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汇集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汇集。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人生大事观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篇一)

时光荏苒,转眼3月悄然而至,对于热衷国产电影的观众来说,2022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据电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国产佳作将在4月清明档登陆院线,上演票房大战,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实力派男演员朱一龙领衔主演的《人生大事》。

在一个安静的清晨,武小文大声喊着“外婆”,她发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婆久久没有睁开眼睛,年幼的武小文并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在她看来,外婆只是沉沉地睡着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后,身为“上天堂”殡葬店工作人员的莫三妹到场,为前者料理后事,连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里,自己成为了“偷走”外婆的坏人。与此同时,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沦为亲人眼中的累赘,命运将她与莫三妹捆绑到了一起,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琐事,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武小文与莫三妹从互生敌意到相依相伴,带给我们无限感动和感触。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篇二)

前天和朋友去看了刚上映的《人生大事》,浅谈一下观后感。

买票之前粗略地看了一下简介,误以为剧情是围绕入殓师这一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职业,深入剖析讲解这一行业内不为人知的事情。

看完之后,我对该影片的概括是:

主角莫三妹(剧中人称三哥)作为市井胡同里丧葬行“上天堂”的接班人,以及入殓师这一身份背景作为推动剧情的工具,和被他“服务”的老人家的外孙女小文之间的感情,由互相看不顺眼到情深如父女的变化过程。

电影开场,三哥和兄弟建仁为小文外婆的尸体进行软化和化妆。

小文对这两个“带走外婆的人”记忆深刻,为找回外婆,她通过手表拍下的面包车图片一路找到了上天堂。

此时失去了外婆庇佑的小文,在没有家庭话语权的舅舅的家里,成了拖油瓶。

小文舅舅家为了小表哥的前途,举家前往北京陪考,小文舅舅在妻子的催促下丢下执着于在上天堂找到外婆的小文。

临走前舅舅给了建仁一沓钞票嘱托他代为照顾小文,小文就这样阴差阳错留在了上天堂。

众所周知,我在电影院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不知道也没关系,关注我们,你很快就会知道。

影片中多处体现亲情的剧情都能使我动容落泪,但很快出现喜剧剧情让我没办法保持情绪。

诚然煽情和搞笑的搭配可以让一部电影不那么单调沉闷,但剧情气氛转变太快,会让人的情绪还未达到顶点就强行搞笑,我是不能享受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

我关注到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前后呼应的剧情,我印象较深的是这三个:

1。莫三妹从父亲手中获得上天堂的房本后,急着告诉女友这个好消息,在试图和女友亲热时,给他带绿帽子的老六穿着浴巾从浴室出来,说:该你进去洗了。

后来莫三妹想收养小文,但由于未婚异性之间的收养,需双方相差40岁。

于是三妹去同为上天堂合伙人的白雪家中,商量为了收养小文而结婚的事情,这时又恰巧三个合伙人之一的建仁穿着浴巾从浴室出来,说:该你进去洗了。

2。莫三妹得知被绿后从前女友的店里回到上天堂,胡乱把房本塞到上铺的床铺里。

这时给了一个特写,我当时就猜到后面会有后续。

小文被寄养在上天堂的那几天睡在上铺,晚上尿床,三哥半夜极其烦躁地把被单一股脑胡乱塞进洗衣机里,自然也包括被他塞进去的房本。

当剧情进展到莫爸让莫三妹去办理过户手续时,即使没有如我般敏锐的洞察力,也会对“三哥被绿”这一作为本片中较为经典的桥段,以及紧接着的藏房本的特写有较深的印象。

3。莫爸快不行的时候在医院讲了莫三妹二哥为了打捞掉进长江的一具尸体而丧命的故事。

剧情还是莫三妹和小文互不顺眼的时候,三哥和小文吵架的时候说她外婆被烧成烟不见了,在建仁和白雪的暗示下,三哥将话锋转至烧成烟就会飞到天上变成星星。

莫爸的遗书中写道去世后想让自己的骨灰有个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我根据莫二哥“活人换死人”的故事猜测三妹可能会将父亲的骨灰沉至长江。

我猜对了一半,相比剧中莫三妹的方案,我的猜测确实不够特别,想知道的可以去电影院一探究竟,虽然我已经剧透很多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哥接下一单因病去世的小女孩的葬礼,死者父母要求定制一个粉红色骨灰盒,让我立刻想到了我前段时间的文章谁不想要粉红色骨灰盒?

谁见了不夸我一句营销鬼才!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桥段是,小文外婆生前的公园舞伴,拜托三哥给他办一场生前的婚礼,我觉得超酷,虽然理由并不是很酷。

关于这部电影大量使用前后呼应的处理手法,我是比较喜欢的,能让我在剧情上找到前因后果,逻辑上的吐槽点会少很多。

就连那段最硬的广告:三哥答应帮小文恢复手表中外婆的语音信息,最后找了一家专业公司才得以完成,都在前面做了铺垫。

电影的布景和镜头效果也得到了与我同行的学过相关专业课程的朋友的赞赏,他很喜欢上天堂丧葬行和婚庆店拐角相邻的场景安排。

结婚和死亡是人生两大事,既能暗示电影名,也在严肃中透露着些许玩笑。

除此之外,还有两段关于小文去留的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小文被舅舅托付在上天堂的那段时间让她与三妹的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当舅舅一家从北京回来,没有家庭地位的舅舅依旧没办法把小文接到家中。

他也正是看出了小文和莫三妹之间的感情变化,于是委婉地询问小文的意愿,小文自然是选择了更能带给她亲情的三哥。

但是当小文的亲生母亲去找三哥表示想带走小文时,没人询问小文的意见。

小文的亲生母亲认为以自己一颗绝对全心全意爱女儿的心,怎样都要带走小文。

三妹或许也这样认为,觉得这样一位母亲可以给小文更好的。生活,反观自己的职业可能带给小文畸形的童年。

于是趁小文睡着,将她抱给了从未见过的生母。

没人询问当事人怎样更能感到幸福,都在自以为是地“为了她好”。

这两位真正爱着小文的人,反倒不如和小文没什么感情的舅舅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

这两段情节的对比也体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许会有观影的有心人注意到这一点,进行一下反思可能会对自己当前的家庭形势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篇三)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够动人。像小文与三哥,是不打不相识的关系,磨合后又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像老爷子与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弃的关系,最后还是父慈子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相处久了却又自有真情在。

还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电影里则排除了生,变成“人生啊,除了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是电影中婚庆店与殡仪店代表的延续与死亡,还是悲欢离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还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或大或小,好过不好过都得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发生,处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篇四)

昨天晚上坐在楼下抽烟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朋友跟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从去年10。16开始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于是欣然买票,决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多有提及。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烟。这与《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只是一个只强调结束,一个还强调了开始。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是两个与血缘、感情有关系的片段。所以我戏称这部电影不该叫《人生大事》,应该叫《爱、血缘、送葬人》。爱就不必解释,这部电影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血缘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会予以解释,送葬人是男主的职业。

为什么和血缘有关呢?我觉得血缘这个问题在电影里进行了模模糊糊地讲述。影片最后,小文的亲生母亲来寻找小文,三妹就将小文送了回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生和养,这两种恩情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亲生母亲来寻找时就要将孩子送出去,难道孩子的意见不值得询问亦或是一天养育责任都没尽过的人,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当然,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最后以小文亲生母亲加入了三妹这个团队来圆上生和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血缘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是倾向于养大于生的。

其实影片对血缘关系还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亲吵成那个样子,最后由于小文的牵头以及两个人之间确实有着生养关系,所以两人才能重归于好,父亲也终于开始认同了男主。当然我觉得这段处理得还不错,包括男主的父亲承诺,只要小文喊他“爷爷”他就愿意帮这个忙。这都能体现出老人对血缘以及传承的重视。

说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开头就通过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试作为了一个矛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影心得(篇五)

诚然煽情和搞笑的搭配可以让一部电影不那么单调沉闷,但剧情气氛转变太快,会让人的情绪还未达到顶点就强行搞笑,我是不能享受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

我关注到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前后呼应的剧情,我印象较深的是这三个:

1。莫三妹从父亲手中获得上天堂的房本后,急着告诉女友这个好消息,在试图和女友亲热时,给他带绿帽子的老六穿着浴巾从浴室出来,说:该你进去洗了。

后来莫三妹想收养小文,但由于未婚异性之间的收养,需双方相差40岁。

于是三妹去同为上天堂合伙人的白雪家中,商量为了收养小文而结婚的事情,这时又恰巧三个合伙人之一的建仁穿着浴巾从浴室出来,说:该你进去洗了。

2。莫三妹得知被绿后从前女友的店里回到上天堂,胡乱把房本塞到上铺的床铺里。

这时给了一个特写,我当时就猜到后面会有后续。

小文被寄养在上天堂的那几天睡在上铺,晚上尿床,三哥半夜极其烦躁地把被单一股脑胡乱塞进洗衣机里,自然也包括被他塞进去的房本。

当剧情进展到莫爸让莫三妹去办理过户手续时,即使没有如我般敏锐的洞察力,也会对“三哥被绿”这一作为本片中较为经典的桥段,以及紧接着的藏房本的特写有较深的印象。

这两段情节的对比也体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许会有观影的有心人注意到这一点,进行一下反思可能会对自己当前的家庭形势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GZ85.cOm延伸阅读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汇集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人生大事观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一】

不过这些一点都不重要,往往简单更深刻,更耐人寻味,更发人深省。每个人眼中的“人生大事”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婚姻,有的认为是孩子的中高考,有的认为是父母的安享晚年,有的认为是有一份令人骄傲的事业。没有对错,在人生长河里,有风浪波涛,有平静,有灿烂,有苦难,每人都不一样,却每个人都有尽头,尽头也许是一开始就预见的,也许是猝不及防到来,当它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一瞬间让你整个人生画上符号。

“人死之前无大事”,请别轻易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如今时代各个年龄段轻生的案例不少,这属于严重的,轻则动不动就EMO,遇到点芝麻事儿就觉得人间不值得,哪儿有那么多让你轻易怀疑人生或者结束生命的大事儿,回头望去都是屁事儿。很多人都想要成功,拥有自有的财富,或是至高的权利,其实认真的平凡的过一生已是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这并不简单,需要你发现并且拥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念头,在这念头的驱使下,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活得有信念,有盼头。 为何说做到这个不容易,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左顾右盼,我们在盲目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生存,为了某种得到就会失去方向的欲望而忙碌,最终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经常在书中会学习到觉得很认可且明白的道理,但大多数的人只是把它停留在脑海,从未活成在这道理基础上想有的样子。

在某些课程导师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真的清楚你是谁吗?”,成龙大哥有部电影的名字就叫《我是谁》,无关乎你的姓名,你的形象,你的地位和财富,以我现有的认知,它是让我们清楚,我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现在还需做哪些努力才能达到,我有没有朝着我要成为的人的方向前进,与他人的期待无关,与他人的评判无关,问你自己,这些思考明白了,千万别只是存档在记忆中,要把它实践且实现,也许你会变得更热爱生活,更充满激情,更拥抱他人。

最后分享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关我屁事,一件是关你屁事”

电影还会二刷,还会有更多的启发,欢迎大家有时间去观看,同时愿每个人都有星星的指引,也会成为种星星的人。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二】

电影开篇就是小文的外婆在沉睡中平静地去世了,这在小文的世界里是人生大事,随之出场的是专门帮人料理后事的莫三妹殡葬师一行人。年幼的小文不懂外婆已去世离开了她,只是固执地认为谁最后碰了外婆,就找谁要外婆,所以就一路气势汹汹地追赶莫三妹找他要外婆。在小文找莫三妹要外婆的过程中,才知道小文其实是一个听话懂事暖心的孩子,外婆给她讲过的话都记得,给她做的小老虎布偶玩具“豆角”一直带着,还有她的哪吒发型和红缨枪一直都保留着。慢慢地小文也知道外婆被烧成烟消失在天空中,不再天天吵着要外婆了。她懂得三哥是真的关心照顾她,她心目中的依靠慢慢从外婆转到三哥身上,甚至已经把三哥当成了爸爸。为了帮助三哥,小文几次好心办坏事,但是那份用心终于让三妹意识到小文不是他的克星,而是他的福星。一大一小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心贴心,让人感动得泪流不止。

整个剧情是以几场丧葬大事串联起来的,开篇小文外婆去世,接着就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生病去世,中间还有一个闹剧帮活人办丧事,后来是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阿六车祸去世,紧接着就是莫三妹的爸爸去世,最后还出现了莫三妹他们一行人帮其他人办丧事的镜头。莫三妹他们办的每一场丧葬大事都让逝者体面,让生者温暖,妥妥办出了大事的格局。

看完影片终于知道了何谓人生大事。人生在世都是小事,所以遇事不要太计较不能太冲动,只要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就是无大事,万一有那也是身后事,谁又能管得着呢?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三】

《人生大事》在影片开头就通过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试作为了一个矛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四】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电影的布景和镜头效果也得到了与我同行的学过相关专业课程的朋友的赞赏,他很喜欢上天堂丧葬行和婚庆店拐角相邻的场景安排。

结婚和死亡是人生两大事,既能暗示电影名,也在严肃中透露着些许玩笑。

除此之外,还有两段关于小文去留的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小文被舅舅托付在上天堂的那段时间让她与三妹的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当舅舅一家从北京回来,没有家庭地位的舅舅依旧没办法把小文接到家中。

他也正是看出了小文和莫三妹之间的感情变化,于是委婉地询问小文的意愿,小文自然是选择了更能带给她亲情的三哥。

但是当小文的亲生母亲去找三哥表示想带走小文时,没人询问小文的意见。

小文的亲生母亲认为以自己一颗绝对全心全意爱女儿的心,怎样都要带走小文。

三妹或许也这样认为,觉得这样一位母亲可以给小文更好的生活,反观自己的职业可能带给小文畸形的童年。

于是趁小文睡着,将她抱给了从未见过的生母。

没人询问当事人怎样更能感到幸福,都在自以为是地“为了她好”。

这两位真正爱着小文的人,反倒不如和小文没什么感情的舅舅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

这两段情节的对比也体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许会有观影的有心人注意到这一点,进行一下反思可能会对自己当前的家庭形势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五】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像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心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最后,用莫三妹父亲的在病床上说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零散的观影经历。人生除了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愿我们都能成为点亮星星的人!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大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如何在写的人生大事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一)

周末去看了新近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可能是比较累的原因,虽然观影过程中有几次被感动得流泪,但当时还是觉得美中不足。

首先是剧中有几个情节在意料之中,比如莫父之死,比如小文母亲的加入,又比如大家喜欢的大团圆的结局。,感觉有点可惜了这个现实又深刻的主题。

正如木心说的:中国人有个情结,姑称之为“团圆情结”,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乎所以。

他父亲说丧葬这一行“没能耐的干不了,有能耐的看不上”,莫家几代人经营着这家叫“上天堂”的丧葬店,莫三妹的童年是在火葬场渡过的,五岁就开始帮死人穿衣服,而严厉的父亲对他却总是打骂从没有给过一句肯定。

直到父亲离世,父子之间才达成和解。他像发了疯一样,拼着命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明白了这一层,也就明白了莫三妹身上的冷酷、绝情、任性、洒脱都只是他的保护色。他还只是一个害怕受伤的善良的孩子。

所以当小文的母亲要来带走她时,虽万般不舍,口出恶语,他仍然忍不住会心软。

所以他才会在雨中奋力追着远去的汽车。

所以他才会傻兮兮的问一个孩子“你不会把我忘了吧”

何谓人生大事?

是生老病死?抑或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这是影片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努力弥补小时候受到的伤害。

谢谢你,温暖我。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二)

昨天晚上坐在楼下抽烟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朋友跟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从去年10。16开始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于是欣然买票,决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多有提及。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烟。这与《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只是一个只强调结束,一个还强调了开始。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是两个与血缘、感情有关系的片段。所以我戏称这部电影不该叫《人生大事》,应该叫《爱、血缘、送葬人》。爱就不必解释,这部电影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血缘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会予以解释,送葬人是男主的职业。

为什么和血缘有关呢?我觉得血缘这个问题在电影里进行了模模糊糊地讲述。影片最后,小文的亲生母亲来寻找小文,三妹就将小文送了回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生和养,这两种恩情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亲生母亲来寻找时就要将孩子送出去,难道孩子的意见不值得询问亦或是一天养育责任都没尽过的人,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当然,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最后以小文亲生母亲加入了三妹这个团队来圆上生和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血缘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是倾向于养大于生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三)

昨天晚上坐在楼下抽烟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朋友跟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从去年10。16开始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于是欣然买票,决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多有提及。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烟。这与《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只是一个只强调结束,一个还强调了开始。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是两个与血缘、感情有关系的片段。所以我戏称这部电影不该叫《人生大事》,应该叫《爱、血缘、送葬人》。爱就不必解释,这部电影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血缘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会予以解释,送葬人是男主的职业。

为什么和血缘有关呢?我觉得血缘这个问题在电影里进行了模模糊糊地讲述。影片最后,小文的亲生母亲来寻找小文,三妹就将小文送了回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生和养,这两种恩情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亲生母亲来寻找时就要将孩子送出去,难道孩子的意见不值得询问亦或是一天养育责任都没尽过的人,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当然,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最后以小文亲生母亲加入了三妹这个团队来圆上生和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血缘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是倾向于养大于生的。

其实影片对血缘关系还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亲吵成那个样子,最后由于小文的牵头以及两个人之间确实有着生养关系,所以两人才能重归于好,父亲也终于开始认同了男主。当然我觉得这段处理得还不错,包括男主的父亲承诺,只要小文喊他“爷爷”他就愿意帮这个忙。这都能体现出老人对血缘以及传承的重视。

说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开头就通过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试作为了一个矛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四)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电影开头的两个镜头就刻画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别是一桌的药物和墙上哪吒的年画。

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这部电影很治愈,让我想起来类似的几部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海蒂和爷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值得!

电影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篇五)

电影开篇就是小文的外婆在沉睡中平静地去世了,这在小文的世界里是人生大事,随之出场的是专门帮人料理后事的莫三妹殡葬师一行人。年幼的小文不懂外婆已去世离开了她,只是固执地认为谁最后碰了外婆,就找谁要外婆,所以就一路气势汹汹地追赶莫三妹找他要外婆。在小文找莫三妹要外婆的过程中,才知道小文其实是一个听话懂事暖心的孩子,外婆给她讲过的话都记得,给她做的小老虎布偶玩具“豆角”一直带着,还有她的哪吒发型和红缨枪一直都保留着。慢慢地小文也知道外婆被烧成烟消失在天空中,不再天天吵着要外婆了。她懂得三哥是真的关心照顾她,她心目中的依靠慢慢从外婆转到三哥身上,甚至已经把三哥当成了爸爸。为了帮助三哥,小文几次好心办坏事,但是那份用心终于让三妹意识到小文不是他的克星,而是他的福星。一大一小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心贴心,让人感动得泪流不止。

整个剧情是以几场丧葬大事串联起来的,开篇小文外婆去世,接着就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生病去世,中间还有一个闹剧帮活人办丧事,后来是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阿六车祸去世,紧接着就是莫三妹的爸爸去世,最后还出现了莫三妹他们一行人帮其他人办丧事的镜头。莫三妹他们办的每一场丧葬大事都让逝者体面,让生者温暖,妥妥办出了大事的格局。

看完影片终于知道了何谓人生大事。人生在世都是小事,所以遇事不要太计较不能太冲动,只要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就是无大事,万一有那也是身后事,谁又能管得着呢?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大全(5篇)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人生大事观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篇一)

前天和朋友去看了刚上映的《人生大事》,浅谈一下观后感。

买票之前粗略地看了一下简介,误以为剧情是围绕入殓师这一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职业,深入剖析讲解这一行业内不为人知的事情。

看完之后,我对该影片的概括是:

主角莫三妹(剧中人称三哥)作为市井胡同里丧葬行“上天堂”的接班人,以及入殓师这一身份背景作为推动剧情的工具,和被他“服务”的老人家的外孙女小文之间的感情,由互相看不顺眼到情深如父女的变化过程。

电影开场,三哥和兄弟建仁为小文外婆的尸体进行软化和化妆。

小文对这两个“带走外婆的人”记忆深刻,为找回外婆,她通过手表拍下的面包车图片一路找到了上天堂。

此时失去了外婆庇佑的小文,在没有家庭话语权的舅舅的家里,成了拖油瓶。

小文舅舅家为了小表哥的前途,举家前往北京陪考,小文舅舅在妻子的催促下丢下执着于在上天堂找到外婆的小文。

临走前舅舅给了建仁一沓钞票嘱托他代为照顾小文,小文就这样阴差阳错留在了上天堂。

众所周知,我在电影院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不知道也没关系,关注我们,你很快就会知道。

影片中多处体现亲情的剧情都能使我动容落泪,但很快出现喜剧剧情让我没办法保持情绪。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篇二)

电影开篇就是小文的外婆在沉睡中平静地去世了,这在小文的世界里是人生大事,随之出场的是专门帮人料理后事的莫三妹殡葬师一行人。年幼的小文不懂外婆已去世离开了她,只是固执地认为谁最后碰了外婆,就找谁要外婆,所以就一路气势汹汹地追赶莫三妹找他要外婆。在小文找莫三妹要外婆的过程中,才知道小文其实是一个听话懂事暖心的孩子,外婆给她讲过的话都记得,给她做的小老虎布偶玩具“豆角”一直带着,还有她的哪吒发型和红缨枪一直都保留着。慢慢地小文也知道外婆被烧成烟消失在天空中,不再天天吵着要外婆了。她懂得三哥是真的关心照顾她,她心目中的依靠慢慢从外婆转到三哥身上,甚至已经把三哥当成了爸爸。为了帮助三哥,小文几次好心办坏事,但是那份用心终于让三妹意识到小文不是他的克星,而是他的福星。一大一小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心贴心,让人感动得泪流不止。

整个剧情是以几场丧葬大事串联起来的,开篇小文外婆去世,接着就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生病去世,中间还有一个闹剧帮活人办丧事,后来是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阿六车祸去世,紧接着就是莫三妹的爸爸去世,最后还出现了莫三妹他们一行人帮其他人办丧事的镜头。莫三妹他们办的每一场丧葬大事都让逝者体面,让生者温暖,妥妥办出了大事的格局。

其实,在这些人生大事发生前后,莫三妹过得很不顺:从小就跟父亲从事丧葬工作;被小文天天追着要外婆;女朋友跟别人跑了;因为房产被“压五指山下”;因为没结婚不能领养小文;想跟同事处对象结婚,却发现对方已跟别人领证了;跟小文有了父女情深,小文的妈妈来要孩子了……故事情节很曲折,这些生活中的一桩桩不顺心事都一笔带过,毕竟人生除死无大事。所以那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烦心事都是小事,小事化了,最终都被化解了。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大事,平凡生活中每一天经历的都是小事。只要大事没有,哪怕小事不断,也要鼓足生活的勇气,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风雨之后必有彩虹”嘛!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篇三)

昨天晚上坐在楼下抽烟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朋友跟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从去年10。16开始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于是欣然买票,决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多有提及。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烟。这与《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只是一个只强调结束,一个还强调了开始。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是两个与血缘、感情有关系的片段。所以我戏称这部电影不该叫《人生大事》,应该叫《爱、血缘、送葬人》。爱就不必解释,这部电影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血缘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会予以解释,送葬人是男主的职业。

为什么和血缘有关呢?我觉得血缘这个问题在电影里进行了模模糊糊地讲述。影片最后,小文的亲生母亲来寻找小文,三妹就将小文送了回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生和养,这两种恩情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亲生母亲来寻找时就要将孩子送出去,难道孩子的意见不值得询问亦或是一天养育责任都没尽过的人,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当然,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最后以小文亲生母亲加入了三妹这个团队来圆上生和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血缘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是倾向于养大于生的。

其实影片对血缘关系还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亲吵成那个样子,最后由于小文的牵头以及两个人之间确实有着生养关系,所以两人才能重归于好,父亲也终于开始认同了男主。当然我觉得这段处理得还不错,包括男主的父亲承诺,只要小文喊他“爷爷”他就愿意帮这个忙。这都能体现出老人对血缘以及传承的重视。

说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开头就通过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试作为了一个矛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篇四)

一场电影,五次落泪。演绎的是故事情节,看到的是生活经历。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孤儿,被爱,被嫌弃,被怜悯,被折腾,最后倾尽全力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多么励志又可怜的成长经历。

男主角的生活不容易,也同样经历着不被爱,不被重视,被抛弃,被嫌弃,被怀疑,被伤害,孤独且没有目标的人生,几乎谈不上有意义。

但是上天总会拯救一个善良的人,安排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小孩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最后获得救赎的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

第一次流泪【互相嫌弃,彼此治愈】

父母子女就是这样,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体。电影《人生大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追与追不上的故事,一觉醒来,小姑娘就追不上外婆的脚步了,一不小心,小姑娘连外婆的影子都追不上了,于是小姑娘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一路上那种拼命的劲儿,那种害怕失去的感受,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忘我的奔跑,我泪奔了。

没有别的,因为我也是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在外婆的眼里嘴里心里……

所以我很多年都害怕自己追不上外婆,所以拼命的靠近,竭尽所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距离靠近外婆,其实就是害怕有那么一天像电影里的小姑娘一样,什么都追不上。

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儿麻烦的小女孩,因为他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当下的一切无非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太正常不过了,习以为常就会麻木,麻木就会厌倦,厌倦就会让生活变得平平无奇,直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样两个相互嫌弃的人,可能才是最能治愈彼此的人,大概这就是以前学习到的负负得正吧。

还是那句古话“有的童年治愈一生,有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第二次流泪【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男性,有时候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心,工作、升职、赚钱、社交到处都是重心,唯独自己不是,从来都在忙碌和奔波,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重心太多了,生命反而没有了意义。

赚了很多的钱,生命没了;工作努力做到了极致,亲情友情爱情没了;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为他人,自己没了。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把小女孩送走,在雨中狂追出租车的时候;男主角送完小女孩又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小女孩自己找回来,说出男主角的家庭地址的时候;好几个段落都让人泪奔,那种失去感、获得感、那种挣扎、无助、心痛、恐惧、喜悦,都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

电影《人生大事》的心得体会(篇五)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电影《龙猫》观后心得
2022.07.21 龙猫观后感 电影龙猫观后感 宫崎骏龙猫观后感 电影龙猫观后感悟 观龙猫有感
教师节感恩主题演讲稿3分钟汇编五篇
2022.07.19 教师节演讲稿 教师节感恩老师演讲稿 教师节感恩教师主题演讲稿
参考范文--南极大冒险观影心得合集(3篇)
2022.03.11 南极大冒险观后感 南极大冒险读后感 南极大冒险观后感100字
农村小学开展国庆活动的策划方案大全五篇
2022.07.19 学校国庆活动方案 小学国庆节活动方案 中学国庆节活动方案
中学开展国庆联欢会的活动方案模板
2022.07.19 学校国庆活动方案 小学国庆节活动方案 中学国庆节活动方案
关于教师节的主题作文范例五篇
2022.07.19 庆祝教师节作文 庆教师作文 感恩教师节的作文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活动的教师总结通用(5篇)
2022.07.19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总结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心得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感悟
幼儿园小班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方案分享五篇
2022.07.19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 小班教师节活动方案 中班教师节活动方案
教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分享(5篇)
2022.07.19 教师节演讲稿 教师节感恩老师演讲稿 教师节感恩教师主题演讲稿
幼儿园中班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方案分享(5篇)
2022.07.19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 小班教师节活动方案 中班教师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顺利开展教师节活动的总结范文汇集五篇
2022.07.19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总结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心得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