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读后感通用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通用。

优秀的书籍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读后感可以整合我们的想法,记录并且加以吸收,以下内容“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是编辑从网络收集整理的,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1

培根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是的,培根说的很对!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它能让你欢笑,让你幸福,让你的天空充满阳光。我看过的很多的书:《中华上下五千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资治通鉴》。

可能有些人对它一无所知。其实(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与往事,资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主要内容大多一政治、军事和民主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灭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历史已是司空见惯了。从夏商时期至清末民初,历史的动荡一直没有停止而消亡,它就像一条锁链牵制着我们。

读《资治通鉴》就像读历史一样。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情,霸王泪。残阳铺江似血。鸿门宴,项羽宴请刘邦,项庄舞剑,险象环生,若非张子房之秒计,沛公早做刀下之鬼!霸王义放刘邦,只因心胸宽广不惧刘邦的阴险。但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想《资治通鉴》就像想历史一样。想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最足通惜刘备不听孔明之言,火烧连营七百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曾三气周瑜、五日渡沾、七出祁山,但因错信马谡丢街亭,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张使英雄泪襟。”

思《资治通鉴》就像思考历史一样。思一代武圣关羽,劈划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悲壮兮,感慨兮,泪沾裳,精神犹存兮。

历史就如茫茫沙滩上的一颗珍珠,闪耀着刺眼的光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环境的变化。见证着历史就等于见证知识那悠远的独特的魅力,它敲响人们内心的声音,静静地听着听着……

历史的足迹被世人所追寻,它“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它“留进细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历史的道路是漫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悲伤。

曾翻阅历史的篇章,回首中华民族的屈辱沧桑—帝国主义疯狂的铁蹄践踏过的国土,那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历历在目。是的,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那血与泪铸写民族耻辱。一辈辈的血,一代代的心,历史在见证,在马蹄下丈量过英雄的路途,在烽火中寻找历史的希望。

读史司可以明智,读书可以理解。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2

汉纪还是值得关注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最亮的星星当然是项羽。虽然最幸运的家伙是刘邦。项羽的紫微命盘懒得贴出来了,据说是破军化禄坐命。在古人的命书里,破军星和七杀星一样,被贬得一塌糊涂,杀破狼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儿,除掉折腾,还是折腾,折腾自己,外带折腾别人,除死方休。

不过,当今之世,杀破狼们倒是活得非常开心也非常精彩,因为这是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杀破狼的另一注释就是变化多端的意思。杀破狼三兄弟里变化最快的,就是破军星。项羽倒是很符合破军星的特征。

破军么,看这个破字就知道了。什么东西都弄得破破烂烂的,就是破军,比如小时候特喜欢拆玩具拆单车看到什么就想弄破了瞅瞅的主儿,多半就是破军星入命了。

项羽小时候?虽然出身是楚国顶级贵族世家,世代是楚国大将,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只学了写自己名字老师就失业了。

学剑,学了没两天,老师也失业了。由于父母死得早,归叔叔项梁教管,项梁的教育很开明,项羽声称剑术只是一人敌,要学万人敌的东东。破军是最喜欢虚张声势的家伙。项梁大喜,教这个宝贝侄儿兵法,然而,没有多久,他也失业了——项羽不肯学完,浮皮潦草而已。

破军星要取得成就,唯一的选择就是专注专注专注。毅力是破军星的短板。破军星是最勇敢也可以说是野蛮霸道的星。项羽的勇力,放在古今将星的排行榜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毕竟,古往今来能举起大鼎的人真的不多——那个秦武王虽然谥号为武,却是一个水货,他举鼎不小心把自己的腿骨砸断了,然后居然就这么痛得要死感染死了。

破军星的勇武就不多写了,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一生的辉煌。不过之后不读书,小心眼,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破军星的各种毛病都冒出来了,终于把自己给作死了。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3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的史事,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墨之战、四面楚歌、玄武门之变、甘露之变···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或可敬,或可憎的人物,时时让我流连在历史之海中,不忍离去。

《资治通鉴》在史学史、文学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这部巨作让世人通晓前世之大事,转过头来,又能与当今作比。在现代,它已成为人们书桌上离不开的经典。

《资治通鉴》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即墨之战了。即墨之战,田单以智取胜,用他的谋略与创意摆出了“火牛阵”,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拍案叫好。可以说,田单勇于创新,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的精神是大家都要学习的。

一部伟大的史书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从其中撰取所需。纵览《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4

前段时间读华衫讲论语,提及资治通鉴说,细细研读三十多遍发现,资治通鉴全篇不过围绕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不是司马光版的原文,是沿着原著的脉络剖析利弊得失,兴衰缘由,许多观点和总结还是非常切中肯綮的。

司马光对历史事件陈其因果,总结了治世经国的经验教训,给古代帝王提供了一本翔实的教科书,所以宋神宗提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书名如是而来。然而对我们而言,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读?又如何从读史中明心见性,去学习适合自己经事处世的方法呢?我觉得得搞清楚这些,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成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把读史的意义说透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夏商周开始,自华夏文明以来,中国的政治体系历经了多次进化蜕变,历朝历代统治阶层都不断的汲取前世的经验教训来巩固专制统治,但往里深究,其实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些事儿。仁君贤臣的品质大抵是相同的,奸佞小人各有各的特色,整体来看,却逃不过人性二字。比如,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和朝代早期君王大都勤政爱民,因为经历过打江山的不容易,品尝过奋斗的艰辛,所以会格外恭谨。而后期的君主,长于深宫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生来就有着优渥的条件和尊贵的身份,很难出现有雄才大略,体察疾苦的,因为成长经历存在太多的局限,胸怀天下的格局和巩固地位的权谋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出来的,人性有着安于享乐,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像老人们看到年轻人浪费就从内心接受不了,因为他们有过饥荒年代吃树皮的经历,而这一代人生在物质优越的和平年代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所以我们读史书就是要在前人的经历中不断去寻找这种切己体察的感觉,多去丰富自身的经历,多去体验生活的难处,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明白居安思危的好处。

在讲领导力这个方面,资治通鉴讲了很多,我认为刘邦,刘秀,刘备这一票姓刘的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创业初期,最好的选择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有容人之量,用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听进意见能够知错就改,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导。其次,领导的职责是制定战略,搞好文化,传播思想,选拔人才,而不是放在具体的事儿上,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累死也达不到效益最大化,这都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借鉴的。

资治通鉴中最让让我感慨的就是王莽那段,王莽的性格其实是那个年代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典型的缩影,但他却做到了兵不血刃和平夺取政权的第一人,真正是民主选出来被推上去的皇帝,但是最后短短几十年就身死国灭,他脑袋中的理想国轰然崩塌,这难道不是从侧面也证明民众的愚蠢无知吗?让我想起来三体中的程心,其实很多事情说到底,是因缘巧合,也是历史的选择,被推向前台的承载了后世无数的褒贬毁誉,我们试图从他们身上管中窥豹的去探寻缘由,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于他们而言: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平。于我们而言:读史而明知,鉴古而知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5

战国末期,匈奴的军队屡屡南下,侵扰赵国的北方边境,因此赵国边境的百姓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于是,赵王决定派大将李牧去镇守代郡,抵御匈奴的侵扰。

李牧一到代郡,就带领军兵修整营垒,加固城墙,并制定了严格的站岗、放哨、巡逻制度。同时,他又下令清理军中的财务帐目,收租收税,并规定:每天宰杀几千头牛,给士兵们吃。让他们吃饱吃好,以增强体质。李牧还亲自带领将士们练习骑马、射箭,以提高抗击匈奴的作战能力。

李牧给将士下达命令说:“如果匈奴入侵,你们只要保管好牛、马等财物,不丢失就行了,不准和匈奴兵交战,不准捕捉俘虏,不听从命令的将处以死刑。”他又暗中派出许多间谍,潜入匈奴境内。此后,每当匈奴兵前来侵扰,间谍都预先把情报传给李牧。李牧便下令赵军赶紧收回放牧的牛、马,退守营垒,避而不战。匈奴兵只得空手而归。这样过了几年,边境的百姓没受到什么损失,生产开始恢复。

匈奴兵见赵军一次又一次,不出营迎战。都以为李牧害怕匈奴;赵军的将士有的也这样认为。赵王听到这种风声,立即派使者到代郡责备李牧,并要他出兵与匈奴交战,尽快打败匈奴。然而,李牧仍然按兵不动。赵王非常恼火,下令将李牧调回,另外派人接替李牧镇守代郡。

新任守将按照赵王的命令,每次都出战迎击南下侵扰的匈奴部队,结果,一年来,每次赵军都打败仗,不仅损兵折将,还被匈奴掠走了许多财物。边境的百姓又不能正常耕田、放牧了。赵王只好派人又去请李牧,要他再去镇守代郡,抵御匈奴,安抚边民。李牧闭门不出,推托说:“臣身体有病,不能前往。”

赵王只得亲自出马,好说歹说硬逼着李牧答应了前往代郡统率守军。李牧最后向赵王要求道:“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去,那么就请允许我仍然施行以前的策略。否则,我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连忙点头,表示同意。M.Gz85.CoM

李牧回到代郡后,又实行以前的方法。匈奴每次派兵前来侵扰,总是什么东西也掠夺不到,两手空空而返。边境一带又重新出现了较安稳的局面。

年复一年,匈奴兵见李牧不出兵交战,便认为李牧是个胆怯的将领。因此,他们也就日益骄横放纵起来,不把李牧放在眼里。赵军的将士,每天都吃得好,训练也抓得紧,但就是没有机会和匈奴兵打仗,心里闷得慌。有一天,许多磨拳擦掌,情绪激昂的将士,自发地跑到李牧帐前请求出兵,攻打匈奴,报效国家。

李牧见时机已成熟,便下令挑选兵车一千三百辆,马一万三千匹,能够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能够射箭的士兵十万人,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李牧便带着这支队伍,加强训练,演习作战。

这天,李牧吩咐边境的百姓都出去放牧,并有意把牲畜分散得滿山遍野。匈奴兵一见,立即派出一支人马,前来侵扰。这时,赵军却伪装战败,逃回营垒,故意让匈奴兵掠走一些财物和数十名将士。

见此情况,匈奴的首领单于马上命令全部兵马,立即南下,大举进攻赵国,企图夺取代郡等边境郡县。李牧得到情报,马上将主力部队分成两路,从敌人的两翼包抄过去。一向轻视李牧的匈奴兵,突然受到赵军的包围、攻击,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李牧指挥着勇猛的赵军,一鼓作气,乘胜穷追不舍。十余万匈奴骑兵,被赵军歼灭得一干二净,唯有单于只身逃出了包围。这一仗,令匈奴大伤元气。此后的十几年中,匈奴再不敢侵犯赵国的边境了。边境的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6

最近,因为校订《资治通鉴》,读到通鉴里很多故事,尤其是有一类故事,体现了古人对事情发展的预见性,可以说是见微知著。正如《周易》里说:“知几,其神乎!”这些故事,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依然很有启发。

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赵简子的故事。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准备设立继承人时,不知道该立谁才好,于是把一些训诫的话,分别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说:“好好牢记这些话!”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他们简书的内容,大儿子伯鲁回答不上来;问他竹简在哪里,说早就丢失了。再问小儿子无恤时,他把竹简上训诫的话背得滚瓜烂熟;问他竹简在哪里,马上从衣袖中了抽出来。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具有贤能,就立他为正式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此行您是让我搜刮民脂民膏呢?还是要把晋阳作为晋国的保障之地?”赵简子回答说:“要把晋阳作为保障之地。”尹铎去了后,于是就减少户数(这样可以减免赋税,增进民生。)赵简子告诉儿子赵无恤说:“假如晋国发生了灾难,你不要嫌弃尹铎地位低下,更不要嫌晋阳路途远,一定要去晋阳投靠尹铎,作为你的归宿。”

(无恤继位以后,就是赵襄子。)

(后来),智襄子向赵襄子索要蔡与皋狼两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于是统率韩、魏两家的甲兵攻打赵襄子。襄子准备出外避难,说:“我逃到哪里才好呢?”

随从的官员建议说:“长子县较近,城郭也坚固完好。”

襄子说:“人民精疲力竭地去巩固城郭,又要拼死命防守,有谁能与我同心合力呢!”

随从又说:“邯郸仓储存粮充裕。”

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粮食,现在又让他们去作战送死,有谁能与我同心呢!还是到晋阳吧,晋阳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仁厚爱民,人民必定团结和睦。”于是前往晋阳。

于是,赵襄子固守在晋阳,联合韩、魏两家两家消灭了智伯。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7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