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观后感通用

看见观后感通用。

全身心投入到影视作品中,才能真正地欣赏到作品的内涵,作品中的小情节有时反而会让自己获得新的启发,内心的震撼需要有观后感将其记录下来,写观后感能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到作品的精神内涵,你感觉对写作品观后感毫无头绪吗?你不妨看看看见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看见观后感 篇1

很喜欢柴静的《看见》,读此书,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过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静自省、客观自然的大我,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如此深刻。

读书的过程中,看见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绪、很多不约而同的体会和表达,还有一些我自我心里有但是却被她说出来的通透。

比如她说最练人的都是遭遇战,从我自我走过的路来说,这一点感同身受。刚刚毕业到第一个工作单位,强手如云,分配给我一个师傅,甩一个任务过来:要用我从来没有用过的C在UNIX下写一个财务报表程序,要求带界面操作,C/S结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我搞定,甚至师傅带我见过一次用户以后需求也自我去和用户讨论确定,需要什么资料能够列清单请师傅帮忙,但教你怎样写,没门。就这样明白了自我不懂的如此之多,明白了数据库理论、操作系统理论、网络理论但联系实际如此之难,明白了现场应对用户说出不字有多么需要智慧和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一个人在北京无牵无挂,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气,所有工作时光、业余时光都在机房里读程序、写程序,也没有啥文档,只能从师傅写过的程序里寻找思路和套用函数,把不明白的写下来,第二天上班赶紧去问,有的问题师傅告诉你,有的估计太幼稚的问题师傅没时光搭理,自我再琢磨。期间,在加班到很晚从公司下楼回宿舍时,在公司全体大会上置身于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我写网络元语的无敌高手中无所适从时,很多次想退缩,就好像她说: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我

也是这样羡慕着物业的保洁员与看大门的大爷。就这样在2个月内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场遭遇战,比我4年在大学所学到的所有还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认可,之后的工作任务,因为明白,因为懂得,所以敢于应对,敢于负责,渐入工作佳境,一飘过关斩将,顺利选入金税工程核心团队。回头看看,没啥捷径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应对,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会忘记了自我的小我。

比如她在书里说到非典中,在北海听琴的感受,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比较自我的经历亦心有戚戚。毕业后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闲来就喜欢一个人骑车到处游荡,在西单的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来的年轻孩子,畅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伤,一遍又一遍,我推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就那样听,一遍又一遍,但觉得:琴声中全然忘了这个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来的轮回中流淌在骨血中的声音。这是我此生目前为止听到的最美的琴声,与技巧无关,是音乐里说出话让人心弦脉动。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心怀感激。

比如她说: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就应。这一点我亦深以为然:太用力了,反而无力。凡是需要解题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用蛮力,适得其反;需先仔细看,不带任何成见偏见看,不断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后四两拨千斤,一击命中。

比如她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只有当不只是关注自我并且认为别人可能是对的,才可能去看见,看见自我的位置,看见别人的亮点。如果太在乎自我,太有我了,就会伪,就会刻意,就会不自然,就会产生抱怨,就会蒙上偏见的面纱看别人、看组织、看社会,而其实: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如此,能够释然而自然的与别人相处、生活,反而能够找到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我。

已过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断的加法之外,开始要有减法。人贵自知,做不到或实在不想做的事情,要开始学会说不,我更愿意把我手里已经接下来的事情尽自我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静在书里说的: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我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从此而后,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听说,不是辩白,是看,是看见,是理解,是宽容,然后伸展成长。

看见观后感 篇2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是柴静。无意间,在网上看见这本书,思索良久决定了买下它,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

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霎时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是真实,柴静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讲:“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了同为山西人的我一种深深的共鸣。

《看见》写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引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一个个现实悲剧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想“中国梦”就是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让这些悲剧不再重演吧,这是国人的梦,也是我的梦。终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够的高度,为着这业奉献我的热血与生命。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

后记

从非典病房里温热而跳动的血管,到双城创伤中迷情的内心世界;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山西,到真假华南虎的精神检验,再从已命名之的“柴静两会观察”,到5-12汶川告急……一件件如数家珍。十年已至,伴随着柴静的故事给予我们的震撼与共鸣,我们不假思索的从蒙昧中挣脱,体验真实的活着,正如她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何而出发”

看见观后感 篇3

读了《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我引导学生们看见每一个人的善意和美德,希望女孩温暖,男孩善良,记住别人的善意,把美好的品质带在人生路上。我和学生共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让人感觉温暖的事。

班里有个叫小贝的女孩,父母都是医生,平时工作比较紧张。有一天早上7点半,我在去上班的路上接到小贝爸爸的电话,说孩子因为闹情绪,家长一顿吵得孩子不想上学了,爸爸妈妈已经上班路上了,孩子一个人在家哭。我毫不犹豫的说,我立刻赶过去看看。在小贝爸爸的电话指引中,我来到小贝家,看到小贝在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上,披头散发,还在哭泣,我让孩子穿上鞋袜,我找到一把梳子,给孩子梳起漂亮的马尾辫,让孩子去洗脸、刷牙,带她出了家门,把家门锁上,给小贝买了一个包子、一杯豆浆,领孩子来到办公室,让孩子慢慢吃早餐,嘱咐小贝以后早20分钟起床,争取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我说要给她一把班级的钥匙,希望她把责任心带在身上。

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做人要以德为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为社会、为他人献仁爱之心,献微薄之力。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勤奋、严谨、求实……尽管包含有酸楚,但更多的是幸福。勤恳工作中,我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开拓进取中,我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默默地耕耘,希望用汗水浇灌出绚丽的花朵。

看见观后感 篇4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见观后感 篇5

生命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读《看见》有感1000字:

《看见》是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对于生命的真实诉说。书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愤怒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的流露。《看见》不仅是柴静采访的成长记录,更是对中国社会十年间的变迁的真实注脚。

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她的目光投射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阅读才明白,生活在同一城市“那些我知道,却没有感觉到他们存在的人”在赵铁林的镜头下,那些黑白镜头下拍摄的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苍白的月光打在她们本该稚嫩但却苍老的脸上。她们大多还只是十几岁的女孩,每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没有天真的笑意。在破落的街巷里,在生存面前挣扎的无奈,她们从农村怀着希望来到都市,最后却沦为“风尘女子”。从前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电视上演的那样美好,可逐渐懂得,没搬上荧幕上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文字所表现的不及真实的万分之一,柴静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我不曾体会过的,却有人在经受着。生命的尊严在生存面前,不过是被无情的践踏。我们总是习惯忽略边缘人群的存在,以固有的偏见审视她们,用自以为高尚的道德睥睨她们。她们是社会中不被接受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帮助,关怀的一部分。

柴静在《沉默在尖叫》里采访了十一位女囚犯,她们皆因杀夫被捕入狱。女囚们大多带着被家暴后的阴影在狱中服刑,有的脸上还带着被家暴后的伤疤。影视作品中偶有会拍摄这类题材,折射出的只是真实情况的冰山一角。

丈夫在电梯踢踏妻子,揪着妻子的头发,在地上踹,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新闻也无法止住暴力的拳头。被家暴的女性往往不敢反抗,害怕自己的丈夫,她们担心被别人知道,只是穿着长袖挡住身上的淤青。这些创伤,没有人问那些杀夫的女囚们,法院只判她们的杀夫罪,无期,死缓,无期,死缓……她们的余生只能在狱中,她们的孩子在失去父亲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读后感·全世界都存在无法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不幸的是,我们国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家暴体系,制度的不完善,使许多被家暴的人不敢站起来与家庭暴力反抗,她们更多是选择忍受。

柴静的采访把现实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逐渐明白,那些深藏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一点一滴渗在这个社会里。生命的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我们能做的是把我们所看见的不公,尽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的改变,变得更好。

看见观后感 篇6

汪曾祺笔下的《看见平凡》承载着作者对师长的敬仰、对祖父祖母的怀念、对纯白色童年的追忆我读后百感交集。

这是我首次接触汪曾祺先生。作者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些日常小事、花草鸟虫、老师名人向读者呈现出语言的朴素美。

书中刻画了勤俭纯朴医者仁心的祖父,贤良淑德、一年四季不闲着的祖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教学有方的沈从文先生每个形象无不刻画得生动传神,人物跃然纸上。

在作者所刻画的众多形象中,我最喜欢沈从文先生。

我看完书中的一篇《我的老师沈从文》后,感触颇深。最打动我的便是沈从文先生的勤奋。他的原稿上密密麻麻都是字!看上去犹如群蚁排衙;不仅在原稿上,他所阅读过的书也是如此,上面的批注可谓是铺天盖地!难道背负学业的我们不应该向沈从文先生学习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利用青春韶华努力学习,立下壮志,成为像沈从文先生那样的伟人吗?

令我感触颇深的,除《我的老师沈从文》外,还有一篇《花园》。

《花园》是一篇关于作者回忆童年的散文。在作者童年里那座花园便是他的天堂,有着深沉的颜色;他在花园中惹过一身的臭芝麻,也曾捉过绅士般的天牛,听到过清晨时那清脆的鸟鸣,也为一只鸟的不幸而流过泪在花园的过往种种,架起了他那幸福快乐的童年。

在那座花园里,作者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春风的洗礼。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童年仅存在于我们的梦中。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禁锢我们的牢笼!在孩子四五岁时,他们就让孩子们学弹钢琴、上补习班、学舞蹈根本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虫鸣鸟叫,长大后听起,竟是如此陌生

阅读此书,我看见了西南联大的良好学风,作者童年的纯真笑容,联大教师的文学风采,看见了生活中平凡又让人欣羡的人生。

看见观后感 篇7

《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商学院安排我们看的第一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传递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成长式思维模式。它告诉我们,智商、性格、能力、关系等一切的状态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历练,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成长。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儿,它无关年龄,所以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终身成长》。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不断的自省、接受、总结,也发现思维模式渗透于我的人生经历,并深远的影响着我......

六年前,在一场活动开幕式上,我看到一群年轻的姑娘表演着青春活力、激情动感的爵士舞。就一瞬间,我深深的爱上了。心动就行动,我成了一家培训中心开班以来年龄最大的学员!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开始了学习,每一堂看似简简单单、九十分钟的基本功课堂下来,不仅腰酸腿疼好几天,百般辛苦之后还发现,自己跳出来的舞,该弯的地方是直的,该直的地方又是弯的。有次弟媳妇带着侄儿来看我上课,说:你看你姑妈跳舞跟打架似的。

自此以后,我那侄儿童言无忌,不论任何有我的场合,都笑着嚷嚷,我姑妈跳舞跟打架似的,我姑妈跳舞跟打架似的......

实话说,刚开始听到他的嚷嚷,感到特别的丢人。幸好转念一想,我不就是不会才去学的吗?现在跳的丑,是因为我才学,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越跳越好。我爱好、我尝试、我努力,何尝不是个快乐的过程呢!

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一学就是六年。这六年,每星期一三五晚上,我都克服重重困难,18点30分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全班出勤率最高;这六年,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只为了琢磨怎样将一个动作做到完美;这六年,我每天早上5点57分起床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我,早已多次登上表演的舞台,舞出了我的激情、我的活力!

成长式思维模式让我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遇见了更好、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己。然而,此书也告诉我们,成长式思维模式和僵固式思维模式不是两种人,而是我们体内的两种状态。

自省中我也发现,僵固式思维模式也表现在我的经营状态中。在创业之初,我虽白手起家,却拚劲十足,每年进步很大。而在资金、客户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近一两年反而少有进步。究其原因,是怕失去现有的,不再敢尝试、不再敢接受新的挑战的僵固式思维模式制约了我,从而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幸运的是,我进入了商学院,给了自己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有幸和同学们共读了《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本书。它让我意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公司的潜力也是无限的!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满艰辛和磨砺,我只有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为家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路,就会越走越宽!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修炼好内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逆境中也要努力向上的精神。我要让成长式思维模式引领自己及公司终身成长!

看见观后感 篇8

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环境、经济、健康的故事。柴静讲述的是临汾,我却想到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燕子窝,早上常常被鸟儿叫醒。课本上说四季变迁,鸟儿会南北迁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来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们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个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呢?后来去外地上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燕子再也没有飞回来。

小时候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经常会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学的时候,从家门口开始攒一个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滚雪球,一边走一边滚,等到了学校,正好可以滚出一个雪人的头。每次下雪就会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欢拿一些树枝插在雪人身上,一个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满目疮痍,那时候的自己真是邪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雪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记得有一年都没有下雪。

小时候上学的路是一条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雨过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层会被晒干,硬梆梆的,但是下边还是湿湿的泥,走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时候表层比较薄,太过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着妈妈骂吧。后来那条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样好走,但是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差。整条路上弥漫着一层灰黄色,汽车过去,是难闻的尾气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随意的跑来跑去,现在要小心各种车辆,有时候想要走到马路对面都要等个十几分钟。

柴静说,临汾很多地方因为挖煤地下都已经空了。我听别人说,我们那里因为挖铁也空了,国道上好多塌陷区的提醒标志。

柴静说,临汾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在河里玩,沿着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个下午,而现在那条河已经又黑又臭,靠近一点就恶心的想吐。

柴静说,临汾有在加强环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样。我看到周围的工厂从冒黑烟变成冒白烟,但是大的工厂越来越多,整个城市的天越来越黄。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复杂的原因,指责谁或者惩罚谁,都不见得有意义。我更加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离,逃得远远的。

第一次来到深圳,就喜欢上这个绿绿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空气可以清新,一双鞋可以穿一个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那些我记得或者不记得的同学,我想起那片灰黄的天空,那扑面而来的尘土飞扬。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那漫天的鹅毛大雪,如此的美丽动人。

看见观后感 篇9

内容简介:19世纪末期,一个英国小男孩用日记写下了他成长期的困惑。他生来赋有通灵的能力,能看见灵光和灵魂,能看见人身上死亡和疾病的颜色,能感应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他成为父母眼中的“怪胎”,不断受挫,直到遇见家庭教师帕摩先生,才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两人在灵学上一起实验和探索,思考通灵的真相、人死后的世界,以及灵修的真理。这部日记经过亲友的再三说服,后来作者才勉强同意出版,但他开出两个条件:一是,日记必须在他死后数年才能出版。二是,书中的名字必须更改,以免为还活着的亲友带来困扰。

看见真相的男孩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他是个不会伤害人的老灵魂,而且也不会干扰任何人。 人的灵魂你是否相信有转世轮回之说,或你是否愿意发自内心相信这个世界有鬼神的存在,也是否愿意相信某些超自然的现象。这些非实质性质,或者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你琢磨不到,或许就无法相信,而有一个男孩子,他就亲身经历了这些。所以你肯定明白,有些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

看见真相的男孩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在我们现时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里,每一个人的意念是被隐藏的,除非你表现出来,不然别人是无从得知你的一年究竟是什么,但在那个非物质的世界里,意念不仅是赤裸裸的,而且是实时和创造的,不仅每一个灵体无法隐藏他的一年,而且也因为自己的意念,让他身处自己的意念或群体共同的意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因为,在这样一个非物质世界里,你不再是实体,你的意念就是你,而你所处的世界,就是你的一年的品质所吸引至,或创造出来的世界。

看见观后感 篇10

《我看见的脸》一文中,徐则臣收集了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脸,每张脸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每张脸也各不相同,或年轻,或衰老,或快乐,或愤怒,或悲伤……每段不同的经历,共同构成了这篇别样的文章。而我,在童年时代里所“梦”见的脸,是所有对自然充满爱的人们的憧憬。我的母亲曾对我说:生意场上小贩们的生活经验与评价一个人的品性好坏的能力,其实不比生活在高端社会中的人们差,因为他们看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的脸。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世浮华,潮流涌动,落笔生花,人海相逢。所谓的过眼云烟不过是文艺青年们的眼中世界。我耳朵里的梦是关于东北的大街,关于那条弄堂小巷里的日日琐事,那悦耳的声声叫卖……他们的一切,早已映入我的脑海,绘人我生命中最深的角落。

我的外婆家在东北一个平凡而又温情的小城里。整个小城四周环山,山上郁郁葱葱。一泓清水绕绿树,白云蓝天抱碧草。云朵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张脸,一张触手可及的脸,甜美而不失温柔。那些美好只充斥在我的童年时代,如今,也只能在梦里或是相片里细细回私、品味了。

每天清晨,睁眼最先看到的是外婆外公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特有的脸,朴实、勤劳的脸。接着是洗漱台镜子里睡眼惺忪、头发蓬松、双眼无力和之后的神采奕奕、衣冠整洁成鲜明对比的我的脸,是童真、稚气的脸。接下来到城镇上的菜市场和小巷里所见的“脸”虽没有徐则臣收集的多,印象深刻,但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对于常年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手上肯定是布满趼子、刀疤的,那专属于他们的脸,是特有的辛勤的脸。农民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一条条“壁虎”爬满了他们黝黑的脸庞,而眼角、嘴角和眉心处则是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皱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张脸,相同却又与众不同。

对于他们来说,夏天是他们最忙碌的季节。每天早起全副武装到山上采蓝莓,蓝莓个头大,粒粒饱满。挑到集市上去卖,十儿元一斤卖掉,一个月也能赚不少钱,至少生活费肯定不成问题。满足的笑容和汗水布满他们的脸,朴素、艰辛常常镌刻在脸上。那儿的黑土地里种满了土豆、白菜、豆角、萝卜……它们是冬天地窖里的常驻者。除了它们,冬天里还有不可缺少的大雪,片片飞扬,房檐上又尖又长的冰柱根根垂下。嘴里呼出的白雾模糊了双眼,孩童们手里的雪球是他们欢乐的源泉。冬天就这样过得充实而又不失快乐。它们就是农民和孩子们的脸,特有的温暖的脸。

那个北方小城镇里的温情旧事就像是一张大脸,从前的写满了稚嫩,终于在星光划过后变得成熟、大气,那是一张出现在我梦中的脸,这与我的爷爷奶奶居住的水乡江南有很大的不同。江南水乡的脸是一张美丽、温婉而又细腻的脸,透露出一种迷离、朦胧。而北方的脸却是那样的粗扩、质朴、真实。表情不会瞬息变化,但喜怒写在脸上,它们是静态生命里的“脸”,充满了地域风情,直露着别样的情愫。

岁月就这样跌宕起伏,最终又平静而温情地走过。我终于离开了我短暂而美好的童年,步人了我的青春年华,可是外婆家那些别样的“脸”,恐怕我今生难以忘怀,那是镌刻在我心里的乡韵、乡情、乡愁

看见观后感 篇11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苍穹之下,有人打破平静大声呼喊醒来,呼唤看见。看见什么?看见愤怒,看见痛苦,看见勇气,看见真相,看见通往真实之路上的复杂人性,像森林里抽枝发芽盘根交错的重重荫蔽,像无尽波涛下浮沉摆荡清澈又浑浊的海底世界,最终我们挣脱蒙昧与刻板化的惯性,看见自己坚固武装的外壳下脆弱细嫩的内心,看见那些潜伏在无意识里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在生命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片刻,停下来想一想正在做什么,正在经历什么,从而获得一种震颤的成长的力量,像电光划破长空,惊蛰的春雷滚过,然后大雨滂沱。

柴静的文字,像她笔下描述过的四川深山里雪中满树的小橘子,小小的鲜红一粒,是被风雪淬过的甜,是从柔软心底凝出的锋锐与刚强,饱含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温柔。“能够知道世界是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

看见观后感 篇12

兜兜转转一个多月,才看完。初始时,为新闻背后的真实所痛,为受访者的遭受苦难、坚持的正义悲伤感动,为尖锐的、血淋淋的伤痛所刺伤,中途一再搁置,却又无限回想,不断想象如果自己作为新闻当事人,大概是会执拗的带入自己的情感,不会客观真实的反映事件背后的真相,越回想越有探求的欲望。

一直觉得,犯罪者咎由自取,事后的悔恨说辞都是洗白,然而,柴静让我看见了“犯错误的人”的真实,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了解一切事情的缘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再对他们在使用“犯罪者”的称谓,心里涌起无限悲哀。

也很羡慕柴静能遇到能耐心指导自己的陈虻、能相知相伴的老郝、老范,能一起奋斗的、风里来雨里去的奋斗伙伴…何其有幸,挚友能一路相伴。

《看见》这本书,让我见识了柴静如何成长成为一个对事件理性对人物感性的优秀新闻人。感谢《看见》,让我发现自己的偏见固执、偏激与所谓的正义感不过是掩饰不足的虚伪做法罢了。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