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爷爷作文精选

清明祭爷爷作文精选。

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写作能够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一篇成功作文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心血去揣摩。栏目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清明祭爷爷作文”,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建议供您参考!

清明祭爷爷作文 篇1

近几天,老梦回故里,每日很早便醒来。

我知道,又是一年清明至,逝去的亲人念叨我了,又到该回家祭奠他们的时候了。

由于多年前举家迁离故乡,这两年又外出打工,我们家一直“到处流浪”,原本该到亲人坟前祭拜的日子(每年农历的7月7和10月1日),也因工作繁忙,无暇返乡。

母亲理解我的难处,每到节前,便早早交代妻去买来纸铂,自己在家里一针一线穿起来,累了,便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滴出一会神。待我下班归家,她便交代儿子和媳妇趁着夜色(城里不允许随便焚烧),到家附近的岔路口,面向家乡方向,拜上几拜,化些纸钱,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够收得到。

每次,妻都陪着我,神情凝重的,轻声呼唤亲人来拿钱。我们一起看着纸钱燃烧的火焰慢慢熄灭,化为灰烬,随风飘飞……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活着的人还要活着,四处漂泊只是为混口饭吃,那边的亲人应该能理解吧。

可是,清明就不一样了。

清明节无论对活着的人,还是对逝去的人都是大事。

清明时节,正是细雨纷飞的季节,打湿了活着的心,也惊醒了逝去的人。想必他们在天国已经期待亲人的到来吧!

因此,每年的清明必须要到坟前去祭奠,不管走多远,在清明前的.几天里,我和妻女都要回家,到亲人的坟前看一看。一者一年到头了,也该给亲人清理一下坟头的荒草,添上几掊新土,让亲人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二者家乡有个说法,清明没人扫墓,坟头上见不到新土,坟前没有纸灰,人家会认为地下长眠的人已经绝后了,或者在世间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

可是我还没有绝,不去扫墓于亲人没面子,于自己也不心安。

父亲的坟与祖坟埋在一起,原来是一片梨园,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坟头掩映在如雪的花海里,环境很优雅。

由于父亲去的早,我很小就肩负生活的重担,放学回来,到梨园田地里干活累了,便来到父亲的坟前,躺在他的旁边睡一会儿,没有一丝的害怕。这就是亲情的缘故吧!

可是,随着农村产业调整,梨树被砍伐,梦中几十年的梨园不见了。也因节省土地需要,农村开始平坟还田。很多坟被平掉,原来硕大的坟堆,只剩下一个个突出地面的尖顶了。父亲的坟虽坐落在别人的田里,却得以保持原貌,依然那样高大厚重。

这得益于家乡的风俗。

在老家,每有老人去世,必须锯一些新鲜的柳树桩,做成孝子的哭丧棒,下地的时候插在坟头,有几个儿子就要插几个,而且按照排行一字排开,一个比一个短。柳树桩如果发芽成活,就预示着这家后人将会有好的前途。如果谁动了这样的树,谁家就会招来灾祸。因此,家乡从来没人敢乱动坟头的柳树。

我是父亲的独子,虽历经坎坷,终长大成人;他坟头的树桩也一样历经风雨,枝繁叶茂,帮我日夜守护着父亲的住所。

但每年返乡,处处可见的“死人不要和活人争地”的宣传标语,让我对父亲和母亲百年以后的归宿多少有些担心。我不知道父亲的墓地还能维持多久?

因为市区离老家太远了,为了赶上回程的车,每次回去上坟都是慌慌张张,到了墓地就添坟,添完坟摆贡品、烧纸钱,然后匆匆离去。几乎没有时间陪父亲抽支烟,和父亲说说心里话,多少有些愧疚!

想想现在自己还“到处流浪”,居无定所,但毕竟还年轻,每年可以回去给父亲扫墓,还能找到一点回家的感觉,找到一点家人团聚的温馨。可是等我慢慢老去,腿脚不灵便的那一天,谁还会到他们的坟前添土?或者,以后他们因平坟还田也要“居无定所”,那再到清明,我们一家又能到哪里去“团聚”?

于是,我想在市区给父亲买一块墓地,让父亲到城里来和母亲团聚。但如今,在市区购买墓地动辄几万元,母亲是绝不会答应的。

此刻,夜深人静,思绪芜杂。外面下起了小雨,正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那种凄历的小雨。

我想,还是随遇而安吧,清明的时候给父母一份想念,至于到哪里去祭拜,由他去吧。

清明祭爷爷作文 篇2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成了清明的别称。于是,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也成了扫墓的日子。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举家出动去苏州祭扫长眠在那里的爷爷。这个清明节也不例外。

早上,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来到了爷爷的墓地。此时公墓前的道路已被前来扫墓的车流挤得水泄不通,短短100米的车程,竟然走了40分钟。进入公墓,只见人们有的手持鲜花,有的手拿香烛,还有的提着几大袋祭品,三三两两地往山上走。很快,我们也加入了上山的行列。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爷爷的墓前,爸爸麻利地拿出香烛点燃,妈妈从袋子中拿出青团,水果等供品,摆放在供案上。听妈妈说吃青团是清明的习俗之一。而在一边的我,则把一个个银色的小元宝放入燃烧桶内。一切按照习俗准备就绪,我们一起向爷爷鞠躬,以表达我们对爷爷的思念和缅怀。鞠躬之后,我们点燃了银元宝,祝福爷爷在天国中能生活幸福并祈求爷爷保佑我们能快乐、健康地生活在人间。看着袅袅燃烧的烛火,我忽然觉得爷爷离我是那么的近,我迫不及待地把我最近的成长故事向他倾诉,然而爷爷离我又是那么远,因为他远在天上,而我却在人间,我甚至都没有看见过爷爷一眼。可这并不影响我对爷爷的怀念,扫墓,能让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和爷爷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

清明节既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日子。虽然“清明时节雨纷纷”,却阻挡不住我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气息的脚步。清明踏青是清明的又一传统习俗。

扫墓结束后,我们一路踏青,来到了位于苏州西山著名的4A景区林屋洞游览。林屋洞在洞天世界中别具一格,为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深幻莫测,扑朔迷离……实在令人流连忘返。

黄昏时分,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扫墓踏青之旅,返回了上海。

今年的清明,由于扫墓、踏青、吃青团等风俗的陪伴,我充分地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清明祭爷爷作文 篇3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又来到了令人景仰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看着眼前的巍巍丰碑,听着关于烈士的故事,我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正所谓喝水不忘挖井人,当下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广大居民的生活幸福而又美满,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不应该忘记以往拼搏奋斗的先烈们。“缅怀先烈、敬畏清廉、勤勉尽责”这是我们今天扫墓活动的主题,我们今天悼念先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就是要继承他们勇于吃苦,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的精神;就是要继承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有多少人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走了,但他们的事迹会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我们后人的心中。我们常听父辈们讲新四军的故事,我们也仿佛看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场上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我们忘不了先烈们,我们更忘不了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是你们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你们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为先烈营造一块永久的空间吧,让我们可以永久地思念。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尽情道出对烈士永久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与温暖。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灿吧,让英雄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

苍天在上,英魂永存!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党的儿女,我们不会忘记先人的遗志,“继承先烈革命传统,发扬前辈爱国精神”。我们要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弘扬这种不朽的民族魂魄,而从我们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要做合格明达人,优秀盐城人,自豪中国人。让我们脚踏这片用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让我们守望这座用先烈的英灵构筑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建设这座流传无数英雄故事的美丽__,放飞理想,放飞希望,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明而纯洁,让我们的__变得清明而繁荣,告慰先烈,告慰英灵!

清明祭爷爷作文 篇4

又至清明。

又一次和父亲及女儿来到爷爷的坟前。父亲给爷爷添了几锨新土,我和女儿烧纸焚香,随着丝丝缕缕的青烟,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记忆中的爷爷:

爷爷是一个质朴、本分、朴实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养了七个子女。那个年代,一家有七个子女,生活是很艰苦的。

听父亲说起,爷爷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

父亲是1960年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的特别艰苦,想离开学校。但是爷爷还想让父亲继续上学,因为父亲学习成绩很好,在当时的莒县一中名列前茅。那时家里人口太多,在村里吃大锅饭,每天都是定量供应。爷爷奶奶在村里干农活,很劳累,但是还是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饭票给父亲在学校里吃。由于当时供应的很少,父亲在周五就把饭吃完了,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就没得吃了。上了大约三四个月,父亲不得不离开学校。据父亲说,爷爷伤心了很长时间,但是没办法。

到我上学时,爷爷经常对我说:“孩子,好好学习,现在条件好了,至少能吃饱了,不要像你父亲那样想上学,没有条件。”爷爷的话对小时的我来说,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努力的学习,成绩不错。虽然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但是爷爷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后来我考上大学。在上大学的前一天,我和父亲来到爷爷坟前,告诉爷爷:我考上了,实现了您的很久的愿望。

爷爷当时得了一种病——甲状腺肿大,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只知道农村人管这叫做“瘿脖子”。小时候,我和弟弟经常摸着爷爷的脖子,感到很好奇。问爷爷,你这是怎么了,爷爷只笑,不回答。这样我们就越好奇,有时在外边玩的时候,还在伙伴们面前炫耀,我爷爷的脖子粗。这事被父亲知道了,把我和弟弟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后来大了,学到了一些知识,才知道这是一种严重的病症。父亲说这个病在当时不好治,只有这样拖着。结果爷爷的脖子后来越来越粗,呼吸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到了沂水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已经转化为肿瘤,进而转化为癌症。

在住院的日子里,那是在70年代,我家、姑姑家和叔叔家都是农村,家庭很贫穷,治了一段时间,医生说回家吧,这个病到了晚期,无法医治了。后来据父亲说,在准备出院的是那个晚上,父亲和叔叔陪着爷爷,到沂水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这是爷爷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看到爷爷在专心的看电影,父亲和叔叔满脸泪水,但是没让爷爷发现。

回家以后,亲戚朋友们都来看望爷爷,爷爷总是笑着面对着一切。别人安慰他时他却安慰别人。每晚父亲和叔叔轮流陪着,有时我也去陪。爷爷有时起夜,看到父亲或者叔叔睡得很沉,就自己坚持自己硬是起来。有一次一不小心,摔倒了,把父亲惊醒了。

一个多月以后,肿瘤恶化,在麦子丰收的季节,爷爷离开了我们,终年62岁。

女儿用树枝把纸和香挑了几下,为的是让其燃烧充分,看到随风飘起烟灰,我的思绪回到了眼前。

和父亲及女儿,双手合十,俯身祭拜,我心里默念:爷爷您在那边还好吗?明年清明还来看您——爷爷!

回家的路上,父亲和我没有说话,我想父亲也一定在回忆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