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寒假记者实习总结范文精编。
时间在不经意间就溜走了,你即将面对的是新的工作,我们需要准备写工作总结了,总结不是对工作进行记录的流水账,而是对工作有概括性和综合分析的结论。工作总结怎样写才能提升层次?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2021年寒假记者实习总结范文精编”,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实习生活结束了,这二十多天来,我亲身体会社会的记录者是如何工作的,震撼的不少,汗颜的也不少.
责任篇
说到责任,我个人认为这是社会记录者最应该坚守的,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弱势群体负责,对相信媒体的人负责,对自己良心的负责.在当今社会,人们都习惯"有事情找媒体",他们认为,媒体是站在他们那边的,记得有次采访,带我的记者临时有事,所以我独自去采访,采访的事件是水箱漏水给居民造成的麻烦.今年兰州的冬季特别冷,所以供水管道很容易就被冻爆,那个出事的水箱每年都会漏水,今年呢,连续的低温天气,水箱漏出的水很快就在居民楼里冻了层冰,水是从高处流下,并且水量又大,很快就在电线杆与出水口之间形成冰柱,看上去很是恐怖,给记者提供线索的苏先生说,这栋居民楼年年都这样,而且多次反映,由于此楼有三家单位的居民住,所以总是你推我,我推你,.他们看见记者来了,纷纷反映情况,其间有一句话让我是有感动,又伤心,”这个姑娘对我们这么关心的,唉,我们这里从来就没有人管过!”
回报社后,我把今天的事情写成了稿子,老师说我写的不错,我自然很高兴,可是第二天见报时,却发现在文章末多了句话"目前,该居民楼业主已成立了业主自管委员会.”可是在我的新闻稿里面明明没有那句话,我当时问老师:“他们明明说没有人管,为什么要添加一句呢?”老师说,“他们是没有说,可是我们这么一说,不正好是提醒他们了吗?”稿子中,责任单位的名字也给忽略了,我知道我们的职责是说实话,如实报道,可是见报的东西却和事实不一样,重要的新闻点也给忽略,我迷惑了,我们所坚守的真实性与媒体的良心到底去哪里了?
第二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更大。1月底,我和老师采访一个装修纠纷事件,事件的大概是这样的:一名装修工人在给兰州军区一司令家安装门的时候,不小心把手腕的肌腱给弄断了,工人和门业公司签了合同,所以司令说,他们家没有任何的责任,而门业公司认为,装修工干的是额外工作,他们多少都应该承担些责任,于是,我们便去司令家采访,在路上,老师说报社的领导已经说了报道要站在司令家那一边,到司令家后,四层楼的小别墅让我们震撼了一下,他说,现场的残留物显然证明了工人的受伤和他们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司令的有句话让我震动很大,”和我们家又没有责任,死了活了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不明白一个将军级别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是否经过大脑的思考,现场的残骸在我们非专业的人看来,并不能证明什么,工人的受伤部位和现场的证据,必须有专业的人员鉴定了才能下结论,据老师说,由于司令对装修工的受伤采取了一贯逃避的态度,伤者家属多次找到他,于是司令通过关系,给伤者家乡的公安局打电话,令其家属无法到达兰州。电视台的记者也去了现场,是老师叫来的,现场的情形俨然成了一场针对伤者家属和装修公司的示威战。第二天事情见报后,果然不出我所料。先不说到底应该谁来负责,作为一个将军级别的军队高官,怎么说都应该去医院看望伤者,再者呢,作为报社,在事实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是否应该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呢?
我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从事这份职业,但是我确信的是,我的报道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劳累篇
干记者很累。在我们第一节专业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了一瓢冷水,“记者累,记者苦,记者年岁不过五”,当时以为这些话都是吓我们的,可是这次工作实习,着实让我体验了一番,早上八点,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办公室里空无一人,老师说到了晚上才有人呢,天气寒冷,零下二十多度,手和脚早都没有了知觉,下午另一个区域有个突发事件,自来水管突然爆裂,上百户居民停止供水,交通拥堵3个小时,由于路途较远,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坏损水管差不多修好了,摄影记者比我们晚了十五分钟,晚上7点钟,我们回报社写稿,这个时候,所有的记者都出现了。
由于有多篇稿件要处理,我在报社一直呆到了晚上九点半,老师说,你走吧,太晚都很难坐到车了,等了一个小时,车还是没有来,不得以,我只有花钱打车了,回家后,顾不得吃饭,我就睡觉了,第二天,我们的稿件居然没有见报,真糟糕,在看看,晨报和晚报,整整一个版面,大篇幅的照片,将现场境况呈现给读者,没办法,一下午的辛苦就白费了,老师说,这种漏报要扣工资的,没办法,认了!
晚上在报社一个老记给我说了件事情,更是让我吓了一跳,有次他午夜去医院采访,一楼和二楼都黑着灯,到了三楼,终于有间房亮了灯,推开门一看,结果躺着一刚死去的人,从那以后,任何场面他都不害怕了。还有一次,凌晨3点一场火灾发生,他和晚报记者去采访,由于要拍到现场的全景,他们爬到了一民房顶,晚报的记者脚一滑,摔到地上,老记下去将他送到了医院,结果膝盖粉碎性骨折,头部受伤。
这就是我所听到的,看到的,以及体验到的记者生活,虽然还不是记者的一分子,但是这群人却让我肃然起敬,他们记录着社会,也记录着自己。
Gz85.com更多 精选工作总结范文阅读
2021年寒假假期记者实习总结报告
很多时候,我总是想着:等会吧,再等等,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
可是,实习的过程中却完全不这么回事。接热线的时候,人往那一坐,电话一响,哪还顾得上思考,边听边记录、完了还得给市民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忘记询问些基本的东西,甚至会遗漏新闻六要素:不是忘了问打电话人的姓名,就是忘记留他们的联系方式……幸亏熟能生巧这一定律。
第一次看到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时,开心得以为:假以时日,我就会世人皆知!可是慢慢得就有点麻木了。甚至会想,这又不是我写的,我只不过是给老师查查错字,完全不跟新闻打交道。耐着性子等了几天,终于,老师放开手让我干了!又开心的跟个什么似的。我第一次单独行动,是:去长途汽车站拍几张照片,以及询问春运票价上浮的程度。我拿着相机,兴冲冲的出门,对着站牌照,对着路人也照;等到了车站,也是对着候车室的乘客站、对着滚动条照,依然没个中心。走哪照哪。等到猛然发现快6点,才惊觉:怎么我照的,一张都不适合放新闻旁边呢?这时才慌了神,赶紧给刘老师打电话,避重就轻得说照了些照片。正好这时又堵车,等到回报社也将近7点。结果是误了点不提,事也没办好。
有了第一次的失策,我出门前都会问老师:稿子内容侧重在什么?老师也会指导我照片基本构图——它有自己的思想。
实习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太感性,容易落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套子。常常甲方诉说时,我会觉得:对啊,对啊,乙方怎么能这样啊,太不应该了。然后轮到乙方,我又会感觉:是啊,是啊。甲方才不该呢,做人太不厚道。而且我写出的东西,总是会有倾向性,会被诉说的主人公影响到。轮到刘老师改稿,看到她刷刷的改几下,稿子就变成了篇——既反映事实、又不带个人倾向的新闻了。鉴于这一点,我也很有必要再实习,单书本内容还很孤立的。
确切地说,这次实习在技术上学到的不多。因为实际上,除去双休日,我就去了十来天。但是,其中一次,去市委大楼拿记者证,却大大地刺激及激励了我一把。我本以为拿完记者证,就可以回去,没想到,在里面值班的叔叔也是大学教师。后来,那位也是新闻系老师的叔叔,拉着我一块聊天。虽然有些紧张,但想想,不就是聊天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师询问了我些新闻写作的知识,问我消息的几种结构。在脑子里搜索,却发现居然不知道!这下更紧张了,得给财大新闻丢脸了……于是摇头请教老师,原来就是写作里讲的“金字塔、倒金子塔”等等。恍然大悟,这些我都是知道的,只是对不上号……
通过和市委的老师聊天,我更加确定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浅薄。一个学新闻的人连消息、通讯都掂不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做不到“写起来不假思索”,还算什么学过新闻!你出去后,能力都没,又何来竞争力!
现在觉得,新闻哪里无学了?!新闻大大的讲究,在学校得好好训练,能够以后看到事情就有想法、提起笔来就能写。如果有些专业是培养专才,那我们新闻肯定是培养既博闻强识、又对“新闻学”这一专业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也就是传说中的“丁字”型人才。
还记得喻老师那天带我们去江西日报社办理寒假实习手续,我看到平日里形象那么高大的老师给报社的主任点烟,心里怪不是滋味的。我还真的天真地以为:只要喻老师一句话,咱想去哪实习就去哪!原来老师在背后给我们攻关,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老师,辛苦了!谢老师。
后来自己去报社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校新闻学生,都是大三、大四才出来实习,于是又开心了。还是我们老师好啊,未雨绸缪。哈哈。但同时也后悔,我大一干什么去了?!
现在想想,我好像还写不出像样的新闻稿……只是,老师现在不教我们了,所以,今后我只能参考书本和主动请教班里同学了。实习报告酝酿了一个星期,发现还是想不出个样子来!就应了心得里的那句“等等吧,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很后悔,老师教时,我没好好学以及主动问。不过,还好,现在会努力的。
一块实习时,杨洋给了我挺大启迪:平日里一个小姑娘,但一拿起电话,立刻感觉到她那种绷紧了的专业精神。总是听说,每一大事件的完成,总是由平日里,那些看似无关联又细微的末节促成的。XX年年的寒假实习,对于我,很有可能就是如此的末节。
寒假假期记者实习总结报告
很多时候,我总是想着:等会吧,再等等,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
可是,实习的过程中却完全不这么回事。接热线的时候,人往那一坐,电话一响,哪还顾得上思考,边听边记录、完了还得给市民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忘记询问些基本的东西,甚至会遗漏新闻六要素:不是忘了问打电话人的姓名,就是忘记留他们的联系方式幸亏熟能生巧这一定律。
第一次看到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时,开心得以为:假以时日,我就会世人皆知!可是慢慢得就有点麻木了。甚至会想,这又不是我写的,我只不过是给老师查查错字,完全不跟新闻打交道。耐着性子等了几天,终于,老师放开手让我干了!又开心的跟个什么似的。我第一次单独行动,是:去长途汽车站拍几张照片,以及询问春运票价上浮的程度。我拿着相机,兴冲冲的出门,对着站牌照,对着路人也照;等到了车站,也是对着候车室的乘客站、对着滚动条照,依然没个中心。走哪照哪。等到猛然发现快6点,才惊觉:怎么我照的,一张都不适合放新闻旁边呢?这时才慌了神,赶紧给刘老师打电话,避重就轻得说照了些照片。正好这时又堵车,等到回报社也将近7点。结果是误了点不提,事也没办好。
有了第一次的失策,我出门前都会问老师:稿子内容侧重在什么?老师也会指导我照片基本构图--它有自己的思想。
实习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太感性,容易落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套子。常常甲方诉说时,我会觉得:对啊,对啊,乙方怎么能这样啊,太不应该了。然后轮到乙方,我又会感觉:是啊,是啊。甲方才不该呢,做人太不厚道。而且我写出的东西,总是会有倾向性,会被诉说的主人公影响到。轮到刘老师改稿,看到她刷刷的改几下,稿子就变成了篇--既反映事实、又不带个人倾向的新闻了。鉴于这一点,我也很有必要再实习,单书本内容还很孤立的。
确切地说,这次实习在技术上学到的不多。因为实际上,除去双休日,我就去了十来天。但是,其中一次,去市委大楼拿记者证,却大大地刺激及激励了我一把。我本以为拿完记者证,就可以回去,没想到,在里面值班的叔叔也是大学教师。后来,那位也是新闻系老师的叔叔,拉着我一块聊天。虽然有些紧张,但想想,不就是聊天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师询问了我些新闻写作的知识,问我消息的几种结构。在脑子里搜索,却发现居然不知道!这下更紧张了,得给财大新闻丢脸了于是摇头请教老师,原来就是写作里讲的金字塔、倒金子塔等等。恍然大悟,这些我都是知道的,只是对不上号
通过和市委的老师聊天,我更加确定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浅薄。一个学新闻的人连消息、通讯都掂不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做不到写起来不假思索,还算什么学过新闻!你出去后,能力都没,又何来竞争力!
现在觉得,新闻哪里无学了?!新闻大大的讲究,在学校得好好训练,能够以后看到事情就有想法、提起笔来就能写。如果有些专业是培养专才,那我们新闻肯定是培养既博闻强识、又对新闻学这一专业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也就是传说中的丁字型人才。
还记得喻老师那天带我们去江西日报社办理寒假实习手续,我看到平日里形象那么高大的老师给报社的主任点烟,心里怪不是滋味的。我还真的天真地以为:只要喻老师一句话,咱想去哪实习就去哪!原来老师在背后给我们攻关,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老师,辛苦了!谢老师。
后来自己去报社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校新闻学生,都是大三、大四才出来实习,于是又开心了。还是我们老师好啊,未雨绸缪。哈哈。但同时也后悔,我大一干什么去了?!
现在想想,我好像还写不出像样的新闻稿只是,老师现在不教我们了,所以,今后我只能参考书本和主动请教班里同学了。实习报告酝酿了一个星期,发现还是想不出个样子来!就应了心得里的那句等等吧,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很后悔,老师教时,我没好好学以及主动问。不过,还好,现在会努力的。
一块实习时,杨洋给了我挺大启迪:平日里一个小姑娘,但一拿起电话,立刻感觉到她那种绷紧了的专业精神。总是听说,每一大事件的完成,总是由平日里,那些看似无关联又细微的末节促成的。XX年年的寒假实习,对于我,很有可能就是如此的末节。
2021年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我们有次做了一条政府慰问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闻。被采访对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经济较为不好的军转干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组织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在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由于碍于脸面,一直不肯说自己的经济困难,总是敷衍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采访就没办法用。于是老师教我这样处理,让我问他有没有像册,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拿出来,我便故意问他这些温馨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最近怎么不再拍了。问到这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眼眶开始湿润,慢慢的落下泪。他说,自从企业困难后,家里就省吃俭用了,哪还能拍照啊……顺着他的话,我接着问,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的措施?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采访的主题引了出来,让他触景生情,这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新闻老手和新闻新手的不同。老师不仅能快速把握要说的内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个本来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体悟到,功夫,就在点滴间显现。
每次跟老师们出去跑新闻,他们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方可能是各级官员,可能是平民百姓,可能是记者同行。任何一场,老师们总能够适时插话,精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为我们《百姓连线》是一个和观众互动性很强的栏目,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到台里来的观众,尽我们所能为其排忧解难。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来访群众,讲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想通过电视台的报道寻求公平。老师耐心地听了他的话,仔细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说,这里面涉及太多法律问题,作为媒体不能涉足法律上孰是孰非的纷争。但是您讲述的事情,我们可以予以批露,请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相关证据,相信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对解决您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就这样,来访的群众满意地离去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高手。
“思想是一张卷起来的毯子,不展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破洞。”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我的确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也培养起许多自信。但是,一旦应用于实际当中,才发现很多自信其实是盲目的,实习了才真切发现自己的不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逐渐明白个人力量的渺小。你必须得跟别人合作,不要幻想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
实习的三个月里,出了新闻十多条。
这三个月里,稿件被枪毙两次。
这三个月里,既有欢欣,也有尴尬。
这三个月里,懂得了应该眼毒、鼻灵、耳聪、嘴活。
这三个月的成长比得上一年。
2021年寒假报社实习总结报告
已经念“大二”了,这以前看着班上的同学们一个个似有所获地实习归来,我终于也下定决心去报社实习。在喻老师辛苦的奔波下,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便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江南都市报》实习,理论知识固然都明白,但真枪实弹的参与新闻活动,对于从来没什么经验的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带我的报社记者邱老师便安排我独自出去采访,本以为老师会带我一段时间再让我自己实践,不想刚来她便安排我上手。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茫然的冲到新闻线人提供的地点进行采访,拿着一个小本子,一个照相机,开始了我新闻实习的第一次采访。比较幸运的是,采访的对象十分的友善与合作,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和不安。回来编写完稿子给老师之后,发现自己的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点受打击的感觉。
在实习生活当中,常做的事情除了采访写稿看报纸,还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接听群众的热线电话。每天都有很多是市民拨打报社的热线,有的是买卖纠纷的,有的是关于城市环境的,还有的是商业投诉,我感觉在我接过的电话中,关于拖欠民工工资的热线是最多的。从这些热线中,我看到群众越来越重视媒体了,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一个有力武器。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除了能为群众传达所发生的事实之外,还能利用媒体的公信力维护群众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分力,这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喜爱又多了几分。然而,也有很多的热线线索老师都只是让我记下,并没有按照承诺答应得去为群众反映,她告诉我,这些线索的价值都不怎么大,所以不必太在意,开始我都不知道如果拨打热线的群众来问,我该怎么答复他们,慢慢的,最终也学会了敷衍推托,原来记者也不是万能的。
通过这次实习,给我感触很深的是,作为一个报刊记者,工作并不如我之前所想的那么有趣轻松。在我实习期间,刚好江西省两会召开,带我的老师负责跑两会,那段时间经常看她晚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床,她告诉我,她早上吃早餐的时候都会睡着了。以前听说过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通过这次实习,我很真实的看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辛苦。而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看到报社的记者老师们匆忙的出去采访,不论刮风和下雨,在我实习的那段时间,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南昌的天气十分的恶劣,报社里的记者老师们依然不断的外出,甚至因为出现罕见的恶劣天气而更频繁辛苦的奔波于冰雪中。
因为天气的关系,原本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很多,年前的26号就回家了。虽然这次实习的时间不长,见识的只是作为一个记者的情况的冰山一角,但我认为,这次实习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离开报社的时候,邱老师很抱歉的跟我说因为这段时间她负责两会的原因,没时间教我更多的东西,希望我明年还能来。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大学生中,我希望还能到不同的新闻单位中去历练学习,努力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