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遇》观后感1000字

在生活中有空看一看电影已经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知识,观后感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记录和撰写。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再次感悟原作,有哪些重点是需要我们写进作品的观后感里的呢?为此,我们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相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遇》观后感【篇1】

这本书是根据钱理群在北大最后一次上“鲁迅研究”课的现场录音整理的文字稿。因为是课堂实录,所以现场感很强。通过阅读能够强烈感受到钱先生的风采,他的音容举止也仿佛就在眼前。这对于我来说,不用进入北大就能聆听到名师的教诲,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

这书我读了两遍。现在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钱先生的开场白。在开场白中,他说了一句话,“读鲁迅作品是要有缘份的”。我感觉是这样的。在中学时我不喜欢鲁迅,在大学时则开始喜欢鲁迅。要说道理这里面自然会有,但都没有这一个“缘”字来得简洁明了。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当然不需要。对一个作家来说也是如此。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他的文字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并立刻对他有感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缘来了。喜欢就是缘,不喜欢则是无缘,无缘对面不相识,再怎么说都是多余的。对于鲁迅这样的作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因为他的文字不会给人带来快乐。

他自己在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用锋芒毕露的笔来表现它来揭露它。他无情得解剖别人,也无情得在解剖自己。他的文字会给我们带来压抑,会带来直刺内心的阵痛。所以钱先生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进鲁迅了”。所以,与鲁迅相遇,需要一份机缘需要一份心境,不可强求。与鲁迅相遇,其实就是与鲁迅生命的相遇。这样的相遇,不会是欢声笑语的,不会是心平气和的,但一旦走进去,就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另一处是钱先生说1936年鲁迅与左联及中共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鲁迅对中共是取合作态度的,而这点完全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鲁迅说过一句话,“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他认为中共的主张和自己的追求(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是有着共同的地方,所以这成为他们合作的基础。有合作就会有妥协,鲁迅是非常清楚的,但这妥协是有限度的,就是“被利用无妨,占有是不行的。”他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坚守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自由权利。正因为这一点,他和中共也是时有冲突。到了1936年,鲁迅病最重的时候,发生了最为严重的冲突。这冲突和抗日统一战线有关。

鲁迅对上海文艺界党的领导人周扬等人提出的口号有自己的意见,但没想到却遭到他们的攻击。这对鲁迅刺激很大,让他敏锐地感到这又是一次历史的循环:从反抗奴役和压迫这道门走进去,却走进了制造新的奴役与压迫的房间,自己成了“奴隶总管”。而这是鲁迅所绝不能容忍的。他在这一年写的《死》中说了一句狠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钱先生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所谓“一个都不宽恕”,就是要坚持在每一次论战中的“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与奴役,以及为压迫与奴役辩解的任何理论与说教”的基本立场,就是要表明“坚守自己的目标至死不悔”的基本态度。这样,鲁迅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的锋芒,而这正是他伟大的所在。

这门课用钱先生的话说是一次“导读课”,正是通过他的导读让我对鲁迅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想将来我还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再来聆听他精彩的讲授。

《相遇》观后感【篇2】

笛卡尔曾说过“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那些最杰出的人谈话”。是的,也许最杰出的人逝去了,但肉体的消逝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泯灭,我们无法站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交谈,但我们可以阅读他们留下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可以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品析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可以接纳或融入他们脑海中的理想国;也一定能学到为人处世的原则,学到与世界相遇的方式。

读书犹如“茶道”。茶所散发的醇香来自于他们在水中饱受的煎熬。从在茶树上吸收天地精华的缓慢生长到清明时节从茶树上被摘下、炒熟再到成为一杯香气四溢、清冽的茶汤亮相于世人面前,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神圣而不易的。这个过程如同我们读书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感到无聊,而成功瞬间带来的喜悦一定源于持之以恒的坚持,半途而废是最大的失败,这个过程也是磨砺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悦读”

人不能活得像鸡蛋。在最初的时光里,我们依靠心中的梦想来让自己成长,而经过了一些事我才意识到,实现梦想需要坚韧和执著,需要不断的阅读在书海遨游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读书时,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同一只蚂蚁在大象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成为你”正是这样的渺小,才激励着我不断成长。热爱读书也是热爱生命、渴望成长。

人不能活得像胡萝卜。从小学的天真幼稚到中学的逐渐成熟,自己的志向越来越清晰,读书带给了自己许多帮助。无论是流传千百年的中外名著还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传记或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或诗歌,总是能不断的带给自己一次次惊喜和收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算是读书带来的益处。

行万里路是脚步在路上,破万卷书大抵应该算是心灵在路上吧。读书是一种方式,改变我与世界相遇的方式。

《相遇》观后感【篇3】

这是我读格非的第五本书,一部短篇小说集。

题材几乎全部来自史料记载,历史事件或故事传说。冯唐谓之最完美的作品。于或平凡或庄严的历史中截取片断,构思别具匠心,结局耐人寻味。

他站在历史深处深情凝望,将历史的画卷在读者面前渐次展开,我们彷佛也看到了亘古未变的江南烟雨,大漠黄沙,高原圣境,江山如画。那些人物从尘封的记忆深处走来,容颜依稀可辨,忧伤的无奈的迷茫的眼,英勇的刚毅而孤傲的心,会有刹那恍惚,前世的前世,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是故人,是路人,是我们。

《迷舟》,是英雄末路,还是佳期如梦?《凉州词》,是诗人落拓,还是边塞纵歌?《锦瑟》,是锦瑟流年的轮转,还是庄周梦蝶的翩跹;《相遇》是神圣预言的灾难,还是蛮荒心野的征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才子梦江南,魂兮归高原;《青黄》、《风琴》、《雨季的感觉》、《戒指花》……都是他深爱且忆不尽的江南……他们的爱恨,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英勇,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平凡,他们的神伤,使人一再陷入沉思和怅望。

他在另一部作品里说,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历史怎会被岁月遗忘?所有废除过去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人会做梦。即便没有书籍,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总体感觉,格非的文字功力在这些短篇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刚柔并济,精雕细琢,古典的底色,现代的洒脱,每每读到惊叹不已。

思想方面,依旧是对他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和追寻的人性和人类的终极归属的思考,依旧带着我说不清楚是尼采还是宗教的关于永恒轮回的神秘烙印。

朋友说这部短篇集里前两篇最好,我以为,最好的是后两篇,最后一篇尤佳。前两篇重美感,后两篇重思想。

如果一定要说出格非与王小波的区别,格非更像个战士,仍有热血,仍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世人仍怀一份悲悯之心,对人性人仍抱有希望。而王小波是个冷静的思考者。哲学是冷静的。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相遇》观后感【篇4】

学做“好大人”,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

很庆幸在某位妈妈的推荐下读到这本书,与其说《在爱里相遇》是育儿书籍,不如说是心灵鸡汤,它是我看到的最好心灵自修书籍之一,或许因为她是以一位妈妈角度执笔的缘由吧。很佩服Bubu那份“尽心努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孩子的百般温柔和理解。整本书传递着“让孩子时刻感受安定和愉快”的讯息,对生活的真爱。

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一种最好的身教。

“不一定是让肢体或脑力无所事事才叫停顿,‘转换’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休憩与再出发。”感谢Bubu的点播,让我有机会重新悔过,有机会真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无法因为我们的需要而跳跃,因此,作为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学会没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带来的特有幸福。不要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忙碌,用坦诚的心去积极面对生活,幸福自然会向我们走来。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其实管教孩子,首先要管教自己。父母,尤其是母亲,应该让孩子时刻能感受到安定和愉快的讯息。Bubu说:“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规条,而是自己乐意当个好大人”,“做个好大人,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森信三先生说:“管教不是教孩子去做,而是默默地做给孩子学。”父母以身作则,跟时间好好相处,凡事都要提前作准备。而对待孩子,我们应该要保持温柔,避免粗暴的语言、大声的呵斥,并且在每日的生活中表达关怀、陪伴和照顾。

Bubu说:“我们总是过度高估物质条件带来的幸福,但我认为最好的家庭,是父母拥有稳定愉快的情绪,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在的我们将孩子完全扔给老人,并且以“为了孩子,为了全家幸福”的口号,很容易就陷入追求高物质生活的“奋斗”中,把对孩子的爱“暂时性”地全部奉献在事业攀升过程中。我们完全无视了这是“练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过程,到孩子长大成人时,又陷入“父母辛苦工作,孩子不争气”的结局。真是可怜了孩子,悲哀了大人!

安全感或许并不是无忧无虑的态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问题的信心。

“培养孩子宁静的身心”让我深有同感。的确,人在安静中,才能审视自己、与内心对话。“安全感或许并不是无忧无虑的态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问题的信心。”作为母亲,要时刻让孩子感到安定。无论我们每天处于什么位置,身处何地,生活都要有重心。因此,在孩子独立操作一件玩具或者眼睛长时间停顿在某处时,我更愿意选择不去打扰。心乱的父母无法带给孩子安静与安定感,我们要避免跟孩子抱怨“我很忙”。Bubu的“不要因为忙而乱”也将会成为我努力的目标。

对于“爱”,我们要给的恰当,来不得一点勉强。“给孩子真正的自由”是每位父母都需要修炼的。真诚地去接纳孩子的本性,父母不要刻薄于对孩子的欣赏、肯定和鼓励。成长需要时间,长大也需要放手。“不要对孩子有不符合年龄的期待,也不让他们有不符年龄的依赖。”同样,当孩子自己努力盘爬时,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可以做得比咱们想象还要好。

虽然我不信上帝,但我同样被上帝创造母亲而感动。非常喜欢bubu给母亲的评定:柔然、坚韧和希望。这六个字让我作为母亲感到自豪和自我肯定,母亲的职位是其它人无法比拟的,她就是这个家的灵魂人物。她有对孩子百般的温柔,有对家人的无限忍让,有对困难的坚强和不懈。

当孩子正专注的观察苹果树下的毛毛虫吃叶子,蚂蚁搬家,我们应该学会安静等待,在孩子第一次攀登上更高的台阶时,我们应该跟孩子一起喝彩,而在孩子玩土、玩沙、做游戏时,我们静静的陪伴,孩子就会觉得很满足。因此,我们不要期望于仅仅的一次策划远途旅行、精心备置的聚会或价格昂贵的游乐场、早教系统,的确“无论父亲、母亲,只有真心关爱,必定不会遗漏孩子需要被关爱的心灵角落。”

《相遇》观后感【篇5】

读《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这本书,我为狼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爱是不求回报地付出,爱家庭,就要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开着车跟随着狼群慢慢前进,目的是要观察狼群。他们是一家子,两只大狼带着小狼出来散步,大狼走在两边,保护着三只小狼。我们的靠近让大狼有点不安,一只大狼停住脚步,蹲在山上,漫不经心地四处张望着,那样子像是在警惕着什么。另一只大狼带着三只小狼越过山脊,消失在山后面,我猜,大狼一定是带着三只小狼回窝里去了。大约十分钟后,四只狼出现在几百米外的另一个山坡上,驻足等待。停住脚步的狼这才站起身来,小跑离开了。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只狼是停下来故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其他狼安全离开。

读到这里,我感动了,人们都说狼是凶残的动物,然而那是针对敌人,对自己一家子,狼是多么有爱,它愿意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从而达到保护家人的目的。狼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是万物的灵长。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外婆家长时间没人居住,地面上有很多脏东西和灰尘,楼梯上脏兮兮的,一副年久失修的样子。我看不下去了,叫爸爸妈妈和外婆外公一起来一个大扫除。我给每个人都分了工,一声令下,就开始行动。大扫除热火朝天地开动了:外婆负责拖楼梯,拖把轻轻地挪动着,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爸爸负责擦窗户,随着他手臂的来回摆动,窗户很快就明亮起来了;我负责整理所有台面上的东西,把一些零碎东西收拾起来,整理归位。短短三十分钟后,整个房子焕然一新:窗户和地板干净而有光泽,茶几上的物品整整齐齐,就连空气都变得清新。看到外婆家里大变样,我的心情美丽得就像雨后的彩虹。

爱家庭,爱生活。因为爱,我们的家庭充满温暖,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