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经典古诗词十四篇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宋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陆游都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陆游的经典古诗词》,敬请阅读,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一】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译文

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

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注释

⑴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⑵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⑶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⑸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⑹意气:豪情气概。

⑺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⑻史策:即史册、史书。

⑼丹心:赤诚的心。

⑽尔来:近来。

⑾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

⑿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⒀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写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回忆。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军的不满,也是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伤心欲绝!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用黄金、白玉装饰的宝刀,到了夜间它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五十岁了还没有在沙场立功,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羞耻于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远处的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

啊,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

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意气:豪情气概。

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史策:即史册、史书。

丹心:赤诚的心。

尔来:近来。

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

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三】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明日早晨。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四】

第1篇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陆游正在油灯下看书,陆游读啊读,越读越入神,仿佛连天亮了也不知道,读着读,突然,他愣了一下,似乎读懂了什么,再想了想,然后提起毛笔,在白色的纸上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陆游今天晚上的收获,他非常非常高兴,甚至一跃而起,马上跑到儿子子聿的房间,连敲门都没敲就进去了。爹,您这是正在看书的子聿被陆游惊醒后疑惑的问。陆游兴奋的说:利于,你看这。陆游给了那张刚刚写下诗的纸。子聿边看边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子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子聿想了想说:我知道,古代的人学东西不会停止,不留余力,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是努力,到老才会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是浅薄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而且,必须亲自实践。嗯爹,这个这里真是太深了!陆游看见子聿又懂事了这么多,心里像吃了蜜似的,高兴的说:子聿,那你想一个诗名是什么?子聿想了想,非常无奈的说:不知道。陆游说:那就《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很意外又很兴奋。

这道诗不仅要读,而且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2篇

这大概是这个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了,雪花将整个大地包围起来,呼呼刮着的风,肆虐地扫过行人,使人脸上生疼。夜色很快出现在天空,行人也加快了步伐。

此时,南宋诗人陆游正在家里吟诵诗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唉,冬天来的真快噫!他看了看正在外面玩雪的小儿子子聿,不由得为他那调皮的儿子的前途担忧起来。

子聿,来,进屋!陆游喊道。唉,我就来了!子聿来到陆游的桌前搓着冻僵的小手,脸上还充满了疑惑。陆游看到儿子这幅模样,不由又叹了一口气。他拉着儿子的手,坐到火炉旁,慈爱地说:子聿,你整天跑出去玩,你有没有为你的前途做打算?哼,我这么聪明,定能成才!子聿不无骄傲的说。陆游生气了:你聪明?你给我背一首诗我听听?这,这。子聿答不出来。子聿,你要多读书,俗话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而且,也要多实践!哦,我明白了!子聿说。然后,子聿便去读书了。

陆游看到这一切,思绪万千,他随口说出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3篇

深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就连翠竹也经不住这样的天气。诗人陆游正坐在窗前,攻读诗书,读到妙处,竟大声叫道:妙极了!妙级了!

陆游读书时,他的幼子子聿正坐在他旁边,两眼茫然地望着父亲,不知今日为何这样开心。终于,子聿疑惑的问陆游:父亲,您今中为何这等开心?陆游说:因为古人的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呀!我真的是太敬佩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了!子聿说:那您可不可以告诉我,古时候的人学习态度怎么样?问得好!子聿呀,你可要好好的学一学古时候的人。古时候,做学问的人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们知道,学习只有全力以赴,才会把学好,学习学好了,才会有机会为国家出力。这样不仅自己生活的好,百姓们也有好日子过。所以,古人学习是不保留一点点精力的。

子聿听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后专门读书,什么事情也不做了。这样也是不可以的。陆游说道,做学问,并不是只读书。如果像你这样,只读书而不实践,那就是等于读死书。春秋时期,有一位能人-赵括。他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别人问他什么关于兵法的问题,他连眼珠都不用转,就回答上来了。皇帝知道后,就让他领兵打仗。结果,被敌军打得大败,他本人也被敌军当作俘虏杀掉了,这就是光读不实践的结果。所以你要做到读天下书,闻天下事。

子聿点了点头,说:看来,我要是想把书本上的知识透彻地弄懂,一定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行。因为只有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五】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注释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赐

岁除:即除夕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六】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全文赏析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七】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八】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九】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全文赏析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讲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十】

陆游《满江红》原文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十一】

陆游《解连环》原文

泪淹妆薄。背东风伫立,柳绵池阁。漫细字、书满芳笺,恨钗燕筝鸿,总难凭托。风雨无情,又颠倒、绿苔红萼。仗香醪破闷,怎禁夜阑,酒酲萧索。刘郎已忘故约。奈重门静院,光景如昨。尽做它、别有留心,便不念当时,雨意初着。京兆眉残,怎认为、新人梳掠。尽今生、拚了为伊,任人道错。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十二】

曾经,我是那么喜欢陆游,因为在我的心里,他爱国胜过爱自己,文思泉涌,写了很多我喜欢的诗歌,每一首都让我觉得那样悲壮,那样有气势,于是我早就认为,他是一个大英雄了!而今天在沈园,我改变了我对陆游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好儿子,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

游沈园,我觉得沈园是一个有爱情故事的林园,也是一个让人感到伤感的林园。

这一切因为,唐婉的早逝和陆游为唐婉写的每一首诗歌。开始读《钗头凤》时,我大概能懂。可是当我们看了越剧表演后,我难受极了,不仅我难受,我看到我身边的很多大人都流泪了。

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是那么的动人。在陆游第二次游沈园中,偶然与唐婉相遇。在征得丈夫的同意下,于是,陆游和唐婉在园中饮酒。唐婉当时的丈夫是——赵士程,他是皇室贵族,那么是贵族,又为什么要娶被休的,生不了孩子的唐婉呢?而且这时,居然同意让唐婉和陆游相聚呢?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很令人深思。所以我以为,陆游他不是真的爱唐婉,如果真的爱,他就不会听从妈妈的话休了她。而且,在古代是可以纳妾的。如果真的因为唐婉没有替陆游生孩子,不是还可以纳妾吗?可是陆游最终狠心的离开了唐婉,娶了别的女子。

赵士程一定很爱唐婉,至少比陆游爱,一定是这样的。因为爱唐婉,所以,他不顾家里的反对,因为爱唐婉他不计较唐婉的身份,因为爱唐婉,他理解唐婉,所以他是那么宽容,那么呵护着她。也许没有陆游的出现,他们会幸福的重新生活。 赵士程会疼爱唐婉,照顾唐婉一辈子。可是陆游写的诗歌打扰了唐婉,甚至害死了唐婉和赵士程。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是一个才子,他用诗歌表达他的爱恨,他的愁苦,他的回忆,他的不舍和难过。也许是因为诗歌成就了他的名声,于是大家会为他惋惜而流泪。

可是在唐婉这件事情上,我不太喜欢陆游了,我认为赵士程的爱的方式令人钦佩感动,至少他是那么敢做敢当,只是可惜他没有像陆游那样用诗歌用来表达思念和离愁,于是很多年后,人们只记得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却不知道赵士程曾经也深爱着唐婉,他是那么了不起,那么令人感动的活过!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十三】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全文赏析

初夏是令我激动的。我扛着那巨型三脚架,在阳台上固定好了寻星镜,便开始了我的星际旅行。在这城垣之中,再没有比夏夜星空中更明亮的星了。我在天空中搜寻着维纳斯,调焦,忙地不亦乐乎。

说不上是繁星满天,也是星光点点,有时候月明星稀,倒令我想起“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来。初夏的夜是闷热的,热的舒心,热的畅快。这还不像仲夏时的“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等到仲夏时节,一家老少在夏夜,拿上凉席,在雨后散发出清香的草地上纳凉。倒也真有些许诗意。正如杜甫的《夏夜叹》说:“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初夏里最优美的还有夜空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星星像是浸在水里一样,而萤火虫就在这水一样的空中扶摇而上。有人抓上几只,放在瓶里,它们便发出美丽的光芒。萤火虫就代表着夏天,即使是初夏。

夏日的午后是闷热的。坐在篮球场边的长凳上,我的心早已飞奔在森林之中。初夏的墨绿的大森林中,凉意弥漫开来。日光和谐地,静谧地从枝头泄下,暖暖地洒在肩头。碧蓝的天空像玛格丽特的水晶球一样,闭上眼睛,初夏的微风拂过耳朵,会把头发凌乱地吹在脸上。绿叶婆娑,初夏的风缠绕着参天古木的躯干,我便和风一起低语,走向更遥远的仲夏。而面前的,便是球场上飞奔的身影。 初夏总是和海洋联想在一起的。最初的印象是伫立于海岸上,带着一分活力与热情,伸开手去感觉穿过指间的海风。背景是淡淡的色调,嬉戏的人们的身影变得模糊。瞬间的泪眼朦胧,宛如凌空的女神撒下的花朵… …这是初夏的曼妙的日光海岸。

我靠着榕树坐下,听着悠扬的乐曲,品着一杯淡淡的香茗,寻找我的初夏绝句。风促然吹过,引得花儿飘零,那如绯红的轻云般灿烂的花瓣就这样在初夏时节,芬飞。

陆游的经典古诗词【篇十四】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gz85.COM精选阅读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分享十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陆游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吐血整理的“陆游的代表古诗词”,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一)

示儿[宋: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元:同原。

[3]但:只。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洲,后以九洲泛指中华大地。同:一统江山。

[4]王师:指宋朝军队。北定中原:收复中原。中原指的是被金人侵占的北方领土。

[5]家祭:家人对祖先的祭祀。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二)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将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春景依旧,只是人却憔悴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桃花被风吹落,洒满清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黄縢:酒名。或作“黄藤”。

宫墙:南宋以绍兴为陪都,因此有宫墙。

离索:离群索居的简括。

浥:湿润。

鲛绡: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绡:生丝,生丝织物。

池阁:池上的楼阁。

山盟:旧时常用山盟海誓,指对山立盟,指海起誓。

锦书:写在锦上的书信。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三)

陆游《真珠帘》原文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_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四)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五)

陆游《安公子》原文

风雨初经社。子规声里春光谢。最是无情,零落尽、蔷薇一架。况我今年,憔悴幽窗下。人尽怪、诗酒消声价。向药炉经卷,忘却莺窗柳榭。

万事收心也。粉痕犹在香罗帕。恨月愁花,争信道、如今都罢。空忆前身,便面章台马。因自来、禁得心肠怕。纵遇歌逢酒,但说京都旧话。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六)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七)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全文赏析

陆游的抗战思想此时受到当权派的排挤,生活潦倒不堪,但他坚定自身的信念,不与朝廷权贵同流合污.他通过本诗对比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大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遗风。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八)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全文赏析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若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

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平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到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近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则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著凝重,悲慨苍凉。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九)

陆游《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原文

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奈华岳烧丹,青溪看鹤,尚负初心。年来向浊世里,悟真诠秘诀绝幽深。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星坛夜学步虚吟。露冷透瑶簪。对翠凤披云,青鸾逆月,宫阙萧森。琅函一封奏罢,自钧天帝所有知音。却过蓬壶啸傲,世间岁月骎骎。

陆游的代表古诗词(篇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戍轮台:戍,驻守。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此处泛指守卫边疆。

2.夜阑:夜将尽。

3.铁马:裹有铁甲的战马。泛指战马。

4.冰河:结冰的河流。这里指北方的河流。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大全十二篇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陆游有哪些曾经惊艳到您的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陆游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一】

壮岁文章,暮年勋业,自昔误人。算英雄成败,轩裳得失,难如人意,空丧天真。请看邯郸当日梦,待炊罢黄粱徐欠伸。方知道,许多时富贵,何处关身。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鲙丝莼。且钓竿渔艇,笔床茶灶,闲听荷雨,一洗衣尘。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怆神。何须更,慕封侯定远,图像麒麟。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二】

陆游《风流子(一名内家娇)》原文

佳人多命薄,初心慕、德耀嫁梁鸿。记绿窗睡起,静吟闲咏,句翻离合,格变玲珑。更乘兴,素纨留戏墨,纤玉抚孤桐。蟾滴夜寒,水浮微冻,凤笺春丽,花砑轻红。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空羡画堂鹦鹉,深闭金笼。向宝镜鸾钗,临妆常晚,绣茵牙版,催舞还慵。肠断市桥月笛,灯院霜钟。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三】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四】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明日早晨。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文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六】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文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写作背景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七】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可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八】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写作背景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九】

陆游《玉胡蝶(王忠州家席上作)》原文

倦客平生行处,坠鞭京洛,解佩潇湘。此夕何年,来赋宋玉高唐。绣帘开、香尘乍起,莲步稳、银烛分行。暗端相。燕羞莺妒,蝶绕蜂忙。

难忘。芳樽频劝,峭寒新退,玉漏犹长。几许幽情,只愁歌罢月侵廊。欲归时、司空笑问,微近处、丞相嗔狂。断人肠。假饶相送,上马何妨。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十】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全文赏析

写作背景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一】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全文赏析

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上面几句词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但全词感慨,也仅止于此。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为该句词语的出处;作者《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则可为该句内容的注脚。这犹如一个晴空霹雳,作者的豪气与热情顿时灰飞烟灭。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与他的《鹊桥仙》词写的“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渔父》词写的:“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逢。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意境相同,只是说得更为简淡而已,其失落感跃然纸上。“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好……,又回到感慨作结。为什么无际的江南烟波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向往?老年的隐居,还要怕什么流年虚度?这就是因为爱国感情强烈、壮志不甘断送的缘故。这种矛盾,是作者心灵上终生无法弥补的创痛。他对秦关、汉苑的关注,缘于何?正如他的《洞庭春色》词写的:“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怆神。”《闻雁》诗写的:“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一句话,就因为这些河山长久无法收复。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关于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二】

第1篇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陆游正在油灯下看书,陆游读啊读,越读越入神,仿佛连天亮了也不知道,读着读,突然,他愣了一下,似乎读懂了什么,再想了想,然后提起毛笔,在白色的纸上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陆游今天晚上的收获,他非常非常高兴,甚至一跃而起,马上跑到儿子子聿的房间,连敲门都没敲就进去了。爹,您这是正在看书的子聿被陆游惊醒后疑惑的问。陆游兴奋的说:利于,你看这。陆游给了那张刚刚写下诗的纸。子聿边看边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子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子聿想了想说:我知道,古代的人学东西不会停止,不留余力,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是努力,到老才会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是浅薄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而且,必须亲自实践。嗯爹,这个这里真是太深了!陆游看见子聿又懂事了这么多,心里像吃了蜜似的,高兴的说:子聿,那你想一个诗名是什么?子聿想了想,非常无奈的说:不知道。陆游说:那就《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很意外又很兴奋。

这道诗不仅要读,而且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2篇

这大概是这个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了,雪花将整个大地包围起来,呼呼刮着的风,肆虐地扫过行人,使人脸上生疼。夜色很快出现在天空,行人也加快了步伐。

此时,南宋诗人陆游正在家里吟诵诗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唉,冬天来的真快噫!他看了看正在外面玩雪的小儿子子聿,不由得为他那调皮的儿子的前途担忧起来。

子聿,来,进屋!陆游喊道。唉,我就来了!子聿来到陆游的桌前搓着冻僵的小手,脸上还充满了疑惑。陆游看到儿子这幅模样,不由又叹了一口气。他拉着儿子的手,坐到火炉旁,慈爱地说:子聿,你整天跑出去玩,你有没有为你的前途做打算?哼,我这么聪明,定能成才!子聿不无骄傲的说。陆游生气了:你聪明?你给我背一首诗我听听?这,这。子聿答不出来。子聿,你要多读书,俗话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而且,也要多实践!哦,我明白了!子聿说。然后,子聿便去读书了。

陆游看到这一切,思绪万千,他随口说出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3篇

深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就连翠竹也经不住这样的天气。诗人陆游正坐在窗前,攻读诗书,读到妙处,竟大声叫道:妙极了!妙级了!

陆游读书时,他的幼子子聿正坐在他旁边,两眼茫然地望着父亲,不知今日为何这样开心。终于,子聿疑惑的问陆游:父亲,您今中为何这等开心?陆游说:因为古人的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呀!我真的是太敬佩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了!子聿说:那您可不可以告诉我,古时候的人学习态度怎么样?问得好!子聿呀,你可要好好的学一学古时候的人。古时候,做学问的人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们知道,学习只有全力以赴,才会把学好,学习学好了,才会有机会为国家出力。这样不仅自己生活的好,百姓们也有好日子过。所以,古人学习是不保留一点点精力的。

子聿听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后专门读书,什么事情也不做了。这样也是不可以的。陆游说道,做学问,并不是只读书。如果像你这样,只读书而不实践,那就是等于读死书。春秋时期,有一位能人-赵括。他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别人问他什么关于兵法的问题,他连眼珠都不用转,就回答上来了。皇帝知道后,就让他领兵打仗。结果,被敌军打得大败,他本人也被敌军当作俘虏杀掉了,这就是光读不实践的结果。所以你要做到读天下书,闻天下事。

子聿点了点头,说:看来,我要是想把书本上的知识透彻地弄懂,一定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行。因为只有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11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华夏文明的核心。那么您知道陆游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全文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二】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全文赏析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若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

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平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到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近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则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著凝重,悲慨苍凉。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三】

陆游《满江红》原文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四】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全文赏析

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写作背景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五】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全文赏析

本文写自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成都的途中。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另一说认为: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消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六】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文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写作背景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七】

第1篇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陆游正在油灯下看书,陆游读啊读,越读越入神,仿佛连天亮了也不知道,读着读,突然,他愣了一下,似乎读懂了什么,再想了想,然后提起毛笔,在白色的纸上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陆游今天晚上的收获,他非常非常高兴,甚至一跃而起,马上跑到儿子子聿的房间,连敲门都没敲就进去了。爹,您这是正在看书的子聿被陆游惊醒后疑惑的问。陆游兴奋的说:利于,你看这。陆游给了那张刚刚写下诗的纸。子聿边看边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子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子聿想了想说:我知道,古代的人学东西不会停止,不留余力,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是努力,到老才会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是浅薄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而且,必须亲自实践。嗯爹,这个这里真是太深了!陆游看见子聿又懂事了这么多,心里像吃了蜜似的,高兴的说:子聿,那你想一个诗名是什么?子聿想了想,非常无奈的说:不知道。陆游说:那就《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很意外又很兴奋。

这道诗不仅要读,而且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2篇

这大概是这个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了,雪花将整个大地包围起来,呼呼刮着的风,肆虐地扫过行人,使人脸上生疼。夜色很快出现在天空,行人也加快了步伐。

此时,南宋诗人陆游正在家里吟诵诗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唉,冬天来的真快噫!他看了看正在外面玩雪的小儿子子聿,不由得为他那调皮的儿子的前途担忧起来。

子聿,来,进屋!陆游喊道。唉,我就来了!子聿来到陆游的桌前搓着冻僵的小手,脸上还充满了疑惑。陆游看到儿子这幅模样,不由又叹了一口气。他拉着儿子的手,坐到火炉旁,慈爱地说:子聿,你整天跑出去玩,你有没有为你的前途做打算?哼,我这么聪明,定能成才!子聿不无骄傲的说。陆游生气了:你聪明?你给我背一首诗我听听?这,这。子聿答不出来。子聿,你要多读书,俗话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而且,也要多实践!哦,我明白了!子聿说。然后,子聿便去读书了。

陆游看到这一切,思绪万千,他随口说出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3篇

深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就连翠竹也经不住这样的天气。诗人陆游正坐在窗前,攻读诗书,读到妙处,竟大声叫道:妙极了!妙级了!

陆游读书时,他的幼子子聿正坐在他旁边,两眼茫然地望着父亲,不知今日为何这样开心。终于,子聿疑惑的问陆游:父亲,您今中为何这等开心?陆游说:因为古人的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呀!我真的是太敬佩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了!子聿说:那您可不可以告诉我,古时候的人学习态度怎么样?问得好!子聿呀,你可要好好的学一学古时候的人。古时候,做学问的人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们知道,学习只有全力以赴,才会把学好,学习学好了,才会有机会为国家出力。这样不仅自己生活的好,百姓们也有好日子过。所以,古人学习是不保留一点点精力的。

子聿听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后专门读书,什么事情也不做了。这样也是不可以的。陆游说道,做学问,并不是只读书。如果像你这样,只读书而不实践,那就是等于读死书。春秋时期,有一位能人-赵括。他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别人问他什么关于兵法的问题,他连眼珠都不用转,就回答上来了。皇帝知道后,就让他领兵打仗。结果,被敌军打得大败,他本人也被敌军当作俘虏杀掉了,这就是光读不实践的结果。所以你要做到读天下书,闻天下事。

子聿点了点头,说:看来,我要是想把书本上的知识透彻地弄懂,一定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行。因为只有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八】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九】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全文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写作背景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一】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全文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写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汇集(14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陆游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内心一动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吐血整理的“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一】

陆游《望梅》原文

寿非金石。恨天教老向,水程山驿。似梦里、来到南柯,这些子光阴,更堪轻掷。戍火边尘,又过了、一年春色。叹名姬骏马,尽付杜陵,苑路豪客。

长绳漫劳系日。看人间俯仰,俱是陈迹。纵自倚、英气凌云,奈回尽鹏程,铩残鸾翮。终日凭高,诮不见、江东消息。算沙边、也有断鸿,倩谁问得。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全文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三】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四】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将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春景依旧,只是人却憔悴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桃花被风吹落,洒满清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黄縢:酒名。或作“黄藤”。

宫墙:南宋以绍兴为陪都,因此有宫墙。

离索:离群索居的简括。

浥:湿润。

鲛绡: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绡:生丝,生丝织物。

池阁:池上的楼阁。

山盟:旧时常用山盟海誓,指对山立盟,指海起誓。

锦书:写在锦上的书信。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五】

陆游《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原文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_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六】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明日早晨。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七】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全文赏析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写作背景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八】

曾经,我是那么喜欢陆游,因为在我的心里,他爱国胜过爱自己,文思泉涌,写了很多我喜欢的诗歌,每一首都让我觉得那样悲壮,那样有气势,于是我早就认为,他是一个大英雄了!而今天在沈园,我改变了我对陆游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好儿子,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

游沈园,我觉得沈园是一个有爱情故事的林园,也是一个让人感到伤感的林园。

这一切因为,唐婉的早逝和陆游为唐婉写的每一首诗歌。开始读《钗头凤》时,我大概能懂。可是当我们看了越剧表演后,我难受极了,不仅我难受,我看到我身边的很多大人都流泪了。

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是那么的动人。在陆游第二次游沈园中,偶然与唐婉相遇。在征得丈夫的同意下,于是,陆游和唐婉在园中饮酒。唐婉当时的丈夫是——赵士程,他是皇室贵族,那么是贵族,又为什么要娶被休的,生不了孩子的唐婉呢?而且这时,居然同意让唐婉和陆游相聚呢?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很令人深思。所以我以为,陆游他不是真的爱唐婉,如果真的爱,他就不会听从妈妈的话休了她。而且,在古代是可以纳妾的。如果真的因为唐婉没有替陆游生孩子,不是还可以纳妾吗?可是陆游最终狠心的离开了唐婉,娶了别的女子。

赵士程一定很爱唐婉,至少比陆游爱,一定是这样的。因为爱唐婉,所以,他不顾家里的反对,因为爱唐婉他不计较唐婉的身份,因为爱唐婉,他理解唐婉,所以他是那么宽容,那么呵护着她。也许没有陆游的出现,他们会幸福的重新生活。 赵士程会疼爱唐婉,照顾唐婉一辈子。可是陆游写的诗歌打扰了唐婉,甚至害死了唐婉和赵士程。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是一个才子,他用诗歌表达他的爱恨,他的愁苦,他的回忆,他的不舍和难过。也许是因为诗歌成就了他的名声,于是大家会为他惋惜而流泪。

可是在唐婉这件事情上,我不太喜欢陆游了,我认为赵士程的爱的方式令人钦佩感动,至少他是那么敢做敢当,只是可惜他没有像陆游那样用诗歌用来表达思念和离愁,于是很多年后,人们只记得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却不知道赵士程曾经也深爱着唐婉,他是那么了不起,那么令人感动的活过!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九】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文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

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引自语文大观园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一】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全文赏析

陆游的抗战思想此时受到当权派的排挤,生活潦倒不堪,但他坚定自身的信念,不与朝廷权贵同流合污.他通过本诗对比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大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遗风。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译文

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

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注释

⑴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⑵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⑶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⑸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⑹意气:豪情气概。

⑺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⑻史策:即史册、史书。

⑼丹心:赤诚的心。

⑽尔来:近来。

⑾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

⑿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⒀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写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回忆。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军的不满,也是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伤心欲绝!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三】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全文赏析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著名诗人陆游的古诗词【篇十四】

梅花[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

此诗作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时放翁七十八岁,闲居山阴。

上联写梅花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下联诗人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极表其爱梅之心: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已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放翁呢?吐语不凡。

骨科医生业务技术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四篇
2022.08.02 骨科医生上半年工作总结 骨科医生上半年优秀工作总结 骨科医生半年工作总结 骨科医师半年工作总结 骨科医生上半年的工作总结
护士工作总结简短合集
2022.08.02 护士试工总结简短 护士工作总结简短 简短护士自我总结
国庆幼儿园放假安排通知收藏(4篇)
2022.08.02 幼儿园国庆节放假通知 农村幼儿园国庆节放假通知 民办幼儿园国庆节放假通知
大学生专业实习报告汇总
2022.08.02 大学生实习报告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本
陆游的古诗
2019.11.06 陆游写七夕的诗句 游山水的诗句 游大理洱海的唯美句子
小学生国庆节讲话的主题演讲稿通用六篇
2022.08.02 国庆节国旗下讲话稿 学生国庆节国旗下演讲稿 小学生在国旗下的国庆节讲话稿
大学生实习报告模板分享五篇
2022.08.02 大学生实习报告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本
大学生认识实习报告通用
2022.08.02 大学生实习报告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本
陆游完整古诗词经典爱国名句
2022.07.17 经典诗词名句 唯美诗词名句 必背古诗名句
品尝月饼作文中的经典心情文案通用(42句)
2022.08.02 中秋吃月饼的心情说说 中秋节吃月饼的句子 品尝月饼的句子
关于中秋节美好寓意的祝福语汇总五十四条
2022.08.02 中秋节祝福语 中秋节的句子 中秋节的文案 中秋节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