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两兄弟读后感6篇

2023两兄弟读后感6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两兄弟读后感6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两兄弟读后感 篇1

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在中国之前有飞机?后来,我读了《卖风筝的两兄弟》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是美国人。

《卖风筝的两兄弟》这篇文章写了小时候的莱特兄弟希望像雄鹰一样在天空飞翔,于是就放起了风筝。可是风筝经常被风吹破,莱特兄弟很沮丧。他们得到了最好的竹子和纸,开始研究如何使风筝更强壮,飞得更高。

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莱特兄弟的新风筝终于制作成功。新风筝不仅更强壮,而且飞得更高。我的朋友都要求莱特兄弟把新风筝卖给他们,所以莱特兄弟赚了很多零花钱。

莱特兄弟为什么能成功地制造出更强壮、更高的风筝?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原因:

首先,莱特兄弟爱动脑筋、肯钻研。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画画,还像平时一样,一画错了就换一张纸,从不动脑筋去做修改。

后来,当只剩下最后一张纸的时候,这幅画又被弄脏了,纸时想找到补救办法。我仔细想了一会儿,在肮脏的地方画了一堆土,然后在旁边的建筑上画了一个恶棍。看这张**,我觉得比原来的主意好多了。我满意地微笑着——只要我用我的大脑努力学习,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莱特兄弟多次不怕失败,遇到困难时不灰心,坚持到底。想到这里,我就惭愧的低下了头。因为我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灰心。

记得有一次做题,我只想了一会,没有思考出来,就想:我不会做,问妈妈吧。可是妈妈说:

“你自己做,不能总依靠别人。”没办法,我只能重新回去思考那道题。结果过了不久,我就做出了那道题。

《卖风筝的两兄弟》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爱动脑筋,肯钻研,而且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灰心,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读后感》

20xx-2019学年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化教学方法与学习研究。

要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按照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由教学法和自主化学。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一。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一理论,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的理念学习和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1)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2)上课关。

(3)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量,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努力做好作业批改工作。

(4)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5)质量关。

三。加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培养组内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做好新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1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是要注重一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

2。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分析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难点问题。备课组长每周带领集体备课一次,定期确定内容,针对下一阶段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研组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切实抓好,认真落实小组公开课教学。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40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5个。进一步开发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坚持团结、沟通、研究、探索、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2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4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4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4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9

20x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2019高中英语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xx-xx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密切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要加强课研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科研,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台和机会。

2。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课堂、作业、指导、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进学习。

三。加强学科研究,提高教学科研的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地开展小组和全校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和向报刊杂志、年会投稿。

制订本学期公开课、示范课、报告课计划,组织听力课、评价课工作。

三.具体安排:

2月:制订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1、组织理论学习。

2、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3、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1、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2、高三英语复***会。

五月份:1、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2、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1、组织好高考的复***工作。

2、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4、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5、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6、 加强学***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1、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

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2、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1—5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1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名师的关盘、**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

两兄弟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牧工的儿子林达为了给牧犬黑云报仇,秘密培养黑云的儿子灰灰,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灰灰坠落为比野狼还要凶残的公害,而正常驯养的黑头却成为了一条优秀的牧犬,在保护牧群的战斗中成了灰灰的克星。灰灰逃入山林沦落为一直野狗,。黑头因替同伴复仇,遭到追杀,也被迫逃出。在城市了,黑头遭到了人的诱捕,加入了一个马戏团。在灰灰击败豺狗后刚上了了“豺王”之际,黑头逃离了马戏班,成了一条宠物狗,后来,灰灰在山林里陷入了偷猎者布下的天罗地网。黑头带着生死之交的白娃逃出来时,灰灰也咬伤偷猎者,逃了出来。可不幸的事再次降临,可怜的白娃被凶残的黑狗咬死了,黑头为他报了仇,但也因违背同类相残的禁忌而心智大受刺激。灰灰在山中回归自然本性,不再滥杀,怀念起与人的生活。林达进山寻灰灰时,被狼群包围,生死关头,灰灰赶来,林达最终得救了。

我们人类在特殊情况下人性

变异、扭曲、丑恶,实在是人性不如犬性,白娃的死不正是因人性凶残的结果吗?作品的字里行间大声疾呼的是回归人性,回归到脉脉温情的人道立场上去。其实,动物与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尊重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重在回归生命的圆融,让人和动物和睦相处。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习牧犬兄弟那百折不挠的精神,爱因斯坦不正是这样的吗?不管试了多少次,他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他的理论是对的,而要让理论成为现实就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不管失败与否,贝多芬也是一个例子呀,他的耳朵听不到,却依然坚持作曲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音乐家《牧犬三部曲》有感作文。牧犬兄弟也不是跟经受了宫刑和牢狱之灾磨练的司马迁一样,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如果当时司马迁自暴自弃,还怎么写出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呢?不正是因为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吗?

要知道没有困难的磨练,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生命的意义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你懂得怎么珍惜生命,怎么磨练自己的心志,怎么克服困难勇敢向前,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害怕。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做。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就勇敢面对一切,让我们一起克服困难,而强大自己,困难只会让人变得更强,更坚定,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有个志向,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去实现这个志向吧!

两兄弟读后感 篇3

六年级后:两个兄弟,两个选择,两条生命_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的长度和繁荣取决于你自己。这条路也充满了神秘和危险。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会颠覆一生。

《大林和小林》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点。虽然大林和小是兄弟,但他们的人生观不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有两种不同的人生目的。

书中曾提到”大林和小林分别是统治者和受压迫者的化身和象征,他们代表的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他们走的,也是不同的人生道路。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斯大林生动地展现了统治者生活的奢华,展现了当代统治者的学究风范,并以斯大林的角色深刻地揭露和严厉地批判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社会秩序。

作为一个富有的少爷,斯大林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哥哥,这是一种可怕的健忘症,也是一种悲哀的健忘症。而小林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被狗绅士皮皮“捡到”,然后又被卖给四四格做童工,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又无端入狱……

但最后,斯大林在富人岛上饿死,而小林仍然过着枯燥的生活。

六年级:黑猫殿下

两兄弟读后感 篇4

有一天,我在看《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的封底时,有一幅漫画《没有制服的两兄弟》印入我的眼帘:一群穿着制服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玩游戏。这时,一对兄弟恰好路过,同龄人欢乐的笑声吸引了他们。兄弟俩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明显是穷人家的孩子。这时,弟弟羡慕地对哥哥说:“如果我们也能上学该多好啊!”哥哥听了,却搭着弟弟的肩膀带他走。因为他知道,以现在家里的经济水平,别说上学,一家人能否吃饱饭都是问题。弟弟边走边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幻想他的上学梦。

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统治者是国民党。国民党政府黑暗,官员腐败,再加上年年战乱,底层的老百姓大都一穷二白,连吃饭都有很大困难,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上得起学。穷人家的孩子还未成年就得出门打工赚钱,上学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相比现在,我们从小好吃好喝,好穿好住,还有国家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机会上学,可是我身边还是有一些人抱怨学习太辛苦,作业太多,在生活上又挑三拣四,可与七八十年前的同龄人相比,我们真是幸福多了。

所以,我们要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两兄弟读后感 篇5

很长时间里,有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为什么美国先于中国有了飞机呢?后来,我读了《卖风筝的两兄弟》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是美国人。

《卖风筝的两兄弟》这篇文章写了小时候的莱特兄弟希望像雄鹰一样在天空飞翔,于是就放起了风筝。可是风筝经常被风吹破,莱特兄弟很沮丧。他们找来了最好的竹片和纸,开始研究如何让风筝更结实和飞得更高。经过好多次尝试与失败,莱特兄弟的新风筝终于制作成功了。新风筝不但更结实而且飞得更高,小伙伴们都要求莱特兄弟把新风筝卖给他们,于是莱特兄弟挣了不少零花钱。

莱特兄弟为什么能成功地制作出更结实和飞得更高的风筝呢?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原因:

首先,莱特兄弟爱动脑筋、肯钻研。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画画,还像平时一样,一画错了就换一张纸,从不动脑筋去做修改。后来,当只剩下最后一张纸时,画又被弄脏了,只好想办法补救。我仔细的想了一会儿,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堆土,然后在旁边又画了一个小人在施工。看着这张画,觉得比原来的设想要好得多,我满意的笑了――只要爱动脑筋,肯钻研,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次,莱特兄弟不怕多次失败,遇到困难不灰心,坚持到底。想到这里,我就惭愧的低下了头。因为我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灰心。记得有一次做题,我只想了一会,没有思考出来,就想:我不会做,问妈妈吧。可是妈妈说:“你自己做,不能总依靠别人。”没办法,我只能重新回去思考那道题。结果过了不久,我就做出了那道题。

《卖风筝的两兄弟》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爱动脑筋,肯钻研,而且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灰心,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两兄弟读后感 篇6

暑假期间

,我读了《兄弟情仇》这本小说。牧犬兄弟黑头和灰灰为了给独战野狼英勇牺牲的牧犬黑云报仇,牧工的儿子林达将黑云的儿子灰灰藏进了一个古老的陷阱里,希望传说中的驯獒法训出一只超级猛犬,不料,灰灰却堕落为比野狼还要凶残的牧场公害。而正常驯养的黑头却成为了一条优秀的牧犬。这就说明牧犬只有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才能重归物性。

兄弟之间本不应该成为仇敌的,但由于人为的因素,使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同胞兄弟反目成仇、颠沛流离。不过他们两个也有过齐心合力的时候,就是灰灰和黑头合力斗豹。兄弟俩斗豹成功后,两条狗又打成了一团,原来灰灰是想独吞黑花272呀!可是黑头却拼死保护黑花272,因为黑花272任由它吃奶,但它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善良得有些腼腆的兄长……灰灰很快就甘拜下风了,可黑头越杀越勇。灰灰看阵势不妙,落荒而逃……

作者不愧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套“牧犬三部曲”,情节波澜起伏,主人公灰灰和黑头的命运云谲波诡,让人一读起来便无法罢手。透过一连串高潮迭起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牧犬兄弟虽历经苦难仍不屈不挠的灵魂,听到了一曲高亢嘹亮的男子汉之歌。

这本书讲述了灰灰逃入山林,沦落为一条野狗。黑头因替同伴复仇,遭人追杀,也被-迫出逃。?城市,黑头遭人诱捕,加入了一个马戏班。灰灰击败豺狗当上“豺王”之际,黑头逃离马戏班,随新朋友白丑去了它家,成了一条宠物狗。后来,灰灰在山中遭遇偷猎者,陷入了偷猎者布下的天罗地网……

也许牧犬根本不知道兄弟之间的情与恨,亲兄弟间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风打斗。灰灰成了牧场公害后,经常来骚扰牧场里的家畜,黑头是牧场里不折不扣的牧犬,见到外来侵略者当然会奋不顾身地保卫家畜。于是,兄弟之间的较量又一次拉开了帷幕……

后来,灰灰和黑头又迎战野狼。这次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替黑云报仇。以大获全胜的成绩告终。最后,灰灰和黑头不再是兄弟间的仇敌,它们重归于好,开始了新一轮的牧猎生涯。我被这对兄弟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灰灰和黑头这两条忠实的牧犬留下的是无尽的情感与意志。

最终,灰灰从偷猎者手下逃脱,继续它的丛林生活;黑头则带着它的新朋友白丑,回到了牧常

此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少儿读物,故事情节生动有引人入胜,令人意犹未尽,一看便不会罢手,透过一连串高-潮迭起的故事,能我们看到牧犬兄弟虽历经苦难仍不屈不挠的灵魂,被它们所震撼。

GZ85.cOm延伸阅读

2024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我朋友给我发了一篇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的文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卓越之处。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意义的。哪些作品的读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建议您将此页和我们的网站一起收藏起来,以便随时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1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2

也许是我简单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我来说,爱情故事更能直接打动我。读完》罪与罚》之后已经觉得好像无法完全消化,读了《白痴》倒反而更有一种更直接的感动和震撼。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题材又是颇为沉重的家庭与社会伦理,心里莫名多了一份焦躁,真是不晓得自己能理解多少,只能浅浅的说一说。

这本书描述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儿子,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垄断妻子留给儿子的遗产,与长子德米特里争夺一个浪漫的女人。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

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

在书中,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四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分别代表了爱、理性、圣人和魔鬼四种人性的可能;四手四脚相配,显示了人性生来就有、不能消除的根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

”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

“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多宗教、伦理道德德压力下,人类最原始的嗜血冲动仍在等待时机。

小说真的太沉重了,而且篇幅又长,我没有读完。其中老二伊万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

伊凡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他深爱卡捷琳娜·伊万诺夫·韦霍夫切娃,但经常予以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一般来说,《伊凡》是小说后期矛盾的混合体。他原本清晰的人生目标和态度突然变得迷茫和慌乱。

或许是因为在伊万的身上好像看到了一些些自己性格上的影子,我没有他的理性却如他一般的有些表里不一,只是程度不一样吧。或许这样的表里不一说到深处也是自卑的一种。

在网上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大概,这个社会上真的在发生很多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事,弑父、虐待、枪杀……且这样不该发生的事却愈演愈烈,恐惧与平安一样,始终在围绕在生活周测。隐藏在人类内心的黑暗似乎越来越浓,一件小事往往能带来这样的能量。

这个世界是不是生病了?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无论人们的道德底线是越来越模糊,甚至不能称之为底线,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原则。

不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衬托,正因为看了这样多的不完美这样多的悲剧,或许我们更应该感恩现在的生活,如今我能坐在电脑前写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是幸福的一种,很多的人,竟连如此也做不到。于是我们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与怜悯,生活于这社会之中。

也许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唤起处于休眠状态的人的同情心。这也是读此书的一大收获。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3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4

巨作!深深的敬佩!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

-博尔赫斯

我们可以根据其对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态度来最好不过地理解每一个俄国作家。

--舍斯托夫

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我随便翻开哪本传记或者回忆录,我很庆幸,至少从表面看,找不出半点很近切的与我自己的生活雷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怎样悲惨而又乏味的人生啊!但是精神,内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无人能替的内心生活,内在宇宙之王。

--纪德

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

--卡尔维诺

俄国小说里的真正主人公就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却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

……这里只有灵魂—--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

--弗吉尼亚伍尔芙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黑塞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5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成功,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说说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信念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6

一、关于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所读的第一本与法律有关的外国小说,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今天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初读时的焦急,乏味,冗长,抽象的感觉,反倒像是花开过后,依旧有淡淡的余香,让我久久还沉浸在对伊柳沙的心疼,对对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无限期望以及俄国审判制度的好奇。

阅读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想着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才去读书,必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小说中去,反而会更觉得无聊,焦虑。但是又正是因为阅读是漫长的过程,才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当初功利的目的,融入进小说,只是纯粹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意义。对我而言,读书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平心静气,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进入大学后总想着要读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名家、大家的著作,接受高水平法律思想的洗礼。但是真实的情况的进入大学后的我们都越来越浮躁,电脑和手机阅读让我们离“书”也越来越远。直到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才觉得,其实不一定非得要读那些纯法律思想的书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只要读了,哪怕是一本小说,哪怕是一本与法律无关的书,都是能够让人有所收获的,又或者只是让浮躁喧嚣的心平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由于法学基础薄弱,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心里经常会冒出许多想法,有疑问,有感叹,有反思或许还有对比,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多月的阅读感受。

二、感受

(一)这一家人

小说中老卡拉马佐夫,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是一个自私,吝啬,荒淫无道并且贪婪好色的小地主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令周围人都憎恨的人,却有四个性格迥异的儿子。老大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自私,贪婪,我在看书的初期差不多也是这么认为

的,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米嘉可怜,正如那就老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特别是看到米嘉在接受审判时的自责、反思、和突然升起的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假如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就是他的父亲没有被谋杀,米嘉也许会一辈子活在对父亲的憎恨和对金钱以及美色的欲望之中。但或许这又是当时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俄国在社会转型期间,不仅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在发生着变化,连同人们观念和思想也一同影响着。米嘉的童年是在父爱母爱缺失的条件下度过的,从小就倍受冷落,这样的人要么满怀仇恨长大,然后变得强大再回头报复所有伤害过他的人,要么就会自暴自弃,没有目标。很显然米嘉是后者,但是在米嘉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仇恨的,从小时候开始,他就知道为了一磅的榛子的恩惠而感恩二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米嘉是善良的,其杀害自己父亲的可能性也是很少的,当然,判断一件实事,只是从推理和性格分析是不可靠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总之,在小说的最后,我对米嘉充满了同情,为了他那一颗还善良的值得挽救的心,为了他突然明朗的对未来的期望。除此之外,米嘉的坦率和单纯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对卡捷琳娜的炙热的爱,就算她同时也是自己父亲看上的女人,他也要与之一较高下;再比如他也不遮掩对父亲的厌恶,甚至对他动手。但他的张扬和放荡同时也导致了周围人对他的不满,高傲自大,不学无术,这些评价在最后的审判中对他的冲击力很大,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形象,此时的米嘉就算是浑身是嘴也不能为自己辩解。

老二,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

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俄国人未来的期望。从这本书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俄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国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也许正是作者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才会有对这个社会如此深刻的表达。

斯麦尔科加夫是我认为隐藏在小说深处的主角,他在事实上虽然也是卡拉马佐夫家的一份子,但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他既不能像其他三兄弟一样有贵族样的身份,也不能从费绕多尔的财产里分的半杯羹,甚至还要低声下气的面对主人们的吆五喝六,但他也向往着充满阳光的温暖生活,向往着有朝一日可以拥有一笔足够去往法国,那个自由的国家的经费,并且他也默默地为自己的这一希望计划着。正如小说里,伊凡的那句话“你比我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从“最后一次访问斯麦尔科加夫” 这一小节里,斯麦尔科加夫向伊凡描述自己是怎样部署这一计划,又是怎样实施的,并且最主要的是他是如何将这罪恶转嫁给德米特里,甚至想好了把伊凡拉下水做帮凶,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主谋。斯麦尔科加夫的智商确实很高,不仅仅表现在他成功的将伊万变成他的帮凶这一逻辑思维上,还表现在他缜密的作案手法上,尤其是他在向伊万陈述他将费尧多尔的装有3000卢布的信封仍在地上的这一行为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是米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由于头一次做这种事情而紧张,才慌乱的把信封仍在地上。这让我顿时很佩服他,虽然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可怜的反面人物,但是,就从这一行为,用现在话说,反侦察能力很强。也因此,斯麦尔科加夫的这一特点成为我欣赏他的主要原因。

(二)作为一个法律的学习者,我在阅读这本著作时,自然会对其后面关于审判环节的关注,不得不说在“错案”这一章里,公诉人与律师菲久科维奇之间展开的唇枪舌战是十分精彩的。公诉人在公诉意见书里,通过对德米特里的性格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他平日的生活作风等内外因结合,判断他极有可能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并且由此上升到对国家,对信仰的亵渎。虽然我对这份公诉书的内容丰富精彩表示了认同,但是,就针对德米特里来说,是不公平的,首先,由于德米特里个人的原因,使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纨绔子弟,因此对他存有偏见,

并且由于他与其父亲之间确实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曾经起过争执,这一切看似巧合的事情,连起来让人们,包括检察官、法官都对德米特里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德米特里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不管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法官都应当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不能将个人的观点加之于案情上,否则,公平也无从谈起,事实也正是如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以错案告终。并且,在法庭审判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证据的运用程度很低,德米特里被认为行凶的血衣,凶器等一出场就被摆放在一边,全过程中,几乎被忽略,这与我们如今的法庭审判截然相反,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对证据的要求程度很高,必须要求证据符合真实性、关联性以及合法性的排查要求。总之,一切都是证据在“说话”。根本不会出现《卡拉马佐夫兄弟》庭审过程中的都是人在辩论、推理、分析的现象。也许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无法使用一些高科技仪器对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但是最主要的还应当是受当时的刑事法律思想的影响。这部小说诞生之际正是19世纪中期,这个时候是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针锋相对的时期,不得不说这次审判即带有深刻的古典学派的刑事思想,又引入了实证派的观点,时代特征很明显。因为,小说中卡捷琳娜为德米特里请来了一位医生,她希望通过医生来证明德米特里是神志不清醒的精神病人,想以此来逃避惩罚或者减轻刑罚。而将精神病纳入刑事犯罪的研究正是刑事实证学派的显著特点。

最后,我还要向文中我最佩服,最睿智,也最敬业的律师菲久科维奇表示尊敬。不管是他的为德米特里所作的辩护,还是他在法庭上对抗各位证人,亦或者是他极富感染力的演说内容,都让我为他折服。菲久科维奇极短的时间里对这桩谋杀案做了详尽的了解,详尽的程度,令所有人震惊,同时,他对案件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十分理性地运用各种技巧击破公诉人的防线。比如那场精彩的对抗证人的章节,虽然他只是运用了一种手段,也就是给各位出庭作证的证人抹黑的办法,使证人们的证言受到质疑,但这手段也恰恰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资深律师的老谋深算。其实短时间内要想完全了解这桩案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说菲久科维奇在短短三天内就想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对此说法是有保留的,因为我更愿意相信,这名资深的老律师凭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完全有可能是有侧重的展开了解,比如,他会重点了解可能会是证人们蒙羞的事实。此外菲久科维奇在他的辩护中也说到了证据,他提出,公诉方对德米特里的控诉,没有事实根据,完全没有证据来证明。虽然他自己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证据证明德米特里无罪,但是我认为

这样也就够了,因为菲久科维奇的辩护足以对抗公诉方的控告,看看周围群众的反应就知道了。按道理法官如果不能证明一个人有罪也不能一个人无罪通常是回按无罪来结案,但是事与愿违,卡拉马佐夫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刻的历史,想要清除法官们先入为主的信念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德米特里依旧还是被当做了杀害父亲的凶手,这也是我所遗憾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每一个卡拉马佐夫成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基于小说丰富精彩的内容,更是为了他们毫不掩饰地向我们展现了深藏在人们内心,而又被我们拼命想要否认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7

今天周末又下雨,护理了头发,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终于读完了晦涩难懂的书,感觉有点轻松,其实越到后面,感觉并没有那么难。熬过去就是春天。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的父与子,兄弟间性格各异鲜明,代表了俄罗斯性格。他们在思想、感情、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引出的弑父案件。看了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读了译者的后记,老大米嘉就是陀氏的影子,费奥多尔就是陀氏的父亲。真的是小说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陀氏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疾病、贫困、赌博伴随一生。嗜赌如命,债台高筑,唯有拼命写作,既是高产作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生活在动荡变革的俄国社会,因此其作品就容纳了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陀氏就代表了彼时的俄罗斯,他的旷世奇才留给人类丰富的遗产。读完此书后,又把序看了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是有了与原文相呼应的感受。陀氏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那种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所以看得我比较的焦灼,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这本书的序写得挺好的,俄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了,特别是陀氏的小说,对陀总结这么到位。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三本外文作品,从开始的懵,打脑壳,硬着头皮看下去。到现在觉得外文作品有意思,有水平,有思想。看来凡事坚持,不要有畏难情绪。想想10多年前看外文文献,因为专业术语不认识,英文水平差,读懂第一篇文章花了20天啃懂,到2个星期,1个星期,几天。只要坚持,铁树都能开花。好在看书上,目前坚持得不错!其他的还做得不好。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8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9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我一定要高声赞美这本书,这个故事,这位作者。

故事围绕卡拉马夫家族展开的,一位父亲和三个儿子加一个私生子。父亲和大儿子喜欢上同一个女人,由此上演了一场闹剧。

老卡拉马佐夫:嘲弄人生、心术不正、玩世不恭的酒色之徒。

大儿子德米特里:管它整个世界化成一片火海,只要我一个人活得自在。

二儿子伊万:有着出众的智慧和耀眼的学力,但却没有任何信仰,和他的父亲一样,排斥甚至否定生活中很多的东西。

三儿子阿列克塞:上帝的乖孩子,天使一般的存在。

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伊万思想的执行者。

老头和自己的儿子德米特里争风吃醋,伊万喜欢上哥哥的未婚妻,高潮在老头被杀,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凶手是德米特里,实际上是斯麦尔加科夫。而阿列克塞目睹这一切的发生。

最终,德米特里被发配,伊万疯掉,斯麦尔加科夫自杀,阿列克塞走向尘世,尾声。

书中用了大量的心里分析,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群众的反应等等很值得研究一番。

对于人生的态度,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命是我们从世界得到的礼物,我们要让其过得精彩,因为最终我们要还回去。你是否也赞同,如果赞同那你多多少少会有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影子,你不够放荡,因为你勇气不够(或者你修养太好,坏笑)

对于信仰的态度,对社会的反思,对于爱热闹的旁观者,对于社会制度。大家不过都是乌合之众的一份子,谁也不圣人。即使你是圣人,又怎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10

我要记录下这一段感想,已表我对陀翁深深的感激。

人性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真正高尚的灵魂?它丑陋,卑鄙,然而难道真的毫无闪光点吗?我们本应亲如兄弟,又为何走到如今天这般炼狱中?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上帝与魔鬼的战场,也正在人心。如何去定义善恶,我们以怎样的标准来断言一个人,这个复杂的个体,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善人尸骨不可以腐臭?为什么无耻之徒不可以喜爱高尚与优雅的诗句?有什么好笑话他们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今天的状况负责。因为我们漠然,我们虚伪,我们坚持着“尊严”,“骄傲”,“面子”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连一颗洋葱的善也不愿意给予他人。

人的内心,必有善的信念。一件善行,必如同投入大海之中的木片,终会在某一个岸边浮起,被看见!如果我们如对待另一个自己般,对他人行善,哪怕只是一颗洋葱,也将在他人的心里,彼此的心里,种下一颗奇迹的种子,它必然会发芽,结出善良的果子。

放下那些虚伪而毫无意义的大爱无疆,去爱身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吧!做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良心和善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悟,感谢让我读到了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11

据说很多有志成为作家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第一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都被震慑住了,以至于对写作本身产生了惧意和强烈的挫败感——“看完之后丧失了提笔的勇气”。我非常能理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涵盖了人类艺术所能触及的全部母命题。既不说“基本涵盖”,也不是“几乎涵盖”,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了一切能写的。主流评论倾向于认为陀氏小说的深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巅峰,但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不如擅长描绘世间百态万象众生的同期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的广度主要是指对时间维度、空间和人物的选择范围上。若论小说探讨到的主题范围的广度,陀氏也绝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无来者也很明显,当一个人的作品已经包罗万象之后,后世的作家无论再怎么写,也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主张用“文学之轻”来解构“现实之重”,而轻的美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在一篇讨论卡尔维诺“轻”文学的论文里,有一段话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很精准的概括: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相反:他的意图从来都是表现世界,语言只是表达形式而已,绝不会喧宾夺主。这也是陀氏被一些注重“语言游戏”的作家和读者诟病为“文笔粗糙”的原因。比如纳博科夫就看不上陀氏,说他没有品味,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来来回回地探讨些空洞的深刻思想,而缺少艺术性。其实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风格,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和陀氏八字不合。纳博科夫一生致力于对小说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创新,是“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忠实信徒,而陀氏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坚定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语言和结构的艺术性是为思想的传达服务的,必要时为了思想更直接、更高效、更精确地传达出来,牺牲艺术性是在所不惜的。

其次,比起“轻”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 陀氏的文学是绝对的“重中之重”,这份重量摧枯拉朽,可以直接将人拉沉到最深层的地狱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说陀氏是身处地狱中写作的人。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编纂《西方正典》时,在俄罗斯作家中只保守地选择了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一种邪气”。列夫托尔斯泰在听闻陀氏去世后写给友人的信件中也曾说,“他无疑是伟大的……但无法将他树立为青年人的榜样”。因为陀氏是直面地狱的人。他将人性中最阴暗、恐怖、卑贱、羞耻的一面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剖开来给人看,他的描写拒绝一切的暧昧,绝无任何掖藏。都说陀氏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是所有作家中最鞭辟入里的,一针见血深入骨髓,读起来异常地酣畅淋漓。由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戏剧性极强,高潮迭起,几乎没有低潮,大段大段慷慨激昂步步紧逼的人物对话和一波三折,随时在两个极端无缝切换的心理活动(指陀氏自述的两个深渊:一个在人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人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罪恶的深渊), 层层递进的拷问和思考,几乎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都能将人的思维网络激活,瞬间发散到无数延伸的思考节点上,让读者的大脑一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下。譬如我在读“宗教大法官”和“魔鬼-伊凡费多洛维奇的梦魇”这两章时一度经历了颅内高潮。但过度亢奋的代价必然是疲劳至极,这也是很多读者一致的感受,那就是陀氏的作品往往会把读者逼至绝境(阅读体验意义上的绝境)。我自己也是读读歇歇,读的时候禁不住疯狂做笔记,划线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四章之后便停一停,给自己一段思考消化的时间,中途看看其他作家的东西休息一下,也当做是一种阅读铺垫,然后接着读。陀氏的作品最初读起来确实会带给人一种“生理上”的不适,如同波涛汹涌的海啸,一波接一波灭顶之灾的力量袭来,不停歇,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让人倍感压抑,甚至心生恐惧,这也是一部分读者中途弃读的原因。

但陀氏的作品从来不是给身感幸福的人看的。只有那些感到自己身处地狱,日日夜夜被荒谬和无解的思想和拷问追杀,直至如困兽般走投无路,在经历了人生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后,在生命进入倒数计时,在死亡如影随形,精神在无望的绝壁上已一脚悬空,只有那个时候,阅读陀氏的作品才有了非凡的意义。真正热爱陀氏作品的人是一群极度渴望救赎的人。从这个角度讲,陀氏的作品犹如临终关怀。周国平曾说过一句,人在面临死亡时往往会走向宗教,那么陀氏的作品就如同精神上濒临死亡的人所必然走向的宗教。陀氏在地狱里赌上自己身为作家的全部骄傲与荣誉——那强大的精神意志力、莫大的勇气与忍耐力趟出的这条血路,这条绝大多数人类所期待的从地狱走向人间,甚至也许有一丝微弱到近乎不存在的希冀走向天堂的路,后辈也将带着莫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走完。诚如黑塞所说: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骎骎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姐妹兄弟观后感


阅读后感可以体现作品对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经常撰写阅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勤思考的好习惯。您是否曾为了写阅读后感而收集相关资料呢?我为您准备了“姐妹兄弟观后感”,希望它能满足您的需求。希望通过阅读本文,您能够解决困扰您的问题!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1

昨日晚上爸爸在电脑上和我一齐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亿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齐亿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三人的名字,应对这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一遍又一遍大声的叫喊,伴奏着的插曲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久久地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20年后,大妹妹思甜成为一个钢琴家,她的一场演奏会再一次改变了她们兄弟姐妹的命运,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一齐……他们是齐亿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兄妹三人再次喊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妙,齐天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对哥哥的呼唤。

现实当中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充实,应对她们的遭遇,我甚至无法想象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苦难家庭,我只能说他们太苦,我太幸福了我要好好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学习。尽管如此,他们还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拥有了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幸福。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2

十几年前,母亲生下了我。我是头胎,也是最后一胎。我母亲没有再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国家不允许,而且因为我的家庭很穷。她一个人能支持我是个问题,更别说另一个了。

后来,当我父母外出工作时,我被送到了我二姨家。二姨家有个表妹,比我大四岁左右,所以家里每个人都爱我。如果我们一起玩,我哭了,二姨一定要批评表妹。

不过,那时发生的大都是有趣的事情:一起叠纸飞机看谁飞的又高又远,一起到田野里去放牛,甚至到别的村子里打架……后来家人问我想不想要个弟弟或妹妹,我说不想,不是因为害怕失宠,而是有亲戚们的子女来充当我的兄弟姐妹已足够。有一次,我和父亲看电视,放的是《远山姐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有一对姐弟在母亲严格的教育下生活的故事。有一次我放羊的时候,因为我哥哥不放羊,我把羊丢了。后来,我姐姐照顾我弟弟,替他拿了妈妈的鞭子。晚上,妈妈用眼泪抚摸着女儿的伤口,不停地说着安慰和鼓励的话。

后来,我姐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考试。我母亲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通知,向那些通常鄙视他们的人炫耀。我看了这部电影感动的哭了,也为美好的结局而感到欣慰。《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电影或许你看过,但我看过的是以此改编的书。

文中的大哥忆苦,“我”(思甜),小妹齐妙,小弟齐天四兄弟姐妹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父母,落入了各自不得不分开的地步。十八年后,“我”荣归故里,兄弟姐妹终于又相聚在一起了。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在地上,融化在一起,也就永远分不开了……虽然我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而且,它就在我的身边。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3

《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的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应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职责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当镜头由近而渐远,我看到广袤孤寂的冰天雪地里,那充满着寒意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周围陪伴着他的,是只有几个树杈的秃头老树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最孤独、绝望、无奈的,发出他心底最歇斯底里的呐喊!插曲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久久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20xx年后,大妹妹思甜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她的一场演奏会再一次改变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人的命运。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到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了一齐他们是齐忆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弟妹三人再次喊忆苦“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天、齐妙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哥哥的呼唤

现实当中,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充实,应对他们的遭遇,我甚至无法想象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苦难的家庭,我只能说他们太苦,我太幸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拥有了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是血浓于水!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4

《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的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当镜头由近而渐远,我看到广袤孤寂的冰天雪地里,那充满着寒意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周围陪伴着他的,是只有几个树杈的秃头老树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最孤独、绝望、无奈的,发出他心底最歇斯底里的呐喊!插曲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久久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20年后,大妹妹思甜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她的一场演奏会再一次改变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人的命运。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到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他们是齐忆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弟妹三人再次喊忆苦“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天、齐妙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哥哥的呼唤

现实当中,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充实,面对他们的遭遇,我甚至无法想象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苦难的家庭,我只能说他们太苦,我太幸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他们拥有了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是血浓于水!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5

《我的兄弟姐妹》是我小时候看过的部很感人的电视剧。最近有时间又重温了这部剧。剧集讲述了原本户幸福家庭,由于家庭变故,夜之间孩子们成为了孤儿并失散,女指挥家齐思甜首度回国举行演奏会,趁机会找寻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在父亲的音乐中,齐家4兄妹重逢的故事。

这是部没有“坏人”的悲剧故事。整个故事的所有不幸来自场车祸。年轻有音乐天赋的父亲因为交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小资的歌曲失去了转正的机会,在校长的帮助下只能去很远的乡下去教书。故事的主角,忆苦和思甜两人去看父亲,不幸看到父亲出车祸去世。个温馨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

在母亲病重去世后,乡下的叔叔把他们四个孩子接到乡下。可是叔叔家本来就有四个孩子,每天揭不开锅,婶婶每天都和叔叔吵架。忆苦就带着弟弟妹妹们起回到城里,但无家可归。忆苦忍痛把弟弟妹妹都送给了别人。由于忆苦还是会不停的去找弟弟妹妹,最后收养的人家怕忆苦带坏他们,纷纷搬家,兄妹失散。

感人的瞬间。忆苦和思甜代表了两中不同的人,忆苦对兄妹们的爱是很直接很强烈的那种,给人的感觉“不懂事”。思甜就是那种很懂事,其实是什么事情都放在自己心里的人。有时候做个“懂事”的人,其实是在隐藏了真实的自己,缺乏安全感。齐妙和齐天的养父母都在教他们叫“爸爸”“妈妈”的时候,其实对于齐天来说,是很不情愿,但为了让养父母开心,还是很努力的迎合他们。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叫新的人爸爸妈妈大概是最不愿的事,至少对我来说。

最后的故事是个大喜剧,家人团聚。大概是编剧想给每个希望,又或是这家人是在是太不幸了。而其实现实中远比编剧中来的更加真实。对于多年未见的兄妹,大家都已经在不同的世界生活,真正的对所有人的好的方式就是每个人不在打搅别人的生活。小时候,是亲如姐妹的亲兄妹,而长大后其实是四个不同的世界。有时生活就是如此,每个人都要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放弃些自己珍惜的东西。

路在远方。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6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的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四个孩子成为孤儿,老大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生妹妹送给他人抚养。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一)

昨天晚上爸爸在电脑上和我一起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亿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齐亿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三人的名字,面对这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一遍又一遍大声的叫喊,伴奏着的插曲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久久地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20年后,大妹妹思甜成为一个钢琴家,她的一场演奏会再一次改变了她们兄弟姐妹的命运,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是齐亿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兄妹三人再次喊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妙,齐天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对哥哥的呼唤。

现实当中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充实,面对她们的遭遇,我甚至无法想象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苦难家庭,我只能说他们太苦,我太幸福了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尽管如此,他们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他们拥有了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幸福。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二)

二十多年前,东北某小市镇里生活着幸福的一家,父亲是个音乐老师,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大家和和睦睦还是十分幸福的。然而,就在一个风雪的夜晚,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母亲突然病重在去医院的路上,发生了车祸,父母双双去世,四个孩子当即成了孤儿。

表叔坚持要收养这个孩子,可是表婶不同意,懂事的大哥忆苦将妹妹们带着逃走了,将她们分给了好心人,而自己却无处可归。20年以后,忆苦已经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思甜到达的那天,本来两兄妹有机会重逢,但命运却让他们失之交臂。无意中,忆苦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思甜的消息,决定到旅馆与思甜相认,谁知却意外地卷入了一宗交通事故,还成为了嫌疑犯,使忆苦不得不躲起来。

在逃跑的忆苦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在报纸上发现了他妹妹,还与几个人打了起来,惊异的发现自己的妹妹来劝架了。

演奏会的日期临近,继续藏匿的忆苦偷偷地买了两张票。而心急的思甜和齐妙在不停地寻找忆苦,企盼能兄妹重逢。

演奏会当天,大家都到场了,只有忆苦没到。原来忆苦在到音乐厅的路上由于被警察发现并被逮捕了,在恳求之下,忆苦终于来到了在音乐厅……在父亲的音乐中,四个兄弟姐妹拥抱在了一起。

这部电影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亲人之间的真挚的爱,从哥哥对妹妹的爱,又转到妹妹对哥哥的爱,层层推进,是电影推入一个高潮。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忆苦,小的时候成了孤儿,帮自己的妹妹都找到了收养的地方,而自己却流落在外,最后成为出租车司机,被误抓后,没有申辩什么,而是一心只希望能见到自己的亲身妹妹,这种情使我们无法体会的,那种看不见自己妹妹的同就像是钻心的痛。

爱永远是最美好的,但是爱也是最珍贵的,要求好好珍惜。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三)

"我们曾经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地之后,便凝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不分开。"这是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的一段话。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不仅体现在它的亲情上,还体现在众人的关爱之情上。故事以雪和音乐作为主线,贯穿情节发展的始终。结合蒙太奇的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恰到好处的连结在一起。

以思甜回国作为故事的开端,踏上祖国的土地,开始了她对往昔的回忆。艰难的寻亲路,兄弟姐妹四人在这个路上的努力,那种亲情的召唤和心灵的勾通。给观众留下感人至深的情结,让人体味到亲情的伟大。

本是一个父母疼爱的家庭,可谁又会想到,一夜之间他们便成了孤儿,许多的事的发生就是那么突然。哥哥齐忆苦为了弟妹的生活,不得不把她们送给别人抚养。父母故去,兄妹分离,痛苦一起向哥哥压来。

送小妹的时候,小妹那哭红的双眼,还有那带有祈求般的话语:"哥,不要留下我一个人。"看着这兄弟姐妹别离的场景,真是催人泪下。最令我感动的是送妹妹思甜的时候,忆苦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好人,我有钱,请你们留下她吧!"思甜的一声"哥"叫的撕心裂肺。有谁不为这亲情而落泪。

哥哥一人跑在空旷的大街上,悠长的街道衬托着哥哥孤独的背影,很凄凉,也很凄惨。

音乐同样是故事的一条主线。父亲说:"只要有音乐在,生命就不会空虚"。音乐伴随着思甜的成长,音乐也是寻亲的一个线索。生命因为音乐而变得多情,因为音乐而变得充实。

父亲是爱音乐的,这也影响了幼小的思甜。在思甜的童年记忆里,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成就了她以后的事业,以一个音乐家的身份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又以音乐会的形式使他们四兄妹团聚。

亲情是无法就距离来衡量的,即使是远在天涯,也是可以有心灵上的勾通的。这就是伟大的亲情。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四)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里面讲了四个小孩子,从小就没了父母,于是他们开始面对这流浪的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无法对待这没饭吃的日子,最后,最大的孩子想让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只好把他们一个个“卖”了,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小时侯的全家福。

之后,他们都张大了,最大的孩子却欠了很多的债,而且天天被人追杀。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这时,最大孩子听别人说他的弟弟欠了许多学费,而且身体也很虚弱。而他的小妹因没钱,却在舞厅里混。最有出息的要算大妹妹了,因为她成了一个鼎鼎有名的音乐家。

最后,再他大妹妹的演奏会时,他们终于会聚了,这时,感动了在听音乐会的所有听众。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姐妹情深。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小时侯分离了,长大了还能相聚,只要你有信心,愿望就能够达成。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五)

兄弟姐妹是从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落到地上,化成水,便再也分不开了。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这是电影的题记。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的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当镜头由近而渐远,我看到广阔孤寂的冰天雪地里,那充满着寒意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周围陪伴着他的,是只有几个树杈的秃头老树……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最孤独、绝望、无奈的,发出他心底最歇斯底里的呐喊!

首先感动的是从这四个孩子的父母不幸去逝的时候开始。清晨的早上,邻居的大妈来敲门,几个孩子接到了这噩耗。他们没有痛哭,只是哥哥凝视了一下妹妹,也许在他们的心中还不知道爸爸妈妈没了是什么概念。让我都先为他们难过了。从此之后一个温暖的家不在了,孩子们到了表叔家,但这不是他们的家,他们跑了出来。哥哥带着妹妹弟弟门开始流浪的生活。但是几个孩子又怎么能外面生存下来呢?

接着我门就是一幕一幕的被深深感动,辛酸着!哥哥把弟弟妹妹一个一个的送给了别人寄养。每一次的分离都让我的眼泪不自觉地留了下来,四孩子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投靠人家,当我看到大哥齐忆苦在迫不得已之下把几个弟妹送人时,听到他们悲痛欲绝的哭声时,我的眼泪开始肆无忌惮地决堤,泣不成声……那份感动与悲惨,让我的心一起一伏地强烈共鸣,每一次重温,泪水就夺眶而出,再想想他们小时候和全家人一起过新年的情景时,他们之间的温馨,他们之间的平凡却美好的相处模式;他们兄妹几个巧遇鸡蛋,结果哥哥把鸡蛋都分给了三个弟弟妹妹。回家后被挨了打,结果妹妹给大哥送了一个馒头。妹妹生病了想吃罐头,却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实现这个简单的愿望,哥姐几个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这对小孩子来说又是何尝的不容易。体现着浓浓的兄妹情。更加体现齐思甜和她的兄弟姐妹在父母双亡后的心如刀绞和孤立无助时,只觉得自己胸口被撕裂了泪水模糊了双眼。

世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只要有血缘关系存在一天,即使相互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寻找对方的决心。因为,有这么一句话叫“血浓于水”。其实,讲的就是亲情。想想,电影中的齐思甜不就是这样吗?她为了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惜千里迢迢赶回中国,来开音乐会,其实只为了能够找到他们……有家的人是幸福的,能珍惜家的人则是明智的。家犹如一株小树苗,只有每个家人无时无刻地都去关心它,家这棵小树才会茁壮成长,终成参天大树。珍惜,靠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爱与真诚。有爱的家是美满的,有真诚的家则是快乐的。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7

《我的兄弟姐妹》结尾十分让人失望,十分烂俗的那种,群众起立鼓掌,显出好感动的样貌。好在这样的结尾之后,又回到了开头,崔健扮演的父亲,以及母亲,童年时的兄弟姐妹,依次正面朝着我微笑。

不必忌讳泪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此坚硬,因此还是就应让泪水把它泡软一些。而对于这部以泪水为诉求的柔软的电影,其中的坚硬之处显得更为扎眼。情节上的牵强之处我那里就不必挑剔了。另外,梁咏琪表演僵硬;夏雨的表演像是小品;妹妹齐妙长大后的形象也很类型化,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最不舒服的当然是结尾,齐思甜的演讲已经生硬到像讲话稿,而接下去团聚后的场面拍得更僵硬不堪:兄弟姐妹们拥抱在一齐,然后是感动的群众纷纷起立鼓掌,带大哥齐忆苦来音乐会的警察得到一个英雄人物式的特写,他们也感动地鼓起掌来。这段场面生硬得像会议,镜头的运用也同一般新闻报道隆重会议时的用镜如出一辙。

但是,与我的心理预期相比,我的最大遗憾是:崔健在电影中完全被浪费了,除了那首返璞归真,简洁感人的《梦》。他演的是一位音乐教师,他在电影中说:只要有音乐在,你的心灵永远不会寂寞。此后,电影还透过女儿的回忆来强调这句台词。在影片的宣传中,我也注意到这句话。甚至在电影的一开头就说,我们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于是我在看电影时一向期盼对这些话有具体的体现。

但竟然没有。

兄弟姐妹们的生活与音乐毫无关联,即便是当了指挥家的齐思甜(梁咏琪),他们的童年场景与我们的记忆惊人的相似,也令我们一次次感动,但看不出作为音乐教师的父亲对子女在这方面的熏陶。如果有音乐的线索贯穿,坚信会极大的丰富这部电影的表现力。但结果,电影反复强调的音乐改变生活的台词也完全落了空。我猜测是正因编导只想赚人泪水,而心甘情愿地放下了音乐方面的野心。对音乐的顾此失彼和崔健的重头主演(他在电影里似乎能够被视为灵魂人物)构成巨大的反差,显示出导演的缺乏才华或者缺乏自信。

这部电影的缺点显而易见,但依然值得买票一观。看了很多国产电影,往往沉溺于假模假式,不是装深沉,就是装高雅,甚至装高尚。但这部电影态度十分老实,目标简单,就是让立场不坚定的观众流泪。态度老实,手法却颇高明,几处煽情戏都很有技巧,让你泪水流得自然舒畅。童年时的大哥分别把几个弟妹送给不一样的人家那段戏,层层递进,步步催泪,可谓高潮迭起。

哭吧,但不好指望在看电影时流下的泪水中得到升华。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8

兄弟姐妹是从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落到地上,化成冰,便再也分不开了。这部电影中没有华丽的台词,有的只是简单、朴实的情节,真挚而纯朴的情感打动了我。四兄妹是不幸的,他们很小就成了孤儿,很小的时候就要过早地尝到手足的离别之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正因父亲给了他们情感和精神上的指引,他们的心中充满着爱,在20xx年后,他们依然彼此相爱,不管有多么的艰辛与困难,他们都是在寻求自己的手足。

这部电影让我整整痛哭了半天,回味了数天。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镜头总是历历在目。当齐妙从她养母手中挣脱,一边跑,一边喊:“哥哥,别走,带上我。”那弱小的身影拉长,那微弱的声音是那样无力,她没有力气再去叫哥哥了。当忆苦把最后的大妹妹送给别人后,他一路狂跑,疯狂地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地着充满寒意的阳光,跪倒在茫茫的雪地时呐喊:“爸、妈,忆苦对不起你们,齐妙,齐天,思甜,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妹血浓于水,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的忏悔,忏悔身为一个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职责,也是对老天爷命运安排的不满,更是一个孩子发泄愤恨的表现方式。镜头中,我看到广阔孤寂的冰天雪地里,那充满寒意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陪伴他的也只有几棵秃头老树——那是一个略带着童音的孩子的孤独、绝望、无奈时发出他心底最歇息底里的呐喊。插曲中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打在我的心里,火热的情感与电影的画面中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久久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亲情至深,是正因它血浓于水,它离幸福最近,质感的手足情教会我们种幸福的方法,只要心中有幸福的种子,就能催生出浓浓的手足情。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9

《我的兄弟姐妹》是xx年上映的家庭剧,由俞钟执导,刘晓庆、李幼斌、杨恭如、何冰等人主演。这出戏讲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变化,孩子们一夜之间成了孤儿,分居了。女指挥家齐思坦在中国首次举办**会,寻找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在父亲的**中,齐家4兄妹重逢的故事。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篇一: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有四个孩子从小就没有父母,所以他们开始面对流浪生活。

开始的时候,他们无法对待这没饭吃的日子,最后,最大的孩子想让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只好把他们一个个“卖”了,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小时侯的全家福。

之后,他们都长大了,但老大欠了很多债,每天都被人追杀。这时,大儿子听说哥哥欠了很多学费,身体很虚弱。而他的小妹因没钱,却在舞厅里混。

最有出息的要算大妹妹了,因为她成了一个鼎鼎有名的**家。

最后,再他大妹妹的演奏会时,他们终于会聚了,这时,感动了在听**会的所有听众。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姐妹情深。其实,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小时侯分开,长大后可以聚在一起。只要你有信心,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我的兄弟姐妹们感触后第二章:兄弟姐妹们是从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落到地上,化作水,他们再也不能分开了。——这是电影的题记。

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的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

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当镜头由近而渐远,我看到广阔孤寂的冰天雪地里,那充满着寒意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周围陪伴着他的,是只有几个树杈的秃头老树……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最孤独、绝望、无奈的,发出他心底最歇斯底里的呐喊!

首先,四个孩子的父母不幸去逝,令我感动。早上,邻居的阿姨来敲门,几个孩子收到了这个坏消息。他们没有哭,但是哥哥盯着妹妹看。也许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概念是什么。

让我都先为他们难过了。从那时起,一个温暖的家消失了。孩子们去了他们表兄弟的家,但这不是他们的家。他们跑了。哥哥带着妹妹弟弟门开始流浪的生活。

但是几个孩子又怎么能外面生存下来呢?

接着我门就是一幕一幕的被深深感动,辛酸着!哥哥把弟弟妹妹一个一个的送给了别人寄养。每一次的分离都让我的眼泪不自觉地留了下来,四孩子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投靠人家,当我看到大哥齐忆苦在迫不得已之下把几个弟妹送人时,听到他们悲痛欲绝的哭声时,我的眼泪开始肆无忌惮地决堤,泣不成声……那份感动与悲惨,让我的心一起一伏地强烈共鸣,每一次重温,泪水就夺眶而出,再想想他们小时候和全家人一起过新年的情景时,他们之间的温馨,他们之间的平凡却美好的相处模式;他们兄妹几个巧遇鸡蛋,结果哥哥把鸡蛋都分给了三个弟弟妹妹。

回家后,我被打了。结果,我姐姐给我大哥送了一个馒头。妹妹生病了想吃罐头,却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实现这个简单的愿望,哥姐几个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这对小孩子来说又是何尝的不容易。体现着浓浓的兄妹情。

这也表明,齐思坦和她的兄弟姐妹在父母去世后无助时,感到胸口撕裂,眼睛模糊。

世界上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最珍贵的是家庭。只要有血缘关系,即使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止寻找彼此的决心。因为,有这么一句话叫“血浓于水”。

其实,讲的就是亲情。想想,电影中的齐思甜不就是这样吗?她为了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惜千里迢迢赶回中国,来开**会,其实只为了能够找到他们……有家的人是幸福的,能珍惜家的人则是明智的。

家就像一棵小树苗。只有每个家庭成员时时刻刻关心,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珍惜,靠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爱和真诚。有爱的家是幸福的,有真诚的家是幸福的。

我的兄弟姐妹印象三:它告诉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一个家庭发生了意外,父母双双死亡,四个孩子成为孤儿,大姐姐齐忆把自己的妹妹送给别人抚养。当他把大姐交给别人时,他一路跑,喊着三个兄妹的名字。面对冰冷的阳光,他跪在雪地里,一遍又一遍地喊道:

“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也是向父母忏悔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还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未成年人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

当镜头由近而渐远,我们观众看到和听到的是:广袤孤寂的冰天雪地里,刺眼的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周围陪伴他的是有几个树杈杈的秃头老树;一个仍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孤独的、绝望的、无奈的,发出他心底最歇斯底里的呐喊……每一个音符都重重的敲打在我们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视电影画面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久久沉浸在其中,任凭泪水滚滚而出。

20年后,锡坦的一场**会再次改变了他们兄弟姐妹的命运。演唱会当天,虽然她在去**厅的路上被**发现并逮捕,但在她父亲**的恳求下,全家四兄弟姐妹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分别是齐忆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弟妹三人再次喊忆苦“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天、齐妙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哥哥的呼唤……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10

最近,我和妈妈共同观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电视剧。它对我的影响很大。

他们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很不幸,那天三个孩子到爸爸工作的工厂去探望父亲。就在他们即将想见的那一刻,他们的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倒在地。他们的母亲身体一直很不好,终于有一天,他们的母亲再也坚持不住了。

这一家人所有的“顶梁柱”一下子全没有了。病魔夺走了妈妈的生命,车祸抢走了爸爸的生命。兄妹三人一个个成了孤儿,他们以讨饭为生。他们的大哥为了让2个弟妹长大后有所出息,就把他们一一送给有钱人家。哥哥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对得起已经死去的父母。

大家想一想,我们跟他们相比,我们是那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爱,听爸爸妈妈的话,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长大后,大哥是一个做事冲动,不加思考的人。他的弟弟很聪明,善于思考,是个优秀的医生。他们的妹妹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灵气,再加上她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断的练习,成为了另人羡慕的钢琴家。

18年之后分散多年的三个兄弟姐妹终于团聚。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认为我们一定要从小打好基础,认真学习,长大后才可以有出息。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11

《我的兄弟姐妹》人物性格分析

齐家四兄妹,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这跟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有所不同而各有特点。

在起初,一家幸福美满的时候,孩子们原本的心性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他们在一样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都有着善良、正直的性格,但是年龄大小不同,他们的性格就有了差异,年龄大的孩子,像齐忆苦和齐思甜他们就更加有责任心一些,也能对别人更加宽容,而身为老幺的齐天和齐妙会更加的天真烂漫一些,他们所表现有思甜的勤奋懂事,忆苦的敢作敢为,齐天的朝气蓬勃,齐妙的开朗活泼。

但是,当家庭主力爸妈去世后,迫于无奈,兄长并没有慌乱,而是清楚自己无力照顾他们,所以很果断的把弟弟妹妹们放在不同的家庭养着,齐思甜去了刚要出国的年轻夫妇家里,齐天去了是文艺青年的夫妇家里,而齐妙去的则是年过半百的老年夫妻家中,齐忆苦则靠着自己在这个城市里摸爬滚打,几年之后,他们的性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思甜的大方得体、勤奋、谦逊等(虽已成为音乐家,但身上不见半点骄横之气),齐天的勤奋、犹豫、羞怯等(继父继母死后,自己努力挣钱上学),齐妙的张扬、铺张、个人主义等,忆苦的坚韧、果断、狡诈等(一个人在都市)。

这些性格的形成跟她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不同家庭的教育环境有所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所不同所导致的他们性格的差异,思甜之所以成为那样一个音乐家,首先有做音乐老师的父亲,再加之后来的继父母也有这方面的意识和他们所处于国外那种开放

的环境当中;齐天,也和思甜一般有着父亲给予的文学才干且生活在一对文学青年家中,自然那股书生味很自然的透露出来,因为在家中是年龄较小的,所以比较胆小依赖哥哥姐姐,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没了,他要被送到别人家里寄养了,而且,他已经过了被收养的最佳年龄,在养父母表现出不是很想收留他的时候,他很乖的本书只是因为害怕被再次抛弃,所以他性格比较羞怯和谨慎;齐妙,因为是家中的老幺,所以很多时候家里人会比较宠她,而且年龄太小了,对于被送到别人家里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哥哥要离开自己所以很伤心,她被送给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这就好像是老来得子一般,“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样的疼爱,所以她的性格比较冷漠不大会关心别人且个性散漫经常跟一些街头混混一起玩;忆苦一切靠自己,学得一身存活的本领,但是个性太过冲动缺乏自制力。

“世界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用这句话来形容人的性格是最不为过的,因为生理遗传、家庭教育、社会地位(角色)不同而不同,且没有完美性格,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我们的性格做更好的自己。

姐妹兄弟观后感 篇12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范文3篇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一)

昨天晚上爸爸在电脑上和我一起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一家庭发生意外,父母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亿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齐亿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三人的名字,面对这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一遍又一遍大声的叫喊,伴奏着的插曲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里最浓重的情感分子上,火热滚烫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久久地沉浸在其中,任凭我的泪水滚滚而出……

20年后,大妹妹思甜成为一个钢琴家,她的一场演奏会再一次改变了她们兄弟姐妹的命运,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是齐亿苦、齐思甜、齐天、齐妙。当兄妹三人再次喊哥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忆苦当年告别弟弟妹妹时,思甜,齐妙,齐天那断肠的哭喊和对对哥哥的呼唤。

现实当中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充实,面对她们的遭遇,我甚至无法想象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苦难家庭,我只能说他们太苦,我太幸福了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尽管如此,他们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他们拥有了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二)

二十多年前,东北某小市镇里生活着幸福的一家,父亲是个音乐老师,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大家和和睦睦还是十分幸福的。然而,就在一个风雪的夜晚,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母亲突然病重在去医院的路上,发生了车祸,父母双双去世,四个孩子当即成了孤儿。

表叔坚持要收养这个孩子,可是表婶不同意,懂事的大哥忆苦将妹妹们带着逃走了,将她们分给了好心人,而自己却无处可归。20年以后,忆苦已经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思甜到达的那天,本来两兄妹有机会重逢,但命运却让他们失之交臂。无意中,忆苦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思甜的消息,决定到旅馆与思甜相认,谁知却意外地卷入了一宗交通事故,还成为了嫌疑犯,使忆苦不得不躲起来。

在逃跑的忆苦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在报纸上发现了他妹妹,还与几个人打了起来,惊异的发现自己的妹妹来劝架了。

演奏会的日期临近,继续藏匿的忆苦偷偷地买了两张票。而心急的思甜和齐妙在不停地寻找忆苦,企盼能兄妹重逢。

演奏会当天,大家都到场了,只有忆苦没到。原来忆苦在到音乐厅的路上由于被警察发现并被逮捕了,在恳求之下,忆苦终于来到了在音乐厅……在父亲的音乐中,四个兄弟姐妹拥抱在了一起。

这部电影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亲人之间的真挚的爱,从哥哥对妹妹的爱,又转到妹妹对哥哥的爱,层层推进,是电影推入一个高潮。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忆苦,小的时候成了孤儿,帮自己的妹妹都找到了收养的地方,而自己却流落在外,最后成为出租车司机,被误抓后,没有申辩什么,而是一心只希望能见到自己的亲身妹妹,这种情使我们无法体会的,那种看不见自己妹妹的同就像是钻心的痛。

爱永远是最美好的,但是爱也是最珍贵的,要求好好珍惜。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三)

"我们曾经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地之后,便凝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不分开。"这是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的一段话。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不仅体现在它的亲情上,还体现在众人的关爱之情上。故事以雪和音乐作为主线,贯穿情节发展的.始终。结合蒙太奇的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恰到好处的连结在一起。

以思甜回国作为故事的开端,踏上祖国的土地,开始了她对往昔的回忆。艰难的寻亲路,兄弟姐妹四人在这个路上的努力,那种亲情的召唤和心灵的勾通。给观众留下感人至深的情结,让人体味到亲情的伟大。

本是一个父母疼爱的家庭,可谁又会想到,一夜之间他们便成了孤儿,许多的事的发生就是那么突然。哥哥齐忆苦为了弟妹的生活,不得不把她们送给别人抚养。父母故去,兄妹分离,痛苦一起向哥哥压来。

送小妹的时候,小妹那哭红的双眼,还有那带有祈求般的话语:"哥,不要留下我一个人。"看着这兄弟姐妹别离的场景,真是催人泪下。最令我感动的是送妹妹思甜的时候,忆苦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好人,我有钱,请你们留下她吧!"思甜的一声"哥"叫的撕心裂肺。有谁不为这亲情而落泪。

哥哥一人跑在空旷的大街上,悠长的街道衬托着哥哥孤独的背影,很凄凉,也很凄惨。

音乐同样是故事的一条主线。父亲说:"只要有音乐在,生命就不会空虚"。音乐伴随着思甜的成长,音乐也是寻亲的一个线索。生命因为音乐而变得多情,因为音乐而变得充实。

父亲是爱音乐的,这也影响了幼小的思甜。在思甜的童年记忆里,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成就了她以后的事业,以一个音乐家的身份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又以音乐会的形式使他们四兄妹团聚。

亲情是无法就距离来衡量的,即使是远在天涯,也是可以有心灵上的勾通的。这就是伟大的亲情。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这样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1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成功,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说说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信念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2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比起对上帝是否存在的神学思考,我更乐于认可小说中对父与子关系的阐述——生人之父不算父,生且养之才算亲。全文讲的就是一个殺父案所引起的轰动,其中父亲的形象是放荡不羁只顾自己私欲的一个老色鬼,并且因为与长子同时爱上一个风流女子而争执不断,这也正是文中案件的迷惑点所在,导致德米特里替真正的凶手——他的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背上了沉重的罪名。而卡拉马佐夫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哥伊凡是导致父亲死亡的间接谋杀者,他的骨子里无不散发对父亲的深切鄙夷,只希望世上能少了这么一个祸害,但三弟阿列克谢却坚信信仰能洗涤人的内心,他对父亲既不嫌弃也不喜爱,更多的是给予宗教式的博大宽容。当然,也正是如此矛盾的兄弟情,才能让我们兴致盎然的一直读下去,甚至到了结尾时都意犹未尽,只可惜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也无法把下部续上,只能由我们天马行空的自行畅想了。

老卡拉马佐夫作为大家长,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他不但不养育其亲生骨肉,甚至剥夺他们遗产的继承权,无视幼小生命的生死存亡,在这一点上还多亏了他的仆人格里特里的细心照顾。最让人愤慨的是,如此不堪的贪财好色之徒还带来了四个鲜活的生命,不仅让自己成为了做父亲的反面教材,也让自己的儿子失颜于拥有卡拉马佐夫这个姓氏,这在伊凡内心所受的煎熬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对于老卡拉马佐夫身为父亲的最佳定义,辩护律师在其演说中已发挥了他高度的呐喊,这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为人父母,最基本的是对孩子的尽职尽责。

长子德米特里虽然继承了父亲风流成性的血脉,但他跟老卡拉马佐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勇于忏悔:他会因为私吞钱财而愧对卡捷琳娜,也会因为胡作非为而谈心阿列克谢,最后更是因为自己曾有过殺父的念头而默认了这宗错案的判决。可终究一切都改变不了德米特里的命运,他的行为是遭人厌恶的,纵使有再纯洁的心灵也不会被世人所认可,追其根源却仍是在于他的父亲。因为从小的成长中没有得到过爱的浇灌,他发了疯般的爱着格鲁莘卡,至于以后的道路要如何开辟下去,德米特里是茫然无知的,他在欲望的诱因下,只是在浑浊中度日,早已陷入了矛盾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德米特里接连两次的挥霍场面,在常人看来只是热闹和可笑的,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日益干枯的心灵。

二子伊凡无疑是几个孩子里最有出息的,他早早的就学会了自力更生,也一直在竭力摆脱卡拉马佐夫式的生活方式,可他跟阿列克谢谈话时说到的三十岁之前的打算却彻底表露了他的本性。伊凡一直是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所崇拜的对象,悲剧的发生也正得益于他暗中的沉默不语,可他却并不是那么的工于心计,以至于到最后他想设法证明哥哥是无罪的时候也已无能为力。他在宗教大法官的著作中所流露的思想是十分偏激的,他既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也不相信灵魂的转世轮回,他关注的是孩子所遭受到的非人教育,以及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伊凡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深省的,他想忏悔都已没有机会,只能日益接受心灵上的折磨。

三子阿列克谢的形象在小说中是完美化了的,他那颗心慈悲的可以宽容一切的不堪,这或许是受佐西马长老的影响——不仅承担自己的过错,也要共同承担他人的罪过。阿列克谢是父子兄弟间最重感情的一个,他既能接受父亲平日的叨叨絮语,也能让德米特里打开心扉,更能跟伊凡侃侃而谈,唯有斯梅尔加科夫一直获取不得他的好感,以致于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直觉告诉他凶手就是这个私生子。阿列克谢在孩子中也是很受欢迎的,文中插叙进来的伊柳沙一死之事,更完善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认可,甚至于影响到了郭立亚跟其他小孩对生活的认知,最后结局所达成的共同协议——永远不忘彼此,更是为如此诚挚的感情打动人心。

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其实是最可怜又最可恨的,他可怜在从小没有父母亲的疼爱,可恨在为了一点钱财能狠心殺父。斯梅尔加科夫作为私生子,其实是对卡拉马佐夫父子都带有偏见的:他虽然听命于德米特里,却暗羡他的嚣张并栽赃嫁祸于他;他虽然钦佩伊凡的学识,却暗于计谋并假借他的手行凶;对于老卡拉马佐夫更是唯命是从,却在暗地里磨刀霍霍向猪羊;唯有阿列克谢这个天使般存在的人物,他无法发挥其隐藏的仇视心理。最后的他是受到了命运惩治的,或许自杀对他这个无身份的社会角色才是最大的解脱。

文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主要是卡捷琳娜和格鲁莘卡,就情感角度出发,我更喜欢格鲁莘卡敢于对爱情的表达和追求,而十分厌恶卡捷琳娜那种惺惺作态的似爱非爱。卡捷琳娜和伊凡确实是双方相爱的,他们却都不敢坦然的面对这份感情走在一起,而卡捷琳娜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自己去爱德米特里,这种报恩的方式只会更加深德米特里的负疚感,甚至于她在出席法庭作证时的前后不一,也都表现出对德米特里极大的不尊重。我不知道结尾时在他们三人的会面中各人是何其的复杂心理,我只知道这样的碰面只能引起误解,也只能带来痛苦。

首先要申明的一点是,我是无神论者,也不相信灵魂转世一说,但我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更坚信做了坏事是会引起良心上不安的,除非你不是会思考的人类。但社会上有一种特别泛滥的现象不得不提一下,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都是信奉个人主义的,可在他们遇见困难或不平时,总不免哀怜几句——祈求上帝保佑!还望老天开开眼!诸如此类的话应该是数不胜数的,如果话说出口只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短暂慰藉,那我觉得这种边界不清的一类人在骨子里还是肯定上帝存在的。很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肯定了宗教影响力的,所谓的“抬头三尺有神明,善恶终有善恶果”,个人觉得还是靠心灵的安定与否。

我是不太喜欢这个结局的,不仅仅是因为德米特里没有洗脱罪名,更因为辩护律师那么一番急切的对父爱的呐喊,居然没有赢回那几个庄稼汉的决心,这才是现实的悲剧。不管是多么伟大的真理,总是要落实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去验证的,如果平民百姓不能接受生之为父的职责所在,那老卡拉马佐夫的死也就不值一提了,一代接一代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只能在无爱的环境中逐渐枯萎。

严格说来,这也算一个考验逻辑的推理小说,尤其表现在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精彩演说上。相信眼见为实的人是不愿再去细敲其间的破绽的,可辩护律师却带领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的表里不一,所谓的证人说的证词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违背了法律所要求的公证。而斯梅尔加科夫也正是抓住这一点,才为自己洗脱开了真正的嫌疑,你若说他是聪明绝佳的,可仔细一想也不过是很平常的思维漏洞,只可惜不集中脑力的我们很难把案件伪造的如此完美。不过我也时常在揣测,如果斯梅尔加科夫第二天羊癫疯没有真正发作的话,那他在接受审讯时是否经得起心灵上的考验,而一直蒙骗过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更愿意把德米特里跟阿列克谢归为一类,而伊凡跟斯梅尔加科夫归为另一类,虽然他们有相同的血脉,却并不代表人生的信仰趋同一致。而我从这个殺父案里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如果你的人生像老卡拉马佐夫一样是个错误的存在,那就千万别让这种错误继续延续下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3

许子东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

最简单了,你看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坏人。好的文学作品,你找不到哪一个是绝对的坏人。简单说销量最高的两本中文书,《红楼梦》和《家》。仔细一看区别就在于《家》里边是,一半好人一半坏人。《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所以这个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公式。

高明的作家知道人性的复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好坏几几分成,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这样你会觉得真实,不是假大空的真善美,而是有血有肉、没有疏离感的你我他。吸引着你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体验他的内心纠缠与挣扎。

高明的作家总有自己的野心,想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透过笔下的人物进行诠释,而他的作品也像一面镜子,照见读者内心的明亮或阴暗。反正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知。(阅读至此尤爱正与反、伊万,期待最后两章带来的体验)

陀氏对于人性的剖析确实深刻,内心戏的部分尤为出彩,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下天人交战,发人深思。(作家有种控制权,对笔下的人物生杀予夺,演绎悲欢离合。但是这种精分活动也反映了作者性格的敏感,或者经历的多舛)

本书的阅读到后段愈加精彩纷呈,前面有碍我观感的在于俄国人物名称的多样(尽管本书开头有人物关系表,还是晕人),以及不习惯陀氏的行文风格(主线之外对其他人物的刻画,感觉与情节无关,但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有关),又及整篇小说浓郁的宗教风(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序言有介绍作者背景,但是它剧透了!剧透了!剧透了!啊!丧失了一丝推理的乐趣)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4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我一定要高声赞美这本书,这个故事,这位作者。

故事围绕卡拉马夫家族展开的,一位父亲和三个儿子加一个私生子。父亲和大儿子喜欢上同一个女人,由此上演了一场闹剧。

老卡拉马佐夫:嘲弄人生、心术不正、玩世不恭的酒色之徒。

大儿子德米特里:管它整个世界化成一片火海,只要我一个人活得自在。

二儿子伊万:有着出众的智慧和耀眼的学力,但却没有任何信仰,和他的父亲一样,排斥甚至否定生活中很多的东西。

三儿子阿列克塞:上帝的乖孩子,天使一般的存在。

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伊万思想的执行者。

老头和自己的儿子德米特里争风吃醋,伊万喜欢上哥哥的未婚妻,高潮在老头被杀,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凶手是德米特里,实际上是斯麦尔加科夫。而阿列克塞目睹这一切的发生。

最终,德米特里被发配,伊万疯掉,斯麦尔加科夫自杀,阿列克塞走向尘世,尾声。

书中用了大量的心里分析,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群众的反应等等很值得研究一番。

对于人生的态度,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命是我们从世界得到的礼物,我们要让其过得精彩,因为最终我们要还回去。你是否也赞同,如果赞同那你多多少少会有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影子,你不够放荡,因为你勇气不够(或者你修养太好,坏笑)

对于信仰的态度,对社会的反思,对于爱热闹的旁观者,对于社会制度。大家不过都是乌合之众的一份子,谁也不圣人。即使你是圣人,又怎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5

今天周末又下雨,护理了头发,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终于读完了晦涩难懂的书,感觉有点轻松,其实越到后面,感觉并没有那么难。熬过去就是春天。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的父与子,兄弟间性格各异鲜明,代表了俄罗斯性格。他们在思想、感情、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引出的弑父案件。看了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读了译者的后记,老大米嘉就是陀氏的影子,费奥多尔就是陀氏的父亲。真的是小说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陀氏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疾病、贫困、赌博伴随一生。嗜赌如命,债台高筑,唯有拼命写作,既是高产作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生活在动荡变革的俄国社会,因此其作品就容纳了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陀氏就代表了彼时的俄罗斯,他的旷世奇才留给人类丰富的遗产。读完此书后,又把序看了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是有了与原文相呼应的感受。陀氏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那种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所以看得我比较的焦灼,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这本书的序写得挺好的,俄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了,特别是陀氏的小说,对陀总结这么到位。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三本外文作品,从开始的懵,打脑壳,硬着头皮看下去。到现在觉得外文作品有意思,有水平,有思想。看来凡事坚持,不要有畏难情绪。想想10多年前看外文文献,因为专业术语不认识,英文水平差,读懂第一篇文章花了20天啃懂,到2个星期,1个星期,几天。只要坚持,铁树都能开花。好在看书上,目前坚持得不错!其他的还做得不好。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6

疯狂接连着疯狂,理智掩盖着理智,真是了不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人名实在太难了,也是因为故事真的太容易引人联想和思考。读到后来有些细节都忘记了,还要再重新翻前文去找,但是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阅读的拖沓,在延长的阅读过程当中,阅读时激动兴奋的观感也延长了,以便有更长的时间来好好体会这个长篇。

首先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在三个兄弟有其各自的特色。

米嘉,正如阿辽沙所说“他也许是狂暴的,克制不住欲望的冲动,但他也是珍惜名誉、有自尊心和慷慨大度的,甚至愿意做出牺牲,如果要求他这样做的话。”他有着“货真价实的高尚”,也有着“货真价实的卑鄙”。

伊万,完全是米嘉的对立面,他不信上帝甚至不信道德,他与阿辽沙的辩白和在开庭前他与魔鬼的斗争真是精彩万分,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现代青年,有着十分耀眼的学历和相当出众的智慧,然而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对生活中的很多甚至太多的东西一概排斥,彻底否定,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斯乜尔加科夫曾经这样评论他“要说三个儿子中哪一个性格比较像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就得数他——伊万·费奥多罗维奇!”

阿辽沙,“这还是个少年,他虔诚、温顺”,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在最后与孩子们分别时的一大段独白,让人感觉这是佐西马长老精神在现世的延伸,用最纯净的爱去感化覆盖一切。

伊万和米嘉像风与火,激烈地缠绕与燃烧,而阿辽沙像雪,无声息压制了所有

荣如德说这三兄弟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但其实在看了译后记,稍微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历程和性格特点之后,个人觉得他是在用三个兄弟写自己,写自己的精力,投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写自己在宗教、理性间的矛盾,在卡拉马佐夫性格中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也体现着他本人内心思想的碰撞。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样厚的长篇但没有多余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将高尚与卑劣、美与丑赤裸裸展现出来。但是也很希望能看到后面的故事,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结尾就戛然而止,虽然可以当做开放结局,任由自己思考想象但也有点可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7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000字!

书是看完了,是我读过的陀的书里面最厚的一本书。但是我不知道说什么。如鲠在喉,词穷,信息量过大导致无法吸收。这本书不仅仅是小说,除了陀书中代表性的人性的挣扎,它还充满着话剧的张力与紧凑感,哲学书的思辨。

这本书对话似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撑起了整本书的框架。我看的版本,扉页清清楚楚地把故事梗概剧透了我一脸,让我一开始就锁定了凶手。本以为这会影响我阅读的乐趣,但是后面我才发现,知道那点情节根本算不上影响。这本书阅读的乐趣与谜题不是凶手是谁,不是和读者玩猜杀人者是谁的游戏,而是直接把最震撼的心理冲突、最无助的人性挣扎倾洪而下,震撼给你看,错综复杂给你看。

上卷读罢,居然命案还是没有发生。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但是头很疼,下卷看完更懵了,细节与震撼点太多反而导致词穷。

先从三兄弟讲起吧;

德米特里,本性善良但容易冲动,诚实又充满情欲,越到后面,德米特里越让我感受到他性格中高贵的一面;他虽然外表粗犷,但也有自己的人格信念;他不齿于做那些下流卑鄙事情,在抓捕时也因为自己的人格受辱大发雷霆。

伊万,理性的代表,大家很怕他,他的心中有自己的疑惑,我甚至觉得他回来就是为了观察卡拉马佐夫式的生命能否给予自己问题的答案。佐西马长老曾对他说,他在骗自己,他不相信自己写的理论。他悲哀于自己的理论,但又不知如何证否,这种矛盾和冲突贯穿整本书;理性与宗教的冲突,人能否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存在的价值。阿辽沙说过,伊万追求的不是钱财、不是安逸、他追求的可能是苦难。他的理论让罪恶有机可乘,他清楚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站在法庭拿出三千卢布时,是伊万的高光时刻,因为他选择与自己的理论相违背,选择不去继续欺骗自己。这次的经历虽然没有改变德米特里入狱的结局,但对伊万来讲是必要的,是他揉破自尊与自己讲和的第一步,希望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阿辽沙,神性的代表,他的性格中坦荡与待人平等这一点让人人都喜欢他,他向往光明,可是他的内心是否坚定需要打个问号。他惹人喜爱这个特性让他难以亲自看到伊万、斯乜尔加科夫那些阴冷的性格所承受的冷漠与痛苦。在我看来,他有得天独厚的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的一面,但另外一条路必须要体验,才能真正地爱这个世界,他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斯乜尔加科夫,令我费解的角色。书中的着墨不多,但是像是一个利用伊万,但二者的差距会让人认为是他反被利用的角色。斯乜尔加科夫做了伊万恶的一面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确是合谋,但是斯乜尔加科夫本人认为是伊万指示,他不过是“跑腿的”。在我看来,二者最后一次见面时,他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并且自己和伊万都不是那么相信“没有永恒的上帝,也没有道德”。斯乜尔加科夫为什么自杀?我的理解是,他本身认为自己不过是执行者,所以不管有没有“主”,他都不会害怕。但如果刚才的理论不成立,没有“无所不可”,那他不是“跑腿的”,他就是真凶,终身难逃凶手的罪名与“明察秋毫的主”的审判。明天如果自己被怀疑,哪怕是怀疑,后面的一切也不再那么顺利。如果自杀,明天法庭上伊万没有证人,也就无话可说,自己死掉的价值远远大于继续活下去的价值。斯乜尔加科夫的自杀让伊万后续法庭上的坦白更显困难,斯乜尔加科夫是否乐于见此?在伊万眼中一辈子都是苍蝇的他,终于让伊万跌了一个大跟头。在一个尊敬和在乎的人的心中,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书中还有很多思辨的成分在里面,举例来看。

佐西马长老提到的,不要欺骗你自己,这一点好难。人先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才会察觉自己是否是在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但又无力改变是否会比未察觉到自己在欺骗自己更痛苦?对于怀疑的观点证否的代价是否又是我们可以承担的?聪明如伊万也会因此疯癫,不加思索地深爱并相信着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伊万最后是否被拯救,希望他的经历可以给出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书中借霍赫拉科娃夫人提到的爱的热忱的原因是渴望赞许和以爱还爱,这一点也令人深思。我们的善良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在行善的时候是否在渴望什么?当这种善良不被人理解,我们是否还可以继续爱着世人。如果可以,这份爱的源头是什么?佐西马长老说到的,越是对具体的人憎恶,越是对全人类爱得炽热。那份炽热的来源是否是同情?越是憎恶这个世界,越是对人类充满同情。可是这份感情的源头是对这个世界的憎恶。所以人性要足够强大,足以看到这个世界破落不堪的一面但仍心生光明。要与世界和解,才能坦荡地爱一切。人性强大的一种可能是经历苦难,所以才会有苦难救赎的主题吧。

非常精彩的书,细节值得推敲,情节巧妙精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陀后期作品愈发对人物刻画信手拈来,人物真正的想法没有埋在文字里,而是进一步埋在了行为里面,可能会与文字内容相反。并且一段对话中复杂人物会有多重行为表现,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真实感与冲击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在这一点伤体现得尤为明显,人性中行为与性格的有趣之处这一点就值得再刷一遍。此书成功替换《白痴》,成为我心中目前看过的陀书中的最高位。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8

每一个灵魂都沟通着地狱与天堂。善与恶在其中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使与魔鬼彼此交战,此消彼长,各有胜场。爱恨由此而发,喜怒接踵而来。一个人的灵魂得要多强大,才能承受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一个人的意志得要多坚定,才能站定一方,与自己携手前行?一个人又要多睿智,多镇定,多洒脱,才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灵魂作壁上观,不为所惑?大概只有宗教信仰中的佛陀与上帝一类吧。

当然,我还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为我所钦佩所景仰所爱慕的灵魂。如俯仰于天地之间并怡然自得的庄周,有丹心一片的文天祥,还有我们的革命英雄刘胡兰,等等。然而我所见的只是我所见到的他们的灵魂,并非他们自己所见到的。还有一个人,是我一直以来都喜爱的文豪苏轼,他的豁达与洒脱几乎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乌台诗案后他所表现出的惊惧与惶恐,更让我觉得他的真实与可爱。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见识到的当然不仅仅是卡拉马佐夫一家复杂的灵魂,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关注的仅此而已。没有谁的灵魂相对别人的来说是站在高处的。没有谁的灵魂对其他人的灵魂拥有审判权。人心中的善念永远值得去呵护,对于小孩尤其如此。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篇9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

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

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

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

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

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

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

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

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