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黄帝内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

[参考]《黄帝内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作品能使我们思考许多人生的问题。这时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读作品。读后感是不是不应该抛弃内容而直接阐述我们的感受?以下由栏目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4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5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这是我第二次看南大师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第一次还是几年前,算是我的养生启蒙读物,那时养生还是件正经事儿,并未招致年轻人如此反感,爹妈们也不至于狂热。因为之前工作透支身体的关系,深切感受到要珍爱生命,便就此上车。之所以会知道这本书,其实更早些,大学很尊敬的老师有个书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此书是必读书目。同时他推荐的还有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也是碎片化的时间听了听,有的内化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比如闭目养神,不过大部分抛到九霄云外了。促使我再次拿起书本的,是今年湿疹在季节交替时复发,拖拖拉拉十几年这次尤为严重,往年抹抹药膏糊弄过去,总归觉得有更紧急更重要的事情,今年碰上疫情,关注点聚焦到生命,我也对自身的毛病正视起来。

不过书本内容与我想的有些偏差。我原以为这是本具有实操意义的工具书,但其实书名已经早就提示,这是一本揭示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的个人见解。根据南老讲座录音整理而成,难以避免的是全篇松散,行文浅白,但瑕不掩瑜,南老博闻广识、晓古通今,读罢真是让人不住感慨,大师就是大师,平淡如水的一句话,能够让深者自见其深邃奥义,浅者也能窥见人生一二真谛,各取所需满载而归。

书中所涉话题根深叶茂,供读者自行开采,我就发扬高中政治课精神,抓主要矛盾来简单谈谈。南老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黄老之学最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自然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它不只是一部医书,而是包括了“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南老在《论语别裁》里面提到,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讲儒释道三家,这三家成了三个大店,儒家是粮食店,是刚需,天天要吃的;佛学像百货店,样样俱全,可逛可不逛;道家则像药店,生病了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真得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人老有药医,心病最难医,南老说能医心病的只有佛家、道家。真正的佛学告诉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心病落下身病,是自己的因果。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使我们造作恶业,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修行,也妨害我们的健康。比如贪吃,尤其是现代人这二十年吃得太好了,把很多病吃了出来。所以内经就讲“四象五行皆藉土”,肠胃就是五行中的土,也就是身体健康先要把肠胃调理好。那心又如何调理呢?答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随时做到自己清静,不被外物环境扰乱,心静清明,没有思想,没有思虑,不要做过分的劳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想要延年益寿,运用之妙皆存乎一心。即便生命垂危的人,也是有可能拉回来的,但不是靠医药,而是靠自己的意念。

gz85.COm小编推荐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1000字11篇


作品正是一部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的好书,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是否你总是为写一篇读后感而烦恼?也许下面的“《黄帝内经》的读后感”正合你意!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1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邪恶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最好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2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3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4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6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7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8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9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这是我第二次看南大师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第一次还是几年前,算是我的养生启蒙读物,那时养生还是件正经事儿,并未招致年轻人如此反感,爹妈们也不至于狂热。因为之前工作透支身体的关系,深切感受到要珍爱生命,便就此上车。之所以会知道这本书,其实更早些,大学很尊敬的老师有个书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此书是必读书目。同时他推荐的还有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也是碎片化的时间听了听,有的内化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比如闭目养神,不过大部分抛到九霄云外了。促使我再次拿起书本的,是今年湿疹在季节交替时复发,拖拖拉拉十几年这次尤为严重,往年抹抹药膏糊弄过去,总归觉得有更紧急更重要的事情,今年碰上疫情,关注点聚焦到生命,我也对自身的毛病正视起来。

不过书本内容与我想的有些偏差。我原以为这是本具有实操意义的工具书,但其实书名已经早就提示,这是一本揭示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的个人见解。根据南老讲座录音整理而成,难以避免的是全篇松散,行文浅白,但瑕不掩瑜,南老博闻广识、晓古通今,读罢真是让人不住感慨,大师就是大师,平淡如水的一句话,能够让深者自见其深邃奥义,浅者也能窥见人生一二真谛,各取所需满载而归。

书中所涉话题根深叶茂,供读者自行开采,我就发扬高中政治课精神,抓主要矛盾来简单谈谈。南老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黄老之学最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自然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它不只是一部医书,而是包括了“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南老在《论语别裁》里面提到,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讲儒释道三家,这三家成了三个大店,儒家是粮食店,是刚需,天天要吃的;佛学像百货店,样样俱全,可逛可不逛;道家则像药店,生病了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真得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人老有药医,心病最难医,南老说能医心病的只有佛家、道家。真正的佛学告诉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心病落下身病,是自己的因果。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使我们造作恶业,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修行,也妨害我们的健康。比如贪吃,尤其是现代人这二十年吃得太好了,把很多病吃了出来。所以内经就讲“四象五行皆藉土”,肠胃就是五行中的土,也就是身体健康先要把肠胃调理好。那心又如何调理呢?答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随时做到自己清静,不被外物环境扰乱,心静清明,没有思想,没有思虑,不要做过分的劳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想要延年益寿,运用之妙皆存乎一心。即便生命垂危的人,也是有可能拉回来的,但不是靠医药,而是靠自己的意念。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10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俗话真准确,我一年到头都觉得缺觉,死活想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失眠的,那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呀,当然我也不向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要则,在睡眠上也颇需遵守。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三月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原来节气是用来划分季节的,而且,中国的节气十分精确,精确到分。春天应该子时卧、日出即起,不得了了,春天每天就只能睡六、七个小时呀,幸亏春天就快过去了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没天理了,原来夏天还是不让睡觉呀!唯一应该提醒的就是,无厌于日,不要满足于太阳,该出汗时要出汗,这样才能把体内积攒了一年的毒素统统排光,一年四季就指着夏天疏泄,最好不要开空调。呵呵,家里好说,我要是在公司倡议不开空调,男士们就算不反抗,那几个增之一度即嫌热减之一度又过冷的娇小姐们非把我捻出公司不可。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长出一口气,总算可以早点睡了,不过,听着鸡叫就得起,可我哪知道鸡啥时叫呢,嗯,我交着天价的物业费,回去要求物业养公鸡去,有意思,想到物业的小美女小帅哥们都牵着小公鸡,吼吼吼吼。书中还说,秋天使人燥,烦躁有个表现,坐着时抖腿,这是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书上说男抖穷,表明,抖腿的男士身体不好,没有革命的本钱,很难在工作上有建树,建议老板招人时不要招这样的,以防其创造剩余价值抵不过花掉的医药费。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怪不得我不喜欢冬天呢,原来冬天就该冬眠,得等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呢,呜呜,可我从来都披星戴月,没机会晚起呀!书中提到鸡属火性,鸭寒性,火性的东东不能再用更火的办法烹饪,所以我们吃烤鸭,不能吃烤鸡,烤着会失饪,鸡应该煮了吃。嗯,不知道五哥看没看这书,五哥烤翅要不火了,定找曲黎敏索赔去。不过前些时朋友吃完变态辣集体全身长大包,照书里的观点,可能也未必是辣油或者调料不卫生,而是因为火气太重了。

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

针对目前的国学热,总有人想着发扬光大国学热,其实,还没有理解国学的真谛的时候,如何能够发扬能够创新?这观点看着像针对某些人的呢。

道,圣人用行动来证明,愚蠢的人背道而驰,摧残自己。嗯,不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当然愚蠢了。佩和背通假。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 篇11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读后感7篇


以书为友,一生受益;以书为伴,一生充实;以书为乐,一生幸福。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读后感中的叙述应该要形象生活,要简洁明了。你是否对写一篇作品读后感不知从哪里入手?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黄帝内经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4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5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6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7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这是我第二次看南大师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第一次还是几年前,算是我的养生启蒙读物,那时养生还是件正经事儿,并未招致年轻人如此反感,爹妈们也不至于狂热。因为之前工作透支身体的关系,深切感受到要珍爱生命,便就此上车。之所以会知道这本书,其实更早些,大学很尊敬的老师有个书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此书是必读书目。同时他推荐的还有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也是碎片化的时间听了听,有的内化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比如闭目养神,不过大部分抛到九霄云外了。促使我再次拿起书本的,是今年湿疹在季节交替时复发,拖拖拉拉十几年这次尤为严重,往年抹抹药膏糊弄过去,总归觉得有更紧急更重要的事情,今年碰上疫情,关注点聚焦到生命,我也对自身的毛病正视起来。

不过书本内容与我想的有些偏差。我原以为这是本具有实操意义的工具书,但其实书名已经早就提示,这是一本揭示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的个人见解。根据南老讲座录音整理而成,难以避免的是全篇松散,行文浅白,但瑕不掩瑜,南老博闻广识、晓古通今,读罢真是让人不住感慨,大师就是大师,平淡如水的一句话,能够让深者自见其深邃奥义,浅者也能窥见人生一二真谛,各取所需满载而归。

书中所涉话题根深叶茂,供读者自行开采,我就发扬高中政治课精神,抓主要矛盾来简单谈谈。南老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黄老之学最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自然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它不只是一部医书,而是包括了“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南老在《论语别裁》里面提到,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讲儒释道三家,这三家成了三个大店,儒家是粮食店,是刚需,天天要吃的;佛学像百货店,样样俱全,可逛可不逛;道家则像药店,生病了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真得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人老有药医,心病最难医,南老说能医心病的只有佛家、道家。真正的佛学告诉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心病落下身病,是自己的因果。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使我们造作恶业,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修行,也妨害我们的健康。比如贪吃,尤其是现代人这二十年吃得太好了,把很多病吃了出来。所以内经就讲“四象五行皆藉土”,肠胃就是五行中的土,也就是身体健康先要把肠胃调理好。那心又如何调理呢?答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随时做到自己清静,不被外物环境扰乱,心静清明,没有思想,没有思虑,不要做过分的劳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想要延年益寿,运用之妙皆存乎一心。即便生命垂危的人,也是有可能拉回来的,但不是靠医药,而是靠自己的意念。

黄帝内经读后感通用11篇


本文为工作总结之家推荐专题“黄帝内经读后感”相关内容。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心得与感悟,当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时。写读后感时不能脱离原文,也不能单纯地复述原文。经过收集并整理,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呈上黄帝内经读后感,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p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4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5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6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

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7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下面来说说我阅读《黄帝内经》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的读后感。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我们人体也是一样。人们为什么说某个人贪生怕死就说这个胆小如鼠,很多人会意认为只是个口头禅而已,其实它是有道理可寻的。子时—胆经当今,而“子”在生肖中为鼠,这个时辰阳气特别的小就象老鼠一样。故此,“胆小如鼠”这个词就出现在大家的口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和道由。《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归为一类是分析,为什么猪想胖那么快呢,那是因为亥时就是三焦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是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那儿哼哼,以次来养自己所以猪就是养胖的。从取象次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茅艾郁闷情绪的,猪要郁闷也长不胖了,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部通常的象。人体是一个系统,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9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0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1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本七篇)


怎么样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阅读作品后,我们的思想被作者带领着遨游。 读书时的不解和疑问,可通过读后感记录下来,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黄帝内经读后感”的相关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我们希望阅读本文后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和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4

寒假,我偶尔会觉得无聊。

前几天,我在书架上找到了这本《皇帝内经养生智慧》。我怀着疑问好奇的心,从书架上拿下来,看了一会,情不自禁的连声叫好。

翻开第一章第一节,就讲了皇帝内经的简要来历。简要来历是采用皇帝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汇编而来的。

这本书有文字、图画、颜色、示例搭配出来,很好看。我一连读了几十页。

读到吃饭也要讲究“先来后到”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吃饭的顺序错了。

你们吃饭的顺序是先自己喝点甜饮料,大人们则专注于鱼肉主菜和酒品;吃到半饱再上蔬菜,主食后面是汤,最后是甜点或水果吗?如果是,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应该是不喝饮料先上一碗开胃汤,再吃一些清淡的蔬菜然后上主食,最后鱼肉,此时可饮少量的酒。

但是,这种大众公认的进食顺序却是最不科学的、最不营养的。先从甜饮料说起,这类饮料营养价值低,如果用他们给孩子填充小小的胃袋,后面的食量就会显著减少,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5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

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6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邪恶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最好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7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8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 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参考]雅舍谈吃读后感1000字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精选栏目推选:“雅舍谈吃读后感”。

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升华,初写读后感可以将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可能你现在正在为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雅舍谈吃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1

真是孤陋寡闻,刚刚知道梁实秋是北京人!太兴奋了。鲁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丰子恺是浙江人,林语堂是福建人,张爱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学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为响响当当皇城根儿长起来的孩子对此颇为不忿儿,好容易有个北方的,定睛一看:贾平凹。。。没错,我承认,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满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绝对的沙尘暴发源地,总是有缺水的感觉。别跟我说什么豪迈,苍凉,大漠孤烟直。。。我不买账,这些能让我联想到的只有三个月不洗澡。老舍虽然是北京的,作品也是满堂叫好,可惜总透着一股浓浓的京油子劲道儿,颇为沾地气,但是不洋气,没准这也是为啥诺奖没有给他的原因,太本土化,不大气,不洋气。

梁实秋,我喜欢。他的小品文章细腻,见微知著。写一道菜,从菜市场买菜开始写起,不怕麻烦地写烹饪的过程,事无巨细,其中还掺杂许多文言,用典,诗词,外文。一块豆腐,一根香菜,一盘炒大白菜,他竟然写出几千字来。从做菜中偶尔还漏出几条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怀念一下旧友,慨叹一下岁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厨艺。君子远庖厨,梁先生却不吝挽着袖子,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并以此为荣。做好了,全家欢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会觉得对不起食材。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谱一样的书被他整得诙谐有趣,同时又菜香扑鼻。让人垂涎的不仅是菜,还有他的文字。万一书卖不出去,还有一个绝技,至少保证衣食无忧。不会像钱钟书似的,除了做学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过钱先生是乐在其中).梁先生遍尝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国洋餐,他都吃出学问,吃出门道儿,是个懂行的。书中所提的北京名楼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感慨菜是一样的菜,味道照他小时候差出几条街去,那么我们现在再去岂不是差出几个国了!看书的时候,我总叹息自己该早生个几代,以满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从来无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这样下得厨房,进得书房吗?

雅舍,不仅“舍”雅,菜“雅”,人更是纯纯的”北京雅爷们儿“!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2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雅舍谈吃读后感。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雅舍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美食,发现美味的人,流连于一方书架中,瞥见一本谈吃的书,便忍不住伸出手拿下来一探究竟。翻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停不下来了。目录里,西施舌、火腿、醋溜鱼各色菜式,最后竟然连味精、麦当劳诸类也不避讳地写,让人不禁感慨真是实实在在的可爱。

梁先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巨匠之林的一位著名学者,学贯中西,见多识广,于笔尖书写他游历四方所见所闻的美食珍馐,将自己的学识融入到一道道美味佳肴的描绘中,读起来每一行文字都似乎带了喷香的气息,令人食指大动。

他笔下描绘的菜品,各色各样,没有贫贱之分,只要味道可人,便能成为他的笔下墨,得以在纸上留下一行名姓。他写过粥,小时候生病时就只能吃稀饭,也写过以前的慈善粥厂,施舍给饥寒交迫的人一种寒冬里的慰藉,甜浆粥、菜粥、以及旧俗中雍和宫的腊八粥,左邻右舍之间相互送粥的情谊。他亦是写过让他幼时魂牵梦萦的炸丸子,是幼年时在母亲膝下与弟妹一起吃小炸丸子的乐趣,不到十个丸子,他七十年来也未曾忘记。

除却这些充满着故土回忆的闲来之笔,他也记述了许多坊间关于美食的故事。北平吃螃蟹的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于并不产蟹的北平能独占鳌头,是因为出了大价钱给蟹贩,能够在车站就开包选货,取最上等的味道。讲到天津的包子,便提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察觉,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三言两语间,将汤汁鲜美的天津包子写的活灵活现,让人食指大动。实话说,这样的书,我是不建议晚上拿来当作睡前读物的,缤纷的味觉视觉嗅觉多感官的刺激,是一场文字的盛宴,看完之后,多半会感觉饥肠辘辘,不自觉的想着这些美食,七上八下地难以入眠。

生活在北平多年,梁先生有着北平老道的“馋”,深谙北平的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隐藏菜单。北平城里的零食小贩走街串巷的脚印里,一声声熟悉的吆喝,“豆汁儿”“灌肠”“面筋”“老豆腐”“烧羊肉”……哪怕已经是像许多年前的零星回忆,也是让他时时惦念。如他所说,“人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在他笔下的这些零食,或因战火消亡,或因技法失传,许多已经不再见于世间,于他言,“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的方面变”,不免令人长叹唏嘘。那样的北平,或许只能在记忆中了。

时代变化,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那个物质不发达的时代,寻常人家也可以享受到各色瓜果蔬菜、肉蛋禽奶,但是属于过去那种风味已经不复存在。大批量的生产,超越了土地产出的体量;大棚种植,忤逆了正常季节的变化。似乎一切,都能顺从人类的心意,去无止尽地满足口腹之欲。在谈及友人送来的熊掌时,梁先生也曾写道:“上天虽然待人不薄,口腹之欲究竟有个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异。”真正的美味不是在于食材的华美,而是烹饪的技巧和烹饪的心意。超越自然或是带了血腥暴力的口腹之欲,对于人来说,未必有福气消受这一番山珍海味。不如吃着家常的味道,品味小街巷里尘世的幸福。

《雅舍谈吃》,文字雅致,带着几分文人的戏谑和多情,谈论盘中佳肴,多了几分漂泊多年老饕的自信与思念。读过这样一本书,方有些领悟梁先生在晚年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这些酸甜苦辣咸的菜肴里,不仅是一篇文坛老人的闲坐随笔,更是一份远离故土的游子情深。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4

梁先生笔下的老北京食味。

在北京长大却又从未听说的老馆子,父母亲大抵没尝过,或者经不起时间长河的周折,未同我讲起。小学前记忆停留在百货大楼二层西饮区,一杯雪碧配一个面包就是我儿时特别喜欢的味道。面包像极了椰蓉却又不是,每次都是奶奶排队去买的,那时候我还小,长大了问她,她只记得我吃的酣畅,从未记得餐牌上的面包的名字,如此她也从来没有买错过。

梁先生后来到山东、福建、台湾、美国再追忆起的是味蕾也是回忆。有时候离开一处地方,硬要吃到同一种实物,一味要求是同一种味道也是牵强。这本书并不长,最近在看《暗黑》,很想打开时间任意门,很想穿越回同治年间,领略方略里的那一方北京,看看民国的北平,去致美斋坐一坐,周末去信远斋喝一杯酸梅汤,坐在门前的石崖子上,时节一到,再去老北京正阳门的养蟹池,午后再去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再好吃的美食掌门人不在了,后辈无法坚守,指定会没落,对于有些招牌,对于那个时代,留下文章,剩追忆,往事已成追忆。

时间果然不论平行还是不可成为周期般逆转,大抵世人可经历的都是这一秒以后…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5

在朋友们的认知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对于这个评价深表同意,但也不仅仅满足如此。因为我有更加远大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于是我买了这本《雅舍谈吃》。

看这本书的压力太大,因为哪怕刚刚吃饱,也能在梁实秋的描述下进行无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让你痛苦万分而又得不到解脱。梁实秋先生在描述“馋”的时候,每一句都说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梁实秋先生在看待顾客和服务人员的关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当的风度。在放生与捕捞的关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问题上: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的。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关于人性中的野蛮、婚姻关系,梁实秋先生都有见解,值得一看。

梁实秋先生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为什么湖北那么喜欢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饭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战时期,把虾仁锅巴汤叫做“轰炸东京”等等。讲述了北平的诸多餐馆,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楼、东来顺等等有没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来,也不是当初的味道吧。

用16个字形容这本书就是:闲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处处乡愁。不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态度。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6

所谓雅舍在重庆的北碚,据作者萧宜在《与赵清阁谈文史往事》一文中说,赵清阁女士回忆当年她住北碚与雅舍比邻。1940年梁实秋同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在重庆郊区由青木关通向北碚市区一条公路北侧的土坡上购置一处平顶灰房,(今北碚梨园村47--51号为雅舍旧址)。当年因为这里没有门牌,通邮不便,梁实秋便以龚业雅之名命名其为‘雅舍’。并做了一块木牌插在路边。梁实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说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墙,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两间由高向低,发挥想象吧,好似现在的跃层。梁实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实秋说:并非某些人之所误以为是自命风雅。其实如果我没看他的书,也是这样认为的。

《雅舍谈吃》里,篇篇美文,怀古,论今,忆旧。所忆小吃大餐,美轮美奂。大多出自老北京,来自故土,拳拳爱国心,窥一斑而见全貌。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来,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鱼》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总结出做法,记在卡片上:西湖醋鱼,选青鱼或草鱼,长不过尺,半斤大小。1先用开水煮,熟即起锅。2调汁,醋酱油少许,姜末少许。3汁中勾芡,浇鱼上。4注意:调汁要清淡,色浅,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酱黄瓜炒鸡丁,雪里蕻炒笋,水晶虾饼……都可如法炮制,岂不快哉!《雅舍谈吃》是最形象的菜谱,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与味道交融,仿佛看见老北京旧街巷老朋友觥筹交错。其间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篓》里,写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馅儿半尺大的包子,掀开笼屉一阵微风吹来韭菜味儿那个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尽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写到车夫吃大饼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一张饼即刻下肚,又一张还是如此吃法,风卷残云一般。吃饭的人这劲头这魄力,看书的我如身临其境,于我现在这吃劲儿还有吗?记得约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还没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还小,暑假时候都齐聚小院里,妈妈命令我烧茄子,需四个大茄子,还要几个土豆炒辣子,还要西红柿做一锅汤米饭要蒸一大盆,一顿饭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饭,舀几勺烧茄子,撒上芫荽再来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种令人振奋的吃劲,早已风光不再了。看着后辈们围着桌子狼吞虎咽,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着的希望所在。现在烧茄子只需一个小的,还吃不完。不仅是因为我老了,现在的年轻人还用大碗盛饭吗?现在的人们到了饭时,端起碗绝不像《韭菜篓》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车夫,那样饥饿难耐,对食物充满了期待和敬畏。那时候的小孩子,淘气大发了,妈妈就会说:再闹不给你饭吃。马上就老实极了,最怕不给饭吃。现在不给饭吃正好,我还减肥呐。饭口上端起碗来,肚里没饥饿感,连吃饭都懒懒的。一个家族一个民族颓了衰了,难道是从吃相上开始的吗!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7

近几年来,干饭人一词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对食物的精致追求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吃播也成为短视频播放的热点。我也颇对美食感兴趣,最近刚好读了一本叫做《雅舍谈吃》的书,看完这本书,我对美食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梁秋实言:人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这是不是就是在家吃着粗茶淡饭,而又津津有味看吃播的你呢?梁秋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写了故乡北京的美食,主食点心面面俱到,读时就让我垂涎三尺。在介绍每一种美食中,作者会将这道美食的来历,及历史渊源做简略概括,比如第一章里,作者开篇写的是烤羊肉,从以前的北京烤羊肉开始说起,多用北平二字,作者细腻地将烤羊肉的过程写出,书外的我,似乎都闻到了香味。众多老北京小吃和美食,真是让我无比向往北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尝试。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第二三章作者笔下的美食来自四方各地,这也足以看出梁秋实游历过很多地方,不能说吃遍,也可以说是吃过大半个中国的美食了。这些美食被作者写的垂涎欲滴,春夏秋冬及24节气美食均有涉及。在这比往年更加炎热的夏季,当我读到酸梅汤这篇时,跟随作者的语言,仿佛也如喝了酸梅汤一样凉爽起来,作者是这么描述酸梅汤的: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凉沁脾胃。它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语言清新自然又夹杂着幽默诙谐的语气,谁能看了不舒畅呢?正好我看书的这几天恰逢下雨,伴着雨声,嗅到窗外大自然的味道,看这本书,实在让我感到舒适和惬意啊。

这本书名为《雅舍谈吃》,表面是在谈吃,其实是在通过吃来怀念人和事物,品味百味人生。饮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食物中的人间真情,作者用吃含蓄的诠释出深刻的内涵。当然,我认为这本书也可以给我们制作美食提供详细的指导,或者以后去旅游也能带本美食书,一一打卡。作为一名吃货,《雅舍谈吃》是我读的众多书里的一本特色,现在想来还是令我着迷。

正如作者语: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我也十分赞同。

黄帝内经的心得


事件的多面性就决定了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最好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1】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2】

黄帝内经读后感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3】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4】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λ,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5】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6】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7】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8】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9】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10】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的心得【篇11】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

?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2000年前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