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700字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700字。

大部分人都在写文档上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现在范文的用处越来越普遍了,将范文的结构和要点列成框架的形式,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实用的范文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1】

假期里我读了好多书,我觉得《二十四孝》这本书很特别,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舜是一个圣贤的君主。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想杀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孩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老师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2】

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读《二十四孝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二十四孝故事》。这根数讲述了二十四个有关孝顺的故事。其中《扇枕温衾》这个故事令我深有感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扇枕温衾》主要讲的是: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死了母亲,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亲。酷夏时,常常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常常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读了这个故事,再想想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去和父母发脾气,争吵,真是不应该。爸爸妈妈为了我,每天辛勤的工作,而回到家,不但没有得到我的安慰,反而是扑面而来的争吵。因为没有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而争吵,因为父母的一句关心的责骂而争吵,因为父母每给我准备好需要的东西而争吵……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逛街。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啊。记得那时,我还扬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们照顾我,等我长大了,换我来照顾你们!”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大人了,可是小时候的话语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现在的许多人都一样,特别是那些所谓已经懂得感恩的年轻人。很多人长大了,长成大人了,就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了。嫌弃他们老,嫌弃他们脏,嫌弃他们穿衣服难看,走在自己身旁就感觉在拉低自己那所谓高贵的身份……

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许多获得很大成就的人都嫌弃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的成就都归根于自己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养育与培养何来自己今天的成就?也有许多学生,包括我在内,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去和父母争吵。父母提醒自己不要总是去玩手机和电脑,自己就认为父母自己拿手机玩,而不让我玩;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去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就认为父母在囚禁自己,不给自己自由……

其实,父母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能够让他们满足,一个关心的动作能够让他们满足……我们是学生,不会象大人那样,给他们买衣服,给他们买大房子住,因为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可以好好学习,用好成绩回报他们。父母下班回来时,送上一杯水;疲惫时,给他们按摩;吃饭时为她们盛饭……这些小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欣慰,让他们满足。

以后,我不会再去和父母争吵,不会和他们发脾气。而是多为父母着想,多帮父母做家务,好好学习,以好成绩回报他们。希望大家也一样,多想想父母,多为她们着想,多为他们分担。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3】

你读过《二十四孝》这本书吗?这里讲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小故事写的生动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用心去体验。

《孝感动天》这个故事读后令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讲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舜是一个品行兼优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妈妈,他的爸爸又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对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儿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补粮仓,后母想趁这个机会烧死他,舜在仓顶上看见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随身带的两顶斗笠当做翅膀,然后像鸟一样往下跳,结果他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一点也没受伤。他后母和弟弟并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后,他们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里面。舜有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虽然他知道这些事是后母和弟弟做的,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过从此以后,后母再也不敢暗地里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动了尧,最终促使尧把他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成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报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孝,更让我们学会了在生活中要宽容,要大度。“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读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并用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4】

最近,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里面叙述了二十四个感人的孝心故事,其中,我喜欢《孝感动天》这则小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的五帝之一,舜。他从小家境贫穷,却生来就孝顺。他的父亲脾气古怪,继母又性情变化无常,同你异母的弟弟象也很不懂事。他们多次去陷害舜,可舜却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舜耕田种地时,大象跑来替他耕犁,小鸟也飞来为他播种。尧舜听说了舜的事迹后不仅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还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又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看完后,我被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向舜学习,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做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记得在我小时候,脾气太坏,经常肆无忌惮的与爷爷奶奶顶嘴,时常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又谈何而来是个乖孩子呢。有一次,姐姐在帮我晒被子,而我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凉鞋,而对奶奶发起火来,心想,肯定又是奶奶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了,每次都这样,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我的东西,讨厌死了。过一会儿后,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帮我找到了凉鞋,我穿上了,可嘴里却还在不情愿的嘟囔着,烦人。我对奶奶向来都是这么的不尊敬,也不孝顺,直到我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亲情;什么叫敬;什么叫孝顺;什么叫奶奶对我的爱。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妈妈曾经与我讲过,百善孝为先,所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我们必定要看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孝顺的人,向《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学习,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5】

孝,看起来是个多么普通的字眼,却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二十四孝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等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细细研读后我十分感动,不禁潸然泪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

“卧冰求鲤”讲述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对他非常刻薄,并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了父爱。后来他的父亲和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伺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的寒冬,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从“卧冰求鲤”这个孝心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祥的继母虽然对他百般苛责,但他不仅没有仇恨继母反而在她生病的时候尽心尽力的照顾,寒冬中用自己的身体来融化坚冰为继母捕活鲤鱼。我想一定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竟然有鲤鱼自行跃出。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良孝顺传统的民族,从古自今都有许多孝行典范,我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是我一年级的品德老师许大卉。许老师上大学期间把中风的父亲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带在身边照顾,她每天清晨五点钟起床买菜,然后帮父亲刷牙、洗脸、活动手脚,接着做早饭给父母吃。为防止父亲一人在住处出意外,许老师六点钟就开始连背带扶地带着父亲慢慢往教室挪。健康的人只需要十分钟的路程,他们父女两却得耗费近一个小时。下课后许老师勤工俭学卖桶装水3小时,干着男同学也干不好的体力活,每月挣300元钱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计。回到住处后许老师又忙前忙后为父母做晚饭,睡前给父亲做康复按摩,安顿父母睡着后她才开始看书学习……尽管环境如此艰苦,她的成绩却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还担任班级团支书。在许老师眼中,能有机会照顾父母是一种天大的幸福。

这些感人的孝亲故事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父母生我养我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无私地为我奉献而无怨无悔,我虽然是儿童,现在无力赡养父母,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孝敬父母,比如我平时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好东西与父母分享、体谅父母的难处和苦衷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从现在起,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6】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五年级

(1)班严丹妮‘啪’的一声,我将书合上了,思绪万千。自从妈妈给了我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书海里。这本书主要讲了舜、闵损、陆绩、黄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就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刘恒贵为一国之君,却每天尽心尽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亲,还勤理朝政。

这样的孝心实在让人敬佩,也难怪刘恒能得天下人心,开创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也是行孝道的结果,也是他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父母。事实上,在社会上,因为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钱而不愿意赡养父母的人有许多,有几十万人还是“啃老族”,而我觉得,父母生你养你,让你长大,真的就不求回报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一杯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夸你敬孝道,回报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的话说完了,希望大家也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会让父母感到温馨。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7】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咱们从中得到领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咱们追捧和领悟,咱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咱们从中去领悟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甜蜜爱情签名)

孝的传递者源于咱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咱们就应领悟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咱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好求咱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期望咱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咱们着想,时刻为咱们担忧,唯恐自我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咱们最可爱的人。因此在咱们没有潜质的时候,咱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咱们放心,而在咱们有潜质给予的时候,咱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咱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齐是他们很愉悦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咱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咱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咱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此刻真是就应重新温习咱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领悟如何孝奉父母,领悟在咱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咱们每个人都就应懂得的,还有待咱们去继续发扬。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8】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当今年轻人知道“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时间店长带领我们重温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触颇深,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是这种孝道感动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的对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样感天动地。

读了《二十孝故事》这让我想起了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由于前期胃癌做的手术现在复发转移肿瘤压迫到大肠,不能进食,每日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看到妈妈整日被病痛折磨,心里难受至极,多么希望能像晋朝的孟宗《苦竹生笋》,妈妈喝了竹笋羹汤也会好起来……

尽孝不在于行,而在于心,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父母要什么,也许和父母打一通电话,一个问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机会……记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及时行孝,及时尽孝。

GZ85.cOm延伸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8篇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8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1】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

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读二十四孝的故事读书心得范文4

今年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故事中刘恒的亲尝汤药,子路的百里负米,还有董永的卖身葬父,每一个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泪下,当我们今后长大成人后,爸爸妈妈也逐渐变老了,我们就要赡养他们,因为每个父母都曾经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有变老的时候,那时,我们就需要孩子们的照顾,乌鸦尚且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2】

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读《二十四孝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二十四孝故事》。这根数讲述了二十四个有关孝顺的故事。其中《扇枕温衾》这个故事令我深有感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扇枕温衾》主要讲的是: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死了母亲,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亲。酷夏时,常常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常常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读了这个故事,再想想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去和父母发脾气,争吵,真是不应该。爸爸妈妈为了我,每天辛勤的工作,而回到家,不但没有得到我的安慰,反而是扑面而来的争吵。因为没有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而争吵,因为父母的一句关心的责骂而争吵,因为父母每给我准备好需要的东西而争吵……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逛街。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啊。记得那时,我还扬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们照顾我,等我长大了,换我来照顾你们!”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大人了,可是小时候的话语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现在的许多人都一样,特别是那些所谓已经懂得感恩的年轻人。很多人长大了,长成大人了,就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了。嫌弃他们老,嫌弃他们脏,嫌弃他们穿衣服难看,走在自己身旁就感觉在拉低自己那所谓高贵的身份……

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许多获得很大成就的人都嫌弃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的成就都归根于自己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养育与培养何来自己今天的成就?也有许多学生,包括我在内,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去和父母争吵。父母提醒自己不要总是去玩手机和电脑,自己就认为父母自己拿手机玩,而不让我玩;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去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就认为父母在囚禁自己,不给自己自由……

其实,父母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能够让他们满足,一个关心的动作能够让他们满足……我们是学生,不会象大人那样,给他们买衣服,给他们买大房子住,因为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可以好好学习,用好成绩回报他们。父母下班回来时,送上一杯水;疲惫时,给他们按摩;吃饭时为她们盛饭……这些小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欣慰,让他们满足。

以后,我不会再去和父母争吵,不会和他们发脾气。而是多为父母着想,多帮父母做家务,好好学习,以好成绩回报他们。希望大家也一样,多想想父母,多为她们着想,多为他们分担。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3】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为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因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可以由家长代劳,我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系的也是他们,指导学习,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我们应该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最好方法。

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4】

一个人在世上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珍爱生命,第二讲礼仪,讲道德,第三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父母给你了生命,你不仅要保护好宝贵的生命,还要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你了生命。这是我读《二十四孝》后有感而发的。

《二十四孝》中记载着一个个震撼人间的故事:比如《刻木事亲》《卖身葬父》《行佣供母》等等,最让我感动的是《芦衣顺母》,故事中闵损的继母经常*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继母用芦衣做的衣服给闵顺,而用棉花做的衣服给两个弟弟。一天,父亲出门,闵顺因寒冷打颤,便受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知道闵顺*待,便回去要休掉后妻,没想到闵顺竟跪地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十分感动,依了他。

闵顺对继母的“孝”深深影响着我,继母对他不好,他竟也不计较,还孝敬她。而我的妈妈呢?我猛然想起一件事来,一天中午,只有我和妈妈在家吃饭。妈妈吃完饭后,便下楼散步去了。这下,我可乐坏了,我为什么很高兴呢?因为我可以尽情地玩手机。我玩得正欢,没想到妈妈竟然回来了,她惊奇地看了看沉浸于游戏中的我,又看了看玩得已经发热的手机,过了好一阵,她才明白怎么回事。刹那,原本和蔼可亲的妈妈变得如母狮子一般。我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妈妈没有打我,而是哭了,一滴滴泪水从脸颊流到下巴,一直滴到地上,妈妈一边哭一边骂道:“胡飙啊,你为什么不听话呀,吃个饭都要我守着,你都十岁了,你能不能自觉一点啊!你知不知道爸爸起早贪黑,一天就赚一两百快,而你呢?买药花了六十多块钱,买书也买了六十多块钱,参加军训又花了八十多块钱,购买演出服又花了二百多块钱,你自己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所有的钱都在你身上。”当时,我已经被妈妈训得面红耳赤,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那天下午,我变得寡言少语。直到下午放学,妈妈又骑着电动车来接我了,妈妈那双沉重的大手给我穿上暖和的棉衣,使我不挨冻,坐在车上时,我发现妈妈的白头发又多了几根,皱纹又多了几笔,我天天这么不听话,但妈妈对我的爱丝毫没有减少。相比《二十四孝》中的闵顺,我感到自惭形*,所以我要好好表现,好好孝敬辛劳的妈妈,让妈妈更加幸福。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去孝敬长辈,感恩我的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5】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

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己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

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6】

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

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母。为此我和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爱在父亲和母亲中间,或许过多地,我会选择母亲。因为儿时,或许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更多。

我曾在母亲面前大诉我对外祖母的痛恨之处,母亲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无可奈何。我也并非不知道,让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间做选择,是很难的。虽然母亲一次次地选择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闹翻了。又一次,我让母亲伤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为何,从哪儿听来了我曾在她背后如何如何讨厌她的话。她又摆出了她那副仁义无辜的样子。我怒火中烧,破门而出,拿起电话,大声对母亲吼道:“妈妈,你快回来,我们马上返回城里!”外祖母也听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外祖母,我是你的母亲,她,同时也是我的母亲,你爱你的母亲,我也爱我的母亲。”

我顿悟,“母亲”一词并非我的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同样,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顺母亲,那便要先孝顺母亲的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孝”的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提起的,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而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他们的父母。

因为,像我一样,母亲也曾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

像我一样,母亲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样,母亲也爱着外祖母。

我顿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动。母亲,我一定会把孝运用到外祖母身上,我会好好爱她,像爱你一样。

时间悄然煮成一壶沸腾似你的清茶,芬芳依旧,爱依旧,孝依旧。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7】

最近,我们学习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值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时记得为我们担扰,唯恐自己做的不周,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结合公司实际,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估一个孝顺的好员工,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好好做人,努力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和继续发扬的。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范文【篇8】

曾多少次趴在爸爸的背上回家,曾多少次躺在妈妈的怀里入睡。我想,我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揉揉肩吧。

周五,一本飘着油墨清香的《古、新二十四孝》来到我的手中。认真翻看,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孩子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孝,令人感动,令人惊叹,令我也想做一些孝顺的事情。

曾多少次趴在爸爸的背上回家,曾多少次躺在妈妈的怀里入睡。我想,我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揉揉肩吧。

望着那熟悉而温馨的房间,我又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想说的话好像一下子被卡在了喉咙口。奇怪:平时和爸爸妈妈撒娇,享受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那么地自然和受之无愧,而今想让父母也体会一下我对他们的爱,我对他们的孝,却又为何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和难为情呢?

“妈咪——”我怯怯地叫道。

“嗯?宝贝什么事?”

“我想给你揉揉肩。”我走到妈妈身边说道。

妈妈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好啊!”

我轻轻地替妈妈揉起了肩,“妈咪——舒服吗?”

“当然舒服,宝贝女儿懂事了。这里,这里——用点力。”妈妈笑眯眯的说着。

后来我又给爸爸捶了背。爸爸还说:“不错,不错,第一次享受闺女的小拳头,真舒服!”

最新二十孝故事读后感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二十孝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1】

你读过《二十四孝》这本书吗?这里讲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小故事写的生动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用心去体验。

《孝感动天》这个故事读后令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讲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舜是一个品行兼优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妈妈,他的爸爸又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对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儿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补粮仓,后母想趁这个机会烧死他,舜在仓顶上看见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随身带的两顶斗笠当做翅膀,然后像鸟一样往下跳,结果他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一点也没受伤。他后母和弟弟并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后,他们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里面。舜有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虽然他知道这些事是后母和弟弟做的,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过从此以后,后母再也不敢暗地里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动了尧,最终促使尧把他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成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报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孝,更让我们学会了在生活中要宽容,要大度。“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读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并用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2】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

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读二十四孝的故事读书心得范文4

今年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故事中刘恒的亲尝汤药,子路的百里负米,还有董永的卖身葬父,每一个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泪下,当我们今后长大成人后,爸爸妈妈也逐渐变老了,我们就要赡养他们,因为每个父母都曾经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有变老的时候,那时,我们就需要孩子们的照顾,乌鸦尚且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3】

自从母亲给了我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书海里。这本书主要讲了舜、闵损、陆绩、黄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

就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刘恒贵为一国之君,却每一天尽心尽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亲,还勤理朝政。这样的孝心实在让人敬佩,也难怪刘恒能得天下人心,开创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也是行孝道的结果,也是他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父母。事实上,在社会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钱而不愿意赡养父母的人有许多,有几十万人还是“啃老族”,而我觉得,父母生你养你,让你长大,真的就不求回报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一杯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夸你敬孝道,回报了他们的养育之恩。

我的话说完了,期望大家也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会让父母感到温馨。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4】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当今年轻人知道“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时间店长带领我们重温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触颇深,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是这种孝道感动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的对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样感天动地。

读了《二十孝故事》这让我想起了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由于前期胃癌做的手术现在复发转移肿瘤压迫到大肠,不能进食,每日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看到妈妈整日被病痛折磨,心里难受至极,多么希望能像晋朝的孟宗《苦竹生笋》,妈妈喝了竹笋羹汤也会好起来……

尽孝不在于行,而在于心,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父母要什么,也许和父母打一通电话,一个问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机会……记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及时行孝,及时尽孝。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5】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

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己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

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孝故事读后感【篇6】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五年级

(1)班严丹妮‘啪’的一声,我将书合上了,思绪万千。自从妈妈给了我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书海里。这本书主要讲了舜、闵损、陆绩、黄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就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刘恒贵为一国之君,却每天尽心尽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亲,还勤理朝政。

这样的孝心实在让人敬佩,也难怪刘恒能得天下人心,开创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也是行孝道的结果,也是他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父母。事实上,在社会上,因为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钱而不愿意赡养父母的人有许多,有几十万人还是“啃老族”,而我觉得,父母生你养你,让你长大,真的就不求回报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一杯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夸你敬孝道,回报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的话说完了,希望大家也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会让父母感到温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6篇


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博学广之也就是这个道理。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已经让很多人感动了。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时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写出一篇读后感。究竟该怎样去写一份合格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这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肯去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4

先来说说什么是《二十四孝图》吧:它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他对"郭巨埋儿“的反感。也难怪,郭巨竟然为了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挖坑要埋刚生下来的孩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这是多么迂腐的行为啊!!!百善孝为先,但是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尽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不能说是“善”。他这么做一来是 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来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小时候我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了《二十四孝图》我心中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要知道我父亲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种“愚孝”。他每晚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奶奶,为她老人家做做家务捶捶背。这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是奶奶能体会到爸爸的关怀。“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书写。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甚至牺牲家庭去尽责。如果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他儿子做的。

其实婆媳关系的破裂的主要责任应该归罪于儿子。如果儿子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婆媳应该会相处得很融洽才是。尽孝的方式不止一种,只是看你会不会罢了。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6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