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读后感800字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800字。

你有接触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模板吗?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作品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想要记录从书中所得收获可以写读后感,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感动中国》的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篇1】

《感动中国》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感恩之心,敲响幸福之门”这一系列中地《知恩图报的十三位农民》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写了在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几位幸存者带领自己村里的村民于2008年2月16日上午10时在湖南抢修工地帮助抢修人员救灾。他们的行为使在场村民为之感动,他们也自发加入了这个抢险救灾的队伍中来。当记者采访这十三位农民时,他们说:当时唐山地震时,全国都在关注他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他们也要帮助南方,以报答大家的恩情。啊,这十三位朴实的农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好感动啊!我也要向那十三位农民学习。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知恩图报,完全可以向那十三位农民那样从小事做起。报答辛勤抚养我们的父母,报答在我们心田里播下知识种子的老师,报答在我们困难之时,帮助我们的人。伟大的海伦·凯勒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她还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娃娃时,就因患了重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甚至不能叫一声“妈妈”。正当她感到无助、脾气变得暴躁、对生活不耐烦的时候,敎育有方、有爱心的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只会拼简单单词的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会摸读盲文了,会拼自己的名字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考进了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她取得重大成就后,她决心要像沙利文老师那样帮助像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残疾人身上。多么伟大的海伦啊!

和十三位农民和海伦比起来,我可差远了。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我却不懂得知恩图报。

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习和身体他们会为了我而付出,且不求回报。从每天阳光明媚的早晨到繁星满天的夜晚,只要我在学习,父母就会关掉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只要我在休息,他们就会停止平时的吵闹;只要我在训练眼睛,他们就会坐下来监督我。家里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只有爸爸妈妈那一声声充满爱的唠叨声,而不懂得回报的我却对这些唠叨产生了厌倦。今后,我一定做到:不让父母再伤心!

啊!我永远铭记十三位农民及海伦让我懂得的道理: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篇2】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xx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他,虽然不是我们的父亲,却胜似我们的父亲。他把一生奉献给校园,他一生献给了一群孩子们。

他,莫振高,是孩子们口中最亲爱的:“莫爸爸”。他化作光明烛,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

他生前,总想着为学校做点什么,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想让每个孩子都有钱上学,都接受教育。

他过世后,远在他乡的学子们都回来为他送行,可见他是一个伟大的校长。

通过这个短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我永远不明白的道理:你伸出援助之手,会让你幸福一生。所以我以后要向他学习,如果做了老师,要向莫老师一样做一个为他人服务的老师,做一个在生命垂危时还关心学校的老师。

莫爸爸虽然不在了,但他的事迹永垂千古。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篇3】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成长,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篇4】

林俊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过我国核试验全部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在癌症晚期,依然以超常的意志力工作到生命的完结。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加入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的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了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5月31日上午,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又讲出了那句“我们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不久于人世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走向了办公桌,为他的生命谱写最后的华丽。

5小时后,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心愿。

临终前,林俊德要求:把我埋在沙漠。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篇5】

中央电视台20--年2月8日晚播出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这些伟大的人让我们的内心如大海般此起彼伏,思想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河南救人小伙王峰,“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20--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这是帅气小伙秦玥飞的颁奖辞。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他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他说成功不可能一夜间发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Gz85.coM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


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阅读费孝通写的乡土中国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篇一】

我觉得我是一个异常幸运的人,本来是以戏谑的心理拿起这本《乡土中国》,想着我在湘潭看这本书真的是十分应景。可是没想到这是一本异常专业严肃认真的书,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月,很多地方都还是不是很懂,可是还是感觉受益颇多。

这本书年代久远,作者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的乡村社会学,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才定稿出版。总之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学者专心致志地去做这样的一个研究,是一件让我异常感动钦佩的事情。

乡土社会是相对静止,稳定的,所以它的发展进程就相比较较缓慢,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很多突然迅速涌入的东西无法用乡土社会的根生于土地的习俗来应对,所以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词汇,乡再也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并且我觉得作者说的很对,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什么是愚什么是聪明,这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并且愚是一种智力缺陷,这样去描述乡村孩子是十分侮辱的。如果同样是连学习和理解教育的机会都没有,那这种嘲笑才显得相对公正,可是并不见得绝对的知识是衡量的标准,还有身体素质和动手本事。

农村与土地的关系密切相关,溶于骨子里,血缘决定地缘,地缘就有排斥性,人口不流动,所以新客想要融入一个村子是十分难的事情,除非他有土地,可是土地又是氏族的受着保护。

作者对于乡土社会的不成文的秩序异常推崇,他认为这是一种出乎与道德上的礼制,现代社会的法律会破坏会误解,是一种被动和强制。可是我觉得传统固然可贵,稳定的社会结构不代表不发展,在剧烈的时代大冲击上看,新问题的涌出会加剧,那么按照原有的进程,相关秩序的出现是会落后的,法治是必然的趋势和进程,这是需要协调和认可的。

他过于否认农村中夫妇两性之间的作用,乡土社会固然是一个大的团体,可是也是以一个个男耕女织的小家庭组成,我觉得这种两性之间的联系不是淡漠的,而是牢固的,以这种联系作为轴才能促进宗族和谐。

总之社会学社会现象是十分深奥的东西,是一种综合的学科。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篇二】

初看此书,我总是想到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诗中的一句话尤为深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就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的开头提到了一个在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说中原的一家家总是划着一小方地来种植,而没有想到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似乎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在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我们的土地的依赖性已根深蒂固。“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土地,我们珍惜这份与生俱来的土气。

当看到费老写到自己第一次出国,他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底下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潮阳。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过节拜神的活动有很多,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内心的一份信仰,对神明的敬重源于先人,源于环境的耳濡目染,这份敬重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传统。这份淳朴的土气,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做作。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社会竞争没那么激烈的那时,人们之间要建立起信任也就没有现在来得那么困难。没有相互之间的算计与心机,单纯的,就是心里油然而生的相信而已,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实实在在的、不加修饰的、饶有魅力的。

像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中国便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无需觉得丢脸,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我们该庆幸,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而我归往何处?我们都知道,落叶尚要归根,人也是一样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篇三】

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有个词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算是一个舶来词,特指父母的家庭,与之相对应则是新生家庭,也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新生家庭并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而这则与中国传统观念是相悖的。

费老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区分是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家庭仍然依附于原生家庭,无法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割裂。“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费老如是说。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活、养育等事务上的配合协作,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但也不可避免出现种种摩擦,最重要的是在原生家庭的持续影响下新生家庭无法真正实现经济、人格、思想上的独立。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总是喜欢描绘主人公在失去双亲后马上懂事、肩负责任的故事,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彻底“断乳”。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费老并没有明确说中西两种家庭关系何为优劣,但可以看出他希望被固化的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做出些许改变。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篇四】

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

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800字(模板8篇)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的读后感800字(模板8篇),带给大家。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那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这套书一共十四本,从神话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这些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让人敬佩的巾帼英雄和那些博学多才的文人墨客都描写得绘声绘色,让我时而赞叹不已,时而扼腕叹息。

我最喜欢唐朝的历史,因为唐朝在李世民手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帝国,所有的唐朝人都以身为它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难怪到今天为止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的人,仍然把中国人称作“唐人”,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呢!

最让我难过的是清朝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那段时期,中国慢慢地衰弱了。对中国人来说,“鸦片战争”是个耻辱、痛苦的开端,从那时候起,西方许多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并签订了许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们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觉得我非常幸运,能生活在繁荣稳定的新中国,我为祖国的富强而感到骄傲。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2

东方文化下,不光是统治者对腐败的容忍度显得极为重要,官僚阶级对清浊之间的把控亦是关键至极。自古泾渭分明,浊官无视庶黎,专心为自己敛财,视理想抱负于无物,视纲常法纪于草芥,自是遭人唾弃;然而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两袖清风之于海瑞,却无人响应导致报国无门,亦是徒增叹惋。

书中以清代名臣曾国藩与“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为例,来阐述其官僚阶级应对清浊是非人间之道的看法。曾国藩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间做出了如此选择:其为官以“清”自勉,在关乎其个人空间时,尽可能做到清廉;然而为了事情的促成,下属的体恤和认同,则迎合于陋规即潜规则。可以说曾国藩为官重的是成效,而非图一时虚名,尽管他的选择在当时昏聩之官场既显得沉重可悲,又需要在尺度中尽可能出淤泥而不染,实属难能可贵。故曾国藩与王阳明一起被交口称赞,并未后世瞻仰崇拜。

相较于曾国藩,刘光第则是如海瑞一般的清贫京官。个性内向孤介,对官场外的社交应酬极为冷淡。视陋规于粪土,家中极为清贫,在戊戌变法升官后,因爱惜羽毛一方面耻于向上孝敬打点;一方面无心往下疏通。因此,在行政事务上的推进便显得格外艰难。后由于变法失败,洒血菜市口,则又是另一番让人叹息。

因此,清浊之间,如何抉择,此种冲击和斗争,亦使内心无比之苦楚。即使时至今日,无论时代如何推移,东亚三国的官场之风亦是一如昨日。因此,为人处世的清浊抉择,或许仍是每一位公务员们心中的煎熬。

如今经济运转低迷,社会运行疲软,反腐成了社会重塑活力必须要注射的一针。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纠错极为出色的政党,应该会为社会顺滑的运转,涂上新的润滑油。还是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只有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行的成功,才意味着真正的反腐成功。用另一句话描述的话: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3

还没有放暑假老妈就给我买了一套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看到这些书我瞬间头皮发麻。老妈先是哄我看,我非常不情愿,最后妈妈不得不逼着我看了,我好可怜啊!我强忍着看了几个故事后就深深的爱上了历史。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大乱斗,一上秦、两个汉,三国英雄点个赞,东西晋,南北朝,风流奇葩乐逍遥,隋姓杨,唐姓李,宋辽金夏在一起,元明清,帝王完,皇上丢了金饭碗。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为了更好的学习历史我还从网上找了这首历史歌,我现在已经看到第五本书一个秦两个汉。我最感兴趣的是秦朝的一些。

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七国大乱,今天我和你好,明天我又和你闹翻了打起架来,天下大乱一团,跟我们小朋友之间打架一样。但秦国却利害了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全国。秦朝以前各国的称不一样、容器不一样、衡量长度的标准不同,车辆两边的轮轴宽度不一样用脚止头想都知道那时的人们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哪!可秦始皇一声令下啥都统一了。

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的攻击,他下令造了一堵大墙,这道墙可不是我们想的墙一样,它不但又高又厚,而且还长得惊人,由东到西,足足有好几千公里。它叫万里长城,据说在太空都能看到它。万里长城是我们现代人的旅游胜地。

现在的人们在秦始皇的陵墓里发现了三座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坑。特别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兵俑容貌不同,表情栩栩如生,而且阵容浩大,排列整齐俨然是一支雄壮的军队,秦俑的发现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我发自内心的为我们古人的智慧点赞。秦始皇虽然很凶残霸道,但秦朝的事我真的很感兴趣,可惜秦朝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寿命。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去参观一下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中国历史也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聊了,我超看越觉得在趣,幸亏老妈的逼迫,我要继续我的历史之旅了。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亚圣对于“王道”的观点简单明了却一针见血。然而统治阶级之儒家文化,却与至圣先师和亚圣的思想发生了扭曲,这一切自是离不开董仲舒的编排和改造。

了解中国之官场,绕不开的则是儒家文化之静水流深。我以为,儒家思想之所以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阶级所采用,即在于其是“性价比最高”的统治思想。道家黄老之术主张的“无为而治”的小政府并不符合官僚阶级的利益诉求;法家森严等级,严刑峻法,更是对统治阶级掣肘严重。而只有董仲舒改造下的儒家,一来为皇权寻找合理解释,二来为官僚阶级寻求宽松的环境,三来让民众更加安稳服帖。

站在历史长河来看,儒家的潜移默化之功效,确保了中华文明之绵延,同时亦是与贪腐有着莫大的关联。书中沿用清代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一句话:中国人说人性善,我们说人性恶。中国人因而求助于教育养成的规矩;我们则通过惩罚,对违法进行治理和处罚,树立法律和规章。的确,儒学讲究循循善诱,希望以教育来引导官僚阶级培养“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好习惯,希望淳风美德之教化能够促使着民众走向统治阶级预设的道路;而西方文明则主张列举“负面清单”,划出禁地不许闯入,将人性之最恶关进法制的牢笼。

在当时千里疆域的中华大地,儒家被印证是性价比最高,普适性最强。当然,也因为儒学的引导,让历代统治者认为能引导着官僚阶级低薪而出廉政。事实上,往往公务消费、家庭开支以及各类人情打点远远超过其薪俸,特别是基层之小吏。当官僚阶级出现巨大的“财政赤字”时,便出现了利用各类名目贪腐来填补亏空的制度性腐败。大明朝在朱元璋的铁腕下官吏战战兢兢,然后却一路腐败之根子里,最终在千疮百孔中灭亡,莫不是由于朱元璋对官僚阶级的反感,定下来无比低的薪俸,加之后来白银流入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持续减弱,将这一问题极大的加剧。相比之下,赫德统领的中国海关,则由于薪酬较高,制度严格,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廉政之奇迹。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5

虽然赫德治下的中国海关可称之为廉政之奇迹,然而并不是每个机构都像海关那般,日进斗金,能够持续的依靠高薪来养廉。黑与白的确不是世界上唯二之色彩,中间黑白相称的灰色地带,才是社会与时代的主旋律,而对于腐败和反腐败而言,统治者或者管理者对灰色到底该多灰的容忍度,则决定了王朝或者企业的兴衰。

书中赞美赫德之余,亦是没有掩饰对雍正帝“高薪养廉”改革的褒奖。相比其父亲康熙帝的宽仁好名,导致反腐败力度微弱,放任地方财政在“火耗”上肆意改动,雍正一方面对腐败进行高压打击,另一方面则权衡公务开支的需求,将“火耗”(类似于隐性税负)公开透明化,将养廉银正常化,确保满足其开支的前提下,阻止其搜刮民间财产,还民间经济正常运转来保证社会活力。故此,雍正年间的“高薪养廉”改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成功案例。

相较于国家的地大物博,企业可谓是沧海一粟,对于腐败的忍受能力,企业即远小于一个集权制国家。在中国这么一个儒家文化深入血液的国度,不少企业也因为蛀虫不断的撕咬,最终短短数年便将根基啃的千疮百孔。因此,对于企业间的反腐而言,百家笔记网制度化与容忍度的设定便是至关重要。薪酬管理制度的科学与理性,法律法规的严谨完善,能有利于调度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对其“探囊取物”起到足够的震慑;而设定较为科学且匹配的腐败容忍度,则是对某些特定人群的一种“市场化的补偿”,而这容忍尺度拿捏之难,的确是难于上青天!既要确保其得到心理补偿后不再继续伸手,又得确保这种风气不至于蔓延开来。就像泱泱中华的那些明主一样,收和打一定要把控得体。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6

放暑假了,妈妈送给我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共十四本。起初我还觉得这套书的内容太多了,怕暑假里读不完。可刚开始读第一本,我就被书中的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渐渐地变化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幅,是远古时代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在华夏的荒原大地上求生存。他们群居组成一个个部落,团结互助,采野果、打鱼捕猎、种植作物,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进化。人类的智慧不断衍生,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更迭,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学会用火、神农氏尝百草学会用药治病、炎黄争霸华夏统一------华夏大地的文明终于开始孕育。

那一幅,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讨论如何建立一个文明而繁荣的社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小诸侯国人才辈出。战败连国王都当了俘虏的越国,全国人民在国王勾践的带领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逆袭消灭了强大的吴国。战国时期起初弱小饱受魏国欺凌的秦国,三代国君先后任用了商鞅、张仪和范雎这三位历史英才,变法图强、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最终由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又一幅,是明朝晚期以东林党人为首的一帮儒生在朝廷上夸夸其谈,脱离治理国家的实政,导致政令不畅,国防武备松弛。而远在东北的一个角落,努尔哈赤带领的建州女真部落,不断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最后建立清朝,统一了全中国。一帮自以为读了圣贤书就满腹经纶的文人官僚,平时喜好唇枪舌战,关键时刻却贪生怕死,最后导致了大明朝的衰败和灭亡。可见有真本领的人才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啊!

再一幅,是晚清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一位位历史伟人开启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建党伟业。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二十八年艰苦奋斗,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书在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历史每天都在改变,你知道以后总有一天,我们这些目前活着的人,都会走入历史,会被后来的人成为祖先。

好吧,既然我们都有机会成为受后代人尊重的祖先,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胸怀志向,背负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道德修养。时刻准备着昂首阔步迈入历史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子孙后代创造福祉而奋斗。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7

书名: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大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事情不胜枚举,然而哪些事件真正影响了中国发展,这本书列出了所有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心得:

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认为历史除了影响过去,也可以影响现在,造就现在生活所拥有的方便。若不是仓颉整理出了文字,我们现在可能没办法用文字互相沟通;若不是蔡伦创造了纸,文化无法传承,我们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便利,若不是“缠足”已经废除,现在可能仍保有这种陋习,不知多少的女性同胞还要受荼毒。这些演变和发明不是无中生有的礼物,这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努力的成果。

现代的世界的一切成果,是过去历史长河中每个人的一份心力,就算是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是很多人流着鲜血、滴下汗水,用一块块的砖头所堆砌出来的,这是我一种深刻的体认,一个人尽管渺小,在时间的流里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才会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在中国如此,在世界每个角落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在筑“中国”的文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推展世界的文明。被浓缩进书本中的一段段历史,有人民为了生活,而挺身去改变一个腐败的朝代,及推翻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可以发现尽管世风日下,仍存有正义之风的人;人性的怯懦、愚蠢或者恶质,但从历史中,我们也看到人性高贵的光辉,为了家国,勇于牺牲奉献,甚至捨己为人。只要你去亲近历史、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就可以找到人生的典范,行事制胜的关键。

徜徉在历史长河里,我看见了古人刻苦生活的沧桑,也感受到太平盛世的安稳享乐,以及腐败乱世中民不聊生的愤慨,在彷彿中,我瞧见贞观盛世时李世民得意的笑容,奸诈的秦桧跪在岳飞墓前的铜像,任世人唾骂,还有哀怨惆怅的玄宗深夜一声声对杨贵妃的悼念,还有…….太多了,这一段段历史的实景,在现代日新月异蓬勃的发展中,永远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过去。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开始来修筑属于我们的历史的长城吧!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篇8

在我眼里历史是陈年往事,是破旧的书皮里记载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是那些枯燥得让人看到一半就不想看的事。

寒假里去同学朱轩民家玩,他向我推荐了台湾陈卫平的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是彩绘本,共14册。从夏朝到清朝,每一个故事都鲜活、真切、有血有肉,战争、权利、征服,或让我热血沸腾,或让我扼腕叹息。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去询问老爸。老爸跟我讲解说这是越国大臣范蠡所说的话,在他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便离开了越王,做了个生意人。世人夸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另外一位跟他一样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文种,却自恃功高,不听范蠡相劝,没有选择离开,最后因奸臣进谗,被越王杀了。

伴君如伴虎,飞鸟和狡兔都是猎物,良弓和狗便是捕追猎物的东西。当猎物都死了,弓和狗也就失去了用处,忠臣最后被奸臣陷害,或皇上起了疑心而死。

这也让我想起介子推的事,他随晋文公重耳在外足足流亡了19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而且有过“割股救君”的壮举,在重耳回国当了皇帝之后,他隐居山林,却因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的蠢办法而被活活烧死。

伙伴们,让我们一起翻开中国历史的瑰丽画卷,品读书中的人和事,感受前人荡气回肠的脉搏和心跳吧!

「必备」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汇总


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我们相信在每个人看完作品后,都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记下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你对读后感这种写作方式了解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呈上中国通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2】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xx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3】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4】

李老师推荐的100集的《中国通史》到今天为止我终于看完了。

从10月16日开始看,到今天11月24日截止,历时了一个多月。

整体感觉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呀!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奋发图强史。

在每一个历史截点,总会有仁人志士站出来,站在历史大潮的洪流当中,奋不顾身,博击风浪,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英雄豪杰,大家鸿儒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舍身取义,正是他们铸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我们屹立数千年而不倒!

通过看这100集的《中国通史》我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对祖国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层。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有些地方理解的还不太透彻,需要返回去重看,这真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呀。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真的很有道理呀,要想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学习知识,增长学问,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呀!

感谢我学习的领路人一一李__老师!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5】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6】

至此启书拜读,两月已。

此书其宏,非其书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内容和索要之功能。虽历八十余载,亦可为知真史之参,鲜受偏思之影响。

其一也,史实,以其博识务求已定之论准确,未定之论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赓续主线,整书无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线,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四朝及最后东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导;其三也,鲜有迎合与私情,尊重事实,不过多的强植观点,摆事实而启发思考。

然末,吕先生以民国之社会为优达,一为身处民国无法预知未来之事,其书付梓于34年(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之初);二为其历经清末之无能与各不平等条约之患难、拳乱、军阀之乱,得以安定实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历新中国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为一念也。

读此书,决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为粗略,须反复读;

读此类书,非一本书便可知史之深广,须联系读。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了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来,又何如此;以助解释现状,知向前迈进。

读此书,静虞开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记暗示以枯燥(然此书非也),二是书中夹杂简繁与古今话,读之是有拗口,时有识字不清而断续(可辅之以字典),三是时间断续,刚入境时,奈何事务却可不断打断,接续费时,甚是痛心。

此书已毕,思之续之以何?手边现存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各一册,均为极厚的,但却都是可以接续通史的,传播学教人何以有效传播文化、增强影响力,组织行为学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组织过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们需向西洋人学习的,当然必需结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维,后可迈步向前。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7】

讲的比较浅,也比较官方。

我国土地上有几种势力,农民,地主,士族,皇族,军队。

没有考证,信口一说。 经过两汉发展,地主群体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朝廷无力镇压,允许地方州郡招兵买马,一个个割据势力形成。而割据势力又需要扩充人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许当时讲的乱世枭雄们讲的仁义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拉拢士族支持。

割据集团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团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当时还没有科举,由士族提供人才,统治者则反馈优厚的社会资源。随着国家的统一,依附的士族集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形成了门阀。门阀把持朝政,左右决策,和皇权产生矛盾。又由于门阀需要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打击进步改革,不断压榨百姓。加上门阀的后代生活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门阀势力很快会陷入奢侈享乐,门阀势力为国家提供的人才质量也就大不如前。这导致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内耗国力,外引胡兵。导致北方大地剧烈动荡,从这开始到宋朝,可以说是“武人之乱”,只要武将手里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领导,然后被下属砍了,轮回不止。 在这动荡的时期有许多人试图结束乱世,恢复平静,比如南梁萧衍推在全国范围佛推孝收拢民心,使国家在精神领域达成共识,可终究是昙花一现,断送于武将叛变。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大的门阀被打散了,门阀又变成士族集团。隋唐两朝,我认为是特例,在“武人之乱”没解决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大治的局面。情况是这样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可以控制将领,打下江山,然后励精图治实现大治。后世的继任者们如果可以维持盛世,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则很快有武将叛乱,叛乱成功的武将如果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就会被新兵变的武将斩杀。兵变之风愈演愈烈,简直一锅粥。

由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有机会实现阶层跃迁,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属性转向读书人属性过度。战争由阶级战争例如农民阶级向地主阶级冲击,过度到势力间内部战争,势力间的内部战争损耗了整体的国力,导致外敌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虽然有隋唐的强盛,但是由于几位统治者翻了车,“武人之乱”带来的兵变继续上演。持续到五代十国,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武人之乱”的祸根才算差不多的解决了。纵观历史,其实由百姓发起且主导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正义战争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上层阶级争权夺势内耗战,引来外族,所以说兴亡百姓苦。

宋朝虽然比较有效的处理了“武人之乱”,却带来了“文人之祸”,废了武人虽然阻止了兵变的发生,却给已经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绝佳的征服机会。至此,大厦倾。

历史车轮滚滚,同样的问题来到了明朝,我们看明朝如何解决文武的问题。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8】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全面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时不时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是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历史史实背后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队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我曾记得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守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借鉴,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巨大启蒙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高。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9】

记得学历史的时候,曾提到什么的历史家是最好的,德、才、学、识,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出一个史学家应有的品质。

书写历史的人很多,但人们往往会带有自己的立场,或是受到国别的限制、或是受到民族的影响,自己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积累也会或多或少折射到历史的字句中。哪些人物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该删减的,都是要仔细思索的。

这套历史书无疑是很好的典范,从章节的划分到内文的甄选,都恰到好处,详略得当的.描写了中国的历史。《全球通史》习惯性地进行国别对比。其中对于中国的描写还是多少有些偏颇,但中国很多史学家因为所处时代的因素,所阐述的历史有时会失去真是性,故此,很多民间的人士撰写的野史成为了正史的补充。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翻看的时候,忆起来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种种让人惊叹的景象。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学会提炼青铜,所做的青铜物件既有重量——那种厚重的感觉,又有质量——颇为精细,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不得不让人叫绝。

这么久的历史,从未中断,虽然会出现朝代的更迭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一直在流传。中国是唯一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举被记录下来。那些推进历史前进的人物被载入史册,那些数不清的发明至今仍能见到模型。古老却又新潮,这就是中国。

要说到最为喜欢的中国历史,要数百家争鸣那一段。虽然处于战国战乱之中,乱世出英雄也有其道理。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儒家的“仁爱”一直延续了千年。作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根基。孔子周游各国,为自己的理想向君王诉求。虽然在当时并未得到分外重视,可后来的历代都以儒家经典为取仕。千百年后的今天,孔圣人的言论依然影响着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如何处事。道家的“无为”被不断地重新品味,“无为”并非强调无所作为,而是尽量顺从事物的本意,让其自由发展,不过分干预。对待万物的生长是这番道理,对待民众也是此意。

儒家的“仁爱”是对世人和统治者的诉求,是内心的柔软;道家的“无为”是对管理者的建议,让民众能自由发展,社会充满生机,是内心的悲悯。法家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推崇着刑罚,在人性失控之后,有所对策。为君王的统治带来威严,也为社会的安定增添了一道屏障。

百家争鸣的思想延续了千年,后世仁爱的统治者以儒家为基调,广施恩荫,让人民生息繁衍;以法家为保障,注重刑罚,有功者赏、违法者罚。直至今日,儒、法、道的思想仍能看到踪影。

中华文明就像一首诗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韵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定下包容、开放的基调。史学家手中的笔墨记下了这些,成了历史的篇章。

史德、史才、史学、史识,他们将历史化为了诗,用诗一般的语言恢弘了历史!

2023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让我们跟随我们一同了解“感动中国人读后感”吧,作品是作者写的,文笔精妙,引人深思。我们可以撰写出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分享出去,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受益!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

眼前似乎还晃动着那倔强的背影,耳畔似乎还回荡着那震撼人心的话语,我努力在脑海中追寻他的足迹,却不曾发现自己的眼前已是一片模糊……

如今的刘盛兰已步入耄耋,在邻居的眼中,他不仅是落后的,更是不可理喻的。这个挤在一间一贫如洗的小屋中勉强度日的老人,却用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资助了近100名学生,总额竟高达10万多元!在这个惊人的身影背后,衣衫褴褛的老人捡起了别人丢弃的瓶子和菜叶。

打开柜子,里面只有硬石馒头和陈年八宝粥。“其实那些菜也能吃的。”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希望。

老人是如此的富有,斑驳的墙壁上布满了**,这是谁,这是谁,这些孩子是他捐赠的,他记得比什么都好,那张笑脸构成了他心中最美的风景。

在当今这个连“扶不扶”都成为难题的社会中,不少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丝毫不去关心身边的人的冷暖,甚至还会干出些损人利己的事。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渐疏远,使往昔互帮互助、友好和睦的气氛不复存在。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自己的善举一点点感化身边的人,刘盛兰老人正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默默地诠释着人间大爱。

我想,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把他的爱传承下去,让世界再次充满深深的温暖。

“老人寄出的一叠叠汇款单,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是的,这份问卷将伴随我一生,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充实。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2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周秀芳的支教故事,不断感化着大家,她总是强调,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她只是一个爱心搬运工。通过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宣传,不少宁波人纷纷伸出了爱心援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周秀芳周围,形成了一个爱心团队,宁波和溆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在需要修建教学楼的村级建明亮的教室,通过她找到需要助学的儿童,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爱的火焰在溆浦已燃起燎原之势。

宁波李惠利小学的副校长戴婷婷、教师王碧波等人在开展了鄞州溆浦两地学生视频连线后,非常激动。戴婷婷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条新闻,收到大量点赞。其中有名家长留言,想要去结对溆浦的孩子,戴婷婷立刻和周秀芳老师取得了联系。

通过新闻媒体看到鄞州“牵手”溆浦建立支教基地的消息后,曾经远赴溆浦探访周秀芳老师的行知实验小学校长谢增焕、钟公庙中心小学校长俞宏伟两人看到这些报道后深有感触。俞宏伟感动地说:“周老师帮助建造的不仅是房子,而是带给学生满满的爱。她的不忘初心、坚持理想的教育情怀,值得我们教育界每一名老师学习。”

鄞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应林辉表示,周秀芳是义乡鄞州、爱心宁波的道德典范,她的大爱精神感动了湖南,同时感动了宁波,弘扬了社会向善向上正能量,带动了乡风民风的改变。她还时常教育每个孩子存有感恩之心,这些事迹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她虽然是一位退休的支教老师,但带动了爱心团队,援建了许多学校,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了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开创了一种全国少有的支教新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和复制。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3

2月17日下午,《2013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段爱平。

段爱平基层村官,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奉献自己,随着时光地雕刻,脸上已显示着道道皱纹,患了癌症的她,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并没有被打败,她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永远留在村民心中。以前,段爱平在一个薪水较高的地方工作,慢慢的,自己积累了百万财产,但是,她并没有花费在自己身上,全贡献给了村民,如今,她已经无家可归,在居民家中生活。

在**中,有两个镜头让我难忘:一是在段爱平修学校之前的学校,破破烂烂,房顶还破了一个洞。二是学校修好后,房子用水泥砖砌成,摆放整齐,教室里的课桌干净。

献给她的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的确,段爱平所在的村庄正在一步步发达,她的积蓄却在一步步减少,曾经当过一会儿“富翁”的她,已经成了穷光蛋。

她一心为民,不计后果地帮助村民。她的伟大形象也被村民们所铭记。

我认为段爱平的正义行为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的爱。她还说,村民们会用实际行动一个接一个地报答她的爱。段爱平虽说已经很穷了,但我认为她依旧是一个“富翁”,她有无数个爱心已经“发放”,还有无数个爱心在等待,她有用不完的爱心。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

六年级:生活片段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4

9秒83这个数字,是亚洲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百米短跑项目上创造的一个神话。

20年前,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在拿到110米栏冠军的时候,曾经说过:“谁说黄种人拿不到奥运会前8,今天我就证明给全世界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20年后,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拿下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第6的成绩,他用实力证明,亚洲人也可以跑进前10秒。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市,苏炳添出生没多久,父母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

苏家虽然是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但是一家四口却相处和谐,大家有事情互商互谅,日子过得平淡从容。

跟很多男孩子一样,苏炳添平时也喜欢看武侠小说,最爱金庸的小说,所以他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小时候,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各大赛事上的男子短跑项目,对那些追风少年,风驰电掣的速度羡慕不已。

苏炳添说,小时候跑不过表哥,因为他是中山跑得最快的人,表哥的速度与激情,燃烧起他的斗志,他也想成为跑得最快的追风少年。彼时的他,还在上初中,心中有了这些杂念,学习成绩自然有些不理想,经常被老师留在学校“吃小灶”。为了逃避这种特别待遇,当一个梦想中的追风少年,苏炳添想到《孙子兵法》中有一招妙计, 金蝉脱壳 。

他想到了另一个人,就是体育老师杨永强,由于喜欢运动,所以每次上体育课时,苏炳添都是表现最积极的学生。

他的课堂表现,很招杨老师喜欢,觉得这个学生不仅爆发力强,弹跳力也不错,学校有一个田径队,杨老师是队里的教练。苏炳添找到杨老师,他希望加入田径队,杨老师自然非常高兴,表示欢迎。

于是“吃小灶”的日子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苏炳添向着梦想迈出了第一步。田径队的训练略显乏味,每天除了体能训练之外,似乎有些枯燥,于是苏炳添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自己跑出去找乐子。

那段时间,他迷上了摩托车,有了这个“提速器”,在山野林间,就可以享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了,他玩得忘乎所以。虽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但是他的驾驶技术,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有所提高。

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追风少年,他的心中除了追求速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未想过未来的某一天,能为国争光。2004年11月份的深秋,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一年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的赛场上,他一鸣惊人,跑出了11秒72的好成绩,拿下了100米男子短跑的冠军。

这个成绩让中山市田径教练宁德宝惊讶不已,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爆发力居然这么强,第一次比赛居然能跑出这样惊人的成绩,若是用心栽培,或许广东省会出一个全国冠军。

于是,在田教练的发掘下,苏炳添进入了广东省队。省队里跑得快的男生,不仅仅小苏一个,比他 跑的快 的人大有人在,不甘心成为泯然众人矣中的一个,苏炳添苦思冥想,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两个队员的聊天,一个说:“我今天比你快了0·01秒”,另一个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快了0·01秒吗”?“只要我每天都比你快0·01秒,那你就永远别想赢过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的对话让苏炳添如同醍醐灌顶,是啊,执着于超越自己,提高速度的人,才可能成为王者,享受真正的荣耀。

于是,从那天开始,苏炳添想方设法地提高速度,机会永远留给那些主动争取的人,教练看出他的求胜之心,在平时训练时,经常会跟他分享怎样提速的小秘方。

日积月累的努力之下,苏炳添凭借自身过硬的本领,终于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5

2月18日晚8时,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首播,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登上颁奖台,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7年来,第16个获此殊荣的河南个人或集体。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表示:要尊重和表扬无私奉献的人,学习“滚开”精神,努力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张玉刚同志扎根农村,不忘初心,默默耕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高尚、师德高尚的力量。他的故事直接打动人心,感人至深。他被选为将2018年汉字改为真名。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说,在我省160余万人民教师队伍中,不乏张玉滚、李芳式的好老师,全省教育系统将继续全面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郑州经开区教文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关希哲说,张玉滚老师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点燃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我们要用他的感人事迹激励全区教育工作者,围绕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张玉滚校长扎根深山,为师为父,用行动和爱为孩子点亮求学道路,是校长、老师的榜样。 郑州市纬五路二小校长焦憬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工作岗位、树立坚定信仰,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作出贡献。

许昌市襄城县屈庄中心小学老师周旭丹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要学***滚老师高尚师德,学***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担当,学***忘初心的坚守,学***贫乐道的高尚情怀,为乡村的孩子带去改变命运的希望。

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的大四在校生王亚倩说,张玉滚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他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他不断学习,将自己打造成全能型老师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准人民教师 ,我将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学习,争做像张玉滚、李芳一样的好老师。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6

从古至今,我们怎么能有侠义之心呢?打强扶弱是侠义,除暴安良是侠义,惩恶扬善是侠义。这是少年时期读过的众多武侠书籍给我的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思维也有一定的转变,当看到拼杀于火场的消防队员,当看到恪守在岗位的武警战士,当看到大雨中守在无盖井口边做人形标志的路人,我恍然: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019年2月18日晚,《感动中国人》颁奖典礼播出,生活节俭但向外地捐款数千万元的退休老人马旭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泪流满面。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是何等的境界。当镜头对准到她家里的摆设时,真是有一种说不出心酸,家里最值钱的摆设是当初年轻时搞科研用过的柜子;两年了就买过一双15元的鞋子,这双鞋子不知道用胶水粘过几次洗过多少次了;从不在外面买的吃早餐,自己在家里拌个小菜,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就解决了。

当白岩松先生问她妻子你怎么穿上这样的衣服时,他骄傲地说我们很久没买衣服了。国家送来的衣服还不错。为什么浪费那些钱。听听多么朴实的话语,听了之后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真正的侠客应该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心,有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勇气,融入群众,为国家做贡献,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终生。

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2

感动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感动源于感激,感激那些为我们美好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人,感激他们的无私、感激他们的坚守。因为感动,我们会发现原来的生活是那么美好和幸福。

近日,在《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颁奖盛典》上,一共有11位候选人被评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他们中有独守孤岛的王继才,有为了我国科学发展隐姓埋名20年的程开甲,有因排雷失去双眼和双臂的战士杜富国,有为了孩子的梦想留守山村的张玉滚,有见义勇为被歹徒连刺数刀的吕保民......

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是伟大的,但同时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在平凡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坚持做别人不能坚持的事情。有时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们被什么所感动。慢慢地,我发现我们被感动的事勇气、责任和无畏的精神。我们感动于王继才不怕寂寞对孤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们感动于程开甲不求功名、一心为国隐姓埋名搞科研的精神,我们感动于......

因为他们让我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即使在我们看不见的和平年代,也充满了浓烟,感谢他们对和平的保护。

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3

20xx年2月18日,央视的“感动中国”如约而至,从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到坚持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从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到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杨;从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到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他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无私奉献感动中国!

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都让人非常感动,让人潸然泪下,特别是排雷战士杜富国,在《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他身穿笔挺军装的军人在别人的搀扶下走了出来,可是这名军人已双眼已盲,双手已失。我只想说,安静岁月的背后是所有岗位的忠诚卫士,比如扫雷工。

我们周围还有一群可爱的警卫。他们是社区的和平志愿者。为保证社区居民过一个安全、欢乐、祥和的春节,除夕夜、年初四晚以及元宵节晚上,延吉四村社区平安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巡逻,大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舍弃小家顾大家,穿梭于社区各楼门间进行安全防火巡逻,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过节。

平安志愿者队伍成立以来,志愿者们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按时巡逻,踏实勤恳,自觉自愿捍卫小区平安,同时也为提高居民的防火、防盗、防事故、防电信诈骗的意识做出了贡献。他们是社区里最感人、最受尊敬的人!

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4

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继才、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等11位候选人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这些名字,着实普通,却又不平凡。

钟扬,“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援藏16年,足迹遍布**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去年10月中旬,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物,他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

马旭,“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20xx年,她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款1000万元,引起了xx的广泛传播。这笔巨款是马旭和丈夫几十年积累起来的。

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他从1963年至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还有“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建、“雪域油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等等。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工匠精神”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5

近日,在央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我震撼。在工作上,她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国防;退休后,她把全部的爱捐给了教育事业。什么原因让马旭夫妇一生节俭却“一掷千金”?

他们应该比天空更大,比友谊的海洋更深,用最真诚的行动感恩家乡,报效国家。我也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尽我所能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如今与他们相比,有些汗颜!不仅在物质上没有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在精神上更是没有完全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无地自容。

转眼建国70年,多少人默默坚守不为功名,多少人兢兢业业为民服务,多少人勤勤恳恳为国奉献,饱含的家国情怀,迎来了国家的伟大复兴。如今,举国迈入新时代,我们基层公务人员更要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明得失,知进退,不仅思想与时俱进,更要身体力行支持国家繁荣富强。

一份桑梓之情,反哺家乡建设。“悠悠桑梓情,拳拳慈亲恩。”家乡的发展牵动着游子的心,不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应惦念家乡土地的厚重,担起家乡发展的责任,这片土地孕育着我们,滋养着我们。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集中发展生产力,许多农村人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到城市工作。现如今,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奉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触摸着、丈量着、耕耘着养育自己的故土,用实际行动助力农村脱贫,改变家乡风貌。除了马旭夫妇为家乡的“一次奢侈”,荣获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更是主动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献给自己的家乡昆山,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乡,从一个家乡到另一个国家,他们精湛的学术造诣、真挚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我们,感动了整个社会。

一首楷模之歌,引发社会共鸣。“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敬佩孟浩然高山似的品格,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回顾建国70年来的光辉历程、70年来的波澜壮阔,新中国从弱到强,到成为主导世界的重要力量,都离不开各行各业榜样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前有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等人,今有赵忠贤、贺星龙、马旭等,楷模的力量薪火相传、永无止境!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也深知自己距离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向楷模看齐,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榜样”精神,以身作则,牢记使命和担当,一起拼搏奉献,一起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一腔创造热血,建设科技强国。“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在不断更新,我们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国70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创新创造引领,除了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智能***x等,还有全球最好的特高压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世界领先的大型运输机、量子通信、北斗定位系统等等,更有自主产权的5g技术。但创新和创造从未停止。从美国对中兴的制裁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敢于老有所为,勇于创新,敢于出奇不意地取胜,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在机遇和挑战的共同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光荣传统,继承中华精神,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继续书写中国专利创新的成功之作。

作为一名青年公务人员,我们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要有“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操,更要循着榜样的步伐,争做“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用我们的努力,携手谱写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壮丽诗篇。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7

2016年2月19日晚,我**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我忍不住在那一幕的电影前哭了好几次。其中,林俊德院士艰苦奋斗、兢敬业业、爱国主义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知识分子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深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林院士有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吃饭和睡觉,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究和工作上。无论生活有多曲折,无论生活环境有多艰苦,无论事业发展有多坎坷,他都一如既往,勇敢向前。

爱国、奉献、奉献的理念已经融入林院士的生活。因此,在生命倒数的日子里,他依然坚守着这一切,他沉着冷静,把痛苦甚至生命的长度抛在身后,依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时间抗争。热爱祖国、奉献精神,不是林俊德这一代杰出知识分子的空洞口号,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的。

他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英雄。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也许我们身为普通的教师或学生,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衷心希望我们颛中的每位学生都能特别牢记颛中校园礼仪三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

好少年,珍时光;齐努力,立大志。希望大家珍惜宝贵的生命时间,努力每天认真、踏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也能象林俊德院士一样向祖国报告孝道。愿我们师生们都能好好珍惜每一天,用心努力想着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和班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颛中的人。

—李非君老师

附送: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点击查看:

详细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誓言无声: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生活,就像深海中的潜水艇一样,沉寂,却拥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

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态的身体,高尚的心灵,他在九十岁时轻视生命。一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一下。

3、心比金坚:

为了报答战友,守天山筑路兵公墓几十年的老兵陈俊贵,只在雪夜供养一次生死。你遵守我们的誓言和最后的立场。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4、一秉至公:

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5、梦想天开:

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落,两代春秋,一家人日夜守护着最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6、格桑花开:

悬崖边上的护梦人,**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决心回到家乡,坚守雪山和雪河。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7、秋兰为佩:

退休20年后,坚持每天外出看病的仁医吴佩兰,本事不高,但德行高;本事不精,但仁爱。医生看病,救心,开药,给人感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8、寸草春晖:

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妈妈们努力修补孩子的梦想,深沉的爱为孩子精神的未来铺路。请上帝给你更多的时间,把你的美好愿望编织成这幅春天的图画。

9、克明俊德:

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你的青春,但你固执地相信善良,从不后悔。你今天起不来,但我们知道你站在大家面前。

10、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颁奖词】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他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在战场、田野和课堂上游荡。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乡土中国随笔读后感800字 (3篇)


我也来自小山村,所以读完《乡土中国》后,完全能引起共鸣。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只是被越来越多人所摒弃,这是不好的行为。那么,你读了《乡土中国》后产生了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随笔读后感800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随笔读后感800字(篇一)

“书是良药,可以医愚”。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费孝通先生却能将它上升到学术方面,这与他亲身下乡观察实践,不断总结思考有必然的联系,费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读书的过程如登山。前面是数不尽的台阶,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顶峰之处再首来时路,我们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无法比拟的,那时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

 

乡土中国随笔读后感800字(篇二)

每次拜读费老的文章,他那朴实无华的文风总是让我连连称赞。其实,一个人的文风,也就显示了一个人的阅历。当你经历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自然就不会用煽情的华而不实的文字去表达你的观点,抒发你的感情。虽然我说出上边的话显得不那么让人信服,但是这些真的是我在读了不同作者的文章之后的想法,率性而发。

还是进入正题吧,《乡土中国》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这可能也是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多读点经典是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的。而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感悟。 第一点,“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篇看下来,在我看来,“乡土中国”是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稳而慢变是它的特点。特别说明的是“稳而慢变”,该书全篇大多依据于此,乡土社会是非常稳定的,人民是固定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是渐变的,而且变化的速率是非常慢的。

开篇提到乡土社会的本色,“乡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所说的“土”,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他们的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土”也成了我们的传统,乡土社会的人们不论在哪,都离不开泥土。从中原走出去的人们,到了草原,还是以种地为生。“土是他们的命根子”,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如文章所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人民固定在他所种植的那块土地上了,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殖,一代又一代,只有当这块土地过于饱和了,才会有人离开。“土”固定着人,这是乡土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看看我们现代社会,国家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为了什么?因为土地是固定着人,使社会安定的重要介质。虽然没有工作,但是种着这块地,最起码能保证温饱

乡土中国随笔读后感800字(篇三)

《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

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我倒是觉得他的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