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1000字

[精品]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1000字。

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写读后感时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挑选一个重点感悟来写。也许下面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正合你意!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1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台湾的张德芬女士,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后来我发现它不仅仅触动了我的心灵,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去实践的。

这本书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对话,讲述了现代人对于追求“真我”的意义。这也是一本读起来很安静的书,能让人感受到静心阅读的兴趣.小说的开始,女主人公若菱问老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追求越来越多,而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东西,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作者总结的五个词:爱、喜悦、和平。其实我们内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这五个字,而我们总是被“小我”牵着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抬不起头,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双眼,有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有的人因为追求过于遥远的东西而陷入痛苦。我们好像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快乐?“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么一旦外在的物质消失了,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内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悦”,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的,是对自己的真正的认同。这就是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需要外在条件来创造的,而喜悦是由真我内心发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着阳光的绿叶、一个婴儿的笑容。如何了解真我呢?那需要实现思想与身体的联结。我们的思想多数在思考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事情,很少活在当下。

在书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别人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感觉到其中饱含了丰富的意义。女主人公若菱在事业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里受到老公的欺骗,她感到愤怒、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老人让她学会“臣服”,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不可改变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来就是该考虑远离这个好友,还是继续做朋友?继续维系婚姻,还是解除婚姻?这才是自己事情。书中总结既成的事实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处理才是我的事。很多时候都会为老天的事伤脑筋,比如堵车,已经发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与其烦燥、生气,不如戴上耳机听歌,进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对若菱的保证: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实不然,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以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细细咀嚼体会,最后我把小说的结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2

刚刚放下《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心情很沉重,同时也很庆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这本书的话,也许我会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从而让生活中外在的事务主宰着我自己的情绪,就这样度过一生。庆幸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这个称不上秘密的秘密,能从中学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联结自己的内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感觉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所以很少写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写了,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不自信,所以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怕别人看了笑话,认为写的不好。读完这本书以后,此时,我在写这篇文章,我同样感觉没有自信,怕自己写不好,怕别人看了笑话,头上都开始冒汗了,心跳也加速了。可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所以我知道我这种不自信是日久积累的,因为一次的打击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所以每次写的时候,这种惯性的思维都会跑出来,挥之不去。那是我上高二的时候,我是班里的”好学生“,”重点培养对象“,老师们平时待我都很严厉。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一共两篇。我洋洋洒洒,写完就交上去了,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写的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跟老师的要求相背而驰。语文老师看完我的作文以后,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说:”你写的这两篇文章是什么呀?太恶心了,这怎么读呀?“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有那么严重,毕竟我高一的作文还作为范文给大家读呢。可是他却这么说我。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也不敢和别人分享,怕别人说我写的不好,笑话我,在写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心理。写的越少,那笔头功夫就越差,所以每次想写的时候,都会冒出同样的念头:”我不想让别人看见这篇文章,因为他们肯定会笑话我。“

看了张老师的书,我觉得我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纳这种感受,这种怕别人笑话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闭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觉这种感受,觉得心里很难受。然后我问自己,这种感受对我有帮助吗?很显然,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感受我需要吗?我当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许它存在吗?是的,我允许它存在。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东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这种感觉呢?是的,我要放下这种感觉。我深呼吸,告诉自己,放下这种感觉。

忽然,我觉得心里真的很平静。想想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点不屑的感觉,觉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静了呢?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如果所有负面的情绪,感觉都能就此放下,同时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绪,感觉。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个是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翻一翻这本书,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以后写的东西都要和你们分享,我不再认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差了,我会在不断的读写锻炼中加强我的写作能力,因为我可以,我可以写出好的东西!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3

丛中萤火胜夜上獠牙,房中呓语敌漫夜幽寂。夭折的泪,褪去了涩味,轻督的叶影成了斑斓的手,那是不由俗物破裂的十月剪影。

十一月初,夜,依偎女孩的人悄然离去。门再次被打开,少了温馨,多了逆妄。破碎的灵魂贪婪地毁灭着无瑕疵的玉器。匕首起,血流不止,被梦笼着的倩儿,霎间惊醒,连迷茫也未曾有机会便身颤惊恐,轻抚凉透的被褥,无望的'向后挪动。男子自诩潇洒地甩下一笔钱,转身离去。女孩蜷缩墙角,轻抿腥味,痛在催促着,现实却抑制着泪腺。只有门外卷进地几缕寒风,偶有理会那被遗忘的舌头。空灵的眸掺着空洞,空洞的眸望向香气馥郁的钱。

灰黯的灯光照在残缺的书上。米芒在牢中看完人生中第一本连名字也不知的书。确切来说,是本不完全的手抄,不算看完,少了开头,却异常地刺激着米芒的神经,让她想用短小的舌头去湿润干燥的唇,只是这显然是可笑的。兴许,这书同她一样是个别人不懂欣赏且残缺的美。只不过书中所描述的,她大多不懂,为何要顺服,为何不抗拒,不就如宰杀场的羔羊。似乎她无法将自己与书有所关联,但又如书上所言,她从未思虑过当下,只记得过去的错与未来的死,她早早的放弃了自己。甚至她这辈子就是在为钱而活,为别人的脸色而活,看这本手抄也只在无人的夜,怕面具被撕开,不敢尝试,就怕换来的是她无力阻止的嘲笑。强烈的不安来自文字的彼端,她连书中的女子也比不上,从未有爱、快乐,亦或是和平,似乎那颗心从未寂静过。直到后来才从狱友口中听来这本书名为《遇见未知的自己》,是牢里前一个服刑的牢犯从外面带来的,虽然带不走了。( )

对于米芒的服役,成了狱卒饭后话题。这个性情恶劣且多次逃狱的杀人犯也会去劳役,不免让人感到奇迹的迹象。九月初,炎热褪去不多。长时间的劳碌,米芒鼻尖多了涩汗,眼也开始蒙上水汽,却对上了另一个劳累不堪的背影,她身板瘦弱,神态憔悴,早已白发苍苍,老态龙钟。

这夜,米芒哭了良久,抓着一边的被褥哭睡过去。梦中的十月,她轻哼着童谣,带我去看桂花絮絮飘落,越飘越远后哭了。她牵着我寻觅我那飞走的爹。她做着工,买下了我的一个愿。她用身躯挡风,换我一夜无梦。现今她已认不出我。时间轴拉长,梦却破碎成裂片,游丝在记忆中仅剩夜色。那年的十月是个美好的童话,那年的十一月是场惊悚的噩梦。米芒心里的镜子曾被黑布挡住,现在揭开了,如书上所说,这是她处理不了的阴影。

十月末,这是米芒决刑的一天,枫叶很红。米芒在决刑场上又遇见了她,却不愿多看她一眼。米芒却在白色的墙上望见了熟悉的纸,熟悉的笔迹。红色的笔圈出了三个字“我是谁”。米芒嗯哼几声身体不由自主地撞开了狱卒,抢来了枪。

一声轻响,如候鸟展翅划破天空,引起天空淡淡的褶皱,却悄然撕裂了心,凉了眸。她倏地笑了,渗着淡然的了然,释怀的绝望,倒在手掌中。

一声重响,颠覆了方向,看风停了,阳笑了。米芒知道她从未做错什么。自己却已迷失了前方的路,忘记了初衷,忘记了本性,忘记了自己。十月剪影在脑海中徘徊,终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十月,不再见。十月,不再见。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4

以前没读过类似的书,但是读过心灵鸡汤之类的书,摘抄过一些名言警句,回想起来,在看这些书和摘抄句子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但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回归到当初的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说没有改变似乎还是不太精确,人人都会变的,很多人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乎人人都期望与众不同,变成理想的自己,可是能够实现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很少有机会关照自己内心,冷静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沉湎在世俗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追求闲散舒适,不愿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困境束手无策,或者采取鸵鸟式的方法躲避,不能勇敢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任由环境将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却又不愿意接受现实,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抑郁。其实,人真的不需要太多,“广厦千间,夜眠一榻,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内心的满足,才可以带来平安喜乐。正如本书所讲,人生也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人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企图左右别人的事,更不要奢望改变老天的事。活在当下,不要为过去悔恨,不要为未来担忧。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遵从自己的内心,多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许会遇见未知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5

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心灵亦需要慰藉。于是有空便会到图书馆闲逛,一年多前,无意间看见《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于是工作闲暇间,我迫不及待的享读了这本书,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成长的小说。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暗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品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犹如搭乘上心灵成长的列车,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

读完这本书,它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论断时,或许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让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很多忧虑和焦躁都是自己编造的,把别人强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烦。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一下,事情就会有另一个表情。如果非要编故事的话,为何不编一些美好的情节呢?让生命温馨一点吧。

读完这本书,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与些无关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

“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完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沐浴,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良久的放松,让自己更好的定位,更好的焕发激情工作。

在最好的时光,做想做的梦,去想去的地方,做最简单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6

我类似于若菱一样遇到人生的问题。

我在执着于人生的意义是是什么?

明明工资高了,生活比以前也好了,可以买喜欢的东西,怎么就开心不起来。

短期问题,我不开心,我可以用其他东西来填补不开心的。为了不产生不开心的胜肽,不让细胞挨饿,需要产生其他胜肽,从而麻痹自己的感知,切断了自己和身体之间的联络。长期的话,那我是否一直陷入这种无限死循环。自欺欺人过一生。

[插图]

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半晌,若菱有些迟疑地说:“关于上次你要我想的问题……”“哦,你想出来了吗?”“嗯,我想,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

沉迷执着于财富,权利。而忘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爱,和平,喜悦。

在爱,和平,喜悦的外面裹上了一层层的同心圆,把你困在在表层。没法突破,无法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现实中就有不少真实的例子。

当除去圈内的爱,内心的和平。外围的圈被放大的。当权力到一定时,条件的允许,自己的欲望穷放大。就如一个小小的明星突然火了,如果没有内心的沉淀。外围的圈就会无限制的膨胀,直至爆裂,名声尽毁。想想是多么可怕。

我先首先需要做的重新感受这世界,用你的身体体会冷的热的甜的咸的。

通过以下三个方法联络身体,接纳自己的情绪,突破小我的虚假认同。

1.注意呼吸,腹部呼吸法。

2.饮食法,少食多餐。多餐水果和粗粮。

3.健走,瑜伽等。在运动的时候,记住身体的体会。观察自己身体的动作,记住感受。

扩大身体感知,把潜意识放在表意识,就是小我的突破。

学会臣服

世上只有三种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爷的事。

别人的不要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好自己的事,老天爷的事改变不了那就接受。

当一个事件的发生,大脑跟随自己的思想判断,并没有检验真实性,做出错误的情绪变化。

如现实中,当你讨厌一个人,做啥都讨厌。喜欢一个人,觉得做啥都对。

讨厌的有个词叫偏见,偏见大过事实。喜欢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怎么去改变了,这种错误的情绪判断?

检验负面思想的真实性。

接受事件的发生,连老天爷都改变不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7

读上了好几遍,对书的内容却也没能真正地透彻。

惊喜,竟会碰见这样一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以白领的角度,以老人的口吻,将生活如此地透明。

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人生,却不知觉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重复着的,单调着的生活,早已将我们的寻找淡化,早已将我们格式化,早已将我们迷离了方向。

无意中探知到了这种本质,不知所措,抱怨?抱怨?还是抱怨。我们似乎早已不能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去对待,早已失去了这种淡定。

老人说:“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老人仿佛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所有人这种心态的不合适。我们总是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衡量、批判他人,探讨着别人的不当,生活的不公,却忽略了自己。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我们早已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要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在琐碎的细节中,天性的纯真被蒙尘,踏入社会,我们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外在,物质,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于是我们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于是我们便就只会去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们本身的东西了。

放下吧,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次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一次就足矣。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本书是朋友推介给我的,读了好几遍,真的很有感触,希望你也能真正地去阅读这本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8

几经折腾,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小君老师推荐的心灵鸡汤——《遇见未知的自己》。夜深人静之际,靠在床上,抱着枕头,一口气把它读完,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旅程。然后,蓦地眼界开阔,茅塞顿开。

这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诚然,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对伴侣的抱怨,凡人凡事,我们自己都人为地放大。于是,生活中,愁眉苦脸、呻吟抱怨,结果,碰得满身伤痕,痛苦不堪。其实,现在回首细想,人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己会被自己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人生若都能不忘初心,人生若只愿岁月静好,真实地活着,真诚地活着,不论荣辱得失,不谈贫富贵贱,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9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独立完成。(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读完本书后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然“唯心论”一词在心中慢慢滋长。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部环境改变时,发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时,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外在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多么平和、乐观、现实而健康的心态啊!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也许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读着读着,突然发现与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却是同理。

于是印证了一个理论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说就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10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GZ85.cOm延伸阅读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900字精选


怎么才能避免自己写的作品读后感过于普遍呢?在读完作品后我的心理得到充实我们的知识得到扩充。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1)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揉和了心理学、哲学、神学等许多形而上的内容,无论形式看上去多么简单生动,也注定不是一本能一口气消化的书籍。虽然我已经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但我知道离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挺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以小说的形式,将这些如此神秘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一个故事中,层层解析,让读者读起来不觉得过于枯燥和吃力。这样的表达形式让我想起《苏菲的故事》,每当大家对哲学望而却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人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把晦涩的理论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普通人也能接受,其实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作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读全书,我觉得它就是引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我是谁?我想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用不着思考的问题。

但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被很多表象所迷惑。她还告诉我们,我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情绪,不是我的思想,而事实上人们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那么究竟我是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真正的我也许就如宗教里说的人的灵魂,但灵魂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说,我是谁,我们只能从否定的角度回答,那就是以上皆非。人的真我应该是充满了爱、喜悦、平和的感觉的,那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快乐,即使我们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比如金钱、地位、名声、爱人等等。

作者说,那是因为我们误认为那些表象就是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在这些表象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时地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只有我们看清那些表象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困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2)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我》,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我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光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我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我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光去照顾,耽误自我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我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我?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我,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但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个性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能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一样人的身上会有不一样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但是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思考,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得起早上班。但是这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我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向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3)

经一个李姓兄弟姐妹的说,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习并领悟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咱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咱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兄弟姐妹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明白。可惜鄙人时刻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讲解咱们人类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咱们这么发奋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愉悦?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咱们会远离真我呢?咱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咱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咱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咱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好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正因咱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咱们的东西!”愉悦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愉悦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愉悦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因此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明白,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咱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正因“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刻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4)

以前没读过类似的书,但是读过心灵鸡汤之类的书,摘抄过一些名言警句,回想起来,在看这些书和摘抄句子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但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回归到当初的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说没有改变似乎还是不太精确,人人都会变的,很多人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乎人人都期望与众不同,变成理想的自己,可是能够实现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很少有机会关照自己内心,冷静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沉湎在世俗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追求闲散舒适,不愿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困境束手无策,或者采取鸵鸟式的方法躲避,不能勇敢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任由环境将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却又不愿意接受现实,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抑郁。其实,人真的不需要太多,“广厦千间,夜眠一榻,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内心的满足,才可以带来平安喜乐。正如本书所讲,人生也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人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企图左右别人的事,更不要奢望改变老天的事。活在当下,不要为过去悔恨,不要为未来担忧。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遵从自己的内心,多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许会遇见未知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5)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期望。在中学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我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光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能够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我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能够代表我,于是用心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能够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但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我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我能够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能够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简单,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能够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够看见与知晓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够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以前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我》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能够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能够感受,观察,检验自我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我。当我把自我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我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我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但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以前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我面前,试图让自我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明白自我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完美的缘分。

没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能够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但是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取不一样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6)

我一向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书,却让我心态放平了许多,也许不只是这本书的功劳,只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有了真正的变化。所幸,真有了质变,我期望这质变能持续进行下去,让我变成自我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教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之后渐渐长大,反省自我,发现自我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我,不要再“蜻蜓点水”!可是,秉性难移啊……之后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我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比如说这次学习园运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我的过程。自我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可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此刻,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明白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此刻确实心里很简便,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期望我能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不依靠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打击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7)

这是一本心理小说,小说的故事很俗套,但却引人入读。看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自己与主人公同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你正在遇到的问题,所以往往读到这时候,自己反而比主人公还要急切的想知道求解的方法,于是恨不得赶紧读到重点的地方,一解心头之忧。

在里面有这一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

(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或许每个人都希望像若菱一样,拥有一个可以指导人生,排忧解难的老人;或许每个人都想像若菱一样,能一点点认清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或许每个人都愿像若菱一样,可以有一个特殊而宝贵的经历。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从书中我明白了接受自己,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我们的先天条件,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打造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他人的事情,我无法改变,我接纳,而我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就是当下我能做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8)

我是在20xx年11月看的这本书,而当时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绪一直失落了几个月,但是很恰巧地选择读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就一直搁着没看),然后将信将疑地按照书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后我的情绪也慢慢乐观起来,对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开,而且也借由那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智模式。因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启蒙书,也是启发我阅读的起点,因为从这次改变让我明白:可能有些书你现在买回来了,或是别人推荐给你了,你并没有去读,但当你生命中出现改变,出现困惑,出现迷茫时,它会恰当地出现在你眼前,然后给你启发,给你希望,并陪伴你走过一次次的蜕变,这便是阅读的“缘分”---就像旅行一样,你并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书,但是你总会在下一个转角,下一次阅读中遇到适合你的书,而且不会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读了三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但是每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熟悉、亲切,仿佛和书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样,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灵魂、有心灵的书,所以我也向身边的许多朋友推荐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他们。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精选


以下内容“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为小编收集整理。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是很愉快的事情,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产生感悟的情况。读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1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刘亚梅

全书的开篇是这样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这个观点和王明阳的“心外无物”,异曲同工。可能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我们也都太过在乎外界的看法,对自己形成干扰,而不够爱自己,不够在乎内在的自己。

对于人而言,最可怕的是念头,最庆幸的也是念头。起初觉得这句话会另人幡然醒悟,现在再琢磨这句话,却又觉得。外面,别人也是有的,自己也是有的。只是如何转念,如何取舍在于自己。每一个行业都分为三类人:第一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探索,突破,高自律的人,我称之为领头人或者顶端优秀人才。第二类:按部就班,能出色完成工作,能贡献力量,但不会为了理想粉身的人,不断探索与追求。第三类:得过且过。高段位的自律,交友,理想追求,思维方式会让人看到高段位的人生。当我不断的提高,而身边的朋友不断的思维固化,不去追求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已经不再同一个跑道了。

其实我每次感觉自己孤立无援,被抛弃的时候,都会想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以为我指点迷津,虽然这样的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是人都是需要有追求和信仰的,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心里想得往往会成为现实,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内心深处不堪的一面,也是一种成长,毕竟人都不是完美的,阳光和阴暗都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面对才会释然。突然想到“皮囊”。

从小到大我们的样子一直都是在改变,近的来说我们的样子可能几天就可以发生改变,特别是我们的样子存在各种镜头里,图片里,怎么这么不靠谱。有时候我常常迷失,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要相信就像健身一样,身体会逐渐完美健康。无所谓,再换一副好皮囊。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口述的道理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就好比说,从来没有吃过冰淇凌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描述冰淇凌的滋味都没有用,是不是?当他亲自尝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所以说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用心去体会!这样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个方法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面,老人们总觉得小孩不该碰这个不该碰那个,其实碰一碰也是有好处的,吃亏了才能长记性。

缘木求鱼,是要不得的理想人生!纷扰的世界,走出自己的人生并不容易!对错与否,仅在一念之间。刻舟求剑固不可取,顺藤摸瓜终究是好。寻州作剑,萤歌流火。当下仍在。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2

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获得今生的1次遇见,谁遇见谁都是一种缘分,何况是自己呢?其实你了解自己吗?其实你有真正的遇见过自己吗?其实你没有。你还拥有你的未知。

总有些喜欢难以言喻?对于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喜欢。看着这本书,你的心情会莫名的沉静。

在读这本书前我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

读了之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财富、健康,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平和。

爱,喜悦,和平是全书的主题。这本书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将心灵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些道理通过若菱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融会在故事里,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作者的引领,不自觉地深入浅出的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让我明白了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情,或讨厌某个人某个事物,其实都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和需要。

它教会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会当我产生不好的情绪时,要往内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没有去接纳臣服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让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纠结。

它告诉我“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我们往往看清了他人,却看不清楚自己。其实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其实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心境。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或者一直认为是自己的事情,结果发现都不是。所以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3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让人读了20遍的书,道出了小我与真我的相处之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在人生历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觉到烦恼的呢?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实是内心的自我反映出来的。被外在主宰的我们,是时候放下来,去寻找内心的喜悦。这本被读者反复读了20遍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张德芬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小我”与“真我”的同心圆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寻自我,摆脱一直存在的惯性循环陷阱。

1。被胜肽牵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很多观念,在为自己打上标签的同时,“小我”就已经成了自己的固有东西,伴随着我们成长。当固有变成难以改变的习惯时,我们会重复多遍做着某件事。

这个时候,在我们的身体层面或者大脑层面会产生某种情绪,让我们的下丘脑生成一种叫“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们会融进我们的每个细胞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脸的习惯一般。

一旦停止下来,去改变固有的习惯,自我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说的“小我”类似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快乐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层人格。

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流连消沉抱怨的行为里。一遇人就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为外在条件不好,因为自然环境不行,因为上天不公。不断埋怨自己的失败,感觉自己就是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所谓的快乐就是追剧,玩乐。先前以为是“自我”的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现在更明白,原来也是自己的身体里产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们的强强联手下,我对“小我”的认同感越来越远,让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2。“爱,喜悦,和平”——让人不得不说的“真我”状态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在我们为自己打上一些标签时,有了一切却忘了原来,而只有在看清真实的自己之后,才能收获喜悦并非快乐。张德芬老师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了三亚发展,从批发鞋子开始做起,因为自身的勤奋和头脑灵活,赚了一些钱。

之后,看到有一块土地在标售,有机会可以做开发商,就买下这块土地再转手出去,赚了比之前更多的钱。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块比这大的土地在标售,又买下了转手出去,赚了比这很多的钱……在这样的循环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却感觉没有以前十多岁的快乐。

张德芬老师说:“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外向追逐导向的社会。”

外在条件变得越重要,人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少,而那种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难能可贵的。书中讲到的“真我”,是由“爱,喜悦,和平”这样的三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人格。弗洛伊德所讲到的“超我”与这个“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现的同时,我们会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时,所达到的美好新境界。

当我们放下“小我”,向自身寻求内心的一份安静时,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现的时刻。

3。融合——接纳与吸引力法则

在节目《奇葩说》上,曾有个辩题:“有一杯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师是这样说的,“人生就是不断得到,不断失去的过程。得到了成长,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们用悲伤去应对失去,如果只剩下快乐,那用什么去应对失去呢?”

高晓松老师也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悲伤是人类进化出的高级防御机制”。

可见,在人生中,悲伤,疼痛等坏情绪不该是我们选择去忘记的。

“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们用快乐抑制悲伤的同时,要做的是去感受悲伤,去接纳坏情绪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这也和作者所说的臣服一样,接受它们才能更好地让自己进步,更好地找到“真我”。当自己接纳情绪,选择再次出发时,“吸引力法则”就会帮助你更好地挥发自身能量。这种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们发出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实现心中所想。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正如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讲述的一般,当我们真正地放下外在标签,去追问自我,并且不断地去认识内心的自己时,那个未知的自己会突然在某个时刻出现。

他会告诉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修身养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学的书,我特别喜欢,去年一年内我读过两遍!

书中指出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这样一来,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授用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的,而是来帮助你的,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但真正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契机。《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消极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5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的成长、茁壮,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又到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送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6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各种欲望和繁重的压力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我也不能逃脱这种境遇!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讲述了检视自己,自觉践行身、心、灵修行,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指出了应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帮助读者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唯有关照内心、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每当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会和自己说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我会学着作者“向内看”,我会尽量和我的负面情绪相处,我告诉我的负面情绪“我承认它的存在,我接受它,我放弃对它的需要!”,我告诫自己不能不假思索地去修正、排斥、指责外在的人、事、物。要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我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我的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我要从内在找出原因,找到解脱的路径。而这种实践确实好用,之前我觉得无法接受的事,我发现自己现在竟能看开了。

“你刚才说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不是吗?”——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和平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可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冰激凌的孩子不会留恋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摆到自己面前,试图让自己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其实我觉得错不在于我们追求外物,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喜悦、和平。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可爱的吸引力法则:从内而外的向往和感恩可以创造奇迹,因为“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是与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用观想的方法去散发‘事已成’之后那种愉悦感受的振动能量”,这一切听起来有点玄学的味道,其实,正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觉得这很有趣,但是我相信,因为我有过亲身体验!当年在我找工作时,我对我的专业知识很有信心,因为我大学期间一直刻苦认真地学习,我的梦想是当老师,所以我为这个梦想做了各种准备:考取必要的证书,练习板书,模拟讲课,精心、认真制作专属我的个人简历,积极参加招聘老师的各场招聘会……这些是我做的客观的事情。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祈祷,我向我见到的所有事物祈祷,我向月亮祈祷!我向星星祈祷!我向花、草、树木祈祷!我向小鸟祈祷!我向我逝去的亲人祈祷!结果,我真得成功了!当时,我就感叹于这种力量的神奇,直到多年后我读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在书中我的“祈祷”再一次得到印证!当然,我不是宣扬单纯的祈祷有多么神奇,就像书中所写,必须在实际地认真付出,为目标奋斗的同时,祈祷才能起到神奇的作用,达到“心想事成”的功效!

这篇读后感,我只是摘取了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三句话谈了一些我自己的浅显感受。《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我应该时不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会成为我的工具书,因为书里讲的东西我现在只是领略了一丁点皮毛而已,而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在生活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会随时翻开这本书,在书中去寻求应对的方法,解决的途径,关键是我应该抱有的人生态度。我要学着去拥抱世界,接纳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7

最近,在老总的大力推荐下我用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的将《遇见未知的自己》看了一遍,意犹未尽!收获颇丰!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浅见。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特别,它不同于那些死板的教条心理学,而是用现代小说的形式表述都市女性耐人寻味的生活故事,让我们细细体会我们心灵上存在的问题。

书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每次业绩都得第一的若菱,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后来知道结果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不同眼光”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其实我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下杜撰一些本不存在的东西。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

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看过书后,他教会我,当我再次产生不好的情绪、压力时,要往内看,看看是不是由于自己无法接受,自信不足、做的不够好才产生不好的情绪?人在困惑的时候要学会臣服,臣服是指针对已成事实不能改变的接纳,接纳之后放下,试着活在当下,而不是去抗拒事实的本质。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不是吗?这应该也属于“逆境商”的另一种体现吧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8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9

十一七天假后,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学了新一篇课文 : 第十一课。这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就像磁石吸铁钉一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瞧瞧多么别致:《唯一的听众》!

作者开篇第一段的文字就很搞笑: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无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提琴就像在锯床腿。这些句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幽默感,使人忍不住就想继续读下去。当读到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时,我觉得作者是多么的细心、多么的能为别人着想啊!他居然惭愧的面红耳赤,如果换成拉锯子的人是我,我也许不会这样,不,是肯定不会这样。最多是说声抱歉,然后赶快离开这片不宜久留的是非之地,逃之夭夭了。

文中的我很会为老教授着想,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在用一颗宽厚仁慈的爱心,去为我着想,老教授每天都会早早的坐在木椅上,而我又会尽心尽力的演奏尽管他知道老人听不到,但他觉得老人的心一定会感受到的。

后来,经过刻苦的练习,我终于成为了小提琴家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作者对老教授感激不尽:因为她一个善意的谎言,成就了一位小提琴家。多么值得敬佩的老人!

想想吧,我们平日里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啊:老爸加班回来,我给老爸倒杯水,虽说水里什么都没放,但老爸还是一样能用心感受出来女儿对父亲像蜂蜜一样甜甜的、浓浓的爱;我有作业不会,已经睡着好几个小时了,妈妈还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着这道题,虽然第二天早上,妈妈给女儿的答案只有一张乱糟糟的练习纸,但我还是一样能用心感受得到,妈妈深深的爱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 ?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自己以为书中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经典句子: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小时,它可以观察人生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 篇11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部探讨都市人应该怎样更好生活的书,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而又贴近生活的道理,读完后感觉经历了一场不错的心灵之旅。

当我翻看这篇小说时,我被一个又一个问题所迷惑,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快乐吗?我应该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情?

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说实在我也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每当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像书中说的,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真正认识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所以导致我们的不快乐,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若菱所言“活得好累!”。

那位老者给出一个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那么内在的自我,不管它带给你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大多是因为你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发生,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他们这样或那样的发生,就像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同,有人活得很精彩,有人活得庸庸碌碌,更有人垂头丧气,自暴自弃,那是为什么呢?由于没能看清自己,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就如我们为了喂养自己身体所需的“胜肽”,而制造一些事端产生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但是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去直面它,而是顺从满足它,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它,就像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打开的话,我们就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要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所有的外力都会随之改变。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工作生活情感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人生在世,难免都要经历这些,虽然有很多自己无法改变,但是最终决定人生的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我们更应该学会勇于面对,不放弃。

心境决定人生,就像书中那位老者临别时所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无论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只要保持一份惜福感恩的心态,用心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真心面对生命中经历的人和事,真正的喜悦就会由心而生。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800字精选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脑中的想法一直不停,此时可以写篇读后感,以便以后和阅读同本书的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好作品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心理小说,小说的故事很俗套,但却引人入读。看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自己与主人公同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你正在遇到的问题,所以往往读到这时候,自己反而比主人公还要急切的想知道求解的方法,于是恨不得赶紧读到重点的地方,一解心头之忧。

在里面有这一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

(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或许每个人都希望像若菱一样,拥有一个可以指导人生,排忧解难的老人;或许每个人都想像若菱一样,能一点点认清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或许每个人都愿像若菱一样,可以有一个特殊而宝贵的经历。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从书中我明白了接受自己,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我们的先天条件,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打造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他人的事情,我无法改变,我接纳,而我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就是当下我能做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2)

《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三本有所关联的书。当时一开始我是读《秘密》的,里面的观点我太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了,真是一头雾水,糊里糊涂的。《秘密》里唯一解释的就是主张吸引力法则,然后就是要求你必须完完全全地去相信,去执行,最后你就会成功了。

这是一本理论性太强,又颇抽象的书。至于《遇见未知的自己》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也是挺令人费解的书,不过这算是在众多身心灵书籍里面最好读的了,里面通过一个故事,将《秘密》的很多观点渗透在其中。因此,如果你不加思考的话,很可能会陷入单纯读小说的局面,若果你肯思考,那就会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一旦你想通了,就会豁然开阔了。当时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得很慢,因为思考是很费时的,同时一直想过多了,头会痛而且脑也转不灵活。

所以读这本书是挑战性的。书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对老人的一个一个问题的思考、回答、感悟,层层递进,引人深思。另外这本书的行文和结构布局也有所创新,给人很独特的印象。主要情节:若菱,自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主人公遇到的问题正是生活中人类遇到的普遍又困扰的问题,不妨尝试着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当中,去寻找你潜意识里的真实答案吧!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3)

我是在20xx年11月看的这本书,而当时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绪一直失落了几个月,但是很恰巧地选择读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就一直搁着没看),然后将信将疑地按照书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后我的情绪也慢慢乐观起来,对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开,而且也借由那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智模式。因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启蒙书,也是启发我阅读的起点,因为从这次改变让我明白:可能有些书你现在买回来了,或是别人推荐给你了,你并没有去读,但当你生命中出现改变,出现困惑,出现迷茫时,它会恰当地出现在你眼前,然后给你启发,给你希望,并陪伴你走过一次次的蜕变,这便是阅读的“缘分”---就像旅行一样,你并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书,但是你总会在下一个转角,下一次阅读中遇到适合你的书,而且不会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读了三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但是每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熟悉、亲切,仿佛和书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样,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灵魂、有心灵的书,所以我也向身边的许多朋友推荐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他们。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4)

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心灵亦需要慰藉。于是有空便会到图书馆闲逛,一年多前,无意间看见《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于是工作闲暇间,我迫不及待的享读了这本书,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成长的小说。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暗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品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犹如搭乘上心灵成长的列车,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

读完这本书,它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论断时,或许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让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很多忧虑和焦躁都是自己编造的,把别人强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烦。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一下,事情就会有另一个表情。如果非要编故事的话,为何不编一些美好的情节呢?让生命温馨一点吧。

读完这本书,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与些无关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

“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完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沐浴,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良久的放松,让自己更好的定位,更好的焕发激情工作。

在最好的时光,做想做的梦,去想去的地方,做最简单的自己……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5)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

“我们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我也曾思考过这样类似的问题。追求权利?财富?健康?正如书中老人所说: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也不过是——爱、喜悦、和平。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从书中我懂得快乐与喜悦是多么的不同。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则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时常检视自己的思想,挑战自己的信念。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好的事情时,产生的所有负面思想都只能让我们自己更狼狈而已。我们得想想,当我们将手指着别人批评的时候,又有几根手指对着我们自己呢?老人教导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学会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无功的。而臣服往往会给你带来不可预见的好处,当你接纳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所以,破译情绪障碍最重要的是臣服”。

“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我们应该学会把那些已经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好的或不好的事件都当成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用心去体会、享受并臣服。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我们现在就像一群穴居人,在洞穴之中,为了抢夺火把而拼得你死我活,却不知道,只要走出洞外,我们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我们都未学会放下,做不到老人那般超然物外。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看淡一切、学会臣服、活在当下!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6)

刚刚放下《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心情很沉重,同时也很庆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这本书的话,也许我会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从而让生活中外在的事务主宰着我自己的情绪,就这样度过一生。庆幸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这个称不上秘密的秘密,能从中学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联结自己的内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感觉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所以很少写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写了,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不自信,所以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怕别人看了笑话,认为写的不好。读完这本书以后,此时,我在写这篇文章,我同样感觉没有自信,怕自己写不好,怕别人看了笑话,头上都开始冒汗了,心跳也加速了。可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所以我知道我这种不自信是日久积累的,因为一次的打击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所以每次写的时候,这种惯性的思维都会跑出来,挥之不去。那是我上高二的时候,我是班里的”好学生“,”重点培养对象“,老师们平时待我都很严厉。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一共两篇。我洋洋洒洒,写完就交上去了,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写的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跟老师的要求相背而驰。语文老师看完我的作文以后,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说:”你写的这两篇文章是什么呀?太恶心了,这怎么读呀?“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有那么严重,毕竟我高一的作文还作为范文给大家读呢。可是他却这么说我。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也不敢和别人分享,怕别人说我写的不好,笑话我,在写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心理。写的越少,那笔头功夫就越差,所以每次想写的时候,都会冒出同样的念头:”我不想让别人看见这篇文章,因为他们肯定会笑话我。“

看了张老师的书,我觉得我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纳这种感受,这种怕别人笑话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闭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觉这种感受,觉得心里很难受。然后我问自己,这种感受对我有帮助吗?很显然,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感受我需要吗?我当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许它存在吗?是的,我允许它存在。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东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这种感觉呢?是的,我要放下这种感觉。我深呼吸,告诉自己,放下这种感觉。

忽然,我觉得心里真的很平静。想想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点不屑的感觉,觉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静了呢?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如果所有负面的情绪,感觉都能就此放下,同时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绪,感觉。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个是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翻一翻这本书,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以后写的东西都要和你们分享,我不再认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差了,我会在不断的读写锻炼中加强我的写作能力,因为我可以,我可以写出好的东西!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7)

读完这本书后两个月,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聊一聊最近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读此书前,先是用了很久把武志红先生的《身体知道答案》看完,因为武先生的作品引入,得知此书。后来读完此书,又看了《一个人的好天气》和《失乐园》,可谓是恰巧将自己的心理变化串在一起。

春末,心情还是不错的,虽然生活一成不变,但源于对自己更深入的认知,发现了很多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某一刻突然意识到,原来真正的喜悦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只需动动心力,也能不自觉笑出声来。当然,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思考,我的习惯是每天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戴上耳机,或是走在下班路上,或是去湖边散散步,抑或躺下闭目沉思,抑或放空自己,总归是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来,非常有利于进入探索自我的模式。

五月天,好似时光从06年重来了一次,12年,整一个轮回。张爱玲说: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遗憾吗,先不说。先来回答自己在书中提的一个问题:真我有对错吗?若能抛开一切道德束缚,是没有的,可现实呢,牵扯太多问题,说不清楚。当局者痛苦、困惑、执着,苦苦追寻一个结果,终有一天,俯身抽离看当时的自己,还有遗憾吗,还计较对错吗,释然一笑,早已是过眼云烟了。

夏至,或许是新征程的开始。才知道,自己默默承受苦痛的同时,背后还有默默心疼你的可爱朋友们。那一刻,幸福感是爆棚的,也就明白了生活不只爱情,还有朋友和家人,还要吃饭睡觉,还要工作,还不如真真实实的做自己,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怀抱初心,勇于热爱。

以上皆为个人感慨,算不上书评,但却真心感谢这些作者,或让我置身其中或让我以旁观者驻足,引导我反思感悟成长,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朋友,希望助她改变。还会再回看的,希望会有新的感悟。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8)

“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欢乐我该如何当自我生命的主人”想必很多人都这样问过自我,在都市生活中的我们常会感到迷失和疲倦,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而这本书则掀起了对心灵探索的高潮,书中涉及很多对心、追求的探索,对幸福的定义,对生活的态度。

书中描述女主人公与一位老人的谈话,中间穿插些结合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涉及工作、情感、性格、人际关系,这是一本“现代修心书”,作者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这四个层次,供给者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书中的种种提议,让读者获得身心的疗愈,作者用心良苦,在字里行间,用心与烦恼的人们耐心交流。书中的老者是智慧的象征,意在告诉读者要善于和自我内心深处的智慧老者交流,抛开世俗现实世界的困扰和面具,发现潜意识里真正的自我。

你可能在忙碌中渐渐忘了自我追求生活的最初动机;你可能带着面具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在遇到挫折失败后不愿应对自我和周围的环境;你穷尽一生追求的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费尽心思争取的可能最终使你失去了欢乐,此刻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无所适从,而这本书恰恰指明了方向,要看得清内心深处的自我,我们所追求的“爱、和平、幸福”才有意义。

“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并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在书的最终,老人这样鼓励着主人公,如果我们耐心剥开它们一层层的外壳并且将这些礼物细细品味,那么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9)

不愧是一本出版好多年依然在畅销榜前几名的经典,开头作者在序里写到建议读者看完一章细细咀嚼感悟其中,再进行下一段,刚开始的几章读起来还算上手,但也有点不太适应稍微虚构的情节,并不是那种吸引人想不停读下去的书,后来就如作者所说,我必须得看一段就停下来仔细思考情节中蕴含的道理,其中太多的语句都想Mark下来反复看,但我想我一定会再读一遍整本书。

书中蕴含的道理太多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内在不要和自己的负面情绪抗衡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唉声叹气要学会接纳它臣服于它再来找到内心的平静找到能让自己发自内心喜悦的事情用更好的方式去化解他就如同用光明来驱赶黑暗而不是外在快乐一但外在的金钱名利身份消失了快乐也就没有了。

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学会倾听身体和我们的对话一切都会离你而去生活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只有你得身体和思想才能一直陪伴着你。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通用


我们在阅读书籍之后,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此时写成一篇读后感,可以防止遗忘对该作品的想法与心得,你是否在苦恼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1】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揉和了心理学、哲学、神学等许多形而上的内容,无论形式看上去多么简单生动,也注定不是一本能一口气消化的书籍。虽然我已经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但我知道离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挺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以小说的形式,将这些如此神秘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一个故事中,层层解析,让读者读起来不觉得过于枯燥和吃力。这样的表达形式让我想起《苏菲的故事》,每当大家对哲学望而却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人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把晦涩的理论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普通人也能接受,其实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作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读全书,我觉得它就是引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我是谁?我想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用不着思考的问题。

但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被很多表象所迷惑。她还告诉我们,我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情绪,不是我的思想,而事实上人们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那么究竟我是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真正的我也许就如宗教里说的人的灵魂,但灵魂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说,我是谁,我们只能从否定的角度回答,那就是以上皆非。人的真我应该是充满了爱、喜悦、平和的感觉的,那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快乐,即使我们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比如金钱、地位、名声、爱人等等。

作者说,那是因为我们误认为那些表象就是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在这些表象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时地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只有我们看清那些表象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困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3】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期望。在中学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我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光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能够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我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能够代表我,于是用心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能够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但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我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我能够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能够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简单,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能够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够看见与知晓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够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以前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我》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能够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能够感受,观察,检验自我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我。当我把自我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我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我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但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以前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我面前,试图让自我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明白自我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完美的缘分。

没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能够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但是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取不一样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4】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台湾的张德芬女士,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后来我发现它不仅仅触动了我的心灵,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去实践的。

这本书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对话,讲述了现代人对于追求“真我”的意义。这也是一本读起来很安静的书,能让人感受到静心阅读的兴趣.小说的开始,女主人公若菱问老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追求越来越多,而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东西,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作者总结的五个词:爱、喜悦、和平。其实我们内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这五个字,而我们总是被“小我”牵着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抬不起头,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双眼,有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有的人因为追求过于遥远的东西而陷入痛苦。我们好像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快乐?“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么一旦外在的物质消失了,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内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悦”,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的,是对自己的真正的认同。这就是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需要外在条件来创造的,而喜悦是由真我内心发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着阳光的绿叶、一个婴儿的笑容。如何了解真我呢?那需要实现思想与身体的联结。我们的思想多数在思考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事情,很少活在当下。

在书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别人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感觉到其中饱含了丰富的意义。女主人公若菱在事业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里受到老公的欺骗,她感到愤怒、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老人让她学会“臣服”,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不可改变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来就是该考虑远离这个好友,还是继续做朋友?继续维系婚姻,还是解除婚姻?这才是自己事情。书中总结既成的事实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处理才是我的事。很多时候都会为老天的事伤脑筋,比如堵车,已经发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与其烦燥、生气,不如戴上耳机听歌,进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对若菱的保证: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实不然,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以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细细咀嚼体会,最后我把小说的结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5】

事实最大就是告知我们,凡事发生的事情,都要臣服,臣服事件,臣服事件带来的情绪,越是抗拒,越是存在,不要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学会如何的去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通过能量的转换,让能量释放。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是的,所有的信息判断,都是来自自己大脑的选择,大脑的筛选,所以身心灵的修炼,是帮助我们自己找到正确的途径。

正确的认知自己,正确的判断,正确的情绪,正确的生活,而正确带来的标志就是喜悦,内心的喜悦,同样也带给你之外的人喜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和谐的生活。思想是对回忆,或者是对未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关注自己身体,带来体悟,思考当下,通过连接自己的身体,来感悟能量转换带来的不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这话真的有道理。运动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关注自己呼吸,不单单让身体独自运动,而是深入的冥想,感知身体的存在。瑜伽是一种方法,不是仅有的方法。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找一种适合的,就可以。任何一种运动都会带来精神体验。书中的道理,人人都会懂得,只是这一本适合,她告诉了方法,途径,容易接受。如果你也有情绪困扰,或者是曾经困扰,这本书不妨看看,希望带给你帮助。另外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电影,书籍,有机会也尝试看看,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6】

我一向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书,却让我心态放平了许多,也许不只是这本书的功劳,只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有了真正的变化。所幸,真有了质变,我期望这质变能持续进行下去,让我变成自我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教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之后渐渐长大,反省自我,发现自我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我,不要再“蜻蜓点水”!可是,秉性难移啊……之后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我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比如说这次学习园运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我的过程。自我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可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此刻,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明白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此刻确实心里很简便,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期望我能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不依靠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打击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7】

其实读这本书已经三天了,现在已经是第二遍了。之所以现在才想起来要写点东西是因为刚开始被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所萦绕,感觉每一处,每一章,每一个过程都与目前我的心境如此的吻合,就好像一个杂乱的毛线球终于有人要来重新整理了。你说他是雪中送炭也好,久旱逢甘露也罢,总归是为我这将要穷途末路的人点燃了明灯。

而当下这种兴奋的情绪有些些的平复,再加上考虑到目前的我所处的状况,觉得应该写点东西给自己,以激励,以共勉,学以致用。

当下的我常常被负面的情绪所困扰,每当看到可疑的事情发生,心中总会产生怀疑,被欺骗,愤怒,伤心,被侮辱的情绪。书中说这是我的一种固有模式造成的,是我体内的那个痛苦之身需要这种负面情绪的胜肽了。所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这种恶性循环。自己不断地做一些愚蠢的事情,试图从这些事情中找到可以怀疑的,被欺骗的事情,然后产生愤怒,伤心,不平等等负面的情绪。

那么按照书中所说有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消除胜肽的这种毒瘾:首先是静坐,念经,灵修;或者瑜伽,工作坊;这两种似乎对我来说也不是那么合适,我也没有宗教信仰,更没有时间和金钱去练什么瑜伽,更别提什么工作坊了。所以我也采取最贫民,也最实在的一种方式,写下一句话:我看我在寻求XXXXXX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这是说给自己的潜意识听的,从而让自己看到它,接纳它,放下对它的需要。

对于我来说这句话就应该是:我看见我在寻求怀疑,被欺骗,被侮辱,被忽视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他的需要。

另外一种消除胜肽这种毒瘾的方法就是宽恕。这对于我来说不陌生。因为在事情发生后我就是这么做的,怀着感恩的心去宽恕一个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相应的功课要做,而曾经背叛你的那个人就是帮助你完成功课的。看看目前你的周围,你的一切肯定有很多东西是因为她(他)而来的。所以怀着这样感激的心去原谅别人,从而使你的心胸更加开阔,让你的潜意识变成表意识。

书中还提到如何应对小孩子的情绪,其实成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当你遇到某些事情,产生负面的情绪的时候,同样要接纳它,理解它,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8】

经一个李姓兄弟姐妹的说,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习并领悟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咱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咱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兄弟姐妹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明白。可惜鄙人时刻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讲解咱们人类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咱们这么发奋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愉悦?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咱们会远离真我呢?咱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咱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咱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咱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好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正因咱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咱们的东西!”愉悦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愉悦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愉悦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因此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明白,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咱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正因“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刻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9】

这本书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将心灵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些道理通过若菱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融会在故事里,使读者很有兴趣读下去,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作者的引领,不自觉地深入浅出的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情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10】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3篇


我们编辑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以配合您的需求,在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内心与里面的情节产生了许多共鸣。 没有总结,没有反思,阅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该如何学习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我们希望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并收藏我们的网站!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张德芬,作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她的作品。所谓“身心灵”,我的理解是对身体、心理和灵魂的关注,所以这是一本向内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书。

对于喜欢与自己对话的我来说,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师,我认认真真读了两遍。这本书初看像小说,围绕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来展开,有一个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导她、安慰她,最终帮她冲破了内心的障碍,展翅高飞。整个故事有起有伏、有泪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说,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可能会错失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

它真的不是小说,它只是借由小说的外衣深入浅出地教给你了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来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就不会读得太艰难。第一遍读完,我对书中的理论有了大概的概念,却不甚明了,所以更认真地读了第二遍,竟然发现有些地方没有丝毫印象,才知道复习反刍的必要。第二遍读完后对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和个中深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非常有道理的。连岳曾说他有一本书放在床头,每次想起翻几页,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也是,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睡前随便翻几页,乱糟糟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老人每次和若菱见面时会讨论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会给她布置下一个问题的作业让她思考,下一次见面时再结合她的思考结果和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如此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助她分析、了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提出的问题是“我是谁?”,若菱试着回答,老人不断否定:我们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我”到底是什么?你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参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见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灵魂深处的交谈和启发,他们讨论了“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潜意识等话题。还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体验总结出了如何破解身体、情绪、思想障碍的方法。

若菱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她走上了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虽曾痛彻心扉,几欲心灵决堤,但最终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最多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如心愿的事情,以前的我会不甘心、不服气,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能这样?”、“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在这种情绪下,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是遗憾、是失落,却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而现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经这样了,就这样吧,我看看怎样能把后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个错误”。这个世界上,事实最大,所以明智的选择是: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当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后悔、自责、抗拒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因为“凡是抗拒的,都会持续”。抗拒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人长久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让它自然地来、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检视思想”。本性来看,我们总是爱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因此对一些事情会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这时我们能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事情真是这样吗?对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样吗?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心中那些愤愤不平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当你放过别人的同时你也就放过了自己。举个亲子相处中的例子: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时,有的老师会拖堂,把20分钟的课间休息占用到只剩5分钟。在这被占用的15分钟里,孩子根本无法做到好好听课,一边在凳子上如坐针毡扭来扭去,一边嘴里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师怎么还讲啊,都没休息的时间了……”看他这样表现,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和忧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啊,怎么那么贪玩呢,这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吗?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和眼中流露的对“下课休息”的向往之情,我突然意识到,他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还不懂学习的意义,还不懂竞争的残酷,他是那么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应多么正常啊,我有什么可生气和担心的呢!想到这儿,内心的无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张充满无奈和抱怨的苦脸,都忍不住觉得可爱又同情了。

书中精彩的方法指导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发现让自己醍醐灌顶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了解理论还不够,你需要在生活中来实践这些理论,否则,生活总会安排种种烦心琐事来不断地磨砺你,直到你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自如应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礼物,有些礼物的包装本就精美,而有些礼物的包装外表丑陋,打开的过程也充满血泪,但请你相信,它的核心会是一朵美丽的花,足以灿烂你后面所有的人生。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了解自己吗?你渴望遇见未知的自己吗?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2)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题记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没错,书是知识的宝藏,暑假中我就读过一本对我及我家影响深远的书。它的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好用好学的现代修心书,书中一位神秘的老人帮助了一位叫若菱的女子,他给若菱上了一堂一堂心灵指导课,教会了她许多知识,若菱每到老人那儿,心灵也随之得到净化,最终若菱走出了阴霾,迎接了光明。这本书像是一位心灵治疗师,它也给我上了一堂堂指导课,它治疗了我们家的“心病”,帮助我们找回温馨。

那日,天空灰蒙蒙的,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而我还沉浸在梦香中,只听门外一阵吵闹,还有东西摔在地上破裂的声音,我被吵醒。我走出房间,见到爸妈房里惨不忍睹的一幕,然后拿着包走了出来,她的眼睛通红,望一眼我便离开了,爸爸默默地坐着,脸的一侧也红红的,紧锁眉头的他皱纹显得更深更明显了,他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说:“我们可能要离婚了,妈妈不要你了。”

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我跑回房间里,躲进被子哭泣着。好可怕!怎么会这样啊?我的心里既怨恨又悲伤,我甚至想到离家出走,可怕的一天过去了,早晨,我望着窗外发呆,我突然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难道这就是那件外表丑恶,里面却美丽的礼物吗?

我调整了情绪,又仔细思考了一番:现在我们家发生了矛盾,光伤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应该理智一点,就像书里的要学会臣服,要控制好情绪,要有耐心和勇气。

之后我和爸爸去阿姨家哄回了妈妈,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看,他们也受益非浅,从此这个家更和睦了。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可真是对的,当初是我想的太复杂。

现在城市发展了,经济富足了,它们像一台台快节奏运转的机器,但是问题也逐渐多了,人们的压力愈来愈大,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快累垮了,谁不想拥有健康生活呢?可是健康的生活要从健康的心灵开始呀,你们注意到了么?

当一块块沉重的巨石砸向我们时,要有一颗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心,我们要思考,要控制,不要让它把你砸碎,我们得充满希望,充满信心,积极地面对未来,我们用自己强大的心灵世界战胜一切困难,理智地转危为安。仔细探索,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你还有疑惑,不妨去读一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只要你觉悟了,你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谢谢《遇见未知的自己》,谢谢这本励志好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3)

文学作品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德芬的这部现代都市版的灵修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堪称现代都市人的心灵鸡汤。作者试图通过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向我们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小说开头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犯了最简单的错误,而且一直没有被发现重视和改正,在现实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却陷入生活的索然无味和莫名的累,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寻求一条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迷失在尘途中。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可怕的逻辑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如意,最终引发与老公的争吵而离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慈祥长者,在老人的交往与引导下,深入探讨: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等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悬思,并通过长者的引导,分析出现代人不快乐的原因:戴着面具生活,迷失了最真的自己,将自己缠裹在层层内心城堡里;通过老人的理论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分析得出:世界的本质是能量争夺战,人们根据吸引力法则来招引人和事物,最终在自我选择中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老人的推荐下,与老人的几个灵修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领悟出潜意识人生模式及其表达。

通过回溯童年的记忆,发现我们身体的障碍,我们被外界影响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诸如金钱、名利、地位和权势等,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它们被潜意识控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去争,做到得到之后又不能真正快乐,即便快乐也是发自外界的短暂的快乐,一旦外界的源头消失,自己就会十分痛苦,而身体里面的真我却不会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在我们离开尘世后,这个真我也不会消逝,它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爱,喜悦与和平。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我们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而就是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变得难以捉摸,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看清,最终导致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就使我们需要不断地与潜意识打交道,与它相处,接纳它,多留意身体的感知,把潜意识扩大,而且要学会臣服,接纳不完美,接纳那些已经发生的中立事实,不要抱怨,不要嫌弃自己。通过情绪控制,摆脱生活中负能量的控制;通过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结,卸下人生沉重的光环,摆脱负面情绪的支配,送上最美的祝福,就会在低谷里遇到阳光。

主人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对老人理论的检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职场好友的欺骗与老公的背叛),将情绪治疗和臣服体验,进一步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转念作业,克服思想的瘾头和困扰,经过自我认同的解离、身份认同的体验,最终战胜胜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密码,并在结尾指出在没有实现真我前要怀揣感恩的心,去拥抱世界,接纳不完美。

通过描述主人翁不断与长者的交流与探讨,揭露出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那种喧嚣动荡充满欺骗与背叛的生活方式构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经历的广度,而在内在体验思考探索的深度。现代都市人在社会中不断异化,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追求,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身心疲惫,最终可能被社会家庭抛弃,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且不断地迷失自我,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和关爱,最终沦为都市繁华背后的心灵流浪汉,难以找到自我内在的心灵归宿。

最后破解这种可悲、可怕的现代都市人境遇的钥匙,那就是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与和平。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此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总可以确定要去的地方。无论人生处丁-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丁平淡的踌躇关头,唯有依靠自己的检视,自觉践行身心灵修,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4)

《遇见未知的自己》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本关于身,心,灵修行的书,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很莫名,很多地方都看不懂,但反复看了几遍后觉得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金钱、名利、地位、权势等等,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有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做。但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你就会觉得很无趣。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找到真我的人只是微乎其微吧!

书中还提到了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那个隐藏在身体里小小的真我吗?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上角色扮演、身份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要写到“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认为书中所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跟现实的一切都没关系。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想着负面,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说不定这样就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即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决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它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身体联结,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应该就能到达这五个同心圆的最中间――活出真我了吧!

还有,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的事和老天的事。我的事和他的事或许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老天的事――意外的发生就没那么简单了。但你要知道外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可以反映你的内在,当外面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的内心哪个地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心里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千万不要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浪费精力。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另外要记得,每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能是一场灾难,也可能是一份幸福。但如果你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特别的包装,或许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的美好,而且明白这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总之,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觉得遇到挫折时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没有学会放下,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也不会学着接受,更别提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所以即使现在我还小,我也应该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遇见未知的自己――做个小小的真我,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5)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每个人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回首过去,大学毕业时的意气风发,找工作时的屡屡碰壁,初入职场时的战战兢兢,仿佛就在眼前。从事社区工作也有4个年头了,从刚开始的满心欢喜到后来的厌倦疲乏,被各种工作压迫的感觉望不到头。常常有居民到社区里来投诉隔壁邻居如何如何,楼上邻居如何如何,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困,而我们要做的还是要把他们的负面情绪给消除掉。老年人的倚老卖老,中年人的无理取闹,年轻人的我行我素,以及大波熊孩子组团逛社区。曾几何时,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社会不公。

突然间发现,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成那个原来的我所不喜欢的人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得那么消极;什么时候开始我也有了那么多埋怨;什么时候开始我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我曾经想过放弃,复杂的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复杂性,各种条线的压力,这一系列的东西让我想放弃过。然而,通过实际工作为老年人搭建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让他们发挥了余热,不仅有了朋友,还有了个健康的体魄,让子女不再担心;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的肯定使我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互助友爱的大家庭感到自豪,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幸福,更为自己拥有一颗能懂得理解和帮助别人的真心而感到快乐。

在工作中寻找真我,在工作中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而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所有消极的东西,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6)

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发现这本书是作者2007年秋完成的,2008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长,需要破茧而出的2008年,有朋友推荐给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封面:一个女人坐在高高的楼顶上,任风吹拂着她飞扬的长发,抬头仰望着天空。。。。。。给人一种很舒心。。很舒展。。很舒畅。。的感觉。。

目录:提示语即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你知道吗?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自序:

“发现我们大多数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我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正的自己呀!”

第1章我是谁?

好象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我是谁?”,更糟的是,甚至很少有人去想“我是谁”。。。。。。

想了想。。假如老人问自己“我是谁?”。以目前的状态,我或许会答:“我不知道”或者“我谁也不是”吧。。。。。。

(当然,假如象女主人公那样,在那个与老公吵架后飞车半路遇险的雨夜,面对一位陌生的面目慈祥的白袍老人时,答案也许会和女主人公一样吧。)

第2章我不是谁?

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

不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不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第3章我们到底要什么?我陪着女主人公--若菱一起思考那个雨夜小屋中白袍老人留下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我的答案)

“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爱

第4章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象这个论坛里的一些人)

“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

喜悦与快乐是不同的:

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内而外的感觉,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

第5章角色面具

老人的一些提示: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第6章未知的自己

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我目前还是在机械地阅读,但感觉里面的许多许多话都是对着自己说的,说的都是自己。随手记取一些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文字,暂还未上升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高度。

“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执著地追寻它们。。

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就知道了。”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种流动,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

第7章能量争夺战

“。。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

“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互动。”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7)

这本书的确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确是最近才开始阅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结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笔下的一个职场女子将整个心灵教程串联了起来。从认识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终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话,更浅显易懂,而二者确实有很多理论上的共同点,只是阐述方式不一样。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关于能量和频率的问题,解释为,我们发出的能量和频率(隐形的)决定了我们一天,一个月甚至是未来所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如果你发出的是进取的能量,那么你会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发出的是消极的能量,你只会感觉到越来越倒霉和不顺。

这个理论也能够解释【物以类聚】的概念,为何我们总是和【相似】的人一齐玩耍,大概就是我们发出的频率类似吧。而为何你总是看某些人不顺眼,大概就是你们的频率有些距离咯。

于是反观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这三个人仿佛成为了我朋友圈的主线。

看着兔子休假听到生病的我就过来送肠粉,TEN哥哥翘班两小时过来送药,小平除了黑我还是黑我,却觉得彼此很投契。这大概又能够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关于朋友类型分布的话题,以后再谈谈好了。

大概就是这样貌的读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和生活联系一齐。

想想,当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到达了默契和共通点,是都喜欢音乐也好,是都喜欢自由也好,是都喜欢挑战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之后分开的原因只能解释为:能量不再相同了。

玛丽说,不入流的人才会称自我是文青。我不敢评论。只能说,是真的能量不一样罢了,所以,才会在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那么看不顺眼彼此。

就当我的确是疲惫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明白,原先爱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比爱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小脾气,而你却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笨和幼稚,而你爱的是我的聪明和优秀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需要被照顾,而你爱的是我的独立

而我爱他的是他的肯为我不计较付出,而你常常选择被动

而我爱他的是他的强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远走在前头

而我爱他的是他肯替我着想,而你认为lifeislikethis

或许在一开始,我给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强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护我;同时,我一向期待,甚至幻想你能够成为这样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却忘记了,你从来都只是一匹野马……而我的确没有草原呀。

这样想想之后,一切都仿佛明晰起来,也不再纠结了。

就像我之后也明白,以往笃定说不喜欢那些没气质的浓妆艳抹,为何会深爱她了。

或许她就是那个能给你草原的人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8)

感谢张老师能够让我读到此文,先不说从中能够获得什么能量。首先你能分享你所拥有的能量,并且传授给我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感谢,感恩。

看完此书历时3个月左右,原因有几个。第一,我这个人比较懒,有时候偶尔翻几页。第二,书中您提到您期望我们能够慢些读,读完几章好好的咀嚼,反思一下。这样正好为我自我懒惰的行为找了借口,嘿嘿。

我对此书印象,感触,共鸣,最深刻的有以下几个。1,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2,主角面具。3,吸引力法则。4,潜意识。5,学会臣服,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第一,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这句话倘若你此刻问一些人,他们的回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金钱,权势,名牌,美女,心中向往的地方。然而此书中的答案却是:爱,喜悦,和平这五个字。虽然看起来平凡的五个字体,但是它的力量却远远能超越一切。爱这个东西我们懂得,与生俱来,爱的本能你我都有,爱的技巧需后天学习。喜悦,它跟快乐不一样。正如您书中写到: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如果快乐的事物或情境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会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所以你一旦拥有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和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或喜欢纷争。

第二,主角扮演。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每一天都要去扮演很多不一样的主角,故此我们很疲惫。各种压力,各种应酬。导致的我们慢慢失落了那个真实的自我。(veryok)如果能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能够肯定的是。你的智慧、喜悦、看待事物的态度,要比别人多出很多。一齐努力寻找,加油。

第三,吸引力法则。以前的我,看到这个词第一反应,我不懂。不懂就应来如何去解释这个词。此刻读完此书后,对此我有新的认知。看看你身边的人或物,他们的出现就是应证了一个理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到那里,大家都就应明白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了吧。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了。

第四,潜意识。什么是潜意识?我相信很多也人不懂,我之前也不了解潜意识是什么意思。甚至不明白它的危害。我们人人都明白吸烟有害健康意识是正确的,但是往往控制我们的是潜意识。它会透过各个渠道跟我们沟通,比如:每一天出现的负面感受,感觉自我不被爱,不受重视,不重要,自我是受害者等等,都是潜意识的运作。意识是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意识不能够阻止这种慢性自杀行为,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它在慢慢操控我们的身体。有人问:有没有办法消灭它?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的存在是相对的,缺一不可。我们能做的是就是好好去摸索潜意识,更好的跟它相处,接纳它。

第五,学会臣服,接纳自我的不完美。人为什么要学会臣服?此书真的是能够获得很多正能量的书籍,只要你好好去阅读。所有已经发生了的事物,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因为毕竟已经发生了,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学会臣服。倘若你一向在抱怨,厌恶,嫌弃自我。那么负面的很多东西,都会跑来找你,臣服是我们唯一能够做的。

感谢自我能够喜欢上看书,感恩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事,物,你们的出现使我的人生极具色彩。当然此书让我获得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书中蕴含很多人生哲理需要去体会、去实践的。感谢张老师,多谢你的分享。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9)

最近读了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咀嚼,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涤荡着浮躁、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以前我总是抱怨为什么这么多烦事都来找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背叛,欺骗,争夺,为什么我的心情会因为外在的人或事起伏现在我学会了臣服,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角色的不同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追求产生了小我而我们在面对外界时有时我们需要臣服,我们的抱怨和痛苦改变不了什么。让我们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0)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让人读了20遍的书,道出了小我与真我的相处之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在人生历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觉到烦恼的呢?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实是内心的自我反映出来的。被外在主宰的我们,是时候放下来,去寻找内心的喜悦。这本被读者反复读了20遍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张德芬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小我”与“真我”的同心圆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寻自我,摆脱一直存在的惯性循环陷阱。

1。被胜肽牵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很多观念,在为自己打上标签的同时,“小我”就已经成了自己的固有东西,伴随着我们成长。当固有变成难以改变的习惯时,我们会重复多遍做着某件事。

这个时候,在我们的身体层面或者大脑层面会产生某种情绪,让我们的下丘脑生成一种叫“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们会融进我们的每个细胞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脸的习惯一般。

一旦停止下来,去改变固有的习惯,自我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说的“小我”类似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快乐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层人格。

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流连消沉抱怨的行为里。一遇人就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为外在条件不好,因为自然环境不行,因为上天不公。不断埋怨自己的失败,感觉自己就是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所谓的快乐就是追剧,玩乐。先前以为是“自我”的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现在更明白,原来也是自己的身体里产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们的强强联手下,我对“小我”的认同感越来越远,让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2。“爱,喜悦,和平”——让人不得不说的“真我”状态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在我们为自己打上一些标签时,有了一切却忘了原来,而只有在看清真实的自己之后,才能收获喜悦并非快乐。张德芬老师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了三亚发展,从批发鞋子开始做起,因为自身的勤奋和头脑灵活,赚了一些钱。

之后,看到有一块土地在标售,有机会可以做开发商,就买下这块土地再转手出去,赚了比之前更多的钱。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块比这大的土地在标售,又买下了转手出去,赚了比这很多的钱……在这样的循环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却感觉没有以前十多岁的快乐。

张德芬老师说:“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外向追逐导向的社会。”

外在条件变得越重要,人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少,而那种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难能可贵的。书中讲到的“真我”,是由“爱,喜悦,和平”这样的三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人格。弗洛伊德所讲到的“超我”与这个“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现的同时,我们会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时,所达到的美好新境界。

当我们放下“小我”,向自身寻求内心的一份安静时,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现的时刻。

3。融合——接纳与吸引力法则

在节目《奇葩说》上,曾有个辩题:“有一杯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师是这样说的,“人生就是不断得到,不断失去的过程。得到了成长,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们用悲伤去应对失去,如果只剩下快乐,那用什么去应对失去呢?”

高晓松老师也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悲伤是人类进化出的高级防御机制”。

可见,在人生中,悲伤,疼痛等坏情绪不该是我们选择去忘记的。

“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们用快乐抑制悲伤的同时,要做的是去感受悲伤,去接纳坏情绪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这也和作者所说的臣服一样,接受它们才能更好地让自己进步,更好地找到“真我”。当自己接纳情绪,选择再次出发时,“吸引力法则”就会帮助你更好地挥发自身能量。这种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们发出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实现心中所想。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正如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讲述的一般,当我们真正地放下外在标签,去追问自我,并且不断地去认识内心的自己时,那个未知的自己会突然在某个时刻出现。

他会告诉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1)

工作之余,喜欢读一些书让心灵沉淀,其中记忆最深,感触最大、收获最多的当属《遇见未知的自己》。万分感谢同事的推荐,才使我有机会遇见这本书,也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朋友让我推荐好看的书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推荐这本寻找真我的智慧之作。

这本是从四个问题入手:1、我是谁?2、我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3、什么事“真我”?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连接,不断原理自己?这些问题听起来比较遥远、晦涩,甚至可笑,但是作者张德芬通过一次次与智慧老人的对话,循序渐进、层层剖析,不动神色地把它们描述得生动、形象、具体,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真我”。

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财富、健康,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可是,在物欲横流的新时代,我们忘了初心,在追求权利、财富、荣誉、职务等事物的过程中,丧失了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常常变得不快乐,就像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说的“活着好累啊”。

书中的智慧老人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最后的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想要快乐,就需要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愉悦的路。

智慧老人画了一张图谱,概括了我们失去真我、远离真我的四个原因: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障碍。他告诉我们:“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权利、财富、荣誉、职务,都是真我的附属品,都是暂时的,不会让自己真正愉悦,关注“真我”,让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得到舒适、满足,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惬意、幸福。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一开始没读懂其中的奥秘,有点一知半解,直到看到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才恍然大悟,“外面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追求内心的喜悦、和平,把握人生图谱的走向,活出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2)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教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已》,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我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当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并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研究,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其实我明白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还是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人人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明白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明白原理,读了这本后,明白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明白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期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我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梦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我,自我给自我上课,自我给自我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3)

若菱终于走出了观念,还原本心,回归了真我的自然状态。若菱经年累月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和行为作践自己,直到无意间闯入了老人的房间。你是谁……老人的发问让若菱疑惑了很久,我是谁……一家外企计算机软件部门经理,老人摇摇头……我是谁……若菱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极度的陷入悲伤自怜的的情绪之中,我说谁……我是一个苦命的人,自小父母离异,由外祖父母抚养,继父一向对我不好,冷酷流离。为脱离家庭早早结婚,久婚不孕,饱受婆婆和小姑的嘲讽,连老公也不同情,工作遇小人,没有几个知心朋友,若菱哭诉起来。这不是你,这只是你的一个身份,老人缓缓地说,“我认同你是一个不幸的人,命运多舛、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让人很同情,不过,这也不是你。”我是谁……若菱又说“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若菱从一个满腹牢骚,悲怜楚楚,遇事自罚的人一步步走出阴影,回归了本真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爱、喜悦、和平,而不是每个人追求的财富、权利、名誉。多一份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少一份爱、喜悦、和平。笔者用意深刻,文字细腻,语调委婉,将文中的主人公心理活动描述的淋漓精致。文的思路清晰由一种由浅而深的发问形式把主人公悲凉的情绪带到人性本善的层面,一步步引导主人公从小我的思维逻辑走向本真的状态。这个过程是不易之论的一种扭转的过程,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类似的事件。社会的复杂,人性的扭曲,人的脆弱让更多的女性失去了依靠和保护,成就了更多的女性自我保护和坚强的意志。

在我的生活里,有这样一个女性朋友,她曾深爱一个人,爱的真诚而痴迷,她不需要对方能给于她金钱的帮助,给她买多么贵重物品。只是希望每天能见到他,从背后抱抱他,仅仅而已。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一厢情愿,失望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累积成了眼泪,慢慢学会放弃。人都是第一次活人,为什么要为这些得而不真东西去浪费时间和感情。起初,是痛苦的,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好的东西一直都在路上……

人只有经历大起大落才能看清人性,经历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人。最近,几日我的朋友一直处于低潮状态。或许,因为,太多的故事让她无法自拔。或许,昔日的情怀还在心底蠢蠢欲动,她一蹶不起。没有了长发飘逸,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更见不到她美丽的笑颜。入心的人回归本心需要一个过程,生活本不易,何苦执着于心,搞的心累人累。正真的自我是拥有一颗真心,爱别人更要爱自己,经营好了自己,把自己变优秀了,才会有更优秀的人来爱你。一个女人只有将自己变的更强大、更优雅、更独立,才会有更优秀,更匹配你的人悄然而至。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做好自己,一切自有天意!

人这一生太匆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放弃生活,哪怕生活有多么的不堪,我们都面向阳光,心若止水,让自己静下,慢下来,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温暖,渐渐你会发现整个心都会被融化了,世界也变的更加美好。

放下生活的杂念,做一次人生的断离舍。该珍惜的珍惜,该放弃的放弃。爱无言,每一次的相遇是灵魂的相守,无言的陪伴是人生的救赎。最好的爱是不纠缠,不打扰,放在心里的拐角处,不动声色的维护它。

我们每天都过着重复的生活,浪费着一生仅有的3万多天的一天,在潮湿的时光里,我们变的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情绪化。我们何不停下脚步,聆听自己的内心,将真实的自己,信心满满的自己找回,过好每一个神采奕奕的日子。

“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