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精选八篇。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一)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
我国的长征2F火箭托举神十四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场上,一层层的回转平台逐渐打开,长征2F在我们所有人的注视下缓缓露出。紧张的发射倒计时开始了,一个个口令在指挥大厅中交织成一首航天交响曲。航天员们在返回舱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最后的准备。终于,在所有人的热切期盼中,烟雾升腾,在鲜红的背景上,一支白色的箭直射云霄!
这是我们的长征,我们的神十四!看吧,我们中国,从建国初期一直到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们一直在他们的岗位上奋斗,挥洒热血与青春。在此次发射以后,我国的空间站就会进行不间断轮换值守。看发射场这火烈的太阳,就象征了中国的未来!拜科技工作者们所赐,属于我们中国的时代,即将到来!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二)
还记得萦绕在耳边的那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如今祖国之强大,把曾经文人墨客的浪漫想象照进现实。中国航天人的奋斗,是以国为重、自立自强、成就梦想的行动,了不起的航天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和拼搏意识,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厚积薄发,不断收获着为梦想而奋斗的丰厚回报。他们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照亮强国之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如航天人一般,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迈向未来的漫漫征程!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三)
我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觉得非常的震撼又兴奋,因为我们国家又成功发射了一次载人飞船任务,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星空浩瀚无边,探索永无止境。我要积极锻炼身体,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也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掌握技能,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虽然我只是坐在屏幕面前观看了这一盛况,可是我同样感受到了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自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在茫茫大漠之中,历时二十多年的艰辛,正是因为那些宇航员,还有那些默默无闻,认真耕耘的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取回了月壤,成功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宇航事业最有分量的国家之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星空不再遥远,梦想变为现实,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荣耀全球!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期待神舟十四号航天英雄凯旋归来!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四)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迈入新征程。为航天员点赞!为伟大祖国点赞!我们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为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是人们不断地努力的结果,不断创新的结果。我们逐梦星辰大海,探索永无止境。神舟有梦初心固,神舟圆梦铸始终。
面对着美国的星链计划,我们敢于挑战,敢于突破自我;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敢于探索,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是中国梦,这个强大民族经过了无数努力后的自信,中国独有的信念。
记得其中的一位航天员蔡旭哲,他从2010年正式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到2022年实现才飞天梦想。为了进入漫漫宇宙,他整整准备了12年。也许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努力着的、默默无闻的航天工作者,也许他们一辈子都登不上宇宙。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地为了同一个梦想:飞天梦而努力。无数人的努力铸就了我们今天的成就。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五)
中国航天英雄一次次来往于天地之间,一次次用“中国脚步”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高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雕琢着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和希望。中国载人航天朝着星辰寰宇不断迈进,是国家科技力量日益坚实的生动缩影,是中国人自立自强和民族复兴的成功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荣例证。更重要的是,中国航天的实质性进步,正在激励着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焕发出中国人对民族的自豪,坚定着每个人对未来的信心。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六)
今天我观看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的直播,让我感受到了航天人不畏艰辛,不惧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和智慧,任何的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位工作人员都日夜奔走忙碌,全力备战,确保任务顺利实施。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07秒神舟十四号成功飞上蓝天,我攥着拳头的手终于松开了,激动的跳了起来!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我在今后要学习航天精神,努力,拼搏……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七)
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一簇桔红色的火焰爆发出强大的动力,瞬间推着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四号飞向太空。这一刻,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强大。火箭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们中国科技的进步,在科技进步的背后是万千中国人的默默奉献。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今后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第一强国!
2003年中华民族飞天梦圆,到今天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之旅,每一次的飞天壮举都让我无比自豪。
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一定会继续创造飞天奇迹。尤其是女航天员刘洋阿姨,二叩苍穹的巾帼英雄,让我真心叹服,是我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英雄们心怀星辰大海,逐梦浩瀚苍穹,祝愿早日凯旋而归!
最新学生如何写神舟十四号观后感(篇八)
6月5号,10时44分07秒,我国神舟十四号点火发射,伴随着一声声“正常”的响彻,三位宇航员招手致意,到最后宣布此次发射圆满成功,让我隔着屏幕跟着现场一起沸腾了起来。
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遐想,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与传说。我们的先人们脚踏在大地上,仰望着天空给他们设置的极限。
但是无论怎么样的限制都无法阻挡人类探索的脚步,我们中国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创建出一个自己的空间站。
曾经的我们创造神话与传说,现在的我们就是神话与传说!
我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强大,我将牢记心中这份震撼,努力学习,希望将来也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GZ85.Com扩展阅读
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主题栏目精选:“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敬请访问。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观后感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篇1】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倒计时5秒时,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舱内整齐地敬了个礼。
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已经出发,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陈冬:从新手到指令长,信心满格
陈冬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高光时刻。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016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既兴奋又好奇,他对指令长景海鹏说出的那声“爽”爆红网络。
这次任务结束前几天,飞船突然遭遇话音通信中断故障。
“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讯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回忆说。
两名航天员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讯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故的3小时里,他们给地面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景海鹏后来说:“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安静得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
这次遇险没有让陈冬退却。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
时隔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新手,成为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将带领再度飞天的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征战太空。除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他们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实验试验。
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三人特点进行了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愈发默契。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陈冬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反复认真观摩,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数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腔的热血、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刘洋:十年后,巾帼英雄再出征
2013年期间,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
“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称赞她。
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是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不久的将来”竟长达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训练。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阵恶心涌上喉咙,又强咽下去。工作间隙,刘洋“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地,她逼迫自己适应了训练环境。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师兄们开玩笑:“你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她的幸运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更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
蔡旭哲:等待12年,带着梦想出发
这一天,蔡旭哲等了12年。
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
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蔡旭哲所在部队,他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即将截止。他赶紧报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5月5日,蔡旭哲和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太渴望飞行了。他只能加倍努力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到来。终于,他如愿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出征前蔡旭哲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篇2】
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新华社照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篇3】
从2003到2022,有多少“神箭”带着宇航员冲向天空啊!而今天,六月五号,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一簇桔红色的火焰爆发出强大的动力,瞬间推着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四号飞向太空。短短半小时,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的进步与强大。
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上应该学习航天设计人员的谨慎与认真。认真努力才是有效学习的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看着直播心里十分自豪。首先,是宇航员入仓,他们分别是陈冬、刘洋、蔡旭哲。然后是火箭发射。最后就是与空间站对接了,其中我最喜欢抛整流罩的环节,真是霸气。一套流程要六个小时,我真心为我出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长大以后,我也要做宇航员,为国争光!虽然我还只是个小学生,但我相信,只要好好学习,终有一日,我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俗话说得好:“只要肯吃苦,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
我热爱祖国,我为中国感到骄傲,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自豪!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范例五篇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如何在写的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呈现“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篇一)
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一簇桔红色的火焰爆发出强大的动力,瞬间推着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四号飞向太空。这一刻,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强大。火箭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们中国科技的进步,在科技进步的背后是万千中国人的默默奉献。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今后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第一强国!
2003年中华民族飞天梦圆,到今天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之旅,每一次的飞天壮举都让我无比自豪。
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一定会继续创造飞天奇迹。尤其是女航天员刘洋阿姨,二叩苍穹的巾帼英雄,让我真心叹服,是我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英雄们心怀星辰大海,逐梦浩瀚苍穹,祝愿早日凯旋而归!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篇二)
2003年中华民族飞天梦圆,到今天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之旅,每一次的飞天壮举都让我无比自豪。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一定会继续创造飞天奇迹。
尤其是女航天员刘洋阿姨,二叩苍穹的巾帼英雄,让我真心叹服,是我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英雄们心怀星辰大海,逐梦浩瀚苍穹,祝愿早日凯旋而归!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篇三)
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新华社照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篇四)
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作为中国公民,感到十分自豪,十分伟大,十分兴奋。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从零开始,但我国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建成了工业基础体系,完成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壮举,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我国捷报一个个频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我国已经在世界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希望中国航天更加捷报频传,现在看来浩瀚太空虽然与普通百姓较为遥远,但这是千秋万代的大计,就像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就像郑和七下西洋,也许一千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因为我们的肯攀登精神而受益无穷,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加油,中华民族万岁!
最新神舟十四号发射的观后感(篇五)
逐梦浩瀚苍穹,真心飞天英雄。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飞天靠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而是强大的国家、综合的实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不断回顾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新时代的青年,要不断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航天梦是强国梦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朝着星辰大海这个伟大目标前行!
【精选】2024神舟十二号观后感范文四篇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也有独立建立太空空间站的能力了,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发展!而观看了这一盛事的我们,心中自有一股豪气。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四篇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仪式的范文,以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观后感(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992年,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今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飞向太空,把3名航天员送往中国空间站。浩瀚宇宙,我们来了!在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在空间站建造任务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神舟队伍再次以坚定的胜利掀起了全国人民欢呼的浪潮,而这举世瞩目的新胜利,是由神舟人历经近三十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一步一步负重登高得来的。
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获批。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通过试验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乘载一名航天员成功发射,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我国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上天,在轨完成了多项操作,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刚从轨道舱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先后通过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进行了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了天宫一号;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景海鹏和陈冬执行了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30天组合体驻留任务,考核了中期驻留支持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时至今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成功发射,奠定了空间站建造任务载人飞船天地往返的良好开端,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事业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伟大梦想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载人航天事业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批艰苦奋斗,无畏奉献的队伍,才能够连战连捷,逐步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积淀,最终实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如今,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三步走”战略即将迎来收官。
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也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大贡献。
在人类梦想的疆土,中国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观后感(二)
戈壁大漠,塔架高耸,载人航天发射场内,神舟十二号船箭组合体蓄势待发。时隔五年,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预计将发射升空。此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恰逢党的百年华诞,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汲取经验力量、提振信心斗志,全力投入任务准备工作,书写中国航天新华章。
6月16日上午11点,执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从左到右)航天员汤洪波、聂海胜和刘伯明出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此时执行我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可谓意义重大。作为航天员,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和期待?
聂海胜是一名航天员,也是一名有着近35年党龄的党员。成为航天员的2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飞行,由舱内工作到太空漫步,由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的发展过程,也亲身经历了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每一个光辉时刻。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添了壮丽篇章。“我们前进的每一步,也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我们每向前一步,也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都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聂海胜说。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观后感(三)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观后感(四)
“神箭”在弦,再度问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图,以蓝色的星辰大海为背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红底白字格外醒目,而标识中央绘制有龙形“12”标志,以及空间站、神舟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手绘图,同时还有一名出舱行走的宇航员,令人联想,让人振奋,强大的中国航天梦。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梦想。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梦想的伟大民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远古的传说,朴实的向往,却印证着中华民族先人们的丰富联想与智慧,因此,也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启了人类探测宇宙的思想先河,“可上九天揽月”,中国能够走向星辰大海,航天事业发展能有今天的辉煌,更离不开先人们古老神话的启迪,在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今天,我们终于把先人飞天的梦想,变成了航天的现实,神舟将再度飞天,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对我们祖先飞天梦想的更好告慰。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强国。敢让日月换新天,我们需要这样的一颗精神信标,在茫茫宇宙定位复兴梦想。宇宙空间是不得不上、不得不守的高边疆,新中国成立之初虽一穷二白,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在毛泽东主席发出此号召12年后,中国就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当然,我们曾经艰难,曾经受制于人,但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无人可以阻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新时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中国空间站”即将正式载人运行,标志着中国航天新时代的开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时。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崛起的梦想,无疑,中国航天梦成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给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将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14亿中国人民的骄傲,也必将造福世界人民。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一枚小小标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历久千年的飞天梦,将在今天进一步实现,中国航天即将进入新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为中国航天祝福,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途漫漫,努力奋斗,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600字精选
能看见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在观看时也会产生许多优秀的想法,我们不妨把我们对影片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最近你在寻找作品的观后感吗?工作总结之家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神舟十一号观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 篇1
20xx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在他们离开地球的33天里,二人在太空里的生活都是咋样的呢?
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二号。
10月20日
航天员开展太空养蚕实验,完成首次太空跑台训练以及在轨眼手协调、听力等身体机能的测试。同日,天宫神舟组合体由倒飞状态转为正飞。
10月21日
两名航天员进行在轨脑力负荷、在轨情绪特征研究等实验和测试。
10月22日
航天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收发邮件、实时下传实验数据。
10月24日
景海鹏50岁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员来自地球的祝福。当日,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11月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景海鹏、陈冬通话。
11月17日
景海鹏和陈冬撤离天宫二号,并进入神舟飞船,返回地面。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 篇2
20xx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向载人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高度。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是第三次赴太空,并成为上天年龄最大航天员。而航天员陈冬则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征的两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生肖属相恰巧都是马,两人的33天太空之旅正好是“天马行空”。
这将是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性事件!这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太空中,“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这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如何安全、无误差实现对接?太空中如何种庄稼,如何养蚕,可以实现未来航天员长期驻留时“有菜吃”“有饭吃”,无需全部从地面补给?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如何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一系列“中国奇迹”等你一起见证。
航天员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职业风险,甚至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杨利伟就曾在《天地九重》一书中披露,在第一次载人航天火箭升空后突发低频共振,当时觉得“自己不行了”。书中这样描述:“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实际上,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
“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感到兴奋与自豪,人们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意义尤为重大,它代表着我国在太空中中长期驻留实验的成功;它代表着中国的航天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代表着外国人从此将会对中国刮目相看;它代表着中国从此将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 篇3
长达33天的在轨运行,神舟十一号想要回家,第一步就是和天宫二号分离,然后是制动离轨,进入返回轨道。
随后,飞船开始自由下降。从离开原运行轨道到进入大气层之前,飞船要完成推进舱分离,建立再入姿态,返回舱要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角(速度方向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这个角度必须精确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角度太小,飞船将从大气层边缘擦过而不能返回;如果角度太大,飞船返回速度过快,就会像流星一样在大气层中烧毁。
飞船返回舱进入稠密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因此,对返回舱要采取特殊的防热措施。
最后,返回舱开始开伞着陆。在距地面10千米左右高度,返回舱的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先后拉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使返回舱的速度缓缓下降,并抛掉防热大底。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使返回舱实现软着陆。为了迎接它,地面回收试验队已进行过多次演练,做好全面准备。
看完神舟十一号返回地球,真是振奋人心,太伟大了。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 篇4
中国将于17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将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首次30天驻留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带来更大挑战。从身体上讲,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受到更大影响,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出现疾病的概率增大。从心理上讲,驻留时间延长对乘组两位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从生活上讲,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航天员工作效率的影响增加,食谱食品感官接受性要求更高,卫生清洁尤其是运动后清洁问题突显,导致航天员驻留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在失重防护、食谱食品、卫生清洁、作息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等方面加强设计,提高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品质。
航天员的作息制度设计上向空间站任务长期飞行进行过渡,所以采用日计划和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天地同步作息模式。航天员在30天飞行中,任务相当重。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这一天航天员也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航天员自主空间大一些,可以自己来安排。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归的那一天。
神舟十一号观后感 篇5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从漆黑的夜空一直走到现在繁星遍布的'辉煌,中国的航空发展历程从来都是国人的骄傲。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六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飞船搭载两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30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中国,上个世纪初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经常被其他国家欺负,被别人抢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国家却有一群顶天立地不屈不饶的人,他们有着梅花一样坚强的精神。哦,是他们创造出了现在的中国;是他们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也是他们帮助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国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现在,神舟十一号发射了,神舟十一号空间成功交会对接,接下来还有神舟十二号中国发射了那么多次火箭,每一次都创造出完美的奇迹!作为中国人,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神舟飞船让我们中小学生了解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神舟十一号空间交会对接,预示着我国为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祝愿远在太空的宇航员叔叔们能够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