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感悟和启示(精选5篇)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旧时代读书人的际遇。那重温这篇文章,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感悟和收获呢?下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了孔乙己感悟和启示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孔乙己感悟和启示【一】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

在鲁镇的酒店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显示多么的另类!喝柜台酒,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按现在的语言叫“草根”,无论怎么说,你孔乙己也是个有文化的人,怎么就与那靠出卖苦力的“短衣帮”一样,站着在柜台前喝酒?岂不是有辱了“文化人”的斯文?

现在的“文化人”比孔乙己斯文多了!

女者,戴一副眼镜——虽然有些与近视、远视什么视的无关,留着长长的头发,嗯,一定要长长的,方显飘逸与俊美,戴一顶小帽,双肩包是必备——虽然是徐娘半老,在一群老男人眼里,还是可以糊弄成“小可爱”的,虽然声音已是出卖了年龄,脸上仍是厚厚的一层抹上,如同《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的脸:象驴屎蛋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打扮的的确象一根葱,至于被谁用来蘸酱或如何蘸酱,且与“短衣帮”们无关。

男者,头发必须另类,方显“英雄本色”:头发长到扎成一束马尾,与人讲话时,之乎者也可以没有,却一定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留几根胡须也未尝不可,却一定要弄成乱糟糟的模式,显示不与凡众,出“淤泥而不染”,不注重生活细节,只看重文学艺术。此等大师,往往让“短衣帮”们望山仰止,心里惶惶不安。

此类的“文化人”往往头衔都很吓人:当不了什么协会的会长、副会长,也要弄一个什么名誉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之类,官瘾之大,令人咋舌,至于如何做到,短衣帮们定然是不知道的,也不需知道。

更有甚者,再搞一些网络平台,转载或制作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或者狗尾续貂,东发发,西发发,短衣帮们伸长了脑袋也看不到她的作品,惶惶之下,轻问:孔乙己,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此时的孔乙己决不会抬起月白色的脸,来几句“之乎者也”,只会涨红厚厚的脸皮反呛道:你是哪根葱?谁拿你蘸酱带?

此时定会引起哄堂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短衣帮们当然知道,孔乙己的这根葱会如何的蘸酱,蘸了谁家的酱。

虽然孔乙己的事与短衣帮无关:不发给工资,也不给短衣帮买保险什么的。既然看不起短衣帮,可以另攀高枝啊,却又偏偏站在柜台前和短衣帮们喝酒——喜欢在短衣帮面前装装清高与纯洁,将脖子扭几扭:自己认为真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了。

还有甚者,穷自己所学,唬不住短衣帮时,就会搬出洋人来:什么马丁什么约翰之类,仿佛洋主子的话方为正道,会帮她作主,然而,短衣帮也是有些见识,往往奋力一棒:何方妖孽,吃俺老孙一棒!洋人往往落荒而逃——在中华文化的巨轮之下,小小洋人的只言片语,如一片小小的乌云,如何遮住太阳的万丈阳光?

鲁迅先生当时明明把孔乙己写死了,他老人家怎么会知道“死灰复燃”?

此时,唯愿那些“上大人孔乙己”一路走好,到隔壁的房间里好好喝酒,别在“排出九文大钱”,穿着破旧的长衫,在短衣帮前装大师喝酒了,免得又在短衣帮的哄笑中,一边说着什么“者乎”之类,一边狼狈而逃。

孔乙己感悟和启示【二】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白话文小说。孔乙己是何人呢?原本就是一个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因为他姓孔,人们就从当时流行的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给他取了个孔乙己的名字。而这篇小说,是以“我”这个酒馆伙计的身份,去看孔乙己这个人物人生浮沉。

文章中值得关注的倒不是孔乙己被打,而是他的另一个行为,偷书。

吃不下饭,不偷金银财宝,他偷书。你说,这是怎样的人?

鲁迅先生的笔是清醒的冷静的批判的,我读来却是说不出的心酸的。

正如孔乙己常常念叨的,“君子固穷”。孔乙己熟读孔孟圣典,坚持君子的操守。固然饥寒交迫,也没有沦为鸡鸣狗盗之辈,未行苟且营生,没有偷刚烤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薯,没有偷掌柜的酒,只是偷了书。当然无论如何粉饰,偷这个行为的本质都不会变,但是偷书读起来总莫名的心酸。

读书人的颜面丢在了偷书上,可是他别的什么都不偷唯独只偷书,又好像守住了读书人的一点点尊严。

在我们面对的这个时代,有正站在潮流的风头浪尖万众瞩目的知识,也有已是昨日黄花无人问津的冷门学科。知识分子忠于自己的志向趣味,醉心于他选择的学问,可是这个学问未必能经世致用,未必能得到应有的认可,未必能转化成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

很多时候,在午夜的灯光下,你一回头,就看见了孔乙己的影子。

孔乙己感悟和启示【三】

鲁迅先生1919年3月完成了小说《孔乙己》的创作,从文章看,孔乙己这个任务,要体现他的“苦”,社会的麻木与败坏,似乎也可以以孔乙己的视角看世界,那样便是小说中常见的线性叙事了,然而鲁迅先生却选择了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出发,去看孔乙己所遭受的一切,这样的写法好似与这个社会的常态共振:在文中的人们麻木不仁而冷漠地以孔乙己的苦难为乐,文外的我们,借“我”的眼睛同样漠视着这一切。在字里行间发掘着对于孔乙己丝毫不掩饰的恶意,并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孔乙己的遭遇,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这是这篇文章中最可贵的一点,除了孔乙己自身的苦,跳出这个角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制度与科举制掌控的,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人们似乎被一层层地压迫着,咸亨酒店中哪些常打趣(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们,那些“短衣帮”,他们同样是被迫害着的底层人民,身在本压迫的苦难中,却也像那压迫自己的人一样去压迫比他们更困窘的孔乙己,不论是将孔乙己看作“不需要记住名字”的笑话,还是毫不留情地揭孔乙己的伤疤取乐,这一切都证明了他们对成为“上位者”的快感,这便不得不提咸亨酒店的掌柜,亲自侍候长衫主顾的同时,却又给“短衣帮”的酒羼水,带头取笑孔乙己。他们也许内心中都曾有过对高位者的不满,然而这时的麻木却与欺压他人的“快意”交织,他们赫然也成为了他们经受苦难的一环,这难道不够可悲吗?

转而看孔乙己 ,他自持清高,卖弄文采,一辈子追求文人身份,最终却被文人打死。他的种种,一方面是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然而他只追求文人的职务与身份所带来的便利,让它走向灭亡。

关于他,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孔乙己拥有如此多的缺点,落魄困窘,却能在这个信任危机、麻木不堪的社会中真诚温柔得对待孩子,这是为何呢?我以为:一方面,孔乙己是“被所有人欺压的对象”,这样软弱又有着真实缺点的人,他自责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没人能真的被他欺压,而正因自身的不幸与其结合,反而让他存留一丝善意;另一方面,孩子是脱离封建社会阶级的一环,孔乙己偷高层文人的书,不屑与“短衣帮”争辩,哀求酒客和掌柜们不要说出断腿的真相,却独独善待孩子们。我想是因为孩子们是社会脱离麻木的希望吧。

所有的角色,除孔乙己外,都是明受着社会迫害,而有以此压迫他人的,而孔乙己自身也有自持甚高希望不劳而获的毛病,在对这样一个写实的,似乎无药可救的社会的描写中,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的呐喊,是欲让人惊醒的鸣钟。他是否也曾在那物理无奈中挣扎呢?还在他的抗争、呐喊,久久影响着现世,也等待着退出舞台的那一天。

孔乙己感悟和启示【四】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更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而生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何其不幸,其悲惨的下场正是对封建王朝的抨击和嘲讽,而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惊醒中国人,改变自己的思想,是从精神上给国人医治病症,让我深受启发。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去镇子口咸亨酒店喝酒的情节,孔乙己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但仍然穿着长衫,把自己装扮的很有学问和身份。当他在付账的时候,还将钱一个个摆出来,显得自己很阔气一般,实际情况是,他不会营生,不懂得赚钱养家,当他要面临讨饭的境地时,就去帮人抄书写字,赚取几个大子儿糊口,而这时他参加科举得到的唯一个长处了,写得一笔好字。

而讽刺的是,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还站着喝酒的人,因为只有短衣帮因为穷困才只喝酒,不点菜,孔乙己也是如此,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而这也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共有的无奈和凄凉。而他也有一个读书人的气节,那就是从不耍赖,欠酒店的钱是肯定会还上的。

故事的结局并不好,孔乙己因为拿了丁举人几本书就被其私设公堂打断了腿,从此成为了一个残疾人,只能用双手爬行走路,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根本不敢和丁举人讨公道,而这样的事,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也是不会被腐败的官府过问的。

孔乙己因为残疾无法谋生最后死去了,而他仅仅是封建社会里众多被刻度制度毒害的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和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民主社会,建立自己的科学价值观,勤奋努力做一个上进的人,不能像孔乙己一样不求学问,空有一副读书人的外表,却名不副实!

孔乙己感悟和启示【五】

在读完鲁迅写的这篇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后,我心里感到一丝凄凉,一点同情,然而我也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过去残忍的科举制度下,造就了无数的遗憾,从而改变了孔乙己一生的命运,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举制度的时代里被打碎了。

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不制定科举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非常懒惰。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鲁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得极为形象,写出了孔乙己有劳动的本能,但由于生活的窘迫,科举制度的压迫,一直颓废下去,导致了好吃懒做、经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讽。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总是瞧不起人,都是没有爱心,麻木不仁得人。孔乙己因失败颓废,被人打断了腿,没人同情他,大家都讥笑他,因科举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最后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双手撑着地慢慢离开。而那些没有爱心的人无一同情、可怜他,从而体现旧社会的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如今的社会不再有科举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学堂。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科举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很快乐。国家越来越富强,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学习,随着社会进步,大家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极力去追求。

我希望孩子做有爱心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gz85.COM精选阅读

孔乙己心得感悟如何写


当我们的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与感悟时,我们也会将收获和成长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让自己进步、不断成长的方式与手段,那么,写好一篇心得体会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急你所急,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孔乙己心得感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1

孔乙己,一个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而变得满目苍夷的读书人形象,在鲁迅先生的文笔下被深刻的演绎了出来。整篇的《孔乙己》,写的是一个可怜、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过以孔乙己为中心人物作为描写,以鲁迅为线索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了穷书生孔乙己从穿长衫的知识分子沦为被打断腿的偷书贼最后则无声无息的死去,给世人展现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孔乙己本应该是一位勤勉好学的知识分子。但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圣言都是从四书五经中吸取过来的,甚至连偷书也被扭曲成窃书不算偷。穿着又长又破的长衫,十年都不肯洗,是当时的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鲁迅先生正是通过描写孔乙己对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来表现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为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嘲笑和排挤。在酒店里为了展示自己读书人的形象,滔滔不绝朗读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给孩子们的时候仍然是满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个如此勤勉的好学的,人穷志不穷的,想读书甚至要去偷书的人,竟会遭到酒店里人们的嘲笑、排挤、讽刺,孔乙己的绰号也因此诞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错误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运也不会如此。侧面反映了旧时代封建教育麻痹下知识分子阶层的悲哀、可怜。

假设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确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个较为民主的时代下成长,那么他还是那个可怜、迂腐的孔乙己吗?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2

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4

今天无意中翻到初三年纪的语文书,不知为何,我又打开了《孔乙己》的那一页。作者是鲁迅先生,“读书人”孔乙己便是他笔下众多的人物之一。

关于孔乙己的悲惨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统治阶级时期的鲁镇。文章开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脸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这便是文章主角——“读书人”孔乙己。他“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这么看来,他好像是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读过书,后来却只能替别人抄书来换得一碗饭吃。但他又好吃懒做,行偷窃之事。一届读书人,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无望的时候,为什么不做一些别的事来养活自己?

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里,无数人家砸锅卖铁,只为家中能出个秀才;无数穷人家的孩子苦读十年,也不过是为了那一个秀才的名头;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讲诚信,欠着的酒钱总会还上。在与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五指罩住碟子,一边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后来,他死性不改,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同是读书人,为何差别这么大?那时候的读书人,读的真的是一个“才”“德”吗?到了酒馆,众人毫不顾忌地取笑他,他红着脸说“不要取笑!”“是跌断”,瞧瞧,还死要面子呢。

丁举人的残暴,众人的麻木,社会的阴暗,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后来,书中写到“我已经许久没有再见孔乙己了”,或许他离开了鲁镇,或许他死在了街头……总之,没有个善终。那个时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现代,那定是被冠上“国学大师”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时,便是他了。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5

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求个性化、典型化。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反应社会生活。

小说的人物有一个复杂、立体性格,并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

散文写人也生动,栩栩如生,但散文写人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可以说人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一般写人就某一方面进行描写,然后抒情议论,所以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社戏》、《孔乙己》同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很多人把《社戏》当作散文来读是很有道理的。《社戏》不但写了很多美的意境,有很多抒情成分,写的人物的特点也比较单一,双喜、六一公公、阿发等,他们都善良、好客、淳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作者理想的社会所应具有的人际关系。

鲁迅先生成功塑造的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短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国的文学主张要有含蓄、深刻的内涵,这是有传统的。仅从文字的外表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未免太肤浅了,不少人初看孔乙己,觉得发笑,阿Q也是如此。如果你再看变得凝重起来,说明你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懂了鲁迅先生。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的普通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脱不下那身长衫。很多人都解读为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内心可能暗笑他的愚昧、迂腐,那是站在短衣帮的角度思考,或者立场不坚定,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的角度而说的。如果是还有也如孔乙己一样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看,就会肃然起敬!孔乙己是再穷也不放弃追求高贵的灵魂。

孔乙己的善良,不拖赖账,还教我认字等说明他在骨子底里还保留了知识分子该有品性,甚至是再穷也想着帮助他人的济世情怀。

写得一手好字,最少说明他不是白读书,有一技之长!这就是普通知识分子,普天之下普通的知识分子居多,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我们知道:他们很穷。孔乙己不只是穷,而且是没有任何地位,是任何人都可以嘲笑的对象。

一个社会的强盛与否、活力如何,要看知识分子的生活如何。请社会善待知识分子,包括普通的知识分子,这是鲁迅的呐喊!

偷书的描写,其实不仅在于“偷”与“窃”表述上的转换,孔乙己的理屈词穷的表现,正好说明了知识分子的“直”,有点坦荡荡的味道,但我们仔细一想,他说偷书不能算偷,为什么?只有一种解释,穷困的他无法得到这些好书,只能偷着来看。偷是为了肉体享受,偷书是精神享受,两者是有区别的。

社会的有钱人怎么样呢?一个“踱”字够了,这不是真正知识分子该有的修为!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腿,他更不是读圣贤书该有的品德。兼济天下为己任宗旨呢?读书人!

真正的君子在哪呢?孔乙己说:“君子固穷”。好一个“君子固穷”!一个没落的社会就是一个君子固穷的社会,这也是鲁迅所要表达的意思。

“排”字有在穷人面前炫耀、显摆的心理,我认为更多的是孔乙己证实自我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感,甚至是有点优越感。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追求,越是别人不在乎他的人就越有这种追求,孔乙己就是如此心理,有点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通过各种搞怪来吸引别人。

“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窘迫的境地,这时他彻底丧失了锐气,甚至连生活的勇气也一并丧失,是穷途末路了。

“大约”强调社会上没人关心孔乙己,死当然也没人确切地知道,所以是大约,也与文章开头部分众人的取笑,孔乙己名字的由来相照应,都是因为孔乙己地位低下,没人重视。

“的确”表达了孔乙己的死是必然,而且一定是没人知道的悲惨地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述,讲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所隐含的不同内容,一是社会冷漠,一是孔乙己悲惨地死是必然。这种结尾发人深思。这就是《呐喊》的写作意图。

孔乙己心得感悟 篇6

鲁迅除了上一次提到的特殊叙述者的选择,使用了小伙计的观点,从而省略了很多关于孔乙己和他对悲剧命运的理解的介绍。在小伙计眼里,孔乙己的长相没有一个全面的描述。在表现方法上,《孔乙己》没有描写,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与鲁迅的其他名著有很大不同。

在表达方式上,文章《孔乙己》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文章写到“人没有他一样幸福”后,小说写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好久没来了:

一个酒徒说:“他怎么回来的?他摔断了腿。”店主说:“哦!”“他总是偷东西。这次是自觉的,我偷到了丁家。你偷了他家的东西?”“那之后呢?”“什么样的?先写个答辩,再打,半夜打,然后打折腿。”“之后呢?”“之后我打折了腿。”“打折怎么样?”“怎么样?谁知道呢。”徐已经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依旧慢慢的算着自己的账。

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写人的“幸福”。但是,从对话的语气中,还是能看出源头的心态。演讲者对丁打折孔乙己的腿造成的野蛮人身伤害没有保留。相反,他给人一种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感觉。异乎寻常的是,当有人说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亡时,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没有感到震惊。"店主不再问,仍然慢慢地数着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笑声的人运气不好,根本没有回应。这充分说明鲁迅在对话描写中的潜在量是巨大的,他刻意不点出说话者的津津乐道乃至他对消息传播者的骄傲,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只有在平静、平凡、平淡的时候,才显得那么残酷。因为是共同的,没有感觉没有痛苦,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无形的残酷的可怕精神。

有关孔乙己读后感


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总有一些让自己深有感触的故事情节,此时我们就可以将脑中的想法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在书写读后感方面,你是否还在寻找一些优质的文章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的“孔乙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孔乙己读后感 篇1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一样,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欢花点铜钱,买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尝。文章里就喝酒的气氛还有这样的描述:穿短衣的顾客站门边,几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这样的文字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后面的文字,才明白这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穷苦的下层人,穿长衫的多是一些有钱人。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迂腐而穷困。虽然他还是一个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状元,都没能考上,最终把自我考得穷困潦倒。尽管如此他却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然他的长衫很破旧,但他始终觉得自我就是以前有点钱,此刻落魄的读书人。

孔乙己有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勉强糊口。可他有一坏习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带书以及纸笔墨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馆喝酒,没有钱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们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先生将孔乙己这种又穷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秋过后,一天比一天冷,将近初冬时,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听有人说:“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台下的对面门槛坐着,脸上黑并且瘦,已经不成样貌了,盘着腿,下头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吗?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说,孔乙己答到:“这……下回还清吧,这一会是现钱,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这以后就再没有看见孔乙己了,他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让我感到可怜可笑,但他悲凉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无疑是当时社会的那种弱肉强食、冷漠无情、愚昧封建的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打和讽刺。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激励着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孔乙己读后感 篇2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初中的一篇课文,现在还隐约记得老师抠字眼给我们讲某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当时为鲁迅写出的精辟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读,更多的,是对这篇文章所架构出来的旧中国社会的悲哀所感叹。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对旧中国社会和旧教育制度的控诉,如同成千上万个人透过这篇文章呐喊一般,惊醒人们。

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孔乙己,是一个邋遢的人,却身着象征富贵的长衫和那些贫困的短衫帮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征这富贵的长衫却也破破烂烂,还要在喝酒的时候结结巴巴地反驳掌柜和短衫帮的取笑。明明就是穷人,却固守阔绰的姿态,连给钱也要做作地出,表现表现出人炫耀的心态,孔乙己拼命地想与短衫帮划清界线,故以读书人自居,但实际上,孔乙己自始自终都没有逃脱贫穷的命运,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个牺牲品,本应被人同情,却被众人嘲笑,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阴暗,故事就以此开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读破万卷书,却无法获得官位,到最后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问:我读了数十年的书,连读书是对是错都分不清楚,几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换来,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内心拷问的心。这就是当时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牺牲品的角色空虚地活着。

之后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着什么之乎者之类的话语,他人听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厉害,更显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锢、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懒做,以至于弄到讨饭、偷窃维持生计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写法,却被我置之不理,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那无用的知识,原以为还可以教小孩子。但连小孩都不愿学,又一次加深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后被丁举人打到残了条腿,掌柜和酒客之间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谈到被暴政压迫的孔乙己,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却得不到应有的打抱不平和关心,丁举人的暴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周围的人们如同习惯了这类事情的发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当孔乙己用手艰难爬到酒店要酒喝时,掌柜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钱,如同被钱蒙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后掌柜又用平常一样的调侃的语气笑着说道: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却没有像平时那样辩驳,却如同用尽了全身力气一般说道:不要取笑!紧接着掌柜说道: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不愿意给一点点的关心,却还要抹杀掉孔乙己仅有的一点尊严,从这些,鲁迅深刻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孔乙己读后感 篇3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叫孔乙己。虽说人人都叫他孔乙己,但这仅仅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给他取的绰号。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呢?

孔乙己出场在小伙计的笑声中出场。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像是舞台中央的小丑,一言一行皆为人笑柄。总有人喊:“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人们也总是嘲笑他偷东西,听他狡辩后,只有更加快活,毫无同情心可言。当孔乙己说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众人哄笑,冷嘲热讽,只是奚落他未进学,反反复复往他伤口上撒盐。就连小伙计也对孔乙己也是冷漠的,根本不听他把话说完,只把他当作单调生活里一点快活的调料。

掌柜的笑在我看来是最自私、最卑劣的。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孔乙己当成平等地位的人,每每嘲笑他偷东西的声音中总少不了他。孔乙己许久没来喝酒,掌柜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用手“走”来酒店时,他也只是嘲讽,还忘不了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不能理解,十九个钱竟是比一条活生生的性命重要的多!如此唯利是图,真是毫无人性!

不过孔乙己,也许就是小丑吧,供人嬉笑,毫无尊严可言地被讽刺,被奚落,被打骂,可他的存在与否,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可有可无,才是可悲的。

但是孔乙己真的可怜吗?他一定是非偷不可吗?并不是。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他身材高大。所以孔乙己是完全有自理能力的。可他却认科举之路才是最好的,瞧不起劳动人民,也便不屑于去做粗活维生。只要有一点钱就去喝酒,即使临死了还要喝。但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个身份没有带给他一点好处,他却一直穿着长袍,极力伪装的高贵,自命清高,殊不知自己已是社会底层人物,依旧显摆着古板的知识,迂腐不堪。

孔乙己是被科举制度残害的典型,一辈子无所事事,最终落的一个悲惨结局。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鄙薄劳动,好吃懒做。他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愚昧封建的旧社会做出了锋利的批评。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他的死,是一种社会,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处在新时代,不应该出现孔乙己这样可怜可悲又迂腐的“读书人”,也不应该做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是黑暗且冷酷的,而是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孔乙己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这篇文章。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几次科举考试未中,使他丧失信心。但他并没去找工作,于是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日子越过越穷。所幸写得一手好字,替别人抄写,还能混一口饭吃。但是他好吃懒做,不几天就连人带笔、墨、纸、砚一起消失。这样几次反复,就没人请他抄写了。他只能去偷,但他在咸亨酒店里从不欠钱。

孔乙己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几次科举考试未中,使他心灰意冷。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连小孩子也嘲笑、疏远他;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被人追打。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个人的孤苦,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孔乙己读后感 篇5

说到底,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而已。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或会遇到这样的一类人,他的成绩比一般人要好,但是又比一部分要差。全班的成绩以他为分水岭,在他以上的学生,最差的也拉他几十分;在他以下的学生,最好的低他几十分。就像韩寒写的三轮车一样,比汽车少个轮,比自行车又多个轮,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不愿意和他玩;他却又自恃清高不愿和成绩差的为伍。

孔乙己是自负而又自卑的一类人!他穿着长衫却又会红着脸和别人争辩。他会欠酒账,但人品又比别人好,有钱就还。

孔乙己又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知乎上之前关于孤独有句很经典的话——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就是孤独——到现在,我们还是会记得那句: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吗?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往日或是现在的自己?读书十二年,浑浑噩噩,文不成,武不就,连打游戏都没别人厉害。想调皮一下却又没勇气,没有早恋过,从不旷课,老师说上一句要脸红好几天,不敢迟到早退。想想,这些年活得还真是中规中矩啊!然后,终于混得一纸文凭。发誓老子一定要混出点人样来,却又被现实一点点的割碎了最初的梦想。算了,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算了。朝九晚五,也好像不错。到了年纪,娶妻生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后,我们开始愤怒别人混得如鱼得水,开始艳慕别人前呼后拥。看看自己,身后总是空无一人。叹自己生不逢时,恨老天有眼无珠。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那些好的差的同学都好像过得比自己好,看他们朋友圈里同学聚会的场景你才发现原来和他们其实没读过书。你一腔抱负无人诉说,壮志难酬终于又憋死在自己心里。就像那最后消失不见的孔乙己一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真的只是在说孔乙己吗?

孔乙己读后感 篇6

在了解了孔乙己那悲惨的经历后,便对这位酸酸的穷书生感到很是可怜,但仔细想想,又感到他可气又可笑。如果当初孔乙己刻苦读书,说不定满腹经论,学富五车的他当了官,生活也就不会那么落魄。但这仅仅是个假设。自满但又贫穷的孔乙己自以为自己有点文化,又不能用这点文化来付出劳动,自食其力,最终因为好吃懒做而走上偷窃之路,被人打断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很可怜他因为没有正当工作而越过越穷,从而误入歧途。别人嘲笑他,他从不理会。而且他虽穷却十分讲信用。他活得让人心酸让人揪心。

我又感到可气又可笑,气的是他不用功读书,不争气,好逸恶劳,颓唐一生;笑的是他骄傲自满,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过着比短衣族还穷的日子还自感清高,甚至自以为窃书不能算偷。

其实,在那个时代很多象孔乙己那样的书生,由于考不上官而沦落一辈子。他们不如健壮的庄稼汉,更不如巧舌如簧的商人。他们读书,就象是用一生下赌注,赢者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而输者有的就贫穷撩倒,落魄一生。孔乙己就是一个代表,也算一个特例。

孔乙己读后感 篇7

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自我,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

文章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透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剩余人。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明白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孔乙己读后感 篇8

今天无意中翻到初三年纪的语文书,不知为何,我又打开了《孔乙己》的那一页。作者是鲁迅先生,“读书人”孔乙己便是他笔下众多的人物之一。

关于孔乙己的悲惨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统治阶级时期的鲁镇。文章开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脸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这便是文章主角——“读书人”孔乙己。他“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这么看来,他好像是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读过书,后来却只能替别人抄书来换得一碗饭吃。但他又好吃懒做,行偷窃之事。一届读书人,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无望的时候,为什么不做一些别的事来养活自己?

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里,无数人家砸锅卖铁,只为家中能出个秀才;无数穷人家的孩子苦读十年,也不过是为了那一个秀才的名头;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讲诚信,欠着的酒钱总会还上。在与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五指罩住碟子,一边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后来,他死性不改,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同是读书人,为何差别这么大?那时候的读书人,读的真的是一个“才”“德”吗?到了酒馆,众人毫不顾忌地取笑他,他红着脸说“不要取笑!”“是跌断”,瞧瞧,还死要面子呢。

丁举人的残暴,众人的麻木,社会的阴暗,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后来,书中写到“我已经许久没有再见孔乙己了”,或许他离开了鲁镇,或许他死在了街头……总之,没有个善终。那个时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现代,那定是被冠上“国学大师”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时,便是他了。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阅读一本书籍,我们会因为书中的内容产生许多感想,或是对于人物的喜爱,亦或是对于故事的震撼,种种想法都可以通过一篇读后感记录下来。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供您参考。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一)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二)

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瓶彩虹糖,有快乐,有悲哀,有光明,也有黑暗。我读了一本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写,以她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把孤独的童年串起来,形象的反映出呼兰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社会上形成的毒瘤,以及造成的灾害。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寂寞的童年,在作者近三十年的生命中,孤独是她唯一的伙伴,正是这样,勾起了她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我想,萧红像一颗水晶,晶莹剔透但冰冷孤独。这部书里面满是萧红的美好回忆。

但是,封建制度使得呼兰城中的人们变得可怕,变得令人厌恶,当有人掉进大泥坑时,所有人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当有人提议把大坑补上,大家都不肯,还无情地说坑没了就没乐趣了。我此时义愤填膺,真想照他们的耳洞大叫:你拿别人的生命当乐子,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你面前夭折,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对比萧红娜孤独封建的童年,我们该是多么幸福,没有官府的压迫,没有人们的冷漠无情,幸灾乐祸。当坑没有人填,团圆媳妇无人相救,冯歪嘴子没人肯帮时,我不禁叹了口气

,多么灰暗的小城啊。现在的中国只是经历了70年就使我们国富民强,丰衣足食,让我暗暗赞叹祖国的实力。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的童年竟如此不同。有我们的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也有勤奋好学,更有封建的黑暗与悲切。作者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甚至绝望,但作者由始至终以最平和的语气说着这一些事,以及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吧,将来再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三)

假期我读起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地描绘作者家里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愈发觉出它的特别之处。

看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仿佛回想到了小时候的我自己。本书里的作者天真无邪,生活处处充满了童趣,让我认识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小萧红”。本文的地点是呼兰河城,这是一个封建城市,里面的人贪图名利,卑鄙无耻,整天过着平淡的生活,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也走进了这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卖糖的人面带微笑,到处招揽顾客,生怕自己的糖卖不出去。卖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亲睐,不费吹灰之力就卖了四五块,生意兴隆,一眨眼,一车豆腐就被顾客一扫而空,卖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着车扬长而去。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这肯定是过节时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小孩你追我赶,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门紧闭,像是城里来了强盗似的,显得整个城十分凄凉,死气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后花园里浇花,作者也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祖父拿出水壶,将花园里的花浇了个遍,而作者则依葫芦画瓢,四处乱浇,玩累了,作者便瘫坐在草地上,漫不经心地玩弄着狗尾巴草,东张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着去追,追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体力像源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呼兰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小城,祖父的花园就是她的娱乐场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园里嬉戏打闹,一玩就是几个钟头,乐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这个令她十分快乐的花园,从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对外祖父深深的喜爱,也反衬出她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让我很受感动,仿佛身临那个童话般的美丽花园。

作者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了,她和萧红一样大,才十二岁,却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小团圆媳妇身体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气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导致性格开朗的她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惊天变化,她开始变得茶饭不思,变得孤僻,家人都说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钱,比如跳大神,就是几个汉子在台子上装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个老巫师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左邻右舍的的人都来看热闹,觉得很新奇,巫师在台上像变魔术似的变来变去,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这些还是无济于事,小团圆媳妇最后死了,真是令人感到万分惋惜。

读完《呼兰河传》,我不禁感叹时间的千变万化。它的脚步飞快,带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斓的童年里,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们都体验过了,而现在,我们应该正视前方,怀着美好的憧憬,在接下来的大好时光中勇往直前,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在自己的光辉岁月里一站到底!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四)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 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 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 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 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 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 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 寂寞:受不住风霜雨) 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 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 ) ,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 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 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 ……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 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 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 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 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 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 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 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 “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 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 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 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 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 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 出童年的精神家园 的。《呼兰河传》这 “回忆的诗学”,给 予了我们片刻的精 神的回归。回首童 年,确有千般滋味。

关爱智障儿童感悟和启示(精选4篇)


智障儿童他的智力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他们在日常生活往往会受到很多的歧视,这是非常不利于智障儿童的成长的。社会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和照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健康的成长。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爱智障儿童感悟和启示(精选3篇)”,供您参考。

关爱智障儿童感悟和启示精选3篇(一)

有这样一群孩子,你是否以往默默地关注过他们他们有手有脚,却无法拥有很好的协调本事;他们天真善良,却一向被众人投向鄙弃的目光;他们渴望被人关注,却常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就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团体——智障儿童。他们是跌落在凡尘的折翼的天使,虽然想时时刻刻理解到关爱,却一向遭到世人的排挤。

自从参加了文学院“情暖朝阳心——关注智障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经过对“阳光之家”活动的计划、筹备,我对智障儿童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些孩子除了智力和普通的孩子有差距,生活可能不能自理之外,在身体的构造等方面,和我们相比并没有其他异常之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或许开始的时候会很困难,因为智障的孩子有时候会很固执,对他们说道理又不起多大作用,所以只能用兴趣来激发他们和我们之间的交流。

以前听在“阳光之家”做志愿者的同学们说起过,要想和这些孩子做朋友,先要学会和他们交流。等到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心里也会有一个完美的世界,他们同样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的转变,也会和志愿者们一齐玩耍、嬉闹。虽然他们的智力仅有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可是他们脸上那种纯真无邪的笑容,在志愿者们离开时“多谢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多来看看我们”的那种依依不舍真的会让人为之动容。

在这次“情满朝阳心”的暑期实践活动真正开始的时候,我期望能够尽我的绵薄之力为这群折翼的天使做最大的努力,期望能够使社会上的各界力量都关注到这一个亟需帮忙的群体。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当给他们多一点儿关爱,多一点儿温暖。“爱心应当是无私的,应当是无怨无悔的”,曾有一位妇联主席这样说道。的确,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要有爱心,学会奉献,理解和支持关于智障儿童的事业,我们广大志愿者们要决心为这些天使们谋得一个更加完美的未来。或许这个梦想此刻还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这份伟大的事业必将愈走愈远,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关爱智障儿童感悟和启示精选3篇(二)

很荣幸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感触也很深。一直以来,我们课上听老师说过很多次的特殊儿童,老师也说我们以后走在教师的岗位上多少都会遇到那个个别的特殊儿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是特殊儿童就要特别对待。一名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关注、爱与耐心,但要做到这些会令人疲惫,有时几乎让人精神崩溃,特别是当孩子只能取得有限进步的时候。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他们。而我们今天服务的对象就是一群特殊人群。其实到了那里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只是我因为是第一次去,所以只是教他们折折纸,今天教她们折了纸鹤和百合花。其实之前我已经教过很多人折纸,但是我觉得今天教会她们,反而更开心呢!下次如果去,我就会带上我的折纸书过去,把我所会的或不会的都要学好教给他们。他们也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我们辅导员以前也会带着她的学生去智障儿童学校去做志愿者,到那里把我们所学的展示给他们,教他们做手工或者画画啦,或者给他们上上课啦,做做他们的小老师,所以我也期待着,只是到了我们这一届事情变得多了,她没时间,我们也不要求,所以一直都没有去成。今天去悦苗,我觉得过得很开心。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爱的,虽然他们有着一些残缺,但是残缺也是一种美呀!他们是那么的可爱,我倒觉得,以后我走上幼师的岗位,遇到的那些小朋友也许会比他们更加难搞,他们虽然不懂什么,但是他们因为有我们的陪伴也会很开心的,那怕你只是给她一个小小的微笑,对他们来说都是好的。他们虽然不会表达,但是他们对你的微笑也是对你最好的肯定。和他们在一起聊天,你会发现他们如此的童真,也就像幼儿园里的那些小朋友一样,只是他们会更加的纯真。今天不好的一点就是见到那个有点自虐的孩子,我看着她把自己的手和胳膊都咬的有点肿,真的觉得有点痛心,觉得她好缺少关爱,因为缺少爱才会导致她自己虐待自己,然后再有报复倾向去打其他的小朋友吧!尽管她自己本身就有一点点的精神问题,但是这种人群是最需要关爱的,也是不能忽视她的!更何况我觉得她还是比较敏感的一个人,对于一些事情还是有着比较清楚的想法的!

关爱智障儿童感悟和启示精选3篇(三)

我是一名助残志愿者,一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指导宗旨,开展济贫扶困,爱心助残活动,三年来,让我受益匪浅,思想上得到升华,从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一个志愿者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志愿者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奉献的乐趣和被社会认可的喜悦,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和感动。

残障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更是一个需要社会关心和帮助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身体有缺陷,给自己生活带来不便,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举手之劳,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关心残障人士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作为助残志愿者,关爱残障人也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要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每一位残障人士,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都能给予残障人春天般的温暖感觉,因为有爱心就更加有使命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爱心,给残障人更多帮助和关爱。

助残志愿者,主要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为主旨。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服务方式进行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如:外出参观,户外活动,一帮一的结对子,上门服务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志愿者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要想当好一名合格优秀助残志愿者。一定要具备友好平等关爱热心和奉献精神。尽心尽力的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每次看到残障人士在活动时流露出来开心快乐的笑容,也就是我们助残志愿者最大的慰藉。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