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精选15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精选15篇)。

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涉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写观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通过一篇观后感,可以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和社会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我们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期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带给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齐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明白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我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期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此刻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应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回到,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应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应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决定,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此刻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明白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持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持续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务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推荐,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3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4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齐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理解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就应竖着插,就应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我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我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应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向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能够理解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状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我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最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情绪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必须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之后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我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2013年8月14日,洛阳铁路运输法院全体干警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那里的广大农民一齐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立刻与毛泽东长时光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透过不一样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好处。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应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之后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理解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6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7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用心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8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轻松的事情,而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己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这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来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知道,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老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老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老师穿鞋,可他怎知道汪老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后来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助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知道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9

事实与欺骗的矛盾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看过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觉郭凤林可恨,掩盖百姓忍饥挨饿的事实,可又可怜可爱,通过善意的谎言义正言辞的说“咱老区人民不能给国家添堵”。但粉饰太平不能带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深入调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忧,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可调研需要方法,谈话是一门艺术,如果群众只把周总理当成图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众把周总理当成活生生的人,才会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处。因此,周总理跟连弟奶奶聊,跟张二廷聊,跟“落后分子”聊,跟那些最真实的老百姓聊,用真心,用真情,让百姓不畏强权,敢说真话,说实话。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影片中的这种调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走群众路线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实地调研就成了为民办事的必要条件。可如何让调研不走过场,发现实际问题就成了难点。就像影片中,不论郭凤林是善意隐瞒还是恶意欺骗,都代表了一种强权,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强权与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说真话与实话,是否担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阵风吹过后遭到打击报复?因而,调研不能仅仅是调研,要注重引导,注重方法,也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从“为人民服务”到“走群众路线”,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民为贵”的实质。周总理正是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用四个昼夜完成了调研报告,向毛主席汇报,才解散了公社食堂。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的观察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更要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0

不过,我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此。歌功颂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搀着老太太,抱着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这些在新闻联播里天天都能看见,不算新鲜。倒是老百姓们的无私让我感动。重病的汪老师脚肿的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也得让总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养了四个孩子的单亲父亲宁愿再苦再累,也不愿总理带走最小的孩子。还有那些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千方百计告诉总理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老百姓们。他们的身体趴在泥里,如黄土一样的卑微,心里却有坚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却满满的。

联系当时的年代,这些老百姓们不是装的,不是演的,他们的相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定的信仰让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让人心酸。

老外们如果看这个电影,会怎么想呢?在民主土壤长大的他们能理解中国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吗?他们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值得吗?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都要啃树皮撸树叶了,为什么不怪社会不怪政府呢?为什么病了残了死了都没棺材板了,还打肿脸充胖子满脸堆笑,总理啊,千万别为我们操心,我们好着呢?在国外,政府下基层,百姓们也会这样吗?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们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现在,虽然生活环境变了,虽然不愁吃穿了,这种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处处可见。比如我老爹,给他买点衣服,他就嘟囔,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用穿的这么好。还有我老妈,给她钱换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换。就因为那里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说,那样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钱人,得省着点。节约当然好,可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不值得。这让人多少有些心酸。

这种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来自世代血脉遗传,一方面更源于父母从小给孩子播下了这颗种子。电影里有这么一段,老奶奶让儿子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换成一袋白面,给总理做扯面。儿子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吃了一碗面,他责问女儿,这面你怎么吃了?!奶奶说,是我让她吃的。他气愤的追打女儿,叫你吃你就吃!怎么不给奶奶留着。看,这个父亲就这么告诉他两三岁的女儿,你不值得吃面。类似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留在老家,他们会说,好好听话,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么长久,他的感觉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们留下来照顾我。前几天,在公园里听到一个奶奶这么教育孙女:告诉你别下去,你就不听话。你再不听话,奶奶不喜欢你了。很耳熟吧,我一点也不怀疑奶奶爱孙女,可她分明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爱。

种下这样的种子,孩子长大了,就会结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识里可能是我要大胆追求,我要勇敢去爱可他潜意识底色却是我不值得获得爱,不值得享用这些,我微不足道,说了等于没说。潜意识比意识更能决定人的行为。他会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为这就是命,却不知是小时候父母种下的因。

相比电影里那些什么都说好的奶奶大叔们,我更喜欢二廷,他老婆死了,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总理说,我们替你养最小的孩子吧,他长大了,就给你送回来。你和孩子们可以去看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二廷很感动,转过头去擦了眼泪却说,你不能带走孩子。我答应过他娘,不管怎么样,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学,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总理,需要爹。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1

8月21日,在中心的组织下,全体党员、职工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该电影以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感动落泪。

拖着浓浓的尘烟,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在四个昼夜的时光里,周总理与当地农民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一进村,看到秃秃的树枝,满面愧疚地对群众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他深入家中炕头,与群众拉家常、嘘冷暖,引导鼓励群众说真话、讲实情,让群众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真情,大家纷纷说出难言的心里话。周总理充分掌握到了百姓的真实状况,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

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状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的务实态度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联系到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心的年轻党员,我们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主动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不仅仅组织上入党,还要做到思想上入党,与党中央、上级党委持续高度一致。二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虚心理解大家的批评和意见,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三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多向老同志请教,努力提高业务潜力,真正做到把岗位当作磨练自我的平台。四是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持续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牢固树立以中心为家的思想,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起,拒绝铺张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工作成效汇聚起强国兴国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2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800字: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总承包一部机关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电影。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时,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

影片让我们重温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及存在的问题,深夜与毛主席通话汇报调研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让我们感受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

影片让我们体会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的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诠释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影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密切联系群众。周总理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多次深入群众家中探访,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呈现了老一代革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读后感·我们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深度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的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周总理看到村干部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时,已经迈过门槛的腿又迈了出来,从多处细节反映了周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周总理辞别前转身深情地望着大家,目光温暖而坚定,仿佛在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成功跨越前进途中考验我们的那一道道“门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3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4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5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gz85.COM精选阅读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1000字精选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观后感能记录我们当时的感受和心情。时不时的写观后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的观后感呢?急你所急,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

周总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社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儿女,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3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用心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4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齐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理解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就应竖着插,就应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我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我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应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向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能够理解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状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我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最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情绪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必须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之后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我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2013年8月14日,洛阳铁路运输法院全体干警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那里的广大农民一齐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立刻与毛泽东长时光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透过不一样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好处。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应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之后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理解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6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7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3篇


假如您想要写一篇对某个电影或书籍的观后感,那么这篇作品代表了您的情感和思考。撰写观后感的过程中,您可以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从哪个角度切入来描写您的观后感呢?针对作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本文将为您作详细的讲解,希望您能在阅读后收藏本网页网址!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轻松的事情,而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己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这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来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知道,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老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老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老师穿鞋,可他怎知道汪老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后来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助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知道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2】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3】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4】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5】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用心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6】

8月21日,在中心的组织下,全体党员、职工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该电影以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感动落泪。

拖着浓浓的尘烟,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在四个昼夜的时光里,周总理与当地农民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一进村,看到秃秃的树枝,满面愧疚地对群众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他深入家中炕头,与群众拉家常、嘘冷暖,引导鼓励群众说真话、讲实情,让群众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真情,大家纷纷说出难言的心里话。周总理充分掌握到了百姓的真实状况,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

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状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的务实态度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联系到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心的年轻党员,我们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主动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不仅仅组织上入党,还要做到思想上入党,与党中央、上级党委持续高度一致。二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虚心理解大家的批评和意见,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三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多向老同志请教,努力提高业务潜力,真正做到把岗位当作磨练自我的平台。四是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持续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牢固树立以中心为家的思想,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起,拒绝铺张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工作成效汇聚起强国兴国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7】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期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带给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齐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明白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我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期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此刻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应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回到,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应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应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决定,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此刻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明白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持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持续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务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推荐,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8】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800字: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总承包一部机关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电影。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时,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

影片让我们重温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及存在的问题,深夜与毛主席通话汇报调研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让我们感受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

影片让我们体会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的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诠释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影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密切联系群众。周总理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多次深入群众家中探访,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呈现了老一代革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读后感·我们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深度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的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周总理看到村干部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时,已经迈过门槛的腿又迈了出来,从多处细节反映了周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周总理辞别前转身深情地望着大家,目光温暖而坚定,仿佛在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成功跨越前进途中考验我们的那一道道“门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9】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

周总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社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儿女,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0】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1】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2】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齐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理解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就应竖着插,就应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我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我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应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向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能够理解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状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我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最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情绪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必须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之后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我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3】

事实与欺骗的矛盾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看过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觉郭凤林可恨,掩盖百姓忍饥挨饿的事实,可又可怜可爱,通过善意的谎言义正言辞的说“咱老区人民不能给国家添堵”。但粉饰太平不能带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深入调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忧,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可调研需要方法,谈话是一门艺术,如果群众只把周总理当成图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众把周总理当成活生生的人,才会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处。因此,周总理跟连弟奶奶聊,跟张二廷聊,跟“落后分子”聊,跟那些最真实的老百姓聊,用真心,用真情,让百姓不畏强权,敢说真话,说实话。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影片中的这种调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走群众路线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实地调研就成了为民办事的必要条件。可如何让调研不走过场,发现实际问题就成了难点。就像影片中,不论郭凤林是善意隐瞒还是恶意欺骗,都代表了一种强权,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强权与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说真话与实话,是否担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阵风吹过后遭到打击报复?因而,调研不能仅仅是调研,要注重引导,注重方法,也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从“为人民服务”到“走群众路线”,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民为贵”的实质。周总理正是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用四个昼夜完成了调研报告,向毛主席汇报,才解散了公社食堂。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的观察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更要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5篇


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你是否在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时不时的写观后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书籍资料可供你参考和使用欢迎分享给其他需要它们的人!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3】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4】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用心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5】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人性洗礼

在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我被深深吸引和感动。这部电影聚焦于周总理在伯延的四天,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领导人的工作与生活,也给我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人性洗礼。

电影中的周总理,展现出了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与群众心连心的领导风格。这四天里,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种深入基层的工作方式,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与基层、与群众的联系,而这部电影则提醒了我,作为一个党员,更应当紧密地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

电影中的周总理,不仅展现了其作为领导人的英明果断,更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当他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他没有犹豫,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食堂。这种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群众利益的维护,让我深感震撼。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真相和群众的利益,而这部电影则教会了我,作为一个党员,应当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更应当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电影中展现的党群关系也让我深感震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党和群众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群众信任党、支持党,而党则关心群众、维护群众的利益。这种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不仅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关键。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给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党员,我应当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更好地与群众联系?如何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这些都是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是一部展现周总理卓越领导才能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现我们党和群众深厚感情的电影。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更好地与群众联系、如何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始终牢记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和教诲。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4篇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事实与欺骗的矛盾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看过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觉郭凤林可恨,掩盖百姓忍饥挨饿的事实,可又可怜可爱,通过善意的谎言义正言辞的说“咱老区人民不能给国家添堵”。但粉饰太平不能带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深入调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忧,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可调研需要方法,谈话是一门艺术,如果群众只把周总理当成图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众把周总理当成活生生的人,才会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处。因此,周总理跟连弟奶奶聊,跟张二廷聊,跟“落后分子”聊,跟那些最真实的老百姓聊,用真心,用真情,让百姓不畏强权,敢说真话,说实话。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影片中的这种调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走群众路线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实地调研就成了为民办事的必要条件。可如何让调研不走过场,发现实际问题就成了难点。就像影片中,不论郭凤林是善意隐瞒还是恶意欺骗,都代表了一种强权,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强权与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说真话与实话,是否担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阵风吹过后遭到打击报复?因而,调研不能仅仅是调研,要注重引导,注重方法,也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从“为人民服务”到“走群众路线”,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民为贵”的实质。周总理正是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用四个昼夜完成了调研报告,向毛主席汇报,才解散了公社食堂。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的观察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更要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3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轻松的事情,而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己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这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来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知道,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老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老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老师穿鞋,可他怎知道汪老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后来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助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知道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4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800字: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总承包一部机关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电影。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时,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

影片让我们重温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及存在的问题,深夜与毛主席通话汇报调研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让我们感受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

影片让我们体会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的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诠释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影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密切联系群众。周总理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多次深入群众家中探访,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呈现了老一代革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读后感·我们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深度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的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周总理看到村干部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时,已经迈过门槛的腿又迈了出来,从多处细节反映了周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周总理辞别前转身深情地望着大家,目光温暖而坚定,仿佛在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成功跨越前进途中考验我们的那一道道“门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6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7

不过,我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此。歌功颂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搀着老太太,抱着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这些在新闻联播里天天都能看见,不算新鲜。倒是老百姓们的无私让我感动。重病的汪老师脚肿的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也得让总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养了四个孩子的单亲父亲宁愿再苦再累,也不愿总理带走最小的孩子。还有那些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千方百计告诉总理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老百姓们。他们的身体趴在泥里,如黄土一样的卑微,心里却有坚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却满满的。

联系当时的年代,这些老百姓们不是装的,不是演的,他们的相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定的信仰让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让人心酸。

老外们如果看这个电影,会怎么想呢?在民主土壤长大的他们能理解中国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吗?他们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值得吗?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都要啃树皮撸树叶了,为什么不怪社会不怪政府呢?为什么病了残了死了都没棺材板了,还打肿脸充胖子满脸堆笑,总理啊,千万别为我们操心,我们好着呢?在国外,政府下基层,百姓们也会这样吗?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们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现在,虽然生活环境变了,虽然不愁吃穿了,这种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处处可见。比如我老爹,给他买点衣服,他就嘟囔,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用穿的这么好。还有我老妈,给她钱换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换。就因为那里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说,那样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钱人,得省着点。节约当然好,可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不值得。这让人多少有些心酸。

这种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来自世代血脉遗传,一方面更源于父母从小给孩子播下了这颗种子。电影里有这么一段,老奶奶让儿子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换成一袋白面,给总理做扯面。儿子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吃了一碗面,他责问女儿,这面你怎么吃了?!奶奶说,是我让她吃的。他气愤的追打女儿,叫你吃你就吃!怎么不给奶奶留着。看,这个父亲就这么告诉他两三岁的女儿,你不值得吃面。类似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留在老家,他们会说,好好听话,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么长久,他的感觉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们留下来照顾我。前几天,在公园里听到一个奶奶这么教育孙女:告诉你别下去,你就不听话。你再不听话,奶奶不喜欢你了。很耳熟吧,我一点也不怀疑奶奶爱孙女,可她分明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爱。

种下这样的种子,孩子长大了,就会结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识里可能是我要大胆追求,我要勇敢去爱可他潜意识底色却是我不值得获得爱,不值得享用这些,我微不足道,说了等于没说。潜意识比意识更能决定人的行为。他会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为这就是命,却不知是小时候父母种下的因。

相比电影里那些什么都说好的奶奶大叔们,我更喜欢二廷,他老婆死了,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总理说,我们替你养最小的孩子吧,他长大了,就给你送回来。你和孩子们可以去看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二廷很感动,转过头去擦了眼泪却说,你不能带走孩子。我答应过他娘,不管怎么样,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学,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总理,需要爹。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8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

周总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社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儿女,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9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用心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0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1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齐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理解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就应竖着插,就应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我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我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应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向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能够理解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状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我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最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情绪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必须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之后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我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3

2013年8月14日,洛阳铁路运输法院全体干警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那里的广大农民一齐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立刻与毛泽东长时光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透过不一样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好处。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应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之后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理解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4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期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带给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齐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明白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我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期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此刻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应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回到,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应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应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决定,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此刻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明白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持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持续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务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推荐,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九篇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九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3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4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不过,我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此。歌功颂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搀着老太太,抱着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这些在新闻联播里天天都能看见,不算新鲜。倒是老百姓们的无私让我感动。重病的汪老师脚肿的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也得让总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养了四个孩子的单亲父亲宁愿再苦再累,也不愿总理带走最小的孩子。还有那些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千方百计告诉总理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老百姓们。他们的身体趴在泥里,如黄土一样的卑微,心里却有坚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却满满的。

联系当时的年代,这些老百姓们不是装的,不是演的,他们的相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定的信仰让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让人心酸。

老外们如果看这个电影,会怎么想呢?在民主土壤长大的他们能理解中国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吗?他们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值得吗?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都要啃树皮撸树叶了,为什么不怪社会不怪政府呢?为什么病了残了死了都没棺材板了,还打肿脸充胖子满脸堆笑,总理啊,千万别为我们操心,我们好着呢?在国外,政府下基层,百姓们也会这样吗?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们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现在,虽然生活环境变了,虽然不愁吃穿了,这种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处处可见。比如我老爹,给他买点衣服,他就嘟囔,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用穿的这么好。还有我老妈,给她钱换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换。就因为那里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说,那样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钱人,得省着点。节约当然好,可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不值得。这让人多少有些心酸。

这种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来自世代血脉遗传,一方面更源于父母从小给孩子播下了这颗种子。电影里有这么一段,老奶奶让儿子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换成一袋白面,给总理做扯面。儿子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吃了一碗面,他责问女儿,这面你怎么吃了?!奶奶说,是我让她吃的。他气愤的追打女儿,叫你吃你就吃!怎么不给奶奶留着。看,这个父亲就这么告诉他两三岁的女儿,你不值得吃面。类似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留在老家,他们会说,好好听话,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么长久,他的感觉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们留下来照顾我。前几天,在公园里听到一个奶奶这么教育孙女:告诉你别下去,你就不听话。你再不听话,奶奶不喜欢你了。很耳熟吧,我一点也不怀疑奶奶爱孙女,可她分明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爱。

种下这样的种子,孩子长大了,就会结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识里可能是我要大胆追求,我要勇敢去爱可他潜意识底色却是我不值得获得爱,不值得享用这些,我微不足道,说了等于没说。潜意识比意识更能决定人的行为。他会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为这就是命,却不知是小时候父母种下的因。

相比电影里那些什么都说好的奶奶大叔们,我更喜欢二廷,他老婆死了,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总理说,我们替你养最小的孩子吧,他长大了,就给你送回来。你和孩子们可以去看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二廷很感动,转过头去擦了眼泪却说,你不能带走孩子。我答应过他娘,不管怎么样,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学,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总理,需要爹。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6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个性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状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镐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那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我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我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状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齐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必须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我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应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我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我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诗神,观看后不仅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好处,也使我们透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7

8月21日,在中心的组织下,全体党员、职工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该电影以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感动落泪。

拖着浓浓的尘烟,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在四个昼夜的时光里,周总理与当地农民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一进村,看到秃秃的树枝,满面愧疚地对群众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他深入家中炕头,与群众拉家常、嘘冷暖,引导鼓励群众说真话、讲实情,让群众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真情,大家纷纷说出难言的心里话。周总理充分掌握到了百姓的真实状况,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

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状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的务实态度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联系到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心的年轻党员,我们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主动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不仅仅组织上入党,还要做到思想上入党,与党中央、上级党委持续高度一致。二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虚心理解大家的批评和意见,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三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多向老同志请教,努力提高业务潜力,真正做到把岗位当作磨练自我的平台。四是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持续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牢固树立以中心为家的思想,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起,拒绝铺张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工作成效汇聚起强国兴国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五(3)班的徐锦霖(敬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恩来总理,倡节俭风尚

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中的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讲了周恩来在伯延公社调研时,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深 穿鞋,雷雨天给田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工作到深夜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周总理风尘仆仆地赶到伯延公社时,基层干部为了迎接他,特地让厨师准备了红烧肉和炒鸡蛋,周总理看到这些,脸色却变得凝重起来,想到群众吃树叶喝菜汤,对他的招待却如此奢侈,总理把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收了回来, 然后嘱咐大厨,晚饭时把红烧肉和鸡蛋放在锅里煮了,分给大家吃,而总理吃的却是糊糊和窝窝头。当看到这些场景,我不禁哽咽了。

由总理的节俭,想到我们自己。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穿着漂亮的衣服上学。虽然我们现在条件好了,可是,还有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许多灾区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在校园内,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餐桌上剩饭菜在青青白白的躺着,洗手池的水龙头在滴滴答答的响着,教室里日光灯在明明晃晃的亮着。

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手上扬),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也许你们会认为:我们只是小学生,做不了太多,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及时关灯,做到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不大开水龙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节约每一粒米,不挑食,不随便丢弃剩饭剩菜。节约每一张纸,不随便丢弃没写完的作业本和空白纸。

艰苦岁月已逝去,但总理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为我们拥有这样的一位好总理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握拳)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9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腐,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优选七篇


今天工作总结之家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充满智慧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文章,一份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通过写作观后感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获取智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前几天,在课余时间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难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深进革命老区调研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

周总理走进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线路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此进程中,非常值得我学习和鉴戒。

周总理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工作不走过场。我们在工作中,要经常与学生、学生家长及老师们交流、沟通,在工作中,不走过场,要扎扎实实,用心与学生沟通。要时时记住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究竟是为了谁?我觉得,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考上大学,要让他们优秀,要让他们成功,但我觉得,我们更要他们幸福。我个人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有句话流传很广:“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

周总理态度恳切,勇于承当责任。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觅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是啊,在我的工作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去帮助他们,虽然我的力量有限,但去做总比不做强,比如高二体艺班同学,数学基础大家可想而知,现在,他们的数学仍然很差,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他们说以前是从来不学的。咱手把手地教,弄懂一个算一个,多懂一个是一个。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学生文化成绩不好,但他们懂礼貌,做事踏实、认真,愿意为集体牺牲自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勇于担当。当然,这与班主任胡远梅老师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有人可能不以为然,但走自己的路,让你去说吧。

总之,看了这部电影,收获颇多。向周恩来总理表示深深的敬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轻松的事情,而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己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这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来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知道,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老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老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老师穿鞋,可他怎知道汪老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后来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助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知道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3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腐,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4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期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带给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齐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明白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我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期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此刻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应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回到,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应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应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决定,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此刻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明白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持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持续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务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推荐,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6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

周总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社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儿女,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7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8

有这样一个人,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有这样一个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有这样一个人,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有这样一个人,活得低调,活得艰苦,却活得如此伟大;有这样一个人,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冲刷,都在我们心中永不褪色。他,就是周恩来,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最后一节党课,沉郁悲壮的音乐声中,我们走进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走近了周总理生活。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伯延镇体察民情,看到光秃秃的枯树,周总理问起了村民们的生活,但是从公社主任到老乡们,为了不给周总理添麻烦,不给国家添麻烦,没有人愿意告诉总理饥饿的实情,这时意外跑出的一个小姑娘说出了大家连树叶都吃不上的现状,让周总理心酸无比。一次座谈会,社员黑压压挤了一大屋。开始大家不敢说话,周恩来笑着指指身后墙上的画像: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的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蹲在总理身边闷头吸烟的村民张二廷在总理问到他时,头一个跳起身“放炮”:要说食堂好,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还愣冲冲来了一句:你要是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周恩来闻言猛然一震,沉凝片刻,眼里噙满泪水: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先道歉,对不起大家。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录像结束了,感动却永远不会结束。我难以忘记,那个坐门槛上和村民们一起吃糠咽菜, 唠嗑谈心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农田里帮着农妇们锄地插秧,挥汗劳作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暴雨中疲惫虚弱,却依然奋不顾身的和群众抢救地瓜苗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夜色下依然在书桌旁忙忙碌碌,只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身影……他的身影并不壮硕,也不威严,更不可怕,但他就是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让每个接触他的人信服,尊敬,不由自主的想要说出心里话。

我依然记得,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那一篇催人泪下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其中描绘的场景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周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高调的人,他不会说出他的生活有多清苦,有多节俭;也不会说出他每天的疲惫,每天的劳累;更不会说出他对人民的忧思,对人民深切的爱……但是,我们记得他,人民记得他,世界记得他,历史也记得他!周总理的身影在我们心中,永不泯灭,永不褪色!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9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0

2013年8月14日,洛阳铁路运输法院全体干警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那里的广大农民一齐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立刻与毛泽东长时光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透过不一样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好处。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应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之后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理解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