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汇总

[参考]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汇总。

根据你的需要,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精心整理了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你掌握了写观后感的方法了吗?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分析自己的作品,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1)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2)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是那么的意气飞扬,更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扼控咽喉的超级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必将肩负起更多使命。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者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 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楔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路颜面伸展,马帮与驼对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 财富与憧憬,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梦想。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 激情 欲望 喜悦 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更加宏大的格局。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3)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4)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5)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6)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7)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8)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篇9)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GZ85.Com扩展阅读

河西走廊观后感(必备九篇)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河西走廊观后感(必备九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1)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2)

《河西走廊》以中国最大的体系为背景,以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为框架,描绘了河流的源头、流经之地、流域,中国的体系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河西走廊》中描绘了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描绘了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

中国的体系是河西走廊,这种体系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也可见中国的社会体制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

“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的一个组织,一个组织,一个体系,河西走廊的组织是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河西走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完善的,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文化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是一个组织,一个体系。中国民俗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河西走廊是中国人民的社会体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3)

央视用一部大气磅礴、画面精良的纪录片,将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绎出来,展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十集的纪录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过片头,总感觉那满天的繁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各种历史人物与故事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浅薄。

片中结尾: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包括经济与文化,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我对历史不甚知晓,但却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纪录片中,讲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从不知晓的人和事,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为,是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使在异国他乡,经历各种逆境的张骞,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鸠摩罗什,在被关押17年,仍未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还有那个历史书中的奢靡浪费的杨广,原来是一个胸有壮志致力发展经济的一代有为帝王,正如记录片中所说,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古人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画,无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运往国外而震惊世界时,心中有些许的感伤和无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4)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5)

看完河西走廊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们对它的奉献。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探险,没想到却有着这么多的惊喜。

从故事的主线上,电影描述了忠厚顽强的吴起和他的队友们为了完成这项探险,在河西走廊险象环生的新疆沙漠中坚持不懈的奋斗,他们相信挑战即机会,不论多么不利的困难和橡筋般的道路,他们无比坚强的信念和精神,把探险当成一次属于自己的旅行,让每个人都有了新的希望和生活。

同时,电影也对此次河西走廊探险历史有了深入的描述。从探险者的生活拼搏到舍尔邦的探险,从西汉时期的长安到秦月山的考察,从唐代的征程到经历了漫长的山路,从沙漠中相比拥抱到穿越赤峰,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俩被沙尘掩埋的城市,电影以淋漓尽致的技术,对这次探险历史给出了一次全新的审视,让人们去了解这个精彩而又令人敬畏的史诗。

最后,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无尽险阻,人类只能以尊重自然的态度,把自然赋予的美好留在我们的身边,不犯罪,不破坏,更不能贪婪地损害我们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去享受这美好的自然风景。

当我们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深深的感恩、满满的动力都已经油然而生,知道了这次河西走廊,不管是多么困难,多么痛苦,只要能够一步步挑战,就会有意想不到更大的成功,以及更美好的人生。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6)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7)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8)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9)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11篇


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能让人受益匪浅,在观看的时候,我们心中会呈现诸多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观看结束后动笔写下一份观后感。看完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也是一种锻炼。怎么判断自己写的作品观后感是否符合要求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1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2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3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4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5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6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7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8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9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10

《河西走廊》果然不同凡响。下午只看了一集,但纪录片绝妙的画面和历史厚重感已经扑面而来。最让我震撼的有三个地方:高超的叙事方式、真实的画面还原以及时代与个人并存的影片视角。

叙事方式:第一集重点讲河西走廊与张骞通使西域的历史关系。横向谈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西为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形似走廊,宽度数百公里到数公里不等,同时也是打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重要。纵向讲汉朝历史:汉初加强中央集权、三代休养生息,到刘彻执政时,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强大的国力足以支持对外开拓,同时匈奴外患加重,而与月氏的联手的愿望也足以促进汉朝派遣使节增强对西域的了解。

讲历史事件的同时分析前因后果,把大环境摆出来,让观众自己作初步的推断,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介绍。历史背景、事件原因、具体经过、实际结果、延伸影响,叙述完整且连贯,又能娓娓道来。坦白地说,如果学校教材也能这样清晰就好了。

画面还原:看不出门道,但确实好。

影片视角:一方面是汉朝对外了解甚少、外患加重北击匈奴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张骞本人,除了两次被俘、不辱使命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也合理地加强了张骞匈奴妻子的形象,合理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寄托。此外,把张骞的经历融入到汉武帝时期时代的起伏之中,出使西域对于时代来说是莫大的功绩,对个人来说也有无言的困顿与煎熬。(后来想想,功绩与困顿两者都有,但张骞本人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后,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坦白地说,能把历史事件生动、全面地讲出来是很厉害的。我之前一直觉得讲东西最重要的是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在想想,这只是基础,有了知识储备却不见得能顺当讲出来。比较合适的讲法是进行必要但适当的讲解,把大环境和必要条件摆出来,然后引导听众去得出相应的结论。结论与预期相符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符,更是好事,不符合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来,好好分析,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11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精选9篇


好的影像作品是人们进步的源泉,观看作品时总会因一些感触颇多的情节而心有所悟,观后感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记录和撰写。观后感是每个人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的感受和评价。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观后感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呈上《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1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2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3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4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5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6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7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8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 篇9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有关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合集8篇


小编特别编辑了“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怎样让作品名的观后感看起来更加生动呢?在观看了影片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我们可以撰写观后感,将零星的感悟记录下来,写观后感要能抓住要点,才能体现出观影时的真实感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2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3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4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5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6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7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最新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8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参考]西顿动物记读后感汇总6篇


你应该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当我读到作者所写的作品时,它的剧情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此时,我感到有必要向他人表达出我的内心感受,因此,栏目小编为您提供了西顿动物记读后感,以满足您的需求。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1

前几天,我读完了西顿动物记之春田狐的爱,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重点写出了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也表达作者呼吁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春田狐的爱写的是:两只狐狸相爱了,妈妈维克森生下了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狐狸,可是因为人们在森林里过度的捕杀,狐狸们的食物已经非常少了,根本满足不了小狐狸们生长的需要,所以妈妈维克森每隔几天就要到农场去偷一只鸡来给孩子吃。因为狐狸妈妈经常去偷鸡,农场主人非常的生气,就带着猎狗来围攻狐狸的家,狐狸爸爸“疤脸”为了救妻子和孩子们,倒在了血泊中,这次事件让妈妈维克森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没过几天,三只小狐狸也因为农场主的报复离开了人间,只有一只被带回了农场,用铁链紧紧地拴在了木桩上了,维克森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救自己维一的孩子,这让她感到非常地绝望,为了给孩子一份永久的自由和尊严,就让它吃了一个有毒的鸡头,到天堂去跟爸爸和兄弟们团聚了。

我合上了这本书,闭上眼睛,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我们人类就不能和大自然和平共处。醒一醒吧,人类,小动物们很可怜,请大家珍爱生灵,不随意损害它们,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它们也有得到爱的权力,让它们在森林里幸福地生活吧!过无忧的日子吧!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素有“动物小说之父”之称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写的《西顿动物记》,他笔下写的小动物生动有趣,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和亲人的伟大,它好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了我。

《西顿动物记》有许多小故事组成,从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文字,它就是一本深奥而引人的课外书,我读了其中的三个故事已经感受颇多。

第一个故事是《孤熊华普的一生》。华普十分可怜,他父亲在一次战争中与一头无法无天、不讲礼的狮子同归于尽,华普雄的妈妈妈妈为了救两个弟弟而吓坏了牧场的公牛,结果妈妈和两个弟弟被牧人开枪打死了。华普在亲人们死后很是悲痛,但它也因为亲人们的死而学会勇敢、学会坚强,知道哭泣是没有用的,应该奋力去拼搏,因为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第二故事是《春田狐的爱》,故事讲述了狐狸爸爸妈妈和四个可爱的小狐狸,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食物越来越少,为了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狐狸妈妈铤而走险,去农场偷鸡,愤怒的农场主带人捣毁了狐狸的窝,射杀了狐狸爸爸,用锄头打死了三只小狐狸,带走剩下的一只并用铁链拴起来。狐狸妈妈拿铁链没办法,失去了亲爱的丈夫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不能再让这最后一个孩子失去自由和尊严,狐狸妈妈绝望地给孩子带去了有毒的鸡头……。狐狸妈妈不能忍受小狐狸被拴着铁链,没有自由和尊严地活着。春田狐作为一个好母亲,我非常敬佩她的勇气。

第三故事是《永远的领袖银班》,乌鸦领袖银斑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保护着鸦群,银斑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银斑最后的生命却被猫头鹰夺去了,我感到非常悲伤。故事中还有一只常被乌鸦们嘲笑的蓝眼睛乌鸦和一只为了帮助蓝眼睛被叫做棕眼睛的好乌鸦。棕眼睛就成了蓝眼睛的老师,教它一步步的努力学习飞翔。

读完了这些小故事我知道了应该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应该像小熊华普、蓝眼睛乌鸦一样,不要丧失信心,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这样就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西顿动物记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亲人的爱与伟大,父母、朋友和亲人正是我们成长的动力与爱护。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西顿动物记》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称为“世界动物文学之父”的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那么生动,那么有魅力。机智勇敢的狼王老暴,认真负责的乌鸦银斑等形象,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豁豁耳的故事。这只白尾兔在自己第一次冒险中被黑蛇咬破了一只耳朵,“豁豁耳”便成了它的名字。它的妈妈毛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豁豁耳,全心全意地呵护着豁豁耳,陪伴着豁豁耳。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一次被狐狸的追赶中,毛丽为了保护豁豁耳,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滔滔洪水中,却再也没有游上来……

毛丽这种勇敢无私的母亲形象,让我的心灵颇为震感。因为白尾兔的敌人十分多,连人类都是它们的天敌,于是,毛丽毫不自私地将生存技巧全部教给了豁豁耳,希望它能快乐地生存下去。当我读到豁豁耳面临被黑蛇吃掉的危险,毛丽如剑一般的穿过森林,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它时,我明白,这就是母爱!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无私的!

情不自禁地,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妈妈对我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记得有个乌云密布的早晨,妈妈再三叮嘱我带伞,可我却还是忘带了。中午,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我正在认真写作业,忽然有同学告诉我,有人找我。我头一抬,看见穿着雨衣的妈妈站在窗口。她把伞递给我,有点生气地说:“你怎么还是忘带了?淋湿了感冒好玩啊?什么时候才能听话一点?伞拿着,我还得赶紧上班去……”听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我心里暖暖地。我明白,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动物与动物之间有这样的“情”,更何况人与人之间呢?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孝心报答父母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和爸爸去逛新华书店。

我们走到了儿童读物区,我一眼就看到了那套《西顿动物记》,便让爸爸给我买下它。爸爸走过去拿起来看了看简介,又看了看价格,便同意了。

回到家,我立刻拆开包装,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西顿动物记》一共有10本,爸的送了我其中的5本,分别是:《孤熊华普的一生》、《春田狐的爱》、《永远的领袖银斑》、《田野主人豁豁耳》和《红颈环的林中悲歌》。

这些书除了《永远的领袖银斑》之外,都是讲妈妈、爸爸对自己的孩子的保护、关心、爱和生存本能的事的。而《永远的领袖银斑》是讲乌鸦群的领导者银斑对自己的乌鸦群的关心和非常照顾这个乌鸦群当中的弱小者,并且教给它们一些飞行的技巧,以致于它们不会合理地使用飞行这一技巧当中的某些本领。后来它(银斑)在和猫头鹰的争斗和对抗中失去了生命,其它乌鸦很怀念它。在这本书中也详细描写了银斑的两位助手——“蓝眼睛”和“棕眼睛”。

其它的书不管是《田野主人豁豁耳》还是《红颈环的林中悲歌》或者是《春田狐的爱》,它们的结局都会令人热泪盈眶,很让人感动。它们的结局都是妻离子散的,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不忍在往下看下去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爱。虽然他们的爱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而不惜牺牲,但是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爱着我们。有时的爱是狂风暴雨的,有时的爱是温柔细腻的,有时的爱是又打又骂、恨铁不成钢的,有时的爱是快乐的,为我们骄傲的……

《西顿动物记》这套书就汇聚了大量的爱,并让我们懂得关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那份爱。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5

《西顿动物记》是世界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著名野生动物画家、博物学家、作家、探险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名著。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打开了其中一本《春田狐维克森》,没看几页,我的心就被书中的小动物吸引了,我看完一本后顾不上休息又拿起了另一本,书中的小动物们鲜活的生命和悲惨的命运触动了我,故事精彩而感人,让我一会儿为他们伤感一会儿为他们开心。

这套书一共有十本,它们分别讲述了十个动物的经历故事,每一本书都在诉说着一个真实的动物世界。书中狐狸妈妈维克森为了给孩子提供营养,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美味的鸡肉。大角羊库拉格凭着自己的斗志和意志战胜了许多的敌人,当上了了不起的队长,其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小狼威尼,本来他和他的亲人,快活地生活在森林里,一切都像童话般的美好,但有一天随着砰、砰的枪声,威尼派克狼全家惨死,只有他幸运的存活了下来,他也被猎人买给了酒店老板,成了客人取乐的道具,天天和狗搏斗,而因他还小,每次都被狗咬得遍体鳞伤,他恨狗,他也恨猎人保罗,因为他杀害了他原本温馨的一家。

在这苦难的生活中,它和酒店老板的儿子吉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温暖着对方,后来吉姆因伤寒病不幸死去。威尼本来可以远离小镇,但他对吉姆的爱,让威尼恋恋不舍,他要忠诚于他的朋友吉姆,他想和吉姆在一起,最后为了不离开吉姆,他死在了人类的枪下。

看完这本书,我为威尼的爱感动,我也为威尼的死伤心。我本以为狼是凶猛的,残忍的,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书中的威尼却有着人类的忠实的爱,重情义、知恩图报。

《西顿动物记》这套书,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面对困难要勇敢,永不屈服。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不要在用那可怕的枪残杀动物了,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动物吧!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 篇6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突然对动物故事感兴趣,加上西顿是有名的动物小说家,所以抱着好奇的心理,我买了两三本回家看,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借用书上的话是:打开它,你会被生命的力量感动,阅读它,你将与动物的尊严通行。

在这一本书中,我最尊敬的动物是一只小狗,这只小狗的名字叫比利,但是因为小比利常常做出一些傻事来,不识时务,即使失败了也毫不气馁,甚至还若无其事。他总是把主人家“咕咕咕咕”叫的鸡追的乱跑,还冲马叫,当然,后果只能是被马给狠狠的踢了一脚,于是大家都叫他小傻瓜比利。可是他做了一件事情让它的主人刮目相看。

有一天,比利的主人出门打猎,叫上了同行的人,带了几条猎狗,其中就有比利。打猎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大狗熊,比利的主人脚下是空的,所以一下卡在了空中,这时熊朝他来了,猎人们不敢开枪,因为怕伤到了他。猎狗们一下子全上了,但是阻止不了熊向比利的主人走去,这是小比利一下子咬住了熊的眼眶,熊疼向后退了几步,猎人们借此机会杀了熊,从此,人们叫英雄小比利

通过这个故事我悟出了,生命是用来奉献的。再微小的生命也能创造奇迹。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走心观后感范文范例


欣赏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观看完的《山河月明》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山河月明》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电视剧《山河月明》的走心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走心观后感范文【篇一】

《山河月明》中朱标这个角色的设定太好了。对弟弟有奖有罚,有理有据。对自己的两位妃子以及背后的势力也能维持平衡,和皇帝思路一致的同时又有自己的见解,对贪官有仁慈但不软弱。无论是他的弟弟们,还是北方的对手,亦或是喜欢混乱的姚广孝,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完美的继承人。虽然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也不错,但是总感觉不像一个明君,可能是受《大明风华》的影响,总感觉王学圻扮演的朱棣才是那个“封狼居胥”的皇帝。

还有就是服装道具真的很优秀,无论是臣子的衣服还是妃子的衣服看起来都很养眼,战士的盔甲也很精致。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像普通家庭一样的相处方式真的很加分。

这也是明剧的一大特色,《大明风华》的前半段也是类似,导致后面朱瞻基死后《大明风华》基本上就没有了看点。虽然缺点很多,但是它仍旧是最近几年最好的古装历史剧之一,但是想成为经典却很难。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走心观后感范文【篇二】

《山河月明》讲的是朱棣的故事,结果已经播出过半了,朱棣还只是个王爷。当然这部剧的槽点还不止这些。1、老戏骨多但是戏份少初看这部戏的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像《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的合体,王庆祥饰演的李善长,张丰毅饰演的徐达,王劲松饰演的刘伯温,杜源饰演的胡惟庸,王绘春饰演的姚广孝,张光北饰演的王保保,王姬饰演的马皇后等等。如今老演员的数量已经是衡量一部古装历史剧好坏的标准之一了,本来以为这些从经典历史剧中走出来的演员会给这部剧增色不少。结果所有的这些老演员的戏加起来还没有一个蒙古的公主戏份多,甚至不如太子的一个侧妃多。虽然这部戏的第一主角是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但是既然选择了找这么多老演员来饰演朱元璋时期的重要角色,总要好好利用起来吧。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走心观后感范文【篇三】

《山河月明》来到了第7、8集,朱元璋与淮西勋贵们的暗斗变成了明争,李善长、胡惟庸、宋国公、朱亮祖、傅友德,这股暗流在涌动,随时可能撬动这刚刚建立的大明江山。胡惟庸看似效忠朱元璋,但他的聪明、他的腹黑让太子朱标感到恐惧。

徐达得胜而归,与朱元璋、马皇后家庭聚餐,烧鹅再一次出现在了显眼的位置,我猜测这部剧要批判徐达之死与烧鹅阴谋说,胡惟庸取代李善长成为相首,这期间其实是略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杨宪,但是如果这也按照史实去拍,就会让观众找不到重点,毕竟讲述的是朱元璋和淮西勋贵这条线,而杨宪是刘伯温保举的,又涉及到淮西和浙东的党争,之后还有左丞相汪广洋,那就真成了纪录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