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300字范文四篇。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毛主席在辽沈战役获胜后甚至说道:“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四篇《大决战》辽沈战役的观后感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一)
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二)
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着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着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呼吁着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来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纪念馆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辽沈战役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纪念馆分为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树。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争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着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最后参观的就是着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最令我难以忘怀也是全景画馆,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历史将指导我们更好的前行。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深切地明白,爱国不是用说的,而是实实在在做的。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三)
前段时间,老师组织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红色经典影片——《辽沈战役》。对于这部影片,在这之前,我只从爸爸、老师口中听说过,在书本上看到过,对此,我只有一点零星的印象,却不曾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次,我终于可以对这场精彩的战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啦!
在观看中,我了解了《辽沈战役》这部影片,那是在1948年3月,国民党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已被粉碎,我军的战略反攻时机业已成熟,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和前途的战略大战拉开了序幕。在同年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指挥下,遵照中共中央的决战部署,发动了辽沈战役。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10余万人,俘东北“剿总”副司令员范汉杰,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往关内的道路,17日,长春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2万多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其部7万人投降,长春即告解放。这时蒋介石仍企图夺回锦州,占营口,解放军于10月26日——28日在黑山、大虎山及其地区围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于11月2日解放沈阳,歼敌13万余人。辽沈战役历时52天,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群众和中国人民的士气,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人民解放军从此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有了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观看结束后,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四)
这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接近尾声,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Gz85.coM编辑推荐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五篇
电影带给人们积极的能量,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常常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观后感是在看完电影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蕴含的哲学、历史和文化元素。今天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了一篇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的优秀文章,希望大家能与朋友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电影。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篇1)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观后感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二十五号我们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解放新中国的辉煌历史,在“隆隆的炮火”之中,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
锦州地处中国东北和华北咽喉地带,依山傍海,是中国战略家必争之地。1948年,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历时52天,先后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决战辽西,占领沈阳,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辽沈大决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专门为纪念辽沈战役而建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松柏翠绿,环境幽雅庄严。纵贯南北中轴线,门、塔、馆的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使我们有一种逆岁月而上的感觉,有一种纪念历史的情势。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单纪念碑、雕像纪念碑、书法纪念碑、大型群雕、胜利之门、纪念碑装饰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在松柏掩映下更具吸引力。
进入被称之为“胜利之门”的展馆大门,在南低北高的中轴线上有104级台阶,寓意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辽沈战役纪念塔。它是1957年2月落成。
塔身高8米,为花岗岩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纪念塔东西两侧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记录着5万多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的名字。烈士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每个人心灵的碰撞。
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呼吁着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来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博物馆面积17万平方米,主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h形。序厅620平方米,高10.
8米。馆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以及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等。战争历史博物馆主要介绍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陈列我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枪支和生活用品。
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斗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
全景博物馆采用绘画、造型、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它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斗场面。站在全景画馆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震撼着每个游客的心灵。
烈士们谱写的英雄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了我的灵魂,这一活动使我再次接受了红色的洗礼。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英雄的战斗精神永垂不朽。我们将以自己的谦虚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篇2)
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着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着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呼吁着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来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纪念馆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辽沈战役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纪念馆分为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树。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争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等着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最后参观的就是着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最令我难以忘怀也是全景画馆,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历史将指导我们更好的前行。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深切地明白,爱国不是用说的,而是实实在在做的。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篇3)
前几日上午,我和全年组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不一会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只见“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令赞叹不已。走进里面,道路边松柏挺拔,意味着革命先烈的精神长青。经过一小段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内,馆内分别为战史馆,支前馆、英烈管、还有全景图馆。
战史馆厉害陈列着革命家将领们的衣物被褥。他们的东西是那样的寒酸。在打仗时,他们一定吃不饱、穿不暖。我不由得想现在的生活,我每天都有美味佳肴、有漂亮的衣服,可我们还是挑三拣四,仔细想想真不应该。
支前馆里有打仗用的武器,英烈管有死去的革命将军的名字,我明白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是由战士们的热血换来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全景图馆,我们伴随着飞机的轰炸声,战士们的呐喊声,来看全景图馆,全景图馆展现了当时打仗的悲惨情景,虽然敌军强我弱,但是我方军队不畏惧强大的敌军,他们奋勇杀敌就连老百姓都上了战场。战士们为了祖国,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看见当时的情景,我泪流满面。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战士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们离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坐在车上,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使祖国更繁荣更昌盛。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篇4)
2011年4月27日,渤海大学校党支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我们预备党员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我们预备党员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我怀着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和同学一起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对辽沈战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共产党员这一称谓有了深刻的理解。
胜利之门的三座特殊建筑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寓意着胜利与和平。它们也是多功能展厅。纪念塔集朱德元帅题词、巨幅浮雕、铜像于一体。参观了纪念馆外,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主体陈列馆建筑,建筑结构共分三层,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展览主题深邃,层次分明,展现了一段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我们**了《攻克锦州》全景图,它高超的绘画技法、逼真的地面塑型和声光,浑然天成,使我们身临其境,振聋发聩。好像我们看到了锦州战役的真实画面。
在巨大的场景中,军事指挥与战场对峙的场景交替展现,令人叹为观止,场面激烈。
从辽沈战争胜利的角度看,一个政党要想永远保持繁荣,就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只有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支持,我们党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俗话说:赢得民心的人赢得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党家作主,正是为了群众的利益。
辽沈战争的胜利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一名预备党员,在了解了这一段光辉历史后,对共产党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毕业后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外,这一学期我有幸参加学校的预备党员党校学习,我为自己能靠近党而跨越出第一步十分骄傲,同时更是对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促进和鼓励。同时,作为预备党员的我们,需要牢记”****”的重要思想,“八荣八耻”荣辱观,并且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按照党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重要思想及“八荣八耻”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而且要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铁的纪律,这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先进性的标志。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学习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观之后,我被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所鼓舞,下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认真努力,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进步。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辱没共产党员的名誉,不辜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为实现党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篇5)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范文
在建军节那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进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走进大门,踏上了代表辽沈战役52个昼夜的104级台阶,我们走上小广场,广场上五个星星直指纪念塔。
与星星平行的`左右两排,是刻着密密麻麻刻满英烈名字的黑色大理石。
纪念塔上,矗立着一座铜像,一个战士拄着枪,右手举过头顶,高呼口号。正下方是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右两侧是军士高呼,向前冲锋的浮雕。
纪念馆分序厅、战史馆,支前馆、先烈馆和全景画馆。画馆用灯光、音响等技术,描绘了攻克锦州的场景,把我也拉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离开纪念馆,飞驰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解放东北的决心所震撼;被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我又一次感到了心灵的震撼,又一次接受了红色洗礼。我下定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倍认真努力,争取早日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精选】《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观后感四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它是一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四篇《大决战》的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以供大家阅读,欢迎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一)
昨天晚上没有写东西,拖到今天中午来写,淮海战役又看了三遍,总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对这次在中国的中原战场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紧凑,却又花了大的笔墨来描写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细节,来突出战斗的惨烈,指挥员的紧张。
相对于胜利的结果来说,战役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中原战场是如此大规模的局势调动对双方的指挥官来说,都是及其严峻的考验。战机稍纵即逝,黄伯韬的被围完全就在于他两天"种种原因"的磨蹭,没有架浮桥,让十万人马成了粟裕的盘中美味。这是他做为指挥官的失职。
可对于杜聿明来说,失败的结果是他早就预见到的。他拿着蒋介石措辞严厉的亲笔手术,无奈,愤恨。蒋介石给他过四十四岁生日,让蒋经国带着10万银元给杜聿明的母亲过生日,软硬兼施,逼杜聿明带兵撤出徐州,却又在中途来了这样一纸手谕。三条作战路线,粟裕赌准了杜聿明不会愚蠢到走两淮,虽然我军都已经在截获的国民党电报里面得到所谓国防部的建议,让杜聿明走两淮,。毕竟,杜聿明被蒋介石从徐州调葫芦岛,又从葫芦岛调徐州,他在国民党的军官里面,还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是应了巴达维的那句话"您为什么不让那些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年轻将军们在战场上作出军事部署,而要每逢战事,亲自督战,做做站部署呢?"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在电影里面是屡屡被败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蒋其人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到底会不会打仗,这个,没有研究过蒋介石的生平,也无从说起,不过,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蒋介石的一纸措辞严厉的手书,就已经预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断在了这淮海战场上了。他满腹的`愤恨,慨叹说--"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没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唉--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杜聿明被俘后给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陆团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对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丰满的,从某总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还有专门的他T恤士兵,不想让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不带武器投降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镜头。
而于蒋介石的蹩脚的军事指挥才能相对应了,还有他的治国方略,太多的事情是从根基上决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显出了他的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来挽救他的绝望,结束自己的人生,俨然成了他最后的选择。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打仗的时候忙着平息后方人民的骚乱,而共产党的部队这边,人民群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这就是人心。
不多说了,总感觉自己是力不从心的,只能就战役说些什么,再往深了说,恐无法下笔了。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二)
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比较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比较,透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潜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善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职责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
可见,搞好团队建设,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抓好员工的技能培训,使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开拓创新的员工团队;我们更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作风建设,构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和风气,广开言路,不断改善;同时要用心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沟通交流,为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团结协作、全力以赴!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三)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www.lz13.cn)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四)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此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同想法和看法。淮海战役基本上可以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因此引起了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特别的关注,双方调兵遣将,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帅才派往前线。双方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从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横向对比国军是80万,我军是60万。国民党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国军装备先进的美式装备,有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更有有先进的军事理念;而共军则是简陋的小米加步枪,相比之下国军占优。可就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国军却败在没有现代化作战手段,只凭着一种坚强信念的共军手里,着实让人出乎意料,看不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共军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以至于打赢三大战役,扭转乾坤呢?
战争是另一种政治手段的继续。因此,可以这么说,战争打的是军心、民心,打的是经济实力、后勤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取得的。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其次,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
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人,只要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以民为天。人民就会拥护他。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所以,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的取决于,民心得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切胜利的法宝。
个人认为,我党自建立之初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做的特别好,抓的又紧又牢,时刻不肯懈怠,同时又不定期的进行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更加保证了我军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这也是国民党所不能比拟的一个方面。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对,则观念对;观念对,则做事对。
观历史进程,叹政权兴衰,无不在一个“民”字,成也人民,败也人民。希望我党能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不脱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和人民形成雨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家长治久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愿太平盛世长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看大决战观后感300字左右
曾今有一片土地被鲜血染红了,那就是辽沈地区,虽然我们现在是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快乐,但是我们忘不了那些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大决战观后感3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大决战观后感300字左右(一)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看大决战观后感300字左右(二)
一般的电影,拍的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大决战》这样的电影,拍的是不凡的人平凡的瞬间。
平凡的人,即使在不平凡的事件里,也只能以平凡人的智力和逻辑行事。如果以无奈为结局,未免就是现实与人性的晦暗,但凡是牺牲的选择,就要高歌人性的光辉,如果幸运地在大局的变革中瞎猫碰到死耗子,那就是小人物的大胜利。当下的电影,莫不如此。即使是拍伟人的传记,那种真正属于历史的沧桑感,也已在儿女情长和个人英雄主义中消磨殆尽。
感谢《大决战》,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曾经不凡的人的选择。没有直接的生死诀别,没有赤裸裸的道德悖论,他只是告诉我们这些人如何以甚至理所当然的判断逻辑去工作,以平凡的不能再平淡的感情去生活,去决定国家的命运却也深深地浸透着周边之人的感情。然而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却是千军万马,他们所决定的却是家国命运,万千人民的福祉。
他所要讲述的是:纯粹的精神和朴素的意志,令人感动的赤诚和真挚,真正地造就了伟大的事业,让人从无助的芦苇,蜕变为真正能够发挥思想威力的武器。
看大决战观后感300字左右(三)
上午,我们全校同学到电影院看电影《大决战》。这是其中的第一部:《辽沈战役》。
这场电影主要写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我国东北沈阳一带消灭敌人50多万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大胜利。
电影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个连长带领战士,黑夜进了敌人的指挥部,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地和敌人战斗。他们受了伤,包扎好后又继续战斗。最后,全连战士都光荣牺牲了。
看了这场电影,我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啊!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