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片观后感模板4篇

红色影片观后感模板4篇。

经过大量的搜罗,编者精心为您筛选出“红色影片观后感”,你有没有读过精彩的观后感范文呢?在与作品感同身受后,常能点燃我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我们需要撰写一篇观后感,而观后感更能助力我们提升表达能力。如果您正寻求更多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盼,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刻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但是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应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户外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杯具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泽东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刻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影片给了咱们无数的感动,让我激情万丈,为之沸腾。最让我感到血脉愤张、激动莫名的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最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忙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冒着性命危险走在一齐,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谁又能想到,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寥寥几十个党员,连开会议都避藏的政党,能够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最后在28年后成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鲜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众望所归的人间正道,也是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咱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取!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这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我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发奋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我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5月13日下午,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成都峨影1958举办首映式。导演兼周恩来扮演者刘劲,邓小平扮演者卢奇、贺龙扮演者黄鸿等演员,导演吴卫东、制片人黄金城现身仪式现场,与成都的观众交流分享了电影筹备与拍摄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据悉,这部由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派戏骨倾情加盟的电影,将于5月15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这次塑造“周总理”的角色与以往有何不同?刘劲表示,以往自己只是单纯用心于扮演好“周总理”的人物角色,其他问题不需要过多操心。可这次不同,在这部电影中,自己还同时担任了导演这一重要角色,需要考虑的问题则更加全面,肩上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自己努力做好方方面面。刘劲还表示自己见到剧本是在四年前,剧本把周总理回延安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他当时一看到就被打动了,马上请了编剧改编,历经四年,最后改成了这部电影,机缘巧合之下又成为了导演。

同时,谈到这部电影时,和刘劲联合执导的吴卫东表示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特殊之处在于是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不同时期的延安发展状况与延安精神,并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部影片以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的方式逐层推进,体现了党和人民共同筑就的大国崛起之路。

现场的观众率先欣赏了这部充满革命历史气息与领袖精神的“文化大餐”。影片放映中,不少观众都在低声抽泣,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这是一部温情而感人的献礼巨制”。据悉,该片历时四年制作,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聚焦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观众们展示了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种.种经历。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巧妙地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

5月15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举行,延安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据悉,该影片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讲述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影片以四个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电影《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自作家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深重的历史使命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于中国革命的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和砥砺前行、永远奋斗的信念。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无论是体现我党历史还是伟人生平,“回延安”这段历史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本部电影中讲述周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陕北延安,她是传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承载着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光辉时代。

影片以周总理为核心人物,将延安人民群众、北京下乡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串联起来,总理的初心不忘、延安人民的信任坚守、知青的青春奉献、基层干部的踏实奋进,共同谱写出一曲赞美人民、赞美党的乐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继续前进的赤子之心和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体现出共产党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周总理回延安》这部电影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想这一“初心”的追寻。影片连接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安建设,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善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但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最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构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构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最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明白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思考,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代理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只留下连长一个人。

集结号的响起意味着任务的结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并没有响起。因为它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革命战时不能撤退;因为他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英雄很执拗地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命令,对一个战士来说,它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的一代,贪图享乐,懒惰娇逸。不必说关于生死的革命任务,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当中某些人也不乐意认真完成。是该反思一下了。我们应当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争,硝烟弥漫,我们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校园和社会的呵护,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时间而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达什么任务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我是中原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无论是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还是得知独二师军队已经改编,谷子地介绍自己是总是说这么一句。在他心目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先是群众其次才是个人。生活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我们似乎变得很自私,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关心群众,或是忽视别人的感受。其次,没有一个人是与社会他人隔离的,我们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与别人交往,我们有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隶属于某个社团团体。《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唱到:“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花匠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增强群众主义观念,这也是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我们这么做的。

“每一个牺牲者都是垂不朽的。”这是《集结号》这部电影所要的表达的主题。经过谷子地的不懈努力,最后让那47个被遗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们没有失踪,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后,九连全体烈士道德墓碑前,团长的警卫员小梁最后吹响了集结号,那响彻天空的号角悲怆而有凄婉。

沉重的情绪溢于言表。以前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向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能够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能够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期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之后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不见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校园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此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最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明白,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阿,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此刻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这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这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礼貌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务必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gz85.COm小编推荐

红色影片观后感必备13篇


如果你以前从未听说过“红色影片观后感”,那么请继续阅读以下文章介绍。如何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能更深入地展现作品的内涵,本文的内容仅供您参考!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作为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冲锋号》讲述了流浪少年虎子从一个淘气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在70分钟的影像中,精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显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艺术结构,达到了以小视角展示大事件,透过小人物写出大精神的艺术效果。影片的精彩处还表现在其娴熟的3D技术运用,从血战湘江到草地突围,全片不乏飞机轰炸、炮弹横飞、惊涛翻滚、雪崩撼地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火爆”场面,也有小河涟漪、山花烂漫的优美场景,细微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阔大处远近有致,立体逼真。

曲江一小3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

曲江一小教师邹志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我们教的小学课本上就有《飞夺泸定桥》《长征》等课文,我自己看完后觉得影片很震撼,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革命历史教育。”

北池头小学校长缑名奇看完影片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让学校的50名学生来观看电影,都是4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通过观看这部优秀影片,孩子们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影片采用3D形式来展现长征故事,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周恩来回延安》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在我幼年和少年的十年之间,中国被迫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1969年、针对苏联的珍宝岛战争,一次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前一场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后一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

今天,又看了一遍反映对越南战争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再一次落泪了。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为它流泪了。是的,这部电影是很老很老,老得和我以前那个八十岁奶奶一样(虽然第一次看他的时候,我只有十九岁)。可是,观众的留言却是很新很新的,新得就像是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583条评论无法一一写出来的。这里让我随便摘抄一些评论吧。

“其实我们就要这种电影,能朴实无华的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恰恰是现在一些导演最求的金钱在上的表演艺术无法企及的。”“看着哭着,哭着看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强烈建议各大院线重新播放此片!!”,“这部影片比现在任何抗日神剧都好,为什么不放呢?84万的点击量,与韩剧的千万点击量相比,呵。当人们人忘记了战争,它就会来临。”“精品应多播多放;为何各大电视台尽播些垃圾剧,应多播些正能量的影视剧,向最可爱的人敬礼!”,“流着眼泪看完这片子,万分感慨。向烈士致敬!”,“这个电影以前没看过,现在一看,比现在拍的打仗片好多了,也真实多了,这电影也不像样板戏,很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很好的电影啊!”,“做为军人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后半截片子的。”“我哭了,看一遍哭一回。不要忘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看一次留一次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彩,现在那些编剧导演不好好去在真实的历史中去挖掘更好的题材来宣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整天弄些倒人胃口的神剧或闹剧来糊弄观众。”“20多年前看这部影片时我流泪了,今天再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又流泪了,两次的眼泪有些许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是替自己流泪。流着眼泪看完了,特别是最后在梁三喜的坟前真是太感人了!”“看哭了向英雄致敬”。

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甲午海战》固然好看,固然感动人,但是,它们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过于苍老,所以,看过这电影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多看几次,它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是多么幸福;没有看过的人,更有必要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什么韩剧,什么热播剧,小资情调的,和这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是无法相比的,就像是小小坟茔和泰山能够相比吗?和华山能相比吗?和三清山能相比吗?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用泪水浇灌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好好看看,特别值得当今的青少年看看。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这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赞助支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四川太平洋院线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等30多家公司联合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肖怀远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总顾问,张和平担任艺术总监,吴卫东和刘劲共同执导,于守山担任总策划,黄金城担任制片人,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影片联合发行方之一咪咕公司,其旗下的咪咕圈圈APP作为该片的短视频合作平台,现已上线《周恩来回延安》主题专区,包括影片预告、拍摄花絮等精彩内容,随后还将在点映及全国放映期间发布更多幕后独家内容。作为主要面向95、00后新一代的短视频平台,咪咕圈圈APP通过短视频这种新形态的社交方式,向年轻一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感人历史。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

海娃心里却想,好哇,让我引路,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小孩,你的缓缓地开路!”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日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

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20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影片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很多年来,一提起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形象如林则徐,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已经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艺术大家赵丹。而一提近年来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同样必谈的一个艺术家便是唐国强,他塑造的毛泽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毛泽东气质的演员。如果提到关于周恩来的银屏形象塑造,从改革开放以来王铁成算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个艺术家再现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但是这十多年来,一位以出色扮演周恩来而被社会特别关注并予以高度评价的艺术家,那就是军人艺术家刘劲。

近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刘劲和黄薇出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同时由他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也于本月15日开始在全国公映。有人说,今年是刘劲创作的丰收年。从电视剧到电影同时开花,实属难得。刘劲用他出色的表演迎来了作为特型演员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他不仅出演主角周恩来,而且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了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导演电影,是他艺术践的第一次尝试,他不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且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被认为是刘劲出手不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刘劲把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那种特殊情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极富人民情怀的伟人周恩来那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有论者评价,演绎周恩来形象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周恩来回延安》却别具风格,在延安发生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作品却把伟人周恩来与普通百姓的炽热情感、乃至他代表的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地方催人泪下。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深切关怀,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小博大的电影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必就一定是大背景、大场面、大事件,如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些平凡故事,也同样可以写得荡气回肠,同样可以写出激荡人心的大作力作,同样也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呈现给我们的社会。

在这部由刘劲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对细节的追求依然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追求。很多情节的表现都是他临场的灵机一动。比如一到延安,有一场周恩来请老乡们见面吃饭的戏。几十年不见的乡亲们,面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准备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老乡的名字。还没等陪同者开口,周恩来挡住说:“你先别说。我说,这是郝大哥。”一转身,略一停顿说:“这是花子大哥。”再回头看见略微年轻些的一人说,“这是延强兄弟。”这些极其感人的语言和表情,都产生了特别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起小米饭闻一闻,就像闻一坛老酒,那种陶醉和快意,把周恩来对延安的情感跃然银幕。

此时,周恩来看着老乡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动作,便忙着给他们夹菜。几个老乡一边大碗吃饭,一边说,要是娃也能吃上就好了。周恩来的表情这时忍着,但转脸之间,眼泪刷的一下出来了。这种情感是那样自如那样逼真。因为他知道,人民还吃不饱饭,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吃完饭,周恩来让工作人员拿来饭盒,让每位乡亲又给家人带回一碗。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点,一下子把本没有多少故事的作品带向了高潮。

在延河河滩,周恩来的车陷进了泥淖。乡亲们闻讯前来抬起了周恩来的吉普车。他站在吉普车的踏板上那番讲话,荡人情怀,他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毛主席当年对延安人民的许诺,我们没有忘啊!说到此,周恩来一下哽咽了,演员刘劲已经无法说下去了。但作品一下子却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情节细节,需要的是演员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对一代伟人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思念,仅凭对剧本的演绎,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许许多多的细节,靠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艺术的修炼。

刘劲曾经这样表述,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到延安,回到延安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急迫和激动,这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刘劲认为,周恩来虽然已到晚年,但是,他一到延安,本来是有人开门搀扶下车的,但是刘劲完全摈弃了剧本本来的阐述,车门一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几乎是跳下车来的。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把周恩来那种急切思念和喜悦等等多种情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作为共和国总理,他那种难以尽述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外化出来了。周恩来在延安,没有忘记看看百姓缸里的小米有多少,没有忘记那个当年救过他的曹奶奶身体怎样。当他接过曹奶奶纫了半天纫不上的针,不仅帮助曹奶奶纫上,又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曹奶奶,这些动作极为逼真的描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劲作为一个演了20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深知扮演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不能仅仅追求外表上像,更要在日常做人做事上学习周恩来的革命品格,让观众看到一个丰富、细腻、广博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史料。收听收看关于周恩来的音频,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浸润在领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扮演的是领袖的典范,生活中却是唯利是图、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低俗的追求,那是不可能演好领袖形象的,也不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22年扮演周恩来,出演了60多部周恩来各个时期的形象,是目前为止出演周恩来作品最多的演员。潜移默化中,伟人的品格、精神、情怀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刘劲的人生。他说,自己再现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周恩来使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地位,也使他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演好周恩来,关键是要传播一代伟人的大德和精神。

如今,刘劲对周恩来的研究和再现,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他讲过周恩来无数相忍为党的故事,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巨大影响。在革命的重要时期,作为领袖人物,有时候忍让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井冈山斗争时期,顾问李德因为战士路边做饭起火,把战士的锅掀了,刘伯承闻之愤怒,替战士们讲理,李德立即宣布,马上撤刘伯承的职。这事让周恩来处理。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对刘伯承说,去一军团任参谋长。让刘伯承由总部去军团任职,无疑是一种处罚。这时恰逢一军团参谋长陈毅受了重伤。但是,周恩来在宣布命令的同时,用一种莫名奇妙的声音大喊道:一定要接陈毅同志回来养伤。这表达了对李德粗暴态度的极度不满,但是为了维护中央的团结,又无法违抗,只有借题发挥,转移情绪。而刘伯承听懂了,立即向周恩来敬礼回答:我执行命令。说完转身去了一军团。这样相忍为党的故事,几乎充满了周恩来的人生。而刘劲正是通过对周恩来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已经成为他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源头活水。哪怕一个故事、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充满领袖人物浓郁的生活韵味。因此,他塑造的周恩来,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很多观众说,正是通过由刘劲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更加崇敬和认识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代伟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是我最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

江姐,是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一位女中豪杰。她在熊熊的烈火当中表现的是那样的坚强、勇敢。江姐的精神是那样的可佳,我对江姐的敬佩之情与怀念之情是永远也不会抹去的,虽然现在江姐牺牲了,但她会永远地活在我心中。江姐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定:她的丈夫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壮烈牺牲了,当江姐路过城门时,看到敌人把自己丈夫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时,心如刀绞,但她依然忍着悲痛,继续战斗。最后因叛徒出卖而被逮捕的她在重庆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的集中营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江姐宁死不屈。最终在1949年11月14日这一天,江姐被特务秘密枪杀,当时,江姐仅仅只有29岁。

多少像江姐一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更多有力的贡献。

这部电影令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所以,我爱看这部电影。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当然,英雄史诗永远传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血与痛的教训。赵蒙生的母亲曾数次力图调动儿子远离战争;组织领导因不喜靳开来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誉;“北京”甚至为两颗早已过时的。臭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即使是在新时代的当下,这样的情节也时有发生:位高权重的官员为孩子“开后门”;喜欢甜言蜜语的领导厌恶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战士们在训练中伤病百出。站在时代的浪潮前,我们更应铭记历史,铭记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是一支善于总结的军队,只有克服这些陋习,肃清军队风气,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身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肩负祖国建设的重担。我们或许并非生来英雄,但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争当英雄。我们要将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奉献与拼搏记在心间。无论是在硝烟中浴血的战士,抑或在和平时期为国奋斗的百姓,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教会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牢记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是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的而写成的。总的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与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能以身作则的做到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那种无私无畏,确实也够苛刻,也怪不得会有人反对他。可是当看到他所留下的欠款单时,那种感动确实油然而生的。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能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呢?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先不说其他的事迹,就最后,他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而身先士卒到甘蔗地去取水而被炸死的一幕,也是催人泪下的,也许很多人会想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得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试问,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也没有,怪不得赵蒙生他们会不甘心,如果换作是我也会打抱不平的!

战士“北京”,也就是军长“雷神爷”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仗着老子的势力,在部队不干正经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却也没有架子、默默奉献的人,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可是结局却也是很惨的。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来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人上进,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消防战士,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奋斗,苦练业务技能,精进业务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2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3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静静的影院里,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萎求。

……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象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卿”的战士,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呀。

望着银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联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种人,他们干什么都讲价钱,把人生看做一笔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着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却无动于衷,并习于呼救的人说:“我下去救人,给多少钱?,,这种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样,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四化”大业还愁不能实现?电影结束了,我随着缓缓的人流走出影院,阵阵凉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梁三喜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祖国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觉得这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是的,祖国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学习,用我的智慧编织出最美丽的花环献给祖国和人民,来告慰那些献身祖国的英雄。

红色影片观后感(必备七篇)


这份“红色影片观后感”是我用心准备的期待您能够满意,如何让自己写作品名观后感的过程更得心应手呢?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够发人深省,我们内心也能和喜欢的电影产生许多共鸣。 再次观看时的收获,非常重要,我相信这篇文章可以为您解决某个难题!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由著名影视演员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倾情加盟演绎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上映。

今日,电影终极预告片曝光,周恩来的专机直冲云霄,在去延安前,毛泽东主席紧握周恩来总理的手,一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点明了影片的主线——人民情怀。短短一分钟的预告,浓缩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的经历,浓缩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时隔26年重返延安,陕北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走出飞机被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层层围住的总理激动地向大家说道:“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一国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记得首入陕北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顿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的激动变成了更深的自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呐”。

人民疾苦是总理永远的牵挂,在延安的22个小时,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是周总理关心的中心问题。他与当地干部深入谈话,了解到延安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随即决定马上请北京的专家支援延安,帮助大家改善农业条件,受到总理鼓舞的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让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知青在总理的鼓励下,也立志建设好延安。“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延安此行,更加深了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也映射出共产党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凤凰山革命旧址到宾馆的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延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总理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从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虽然生活还有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厚重的黄土,纯朴的百姓,这片高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新的中国,这是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热土。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2】

《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善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但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最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构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构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最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明白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思考,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代理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只留下连长一个人。

集结号的响起意味着任务的结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并没有响起。因为它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革命战时不能撤退;因为他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英雄很执拗地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命令,对一个战士来说,它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的一代,贪图享乐,懒惰娇逸。不必说关于生死的革命任务,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当中某些人也不乐意认真完成。是该反思一下了。我们应当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争,硝烟弥漫,我们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校园和社会的呵护,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时间而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达什么任务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我是中原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无论是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还是得知独二师军队已经改编,谷子地介绍自己是总是说这么一句。在他心目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先是群众其次才是个人。生活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我们似乎变得很自私,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关心群众,或是忽视别人的感受。其次,没有一个人是与社会他人隔离的,我们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与别人交往,我们有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隶属于某个社团团体。《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唱到:“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花匠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增强群众主义观念,这也是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我们这么做的。

“每一个牺牲者都是垂不朽的。”这是《集结号》这部电影所要的表达的主题。经过谷子地的不懈努力,最后让那47个被遗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们没有失踪,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后,九连全体烈士道德墓碑前,团长的警卫员小梁最后吹响了集结号,那响彻天空的号角悲怆而有凄婉。

沉重的情绪溢于言表。以前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向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能够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能够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期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之后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不见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校园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此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最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明白,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阿,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此刻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这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这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礼貌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务必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3】

今天,终于看了红色经典,结束后仍是意犹未尽之感,心中很有触动!虽然我们只看了几个电影片段,但每次高潮我们都很担心。

电影开始了。伴随着悲伤的音乐,一张黑白照片再现了当时被杀害和蹂躏的中国人。我的心一阵阵的刺痛起来。。。

此后画面转向一个激烈的枪战,这就是广州起义。战士们英勇向前,层层打破阻挠。尽管起义失败,革命党在起义、无畏的革命精神中英勇作战,给清**沉重打击,为当年10月10日推翻武昌起义的昌起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虽然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

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建立共和。最后,当我看到徐宗汉在河边寻找林觉敏的尸体时,我能感受到巨大的悲痛。是啊!

在这次的广州起义中牺牲了许多像林觉民的优秀人士。看着他们的的背影,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难道他们不渴望真情,难道他们舍得抛弃妻子,难道他们不需要温暖,难道他们不珍爱生命?不,这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杀敌救国,他们放弃了一切,坚信自己会胜利。

正因为他们渴望温暖,热爱生命,才明白这些对于人的重要性,只是有的人为了苟全而宁过残生,而有思想觉悟的他们将这爱化成了博爱,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他们解放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神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有多少爱国者为此鲜血。

我又一次感觉到作为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此后的画面转向孙中山的演讲。孙中山先生久久开口悲痛地说出了广州起义失败。讲到许多英勇战士牺牲时,阳光朝气的他们在沙滩边玩耍的画面感动了我们,是啊,年轻的他们已离我们而去,我们心里默念走好。。。

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我们会努力工作,不会让你失望。此后孙中山先生的关于革命是什么的一段感染了我们。他提到秋瑾的“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是啊!

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什么是革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革命。

图为湖南长沙。是年轻的毛泽东向学生们讲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大概讲到:你们知道工人的工为什么那么写吗?

那是因为工人头顶着天,脚踏着地,意思是作天下的主人!毛泽东的讲话鼓舞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这段话的准确性。工人阶级领导的共产党领导我们解放祖国,解放人民,最终成为世界的主人。

图为周恩来在天津的领导。周恩来和其他许多爱国青年在监狱里**。他们三天不吃不喝就反抗。同样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备受感动。《建党伟业》,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符合历史的要求和国家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当家作主。

另一个故事开始了。它讲的是抗日战争的英勇善战,讲的是中国共产党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枪战,炮战,非常激烈。虽然敌人不多,但我们的士兵从不放弃,而是在越南更加勇敢地战斗。当画面上显示“一个死人比活人多的一天”的题目时我感受到了一阵阵凄凉与哀伤。

在这影片片段中,许多画面打动了我。帮死去的同志穿上鞋子;为了捡半筐红薯,他们的背被炸飞了;虽然他们中枪了,但他们仍然在雨中顽强地轰炸敌人的飞机;机智的主人用刀修剪子弹,使他们飞出了射程,用扩音器把他们引向敌人的喉咙。是啊!

我们的战士们是英勇的,是顽强的!那个年龄最小的战士的:“我流的是独立团的血!

”更是将我的感动推向了高潮。毛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诚然,没有这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我们怎能过上不愁衣食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我舍得抛弃吗?我能坚持到底吗?

我能在敌人的毒鞭下仍高呼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吗?共产党的伟大无畏精神是宝贵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漫长的人生道路,向他们学习,学会奉献,学会付出,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现在,我们有幸在党校学习和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针,而且要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虽然现在社会不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牺牲,但我们应该积极实践。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为学生服务,为身边的人服务,做到力所能及。这样,我们也会充实快乐!

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已经来接受历史的接力棒,继续我们党和人民的使命,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相信,我们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4】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5】

《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开国大典》、《焦裕禄》、《国歌》、《英雄儿女》、《抉择》、《惊涛骇浪》……

那些曾经让我们期待的经典对话,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的生死抉择,那些曾经让我们整夜兴奋的激情岁月,那些永恒的红色经典,

我们曾经为之手舞足蹈,为之义愤填膺,为之发奋图强,为之感动落泪。你,还记得吗?多年了,你是否怀念那些曾经滴落的泪水?

你是否找到了同样火热激情的青春? 你是否在触动之余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一、要求:

一。主题是红***之后的感觉,原创性和真实性;

2、文体、字数不限;

3、手写稿或电子稿均可,电子版为佳。

4、时间不限

二、投稿方式:

手写稿请上交学校文学社

请将电子手稿寄至(请在文章末尾签上您的真实姓名和班级)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参与!

让我们重温那些燃烧的青春,那些真情,那些久违的真情!

韶山学校政教处、团委

2016年5月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6】

地道战是怎样一部影片呢?今天下午,我带着“小问号”“走进”那炮火漫天的时代。想了解这部电影吗?那就随我来吧……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平原上进行了“大扫荡”。冀中的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鬼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咚咚咚……”一声声钟声带我们走了高家庄的土地上。看看那阴沉沉的天,简陋的房屋,那危机四伏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它是这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着美好的生活。“老忠叔,我们应该靠挖道来打败鬼子。”电影里又响起了坚定的声音:“对,对,你说得对。”于是,大伙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挖地道,他们在平原上开凿着,家家相接,户户相同,努力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怕劳累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7】

历史的云烟虽已逝去,却不能阻挡我们向先烈学习,传承先烈精神。他们的英雄精神和无畏斗争的精深深深地打动了我。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党员对红***的印象总结[3条],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树立民族自豪担当岗位先锋

《厉害了,我的国》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示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这五年的伟大成就,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影片气势恢宏,振奋人心。

一个个大国重器是国家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的展示;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对国家实力的写照;城市中闪耀的万家灯火,是在描述国泰民安的故事;坚守梦想的工程师、科学家、拓荒者们,谱写着时代的恢弘乐章。高铁体系“八纵八横”提高了经济要素流通,绿色发展改善了生存环境,共享经济则弥补了公共基础建设的不足。人民生活的真正变化,是近年来国家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应该让老百姓知道。

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党员,我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骄傲。

国家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我们用着便捷的移动支付乘坐地铁,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购买全球货物,使用着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乘坐舒适快捷的高铁出行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2013年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

2%,这是环顾全球无可企及的成绩单。无疑,正是党的领导,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面对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危险,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使国家建设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今天,中国从未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他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增强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并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要勇于担当,勇于担当,勇于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作出贡献。

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路线意识,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面,深刻理解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做到政治清晰、视野开阔、业务熟练、能力突出。牢记使命,牢记组织和群众的重要信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工作做好。

我们不能在矛盾面前逃避,在困难面前低头,在繁重任务面前懈怠,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切实为党分忧、为民造福。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8】

观《鸡毛信》有感

五(3)班向小丽

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海娃送信的爱国电影。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不懈。最后,皇帝愿意帮助别人。鸡毛信来了。

海娃的父亲把鸡毛的信给了他,让他把信寄给八路军。海娃高兴地和父亲道别,赶着羊群踏上了送信的旅程。一路上,他激动地左蹦右跳,心想:

我这个小八路也可以帮八路军送信了,太开心了。羊群似乎也在为他高兴,发出“咩咩”声,好像一曲婉转的歌谣。

突然,一群日本鬼魂军出现在山谷间的小路上,一条狭窄的山路,蜿蜒在森林中。海娃惊慌失措,急忙把羊赶到山谷里。她躺在一块大石头后面,露出半个脑袋和眼睛,注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一条条长长的日本军队仿佛是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日本鬼魂不自觉地来到了海娃所在的石头前。他的心都提到了他的声音。我希望日本鬼魂不会找到他和羊。这个人不如上帝。一只羊从山谷里跑出来,被日本鬼魂打死了。羊群听到枪声吓得发出声音,挤来挤去,海娃知道他要大祸临头了。

一个鬼魂找到了海娃,逼他出去带路。他又聪明又机智,把日本军队都扔掉了。他高兴地摇了摇头上写着“鸡毛信”的衣服,把他扔在地上。海娃发现信不见了,吓了一大汗,赶紧回去找。

海娃把鸡毛信塞进羊的屁股里。羊被杀了很多。他很苦恼。最后,海娃逃了出来,把信寄给了八路军。日本鬼魂被打得粉碎,八路军获胜。

因为海娃的机智、勇敢才战胜了日军。因为有了执着,他才坚持把信送到了。俗话说:

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

我很佩服海娃机智勇敢的精神,他身为一个儿童,也懂得爱国报国,我也要以海娃为学***,热爱祖国,为祖国的昌盛强大贡献力量。

点评:通过**,被宠坏的小作者可以从海娃那里得到一些东西,这让我的心荡漾起来:战争中,小雨来了,小嘎子,小萝卜头

这些小英雄不都是孩子们学***榜样吗?看来,这些老故事的确丢不得,小作者故事叙述完整,跌宕起伏,富有情趣,若能再多些自己的感受,相信会更加出彩。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9】

《寻找红色踪迹》

书主办单位:共青团平顶山学院委员会

一、 活动前言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结果。

二、 活动目的

为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号召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特举办《寻找红色踪迹》——红色影片观后感征文活动。

三、 活动对象

平顶山学院各院系全体在校学生。

四、 活动时间

收款时间:2015年5月12日至2015年5月18日

评选时间:5月18日——5月20日

颁奖时间:5月20日

五、 活动内容

1. 征文要求

(1) 征文内容:影评,感想

(2) 纸质档(打印)和电子档各一份(于5月18日网络部例会上交参赛稿件。)

(3) 作品必须为原创,传递真实情感。

2. 评分要求

感情真切,评价中肯。

3. 奖项设置

一等奖:两名奖状

二等奖:三名奖状

三等奖:五名奖状

优秀奖:十名奖状

六、 活动流程

一。前期宣传:各部门宣传部制作展板,新闻部推出微信进行宣传。

2。参与通知:通知各部门网络部,然后通知各班学习委员会成员征文比赛的相关事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选送方式:各个院系内部自行比赛,最后推举出两部部优秀作品(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各十部)并将纸质档和电子档上交校网络部。

平顶山学院学生会网络部

2015年5月4日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0】

红色影片观后感(一):

红***《地道战》观后感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善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聪明的地道战让魔鬼进来了,他们谁也不能出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隧道战争法在一开始并没有如此神奇和惊人的效果。第一次隧道战争失败了,鬼魂进村把这里搞得一团糟。但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最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构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构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最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感人的角色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的正义和无畏深深**撼了我。晚上独自一人散步的高老忠,偶然发现了前来攻打高家庄的日军。他拼命跑,只想敲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要来了,赶紧躲在地道里。即使他被日军发现,知道自己会死,他也毫不犹豫地敲响了警钟。

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提到一句话,不清楚哪一个是老百姓,哪一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在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勇敢地面对敌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对方的劣势作斗争。

当时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战争,**但是我们有全民的意志力,强大的精神使八路军战胜了日军。

这部电影使我对当时的抗日战争和吐蕃路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二):

观《建国大业》有感

2009年9月25日,我有幸**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困苦、鼓舞人心的时光,回忆起那段历史,缅怀着遥远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背景,积极再现了共和国**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建立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黑白史诗片段的形式,先后展示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北平都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能够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最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最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而在电影中,我党更是为了国家统一,继续坚持着,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时,我党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毅然发动了渡江战役,因为我们明白划江而治的中国永久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场革命必须要坚持下来。

这种坚持是我党特有的,也是革命务必的。

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有一支先进的后备军、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这场战争怎么能被打败?因为国民党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管人民的生死。在电影中,国民党控制地区的物价飞涨,老百姓很难继续正常生活,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则囤积材料抬高物价,企图赚一批全国性的硬钱。

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民没有法治,失去了人民。我们能谈什么革命?反观共产党,我党和人民的融洽,早在军民鱼水情这句话中能够体现的出,广泛发动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确实为我党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样会不得人心?

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下,革命怎能不胜利?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我认为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是有几个有才华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

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关注毛主席的军事能力,而是关主席节。政治局开会时,毛主席吹灭了蜡烛。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秒阿。

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齐,帮主席分担工作,带给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最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述,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带给了有力保障。还有朱德、刘少奇这样的领导人,他们自然充满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此时此刻,我最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尊敬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开创了新的生活。我也觉得此刻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掌握实战技能,肩负起强大中国的责任!

红色影片观后感(三):

红***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红***《井冈山》,感触十分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十分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这天的完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也不应该忘记艰难的岁月。

我们这天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这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红色影片观后感(四):

《集结号》观后感

鲜血承载着一份职责和勇气,泪水蕴藏着一份情义与感动,号声凝聚着对生存的期望。

那声悲怆的集结号遥远了,以前已概括不了他的沧桑,唯有历史,灰白的一段历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记忆,冷不丁经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层涟漪。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思考,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

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只留下连长一个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1】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2】

《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咱们这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咱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咱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气势磅薄,而又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

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英勇献出自我宝贵的性命,有的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时,就禁不住热泪奔流,咱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先烈用他们的血泪乃至性命换来的,敌人那些酷刑中的任何一样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况且咱们的先烈有时要经受几种或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有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儿的小小的困难就叫哭连天,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忙,一点儿也没有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想想先烈再想想自我,未免脸红。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不知带给世界多少惊奇,中华民族遇到过很多灾难的考验,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旗帜的指引下,咱们将走向更加完美的明天。

红色影片观后感(锦集14篇)


怎样写出一份真实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呢?大家好,栏目小编今天要为您介绍一下“红色影片观后感”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我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我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毛主席那个年代,处处都有战争,天空中都有炸弹的气味,并且许多勇敢的战士也牺牲,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也不能安心的自己喜爱的学校上学,能上学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孩,甚至连吃几口饭都是问题,那些日本人处处和我们中国人作对,好像上辈子欠日本人几百万美金似的,还来抢的食物,我们中国人还被日本人说是懦夫,我觉得日本人一天不杀几十个人手就痒,真是太坏了。

那里有战争,那里就会贫穷,那里就会落后,战争就像是人类的坟墓,但是在抗战的时候,也出了不少英雄好汉,比如:黄继光、刘胡兰等,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想想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想想以前的日子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日子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今天看了一部红色革命电影《上甘岭》,电影的主要情节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

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也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发扬继承老一代先烈的这种优秀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会得到很多东西。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当然,英雄史诗永远传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血与痛的教训。赵蒙生的母亲曾数次力图调动儿子远离战争;组织领导因不喜靳开来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誉;“北京”甚至为两颗早已过时的。臭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即使是在新时代的当下,这样的情节也时有发生:位高权重的官员为孩子“开后门”;喜欢甜言蜜语的领导厌恶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战士们在训练中伤病百出。站在时代的浪潮前,我们更应铭记历史,铭记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是一支善于总结的军队,只有克服这些陋习,肃清军队风气,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身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肩负祖国建设的重担。我们或许并非生来英雄,但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争当英雄。我们要将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奉献与拼搏记在心间。无论是在硝烟中浴血的战士,抑或在和平时期为国奋斗的百姓,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教会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牢记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作为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冲锋号》讲述了流浪少年虎子从一个淘气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在70分钟的影像中,精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显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艺术结构,达到了以小视角展示大事件,透过小人物写出大精神的艺术效果。影片的精彩处还表现在其娴熟的3D技术运用,从血战湘江到草地突围,全片不乏飞机轰炸、炮弹横飞、惊涛翻滚、雪崩撼地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火爆”场面,也有小河涟漪、山花烂漫的优美场景,细微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阔大处远近有致,立体逼真。

曲江一小3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

曲江一小教师邹志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我们教的小学课本上就有《飞夺泸定桥》《长征》等课文,我自己看完后觉得影片很震撼,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革命历史教育。”

北池头小学校长缑名奇看完影片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让学校的50名学生来观看电影,都是4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通过观看这部优秀影片,孩子们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影片采用3D形式来展现长征故事,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电影,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影片中描写了普通军人对祖国高尚的赤诚之心,塑造了像梁三喜一样来自普通百姓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也刻画了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的形象。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感动了。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在战场上英勇的杀敌,为国牺牲,而他们牺牲后抚恤金只有500元!妈妈和我哪一件衣服不要几百元呢!令我震惊的是那些战士牺牲后留下的帐单居然要拿他们的抚恤金来偿还!

电影中感人的镜头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我外公今年已80高龄,他参加过淮海战役,身在枪淋弹雨中的前线,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小时候我常常无知的问,他便不不急不忙的给我讲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场上事情。”我虽不太明白,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生离死别?那些战士叔叔都很年轻,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20xx年抗击非典,有的护士阿姨献出宝贵的生命。天津港大爆炸,许多我们消防官兵献出生命!5.12大地震中又涌现多少令人感动的生死瞬间啊!……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他们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少年,我只有好好学习,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我永远记得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由著名影视演员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倾情加盟演绎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上映。

今日,电影终极预告片曝光,周恩来的专机直冲云霄,在去延安前,毛泽东主席紧握周恩来总理的手,一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点明了影片的主线——人民情怀。短短一分钟的预告,浓缩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的经历,浓缩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时隔26年重返延安,陕北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走出飞机被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层层围住的总理激动地向大家说道:“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一国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记得首入陕北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顿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的激动变成了更深的自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呐”。

人民疾苦是总理永远的牵挂,在延安的22个小时,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是周总理关心的中心问题。他与当地干部深入谈话,了解到延安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随即决定马上请北京的专家支援延安,帮助大家改善农业条件,受到总理鼓舞的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让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知青在总理的鼓励下,也立志建设好延安。“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延安此行,更加深了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也映射出共产党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凤凰山革命旧址到宾馆的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延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总理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从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虽然生活还有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厚重的黄土,纯朴的百姓,这片高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新的中国,这是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热土。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20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影片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很多年来,一提起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形象如林则徐,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已经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艺术大家赵丹。而一提近年来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同样必谈的一个艺术家便是唐国强,他塑造的毛泽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毛泽东气质的演员。如果提到关于周恩来的银屏形象塑造,从改革开放以来王铁成算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个艺术家再现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但是这十多年来,一位以出色扮演周恩来而被社会特别关注并予以高度评价的艺术家,那就是军人艺术家刘劲。

近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刘劲和黄薇出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同时由他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也于本月15日开始在全国公映。有人说,今年是刘劲创作的丰收年。从电视剧到电影同时开花,实属难得。刘劲用他出色的表演迎来了作为特型演员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他不仅出演主角周恩来,而且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了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导演电影,是他艺术践的第一次尝试,他不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且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被认为是刘劲出手不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刘劲把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那种特殊情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极富人民情怀的伟人周恩来那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有论者评价,演绎周恩来形象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周恩来回延安》却别具风格,在延安发生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作品却把伟人周恩来与普通百姓的炽热情感、乃至他代表的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地方催人泪下。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深切关怀,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小博大的电影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必就一定是大背景、大场面、大事件,如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些平凡故事,也同样可以写得荡气回肠,同样可以写出激荡人心的大作力作,同样也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呈现给我们的社会。

在这部由刘劲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对细节的追求依然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追求。很多情节的表现都是他临场的灵机一动。比如一到延安,有一场周恩来请老乡们见面吃饭的戏。几十年不见的乡亲们,面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准备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老乡的名字。还没等陪同者开口,周恩来挡住说:“你先别说。我说,这是郝大哥。”一转身,略一停顿说:“这是花子大哥。”再回头看见略微年轻些的一人说,“这是延强兄弟。”这些极其感人的语言和表情,都产生了特别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起小米饭闻一闻,就像闻一坛老酒,那种陶醉和快意,把周恩来对延安的情感跃然银幕。

此时,周恩来看着老乡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动作,便忙着给他们夹菜。几个老乡一边大碗吃饭,一边说,要是娃也能吃上就好了。周恩来的表情这时忍着,但转脸之间,眼泪刷的一下出来了。这种情感是那样自如那样逼真。因为他知道,人民还吃不饱饭,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吃完饭,周恩来让工作人员拿来饭盒,让每位乡亲又给家人带回一碗。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点,一下子把本没有多少故事的作品带向了高潮。

在延河河滩,周恩来的车陷进了泥淖。乡亲们闻讯前来抬起了周恩来的吉普车。他站在吉普车的踏板上那番讲话,荡人情怀,他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毛主席当年对延安人民的许诺,我们没有忘啊!说到此,周恩来一下哽咽了,演员刘劲已经无法说下去了。但作品一下子却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情节细节,需要的是演员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对一代伟人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思念,仅凭对剧本的演绎,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许许多多的细节,靠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艺术的修炼。

刘劲曾经这样表述,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到延安,回到延安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急迫和激动,这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刘劲认为,周恩来虽然已到晚年,但是,他一到延安,本来是有人开门搀扶下车的,但是刘劲完全摈弃了剧本本来的阐述,车门一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几乎是跳下车来的。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把周恩来那种急切思念和喜悦等等多种情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作为共和国总理,他那种难以尽述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外化出来了。周恩来在延安,没有忘记看看百姓缸里的小米有多少,没有忘记那个当年救过他的曹奶奶身体怎样。当他接过曹奶奶纫了半天纫不上的针,不仅帮助曹奶奶纫上,又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曹奶奶,这些动作极为逼真的描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劲作为一个演了20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深知扮演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不能仅仅追求外表上像,更要在日常做人做事上学习周恩来的革命品格,让观众看到一个丰富、细腻、广博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史料。收听收看关于周恩来的音频,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浸润在领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扮演的是领袖的典范,生活中却是唯利是图、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低俗的追求,那是不可能演好领袖形象的,也不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22年扮演周恩来,出演了60多部周恩来各个时期的形象,是目前为止出演周恩来作品最多的演员。潜移默化中,伟人的品格、精神、情怀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刘劲的人生。他说,自己再现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周恩来使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地位,也使他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演好周恩来,关键是要传播一代伟人的大德和精神。

如今,刘劲对周恩来的研究和再现,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他讲过周恩来无数相忍为党的故事,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巨大影响。在革命的重要时期,作为领袖人物,有时候忍让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井冈山斗争时期,顾问李德因为战士路边做饭起火,把战士的锅掀了,刘伯承闻之愤怒,替战士们讲理,李德立即宣布,马上撤刘伯承的职。这事让周恩来处理。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对刘伯承说,去一军团任参谋长。让刘伯承由总部去军团任职,无疑是一种处罚。这时恰逢一军团参谋长陈毅受了重伤。但是,周恩来在宣布命令的同时,用一种莫名奇妙的声音大喊道:一定要接陈毅同志回来养伤。这表达了对李德粗暴态度的极度不满,但是为了维护中央的团结,又无法违抗,只有借题发挥,转移情绪。而刘伯承听懂了,立即向周恩来敬礼回答:我执行命令。说完转身去了一军团。这样相忍为党的故事,几乎充满了周恩来的人生。而刘劲正是通过对周恩来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已经成为他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源头活水。哪怕一个故事、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充满领袖人物浓郁的生活韵味。因此,他塑造的周恩来,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很多观众说,正是通过由刘劲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更加崇敬和认识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代伟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2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3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盼,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刻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但是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应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户外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杯具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泽东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刻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影片给了咱们无数的感动,让我激情万丈,为之沸腾。最让我感到血脉愤张、激动莫名的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最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忙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冒着性命危险走在一齐,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谁又能想到,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寥寥几十个党员,连开会议都避藏的政党,能够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最后在28年后成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鲜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众望所归的人间正道,也是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咱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取!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这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我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发奋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我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4

《鸡毛信》电影讲述了抗日时期一个小通讯员海娃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整个电影里都描绘了海娃的机智和勇敢。 海娃被爸爸老赵叫去送一封鸡毛信,这封信里的内容,可以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海娃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他保证一定安全送到。海娃就这样踏上了送信之路。为了保住这封信,海娃想尽了办法,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把信藏在了羊屁股底下,他深入敌营,好不容易逃脱,但信件丢失,他不得不再次返回,他又一次的被抓住了,他和敌人斗智斗勇,有时刷点小阴谋,但正是这些阴谋,把敌人带进了埋伏,让八路军叔叔给全歼了。海娃最终将信件给了张连长,取得了一小场战役的胜利。 在中国抗日时期,谁能知道到底涌现出了多少王二小,多少雨来,多少海娃呢?无可计数。正是这些小八路们,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勇敢,换取了一场又一场游击战的胜利。本应和我们一样,生活在阳光下,和伙伴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却要在夜幕的遮掩下秘密行走,远离父母的爱,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和敌人斗智斗勇,在困难面前不言放弃,勇敢镇定。在一些山区游击队里,如果没有这些小八路战士、小八路通讯员那些情报可能不会准时送达,八路军战士们可能不会顺利转移。又怎能会取得胜利呢?海娃、嘎子、王二小这些只是革命孩子们的缩影,在他们身上凝聚了的是中国抗战成百上千的孩子们的各种品质和性格。这些孩子们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生活在新世纪里,但我们有没有那些孩子们的品质和性格吗?遇到困难,就说放弃;遇到挫折,就开始哭;遇到麻烦,就不想做。这不正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吗?在困难面前,我们努力思考过吗?想想我自己,我不免为自己感到一丝丝惭愧,前几天,下大雨,回家的路被水堵上了,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垂头丧气了,抱怨的话语从我耳边传来,我不免也有了一丝丝的抱怨,可是我们几个谁也没有想办法怎样过去,这时有的叔叔拿砖头往别的地方搭砖头过,我们几个也模仿,可是刚搭了几步远,就不想搭了,前面还有十米,好要多长时间呀,好累啊!我们歇了一会后,又继续搭了起来。如果换成海娃,他会怎么做,他一定会迅速的将砖头铺起来尽可量的节省时间,为战役赢得宝贵的时间。所以说,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给了我心头砰然一震。让我反省,让我改过。

这部《鸡毛信》,这部红色的经典电影不仅告诉了我们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朴素,儿童的勇敢镇定。更让我们学会了勇敢镇定,临危不乱的革命精神,拥有这种精神,拥有这种品质,让我们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2023红色电影观后感(模板8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也许"2023红色电影观后感(模板8篇)"就是你要找的,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

中国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也历经了多少磨难。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有着五千年礼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今日最终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当嬉笑打闹的那一刻;当在课堂上欢快上课的那一刻;当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至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正是中国的强大,正是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欧洲等各个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礼貌。

1840年,因为中国的禁烟措施,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英两国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导致中国大门第一次被打开。中国彻底失败,并且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然而中国人的思想还未被打开。1860年英法舰船200只,侵略军16000余人闯至天津大沽口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无心抵抗,致使侵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次日午时,当侵略者将圆明园的财宝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粉末。这时的中国彻底宣告失败。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如: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迎来了今日这完美而幸福的生活。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为了使耻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此刻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2)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3)

“柳青”是80、90后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有着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问起代表作和细节,很多人是茫然的。

这次有机会一同观影《柳青》,从各个角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才发现他是如此的可敬可贵,值得认真学习,效仿他的足迹在生活、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向前。

镜头光转,金灿灿的神禾塬上走来了柳青先生,身披阳光的璀璨,像一个太阳般照亮了这个古老而略带陈旧的土地。初来的他中山装笔挺,油亮的头发是文人的桀骜独立,后期的他剃了老乡头粗布褂子草帽,脸庞晒得黝黑偶尔粘着草梗灰尘,但眼神却更加坚定仿佛可以穿过时光洞察秋毫。

柳青先生在剧中说过“想要写作,就先生活”,他的一生都脚踏实地的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愿景。写作如此、工作也如此,每一项热爱的事业的人大抵都是有着坚韧的性格吧。他真实的走入乡村、切身的感受生活、然后用自己的笔写下那段岁月让更多人阅读并体悟。

闭门造车,更要出门合辙。任何事情的成功绝不是空想营造一个空中楼阁,看起来华美异常,却经不起任何推敲。如同剧中一带而过的大跃进,柳青先生字字泣血的说出,能做到的我们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能做到的绝不夸口(大意)。直到剧情的落幕,柳青先生疾病缠身,他也依旧坚守着心理的底线,不为作品添加任何假想的虚构。描写神禾塬上农耕时代风波《创业史》也绝笔于第二部,这部“经典性的史诗之作”也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的遗珠之憾。

柳青先生诸如片中描述,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在黄埔村的14年他主管农业互助合作,深入调查结合实情。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黄埔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先进典型。第一部《创业史》成书发表后,他将全部稿酬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创作第二部时为了黄埔村预借稿费拉通电线,点亮神禾塬。那时他的家庭只能吃清汤寡水,食不果腹。干部的不解劝阻也无法动摇他要建设这片热爱的土地的信念,看大银幕上灯火一盏盏点亮,漆黑的土地闪耀着暖黄的璀璨,无数人潸然泪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己度人,他爱这片土地是如此的热忱和深沉。

想想影片初遇老乡时老乡的调笑挖苦,后来热情地和村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家、领导,他是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的人们一样,埋头黄土地,扎根在乡村,奋斗并坚持。

这是有了柳青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才从百废待兴的时代,筚路蓝缕的一步步走过看到如今的星光璀璨繁华盛世。感谢那个时代的无数英雄们,为我们踩平脚下泥泞,开创一条波澜壮阔的通天之道。

“胸中怀大义,笔下有乾坤”柳青先生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留历史丰碑。

我始终无法忘却那一个个细节,从开始到最后柳青先生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张他站立在列夫·托尔斯泰目前的照片。或许这是他的信念,或许这是他的精神引路人,但是我看到的是柳青先生的执着和坚持,不畏艰难不畏世俗眼光的坚持!

脚踏实地,坚持自我。或许我们无法成为柳青先生那样影响一代一代的人,但是我们足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4)

雷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他砍完柴下山时,碰到了地主,地主说这柴是他的,让雷锋给他柴,雷锋不肯,被地主毒打了一顿,晕了过去。雷锋长大后参军,在指导员的指导下成为了一个热与助人的军人。

一次,他感冒了,要去卫生院,向西走,那天是下雨天。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小孩走了过来,他问:“你们要去哪里呀?怎么伞都没带?”“我们要去三家屯,出来的时候还没有下雨,可是走到这里就下起雨了。”雷锋想:三家屯向东走的,和我正好反了,但是小孩都哭了,我还是送他们吧。于是,雷锋抱起小孩,把伞给了老婆婆,老婆婆帮他们撑着伞,走过了险坡,到达了三家屯。老婆婆刚想道谢,一看,雷锋连门都没进,就走了。雷锋马上跑到了医院,治了感冒,这是已经下午5点了。

雷锋在一次预料不到的事情中牺牲了。这次,他和同志去修车,路很险。他在下面做指挥,车子不小心碰到了一根竖着的木棒,木棒砸到了雷锋的头,雷锋当场晕了过去。驾驶员连忙送雷锋去医院,经抢救无效牺牲了。雷锋,在十九岁就不幸身亡。他为人民服务了很多,在生前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服务是无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来为人民做无限的服务。 我想:雷锋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助别人,我只比他小3~5岁,我要向他学习!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5)

影片中的薛长山是一个高智商犯罪分子典型,他拉笼并腐蚀警察老覃的儿子覃辉,无形之中给警察办案设置难度,不管是破案的技术手段,还是情感考验于警察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从中倒是可以看出歹徒与人民警察的关系已不再是以往的水火不容,阶级壁垒森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不是分明的,敌我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人物的结构关系更为多维,情感纠葛也就更趋复杂,正是这种高格局的摆布和叙述套路的灵活运用才使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可信。

电影一开始便将护林员李长山之死的场景给推了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到好奇,急切地想弄清其死因。因为影像画面本身就有多方面的叙事功能,尽管图像本身的叙事能力不能与语言文字的叙事能力相提并论,但图像的叙事功能以及图像的视觉效果的确会对整部电影叙事产生很大影响。

李长山落水而死的凄惨画面与湘西美丽的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大文豪沈从文构建的是一个古朴自然而又神韵无穷的人性神庙——“希腊小庙”,其笔下的湘西是宁静而美好的。“笔墨当随时代”。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商潮涌动、信仰迷茫、物欲横流,方显人民警察本色。在此部电影编剧颜永江与杨盛眼中的湘西美景可与沈从文笔下的相媲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描绘的这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风景中却隐藏着罪恶。换言之,人性的希腊神庙中也有不和谐因子,如文物贩子薛长山之流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杀人灭口,丧尽天良。而且,此画面还与影片末尾老警的壮烈牺牲形成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相异之处是前者凄惨,后者悲壮,且更加震颤人心。

作为一部侦探片,其间科学理性的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探寻李长山死因的过程中,巧设迷障、智布迷雾是必须的。但是大篇幅的破案分析往往给观众以枯燥之感,也就难以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于是,智慧的编剧颜永江与杨盛除了在影片中努力激发观众急欲知道“死因真相”或“凶手是谁”等愿望之外,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想方设法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二是加大人情味的投入。这样一来,使得影片具有新颖之感、陌生化之虞,理所当然能攫取观众的眼球。

电影是以直观的、具有物象性的“影象语言”来“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听述者”的参与与理解基础上的。在调查李长山之死的真相时,老警覃麦生的思维逻辑,实际上就是观众的思维逻辑;老覃分析、判断、推理实际也是观众的分析、判断。老覃在影片前部分钻进被盗的墓穴内提取了脚印及烟头,在后面的审讯中,就不必详细地交待破案的点点滴滴了。在短短几分钟的审讯画面中,通过几组镜头快速切换就概括了作案的全部过程及破案的结局。

电影作为限定时间的综合性艺术,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因此,影片在“讲述”时,需要对事件过程作大量的压缩、省略与概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故事,而故事中被省略的部分,就只能依靠观众的“意会”来补充。现实生活中办案程序应该是这样的:警方首先得认真且耐心地搜集证据,接着形成证据链,最后才能让公众信服,并让犯罪分子伏法。如果移植到电影画面中去后,由于受时空限制,就必须屏蔽掉一些现实逻辑关系。如《老警》中的老警审讯王大方时,并没有将王大方烟嘴中所含的DNA与现场提取的过滤嘴中所含的DNA进行比对。还有,王大方鞋子与鞋印的比对、胖娃的指证等程序都给省略了。正是电影艺术的这种省略与概括,才使得《老警》具备了驾驭复杂故事的能力,并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电影《老警》除了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之外,独到之处是因为富含人情味,特别是“大义”的摄入才具有“心魄”的力量。老警覃麦生对李长山妻儿实施人文关怀提面已提及。在小说结尾,犯罪分子薛长山困兽犹斗,将绑在身上的炸弹引线拉开。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老覃大叫着纵身一跃扑向了薛长山,一把将他紧紧地抱住,两人摔倒,就势滚向了远处。”

由此可见,电影《老警》的外壳是一部侦探片,骨子里却蕴含着儒家伦理,富含“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从而实现了大众体验与主导价值系统的合拍,并充分展示了老警覃麦生对信仰的坚守,道出了其内心经历的锻打考验。要知道,老警在同事不理解、妻儿埋怨、村民责难中,犹如四面楚歌,但内心强大的他没有害怕、退缩,而是在种种矛盾与困境中磨砺、成长。写到这,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郝泽军的诗歌《老警》

“不知什么缘由

他当刑警不久

就有人开始称他‘老警’”

叫了几十年

人们几乎不记得他的名字

可“老警”的故事却广为传流

……,……

郝泽军笔下老警的光辉业绩与电影《老警》中的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文本中的警察精神却是相通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皆堪称健康的、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传递的是正能量,高扬的是主旋律。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6)

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该片只用9分5秒确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是微电影,更像是一部微纪录片。淡淡的叙述中,有着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电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当看到瞿独伊女士说;“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时,很是感慨。是呀,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特殊的气质,就像一杯勾兑的烈酒,相互矛盾确又浑然天成。在面对国家存亡,民族危难时,你从来都不能想象,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而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党,正值青春年华。95周年慢慢走过,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震惊的事情,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红色的气质从未褪色过!95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先烈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执着,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才使得中国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谐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有义务来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留下并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嘉兴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共产党的一路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下,虽然我们不能像先辈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沙场秋点兵,但那份对人民的那份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浩然正气绝不能忘。不谋私利、严以律己,时时刻刻以党章党规来约束自己,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传承的“红色气质”。

理想诚可贵,奋斗价更高;红色气质在,代代逞英豪。党章党纪提倡的我们带头去做,党章党纪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纪正言行,求真务实、忠于职守、扎实工作,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传承与彰显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出强大力量。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7)

今天提前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坦白说它带给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点点。这是一部献礼片,对此类影片似乎总有种模式化的印象,即“意义”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调动起了你所有的情绪:紧张、懵懂、心疼、难过、释怀、振奋……再联想到真实的时代事件,场灯亮起时,你还在那个故事里。

对于珠峰,作为普通人其实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约存在于地理课本和风光纪录片,登山,那就更遥远了。从普及知识意义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两年的登山,前因后果明了。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遗憾,由此引发的国际争议和国人怀疑,你会和主人公一样觉得憋屈。适时出现在台词和字幕上关于珠峰的地理、气象等知识,你会更明确攀登珠峰的困难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顶成功对中国领土主权的重要意义。

再来讲讲片中两段感情,在我看来是有着对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缨相识多年,虽中有分离但不曾忘记,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国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营相识,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年轻人的互生情愫虽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时候,他会默默给她拍照,洗出来放在房间的墙上,她会给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会因一点私心给他添了麻烦,当然还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两人都青涩的可爱。这样在完成国家登山任务过程中萌发的爱情之芽,并没有最终得到花开圆满的结果。

不同的是,李国梁终没有机会对黑牡丹表达,他的爱全在那一张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缨,等到了不善表达的方五洲说“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难说,谁的遗憾更大一点,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儿”,珠峰见证无数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变,爱人在心里也会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儿。

然后就是攀登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紧张到不行,有时甚至觉得都不敢呼吸,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恰如其分,鲜明的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吴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气场和铁汉柔情,章子怡的徐缨是过硬的专业气象保障是柔中带刚,张译的曲松林有执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国梁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还有胡歌、陈龙、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罗布等所有主创,都让我跟着他们体会人物的悲喜,跟着他们或流泪或欢呼。

最后,我要说我最爱的演员井柏然。今天之前,我从没想过会为一部电影流这么多泪,也没想过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这么心痛。李国梁是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所以有着艰巨任务。完整影像资料是登顶的必需证明,承载着两代登山人的梦,井柏然的表演很准确,他对登山的热血,对黑牡丹的动心,对曲松林的坦诚,还有主动请缨的魄力,都让人物立住了,立体了。我看他反复拖轮胎、爬梯子、水中憋气,我脑中反复的是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擦破手掌的样子,记得后来宣传另一部电影时他手疼的拿不了话筒,可他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过这段,粉丝们都是在花絮出来后才知道。

井柏然现在还是不主动提受,因为他说这不值一提,演员最重要的是戏,为角色的付出都是应当的,观众看的是最后呈现好不好,而不是过程。我边看边哭边在心里说,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国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台阶的喜悦之后,来得那么突然,快得我无法接受。我的泪水再次决堤,是为这个角色,他在的年华,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能力、摄影能力,他离登顶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机和相机里的登山成果。不难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国梁尸体时那种悔恨,他哭喊的“我错了”,是对方五洲说的,更是对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还想到李国梁未说出的那些话,觉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时去做啊,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李国梁是有遗憾的,但他和无数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会消亡的。

就像主题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8)

今天我和弟弟一起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英雄潘冬子,靠着闪闪红星的指引,在和胡汉三的机智勇敢的斗争中,从一名儿童团员成长为了红军战士。

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子运盐的故事了。山上的红军被封山了,缺盐缺米,米还可以用野菜代替,盐就没办法了,少吃了盐就会浮肿无力,没法打仗。老百姓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送米运盐,但都被胡汉三等敌人识破了。这一天冬子也来运盐了,他和宋爷爷在山脚下搜集了一竹筒的盐,都是老百姓一家家省下来的,可怎么运上山呢?冬子想出来了一个办法,用开水把盐溶化了,变成了一竹筒的盐水。可是当他准备从敌人的关卡通过时,发现敌人很狡猾,很容易识破,怎么办才好呢?眼看着盐不能运上山了,冬子心里又急又恨。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之后,才去通过关卡。敌人砸破了他的竹筒,但并没有尝出咸味,就放走了冬子。连宋爷爷都以为冬子被迫倒掉了盐水,换成淡水,以便通过关卡。宋爷爷鼓励冬子别泄气,这次失败了下次再运。谁知道聪明的冬子这时候把身上的棉袄掀起来,说:“宋爷爷,你看!”宋爷爷看到冬子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拿手沾了水迹尝尝,呀,是盐水!原来,冬子并没有把盐水给倒了,只是洒到了棉袄里,表面上没有湿,看不出来,可里面却藏着所有的盐水呢!

冬子运盐的故事告诉我,面对困难,不要莽撞勉强去做,要先动脑子想想再做,依靠我们的智慧去解决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

电影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冬子砍死胡汉三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还以为冬子手上拿的水桶里装满的是开水,要去烫死胡汉三呢,谁知道里面装满了汽油,他把汽油洒在胡汉三的被子上,用火点燃了,烫死不成,就直接砍死他,真是太聪明、太有远见了,确保成功。

看完这部电影后,一个聪明、勇敢的`冬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想跟他一样,为祖国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