘!那些精神那些耻辱都通通承载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一篇篇报道上。照片上战士们的眼睛里有火在燃烧。不屈不挠,要烧尽一切耻辱一切不甘!

我还看见,一些大学生在纪念馆里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感受到难过和耻辱。

我还看见记者在采访很多年轻人。记者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七。七事变么?”他们擒着一丝微笑回答到:“应该是跟抗日战争有关吧,具体的我不太清楚。”我不知道他们的微笑究竟是礼貌还是羞愧的表现。但是,这是最严肃的事情,它是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能忘的事实。

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说七七事变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七这一天,我看到了很多。

七七事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耻辱。我知道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忘记的,但我还看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忘了。

国耻不能忘。

非洲人没有忘记罪恶的黑奴买卖,日本人没有忘记美国丢向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偏偏要忘记我们原本不能忘记的七七事变呢?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二】

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影片中有几处情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情景之一,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84大寿之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不悦拒纳。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翌日,宋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坚决抗战!

情景之二,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亲赴一线,他和赵登禹师长对话,佟说,我已准备把家中盖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决心以身殉国。赵说,我连棺木都不要,马革裹尸,死又何憾!两位将领心昭天日,抗日战场俩人光荣殉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其举行追悼会,北京现仍有麟阁路、登禹路,以永远彰扬其抗战功勋和为民族捐躯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战酣。29军将士大刀挥舞,日寇血肉飞溅,令人痛快。但日军败退,中日军队脱离接触后,日机飞临,炸得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佟副军长亲自用机枪打飞机,遭飞机炸弹击中血染沙场,情景惨烈,令人愤恨悲伤。看完电影,我联想起许多。

我有幸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后,虽未亲身遭受战争苦难,但小时候曾多次听到母亲和年老人讲述抗战期间的事情。

为什么有4万万5千万民众的泱泱大国竟能任小小日本蹂躏呢?

残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受欺。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要不忘屈辱历史,永远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以为把该歌曲定为国歌是一个无比英明伟大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美帝称霸,想打谁就打谁;日本一些人仍疯狂,叫嚣“入常”;“台独”势力抬头,图谋不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百倍戒备,绝不能让以前的悲剧重演,要让所有侵略者和台独、藏独分子闻风胆寒!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强盛的现代化中国,试看天下谁敢敌!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的心得体会【三】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华儿女有着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一切叫嚣着要灭亡中国的侵略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儿女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共两党兄弟阋墙而御外侮,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可笑而可怜的破产,丢下了一具具尸体,面对英勇顽强的中华儿女,不得不望洋兴叹,从1931年到1945年,前后历经十四年,蚕食也好,鲸吞也罢,历史最终宣告了它的失败。

84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永远以实际行动守卫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送给一切妄图侵略我中华的跳梁小丑一句话:但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gz85.COm小编推荐

七七事变心得体会汇编


总结经验能够促进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互相借鉴,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呢?建议大家读一篇题为“七七事变心得体会”的文章,以最优秀的态度进行评估和参考,以期能够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七七事变心得体会【篇1】

85年前,“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今天我们纪念“卢沟桥事变”,是为了不忘过去屈辱,铭记抗战先辈,升华爱国情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卢沟桥”,铸就与国共生桥,架起与民同心桥,筑牢便民服务桥,爱国爱民,国强民富。

不忘过去荣辱,历史底蕴铸就“共生桥”。国破家亡,无国何以为家?十九世纪外国列强的入侵使我国濒临破灭的边缘,承受百年屈辱,多幸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挽中国狂澜于既倒、扶中国大厦之将倾。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不会遗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铭记在心,我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外族入侵,都在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面前不值一说,文明古国屹立至今。如今我们纪念“卢沟桥事变”,在警醒世人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无论荣辱,中国人民与国同祸福、共生死。

不忘与民同心,同心同德架起“连心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这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这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图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民同心,民之所向,党员干部所望,架起连心桥,同心同德实现中国梦。

不忘为民服务,全心全意筑牢“便民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党成立之初到如今,都没有变过,人民利益始终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名言,更是当今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雷锋把人生献给了为人民服务,黄文秀把青春献给了脱贫攻坚,一代代党员干部接力,将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底。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以英雄先辈为榜样,牢记为民富国之心,付诸奋发图强之行,筑牢便民,给人民便利服务,建祖国繁荣富强。

七七事变心得体会【篇2】

师之责就是开蒙、启迪、释惑、解疑或警醒他人。如果我们在7月7日这一天能够站在卢沟桥上,也许就能听到它无言的低吟与教诲。

是的,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就一定能听到卢沟桥诉说的故事,也一定理解卢沟桥倾诉的人生真谛,就像听一位长者讲课。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一课大概是重归浩翰的岁月长河。是的,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眼随心阔,懂得历史,就能晓得卢沟桥上那早 已斑驳的青石路曾经响起来自西域的商队驼铃。我们甚至依稀可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的流风余唱。八百年前的马可·波罗就赞叹这桥“精美绝伦”“坚固无 比”。于是,西方人甚至把这座具有极为地道的中国特色的联拱石桥称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二课是它的典雅之美。502头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神情生动的石狮是一大奇观。它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双目凝神;有的两两相对;有的 似在呼唤……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独标风韵的雕刻艺术,堪称古今奇观。至于可与中 南海风物媲美、被誉为燕京八景的卢沟晓 月,那只有披着薄雾饮着朝露、在清蓝色的欲晓天际中才能欣赏到。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三课是它的保卫者的大忠大勇。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 条,但街巷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却只有3处,即西城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东城的张自忠路。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1952 年6月1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为这3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毛泽东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 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卢沟桥就是这“壮烈”与“崇高”的见证。他们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抗战的第一批牺牲者,也是第一批让侵 略者“领教”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精神的践行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并不仅仅是歌词,更不是什么渲染与夸张。有一个事实是,与佟麟阁、赵登禹所率第 29军的大刀队交过手的日本军队,竟然要在作战时戴上了“铁围脖”,这奇怪的打扮仅仅是为了不被大刀队砍头、不被身首异处!

卢沟桥记得 佟麟阁的一句话“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它更记得赵登禹的话“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而他俩也在同一天殉难。卢沟桥也记得,将军张自忠为洗刷七七事变中的 污名和公众的误解,曾多次率军冲杀于敌阵。1940年当他的腰、腹、肩、胸、腿多处受伤血流如注时,仍会坦然地说,对民族、对国家,良心很平安……朋友, 我们只要拨开飞渡的战云,只要能抛开所有不应有的歧见,就一定能体会到为什么毛泽东会为张自忠郑重题词--“尽忠报国”。

卢沟桥给我们 上的第四课,就是要永远记住和珍爱我们的民族英雄。中国人敬重英雄,恐怕以抗日为最。原因是这场战争给予中国人的苦难为近代以来最深最痛最广也为时最长。 张自忠死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亦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认为他“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堪称为炎黄的优秀子 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这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当时中国民众之心声。佟麟阁赵登禹将军忠骸被收藏的真实故事就是这种民众心声 创造的奇迹。龙泉寺老方丈,崇敬抗日英烈。卢沟桥畔战事稍停,他便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赵登禹遗体,并抬回龙泉寺装殓。为避开日寇耳目, 寺内僧众冒死将灵柩隐藏在寺中达8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当赵将军女儿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 兵!”佟麟阁将军的忠骸也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柏林寺的方丈僧人也将其秘密保存了整整8个年头。为什么会有这种“拷贝”式的相似?是巧合吗?当然不 是。这是因为那时的中国民众有一个基本共识:敬重英雄就是敬重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敬重这个民族不可凌辱的自尊!

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五 课,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过去与现在都应该遵从的忠、孝与仁爱。忠,自不必说。在卢沟桥事变中哪一位铁血官兵不是忠之义士、义之猛士。但他们恰恰是把孝顺父 母作为自己忠勇无畏的源泉。激战前,佟麟阁父亲病重,他挥泪写信给夫人曰:“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赵登禹 临终时,对卫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去对老人说,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然而,人们是否想过, 能对祖国如此忠勇对爹娘如此尽孝的将军,必有一颗大仁大爱之心。在北京市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封赵将军亲笔书写的信笺。信竟然是写给动物园(解放前称“万牲园”)管理人员的。信中说:“敝师驻防塞北……偶在该山得获火狐狸两只。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兹特派副官携往送上……师长赵登禹拜启。”看到这 里,凡有体感的人恐怕只能是感慨无言了。

其实,所有上述的五课都可以凝聚为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六课。那就是当物质主义在一些国人的生活 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今天,在金钱钞票可以成为一个横跨所有领域的主题甚至可以主导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卢沟桥会如阵阵清凛之风,驱赶我们内心发烫 的欲望。卢沟桥用它如歌如泣的历史、它承载过的辉煌以及它永远无声的狮吼在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民族的品格绝不能靠金币的堆砌,一种刚毅有为的民族性格必须 经过牺牲与奋斗的淬火。卢沟桥,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

七七事变心得体会【篇3】

1937年7月7日夜里,侵华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如今一转眼已经83年了。作为新时代的后浪,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我们以史鉴今、砥砺前行,我们奋发图强、汲取精神,用英勇无畏、用奔流不息铸就起新时代的钢铁长城。

铭记历史的教训,用抗战精神激励干事创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值此七七事变83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抗战的历史,铭记历史的教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要心存历史的敬意,从艰苦的抗战中不断汲取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求实创新,谋取伟大复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在脱贫攻坚上拿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气魄,敢于啃深度贫困地区的硬骨头,敢于涉扶贫顽疾的险滩,保持战斗不息的精神,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全面完成。

用好历史的教科书,要以史为鉴激发奋发图强。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中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展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牢记历史教科书的血泪,始终不渝坚守为民初心,坚持不懈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干事创业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必胜决心。

缅怀英烈的功勋,从先烈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员干部应以抗战精神作指引,珍惜好这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期遇,传承好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以英雄为楷模,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坚定必胜的决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告慰英烈,开创崭新的未来。

七七事变心得体会【篇4】

今天是七七事变85周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尽管现在硝烟散去,和平安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85年前的今天,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自此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磨灭的屈辱和血泪史。

但不屈中国人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壮烈口号。佟麟阁、赵登禹等中国军民奋起反抗,全民族抗战开始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85年沧海桑田,血染历史莫不敢忘。

时至今日,抗日胜利已过多年,但曾经的抗争不应该被遗忘。让我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先烈致敬!

今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铭记过往,开创未来。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奋发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新篇章。

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


今天是七七事变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到来之时,可以回顾一下这件事情,而在观看那些过去的回忆时想必心中有很多的感触,此时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一】

如果一个着名歌星在7月7日开演唱会,人们是参加七七事变纪念活动还是演唱会?

相比于那些抗战时的照片,人们是不是更喜欢看明星们的海报?

人们究竟会选择看抗战记实片还是软绵绵的言情片?

我不知道这一些问题在你心里又会有怎样的答案。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呵,你是否还记得1937年7月7日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血和泪,耻辱和奋斗在那里交织。那不懈战斗着的是一个民族决不屈服的灵魂!

沧海桑田,转眼已过去84年。那些石狮子还是一如从前,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场战斗中定格。

时间倒退84年。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时,卑鄙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我军用大刀、手榴弹等劣质武器多次击退日军攻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鳞阁和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但是毕竟我们的军事装备那样落后,7月30日中国驻军强忍悲愤撤离。

时间回到2007年7月7日,七。七事变84周年纪念日。我是一个90后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安静而舒适的环境中。从未遭遇过炮弹的袭击,从未嗅过硝烟的味道。但在今天,我见到了很多很多。

我看见那些年过80岁的老战士来到卢沟桥,他们看着那些死去战友的照片黯然泪下。80岁,他们依旧是战士。九个老人整齐的站成一排,喊着口号踏着步子,眼前好象浮现起昨日的硝烟。奋斗、不甘受辱、豪迈、坚强,这些情愫几乎要撑破我的心脏,轰的一下爆裂。

我看见那些飘满红色旗帜的纪念馆。往事已成历史,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忘!那些精神那些耻辱都通通承载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一篇篇报道上。照片上战士们的眼睛里有火在燃烧。不屈不挠,要烧尽一切耻辱一切不甘!

我还看见,一些大学生在纪念馆里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感受到难过和耻辱。

我还看见记者在采访很多年轻人。记者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七。七事变么?”他们擒着一丝微笑回答到:“应该是跟抗日战争有关吧,具体的我不太清楚。”我不知道他们的微笑究竟是礼貌还是羞愧的表现。但是,这是最严肃的事情,它是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能忘的事实。

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说七七事变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七这一天,我看到了很多。

七七事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耻辱。我知道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忘记的,但我还看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忘了。

国耻不能忘。

非洲人没有忘记罪恶的黑奴买卖,日本人没有忘记美国丢向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偏偏要忘记我们原本不能忘记的七七事变呢?

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二】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抗战的壮举引燃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圣火。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令我为之愤怒的是,一些追随于日本人之后的中国军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竟说出“与日本人合作,中日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身为中国人,竟说出这样的话,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材料:武汉大学的路珈山顶有一个樱花园,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一些中国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摄影留念。一韩国学生问其导师:何故穿和服照相?导师苦笑,无言以对。

读罢材料,掩卷沉思,一股悲愤之流涌上心头。韩国学生的一句问话使导师无言以对,难道是导师回答不出吗?不是的。导师的无言,说明他对此难于启齿。我倒要问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盛开的樱花丛中,为什么一定要穿上和服?难道在这些中国青年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难道他们忘了是日寇的野蛮暴行曾经是中国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方志敏;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感想【三】

今天是7月7日,这是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七七事变84周年。

历史,总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勾起回忆和反思、传递精神和力量。

84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宛平城外卢沟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自此,山河破碎,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是《卢沟桥歌》的歌词,如今,84年过去了,这首歌中透出的悲壮与豪迈,仍让人动容。

84年岁月,一晃而过,卢沟桥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曾经的苦难不能忘,无数牺牲不敢忘!

今天,请向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捐躯的先烈致敬!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以与子同袍、以身殉国的永恒气节抛头颅洒热血,捍卫了一个民族的不屈尊严。英雄永在,精神不朽!更提醒你我: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精选】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800字(四篇)


84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那一年让中国财物尽失的一年,那一年让中国充满血腥味的一年,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那么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一)

1937年,一个让华夏儿女悲愤的一年;1937年,一个让中国财物尽失的一年;1937年, 一个让中国充满血腥味的一年……

1937年,日军进犯了北平丰台镇。在一个路口,我国国民党的二十九军与日军相遇在了一起,两国军队都不让路,只是整齐有力的踏步着,似乎在比哪一国的气势强大。许久,日军有人发话了,说要谈判,不过,二十九军坚贞不屈地说不谈要判。似乎经过了一场口舌战后,日军终究让路,二十九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去。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两国军队在芦沟桥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死的死,伤的伤,芦沟桥上瞬时淌满了血。枪声、喊杀声、呻吟声顿时震响了天空。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了芦沟桥上,桥上的尸体可谓堆积如山,而且还有不少人掉入了滔滔大江里。值得庆幸的是死的大多数为日本人,因此,芦沟桥事变便是我国胜利。虽然胜利了,但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

原先,我国国民党蒋芥石叛变了,宣兵退北平,可是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依然说:"为国捐躯,重如泰山!"

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居然还用飞机盘旋在中国的天空下,还投下数百张纸,上面写着"日军犹如天上的太阳,打败日军,就等于打下天上的太阳!"看到这里,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可恨的日本人啊!

如今,这件事已成了历史,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改变,仅是未来。所以,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为了我的祖国,同时也为了我自己,我一定要奋笔勤书,长大后报效祖国,不再让祖国受到欺压,争取让中国成为在世界最前方腾飞的一条巨龙!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方志敏;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二)

卢沟桥的硝烟虽然已散去整整84年,但历史并没有尘封英雄先烈们的丰功伟绩。84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的危急关头,英勇的二十九军将士在宋哲元将军的领导下,摒弃妥协退让的政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骄横,打响了全面抗日的第一枪。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八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军;中国国民党组织军队进行了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滇缅会战等正面作战,歼灭了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和国际友人的帮助下,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卢沟桥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它让中国这条沉睡的雄狮惊醒,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东北局部抗战转变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全面抗战,使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不但不反思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及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争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原谅,反而把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当作软弱可欺。特别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不顾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毅然参拜靖国神社,为鬼招魂;歪曲历史事实,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欺骗本国青少年;增加军费,大搞军事科研项目,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修改宪法,不断向海外派驻军队,加强军事存在;拒绝亚洲各国“慰安妇”赔偿的合理诉求,并拒绝道歉;因中国东海油气田的开发而制造摩擦;就钓鱼岛、竹岛的主权问题与中国、韩国发生争端;加强日美安全合作,意在针对中国包括台湾海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充分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新迹象。

“居安定思危,处困当图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不是为了宣泄民族仇恨,而是为了缅怀抗日先烈,讴歌英雄事迹,牢记屈辱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民族,更是为了中日友好、和平发展、世界和谐,防止重重蹈历史的覆辙。

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三)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时,竟向中国驻军开始攻击,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从此,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以死亡数千万军民、耗资千万亿美元的代价,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奋力抵抗的是中国国民党第29军。其中,有一个师长叫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狮子旁牺牲的。之前这位师长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如果爸爸没有把鬼子赶跑就已经倒下了,你也要参加抗日志愿军,和我一样杀鬼子!”这使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师长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胜利,赶跑侵略者。让自己的祖国又恢复和平。战士们越战越勇,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和小鬼子同归于尽。

日本人把自己国家的国旗插在桥上,中国战士把他们的国旗砍下来,全都扔到河里。29军的战士们怀着愤怒的心情,英勇杀敌。显现出了中国人的那种不低头折节,不向敌人所屈服的优秀品质。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中国进行侵略,但中国对帝国主义地反抗从七七事变后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的中国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敌人交锋,只是想通过谈判、忍让的方式得到一点和平。

想不到日本帝国主义不但没有让步,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便有了后来的七七事变。在日本对卢沟桥一代进行挑衅的时候,中国战士毅然选择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开火。第二天晚上,战士们怀着同仇敌忾的心情向敌人发起了猛攻,双方一直激战到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中国人从此知道了一味退让是丝毫没有作用的,这只能让敌人更加的嚣张,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只要落后,就会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和会,这时候,中国享受的不是胜利者的荣誉,而是莫大的耻辱。

国联向作为胜利者的中国提出了21条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了把德国以前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只要落后,他的权益就无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弱小的国家收到欺凌时,选择逃避,是没有一点作用的,退让,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他们永远都不会满足。哪怕国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进行斗争,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样,才能维护自己以及国家的尊严。这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明朝那场保卫北京城的故事。当时,明英宗亲征,却在土木堡被瓦剌打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阵亡,瓦剌乘虚而入,一举包围了北京城。这时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条路,投降,逃跑和反抗。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决定要和瓦剌决战与北京城下。在他的带领下,明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把瓦剌赶出了北京城。

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没有那个国家再来侵略我们。虽然是这样,但我们这一代仍然应该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和平之光,永照这块大地!

七七事变84周年心得感受(四)

令我为之愤怒的是,一些追随于日本人之后的中国军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竟说出“与日本人合作,中日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身为中国人,竟说出这样的话,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材料:武汉大学的路珈山顶有一个樱花园,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一些中国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摄影留念。一韩国学生问其导师:何故穿和服照相?导师苦笑,无言以对。

读罢材料,掩卷沉思,一股悲愤之流涌上心头。韩国学生的一句问话使导师无言以对,难道是导师回答不出吗?不是的。导师的无言,说明他对此难于启齿。我倒要问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盛开的樱花丛中,为什么一定要穿上和服?难道在这些中国青年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难道他们忘了是日寇的野蛮暴行曾经是中国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方志敏;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纪念七七事变84周年个人心得体会5

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影片中有几处情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情景之一,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70大寿之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不悦拒纳。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翌日,宋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坚决抗战!

情景之二,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亲赴一线,他和赵登禹师长对话,佟说,我已准备把家中盖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决心以身殉国。赵说,我连棺木都不要,马革裹尸,死又何憾!两位将领心昭天日,抗日战场俩人光荣殉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其举行追悼会,北京现仍有麟阁路、登禹路,以永远彰扬其抗战功勋和为民族捐躯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战酣。29军将士大刀挥舞,日寇血肉飞溅,令人痛快。但日军败退,中日军队脱离接触后,日机飞临,炸得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佟副军长亲自用机枪打飞机,遭飞机炸弹击中血染沙场,情景惨烈,令人愤恨悲伤。

看完电影,我联想起许多。我有幸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后,虽未亲身遭受战争苦难,但小时候曾多次听到母亲和年老人讲述抗战期间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半年,日寇铁蹄便踏遍了华北,我的故乡韩城的黄河东岸山西便被日军侵占。日军经常隔河打炮,韩城禹门口附近的民房弹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红头飞机常常在韩城低空盘旋,袭击在田野农耕的和平民众,而中国没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轰滥炸。初则农民十分恐惧,沿河农民纷纷逃进西山,我的祖母、母亲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亲的同学)家避难,父亲在同州师范(今大荔师范)上学,祖父在家看家和农耕。万恶的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轰炸手无寸铁的农民,让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我小时侯经黄河岸边去舅舅家,看见过为抗击日寇修筑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当时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渐长,才知是碉堡,是国民党军队筑的,很坚固,大拇指粗的螺纹钢在外裸露着。也看过黄河岸边崖畔上挖的小洞掩体,这些遗迹记述着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