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心得体会通用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通用。

为了让您更加了解“改革教育心得体会”我们为您撰写了一篇详尽的文章。人们在成长路上都会因某些事发生改变,我们何不将其记录成心得体会。总的来说,心得体会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与我们一起见证未来的每一个时刻!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跨世纪教师不但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但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题目,在研究中解决题目,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增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但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具体说明课程;不但要针对每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但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评性地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假如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形,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题目,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题目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外一 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同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惟共振,感情共鸣,学生才会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开释巨大的学习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业表现。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可以说就是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一位教师而言,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应紧追时代步伐,把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而不能墨守陈规,假如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违反作为一位教师适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会被社会淘汰。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把握时代信息,紧随时代潮流并能正确掌控时代主流,积极有益的引导学生。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及传播方式遍及我们的平常生活。作为学生很轻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错误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伤害。这就要请教师应用熟练的计算机及其他途径能够迅速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能正确引导他们。

2、学习、把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一位教师应把握并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在授课进程中形象、生动、出色。

3、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的进程中游刃有余。

4、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建立教育新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利用,再不断的应用进程中进步教师的信息素养。西南京大学学教授陈时见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化》的讲座中说: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者的’教师不同。”“教师从一种从业职员转变成教育者,实质上是教育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记得《与众不同的教师》一书中有那末一段话:“教室里有甚么样的教师,就有甚么样的教育,就有甚么样的国民。”因此,对当代教师素质进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教师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心灵聪明的人师。这就对现代教师的知识素质、职业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事实践的教师与从事理论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者。

那末,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支持之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环境呢?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和谐的、人性的、同等的、互助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体验到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构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融会心育的核心题目。首先,从天天做起,从每堂课做起,逐渐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教学活动的安排,一点点地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教师把学生管得太紧、太严,转型路上,教师要勇于对学生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放手不同等“放养”,要善于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掌控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也就是说教师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以后,要在严抓与放手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

其次,技术要先行。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再把它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终究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乃至可以说新技术是教师转型的引爆点。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可以说就是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应紧追时代步伐,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而不能墨守陈规,如果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违背作为一名教师适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会被社会淘汰。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紧随时代潮流并能正确把握时代主流,积极有益的引导学生。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及传播方式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学生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错误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伤害。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熟练的计算机及其他途径能够迅速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能正确引导他们。

2、学习、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一名教师应掌握并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形象、生动、精彩。

3、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4、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将 “微课” 引入 初中数学教学 的 尝试 【摘要】伴随着新课堂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做法(然而微课的陡然兴起,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引入了自己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微课 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 课堂变革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微”潮迭起,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已悄然兴起,引起了广大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也引起我的兴趣。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部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弱,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良方,而微课教学给了我们一剂“良药”。当前“微课”教学研究刚刚起步,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微课概念的阐释与应用前景上,而对实践过程中的微课模式,及微课的设计、创造与实际应用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考量过“微课”教学的特点、优势以及本校实际后,在本学期尝试将“微课”教学引入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旨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去研究,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诊断等自主学习,现将初步研究成果撰文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 微课 ” 及其相关概念 的内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微课的基本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比平时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的课。主要包括:(1)时间短:8-10 分钟;(2)内容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3)真课堂: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展示,与常规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

微课教学是指将“微课”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或作为辅助同学们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保留了“微课”自身的特点,同样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

二、“ “ 微课" 引入 数学 课堂 的优势 目前的众多微课中,单个微课占绝大多数,没有成一个体系。而将微课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使系列微课的学习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支持可持续性地个性化学习。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教授的程度,并配合以自己更深的理解教材。

1.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符合个性化发展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和搭建知识体系,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和价值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e 板会微课教学,可以是新知识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与老师共同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成数学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本学期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时,由于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较多,用微课互动配合学生在家里完成每节课的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微视频互动,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反馈,老师心中就能更加明确,在上课新知引入的过程中,哪一步是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课上老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从课前到课中都能做到“以学为本”,更好地实现生本课堂。

2.微课“短、小、精、悍”,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下不集中,便不能听到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每堂课 40-45 分钟,让学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 10 分钟左右,如果超过 10 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微课”一般以“微”著称,其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播放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笔者在制作时,考虑到“微课”这一特点,因此在选题上下了功夫,选题尽量“小而精”,本着一课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内容具体,微观为主。利用 e 板会技术,可针对数学学科上课的不同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作成时间一般在 5~8 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系列微视频,放在公共平台上,供同学们下载观看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问题)复习巩固微视频:(8 分钟):

本讲微课程名称 一、情景导入,合作学习问题:(一)(二)(三)(5 分钟左右)二、明确数学概念、性质等(4 分钟左右)三、快速、少量检测(1 分钟左右)

3.反复观看,永久保存 同时微课又具有反复观看功能,因此学生可利用琐碎时间反复观看数学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主要知识点,学习时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后退,也可以下载保存在电脑或手机上进行移动学习。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堂课中达到相同的效果,当理解力较强的孩子已经掌握时,部分孩子也许还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稍纵即逝,没有让该部分孩子“重复“学习,反复思考的机会,因此造成学生核心概念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4.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即时即学。

由于“e 板会”是集课件制作、云教育平台、电子教室、原创空间、e 板电脑、专用手绘板等一体的一个教学平台,具有很强交互性。因此当笔者将用“e 板会”录制的课件放入我的公共区域,学生可随时下载学习,学生作业反馈至公共区域我给与网上批阅,实现即时即学。与同时在线的学生可开展空中课堂,交互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有了这个优势,微课教学可以让那些因病、因事不能去上课的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班级网络公共平台上下载微课,然后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有选择性地点播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前段时间班级一位同学因为腿受伤,在医院住院一个月。出院后他主动找其他老师问问题补课,却没找我。后来我问清原因才知道是我做的微课帮助了他。

三、“ 微课 ” 教学革新了传统的 教学 方式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进程,所以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时间,然而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学生层次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的全部内容都放到课堂上,就不能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讨论,我们总是匆匆地完成教学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却很少花时间来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新一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新观念,在学习方式上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要把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因此,基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利用微课努力去实现自己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将数学课堂翻转。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1.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 5 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 7.2 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a 10%b20%c30%d40%(2 分钟左右)2.某市进行环境绿化,计划两年内把绿化面积增加 44%,问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 4 元, 经过两次降价, 现在每瓶售价为2.56 元,问平均每次降价百分率(3 分钟左右)4.某商场九月份的销售额为 200 万元,十月份的销售额下降了 20%,从十一月份起改善经营,使销售额稳步上升,十二月份的销售额达到了 193.6 万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3 分钟左右)

以前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微课前后我的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图 通过微课教学首先让自己转变了教学观念,变“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这种观念符合新课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法,实现高校课堂。

根据统计表显示及期中成绩在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抽样谈话,同学们对微课的课前预习导学大部分同学能按时完成,并且普遍认为微课的课后复习模块及典型例题专题讲解模块对他们的有很大帮助。

总之,再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仔细思考,并不断地改进完善数学的教学方式以便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困惑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总结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再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西南大学教授陈时见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化》的讲座中说: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者的’教师不同。”“教师从一种从业人员转变为教育者,实质上是教育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记得《与众不同的教师》一书中有那么一段话:“教室里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对当代教师素质提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这就对现代教师的知识素质、职业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事实践的教师与从事理论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者。

跨世纪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判性地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 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才会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获得最佳的学业表现。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支持之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环境呢?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和谐的、人道的、平等的、互助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融合心育的核心问题。

首先,从每天做起,从每堂课做起,逐渐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教学活动的安排,一点点地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教师把学生管得太紧、太严,转型路上,教师要敢于对学生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放手不等同“放养”,要善于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也就是说教师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之后,要在严抓与放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其次,技术要先行。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再把它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可以说新技术是教师转型的引爆点。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4

xx月二十五日下午,我们去参观xxxx区民族小学。xx区民族小学历史悠久,自1890年办学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学校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先进,是一所公办的高质量、现代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

一进校园,我就被学校的文化氛围给吸引住了,该校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上很动了一番心思。马校长带领下,以文化建设为主线,努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以“高质量、现代化、民族特色、人民满意”为目标,提出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及“做最好的我”的校训,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至认同。

此外,进一步挖掘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出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的“三气精神”,成为了学校开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幸福人生奠基。”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五项指标,并构建了学校的“幸福公民”课程体系,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加大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时将学生活动经典化、课程化,成立了多个学生社团。一系列的课程体现出了全面育人、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育观。

在师资方面,马校长认为,合格教师是在学校培养的,不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4%,大学本科学历为xx%,大学专科学历为4%。并拥有xx市优秀教师3人,xx市紫禁杯班主任2人,xx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人,学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教师团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勇于创新,人人争当“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自我认同、领导赏识”的明星教师。

然而,在我们学校,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是,我应着手去思考象马校长那样去用心思为学校经营;象民族小学那样把学校所有能利用物体、空间哪怕是学生的走道也去想办法给用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追求卓越的思想。

通过参观民族小学,使我认识到:学校的管理一要实,二要新;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执行力,校长要努力地去经营好学校。

通过学习对如何提高有效教学受益匪。下面谈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首先,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过程与方法”才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改革整顿、反思总结的部分。每节课我们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其次,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科学的机会。科学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的过程,它应当包含丰富的过程性目标。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着重是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和实践等探究活动中感悟方法,进而有序而且有条理地思考,用心去体验学习科学的过程,要相对重体验轻结果,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再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实用性。一堂高质量教学课,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环节、问题与问题的过度环节、活动环节、总结环节、练习环节、作业环节等等。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备课本,掌握重点难点,注意详略得当;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作业、练习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等等。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有一份持久的热情,以及一份对教育、对孩子的热爱。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5

近1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词汇,课程目标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课程结构方面强调全面发展;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以儿童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实践应当以儿童发展为本。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儿童为主体进行教育。

首先,幼儿的学习从单一教学变为直观、丰富、多元。

3-6岁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对一些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知识还不能准确认识与理解。在过去多媒体技术不够完善的时候,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一些简单的视频使幼儿了解相关内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知识内容没有交流,只是机械地接受,因此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且学习效果差。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动画、幼儿参与式的多媒体技术,孩子们能快速、直观、全面地接受知识,并可以之间通过挪移、点击等形式参与教学,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师幼互动中学习知识,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从教师预设变为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一同探索。

过去,我们的教学活动常以教师预设为主,直接带着孩子们学习一定下的内容,幼儿是被动接受的。但现在我们会先以幼儿的想法为前提,经过师幼间的讨论确定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将幼儿变为主动发起者。以我们班前段时间进行的“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为例:在进行主题活动前,我们会开展谈话活动,与幼儿一起一起商讨他们在这一主题中想要探索的内容,听取幼儿的建议才定下继续深入的主题内容。

最后,从教师主导变为幼儿自主尝试,做中学。

孩子很多时候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但有时成人会急于帮他们解决而让他们失去了这个成长的机会。例如游戏活动时幼儿遇到问题,他还在思考如何解决就有老师来直接帮他处理了。时间久了,孩子许多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丧失了。现在我们就在改变这种包办代替的思想,将更多的信任给予孩子。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我们通常不会去随便干预,而是从旁观察,只在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才去介入。以我们班家乡主题“龙宫”的搭建活动为例,孩子们搭建的溶洞有些摇晃,两个小朋友一开始一直用手支撑着积木不动。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但因为他们并未寻求帮助,我就没有立刻帮助他们解决,而是在旁边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几个小朋友选择了不同高度的小木块试着支撑溶洞摇晃部位。经过不断的尝试,虽然用了点时间但孩子们成功搭建出了稳固的溶洞。这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需要我们多给一些信任。

儿童的发展是在生活和游戏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互动,进而通过感知、操作、交往等获得的。孩子们在家乡主题下尝试搭建“龙宫”,第一次搭建时3个小朋友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3个小朋友选择用大积木搭建龙宫,最后只搭出一个很小的“溶洞”。但是在区域活动分享时他们便自己找出了问题,提出了要合作集合所有大积木并画设计图的方法。第二次搭建时,几个小朋友就集中在一起,先画了一幅龙宫设计图,接着分工开始搭建,所有大积木用来搭建“溶洞”,小砖搭建卖门票的地方。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龙宫桥洞搭建不稳情况,也通过合作快速解决了。通过游戏中的自主尝试,小朋友们自然地学会了合作、分享、探讨商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质量一直在不断提升。在学前教育中,我们要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进行教育。转变过去思想观念,变“指导者”为“促进者”、“观察者”,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给予孩子们信任,让儿童与教师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互相成长,在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环境中快乐长大!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教育评价的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丰富的领导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重视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重要地位,具有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引起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结果,甚至表象分数似乎可以铆接教育干坤。其实分数只是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其后面有更丰富的意义,需要评价主体的多视点、多向度的辩证。学习的成果是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情商、智商、志商、语言商等多要素的融合决定,分数只是多要素融合后的结果。浮出水面的是直观的智商结果-分数,但潜在水中难以发现的共同培养智商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活动,还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集中度,取决于意志力的自我控制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彩度。没有学生只凭智商的高度就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取得贯穿过程的最后成果。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也不能停留在某某,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中的感情态度、生命活力、批判。否则,难以持续升华为更先进的新课程学习。过程评价比结果本位难得多。但是,在不偏不倚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生命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成长。结果本位和结果过程并存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区分假教育和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估,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估属于新鲜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以享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评价教师的业绩,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长幅度,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与原来的学业相比的增值点,不是孤立的静态、固化凝固的数量符号。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如此,增值评估肯定不同于终端鉴定评估。

具体操作涉及到教育创造力的附加价值。将学生本来的基础纳入增值评价范围,比较学生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点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的基础获得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成绩获得输出值,输出值和输入值之间的差异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不普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接受最初的原某和教育后的原某,难以转变为标准点。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需要逐步推进、改善、操作方便。但是,增值评价法的引进,给我们打开了考察教师教育力的新窗口。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通过率、优秀率、低分、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固化分析。引进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是扩大教育评价的多渠道,消除评价的各种遮蔽,明确了评价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识别和选拔,还是改善教师教育的方法,激发教育的活力和积极性。

其次,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全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执行,促进各级学校创新活力的爆发和科学发展。从发展的意义上看,增值评估确实具有可期望的远景,需要教育评估行业的切实努力。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学习政治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以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教师政治教育新改革学习心得体会》由学习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学期学校认真组织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反思。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诚信立教,其次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爱岗爱生;其三要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施教,因材施教,其四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加强政治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总之,学校让我们学习,我认为很必要,我坚决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在行动上提高工作责任心,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8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进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进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进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讨论“破什么”“立什么”的详细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进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全都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xx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比《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大家全都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进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讨论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新学期,新挑战,新起点,新目标!为落实县领导在“抓落实、勇担当,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实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勇担当,走品质化办学之路”动员部署会。

罗校长主持了会议,他向全体教师传达了黄局长在工作亮点展示评估会和勇担当,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两个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针对我校今后如何实施品质化办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举措,一要提振精神状态,全力提升师表形象;二要落实精致管理,持续提高教学效益;三要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四要搭建成长平台,打造优质师资团队;五要推进重点项目,做好西通北征工程;六要树立标杆意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作为一名实小教师,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担当。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勇气、一种能力,要敢于承担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敢于破解困难、敢于承认工作中的失误、敢于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做敢于担当的教师,首先必须自身过硬,敢于冲锋在前,要有一流的能力、水平,有智慧、有本事。需要认真学习,认真专研,潜下身来搞调查和研究,不断积累知识,做到厚积薄发。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有敢担当的自觉、善担当的本领。

敢于承担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为一线老师,“担当”就是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上好每堂课、批好每本作业、管好每个学生;作为管理人员,“担当”就是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实每件事、做细每件事、做好每件事;作为校长,“担当”就是全心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成长服务、为老师进步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进一步讲,在家长面前、在学生面前、在人民群众面前,我们就代表教育。社会表扬每件有关教育的事情,我们每个教育人都会脸上有光,社会指责每件有关教育的事情,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面带羞色。所以,面对教育责任,我们是责无旁贷的,是无法逃避的。

敢于承认工作中的失误

在失误面前善于总结反思,勇敢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主动加以弥补和整改。在教育教学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实则其背后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升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学生“求真”、“学做真人”。

此次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了工作任务与要求。新学期,新希望,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小美好的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从现实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虽然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但与美国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国的12.2年、俄罗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二,自20__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求人倍率一直在1左右,20__年第一季度为1.12,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但每年7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却牵动各方。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教育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第三,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全面增长但短缺严重。例如,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每年高达400余万人。有企业家形容,“找100个大学生不难,找100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这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教育结构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创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是教育发展面临着的突出矛盾。尽管我国教育总量不断扩张,但创新成果较少,创新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20__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4.1倍,我国信息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其结果是,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只有5%左右。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改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大趋势,特别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培养有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着力打破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新格局。

二、加大教育市场的开放力度

从现实看,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过去36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放开的主要是工业领域,80%以上制造业高度市场化。而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业领域,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还面临着比较多的政策制约和繁琐的行政审批。例如,谁都知道职业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短板,但发起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学院,面临着行政许可、土地、资金、人事制度等一道道难关。为此,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攻坚克难

目前的教育管理中,行政主导的特点仍然相当突出。各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机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专家治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倾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权力结构调整,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教育职能分工,改革公共教育机构,形成与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四、转变教育发展理念

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与教育理念的.滞后直接相关。尽管强调素质教育多年,但实际上应试教育仍然占主流位置,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硬指标。开家长会,说的主要事情就是学生成绩,师生都成为成绩的“奴隶”。这不仅使学生苦不堪言,也加大了老师的负担。这种教育理念忽视文化传承、忽视学生的人文熏陶。为此,要把转变教育理念、解放思想作为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关键,不仅要转变学校、教师“以分数”为指挥棒、以“灌输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五、加快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十三五”应当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2)加快普及学前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各方面高度关注,“十三五”能否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能否普及高中教育?建议“十三五”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加快普及12年制基础教育,允许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12年义务教育。

(3)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尽快把高等学校分成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技术大学,确立不同类型高等学院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以提高技术应用型高校占比为重点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十三五”加快推动一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选择一批高等职业学校升级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高校在校生的占比。

六、加快教育市场开放

(1)在坚持政府保基本的同时,推进教育市场全面开放。当前推进教育市场开放,是在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北京已经出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建议尽快出台教育市场全面开放的总体方案。

(2)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改革试验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并支持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知名大学、职业教育机构以控股在国内设立合资分校,在特定地区设立独资分校;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外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投资设立教育培训机构及项目,优化配置内外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3)降低社会资本办职业教育的准入门槛。实施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分类管理;放宽办学市场准入;探索职业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鼓励上市公司和科技企业投资兴办技术技能型大学;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大社会力量举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视同仁。

七、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1)明确政府在教育管理中的职能。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教育发展格局,明确政府保障基本教育服务供给的责任;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监督职能,减少和消除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学校的微观干预。

(2)以“公益性、专业性和独立性”为导向改革公共教育机构,形成专业、高效的教育执行系统。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学校去行政化,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建立专业导向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专家治校;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是全面扩大学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创新、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

(3)明确中央地方教育职责分工,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细化中央到地方每一级政府的职责分工。鼓励地方在教育改革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同志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时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很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

20xx年人类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资助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70多位一流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份480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报告认为,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引起人们对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的高度关注。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学技术将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关注点相对聚焦。

动向一:

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

世界银行在“20xx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上个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关注全民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制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20xx年论坛”也认为: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质量。

动向二:

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联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在座谈中,不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等。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自行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法国20xx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提高学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开始,韩国首尔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作调查。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首尔官方认为,虽然现在满意度较低,但这将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动向三: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

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并将之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则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严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

新西兰从20xx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八种价值观。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动向四:

从知识授受到创新精神培养

学习型组织倡导者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xx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是指: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作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日,部分美国教育专家列出以下五种美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一是智慧型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寻找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实际教学时的方针。比如教师应以学生努力的程度为奖励目标而非学习成果,要把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等。二是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游戏可帮助学生学习并增进学习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炼不屈不挠、努力不懈的精神。认为失败是儿童成长的最佳机会,让他们学习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并改进,这项能力会让儿童终身受用。四是家庭作业被质疑。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完成这些作业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耍和家庭欢聚的时间?家庭社交活动和情绪发展与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对儿童来说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许多教师及校长支持“没有作业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项目标取代家庭作业。五是培养创造能力。应该通过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学科与人文设计学科的整合,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意。很多学校开始尝试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印度提出将“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贯穿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反对机械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该国未来所面对的挑战时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动向五:

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

20xx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

20xx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认为,在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技术将进入基础教育的主流应用;在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在远期发展阶段,“3D打印”和“虚拟远程实验室”将应用于基础教育。

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项针对15岁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16个OECD成员国以及3个非成员经济体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显示:韩国学生在这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十分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

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真正掌握多媒体。20xx年新学期开始,法国的学校为学生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

为了让iPad走进学校,印度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0元人民币左右,这让更多人可以应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学已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动向六:

从单一测评到综合评价

OECD发布的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中称,全球教育系统正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成绩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质量评估关注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的建设。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以及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异。但报告建议,评估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使其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

OECD目前已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是基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测评开发而不同于PISA的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测评学校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情况,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观世界各国,美国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英国从20xx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总体学科表现和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提高质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话题,而关注点相对聚焦:以全民学习为重点——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模式,教育质量的评估——教育结果。这些都对我们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gz85.COM精选阅读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实用10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改革教育心得体会(实用10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1】

经验是指经过阅读和实践后形成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文阅读体验类似于数学阅读笔记;经验是指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记录反映出所学的内容,类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 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篇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包括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应该说立体系统的调整了教育评价,通过结果核定和运用引领过程,直接针对当前教育的急需、针对教育教学诸多因素和环节的不足,不仅点出了目前教育如何纠偏也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也是教育从业者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必经之路。

《方案》体现了党管一切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在管理体系中对党管一切进行了贯彻落实,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这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明确,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明确,就是要讲党的思想、党的理念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在教育中绽放结果,让教育真正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服务,不仅培养能力更要加强思政,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学生的本能,学生的终身核心素养。

《方案》体现了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引领。方案中明确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倾向,让学校不再追求功利的、短视的办学价值观。将“人”的成长放回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要从目中只有分没有人变成有人、有内涵、有文化氛围,真正的将文化、将书香、将生活作为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指标,让功利的学校回归生活、回归快乐、回归真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方案》体现了教师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将师德师风放在了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教学、将育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回归教研、论文等作为提升教学、育人的自然总结,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让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与目标,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师、真正的成为师者应该具有的样子,潜心教书育人,向主业发展、向培养人的价值体现发展。

《方案》体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不再是单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德育作为第一要求,说明了我们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信念坚定、价值正确的人。方案中还单独设置了段落分别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说明,非常明确的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分数,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

《方案》充分展现了评价导向性价值。评价的定性认定仅仅是评价的最直接、最显性的作用,但评价的影响力则主要在于过程的引领与导向。方案中开篇明确,本次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就在于纠偏、在于对学校、教师、学生过程的引领,真正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以“输入”引领“输出”手段的应用,从设计上不仅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做”。针对过往通常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指挥棒”,从根本上将“指挥棒”调整,通过将单一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真正的转变为素质教育、转变为针对“核心素养”的立德树人。

方案对于评价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教育整体的评价问题,也对教育系统内部科学评价进行了示范。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阶段性教育,不具备为人的发展定性的功能,尤其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引领,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学校无权为学生打任何标签,因为学生迈出校门还存在着诸多可能,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大幅发展。学校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评”,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评价、立足发展进行评价、立足基础工作进行评价,才是评价的作用所在,才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方案的提出,为基层如何应用评价做出了示范,做出了引领。所以无论是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学生都应该立足于引导教师、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督导关键不在于督,而在于导,导才更能体现工作的意义,才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也才能够让评价环节也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的“第三方”。

方案的执行计划,充满智慧和坚定。方案明确了执行计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成,形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发展态势,让评价改革结合实际逐步完成,但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包括家庭、社会都有充分的理解时间、都有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给予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和过程,就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从认识上逐渐的进步,并能够通过不断感受新的评价标准而体会到新标准的优势,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新评价的思路、新评价的发展方向,让新评价方案首先入心入脑,进而更加积极的贯彻落实新评价方案,让新评价方案更彻底的落地生根,也让新评价方案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新方案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落实思路之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精准施策,引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乃至家庭、社会认真学习仔细领会。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 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 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2】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

2020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

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教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

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

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

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

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

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

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

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

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

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

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

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

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

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

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2002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

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015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

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

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

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

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18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

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

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

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

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

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

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

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

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

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

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

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

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3】

结合目前学历课程的课程策划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工作去做:

1、提高在线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要将学习看做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学、考、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与以后工作的实际无缝对接,即学了就能用,对未来的工作具有真正意义的指导作用。

2、提高课程思政属性。高校承担为社会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要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在线课程的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知识、轻育人的情况。

3、重视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最后一部分是文件的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件的执行层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精神为引领,坚决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工作的每个细节处进行落实。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202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4】

教育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交融,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开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效劳〞,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开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开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理论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才能,“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的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表达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浸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开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理论成效的完好系统。只有进展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构造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的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那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展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理论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展的总体方向和目的。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达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标准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急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开展的安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才能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表达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开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开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程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翻开新的场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交融,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开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效劳〞,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开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开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理论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才能,“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的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表达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浸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开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理论成效的完好系统。只有进展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构造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的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那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展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理论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展的总体方向和目的。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达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标准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急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开展的安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才能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5】

昨日,我朋友的一个小孩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也是从农村走出啦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让我联想到今年刷爆抖音的一名同样来自贫困地区甘肃的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毕业演讲,她的演讲让我深受感触。也对教育改变命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六个方面,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出明确部署。

虽说我们早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学仍存在诸多“短板”:城乡、区域甚至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教师承担了过多的非教学性任务,造成部分教师“心不在教”;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部分家长被迫“越殂代疱”……凡此种种,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群众广泛吐槽的“痛点”。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下面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供大家参考选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方案。

通过这次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及时了解党中央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战略布局,紧跟党的教育发展步伐,把为党培养人为党育人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列出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方案》组织实施,一是要落实改革责任,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本人通过视频深入学习了刘自成老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解读,体会如下。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1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读起来深受教益。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2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督学学习了该文件。反思了这几年来参与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对《意见》中“加强学校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改进督导方式方法”等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市在推动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方面的做法浅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2010年以来,国家、省分别颁布了多项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泉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同样蓬勃发展,仅幼儿园的数量由2010年的1050所增加至2019年的1610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办好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努力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新命题。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教育新发展,泉州市多措并举、主动推进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致力本土的学前教育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扩大优质资源的发改面,建立更加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我市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基于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构建研究》,并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把握正确方向,彰显“泉州模式”新思路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主要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泉州市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为导向,促进幼儿发展为主旨,构建“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思路。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反思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查阅教育教学计划、了解作息安排、观察游戏的组织策略等形式,以及在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评估过程中,促进幼儿园和教师转变教育行为和方式,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的学前教育核心价值。

二是坚持科学导向。“十三五”以来,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既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又是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收费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各类幼儿园通过评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将评估作为提升幼儿园品质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将各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这些举措确保了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更加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

三是促进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对示范园的评估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模式,幼儿园被确认为示范园后,并不是终身享有这项荣誉,而是采取了省级抽查、市级评估的方式,不断深化和巩固示范园的创建成果,促进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泉州市2012年开始在示范园的复评工作中先行先试,以开放作为复评的手段,建立行政主导、教研协同的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开放制度。

二、创新评价指标,解读“泉州模式”新内涵

泉州市评估工作是2009年参照福建省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风雨,该标准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对原有的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探索各级示范园创建的流程、指标以及标准说明,便于评估工作得以客观、高效开展。

一是融进科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问题,也成为幼儿园举办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市对评估标准的评估要素核对,与时俱进地融进新理念、新思想,增加新时期学前教育过程中的新内容、新情况,力求让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体系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发展形势接轨。

二是推行减负评估。为切实减轻申报园所在创建迎评过程中的负担,不断丰富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内涵,推行减负评估,力求评估内容人本化,评估手段多样性,评估指标可操作性,评估方法创新性。在评估指标中增加了评估办法和目录索引,评估专家赴申报园所进行现场评估中,申报园不再按评估标准提供档案资料,而是侧重实地评估的现场,根据评估办法的要求提供目录索引,评估专家直接到园所的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各功能室进行查阅,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简化程序,从而使评估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真正达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三是聚焦评估实效。针对评估要素宽泛、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我市增加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过程要“怎么做”,让评估工作更有实效性。我们倡导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过程,是以评估现场和幼儿表现为主旨,通过环境和活动看教师和幼儿,再通过师幼表现和园长汇报看幼儿园管理,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引导幼儿园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真正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夯实评价过程,建立“泉州模式”新流程

到2020年,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项重要的指标: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提高到40%。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我市充分注重“两手抓”:一手扩数量。2018年起,泉州市对当年创建省、市、县示范幼儿园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进行奖励,永春县、晋江市、台商区等县(市、区)财政对民办园创建各级示范幼儿园给予奖励资金,以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园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一手抓质量。关注创建过程,注重前期核查和落实改进的程序,由原来的“创建→申报→评估→确认”流程,在县级提交申请报告后,增加了市级行政前期核查,拉手园帮扶指导,审核整改情况等过程,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前期核查指导。泉州市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更多在于扶持提升促发展,不断推动各地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申报幼儿园所属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会实地初步核查幼儿园的自评和所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定结果,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人员配备、班生数额、财政投入、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申报资格。督促幼儿园所在辖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创建支持,积极为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创建提供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员、高校专家、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幼儿园梳理办园成效,提升保教质量。

二是拉手帮扶推进。为每所申报园量身定制,指定一所省级示范园或市直幼儿园作为拉手帮扶的单位,拉手帮扶园采取派驻骨干教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跟班学习、送教下乡、拉手教研等活动。针对幼儿园管理、一日活动的保教环节进行多次的业务指导,有效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梳理提炼成本园的特色课程,总结出独特、先进、稳定的办园经验。同时申报园的成员到拉手园进行跟班学习,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互帮互学的形式,逐步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申评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注重后期整改。更多关注评估的过程,是开展评估创建的真正目的。注重幼儿园的后期整改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关键,使幼儿园充分认识到接受评估不仅限于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对幼儿园自身成长产生的价值。在市级实地评估后,要求幼儿园针对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症结所在,确立整改目标,促进幼儿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市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拉手帮扶园对申报园提供的整改方案,以“回头看”的形式指导其制定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防止整改步骤浮于表面,树立质量意识,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开展示范园评估是教育督导职能中评估监测的重要项目。通过评估创建,指导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育人质量。“泉州模式”评估体系的建构正是一场基于质量评价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探索,一段基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质量的追寻。截至2020年春季,泉州市创建与评估了级示范幼儿园391所,其中省级50所,市级63所,县级278所。《意见》的颁布,必将进一步引导泉州市学前教育在评估理念的领先性、管理指导的专业性、动态发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严密性、示范辐射的常规性等方面纵深发展。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7】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8】

20xx年12月15日,遂川县扬芬中学叶付勇校长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要求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性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唯分数论”很盛行。学生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考核,评优评先,选调进城。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都会将各校考试成绩打印出来,教师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本班考试成绩与全县兄弟学校做比较。有的学校也会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绩效工资的发放。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好一点,就拼命的布置作业,大搞“题海战术”。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半夜三更都还没有休息。有的学校,老师规定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为两分钟,每餐吃饭的时间为十分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作业全批全改,老师改不完,就叫学生改,有的还叫家长改。

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教师压力,喊了多年,但成效甚微。君不见,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一门学科就有四五套资料,学生即使不休息,也做不完这些资料。有的资料,学生动都没动,就拿去卖废纸了。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部规定,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遂川县教体局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明确规定每天要有一至二节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艺术社团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释放了学生压力,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谋划,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定会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国家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9】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 252次 大小: 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1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收藏


优秀的心得体会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全面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个人见解和思考、具备启发性和引导性。

每次与他人交谈时,都是一次诉说和倾听的过程,既能够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从对方身上学习到新的观点和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将交流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分析。

在心得体会中,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这份“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同时,它也立足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智慧与启示,帮助您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实习期间,我在xx幼儿园单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进一步对保教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比较成功的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了实践中,顺利的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下面,就此期间自己在见习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自我鉴定:

一、保育员见习。

目的是熟悉实习园所、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拔,在做好保育员工作的同时,了解班级基本情况,跟幼儿接触、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对各个幼儿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另外,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熟悉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后,写出自己详细而完整的教案,跟指导老师沟通并确认后,正式授课。在此期间,我不仅了解并做好保育员的工作,还自己独立完成了对班级环境的创设,并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教师实习。

我实习的园所属于农村,她们的教学观念跟城市不太一样,她们更重视的是对幼儿知识的培养,一般的艺术类课几乎都不接触,导致幼儿学习无积极性,经常不愿来园。考虑到这点,我在和指导老师的协商后,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对他们进行授课,或舞蹈,或音乐,或利用电脑,或讲故事,或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让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出勤率。当然,我的每次授课前后都会跟指导老师详谈,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便下次做的更好。

这段期间的实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受益匪浅。今后定必认真总结,及时反思,多向别人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日渐完善,同时紧记“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个道理,逐渐走向成熟。

学前教育改革的8篇二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这次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工作中有苦也有乐,但更多的是收获,这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与幼儿亲密接触,这次真枪实弹的练习,让我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亲自尝到了在一线奋战的幼儿教师们的辛苦。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到了幼儿园后,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园长把我安排在中班。在我和幼儿初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了解和他们相处一定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握好,那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并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特殊幼儿,他们很敏感,自尊心也很强。

二、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发现,刚开始有小朋友调皮,我还会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后来慢慢的发生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斌斌是我们班一个热情开朗、聪明可爱又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他总是缺乏耐心和静心,上课坐了几分钟能够之后就坐不端正了,小屁股像抹了油,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小手也管不住了,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容易分心。玩玩具时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他每次都说别的小朋友不对,扭曲着脸孔来气呼呼地骂人,甚至还会举起椅子作出砸人状,或者发脾气把玩具扔得一塌糊涂,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因为幼儿园以早期阅读为教学特色,所以我们很注重幼儿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经常利用午餐后、起床后、放学时等一些零星的时间请孩子们自由翻阅图书。

当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书和好朋友一起讲述书中的内时,他却静不下心来仔细看书,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他这时最喜欢无所事事地和班中几个调皮的小朋友打打闹闹,有时还会钻到床底下。有一次自由活动时悦悦哭着跑过来,"斌斌打我",只见悦悦的脖子上有一条指甲抓伤的痕迹,别的小朋友见悦悦哭了,也都跑过来看热闹。这时乐乐也跑来告诉我"斌斌打我,还抢积木"。只见斌斌若无其事的样子,正在玩刚才抢来的积木。

看到他这种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很生气,我直接把他叫过来,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还让他跟小朋友道歉。这时他眼眶里有了眼泪,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过于严厉。才发现没有了平时的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教学教育方面,要当好一名好的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很多没有学过的问题。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有时还会用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学会用故事的形式不让幼儿分心。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了我的上课方式,有时还会有幼儿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

不但在教学上使我受益匪浅,在保育方面也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

整理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幼儿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一遍,特别是幼儿的饮水柜,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每天下午收缸子后及早上摆缸子前都要用消毒毛巾擦拭;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洗刷间的地板随脏随擦,避免地面有水使幼儿滑到。每天早上要做好幼儿的晨检,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幼儿户外活动时,注意每一位幼儿的动向,注意活动器具的安全。帮助幼儿脱穿衣服,培养幼儿有秩序的玩,不拥挤和推打的习惯。在活动后,要组织幼儿有秩序的盥洗,并多喝水。还能让幼儿养成手脏、进食前、大小便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吃饭时,为幼儿准备好餐具,要根据幼儿的饭量添加饭菜。餐后要保持教室的整洁。并为幼儿创设安静、整洁的睡眠环境。离园时,检查水电安全,关锁好门窗,做好防盗工作。

我认为做好家长和社区工作也很重要。通过班级公告,家园联系栏等不同的方式,及时的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利用接送时间,多与家长沟通让孩子进步的方法。积极开张社区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步和成长。

三、实习的收获及不足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经验的缺乏,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这一点在平时的上课纪律上可以看出来。我上课的时候由于讲课不生动,所以,往往有时候纪律就不如老师上课的纪律好了。过后我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学到了一些方法。我在小班教室听课,跟随着师生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教学,看完前辈们的教学后,我感受到幼儿园教学其实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愉快、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深刻意识到幼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自己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责任心,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的活动,避免意外的发生。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老师自己要有特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一个月的实习,说长不长。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上,还不能带动课堂气氛,课堂纪律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变差了。我会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总是不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会尝试不用的方法改善这样的局面,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保育方面,我还做不到老教师那样细心,有时候我总是会忘记要适时的为幼儿添水,提醒幼儿勤洗手。我相信,慢慢的我会记住这些事情,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收获。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2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常沉迷夜深人静的独处时光,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任思绪穿梭时光,在内心修篱种菊,直到诗和远方愈发明朗。

去年年初,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春天的脚步,褪去了春节的红幕,草长莺飞的季节姗姗来迟,亲眼目睹园内半数老师陷入了没有钱发工资的窘境,园外民营幼儿园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我的内心开始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党和人民给予我稳定的工作,让我不至于为生计奔走四方,但我是否做到去专注于每个幼儿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我的幼儿教育满意吗?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让我能客观地感知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得与失?我的内心是茫然的。

于茫然中,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着,在探索中豁然开朗。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教育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久雨遇新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刚好回答了我的困惑。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么?我深信,只要把这句话镌刻在我的心里,深入我的脑海,付诸于行动,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卓越!

我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游戏、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在认真梳理总结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中,我对趣味表现和严肃立意深信不疑,以此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趣味表现?一言以蔽之:呈现给幼儿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视园如家,视老师如妈妈。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应该向趣味表现要方法,要目标。

将教育蕴含在趣味中,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班孩子因为好奇将画画的颜料打翻了一地,这时候,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地弄脏了。而是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激发兴趣,放手让孩子们去画、去涂、去探索。让孩子们观察,提出疑问,得到答案,原来蓝色遇见红色是紫色,绿色遇见黄色是黄绿色,红色遇见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老师,我看到了彩虹”,“老师,这是国旗红”,“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设计出“奇妙多彩的世界”的特色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明白颜色之间有这么多的串联。这是来自好奇的兴趣,源自趣味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课程,幼儿园生活是美妙有趣的,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的。显然,这样诗意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定乐于接受!如梁启超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教育亦需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把乐趣还给孩子,让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一次咯咯大笑、一次短暂的思考、一次认真把玩都是孩提时代最真实的乐趣。游戏,自带乐趣,自然也会得到幼儿的青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乐趣。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开展游戏不可随意,不可漫不经心,必须严肃立意。

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着的,它犹如一座神殿,把它弃之不顾,无异教育的犯罪。所以,无论组织开展什么游戏,都必须认认真真策划好游戏中的价值引导工作。

游戏不是玩耍,不是迎合,不是灌输概念,而是给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打开一扇窗,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世界;种下一粒粟,让孩子茁壮成长。在趣味游戏中挖掘游戏的深层次价值,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加强品德修养的、培养奋斗精神的……,育人如平地起高楼,只有夯基固本,才能一日百尺。开展游戏中,幼儿是飞翔的风筝,老师的手中握着线,时时牵挂相连,以幼儿为主体,相信幼儿,收放自如,松紧有度。老师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绽放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整合零碎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建立一套游戏的完整体系,从系统和统筹的高度对一系列游戏的组合进行严肃立意,确保一整套游戏组织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也健全了人格;在游戏中享受了乐趣,也成就了习惯;在些小细节中释放了天性,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在游戏的片段中,形成思维和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资源的过程,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利用资源的实践。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一连串充满疑问、挑战、机会、兴奋、惊喜、沮丧、等待、满足、失落等等的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发展性需要的课程资源视角,合理地搜集、运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也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实践性需要的活动策划视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方案,促使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策划游戏之初,更加去注重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比如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玩泥沙活动等,多样化激发兴趣,持久性巩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提高了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中组织好每一天的每一个游戏,以游戏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这也是坚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除了组织好游戏,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去小学化的要求之下,幼儿园究竟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仔细梳理,正是要通过趣味表现教会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了解“个体与集体”的概念,感受“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游戏中,懂得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累积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学会照顾自己;在游戏中,教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们守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一件事……从什么叫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继续以游戏的方式,将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

心向往,脚步自然跟上。幼儿在前,我在后。我正在以方案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指引。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的艺术融合中组织好游戏这一基本活动,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3

10月14日上午,校党委在科技楼会议室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研究部署学校学习贯彻意见。校领导吴彬镪、李顺兴、钟发亮、何绍福、蒋一婷、林致远、张龙海、戴福康出席会议,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吴彬镪主持。

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贯彻落实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提出的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要求。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整体谋划、上下衔接、系统推进,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方式等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出台《总体方案》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关键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体方案》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督促落实。将学习贯彻《总体方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相结合,坚持融会贯通学、带着问题学,在深学细读、学深悟透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切实落实改革责任,坚持破立并举,细化具体任务,扎实系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要对照《总体方案》要求和福建省工作清单、负面清单,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切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4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产生背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1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2

课余时间我们英语办公室一起学习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有了新的体会。

《总体方案》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践行者,要跟从国家大方向,从小事着手,从每一节课着手。

我也赞同《方案》中的这一点。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说实话,长期的循环工作已经让我退去了刚上班的热情。然而增值评价这一项正好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

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作为一名上班10多年的教师,我们要趁着增值评价的改革,再次充满激情,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教师有了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身为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关键是要勤于学、精于教。同时,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是两大重点,自觉的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督学学习了该文件。反思了这几年来参与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对《意见》中“加强学校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改进督导方式方法”等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市在推动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方面的做法浅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2010年以来,国家、省分别颁布了多项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泉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同样蓬勃发展,仅幼儿园的数量由2010年的1050所增加至2019年的1610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办好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努力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新命题。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教育新发展,泉州市多措并举、主动推进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致力本土的学前教育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扩大优质资源的发改面,建立更加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我市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基于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构建研究》,并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把握正确方向,彰显“泉州模式”新思路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主要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泉州市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为导向,促进幼儿发展为主旨,构建“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思路。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反思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查阅教育教学计划、了解作息安排、观察游戏的组织策略等形式,以及在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评估过程中,促进幼儿园和教师转变教育行为和方式,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的学前教育核心价值。

二是坚持科学导向。“十三五”以来,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既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又是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收费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各类幼儿园通过评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将评估作为提升幼儿园品质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将各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这些举措确保了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更加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

三是促进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对示范园的评估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模式,幼儿园被确认为示范园后,并不是终身享有这项荣誉,而是采取了省级抽查、市级评估的方式,不断深化和巩固示范园的创建成果,促进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泉州市2012年开始在示范园的复评工作中先行先试,以开放作为复评的手段,建立行政主导、教研协同的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开放制度。

二、创新评价指标,解读“泉州模式”新内涵

泉州市评估工作是2009年参照福建省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风雨,该标准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对原有的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探索各级示范园创建的流程、指标以及标准说明,便于评估工作得以客观、高效开展。

一是融进科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问题,也成为幼儿园举办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市对评估标准的评估要素核对,与时俱进地融进新理念、新思想,增加新时期学前教育过程中的新内容、新情况,力求让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体系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发展形势接轨。

二是推行减负评估。为切实减轻申报园所在创建迎评过程中的负担,不断丰富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内涵,推行减负评估,力求评估内容人本化,评估手段多样性,评估指标可操作性,评估方法创新性。在评估指标中增加了评估办法和目录索引,评估专家赴申报园所进行现场评估中,申报园不再按评估标准提供档案资料,而是侧重实地评估的现场,根据评估办法的要求提供目录索引,评估专家直接到园所的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各功能室进行查阅,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简化程序,从而使评估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真正达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三是聚焦评估实效。针对评估要素宽泛、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我市增加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过程要“怎么做”,让评估工作更有实效性。我们倡导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过程,是以评估现场和幼儿表现为主旨,通过环境和活动看教师和幼儿,再通过师幼表现和园长汇报看幼儿园管理,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引导幼儿园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真正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夯实评价过程,建立“泉州模式”新流程

到2020年,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项重要的指标: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提高到40%。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我市充分注重“两手抓”:一手扩数量。2018年起,泉州市对当年创建省、市、县示范幼儿园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进行奖励,永春县、晋江市、台商区等县(市、区)财政对民办园创建各级示范幼儿园给予奖励资金,以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园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一手抓质量。关注创建过程,注重前期核查和落实改进的程序,由原来的“创建→申报→评估→确认”流程,在县级提交申请报告后,增加了市级行政前期核查,拉手园帮扶指导,审核整改情况等过程,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前期核查指导。泉州市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更多在于扶持提升促发展,不断推动各地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申报幼儿园所属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会实地初步核查幼儿园的自评和所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定结果,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人员配备、班生数额、财政投入、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申报资格。督促幼儿园所在辖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创建支持,积极为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创建提供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员、高校专家、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幼儿园梳理办园成效,提升保教质量。

二是拉手帮扶推进。为每所申报园量身定制,指定一所省级示范园或市直幼儿园作为拉手帮扶的单位,拉手帮扶园采取派驻骨干教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跟班学习、送教下乡、拉手教研等活动。针对幼儿园管理、一日活动的保教环节进行多次的业务指导,有效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梳理提炼成本园的特色课程,总结出独特、先进、稳定的办园经验。同时申报园的成员到拉手园进行跟班学习,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互帮互学的形式,逐步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申评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注重后期整改。更多关注评估的过程,是开展评估创建的真正目的。注重幼儿园的后期整改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关键,使幼儿园充分认识到接受评估不仅限于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对幼儿园自身成长产生的价值。在市级实地评估后,要求幼儿园针对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症结所在,确立整改目标,促进幼儿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市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拉手帮扶园对申报园提供的整改方案,以“回头看”的形式指导其制定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防止整改步骤浮于表面,树立质量意识,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开展示范园评估是教育督导职能中评估监测的重要项目。通过评估创建,指导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育人质量。“泉州模式”评估体系的建构正是一场基于质量评价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探索,一段基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质量的追寻。截至2020年春季,泉州市创建与评估了级示范幼儿园391所,其中省级50所,市级63所,县级278所。《意见》的颁布,必将进一步引导泉州市学前教育在评估理念的领先性、管理指导的专业性、动态发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严密性、示范辐射的常规性等方面纵深发展。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5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对中国教育评价进行彻底改革。

昨天上午,湖南省召开教育视频大会,学习与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主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办主任武宁、省委宣传部李颖、省科技厅副厅长周纯良、省人社保障厅于兴发等同志分别作了讲话。我们在花垣县教体局参加视频会议,通过学习,相信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一、评价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的导向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说: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导向。教育的主要顽瘴痼疾,根源在评价上,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造成了目前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人都看到、人人都想改、却很难解决的教育难题,只有从教育评价上进行大刀阔斧、革命性的改革,才能达到消除教育顽瘴痼疾的目的。

教育需要评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难以量化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量化的思维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要对难以量化、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可能量化的教育进行量化评价,不可能不出问题。分数,是用以量化评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依据。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更决定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成绩。为了获取“成绩”,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1分,坏掉千人”,等等,在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下,本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工具”。

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是教育的质量低。择校、掐尖、生源大战、师源大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了必然,教育乱象接踵而来。

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内容与标准。但现实并非这样,蒋昌忠厅长说:用中小学生考试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还很严重,要改过来,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条件;要破除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瑰曙副厅长说:教育的周期长,举办“少年班”是不成功的。我们没有看到教育的这个特性,以成年人的臆想替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基本常识。

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瑰曙副厅长说:湖南省今年高考题目难,原因在于命题上更加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虽然记忆力也很重要)。正如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说的:新高考命题要让学生由“做题”转向“做事”。

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对落实不严、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厉追责。这是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唯院校、不唯是否是“海归”,“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

王瑰曙副厅长说:前不久,深圳中学招“高才师”,其录取的教师中,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并不看好这种现象。很多人看上的是深圳中学的待遇,而不是喜欢教育,喜欢教育职业才是做好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与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固定,参考人数多,录取率就低,参考人数少,录取率就高。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资源稀缺,能录取到985、211高校就读的考生是少数。王瑰曙副厅长说: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建设祖国、服务家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昌忠厅长还说: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自2013年来,我们学校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都要演唱《长征组歌》,目的也在此。

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系统出发

教育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系统出发,强化整体性,大家齐行动、同方向、共发力。

教育评价改革没有“局外人”,上级组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要参与其中,形成共识,回归教育本质。不急不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才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6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使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这份纲要共分二十二章,上从国家的公关调控,总体战略,下至微观作为一名教师的准则,都有详细的战略目标和细化要求。从思想抓起,到教育的发展前景,再到教育改革的体制和方向。从小学起的义务教育,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再到终身教育的设想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自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平等地对待、赏识他们,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让他们逐渐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把学生引出误区、走出困境、重树自尊,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根本。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合集


当阅读一本书的章节或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想法。通过用最简单的纸和笔记录下这些感触,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本文作者经过整理特地为你编辑了“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希望以下的措施能够给你带来一些缓解!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1

振兴乡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发展。现在乡村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现在,乡村的智力资源大量进城。为什么城市那么繁荣,都是由人的思想、人的头脑在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新的东西,而在乡村,相对来说,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正是在这样一个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关系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且要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乡村教育对国家的功用。乡村教育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乡村,山高皇帝远,那国家的观念靠什么来陈述?书本会传递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观念,而且在生命里要陈述人的国家意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基层教育的边界即党和政府意志与影响的边界。如果乡村教育撤了,流失了,那么很多东西将向乡村渗透。这些问题对国家来说都会产生整体的影响。离开了乡村教育,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乡村教育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乡村教育不只是对乡村有用,对城市也有用,因为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对乡村来说,教育首先具有日常生活上的意义。朗朗的读书声,音乐的声音、唱歌的声音,这些对乡邻的生活是一个意义的坐标。如果每天有这个声音,父母或者长辈就知道中午该给孩子做饭了,知道我的生活是这样一个结构。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价值标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教育质量高的好学校,那个地方的房价都会上涨。哪个地方没有好学校,那它几乎就是沙漠,文化沙漠,不适宜居住,都要搬离的。没有学校,想建设好乡村,振兴乡村,是不可能的。

乡村教育对乡村儿童的功用。乡村教育首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提升,重塑和再造我们乡村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现在乡村丢失的是一种精气神,如果生命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骨气丢失了,都看不起乡村,都要逃离,没有建设家乡的这种志愿,那乡村便真的无望了。

下一步乡村教育的方向是现代的教育。现代教育首先要全纳,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完整教育。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教育的包容、全纳和完整,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秉持的价值理念。其次,现代教育需要是公平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最后要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创造,促进学生精神不断发育、能力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发展,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知识要转化为问题,问题转化为方法,方法再转化为思想,思想再转化为行动。倡导一种新生活教育,新的做中学,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坚持育人为重,通过教学做合一,兑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的质量,让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之,知识源于劳动,教育是为了传承劳动中的知识和智慧,使劳动更智慧。

作为一位乡村教师,尽力争取把心中的教育梦想之火、事业理想之火,燃烧得更旺一点,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同志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时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很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

20xx年人类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资助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70多位一流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份480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报告认为,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引起人们对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的高度关注。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学技术将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关注点相对聚焦。

动向一:

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

世界银行在“20xx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上个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关注全民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制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20xx年论坛”也认为: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质量。

动向二:

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联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在座谈中,不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等。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自行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法国20xx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提高学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开始,韩国首尔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作调查。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首尔官方认为,虽然现在满意度较低,但这将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动向三: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

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并将之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则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严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

新西兰从20xx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八种价值观。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动向四:

从知识授受到创新精神培养

学习型组织倡导者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xx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是指: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作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日,部分美国教育专家列出以下五种美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一是智慧型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寻找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实际教学时的方针。比如教师应以学生努力的程度为奖励目标而非学习成果,要把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等。二是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游戏可帮助学生学习并增进学习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炼不屈不挠、努力不懈的精神。认为失败是儿童成长的最佳机会,让他们学习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并改进,这项能力会让儿童终身受用。四是家庭作业被质疑。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完成这些作业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耍和家庭欢聚的时间?家庭社交活动和情绪发展与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对儿童来说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许多教师及校长支持“没有作业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项目标取代家庭作业。五是培养创造能力。应该通过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学科与人文设计学科的整合,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意。很多学校开始尝试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印度提出将“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贯穿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反对机械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该国未来所面对的挑战时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动向五:

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

20xx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

20xx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认为,在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技术将进入基础教育的主流应用;在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在远期发展阶段,“3D打印”和“虚拟远程实验室”将应用于基础教育。

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项针对15岁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16个OECD成员国以及3个非成员经济体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显示:韩国学生在这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十分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

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真正掌握多媒体。20xx年新学期开始,法国的学校为学生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

为了让iPad走进学校,印度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0元人民币左右,这让更多人可以应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学已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动向六:

从单一测评到综合评价

OECD发布的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中称,全球教育系统正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成绩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质量评估关注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的建设。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以及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异。但报告建议,评估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使其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

OECD目前已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是基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测评开发而不同于PISA的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测评学校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情况,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观世界各国,美国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英国从20xx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总体学科表现和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提高质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话题,而关注点相对聚焦:以全民学习为重点——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模式,教育质量的评估——教育结果。这些都对我们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4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理解了《指南》,以下就是我学习《指南》的心得体会。

一、对《指南》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南》的内容,我首先认真学习了《指南》的概念。《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从概念中能看出《指南》和《纲要》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同在于《指南》中不仅有教师参与,还有家长的参与,这说明教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情,要需要家长一起配合。此外,"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更好的将"以幼儿为本"体现在《指南》中。

二、对实施《指南》的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只有明确了《指南》的原则,才能更好的贯彻《指南》的精神。《指南》的原则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三个原则都把都幼儿作为主体,在制定原则时更多的是考虑孩子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今后执行《指南》目标更加有目的性。其中原则说到: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这些告诉我们在教育幼儿时不仅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渗透,还要注重幼儿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个体差异性,让幼儿在自身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这里也将"以幼儿为本"更好的体现在其中。

三、对《指南》中的五大领域的目标制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㈠《指南》中对五大领域的目标划分得更加细致。

与《纲要》相同的是《指南》也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不同在于《指南》将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如健康领域分为身心状况和动作发展,语言领域分为听与说、阅读和书写准备,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艺术领域分为感受欣赏和表现与创造。这样划分目标让老师更加清楚,每一个教育领域的重点,在实际活动中能让教师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

㈡《指南》中的年龄阶段目标更加的具体。

在《指南》中不仅有每个领域的总目标,而且还有年龄的阶段目标。《指南》将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会用图画进行简单的记录。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这些阶段目标为教师制定科学活动的目标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宜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形式。因为这些阶段目标非常的具体,特别便于青年教师的实际操作。

㈢《指南》中有教育建议的体现。

与《纲要》相比,《指南》中每一条领域目标的后面还添加了教育建议。通过仔细的阅读、学习,我发现这些教育建议很好,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目标的达成的策略,引导教师更好的去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如社会领域目标长处。这些教育建议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分析,教给了老师一些具体的做法,对实际的教育工作很有帮助。再如:社会领域目标自信、自主的表现",这一目标看起来不太好操作,看到这一目标我的想法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表现自己,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与鼓励增进其自信心。而《指南》中这一条目标的教育建议是: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这些建议开阔了我的想法,给了我更多达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指南》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幼儿应达到的水平都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指南》的学习和理解让我更加明确每一个领域目标,以及一些达成目标的策略,对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依照《指南》中的建议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在开展设计每一个活动时多看看《指南》中的建议,科学、合理的设计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更加自主、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5

xxx太原十九中正高级教师(教授)、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骨干教师,太原市优秀教师、太原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太原市优秀人才(龙城之星)、太原市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被山西省教育厅聘任为山西省义务教育学科建设指导组成员、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山西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核类行政审批专家等学术兼职。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教育系统,组织了深入的学习宣讲活动,我校也在学期末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领会方案精神,指导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认真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使我们认识到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要求

方案的制定,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从事三十年教育教学工作,深感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蕴含的意味。如果说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那么评价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统编新教材的实施、教研活动的指导等方面相继推出新政,极大地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但是,教师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面对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文化轻德育、体育、美育,重分数轻能力和素养,“刷题”、“机械记忆”、“不注重实践”等等现状,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出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要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要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要更加科学。改革学校评价,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引导我们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因此,通过深入学习领悟,使我们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对学校办学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坚定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敢于真正放开手脚,践行素质教育,落实好方案的要求。

二、深刻领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使我们明确了改革教师评价要求,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方案中指出改革教师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这些有关教师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使我们教师再次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身高为师、行为世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潜心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知识和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三、贯彻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我们思政教师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提出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贯彻落实方案改革学生评价的具体要求,作为思政教师,就是要在学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努力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不懈奋斗,执着前行,为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精选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


或许,经历了很长时间我们才会有感悟,此刻将这写领悟记录下来是个很好的选择。心得体会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需要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你知道我们下笔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吗?相信你应该喜欢编辑整理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1

《搭石》这一课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读、找、画、议地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把你在生活中有感受到的美说一说。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还能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自身的的原因课件操作不灵活,延长了上课的时间.这是我不成熟的表现.在这应该好好反思,并吸取教训,争取今后做得更好.

2、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3、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2

自学院提出要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部将此事视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全体思政教师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对我们高职院来说,如果做得好,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是耳目一新的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要求。经过努力,我们对该门课在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心得和想法,不知是否妥切,罗列如下请专家吝教!

一、应集中全体教研室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经过这半年多的预操作,我们一致认为,进行这一教学改革,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而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涉及到教学模块的分割、课程总项目和许多的单元子项目设计,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思考、来定夺。

二、在把握了课程的整体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课程的总项目以及各个小项目时,总项目与各个小项目之间要有包容的逻辑关系。

三、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项目设计之时,由于这类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的隐性性质,我们可以运用听、看、想、体验、感悟等手段,让学生通过演讲、辩论、撰写材料、小组研讨、做规划等方式来设计案例,从而实现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四、在设计项目时,要注意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

五、在运用这类教案进行教学时,上课的内容不是灌输,而是通过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听、想对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的获得,也就是说老师说的要少,学生应该做的、说的多。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3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1

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2、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3、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二、语文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2

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三、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

3

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4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又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同学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练习。”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

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动作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 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5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迫切需要,是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加快“四区”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是加强机关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面对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加快科学发展的新举措,作为高新区的机关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实施二次创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创新支撑。

作为高新区一名机关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好活动;要努力破解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好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的关系,以活动的开展促进本职工作,求实效、求效果。

作为高新区一名机关干部要在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责任感。要立足实际,以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紧紧围绕“五个一”、“五结合”做好文章。为高新区建设“五型”机关做贡献。着力解决自身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学习型机关;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思路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创新型机关;着力解决优化环境、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效能型机关;着力解决机关作风、公仆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机关;着力解决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廉洁型机关。

作为高新区一名机关干部积极投身二次创业、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积极探索改进各项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实现“大、高、新”的好项目引进和建设,早日建成“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

>改革创新心得体会三: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心得体会>>(1031字)

为了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引导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争先进位,泰安市从4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在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心得体会。

活动以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以改革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在思路措施、行动重在实践落实为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

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题,搞好专题培训,完善学习制度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调研。

二是创建创新型机关。

结合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各自改革创新、争先进位的目标和措施,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推动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三是创建效能型机关。

着眼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机关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机关效能投诉和暗访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诫勉。四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机关服务承诺。开展“机关与基层(企业、社区、村)结对服务”活动,积极为基层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五是创建廉洁型机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和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整个活动按4个步骤组织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动员部署。制定市直机关创建“五型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对照标准、学习整改。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创建标准,查摆问题不足,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树典型、交流提高。认真总结创建工作先进经验,推树一批先进典型,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总结考评、表彰先进。结合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文明机关考评,对市直部门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集中活动结束后,将创建“五型机关”作为机关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创建内容和考核标准,形成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1】

不知不觉,对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已三月有余。这三个月来,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对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助我成功实现了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教学小白到能够顺顺当当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师的蜕变,不得不说,博学课堂是一个对老师十分友好的课堂,特别是对“新手”教师,它不仅便于老师对教学的全方位学习,且把课堂交予学生,老师充分扮演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仅可,这既避免了学生“满堂听”的倦怠感,也免除了老师“满堂灌”的疲惫感。同时,博学课堂更是一个对学生十分友好的课堂。在全面倡导减压减负的背景下,博学课堂提供了一个足够保证教学质量的课堂容量。且博学课堂倡导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去获得知识、解决困惑。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从身体参与到身心俱在成为可能。

博学课堂给师生带来的“红利”是巨大的,但由于目前对博学课堂的认识理解还比较浅显片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就小组讨论环节,博学班学生自律性不足,小组讨论时常进行着进行着就演变成了小组课外聊天,后面通过明确的任务分配进行驱动虽改善了很多,但明确的任务分配又导致学生只顾“自扫门前雪”,把不是自己小组任务的知识点扔在了一边。且小组讨论环节存在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单纯成了答案的“复制机”,缺乏思考,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后续就小组讨论环节的把控,我还需进一步的学习摸索。

其次,堂堂清目标的完成在学风稍差的班级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班级学生普遍存在专注度不高、做题拖拉的习惯,虽通过限定习题时间,到点展示答案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课程内容难度的增加,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的题寥寥无几,这样即使进行习题讲解,效果也很不理想,只能给他们延长习题时间,导致堂堂清目标无法完成。接下来我会通过进一步减轻习题难度,挑选更适合这些学生的习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习题进行分层,希望能改善这一问题。

博学课堂的摸索道阻且长,但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坚定践行博学课堂模式,不断学习,努力成长,力求把自己的课堂塑造成一个高效高质高容量的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2】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堂教学的改良。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引领,明确的理论支撑,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可选择的让教学内容作用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名称是:“打造务实课堂,归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位教职工,务必具有:高架构,宽空间,长时间的“高效课堂”追求;“用教材教”的`教材理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堂观等;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合称“人本论”)。

关于“打造务实课堂,归真素质教育”(归真教育)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有利于再学习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表达(口头与书面)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强化交流与合作。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场所(教师的引导有明确的方向,口语表达务求规范、清晰)。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交流合作的有效方法。

3、严格执行“六环节学习模式”——感悟情景—知晓课题—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归纳拓展—目标检测。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5、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课堂预设,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是对课堂结果的一种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课堂生成,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在必要的预设基础上,首先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

6、看重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言行而给予的及时、准确的判断。好的课堂评价,既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3】

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科都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课改效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在课改的推动之下,我也是受益良多。我也认真地听了非常多优秀老师的课程,在这一个过程之中,结合其他老师上课的模式和教学风格,我也不断地在进行磨练和改变。

我所任教的是九年级历史,历史是一门内容比较多,并且需要花时间去记忆的一门课程。之前的想法是老派的、固化的,觉得老师讲的多了学生也就学得多了,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一节课45分钟,但是学生真正学进去的时间,其实是非常的短的,有些时候学生可能一不留神,或者是太累了,往往都会走神浪费了这45分钟的时间。而博学课堂的目的,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的角色不是一个从开始到结尾都一直在授课的角色,而是课程的帮助者和建设者。这两个月,我们学科也在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模式,对于我们学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把握住课堂45分钟,不要耽误学生其他的时间这样往往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45分钟要提高效率,这就非常的考验老师和学生了。

学习知识,真正的掌握的不是靠听,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出来。那么博学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自主预习就非常的重要了,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通常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是已完成学法大视野为任务完成课前预习,第二步是让学生们找到在课件上面提前布置的任务。学习历史,主要是把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或者意义弄清楚。我会提前的把这些问题在课件上罗列出来。完成学法大视野的自主预习之后,基本上就把书大概的浏览了一遍,那么之后再把课件上的问题先找出来,在书上面标注好。标注完成之后再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小组长进行检查,发现小组内的成员没有解决的问题之后一块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要求每一位小组都能够把问题回答出来。讨论结束之后,进行小组成员的展示,这个时候展示我会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展示第一种是随意的抽查,因为已经过了小组讨论。那么随意抽查进行展示。如果小组成员并没有把问题回答出来,那么会扣这个小组的分数,如果这个小组抽查的这位成员回答的特别好,那么给予这个小组加分;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会让同学们自己举手展示,主动展示的学生也会给予加分,这就是小组的展示环节。小组展示环节完成之后,针对于刚刚小组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以及讨论问题的积极程度进行加分,或者是一些小组,并没有积极踊跃的参加讨论的那么给予一定的扣分。之后进行精讲环节,主要是一部分难懂的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之中,注意精讲,这个环节也是我现在把控的还不是非常好的一个环节,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精炼,让学生能够把不懂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弄清楚。

精讲完成之后就是课堂的巩固和背诵的环节了,那么对于我们的历史学科来讲,背诵的内容的确会更多一点,所以我会选择让他们先背诵,把当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它背诵完成,5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会到课堂下面对学生进行抽背。抽背完成之后,会让学生们完成当堂课学法大视野上面的选择题部分,3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让小组同学进行答案的展示,对于一些错得比较多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

这就是历史学科博学课堂的模式,我们在这样子的一个过程之中,每一节课每一个班情况是不同的,在实行的过程之中也要进行简单的变通。所以老师必须要清楚地掌握课程的环节和熟悉授课的内容以及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在这些方面还要进行探索和反思。小组的加分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所以要把这个小组评价给同学们讲的更加清楚一点。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学生展示回答之后,老师对同学们的评价要进一步的深化,不能表面的认同,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得到老师的认可,赞赏,肯定。这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的优化,过程之中,多学习,多探讨,才会获得进步。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4】

本学期教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感慨岁月匆匆之时,回想这将近四个月的教学生涯,曾遭遇瓶颈,也曾困惑无解。庆幸的是,“博学课堂”模式的开展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方向,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迷茫。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博学课堂”模式之一的预习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有效的预习,作为教师,应当交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在语文这一学科中,预习任务主要为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解决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或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来了解课文作者简介;在阅读课文之时圈点勾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自查字典解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概括文章大意。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记在预习本上,教师在上课之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可通过小组长检查预习本、教师提问、听写生字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

在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读课文,找准切入点,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来安排自学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让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而对于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引导,给予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要耐心放手,尽量过少的干预,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

在自学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时可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参与合作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合作讨论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讨论任务,讨论目的,而不是无目的的探究。且探究的问题应当根据学情来设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应设置过难的问题,否则会让学生变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在学生激烈讨论之时,教师不能仅仅旁观,而是要参与的学生的讨论中,对于学生跑偏的思路及时予以调整,保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更应扛起“减负增效”的重任。当堂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当堂掌握,尤其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读、背、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课堂上应该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或是当堂背诵过关,或是消化课文知识,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新的成长,虽然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经过不断反思和积极学习,将“博学课堂”的模式牢固掌握,并将其烂熟于心,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5】

说起课改我们都不陌生,回顾参加工作以来,所经历的课改浪潮已很多次了,今天我就课堂改革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堂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体现课程选择性。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不充分

很多教师对备课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堂上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很多问题、直接诱因就是备课不到位。虽说学校现在实施了集智备课,但很多时候也是走形式,没有把备好课这一任务落到实处。往往重视了大框的设计、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往往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不能多个角度来设计、往往重视了探究内容、却忽略了方式、方法。

2、教师过多干预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流程、虽说一开始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究,但由于学生在汇报时不能按教师预想的结果汇报,会出现原有的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演变为教师的横加干预,教师讲解。“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于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认为自己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思想比比皆是。

3、学生小组合作成效不高

大多数小组合作时,学生仍处于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的状态。原本能在小组解决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

4、课堂低效

一节课我们能解决几个问题?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能达到几个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低效、单一、乏味。在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减负、增效、提质”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高效,?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四、课改改什么

我认为课改主要改课堂,改教师,如果教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所以课改的实质是改教师,教师应该改什么?首先,教师必须改观念,由原来的以师为本,变成以生为本;由原来的以教为本,变成以学为本。其次,教师必须改变角色,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再次,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所以,课改教材改革是前提,课堂改革是核心,改变教师是关键。

五、具体措施

1、抓好集智备课

周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要以集智备课为抓手,集中大家的智慧,备好课,做到胸中有竹,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

2、发挥三级三类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作为学校我们每学期要多组织各级各类的示范观摩课,让教师去观摩学习?,在学习借鉴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3、多组织听评课活动

每一次听评课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可能都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因为个别的教师面对学校领导来听课,可能思想上会更重视?,不管备课,上课我们可能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准备?,你用的功多??,效果肯定会会比平时更好,就算上的不成功,也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一次次的的积累就会成长。

4、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办学没有特色,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只有根据本校及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校更有特色。

总之,课堂改革千百种,希望我们的老师要有大教育的思想,要着眼于整个教育事业,而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每天的工作,一定要有探究意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在学习上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改革心得体会实用


通过笔者的不懈调整和修改,这篇“改革心得体会”变得更加隐晦,我相信它能为您带来新的思考。在一些让自己深受触动的事情结束后,我们可以写下一篇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收获。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发电厂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供需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发电厂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发电效率,我所在的发电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发电厂改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心得体会。


改革是必要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所在的发电厂面临了许多问题,如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效益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发电厂的发展和改善了生产效率。因此,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更新设备、提高效率、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改革需要全员参与。作为一名职工,我深刻体会到改革需要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同时,每个员工都要有一颗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心,积极对待新的变化和挑战。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使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改革需要保持稳定。虽然改革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我们保持稳定和冷静。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压力,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坚定信心,保持稳定,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发展。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改革要与时俱进。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电力行业的新动向和新技术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吸取他们的优点和教训,为我们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发电厂改革是一项困难而又必要的工作。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发电效益,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改革需要全员参与、保持稳定、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发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对发电厂改革的心得体会。通过改革,我相信我的发电厂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果,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心得体会 篇2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龙兴镇中学

孟兰兰

一、我的做法

1.挖掘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

学校去年组织的去杨思学习我没能参加,所以,这个学期,我在一边上课,一边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从别人的教学中得到许多启示,也在不断虚心求教。我知道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学校实施课改以来,我认真钻研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学校订的同步训练到了以后,我觉得里边的内容特别适合做导学案,这段时间我就用了一部分同步训练的内容来做导学案,感觉效果还不错。

2、充分展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在上课的时候,我尽量让学生成为主人,自己少说,开学以来,我的课堂参与率还比较高,导学案的内容都在课本上一目了然,通过先学,再采取学生抢答的方式,学生表现的更为积极了,有的学生甚至在上课前就完成了导学案,这样更达到了预习的效果。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比以前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上课内容,只等老师讲要好得多。 3.反馈检测,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新课程改革,反馈检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有效环节。时间充足的话,我就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有时利用早自习或课余时间,让课代表和每组的小组长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每周检查导学案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二、我的反思

在感受课改带来的优势的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如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有时因为座位成小组排列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进度缓慢;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保持持久,学生的积极性出现差异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还要把课改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每一个环节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行,要把课改落到实处,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经常总结得失,及时完善!

改革心得体会 篇3

不同的教育理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单向平面教学活动。在此理念下,教师提倡教科书,将教科书的处理与教学视为艺术的教学。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出了教学过程本身,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完整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新课程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从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决策者。 ,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数学规律,推导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造数学问题场景,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装桃子的篮子”。尽量少告诉他们,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去发现,老师永远不会告诉学生自己能解决什么。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预设和封闭,使得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缺乏活力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没有创造的乐趣,师生的课堂生活就无法焕发青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改变抑制学生创造力的传统教学环境,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多方位互动和教学的形成。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解决者,也是知识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复制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即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家之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大师。

(2)师生关系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面向对象的主客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师生交往是以人为主体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点。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统一。 ,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当然,改变这些对我来说是不够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上所做的一切改变。显然,这增加了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自于我们传统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的飞跃!它还来自不同的当地文化背景、经济和父母观念。面对压力,我们要充分领会新课程精神,因地制宜做好新课程改革。

总之,新课程、新教学方法、新教学理念应立足于学生热爱学习、渴望学习、享受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眼光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心得体会 篇4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以下几点认识:

1、反映了基本和时代:改过往的老问题,复杂的,难的,偏旧,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拓展“物理”的内涵。知识和技能”,要求他们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体现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融合,关注科技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侧重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应用。

2.注重物理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以往只注重系统总结物理知识的做法,变成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方法渗透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思维和方法的本质,增强运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了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对不同地区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通用中学”。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潜力和未来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

4.在课程实施中更加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的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听老师讲课,更多的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实验,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更适用于知识。强调知识建构的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建立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注意保护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强调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结合;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科技社会观念的科学渗透。体现不同地域课程资源的选择性整合,考虑城乡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的栏目,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注重共性,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强调可操作性,强调教材辅助资源的继承和开发。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的最大难点是:一是教师观念需要转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需要改变;第三个教学体系需要改变;第四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课程改革的变化。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做起。

改革心得体会 篇5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 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 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儿童最“喜” 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改革心得体会 篇6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改革心得体会 篇7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实录、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作秀”。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

总之,我们对课程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走出“误区”,抓住课改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二、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严峻挑战。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遨翔。

改革心得体会 篇8

一、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通过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我存在着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一是对原来的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不相信新的教法能取得好的收效;二是担心课堂教学改革耽误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学校实行了强力推进的政策,要求大家要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逼大家上路。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了实践,初步感觉还不错。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现在的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和学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了。

第三,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我班一上课老师就讲、四十分钟滔滔不绝的现象越来越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展示的情形越来越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和质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变得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提前预习,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要我学为我要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几天听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深入探究文本,学习氛围浓厚。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体现出勃勃生机。

第五,课堂教学改革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不会说、不敢说,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班学生的一个通病。课堂教学改革对症下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共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实践,素质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老师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高效率真正体现在了教学成绩的提高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在学校组织的期中测验中学生成绩都有提高。

二、问题和困惑:

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驾驭还不够游刃有余,课节超时的现象还经常存在。导学案的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一步,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素质,通过学习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静下心来读几本书,认真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的得与失,是我今后课堂教学改革中经常需要做的事情。

2、进一步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前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发现超课时的现象。这和我的教学设计有关,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下一步我需在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展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3、进一步探讨小组建设。建立容易建设难,这说明小组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如何建立小组动态管理体系,通过小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4、学习方法的探讨。预习的方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要使学生有科学的方法,老师心里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案。下一步,我必须把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