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9年夏蝗防治总结与秋蝗防治打算。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在某一段时间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事,总结那一段时间的经过是非常重要的。总结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知道自己,认识自己。那么,大家有写过关于总结的范文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市2019年夏蝗防治总结与秋蝗防治打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当前秋蝗防治工作开展在即,为进一步做好秋蝗防治工作,我们总结了夏蝗防治工作中的一些措施和做法,结合秋蝗当前发生情况,对今后秋蝗防治工作做了一下初步打算。
一、夏蝗发生情况
东亚飞蝗夏蝗基本中等发生,沿黄低洼地带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达标面积8.5万亩,防治面积8.5万亩。受综合因素的影响,今年东亚飞蝗中等发生,沿蝗低洼局部偏重发生。 5月10日东亚飞蝗夏蝗蝗蝻开始陆续出土,出土始期为5月17日(出土20%)比去年晚5天左右,出土高峰期为5月23-25日,三龄高峰期6月15-18日,发生面积和程度轻于去年,夏蝗发生面积12万亩,达防治指标面积8.5万亩,其中每平方米0.2-0.4头4万亩,0.5-1.0头6.8万亩,1.1-3头1.5万亩,3.1-6.0头0.2万亩,6.0-10.0头0.05万亩,最高蝗片每平方米超过15头,面积50亩。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0.58头,高密度蝗区为平阴沿黄低洼地带。
二、夏蝗发生特点
夏蝗发生特点:一是出土偏晚,出土不整齐。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偏低,直到5月上旬温度才开始有所回升,气温起伏大,蝗蝻出土不整齐,出土偏晚,比历年晚7-9天左右;二是总体中等发生,但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发生面积、达标面积、最高密度均低于去年。其中,发生面积比去年下降了2万亩,达到防治指标面积比去年减少2万亩。最高密度与去年持平,但面积低于去年。
三、夏蝗发生原因分析
1、去年秋残蝗面积较前几年偏小、基数低,冬季越冬死亡率接近历年。去年秋残蝗面积7万亩,比上年减少1万亩。其中每亩10-30头(150-450头/公顷)的面积3.8万亩,每亩30-100头(451-1500头/公顷)面积3万亩,每亩100头(1500头/公顷)以上的面积0.2万亩,均低于上年。春季挖卵调查,越冬死亡率12.2%。
2、今年春季降水略偏多,气温偏低。这些都不利于蝗卵的发育进度和孵化。
3、蝗蝻出土时期比较长,比较分散。5月4日始见蝗蝻出土,5月23日才达出土高峰期;
4、环境条件不利于蝗虫大发生。近两年东部沿海蝗区闲置多年的撂荒地得到开发利用,破坏了蝗虫的滋生环境。
5、连年的防治压低了虫源基数。连年进行大面积综合防治,有效地降低了虫源基数,遏制了蝗虫大发生的势头。另外,生态治理已见成效。这些均影响了蝗虫的滋生环境,有效地抑制了蝗虫的发生。
四、夏蝗防治工作中主要措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系统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狠抓防治,较好地控制了夏蝗危害,基本实现了应急防控目标。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平稳发生的实际,克服麻痹思想,及时下发防蝗方案,严格落实防蝗资金、物资以及人员,最终确保了东亚飞蝗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领导重视。蝗虫防治工作于6月16日初步展开。6月20日,防蝗指挥部在长清召开夏蝗飞机防治协调会,6月20-28日蝗区灭蝗工作全面顺利展开。尤其是在防治期间市农业局站领导坚持在蝗虫防治现场指挥协调,确保防蝗工作顺利进行。
2、组织健全,汇报及时。市、县都成立了防蝗指挥机构,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级防蝗指挥部负责防蝗工作的组织和全面协调,各蝗区县(区)防蝗机构负责本辖区的地面防治,组织防治专业队,实施统一防治等各项工作,各级植保部门负责蝗情监测和蝗区定位等工作。在防蝗过程中,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确保防蝗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严格报告制度,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蝗情及防治进度一天一报,重大蝗情随时报,确保蝗情监测和信息传递工作准确及时到位。
3、监测准确是科学治蝗的前提。虽然今年东亚飞蝗发生呈逐年偏轻的趋势,但查蝗、治蝗人员戒骄戒躁,克服麻痹思想,坚持第一线的蝗情发生调查。今年自四月份开始,各蝗区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查、全面监测、准确(gps)定位,准确掌握蝗虫发生动态,了解今年蝗情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4、措施得力,方案合理。5月25日下发XX年蝗虫灾害防治方案,提出继续贯彻“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方针,坚持“重点围剿高密度蝗片,地面防治中低密度蝗虫发生区域,切实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的防治策略,采取“地面防治为主,地方统一组织专业队防治”的组织方式,有序开展了夏蝗防治工作。
5、防治方法科学,防蝗资金、物资及时落实到位。今年东亚飞蝗发生程度较历年偏轻,但为了巩固近年来的防治成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防治上我们采取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地面防治为主、专业队集中防治与群众分散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在化学应防治的基础上切实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力度。真正做到科学治蝗、生态控蝗,确保灭蝗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今年的防蝗工作中,我们继续加大了防治的科技含量,做到科学治蝗、生态控蝗。
五、夏蝗防治成效
防蝗指挥部立足于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克服麻痹思想,戒骄戒躁,在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分类指导开展防治,特别是为了保护生态加大了生物防治力度。在蝗虫除治战役中,蝗区共投入蝗虫防治资金150万元(其中市级投入20万元,县乡投入50万元,农民投入80万元。共组织应急防治专业队10个,投入防治用药3.0吨,机动喷雾器1000部,手动喷雾器10000部,车辆50辆次,动用查蝗人员200人,治蝗人员1500人,培训人次3000人次。共完成飞蝗防治面积8万亩,生物防治0.5万亩,蝗虫生态控制10万亩。经检验,东亚飞蝗夏秋蝗防治效果均达到95%以上。
六、秋蝗当前发生情况
夏残蝗8万亩,其中6-10的2.5万亩,10-30的4万亩,30-100的1.5万亩,平均18头每亩,最高45头,夏蝗卵盛期出现在7月12日前后。当前夏季雨水偏多,黄河水位上涨,适宜产卵地块减少,近期查卵0.2-0.4平方米的3.00万亩,0.5-1.0平方米的4.50万亩,1.0-3.0平方米的1.50万亩;7月底8月初为出土盛期,出土期间我市蝗区普降大雨,对出土有不利影响,当前出土蝗蝻65%为一龄,25%为2龄蝗蝻,出土不整齐,预计秋蝗发生发生8万亩,达标6万亩,发生程度2级,主要集中在长清平阴沿黄区域,秋蝗三龄盛将出现在8月12-15日,防治适期在8月15日至8月20日。
七、今后秋蝗防治打算
1、加强蝗情监测与汇报
要求各蝗区普遍于8月10日前开展1次拉网式普查,掌握秋蝗发生动态、发生密度与分布,及时将蝗情向领导汇报,要求各地均开通了治蝗传真电话与值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通畅,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治蝗领导、及时组织开展防治
组织人员检查秋蝗防治资金与物资的到位情况,动员部署防治工作,确保防治工作的统一、有序。要求各蝗区针对秋蝗发生密度与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其它病虫防治开展兼治,有效压低基数;8月15日,针对高密度区部署统一开展专治,8月10日开始宣传发动群众低密度区,特别是农田区兼治,确保治蝗不留空白点。
3、做好防治指导与检查工作
调查、了解与指导防治工作开展,及时解决治蝗过程中的困难,防治结束后,各地要及时组织防效调查,及时做好补治工作。
xx市植保站
XX年8月6日
m.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县植保站2009年治蝗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打算
县植保站2009年治蝗工总结及2010年工打算
经过历史变迁我县境内的蝗区近年来主要分布在洪泽湖沿岸湿地如观音寺、维桥、官滩、明祖陵、管镇、鲍等6个乡镇;其次是处于淮河洪水走廊滩涂水域及防洪大坝、大型水库等范围如淮河、铁佛、鲍、河桥、盱城等5个乡镇蝗区总面积39.5万亩左右。为了防止蝗虫死灰复燃起飞和危害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监测和兼治为主及时掌握发生、发育动态迅速开展防治的则。特别是对2万余亩芦苇荡长期雇人监测达到了预防蝗虫起飞危害的目的通过积极开展监测和防治工推广生态治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XX县地位置情况在淮安市属特殊区域全县境地地貌和小气候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平又有丘陵山区还有滨湖滨淮地区洪泽沿岸湿地宜蝗区范围东至观音三河大桥附近西至泗洪县交界双沟下草湾附近长度达80余公里淮河穿境30余公里全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212座。区域地貌总特点是山多、水多、草多和荒山、荒滩、湿地、水位田等宜蝗面积大XX县蝗区面积合计达39.5万亩淮安第一。
一、2009年XX县夏、秋蝗的发生防治情况
1、夏蝗发生防治面积:2009年4月20日调查共查样点36个有卵样点数1个总卵块数1块平均卵块密度每平方米0.028块夏蝗出土始盛期5月1日出土高峰期5月8日三龄蝗蝻高峰期5月16-17日。全县夏蝗发生总面积8-10万亩达标面积0.4万亩。防治面积达28万余亩其中化学防治兼治10万亩生物生态防治10万亩化学防治8万亩2009年夏蝗达中等发生水平。
2、土蝗发生情况:全县土蝗发生面积约78万亩一般密度0.2头/平方米最高密度达11头/平方米。
3、秋蝗发生防治情况:2009年6月28-30日调查共随机取样点80个挖查实面积达3.5亩有蝗点数12个其中残蝗数量6-10头/亩面积0.62万亩6头以下38.88万亩。秋蝗发生面积39.5万亩达标面积2.6万亩今年秋蝗7月20日初孵7月25日卵孵盛期三龄蝗蝻高峰期发生在8月7日最终秋蝗防治面积统计26万亩次。2009年秋蝗为偏轻发生。2009年秋残蝗9月下旬调查取样点50个有蝗点数4个每亩6-10头面积0.1万亩每亩6头以下面积39.4万亩。预计2010年夏蝗仍为中等以下发生水平。
二、蝗区监测治及对策
XX县长期以来宜蝗区面积保持在35万-40万亩上下特别还有2万余亩滩涂生长着芦苇风险较高。为此XX县一直保留治蝗工小组由县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业务副局长为具体工副组长植保站配有专职治蝗员一名相关农技站长共同组成治蝗工领导小组。前几年因农技站下放到各乡镇此项工中断了一段时间幸好也没有发生什么事现在又重新和各乡镇农技站建立了业务联系。在于乡镇农技站关系中断时期由县植保站负责聘请有20几年治蝗经验老治蝗员刘福洋同志协助我站工他个人常驻蝗区专人监测蝗虫发生、发育动态随时了解洪泽湖和淮河水位情况及蝗区面积变化情况。一般情况正常报特殊情况及时报。
09年在治蝗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
1.搞好监测汇报工:刘福洋同志可以和植保站24小时不间断联系进行信息交换交流以便准确及时的向市站汇报蝗虫发生动态和防治情况发生趋势和存在问题。适时开展调查和指导工现在蝗虫密度不高如没有可靠信息来源很可能查不到认为没有蝗虫发生。
2 .大张旗鼓搞好宣传发动:一是利用媒体在蝗虫防治的主要时期在县电视台的【农村纵横】栏目开展电视讲座讲授蝗虫的发生知识防治要领。二时利用各乡镇农资经销商由相关乡镇的农药经销商代为向农户发放技术资料指导群众专治或兼治蝗虫。三是利用水稻病虫高发期组织科技宣传大蓬车下乡镇赶直接向农民散发资料。09年植保站共散发明白纸22万份其中有2万份蝗虫防治有关系。
3.利用电信局电信平台向移动手机用户发送信息提供防治时间、防治办法等及时信息。
4.向县政府领导和农业局领导经常性建议每年在洪泽湖边放养大量鸭苗利用生物取食来控制蝗虫发生密度。09年我县洪泽湖边淮河滩上放养鸭子总量达到200万只。
三、存在问题:目前治蝗是一项长期艰巨、责任大和要有专人看守的工。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专职监测人员报酬有困难工经费希缺也逐渐影响到工质量。需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来维持项工。
四、2010年工打算
1. 继续派人留守做到有备无患轻发生当大发生对待。
2. 专人负责专人看守及时汇报。
3、 加强宣传对洪泽湖、淮河滩涂水位田进行综合利用
县植保站2012年治蝗工作总结
我县地理地貌和小气候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平原、丘陵山区,又有滨湖滨淮地区,区域地貌特点是山多、水多、草多和荒山、荒滩、水位田等宜蝗面积大。
目前蝗区主要分布在观音寺、官滩、盱城、淮河、明祖陵、管镇、鲍集、铁佛等九个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7.4%。
一、2010年夏蝗发生情况
1、发生期:2010年夏蝗初出土日期是4月23日,出土盛期在4月30日,出土高峰期在5月7日。三龄蝗蝻高峰期在5月15日。
2、发生量:据4月2日调查30个样点中,有卵样点率平均为3.33%,蝗卵密度平均为0.9粒/平方米,卵粒越冬死亡率平均10%。5月21-23日夏蝗蝗蝻发生情况普查,蝗蝻密度0-3头/平方米,平均0.19头/平方米。
3、夏蝗发生面积:2010年夏蝗发生程度中等偏轻,全蝗区宜蝗面积39.5万亩,发生面积8.5万亩,其中6头/亩以下面积8.26万亩,6-10头/亩0.23万亩,11-30头/亩以上0.01万亩。
二、2010年秋蝗发生情况
1、夏残蝗情况:2010年6月2-7日在淮河镇淮河滩上,管滩镇的金大圩和武小圩、管镇镇和明祖陵镇的洪泽湖边滩涂上调查(有部分调查面积是夹荒地),夏残蝗密度6头/亩以下占调查面积的98.2%,6-10头/亩占1.72%,11-30头/亩占0.08%。
2、秋蝗发生期:我站2010年7月12-14日挖查,挖查样点160个,有卵样点17个,有卵块数24块。卵孵化期在7月18日,2-3龄期在8月5日,羽化期8月16日。
3、发生面积:2010年秋残蝗发生面积8万亩左右,达标面积1.45万亩,发生程度中等偏轻。残蝗面积6头/亩以下7.89万亩,6-10头/亩0.11万亩。
三、蝗区治理情况
蝗区主要采取集中力量进行人工与养家禽来压低蝗蝻密度,同时结合化学防治,特别是夹荒地,在防治其它作物虫害时,一同兼防治。其它蝗区,如淮河堤、岗坡、圩堤则采用兼治的方法来控制蝗蝻密度。
存在的困难:
1、盱眙县蝗区面积大,调查难度也大,交通工具缺乏。
2、药械不足。
3、人员少、资金不足。请求定员、定岗和保有足够资金。
根据调查:蝗虫专治面积很小,主要还是在防治稻飞虱和二化螟、卷叶螟时兼治。使用的药种以吡虫啉、三唑磷、毒死蜱、菊脂类为主。
蝗区全年累计防治面积达35万亩次,其中化学兼治面积31.6万亩次,生物防治及生态控制3.4万亩次。
目前我县剩余劳力较多通过养殖野鸡、家鸭、野鸭等,自然形成很多放养大户,一般放养都在千只以上。另外现在推广绿化,植栽杨树,鸟类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有力地抑制了蝗虫的种群发展。但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人为捕杀,青蛙和蛇类作为蝗虫天敌的数量则逐年减少。
四、2010年夏蝗发生趋势
根据秋残蝗普查情况、蝗区生态等因素分析,预计2010年我县夏蝗偏轻发生,发生程度与2010年相近,预计夏蝗发生面积8-10万亩。
县植保站2010年治蝗工作总结
我县地理地貌和小气候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平原、丘陵山区,又有滨湖滨淮地区,区域地貌特点是山多、水多、草多和荒山、荒滩、水位田等宜蝗面积大。
目前蝗区主要分布在观音寺、官滩、盱城、淮河、明祖陵、管镇、鲍集、铁佛等九个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7.4%。
一、2010年夏蝗发生情况
1、发生期:2010年夏蝗初出土日期是4月23日,出土盛期在4月30日,出土高峰期在5月7日。三龄蝗蝻高峰期在5月15日。
2、发生量:据4月2日调查30个样点中,有卵样点率平均为3.33%,蝗卵密度平均为0.9粒/平方米,卵粒越冬死亡率平均10%。5月21-23日夏蝗蝗蝻发生情况普查,蝗蝻密度0-3头/平方米,平均0.19头/平方米。
3、夏蝗发生面积:2010年夏蝗发生程度中等偏轻,全蝗区宜蝗面积39.5万亩,发生面积8.5万亩,其中6头/亩以下面积8.26万亩,6-10头/亩0.23万亩,11-30头/亩以上0.01万亩。
二、2010年秋蝗发生情况
1、夏残蝗情况:2010年6月2-7日在淮河镇淮河滩上,管滩镇的金大圩和武小圩、管镇镇和明祖陵镇的洪泽湖边滩涂上调查(有部分调查面积是夹荒地),夏残蝗密度6头/亩以下占调查面积的98.2%,6-10头/亩占1.72%,11-30头/亩占0.08%。
2、秋蝗发生期:我站2010年7月12-14日挖查,挖查样点160个,有卵样点17个,有卵块数24块。卵孵化期在7月18日,2-3龄期在8月5日,羽化期8月16日。
3、发生面积:2010年秋残蝗发生面积8万亩左右,达标面积1.45万亩,发生程度中等偏轻。残蝗面积6头/亩以下7.89万亩,6-10头/亩0.11万亩。
三、蝗区治理情况
蝗区主要采取集中力量进行人工与养家禽来压低蝗蝻密度,同时结合化学防治,特别是夹荒地,在防治其它作物虫害时,一同兼防治。其它蝗区,如淮河堤、岗坡、圩堤则采用兼治的方法来控制蝗蝻密度。
存在的困难:
1、盱眙县蝗区面积大,调查难度也大,交通工具缺乏。
2、药械不足。
3、人员少、资金不足。请求定员、定岗和保有足够资金。
根据调查:蝗虫专治面积很小,主要还是在防治稻飞虱和二化螟、卷叶螟时兼治。使用的药种以吡虫啉、三唑磷、毒死蜱、菊脂类为主。
蝗区全年累计防治面积达35万亩次,其中化学兼治面积31.6万亩次,生物防治及生态控制3.4万亩次。
目前我县剩余劳力较多通过养殖野鸡、家鸭、野鸭等,自然形成很多放养大户,一般放养都在千只以上。另外现在推广绿化,植栽杨树,鸟类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有力地抑制了蝗虫的种群发展。但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人为捕杀,青蛙和蛇类作为蝗虫天敌的数量则逐年减少。
四、2010年夏蝗发生趋势
根据秋残蝗普查情况、蝗区生态等因素分析,预计2010年我县夏蝗偏轻发生,发生程度与2010年相近,预计夏蝗发生面积8-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