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总结那一段时间的经过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总结范文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控制测量技术总结,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控制测量技术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技术总结.doc

控制测量

一、概况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怀通项目组于2008年6月6日至2008年8月04日对湖南省怀化市怀化至通道高速公路(2标)进行了外业控制测量工作,外业测量历时58天,实际消耗1000多工天。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我们坚持诚信、求实、创新、进步的理念,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测量工作。共完成工作量如下:

1、联测国家等级大地点3个;2、联测国家四等以上点3个;3、布设测量四等精度的GpS点24个;4、布设测量导线67公里99个点;5、施测四等水准路线长度7.9公里;6、施测四等精度的三角高程线路67公里。

二、测区概况

测区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县江市镇南的五岭水库北为起点,自北向南,途经洪江县江市镇的黄沙塘村、李家坪村、再经会同县马鞍乡的石头桥村、阳隆村、五家团、坪村镇的银匠界、上新寨冲、下新寨冲、大坪新鹰村、岩壁团、民主村、大洪江、张家团、小茶溪村、李家湾、桐木冲、高伞垠、渠水、小岩田、小寨、到连山乡的贵干村为终点。测区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测区最低处高程为230米,最高处高程为450米,平均海拔高为340米。测区有少量旱地、水田和经济园林,以树林为主,该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林业县。测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测区内主要交通多为乡村路和大车路,交通比较便利。

测区行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

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109°39′~109°46′北纬 26°55′~27°04′

三、投入人员和设备

1.该项目我院共投入13人、其中项目负责人1名、院级检查员1名,测量工程师5名,技术工人6名;

2.设备共投入中海达单频GpS4台 (分别为0717179、0707121、0717205和0717208接收机,

全站仪1台、水准仪1台、计算机2台、汽车2辆;所有的仪器使用前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维修站进行全面的检查,祥见仪器检测报告。

四、作业依据

4.1 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4.2 JTG/T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4.3 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4 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4.5 湖南省怀化市怀化--通道高速公路(2标)控制测量设计书;

4.6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路勘测技术质量管理规定》。

五、已知点资料使用情况

5.1测区平面已知控制点由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中心提供,测区内共使用三个大地点,它们分别是II等点和尚坡、II等点车平坳(已破坏)和III等观音坡。

5.2为了满足公路设计的需要,保证平面坐标控制网的坐标系统达到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将测区内三角点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成果转换成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成果,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9度50分,投影高程面为测区平均海拔高程350m,h取值为0,R取值为6378137。

5.3测区高程已知控制点同样由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中心提供,本次共使用三个水准点,它们分别是I等点怀柳27、I等点怀柳33和III等点湘2-11-6,其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5.4测区所使用的上述已知点标石稳定,成果可靠。

六、测区平面控制测量

6.1、全测区共埋设四等GpS点24个,编号分别为BG01至BG22和B036、B037。6.2、所有四等GpS控制点埋设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稳固的建筑物上,并将标石露出地面5cm,并保证各相邻点之间互相通视。

6.3、四等GpS控制点使用中海达单频四台套进行观测,通常以边连接构成GpS网,最终符合于和尚坡、观音坡、车平坳,采用静态方法观测。有效观测卫星数大于4颗,观测时

段长度≥60分钟,数据采集间隔15秒,GDOp值观测中均小于6。

6.4、四等GpS网中共有重复基线12条,其中相对误差最小为1.07ppm,相对误差最大为17.24ppm,重复基线绝对误差最大值为:m,并对观测的边长进行了气象改正、加、乘常数改正、倾斜改正。

7.6、一级导线数据处理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NAS95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6.5、四等GpS网中共有同步环41个,其中同步环相对误差最小为0.06ppm,相对误差最大为4.72ppm,同步环绝对误差最大值为:,相对误差最大为7.99ppm,同步环绝对误差最大值为:,并保证各相邻点之间互相通视,导线点之间最长的边长为1010.466米,最短的边长为249.795米。7.3、一级导线点观测使用拓普康GTS-332m,

仪器的乘常数R=-0.71m/km

7.4、一级导线水平角观测二个测回,为左、右角各一个测回,一测回2C互差小于13秒,圆周角闭合差小于9秒。

统进行平差计算,精度详见精度统计表

一级导线控制网精度统计表

7.7、一级导线平面精度统计表

7.8、测量控制成果质量可靠、精度优良。满足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要求。

1

八、测区高程控制测量

8.1、已知点与GpS点、导线点之间联测全部采用四等水准观测。高程系统为1985年高程基准。

8.2、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采用GK1型104369号水准仪,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8.3、使用的水准仪及标尺,观测前均经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维修站进行全面的检定。?

8.4、对使用的水准仪i角每天观测前进行实地检查。8.5、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a.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c.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d.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8.6、水准测量观测的高差中高差较小故未进行尺长改正。?

8.7、为了确保高程正确无误,在作业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选择好的成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对往返测高差超限的,全部进行返工重测,确保其高差的正确。

8.8、GpS点和导线点之间全部采用三角高程施测。按直反觇观测垂直角,分别直、反觇观测四个测回(注:四个测回的观测顺序为:两个测回观测结束后变换反光镜高再观测两测回),同方向观测较差小于5秒,测回指标差小于±5秒,直、反觇观测高差限差小于0.045M

S(S以km为单位),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为±20

L(L为高程路线长度,均以km为单位)。8.9、三角高程测量使用拓普康GTS-332m,

乘常数R=-0.71m/km

8.10、为确保高程正确无误,在作业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选择好的成象条件下观测,仪器高和觇标高精确至毫米,对直、反觇超限的站,全部进行返工重测,确保其高差的正确。在高差的计算中,对两差进行了改正。8.11、高程成果精度统计表:

A、平差前后基本观测量中误差情况:

观测值 平差前 平差后 直接高差: 0.006600 0.007951 B、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 =0.02226米 最大点间误差 =0.01447米

高程网观测精度统计表

8.12、高程网平差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NAS95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平差后每公里偶然全中误差0.008米,最大点位误差:0.022米。测量控制成果质量可靠、精度优良,完全能满足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精度。

九、质量控制

9.1、对GpS和一级导线选点、埋石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是返工纠正。9.2、对四等水准观测手簿、GpS和一级导线观测手簿内业检查后签名。

9.3、投入院级专职检查员1人,测区测量最终检查质量统计评定为“良”。完全满足技术设计书要求。可转入下一道工序作业。

2

篇二: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一完成任务情况

1、任务来源

按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控制测量》课程教学的计划安排,在课堂教学结 束后,须集中5 周进行测量实习。任务报告平面控制测量实习和高程控制测量实习。

2、测区范围

实习范包括整个铜山新区,详见下图

3、遵守的技术要求及规范

(1)、教 材:《控制测量》,测绘出版社;

(2)、指导书:《控制测量实习指导书》,本院测量教研室编写;

(3)、参考书:《控制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等;

(4)、执行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4、施测单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5、工作起止日期

2011年5月9日至6月10日

6、完成的工作量

二、利用资料情况

1.测区内已有控制点

铜山区C 级GpS 控制点(54 坐标)

控制点名称 X Y H

三堡镇3778022.179 515637.412 31.809

张集镇西 3779779.082 532643.98832.069

2、已有资料工具

坐标系统采用3s-2;正常化二阶带谐系数:C20=-484.16685×10-6±1.3×10-9;

地球重力场二阶带球谐系数:J2=108263×10-8

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11rads-1±0.150×10-11rads-1

扁率f=0.003352810664

拓普康GTS-102N

电子全站仪

1 台

全站仪三角架腿1 架,

电池2 块,充电器1 个,

棱镜组2 套(及配套架腿)。

3 米对中杆2 支【照准1.5km 目标必须】

S2 水准仪、FS1(测微器) 1 套 配套三角架腿1 架,因瓦水准尺1 对。S3 微倾式水准仪 1 台 配套三角架腿1 架,双面水准尺1 对。

对讲机 3 部 充电器(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工具包 1 个 (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5 米小钢尺 2 把 (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锤子 1 把 (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木桩 10 个 (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小铁钉 两盒 (实习第1 周周一领取)

自喷漆 1 筒

安全警示黄马甲 4 或5 件 每人一件

篇三:控制测量技术总结范文

中山市大涌镇

导线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

中山市大涌测绘队

一级

中山市大涌镇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为城镇建设工程和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中山市土地房产局特邀请大涌测量队在中山市大涌镇布测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为今后大比例尺测图提供基础控制资料。

此项工程于2001年11月10日开始,2001年12月5日完成,历时25天。

1.测区概况

地理位置:东经113°07′—113°34′ 北纬 22°11′—22°46′

测区位于中山市大涌镇内,东至旗涌路;南至中新路;西至环镇路;北至环镇路。测区街道多为水泥路面,布点方便交通。但车流量较大,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坐标及高程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中山统一坐标系,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投影面比椭球面提高72米(即高程异常52米与56系高程20米之和),地球平均曲率半径6378317米;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

3.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本次测量利用GpS D级和E级网点15点,三等水准点4点作为测区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的起算点。各点点位情况完好,成果可靠。控制点资料详见下表:

3.1四等水准起算数据:

三等水准点成果表

3.2一级导线网起算数据 :

GpS D级网点、GpS E级网点

4.作业依据

4.1《城市测量规范》CJJ8—91;4.2《广东省地籍调查测量规范》;

4.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4.4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5.工作量统计

本次测量共布设一个一级导线网和4条四等水准(3条附合路线、1条闭合路线),其中埋设一级导线网点85点,绘制一级导线网点之记85点;联测四等水准合计27.0km(85点)。

6.作业程序和方法

6.1使用仪器

6.1.1一级导线网测量,采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1台套;DHM2通风干湿表1台,DYM3空盒气压计1台,对讲机4部,微机1台,汽车1辆。

6.1.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φ12mm的不锈钢标志,标志顶端刻有十字丝,周围刻一个15cm×15cm的方框,并刻上点号。测区的一级导线网埋石点进行统一编号,编号从“27I101——27I186”其中“27I108”为空点。所有一级导线网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

6.2.2观测及记录

一级导线网测量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导线网中观测方向大于3个时应归零,水平角用DJ2仪器施测2测回。导线边往返观测2测回,每次照准目标读数4次,直接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测量平距。每站测距前读定温度、气压,输入全站仪中,测距读数均加入了气象元素改正。

采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提供的“导线网水准网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记簿固化模块,用 SHARp pC——E500记录。

6.2.3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

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NASE.。详细情况如下:

6.2.3.1边长改化

一级导线网平差前,先将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后的水平距离投影归化到中山统一坐标系投影面上,再参于平差。

6.2.3.2概算

将一级导线网分解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分别计算出了每一条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全部满足《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6.2.3.3平差

一级导线网平差采用多粗差后剔,迭代3次,固定误差(米):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主要描述测量、导线、观测、一级、控制、四等、水准、采用,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涡流检测技术总结质量控制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涡流检测技术总结质量控制》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篇一:技术总结

自动检测技术总结

时光飞逝,一学期转眼即逝。短暂的岁月,让我们变得成熟了,对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对于这门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从初始的了解,到现在已有了深成的探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产生,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与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查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自动检测就是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的。实现自动检测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可以提高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是以为核心的检测系统。

一、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检测技术是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们应用技术学科。然而,自动检测系统是自动测量、自动计量、自动保护、自动诊断、自动信号等处理系统的总称。

二、传感器

(一)传感器的标定

在使用传感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标定,以保证使用过程中所测信号的准确、有用。用实验的方法,找出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已确定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传感器有不同种类的标定方法。按传感器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可分为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二)传感器的选用

选用传感器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测量条件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被测量的选择、测量范围、超标准过大的输入信号产生的频率、输入信号的频率以及测量精度、测量所需的时间等。第二、是传感器自身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输出量类别、对被测对象产生的负载效应、校正周期、输入端保护等。第三、是使用条件要求,主要包括设置场地的环境条件、所需功率容量、与其它设备的连接匹配、备件与维修服务等。

7、电涡流传感器

电涡流效应:金属导体置身于变化的磁场中,导体的表面会有电流产生,电流的流线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这种由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旋涡状感应电流称为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 (1)、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与金属是否块状无关,且切割不变化的磁场时无涡流),导体内将产生呈涡旋状的感应电流,此电流叫电涡流,以上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而根据电涡流效应制成的传感器称为电涡流式传感器。

4、实训心得

在通过一周的传感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但都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我都能顺利解决了。通过对电子元器件功能和结构的了解和深入认识,以及对电路板进行设计和规划,让我认识到,在实训当中,要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个人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什么都要有耐心才有进步。特别是在焊接是时,更要的是

耐心和细心,才能把一些很小的电子元件接好,把电路板焊接得既精致又好用。

通过这次实训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要谢谢老师的倾心辅导,也感谢同学的帮助,我们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因此,我也觉得,有时自己得不到的答案,别人也许可以帮自己解决!在此我认为团体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相信,通过这一周的实训,不仅是我的学习上有了进步,而且影响到我的生活当中,让我有了更好的生活意识指导,会更努力地学习。

篇二:涡流检测原理及部件

涡流原理及主要配件

上海佳创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概述

1.1 涡流检测的原理

涡流检测就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激励信号加到探头线圈,当探头接近金属表面时,线圈周围的交变磁场在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对于平板金属,感应电流的流向是以线圈同心的圆形,形似漩涡,成为涡流。涡流的大小、相位及流动形式受到试件导电性能的影响。涡流也会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反过来又会使检测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

因此当导体表面或近表面出现缺陷或测量的金属材料发生变化时,将影响到涡流的强度和分布,涡流的变化又引起了检测线圈电压和阻抗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就可以间接地知道导体内缺陷的存在及金属材料的性能是否有变化。

1.2 涡流检测技术的特点

涡流检测时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它具有如下技术特点:?检测速度快,且易于实现自动化。?表面、亚表面缺陷检出灵敏度高。?能在高温状态下进行检测。?抑制多种干扰因素。

涡流检测的对象必须是导电材料,且不适用于检测金属材料深层的内部缺陷,这是涡流检测在应用上的局限所在。其次,涡流检测至今仍处于当量比较阶段,对缺陷作出准确的定性定量判断技术尚待开发研究。1.3 涡流的探伤及材质分选

涡流法可以用来测量非金属表面层的电导率,也可以用来检验与电导率数值有对应关系的性能,如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等。因此,涡流检测可以成功地用于按牌号分选合金,检验材料热处理质量及机械性能等。

涡流探伤不仅对于导电材料表面上或近表面的裂纹、孔洞以及其它类型的缺陷,涡流实验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并能提供缺陷深度的信息,还可以发现于薄的油漆层或涂层下的这些缺陷。

涡流检测仪的操作请参考《多频多通道智能数字涡流检测仪操作使用说明书》。

二、主要配置清单

篇三:自动检测技术总结

自动检测技术总结

时光飞逝,一学期转眼即逝。短暂的岁月,让我们变得成熟了,对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对于这门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从初始的了解,到现在已有了深成的探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产生,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查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自动检测就是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的。实现自动检测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可以提高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是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

对于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本学期主要了解与学习一下内容:

一、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检测技术是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们应用技术学科。然

而,自动检测系统是自动测量、自动计量、自动保护、自动诊断、自动信号等处理系统的总称。

二、传感器

(一)传感器的标定

在使用传感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标定,以保证使用过程中所测信号的准确、有用。用实验的方法,找出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已确定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传感器有不同种类的标定方法。按传感器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变化,可分为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二)传感器的选用

选用传感器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测量条件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被测量的选择、测量范围、超标准过大的输入信号产生的频率、输入信号的频率以及测量精度、测量所需的时间等。第二、是传感器自身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输出量类别、对被测对象产生的负载效应、校正周期、输入端保护等。第三、是使用条件要求,主要包括设置场地的环境条件、所需功率容量、与其它设备的连接匹配、备件与维修服务等。

(三)传感器的分类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以电阻应变计为转换元件的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由弹性敏感元件、电阻应变计、补偿电阻和外壳组成,可根据具体测量要求设计成多种结构形式。弹性敏感元件受到所测量的力而产生变形,并使附着其上的电阻应变计一起变形。电阻应变计再将变形转换为电阻值的变化,从而可以测量力、压力、扭矩、位移、加速度和温度等多种物理量。

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从而使电阻值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金属应变片有金属丝式、箔式、薄膜式之分。半导体应变片具有灵敏度高(通常是丝式、箔式的几十倍)、横向效应小等优点。

2、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把被测的物理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变化,再由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实现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由铁心和线圈构成的将直线或角位移的变化转换为线圈电感量变化的传感器,又称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来自: 工作总结之家:涡流检测技术总结质量控制)。这种传感器的线圈匝数和材料导磁系数都是一定的,其电感量的变化是由于位移输入量导致线圈磁路的几何尺寸变化而引起的。当把线

圈接入测量电路并接通激励电源时,就可获得正比于位移输入量的电压或电流输出。电感式传感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自感式,互感式和涡流式三种。

3、电容式传感器

把被测的机械量,如位移、压力等转换为电容量变化的传感器。它的敏感部分就是具有可变参数的电容器。其最常用的形式是由两个平行电极组成、极间以空气为介质的电容器(见图)。若忽略边缘效应,平板电容器的电容为εA/δ,式中ε为极间介质的介电常数,A为两电极互相覆盖的有效面积,δ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δ、A、ε 三个参数中任一个的变化都将引起电容量变化,并可用于测量。因此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极距变化型、面积变化型、介质变化型三类。

(1)工作原理

电容式传感器也常常被人们称为电容式物位计,电容式物位计的电容检测元件是根据圆筒形电容器原理进行工作的,电容器由两个绝缘的同轴圆柱极板内电极和外电极组成,在两筒之间充以介电常数为e的电解质时,两圆筒间的电容量C=2∏eL/lnD/d,式中L为两筒相互重合部分的长度;D为外筒电极的直径;d为内筒电极的直径;e为中间介质的电介常数。在实际测量中D、d、e是基本不变的,故测得C即可知道液位的高低,这也是电容式传

感器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和灵敏度高,价格便宜等特点的原因之一。

4、霍尔传感

(1)、霍尔效应

在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并在薄片的垂直方向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势差为UH的霍尔电压。

(2)、霍尔元件

根据霍尔效应,人们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元件叫霍尔元件。它具有对磁场敏感、结构简单、体积小、频率响应宽、输出电压变化大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测量、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注意事项:

(1)激励电压不能过大,以免损坏霍尔。

(2)霍尔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较小,所以砝码和重物不应太重、5、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基于光电效应的传感器,在受到可见光照射后即产生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它除能测量光强之外,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涉及到测量、传感器、涡流、检测、自动、变化、效应、产生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控制网复测技术总结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控制网复测技术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篇一:网复测技术总结

*********水电站

左岸地下电站、泄洪洞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第Ⅰ标段)

施工控制网复测及加密技术总结

1.工程概述

****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省永善县接壤的金沙江****峡谷中,下游距宜宾市184km(河道里程),左岸距四川省雷波县城约15km,右岸距云南省永善县城约8km。

****水电站枢纽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组成。发电厂为地下式,分设在左、右两岸山体内,各装9台、单机容量为700M。4.资源配置

******测绘工程院****项目部组织7人参加作业。使用仪器为

LeicaTCR402型全站仪,标称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2mm/km?D);对讲机6部。以上仪器均进行了计量检定,各项指标均符合精度要求(详见检定证书)。5.平面控制测量

5.1 根据左岸地下厂房工程的工程分布,经过现场踏勘,首先以业主测量中心提供的已知控制点金江湾、镇江关和仙游洞为起算点加密Ⅲ等控制点ZC01,以仙游洞、XⅡ29为起算点加密Ⅲ等控制点ZD1,将严密平差后的ZC01,ZD1作为已知点参与测量平差工作。以ZC01和仙游洞为起算点,蔡家岩和XⅡ34为终点,布设一条附和导线,穿过整个1#交通洞;以ZC01和仙游洞为起算点,ZD1,XⅡ29为终点,沿尾调交通洞布设另一条附和导线,并与1#洞导线ZC06点为节点形成导线网。在各个支洞交岔口都布设控制点,按Ⅲ等导线网要求进行观测。

5.2平面控制测量

外业观测严格按照《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的相应规定进行作业。规范中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光电测距附和(闭和)导线技术要求

针对遂洞内粉尘较多,能见度较差的条件,我部采用提高测回数的方法来保证精度,即进行测左右角各五个测回共计十个测回,以此来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精度。

进行水平角观测时按方向观测法严格按照表2规定进行观测,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测后各量一次仪器高和棱镜高,高度量至毫米;每站观测结束后,注意查看对中器及器,以保证观测过程中测站没有动;记录人员认真仔细记录好每站的点名、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仪器高及棱镜高。5.3内业数据处理

对外业观测记录手簿进行了

200%的检查,经检查无误后再对边

长进行投影改正,之后再将数据输入武大测绘学院的的“科傻”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计算。6高程控制测量

选定以ZC01为起算点,分别以蔡家岩,II29为终点,以ZC06为节点布设导线网(见附图1),即: ZC01?ZC02?ZC03?ZC04?ZC06?ZC07?ZC08?ZC09?ZC10?ZC11?ZC12?ZC13?ZC14?ZC15?ZC16?ZC17?ZC18?ZC19?ZC20?ZC21?ZC22?ZC23?ZC24?ZC25?蔡家岩;ZC01?ZC02?ZC03?ZC04?ZC06?

m;全长相对闭和差为1/75000,满足平面控制复测及加密要求。三角高程导线的闭合差为8.0mmm,远小于规范规定的24.08mm,满足三等高程控制复测及加密要求。总之整个控制网的测量成果达到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8、提交资料:

8.1施工测量控制网复测及加密报告;8.2施工控制网复测及加密示意图;8.3施工控制网复测成果表;

8.4控制网复测使用仪器的检定证书复印件。

****股份有限公司测绘工程院****项目部

2006年3月20日

篇二:控制网复测技术总结

1.工程概况

恶滩水电站扩建工程位于广西忻城县红水河红渡大桥上游3 km,坝址上、下游分别与百龙滩水电站尾水和规划中的桥巩水电站正常蓄水位相衔接,距离百龙滩水电站76 km。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坝、河床式厂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0 Mm;二等高程控制网平差后高差中误差为:±0.8mm/km,最大高程点位中误差为:±0.89mm;三等平面加密控制网点6个,三等高程加密控制网点7个。3.控制网复测依据

依据恶滩水电站工程建设监理中心提供的《关于工程首级控制网复测的通知》,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的要求来进行复测。4.复测项目说明

根据现场对施工控制网点的布设情况及本扩建工程施工的特点,主体工程主要在左岸施工,大部份的原三等施工控制网点均落在施工区域以内,其随着施工的进展而将不复存在,故其使用效率不高。而二等施工控制网点基本上是布设在施工区域以外,且点位位于地势较高地方,点之间的通视条件较好,不受到工程施工的影响,在今后的施工测量中将会大量使用。因此本次施工控制网复测工作是:全部二等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点。

5.复测方法

5.1平面控制网复测方法

在原首级二等施工平面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布设两个大地四边形,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二等三角网测量技术要求,采取边角联合测量的方法,测量其所有边长和水平角度;边角网的起算数据为:Ⅱ01点和Ⅱ02点坐标。平面控制网平面图见附件1。5.2 高程控制网复测方法

原高程控制网在左、右岸各布设3个二等点,其中左岸的ⅡBM01因其位置落在施工区内,已在电站前期准备工作施工中损坏,现仅存两个点。高程控制网复测方法是:采用附合水准测量法,以ⅡBM02、ⅡBM04为起算点,水准线路布设为:左岸由ⅡBM02?ⅡBM03;右岸由ⅡBM04?ⅡBM05?ⅡBM06组成,用水准仪分段测量其相对高差;左右岸二等水准网之间用全站仪三角高程代替水准高程的测量方法对向观测。水准观测各项要求按《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6.外业观测 6.1使用仪器设备

平面控制网的边长和角度测量作业使用仪器是瑞士生产的徕卡TCA2003型全站仪,该仪器测角精度为:±0.5″,测距精度是: 1+1ppm.D,仪器按规定进行了检测,并获得了检测合格证书;高程控制网测量作业使用仪器也是瑞士生产的NA3003型水准仪及其相配套的条码水准尺,水准仪和条码水准尺经权威部门检定合格。6.1-2角度和边长观测

控制网观测时,每点均设站观测,其中水平角采用全圆方向测回法,观测9个测回,边长相应往返测9个测回,同时观测气压和温度,并输入仪器

自动改正水平距离;观测值各项限差按《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为获得较高精度的外业观测成果,观测中采取了一些有利措施:

(1)、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5:00~~17:00。(2)、为避免逆光观测,上午在左岸设站,观测右岸的点;下午在右岸设站,观测左岸的点。

(3)、在阳光下观测时,仪器站、镜站用太阳伞遮阳。

(4)、采用仪器内存自动记录,仪器因受环境影响不能自动记录时,采用人工补充记录。6.1-3水准外业观测

水准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是在标尺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并用测伞遮阳。立尺点选择牢固地方,尺垫要踩稳,立尺时用木棍支撑,以保持铅直、稳定。水准测量前后视距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累计前后视距差≤3m,下丝读数≥0.3m。水准网均往返观测两次,各项限差均符合《规范》中表3.2.1的规定。7.平差计算 7.1平面控制网平差

二等平面控制网复测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软件采用清华山维《NASEm,最弱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为,(规范要求为)。

(2) 按角度:测角中误差为:±0.93″,最弱边长相对中差为,

最大的点位中误差为±3.45mm,平差后复测网与首级网同一点上的坐标差值即为检查首级成果网的数据,平差成果见附表3。

7.2高程控制网平差

水准网平差计算,线路组成分别为ⅡBM02、ⅡBM03和ⅡBM04、ⅡBM05、ⅡBM06,平差前对内存在NA3003水准仪的数据进行传输,高程起算数据分别取ⅡBM02、ⅡBM04;依次推算出ⅡBM03;ⅡBM05、ⅡBM06的高程。平差后观测值中误差为?0.35。左、右岸三角高程联测往返闭合差为

mh??4.9mm,(规范要求为?7.6mm)。水准复测成果见附表

4。

7.3复测成果分析

由于使用功能齐全、精度较高的观测仪器,采取有效的观测措施,本次复测获得了较好的观测成果,达到了预期的观测目的。从平差成果看,边角网、测角网的几项主要精度指标如下:

从表中可看出,边角网几项精度指标均高于测角网,但平差后的坐标值与基准值相差反而较大,达15mm,其中主要原因是原广西电力勘测院所使用

的日本尼康全站仪与我部使用的瑞士徕卡全部仪测距的精度不同,从而产生测距误差。

在角度观测中,设计院所使用的仪器为瑞士的T3经纬仪,我部使用的是瑞士的TCA2003全站仪,两种仪器的测角精度分别为:±1.0″、±0.5″,同属Ⅰ级仪器。本次复测采用角度平差后其坐标成果与基准值基本吻合,最大坐标误差值为⊿x=+3.8mm,⊿y=-2.8mm,此项误差属正常的测量误差,由此可以判定,首级网Ⅱ01~Ⅱ06点点位稳定,坐标成果可靠,可继续作为恶滩水电站扩建工程建筑物放样的依据。

水准网复测左岸从BM02至BM03往返测高差闭合差为±0.5mm,高程闭合差为+0.6mm.右岸从BM04至BM05、BM06,往返测高差为±0.1″,高程闭合差BM05为-0.2mm,BM06为-0.7mm。左右岸三角高程闭合差为-2.4mm。上述几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复测成果与基准值基本吻合,说明水准点点位稳定,可继续作为施工放样的控制。

附表3.原测坐标与复测坐标比较

篇三:控制网复测总结报告

九景衢铁路JQJXZQ-2标 精密控制网复测总结报告

编制: 复核: 审核:

技术负责人: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九景衢铁路JQJXZQ-2标项目部

2014年5月

目 录

1 完成任务情况........................................................................11.1 任务来源..........................................................................11.2 测区概况..........................................................................11.3 工作内容..........................................................................21.4 执行的技术依据及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精度指标........................................2 1.4.1 执行的技术依据................................................................2

1.4.2 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精度指标....................................................2

1.5 施测单位..........................................................................31.6 完成工作的起止日期................................................................31.7 完成的工作量与相邻标段联测的桩点..................................................3 2 坐标系统及巳有资料利用情况...........................................................52.1 坐标系统..........................................................................52.2 巳有资料利用情况..................................................................5 3 复测方案执行情况.....................................................................53.1 仪器检定..........................................................................53.2 精密控制网复测....................................................................53.3 GpS观测操作及手簿填写............................................................63.4 GpS网数据处理....................................................................73.5 水准复测..........................................................................8 3.5.1 水准点的观测..................................................................8

3.5.2 水准复测数据处理..............................................................8

4 项目质量检查........................................................................9 5 提交的成果资料......................................................................9 6 附件................................................................................9附件1:CpI复测成果及比对表..........................................................10附件2:CpII复测成果及比对表.........................................................13附件3:三等水准复测成果及比对表.....................................................20附件4:水准网闭合差.................................................................24

1 完成任务情况 1.1 任务来源

根据中铁二十五局九景衢铁路JQJXZQ-2标项目部对九景衢铁路JQJXZQ-2标测量工作的要求,对本标段的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及三等水准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工作。

1.2 测区概况

新建九景衢铁路江西段JQJXZQ-2标。起讫里程为DK15+700~DK66+100,正线长度50.4km。本标段共有特大、大中桥梁28座19.207km,框架式小桥3座59.37m;隧道6座4.078km;盖板涵5座241.86横延米,框架涵120座2789.37横延米,倒虹吸6座156横延米;路基27.3km,挖方147.67万方,填方237.14万方;本标段设都昌、油墩街2个站。

1.3 工作内容

依据2014年4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员所交的控制点以及成果表:

⑴ CpI点成果表;⑵ CpII点成果表;⑶ 三等水准点成果表。

以上成果表见附件(设计院交桩表),其中CpI014-1、CpI016-1、CpI021已被破坏;CpI018-2周边环境改变(遮挡),不满足摆仪器的条件;以上四个点不是重要桩点,且附近有其他桩点,与设计院沟通后无需补桩。

1.4 执行的技术依据及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精度指标

1.4.1执行的技术依据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7.《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9]20号)。

1.4.2 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精度指标

平面控制网采用GpS卫星定位测量,测量精度及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

CpI、CpII网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CpI、CpII控制网GpS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检测相邻线路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测量等级为三等水准。水准测量的精度及限差如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1.5 施测单位

中铁二十五局九景衢铁路JQJXZQ-2标项目部测量队

1.6 完成工作的起止日期

2014年4月26至2014年5月17

1.7 完成的工作量与相邻标段联测的桩点

复测CpI 点35个,包括CpI013、CpI014、CpI015、CpI015-1、CpI015-2、

《控制网复测技术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测量、控制、观测、水准、精度、规范、成果、施工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控制测量实习总结


为时三周的测量实习即将结束了,虽然开始时大家都感到好累,但看到我们的收获我们大家还是很高兴的。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的整体概念有了一个良好的了解,我学会了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并且全站仪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对较好的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测量知识也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和水平提高了不少,现在想来这场痛苦的实习是必要的。

同时在这场实习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习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 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有时间我们会因为一些实习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吵的耳红面赤,但大家都想着这样把要完成的这次实习完成的更加完美。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对以前的学习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水准测量

我们第一次做的是从学校到平顶山的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做一个奠基的作用。在完成这第一次的任务中我们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出学校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过往的车辆和人都直接影响了我们测量的正常进行,但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我们保持那种平静的心态来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完成精细的工程测量。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只到合格为止。最后在我们上山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只要是上山的时候高程在短距离就相差的很大,有时在前视读数直接在3以下了,或者是后视读数在27以上了,这样我们在上山的时候就打Z字型上山,同时在上去的同时选点,测量都要格外注意。只到在2天后我们符合到山上的那个点上时,才结束了这次的符合水准路线。

2.、角度测量

在角度测量对于我们专业科的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用的是J-2的仪器。这就要求我们一直都秉着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个间歇点上,检验如果超限则立即返工重测。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但竖轴倾斜误差不能采用此法消除。竖直角观测时采用此法可消除指标差的影响。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所以有时候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严谨作风在干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角度测量后我们更好的团结到一块。

3.、做导线的最后一步是测距

在完成了角度测量之后,邓老师和高老师又让我们见识了一种新仪器:全站仪。教了一些关于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对于全站仪的快速对中整平,在仪器上的一些测距等一些操作,对于这种仪器我们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位导师兢兢业业的带领下,我们迅速熟悉了全站仪的 基本操作。

最后经过每个组员的和谐工作我们也完成了图的工作,看到我们花好的图大家也都兴奋不已.如今的测量也算接近尾声了,感觉收获真的不少,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今天还于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关系到误差的大小,对于架仪器及测量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次飞跃,在我们面临各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以后踏入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的接轨。感谢学校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迎合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