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放学读后感(模板9篇)

最新放学读后感(模板9篇)。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最新放学读后感(模板9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放学读后感 篇1

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杀主人公开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杀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杀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杀,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杀,实在是一个笑话。

放学后800字读后感东野圭吾小说《放学后》读后感

当某人给我推荐东野圭吾的时候,以为是个推理新人,当我看他的介绍才吓了一跳,《绑架游戏》《神探伽利略》,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日剧。其实最近几年除了大河剧,日剧已经很少看了,看这些只是因为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山田孝之、绫濑遥、藤木直人、柴崎幸等等,但当时我被明星的光芒笼罩,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原著后面的名字。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日本了,我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看的下去。故事的开头虽然直接就是杀机四伏,却并不特别吸引我,毕竟这么多年看的书太多了。但是,学校、教室、安静的走廊、谈钢琴的女孩,这些影像却让我没有能够停下来,一直到看完,内心却有淡淡的悲凉与不畅快。

小说整体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像一些纯爱片。节奏舒缓如轻轻流淌的小溪,不是没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杀人,我却仍然宁静如常,深陷在这种宁静中,不想让任何的人和事来打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读者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密室杀人让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比如以前看金田一,几乎全是密室类,还有什么《黄室奇案》,还有什么西村京太郎、阿婆的作品。所以当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密室,我的第一感觉甚至觉得有点无聊。继续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密室不过是个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杀人动机而不是杀人手段。

放学读后感 篇2

恶魔是曾经被折了翼的天使。

他们是一群在阳光下,踩着点点水波,舞动着裙摆,美丽,纯粹的精灵。他们的笑,让群花起舞,让飞鸟鸣唱。

他们是青春期时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花朵,慢慢睁开好奇的双眼去审视这个世界。然而,当这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恨意开始萌芽,恣意蔓延时,他们就是最冷酷的猎人。他们从天使变成恶魔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两句话。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之作。看过他的很多小说,唯独这部作品,刚看到作案动机时,我觉得非常的匪夷所思,完全无法理解。但是静下心后又觉得那是青春期孩子的一道防线。那些青春期的脆弱自尊,轻易不得触碰。触碰了,可能就成为了他们这一生的打扰。那美好的单纯。可能会因为绝望,反抗的更加激烈。

比如惠美,那个曾经单纯美好的十六岁小女孩,亲手杀了两个人,那两个人是他的老师。惠子曾经问过惠美害不害怕。惠美说,只要闭上眼,回想这十六年来开心快乐的事。然后再想想那时集训时发生的事,很奇怪,心里会涌上一种冷静的杀意,。

冷静的杀意,多么令人胆战心惊的词。而这些都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并且她冷酷的杀了两个人,毫无悲悯之心。到底是什么让她变成这样,是两个老师的一个举动。这让我不经想起身边的很多老师,对待学生时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仿佛他们眼前的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毫无生命的死物,这样的做法,对那个可能只是作业没写或者考试没考好的孩子心里到底会留下怎样的阴影,可能这辈子都无法抹去。这种无形的伤害可能会摧残一个善良而美丽的灵魂。

所以希望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用最纯真的爱去引导教育孩子,不要折断他们的翅膀,将他们推向深渊。

当然《放学后》中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情节设计,细节推理,层层伏笔,步步挖坑,不断的让案件扑朔迷离,让一个个人成为可能,却又最终完全否定,结局是东野圭吾式的,永远让你意想不到,往往那个最先被你忽略,或者最开始就被你排除的人就是凶手。然后你会不断回想,将之前那些毫不起眼的细节联系在一起,觉得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不得不让人佩服。当然本书还有一个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主人公,真的是用生命在推理,直到意识模糊的最后一刻,都要推理,将整个事实呈现在读着眼前,不经又让人有些捧腹。

总之一本不错的小说,值得一看。也不会费太长时间。

放学读后感 篇3

当某人给我推荐东野圭吾的时候,以为是个推理新人,当我看他的介绍才吓了一跳,《白夜行》《绑架游戏》《神探伽利略》,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日剧。其实最近几年除了大河剧,日剧已经很少看了,看这些只是因为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山田孝之、绫濑遥、藤木直人、柴崎幸等等,但当时我被明星的光芒笼罩,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原著后面的名字。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日本推理小说了,我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看的下去。故事的开头虽然直接就是杀机四伏,却并不特别吸引我,毕竟这么多年看的书太多了。但是,学校、教室、安静的走廊、谈钢琴的女孩,这些影像却让我没有能够停下来,一直到看完,内心却有淡淡的悲凉与不畅快。

小说整体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像一些纯爱片。节奏舒缓如轻轻流淌的小溪,不是没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杀人,我却仍然宁静如常,深陷在这种宁静中,不想让任何的人和事来打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读者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密室杀人让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比如以前看金田一,几乎全是密室类,还有什么《黄室奇案》,还有什么西村京太郎、阿婆的作品。所以当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密室,我的第一感觉甚至觉得有点无聊。继续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密室不过是个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杀人动机而不是杀人手段。

侦探出场了,这个老兄既不是明智小五郎、福尔摩斯这样的神探,也不是个笨蛋,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察。他很敬业,也很专业。但女高中生的心理世界却不是他所能了解的,找不到杀人动机,也就无法破解密室之谜。在成人的心里,年轻人的就是一群鲁莽易冲动,思想单纯的动物,而年轻人又认为成人都是些世故的,肮脏阴暗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虚伪的家伙。年轻人的世界成人搞不懂,成人的的世界年轻人厌恶。两代人的鸿沟在作品的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主人公虽是名教师,却游离于两个世界中,有时候两边不讨好,有时候却又两边都有生存空间。有趣的是,《放学后》被第31届的江户川乱步奖提名时,有部分人表示反对,理由就是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这恰恰呼应了故事的主题,在人生的激流中,有人被磨成了圆圆的石头,有人在沉默中抵抗,也有人迎头冲上去,被撞的粉身碎骨。

终于到了最后的推理,场景中的语言和人物的动作连接在一起,好像电影一样,闭上眼睛就能出画面。两个人平静的对话中,我却感觉到一股刺骨的凉意,心被揪住了一样。最后那句:“我再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你们的了”,透露出无比的沉重与悲凉。

当我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剧情却又一次让人大吃一惊。而那个名字出现时,我暗骂自己真笨,明明作者前面都有提示的,自己却早已经忘掉。我仿佛看到东野这家伙在一旁坏笑:“怎么样?又被我耍了吧?”我淡淡苦笑,关掉了手机。

PS:突然想起,我应该再去看一次《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

放学读后感 篇4

第二遍阅读这本书,因为深刻的记得曾经读过,却在看过简介以后发现自己完全没办法想起书中内容。正好想找一本东野的书来读一读,就再一次拿起了这本书。

从看到黑色幸运箭第一次被提及,故事线在我脑海中开始明朗起来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看到密室之谜就想到了换锁的可能,然后就焦急的等待有人提出这个设想。因为这个密室制造方式曾普遍出现于很多推理作品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用烂了的推理梗,我不是特别喜欢。所以当情节推动过慢,换锁的设想被提出时我还是有些小失望的。但是也正如东野圭吾的一贯风格,马上就有证人证明了推理的错误。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因为记忆被重新唤醒,我便是个“上帝”一样存在于故事中,那么必然不会去分析密室的形成和这是凶手这些信息。我更关注的在文中的每一处细节,没有一个细节是无用的,可谓处处皆是伏笔。虽然只是东野圭吾的初期作品,这种对庞大信息网的编制能力也着实让我感到震惊。

杀人动机方面,我看了很多其他人写的想法,半数认为太过牵强,但我并不这么想。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和惠美年纪一样大,对于自尊心稍强的女生,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反应。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其实是两个女生之间的友谊。或许是太久没有过真心实意的社交,让我想象不到这种可以为了对方犯下谋杀之罪的是一种怎样深的友情。

书中最惨也最可恨的人,“我”。掌握的信息比警察多,却丝毫不愿意透露。身为老师,不知道是出于对学生的何种感情,竟然在得出真相后选择对峙而不是告诉警察。最后被妻子和情妇借刀杀人,关键证人死亡,那密室的真相是不是就再也无法被调查的水落石出了。

最后,书中一些我认为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男老师在女校巡夜。同样是女校,我们学校的寝室楼除极其特殊的情况外严禁任何男性入内。在我们上课期间打扫寝室卫生的都一律为女性。野营期间男老师也从未在学生的营房的周围出现过。所以男老师巡夜这一点在我看来极其不合理。还有就是男老师在女校受欢迎这种事在我们六年制学校都不会发生,学生们只会对联谊感到兴奋。当然以上也有可能因为国情不同有所不同。

书读一遍和读两遍给人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但是推理小说读第二遍多多少少会失去一些趣味性。有趣的是第一次的阅读哪怕自认为已经忘记,其实也会在记忆力留下很深的印象。

放学读后感 篇5

回想小时候,我总是烦母亲管的太严厉,管的范围太大。直至前几天,读了作家龙应台先生笔下的《放学》,才使我颇有感悟。

在作者笔下,安安是一位充满童趣,勇敢,特殊的男孩儿。妈妈是一位慈爱,善良的人。在整篇文章中我喜欢这几段: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那是米勒太太的家。安安停下来,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的追逐。有时候他们一动也不动,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的圆眼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这几段中,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安的童心与童趣。并且安安母亲也时刻的关注着他。

此时此刻,我恍然想起我的母亲,她不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吗。一想到这里,我对她坏的印象,立刻消逝了一半。

我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是带着少一半的好奇心读的。当我看到别人都有那么好的妈妈,而我的却是过于严厉时,心里不禁多了一份嫉妒与羡慕。但当我理解到我的妈妈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关爱我时,心里的那份嫉妒与羡慕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还增加了一份喜爱之情。

天之大,爱之深。每个母亲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她们关爱的方式有所不同。

放学读后感 篇6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400字:

女子高中的前岛老师一直遭到暗算,每次都差点丧命,怀疑有人想杀死他。利用密室杀死训导主任村桥,利用调包瓶装酒杀死另一名男老师竹井,本以为这些暗算冲着他来的,然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掩人的耳目,真正的目标就是这两人。当前岛老师找出两名真凶后,不会再危险时,却被利用这一切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所用。结局很开放,大概警察也会以为有人长久以来想杀死男老师,所以最后的命案也不会怀疑到妻子身上。

像书上所说,“如果人能够因为一点的小事就对他人抱有好感,那么也能因为一点小事对他人产生憎恶。”问题少女高阳原子有想杀死教导主任的想法和行动,只是被别人抢占了先机,而杀机是因为教导主任剪短了她的头发;高阳原子却又会在前岛老师被妻子谋害时,勇敢的冲到车前面。真正的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因为惠美的私生活被两个老师看到,不堪心里压力,自杀未遂,救她的室友惠子与她一起策划的谋杀案。

说起杀人动机,如警官所说,成人更看重财、色、欲,这些女高中生却更难判断其动机。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敏感叛逆,他们看重的是美丽、纯洁、毫无虚伪之物。

放学读后感 篇7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能干什么呢?桂文亚的《走在放学路上》就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

放学路上一个人走路很无聊,桂文亚就玩起来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她闭上了眼,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迈开脚步追着黑点走,黑点一直在移动,桂文亚也跟着移动,谁知道一条直路很快就被她走歪了。玩这个游戏当然要在没人的地方,最方便的就是走田埂了。在田埂上闭上眼,双手张开,像走钢丝的人一样直着走,享受着阳光,是多么惬意啊。可是过了一会儿,头就开始晕了,越往前走头越晕,然后脚步就走歪了,一脚踩到田里,木屐都陷到泥土里去不见了。虽然这样的结果让桂文亚有点失落,但她仍旧觉得闭着眼睛走路,自己跟自己玩是很有趣的事,并且乐此不疲。

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很适合在以前没有车的年代玩,但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感到孤独和无聊的时候,只能在家玩自创的游戏小乌龟游乐场。

我家有一只巴西龟,它没有伙伴,很无聊的时候,它会自己和自己玩,在龟缸里玩滑滑梯,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它先慢慢爬到滑梯顶上,前脚一拨,哧溜一下从顶上滑下去了,那样子像一个滑稽的小丑。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小乌龟是一个挺好的玩伴,就动手给小乌龟搭了一个游乐场,有跷跷板、滑滑梯、还有小桶做的山洞。我想象着,如果我也可以变得和小乌龟一样小,可以和它一起在这个游乐场里玩,那该多好啊。小乌龟先是左顾右盼,它在侦查环境,渐渐的,它熟悉了这里,便开始顺着我造的小路,走到了游乐场里探险,从跷跷板的一端走上去,过了中点,就被弹到了滑滑梯上了。顺着一个滑道往下滑,就滑到了最下面的沙滩上,但此时小乌龟已经是四脚朝天了。它头脚并用,很笨拙地舞动四肢,经过多次努力,才翻过身来了。沙滩的前面是一片海洋,我用手推动水形成海浪,小乌龟就开始愉快地冲浪了就这样,在无聊的时候,小乌龟游乐场的游戏帮我扫除了孤独。

这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我有许多的作业,再也没有时间和小乌龟一起玩了。今天读到桂文亚闭着眼睛走路的事情,突然想起我和小乌龟一起玩的快乐,我感觉到童年的美好了。

放学读后感 篇8

战争片、灾难片《放学难》在开学日3月1日正式上映,良心制作,并非三毛钱特效,快来抢票吧!

影片的主题曲就是李白的《蜀道难》,只不过被制作人也就是我改编成《放学难,难于上青天》。

影片讲述了四个难,分别是

第一难:人山人海真壮观。

那种场面,只能用千军万马过一个独木桥来形容。在拥挤的人流中,想挤到自己家长面前可是个体力活,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办得到的。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几个要好的同学拉着书包,开着小火车,鱼贯而行。倘若你自己走不借助外力的话,绝对会被腾空架起或者喘不上气来。

第二难:补课班宣传大妈太难缠。

孩子,拿着!多么亲切的话语,多么麻利的动作。一张张宣传单硬塞进你的手里,大喇叭的声音堪比魔音:精品小班,名师授课。成绩提高再收学费,否则不收任何费用。还有口才超好,擅长洗脑的:家长,孩子应该去我们的补习班,您看这个老师最薄弱的地方,我们补习班都能巩固。

没手了,没手了!我只得一边抵挡着大妈们的袭击,忍受着魔音贯耳,一边费力地突破重围,寻找家长。

第三难:吃货情结割不断。

阿姨,来碗烤冷面。香肠,拿好了。老板,两包辣条。奶奶,我要买汉堡。牵着妈妈的手,听着周围的同学都在买这些美食,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经过一辆辆小推车,一家家奶茶店,我的心里好像住着一群蚂蚁,咬着我脆弱的小心脏,嘴上说不馋,其实眼睛已经掉到人家手里端着的美味上了。

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忍痛易,忍痒难。

第四难:意外惊喜紧相连。

终于挤出来了!我仰天大笑,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看到妈妈,如八百年没见,饿虎扑食般冲了上去。扑通!我摔了一个大马趴,脚也扭了,被妈妈搀回了家。

你说放学回家难不难?我说:放学难,放学难,难于上青天!

放学读后感 篇9

舍友搬走后,留了几本书在书架上,有一本东野圭吾的放学后,我拿过来,从阳光透过雾霾隐约照到窗内的傍晚,看到只能听到屋里日光灯在响的静夜。看完了,脑子里全部都是这些人。

以下有剧透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着一份安稳的工作,有着一个贤惠的妻子,平时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供消遣,似乎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主人公平时对人客客气气,也从不干涉其他人的个人生活,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成为这起谋杀案的主角。可最后作者却给他来了一刀。这一刀叫我心里面很难受。不知道作者为啥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一个人,是要怎样才能对和自己同床三年的枕边人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他只是疏于关心她,没有家暴没有虐待。现在想想,可能作者想强调下,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你也看不透她的人性是怎样的。

学生:惠子,惠美,阳子和雅美(名字都太像了……)我看到的是18以前那段年纪里的纯真、仗义,嗯,可能还有无助吧。惠子和惠美采取的是最最极端的方式,阳子则是反叛,为了反叛而反叛,飚车,雅美的方法看似最有效,通过组织学生运动来抗议或来抵制学校或者教育的一些问题,可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我羡慕她们疯狂的青春。当我意识到我竟然也有有这样的想法时,我意识到,当时,没有用力去划那根火柴。

老师:主要讲的都是学校的事儿…两位男老师的死,年轻女老师被威胁,都是我们看客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引发的。之所以觉得是小事儿,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人啊,一旦钻到了里面,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儿,动机说出来,外人都会觉得可笑,但你不知道这却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

想到几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叫剑雨,那会是被里面的江阿生和曾静的爱情打动而对这片印象极深。现在想想,里面的反派大boss为获得摩罗遗体,在武林里掀起血雨腥风死伤无数啊,为了啥?其实那个大boss是个太监,只是因为那个摩罗遗体可以叫他恢复普通男人有的能力。

人性复杂,又软弱易变。我们耗尽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这东西,总还是研究不透,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人性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体察的。感同身受,只是说来听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