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 (合集3篇)。
大决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有关大决战观后感有哪些范文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一)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初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大决战》中汲取前进动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从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的烈士武雄关,到敢打猛冲、不惧牺牲的小战士梁世英,再到克服胆小、战斗不止的炊事员马庆……解放军将士为了人民利益,义不容辞,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跟党走”的铮铮誓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事业的引擎,推动目标的达成。历史已经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更深刻地了解党,在情感上更强烈地热爱党,无论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和困难危机,都要不忘初心,在前行中继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做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几年内扭转战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国民党军队,依靠的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解放军将士们顽强作战的战斗风格。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解放军将士奋不顾上、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斗志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争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支铁军。要从《大决战》中汲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力量,面对挑战敢于亮剑、身先士卒,面对困境敢于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对认准的事情、再险再难也要干,对下定决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担事、敢做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
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不惧个人生死,勇担责任,力排众议乘机率团亲身赴约国民党的“鸿门宴”,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虽少却了轰轰烈烈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但仍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员干部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初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三)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gz85.COm小编推荐
2024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
今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也是这个时间段,中央卫视播放了电视剧《大决战》,从这个电视剧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看完电视剧大决战有什么感想心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 (一)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0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100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漫漫求索,100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贵、一心为民、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壮美画卷。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为民谋福的一腔热忱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 (二)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之际,最近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大决战》。剧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两党之间由“重庆谈判”如何一步步演变到“国家内战”。
尽管读书的时候 ,老师已经把这段历史讲的耳熟能详了,可看完剧后还是无限的感动和震撼。剧中不仅涉及国际层面的角逐,还有国内政治的博弈、人心向背的微妙变化、军事战争的交锋。
取名“大决战”,不仅仅代表着国民革命的大决战 ,也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大决战。仅仅播出四集,就收获粉丝无数,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
其中,有三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共产主义战士示范了无产阶级忠实的“信仰”
这里让我感动的场面是武雄关这个人物提到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以前在老一辈口中充满敬意的词,直到此刻才读懂深意。
进入“四平”这个国共交锋点的他,刚开始的七连被打散后,全连仅剩他一人幸存。作为这个连的三排长,他也身负重伤。
然而,当前线战事吃紧时,他仍然坚持上场战斗,伤势未愈合就毅然又加入了“九连”。可是祸不单行,国民党重兵压境,飞机、导弹、坦克等重型设备齐上阵,势要把共产党从东北清出去。这时候,他临危受命负责代理九排排长,冲锋号响起,无论他怎么下令,这支改编的队伍就是不开枪不上前,新的连长也牺牲了。
这种情形之下,他仰天大喊,率先示范冲锋陷阵,他被敌军打的身中数枪、一条腿炸毁,他举着无数人信仰的“红旗”,继续往前冲,他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一种不怕牺牲流血,热血沸腾报革命的精神。心中的信仰永不倒下,枪炮摧毁得了战士的身体,但是战士的骨子里“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意志就像那面红旗一样,虽残破不堪却炽热夺目。
二、周总理以真诚之心打动和平谈判三人组
从小我就敬佩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作为革命时代的进步青年,周恩来总理从未忘记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理想信念。
重庆谈判失败后,周恩来留在了重庆和张治中、马歇尔组成了和平谈判三人组,尽管此时内战不断,炮火连天,周恩来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一线希望”,为了国家和平、救黎民水火,他总是竭尽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努力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人小组终于由刚开始的“各怀心思”到后来的“同心协力”。
尽管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国共内战的结局,但是周恩来总理的真诚,举手投足之间的淡定自若,展示出卓越的人格魅力溢于屏幕之外,为以后新中国那个自信从容、不卑不亢的外交官形象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崛起带动了国家形象的崛起,周总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共产党于乱世不忘关切民生的大格局
纵观前几集,蒋介石考虑的无非是加大兵力,联合美国以雷霆之势先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在毛主席的英明带领下,有前方的战士守土尽责,有党内团结一心,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毛主席从老农的话中得到启发,要还土地于人民,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共产党的领导班子关注民生福祉,对于东北的阵地战,由刚开始的互不相让到后来的“转为运动战”,留下主力精锐徐徐图之。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一面是国民党倒行逆施的逆民心而动,孤注一掷的加大军事投入,无视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只求立马剿灭共方;一面是共产党上下同欲,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和谐场面,政治上的高下一眼就能判断。
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剧,每一句话都跟我们党的古往今来息息相关,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广大利益的代表,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部剧对当下迷茫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遇到困境的时候该为了什么而坚持?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最大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能?每一个革命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历史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青春才称得上是“风华正茂”!
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 (三)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主席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 (四)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
大决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一】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二】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篇三】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
《大决战》是以电视剧的形式了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反抗命运,展示了抗战期间的不屈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一)
近期,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电视剧《大决战》正在央视热播。该剧以详实的素材、鲜明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党同人民在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同呼吸、共命运,战胜强大敌人、打下人民江山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大决战》中汲取前进动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从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的烈士武雄关,到敢打猛冲、不惧牺牲的小战士梁世英,再到克服胆小、战斗不止的炊事员马庆……解放军将士为了人民利益,义不容辞,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跟党走”的铮铮誓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事业的引擎,推动目标的达成。历史已经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更深刻地了解党,在情感上更强烈地热爱党,无论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和困难危机,都要不忘初心,在前行中继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做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几年内扭转战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国民党军队,依靠的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解放军将士们顽强作战的战斗风格。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解放军将士奋不顾上、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斗志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争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支铁军。要从《大决战》中汲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力量,面对挑战敢于亮剑、身先士卒,面对困境敢于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对认准的事情、再险再难也要干,对下定决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担事、敢做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
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不惧个人生死,勇担责任,力排众议乘机率团亲身赴约国民党的“鸿门宴”,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虽少却了轰轰烈烈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但仍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员干部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二)
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三)
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电视剧与电影相比,有更多的篇幅和包容度来将这些细节呈现出来。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的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里,就体现了许多鲜有人知的细节出来。
比如,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得非常凶猛的国军95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国军95师的前身,得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一年,一个叫马福禄的清朝退休军官,奉陕甘总督杨昌浚的命令,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性质的军队安宁营。安宁营的官兵绝大多数都是西北汉子,擅长骑马,身强力壮,作风彪悍,战斗力较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马福禄率领安宁营跟着董福祥进入京城,与八国联军作战。8月13日,马福禄在正阳门与敌军作战时,中弹身亡。马福禄的兄弟马福祥随即接管了这支军队,并奉旨护卫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狩,被封为记名提督。
民国时期,这支军队由马福祥的儿子马鸿逵掌管。由此,这支军队被称为“马家军”,属于私人军队。
马鸿逵率领这支“马家军”,参加了五原誓师、中原大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然而,1934年,“马家军”驻扎在河南信阳时,脱离了马鸿逵的掌控。当年秋天,“马家军”被调到河南开封,与新编40旅进行合并,组建成国军第95师。
从这一刻开始,“马家军”由一支私人军队进入了国军序列。
二
国军第95师是一支由地方部队改建的正规军,不属于嫡系部队,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当五大王牌军队换上新式武器装备时,国军第95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在训练和作战时的勇猛作风。
1937年,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罗奇担任国军第95师的师长。罗奇是广西容县人,20岁投笔从戎,走上了军旅生涯。罗奇当了6年师长,期间对国军第95师进行了改造,在武器装备上进行了一定提升,并沿袭了勇猛作战的传统风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第95师开赴前线,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重大军事行动。虽然国军第95师的武器装备不算精良,但凭借彪悍的作战风格,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尤其是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第95师虽然只有3个营参战,但这3个营与日军浴血奋战,大部分官兵战死疆场,只剩下小部分奉命撤了出来。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国军第95师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1941年,各大战区进行了一场大校阅。驻扎在湖北当阳的国军第95师取得第一名的骄人战绩,获得“当阳部队”的美誉。此后“赵子龙师”的称呼就不胫而走。
赵子龙,即三国时期的蜀国名将赵云。赵云追随刘备30多年,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几次冲进曹操军队,救出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幼子刘禅,立下盖世奇功,由此美名远扬。
三
然而,由于国军第95师不属于核心嫡系部队,没有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换装美式装备,武器装备较为陈旧,因而在辽沈战役时吃了大亏。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国军第95师奉命加入国军东进兵团,从华北地区开赴东北地区,救援被东北野战军围攻的锦州。10月10日,国军东进兵团被东北野战军拦截在塔山,寸步难行。
那时候,罗奇已经升任为中将,以华北战地视察官的身份在国军东进兵团中督战。罗奇是国军第95师的老师长,重新指挥了这支军队,拿出大量金圆券组织敢死队,希望他们发挥勇猛作战的传统风格,攻下塔山。
10月13日,国军第95师作为主力部队向塔山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进攻,给防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辽沈战役与抗日战争中的许多会战有很大区别。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都配备了重型大炮,在大炮口径上甚至超过了国军。国军第95师使用的战术又很落后,依然是“人海战术”,密集进攻,自然伤亡惨重。在电视剧《大决战》里,就有国军第95师被打得丢兵弃甲的场景。
短短两天下来,国军第95师的兵力就损失了三分之二。塔山阻击战结束后,国军第95师剩余兵力只勉强拼凑成3个营,不得不撤回华北地区。
202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优选合集(四)
最近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大决战》。剧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两党之间由“重庆谈判”如何一步步演变到“国家内战”。
尽管读书的时候 ,老师已经把这段历史讲的耳熟能详了,可看完剧后还是无限的感动和震撼。剧中不仅涉及国际层面的角逐,还有国内政治的博弈、人心向背的微妙变化、军事战争的交锋。
取名“大决战”,不仅仅代表着国民革命的大决战 ,也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大决战。仅仅播出四集,就收获粉丝无数,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
其中,有三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共产主义战士示范了无产阶级忠实的“信仰”
这里让我感动的场面是武雄关这个人物提到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以前在老一辈口中充满敬意的词,直到此刻才读懂深意。
进入“四平”这个国共交锋点的他,刚开始的七连被打散后,全连仅剩他一人幸存。作为这个连的三排长,他也身负重伤。
然而,当前线战事吃紧时,他仍然坚持上场战斗,伤势未愈合就毅然又加入了“九连”。可是祸不单行,国民党重兵压境,飞机、导弹、坦克等重型设备齐上阵,势要把共产党从东北清出去。这时候,他临危受命负责代理九排排长,冲锋号响起,无论他怎么下令,这支改编的队伍就是不开枪不上前,新的连长也牺牲了。
这种情形之下,他仰天大喊,率先示范冲锋陷阵,他被敌军打的身中数枪、一条腿炸毁,他举着无数人信仰的“红旗”,继续往前冲,他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一种不怕牺牲流血,热血沸腾报革命的精神。心中的信仰永不倒下,枪炮摧毁得了战士的身体,但是战士的骨子里“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意志就像那面红旗一样,虽残破不堪却炽热夺目。
二、周总理以真诚之心打动和平谈判三人组
从小我就敬佩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作为革命时代的进步青年,周恩来总理从未忘记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理想信念。
重庆谈判失败后,周恩来留在了重庆和张治中、马歇尔组成了和平谈判三人组,尽管此时内战不断,炮火连天,周恩来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一线希望”,为了国家和平、救黎民水火,他总是竭尽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努力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人小组终于由刚开始的“各怀心思”到后来的“同心协力”。
尽管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国共内战的结局,但是周恩来总理的真诚,举手投足之间的淡定自若,展示出卓越的人格魅力溢于屏幕之外,为以后新中国那个自信从容、不卑不亢的外交官形象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崛起带动了国家形象的崛起,周总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共产党于乱世不忘关切民生的大格局
纵观前几集,蒋介石考虑的无非是加大兵力,联合美国以雷霆之势先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在毛主席的英明带领下,有前方的战士守土尽责,有党内团结一心,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毛主席从老农的话中得到启发,要还土地于人民,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共产党的领导班子关注民生福祉,对于东北的阵地战,由刚开始的互不相让到后来的“转为运动战”,留下主力精锐徐徐图之。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一面是国民党倒行逆施的逆民心而动,孤注一掷的加大军事投入,无视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只求立马剿灭共方;一面是共产党上下同欲,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和谐场面,政治上的高下一眼就能判断。
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剧,每一句话都跟我们党的古往今来息息相关,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广大利益的代表,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部剧对当下迷茫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遇到困境的时候该为了什么而坚持?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最大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能?每一个革命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历史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青春才称得上是“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