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读后感感悟合集

培根读后感感悟合集。

我们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活动现场。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在平时我们要学会写好一篇干呀,你收集了多少关于感言的经典模板呢?需要学习关于“培根读后感感悟”的知识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培根读后感感悟(篇1)

第一次是课间时在一个同学的书桌上见到这本书的。那是一本老书了。虽被书主人保护的整洁,但仍掩饰不了岁月的痕迹。那让我在恍惚之间,感受到了历史的不可触及。我不禁对它产生了兴趣,却碍于礼貌没把它捧起。

于是在一个下午,我终于把《培根随笔》买回了家。每晚睡觉前读一篇,然而只读一篇。因为美味不可多得。当我读完一整本书时,才对培根以及其思想有了一些理解。

培根经历丰富,智慧过人,每篇文章也都有独到之见。他从不简单化地评判是非,面对问题总能站在一个凡人无法攀登的高度,客观的审视和理解。他的《论真理》、《论逆境》、《论时机》、《论友谊》等文章说理透彻、老练锐利、耐人寻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死亡》。生与死本是自然轮回,无人能免。然而在培根的这篇文章中,死亡达到了哲学的巅峰。我对死亡也有了新的认识。说实话,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关于这个词语的大多是灰暗、哭泣、悲哀。但认真去想,当一个人实现一生所愿,死前感谢自然给他生命以及一生的时间感悟世界,死亡根本算不了什么。培根说的好:一个意志坚定、一心向善的心灵是会远离死之忧伤的。

也许连培根都不敢说:我一点也不怕死。但我相信,他尊重死亡如同尊重生命。如果把人生的历程看作赛道,死亡看成终点,又会有怎样的理解呢?人生本就短暂,何必将短暂的时光浪费在害怕与担心中呢?好好珍惜现在,短暂的时光应该属于快乐。

死亡不大,热情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也并不矛盾。

我感谢生死,感谢自然,感谢《培根随笔》。

培根读后感感悟(篇2)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它分为《论求知》《论美》《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培根于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分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想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朋友可以帮我们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学好比修剪移栽。”我们要无止境的学习。

在《论猜疑》中,当我们产生了猜疑时,我们最好要有所警惕,但不要把这种心理表露于外,以免误会了好人。

而《论美》中的语言十分简洁,但却内涵深刻,文章中充满了哲理。在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却忽略了内在的美丽,他们虽然具有美貌,但由于缺少美的修养。在《论美》中,着重议论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是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自己外在的缺憾,只有内在的美丽才是永恒美。

美德重于美貌,只有把美和德结合在一起,美才会散发光芒。培根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要胜于形体之美。”可见的培根的这本书带个了人们很多哲理。

培根读后感感悟(篇3)

每个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犹如一块幕布。勇敢、冲动、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属于青春的绚丽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经让嫉妒冲昏了头脑,最终,理智还是胜利了。

读完《培根随笔》之《论嫉妒》之后,我才知道嫉妒给人带来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病,一种传染病。它还是一种最邪恶、最堕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来,我也当过一回魔鬼。小时候的我,总是羡慕邻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将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嫉妒,是一个布满陷阱的深渊,我胆怯地迈出第一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让嫉妒暂时蒙蔽双眼。

小学的我,开始羡慕班级里的“领头羊”,也开始变得不喜欢与其他人交流学习,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里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挣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变得自私自利。不,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明白了,成长如同参加跑步比赛。看到别人比自己跑得快时并不一定会着急悲伤,唯有被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日渐超越时,才会着急悲伤,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经想过做一个“趁着黑夜在麦田里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诉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则最终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头,而我的心智也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年少无知的往事也被埋进了青春的坟墓。

其实,羡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变为钦佩,将其视作榜样。向后退一步可以变为嫉恨,将其视作敌人。可是,没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没有人是完全的魔鬼。于是,就有了一颗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就算是深渊,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来的一天。少年的我们,不会让嫉妒充斥着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们依旧喜欢爱护这个缺点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一颗推崇嫉妒的心。愿我们都站在羡慕的前方,遥望未来;愿我们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忆……

培根读后感感悟(篇4)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是可怕的。习惯凌于一切之上,处处可见,尽管有些习惯让人咋舌。但这转动习惯的轮子却无法停止,世界各地的人都无法避开习惯的魔咒。而教育则是延续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推动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主要动力。倘若我们将习惯应用到教育中去的话,想来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是无限的帮助吧。那么,如何把习惯应用在教育上,并让其发生作用呢?培根认为:既然习惯是人生的至尊,那么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如果在幼年开始的,那就是完美的习惯,我们把它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也就是说,教育应当从小开始。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由良好的幼儿的教育开始。这就好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才能构建高楼大厦。所以,从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实行很是重要。国家和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小学生和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要不断完善青少年的教育体系和监督体系。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倘若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养成,则一个民族也养成了强大的力量。

从《培根随笔中》可以看出,培根对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都有发人深省的见解和剖析,看培根随笔我看到了一种哲理美,告诫美。看《培根随笔》,我仿佛如正在聆听长辈们的谆谆教导,如溪水淙淙,温润心田。

培根读后感感悟(篇5)

前几天翻开了很久没看的培根随笔集,记得我曾经以培根所写的|《论读书》写过一篇口头作文参加过比赛,那次比赛对于我来说使一次新的挑战,记得,那位老师和我说了题目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书,

论读书中讲到读书之用有三:一是:心旷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长才益智。这三点我深有体会,但却不觉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从来不会如此认为,但是这确实真正的原理,爱学、想学那就一定会觉得所讲的没错。

我这次,我所看到的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愤怒。培根的笔者翻译得很好,人之所以会有怒是因为人很脆弱,经不起波折,但是易发怒者,脾气就必定会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克制发怒的倾向,所以培根就说“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发怒而犯罪。”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也如此,易发怒,但却从未反省。也学这就是人吧。

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培根随笔》,使我收益匪浅。

佛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聪明伶俐,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

《论复仇》中培根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论逆境》中培根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式在逆境中释放光辉的。“《论善良》中培根说:”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论友谊》中培根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挚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为他将承担你未完成的事情。《论读书》中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这本《随笔》中,培根谈论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所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在他的谈论中,透露出培根不同的个性侧面——热衷于政治的培根,自强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这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读之犹如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而且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1620__年4月9日,本书的作者培根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仍会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