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集锦7篇)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集锦7篇)。

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在读了朋友推荐的作品后,我自身也对其内容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把我们的触动记录下来。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2

关于本书,少有人读到最后,不知是否这本书太过浅显,书中总绕来绕去讲着几个点,相比于弗洛伊德长篇大论的晦涩难懂,阿德勒深入浅出地阐述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问题,源于对自身生活的经历与对生活的理解。但不可否认,他为我们阐明了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生活,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阿德勒认为应该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绝对的,是基于人类的存在和目的特定范畴下的“相对真理”。从而摆脱自身缺陷或心理所带来的自卑感和毫无意义的优越感,为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追求个人利益的优越感是毫无价值的,然而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努力奋斗的人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

社交,职业,婚恋这三大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处理这几个问题时,阿德勒一再强调,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人生中的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要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另外两个就会容易的多。

关于早期记忆和犯罪预防,作者认为人总会选择记住一些对他的处境影响较大的事件,儿时就会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认知,从而决定着日后的个人生活风格,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父母和老师应加以引导和纠正。

关于职业,作者认为首先解决好人际交往问题,积极结交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学会与人合作共存。母亲及其学校应尽快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个人兴趣,为日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工作上屡屡失败,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年轻人,应先弄清楚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所在,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

关于婚姻,作者认为应严肃地正确对待婚姻问题。在婚姻中,忠诚、真实、可靠以及毫无保留、无条件的爱不可缺少。夫妻双方关系是建立在互爱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哪一方是高高在上,哪一方是卑躬屈膝的。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全心全意为对方付出,共同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夫妻双方的合作为了彼此的幸福,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读这本书,也在一边学习一边自省,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错误观念的误导,以金钱的利益去看待职业问题确实是不可取的,幼时因母亲忙于工作,与母亲第一条关系纽带也没建立。导致自身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前阵子还在优越感的路上举棋不定,差点又要走向错误的方向。深感自己的无知与认识水平有限,这就是一直寻寻觅觅追求无果的原因。在这条赛场上,我选择了重头开始,一切都会是新的体验,已不想逃避任何事情,审视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缺陷,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作出这一步并不容易,付出了很大的勇气,是的,我要迈出这一步了。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3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4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类型:实用型为主兼具理论性

试图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卑情结为中心的精神分析,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自我,并以此来指导生活。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灵与肉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5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孩子在入学前已经在竞争方面做了很多准备,而合作方面却非常匮乏。在入学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锻炼他们的竞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击败别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会比落于人后的孩子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会只将焦点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将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和施舍。这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个体,应该凝聚起来,处于一个班的同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觉得合作是快乐的。

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如果让一个儿童知道自己的智力较低,他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就无法提供鼓励并帮他扭转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认为的自己具有的各种限制。

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1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6

父母的任务

自卑与超越(四)

当我们的孩子呱呱落地时,父母就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当父母怀抱起襁褓中的婴儿时,就是要让婴儿一出生就能感受到他(她)是有人可以依赖。继而,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父母要将“爱”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才会知道关心和爱,才会对周遭人和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关注周围的人,并与他人形成“关心和互爱、合作与互助”的情感。

父母要懂得照顾孩子,要为孩子考虑空气、室温、营养、睡眠、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喂养孩子,为孩子换尿布、洗澡、换洗衣服;怀抱着婴儿,朝他微笑;陪伴着孩子说话、戏耍。在抚育孩子长大的一朝一夕中,父母就将自己的“爱”一点一滴传递给自己的宝贝,温润着、滋养着自己的宝贝。

童年的记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会是非常重要的。童年中的记忆,都是经过孩子个人的判断,意识的筛选后保存下来。如果童年的记忆是有爱的,那么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能够关心和关怀他人,与他人合作互助的人。而如果孩子是被父母遗弃的,或者是受到父母冷落的,没有得到过父母温暖的关心和照顾的,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他不知道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因为他不知道“爱”是什么。

我们为人父母就是需要尽到养育子女的责任。不要一出生就把孩子扔给他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孩子需要我们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爱的抚育下,才能成为一个有光、有热、有爱心、有温暖的人。

但爱孩子并不等于溺爱孩子,爱孩子也要给予孩子“正面有边界”的教育,告诉孩子“对和错,是与非”。因为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同样也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爱和关心,不知道合作和互助,他的内心只有自己。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愿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爱!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7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Gz85.coM编辑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


是不是把握不准写作品读后感的要点呢?阅读了作品后,我心中汹涌澎湃,感慨万千。此时就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将它内化为我们思想的东西,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是由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

这本书快读抑郁了,真难啃,拿的纸质书还读了五六小时,特别是【自卑情结与优越目标】那块,不好理解,死啃了2-3小时。

谈谈看完书后对「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感」、「优越目标」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不同。

「自卑感」: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所处环境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你感到无法摆脱无力感、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与自卑感共处,如果你能保持勇气,直面问题,通过唯一的对应方法和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就能改善现状,最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感觉。

而如果你不堪压力,鲁莽采取某些行动,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虚构的优越感),然而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你接下来就会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理解做出上一举动的你呢?当你感到软弱,你选择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不是锻炼自己自己变得更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你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然而,这样无法真正消除你的自卑感。这样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目标」:指对优越性的追求,它是属于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描绘。我们早在人生的前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于自身的意义,但是,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只能靠摸索和猜测。

通向优越目标的道路有千万条,如何选择看个人。个体可能会改变他们定义和表现目标的形式,正如他们可以有可能会换工作一样。

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当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大概意思是:为他人共享,服务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合作),那么这个目标和本人很可能会被社会和大众给予正面评价。

作者说优越感来源于自卑,那么他表达的这个“优越感”,是有贬义吗?是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

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人的优越目标/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然而某些人难免在途中迷失,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从未采取行动便觉得无力解决问题,转而消极应对,自我欺骗,这就是自卑情结。

哎,不知道我理解错了没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

原本抱着针对发现自身问题的出发点,来看此书…毕竟是畅销书,好歹看看…但其实也是一本鸡汤!来!干了!

毕竟…曾经…我一度希望自己超越自卑,所以,我购买了这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怀着寻求答案的心情,我打开了书本。

但感觉挺鸡汤的…有点反感,实质性的东西感觉并不多…但为了养成每本书都要看完的…习惯[捂脸]我…忍[皱眉]

我还是看完了,这本书乱七八糟的放了又拿起,再放下…等等等等!我要养成好习惯!继续…

很多感观其实是不符的,但心里也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听听别人的声音,好歹看完了

我去搜了一下原籍《WhatlifeShouldMeantoYou》直译大概是…生命对你来说可以意味着什么。至于为什么翻译成…自卑与超越,我也不明白⊙_⊙而且内容…

整本书都在不断地重复一个观点:人生的意义必须在与别人的交往或互动中才能获得;更兼有大段大而空的说教;虽然这是一本个体心理学的书籍,但有些地方奉行“一刀切”的做法,很多话说得太过绝对,且感觉完全不够尊重个体。

不过文中有些话,我还是比较赞同

任何时候都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有两句喜欢的,贴出来:

①找到理解生命意义时产生曲解的最初端,配以有效的方法,即可改变。

②如果精神能够影响大脑,大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精神来发展和改进大脑的思维方式等。

人无完人,书无完书。

取其精华,便值。

但此书于我而言,鸡汤大于精华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3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有的人却杞人忧天,自认倒霉,沉浸在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抱怨中,封闭隔离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结局。

当我们面对自卑时,该如何超越呢?该书作者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那就必须放到社会中去解决这些问题。给这种自卑赋予现实意义,并且把这种意义,建立在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益处中。在付诸行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配合,为了这个意义共同努力奋斗。这样,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结,使得你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总结了制约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地球环境,在地球的适应中生存。第二,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女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就不会冷漠,会更加感兴趣。这样,对职业、社会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很好地处理好。并能够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战胜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夺目。

当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仅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胜任一项工作的完成。这就需要团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间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诚、相互信赖,要有责任感。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你要实际行动去证明。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愿意受约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为对方考虑。这样的婚姻终将会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本身的样子,都是用我们的认知经验和标准,经过大脑思维的过滤处理后作出的一种解释,它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判断。而这种主观判断都是人们赋予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感受出来的。其实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要永远用快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对待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4

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

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拿盲足世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己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维纳斯”们渴望灿烂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样强烈,异于常人,他们勇往直前的蛰伏岁月都更漫长,一生美丽一次更需要努力与坚持。生物界还在争论依米花是否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场梦,只要足够美丽,在困顿时做一做又何妨?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己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一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5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

作为母亲,最初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有所依赖,然后母亲可以把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去了解更多的人,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形成与别人合作的意识,这是一位母亲的职责。如果母亲没有做到这点,那么孩子长大后很难对社会进行关注,也难与人合作。

如果一位母亲能尽心尽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栋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让一个孩子懂得与人合作,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母亲是功德无量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觉得一个母亲的作用不大,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母亲的付出往往无法收到直接回报,尤其无法立即体现为经济价值,因而会使人觉得不如直接去赚钱,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抚养,才能创造社会价值。然而,那样做的话,也许短期看起来,家庭收入确实增加了,然后缺少了父母教育的孩子却没有得到最好的家庭教育,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要注意的是,母亲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不能老是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圈内,不让ta与外人接触,尤其当孩子超过3岁之后,要增强父亲的介入。如果只让孩子的眼光落在母亲身上,那么以后孩子跟别人接触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反感。”恋母情结“会使得孩子对任何想要得到母亲关心的其他人产生敌意,更不要提与人合作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

阿德勒观点: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3】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4】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不同的人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我浅谈下在教育上的收获。

整本书看下来,有两个字深深的印在我脑子里,这两个字是合作合作。作者把很多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不会合作。

书中说了三类人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第一类是有生理缺陷的,他们的负担比较重,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更关注于自己的感觉,可能因为拿自己和周围的人比较而感到气馁。第二类是被娇宠的儿童,他们大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来看,他不必便成为上帝的宠儿。长的只取不予,未学会用别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使得他丧失了独立性。第三类是被忽视的儿童,这样的儿童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

这三种情境: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视---最容易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解决的办法是教会他们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善于合作的人。

我之所以关注到书中反复提到的合作二字,因为这种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也没有想到合作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育孩子中,可以尝试着教给他们合作的意识。

书中的道理很多,需要多读几遍。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5】

今天看完了《自卑与超越》

昨天开始看的,看到前面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是被宠坏了,去逛街等车时在想怎样才能和身边的人重归于“好”。得出的结论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不任性,宠爱别人。

今天继续看,有好多内容,其实我昨天觉得看到那以为就可以解决我的问题了。但觉得今天看的才更在点子上。人是必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为自己而活的人很难克服困难,因为,你是一个人在战斗啊。还列举了动物,的确,动物较人类群居(表纠结人类也是动物……)。希望人类长河涓流不止,这就是我现在的信念。书中也说比较为整个人类社会利益考虑的人是比较愿意生孩子的,的确,孩子不生哪里来,人类不是要灭绝了?不可以。就假如说,如果我和人类社会只能存在一个,果断后者,人类世界是那么地丰富。所以也觉得犯罪分子怎么忍心摧毁呀……但我认为他们也不是一步到那的,“堕落”真的很可怕,它才是真正的黑洞,永远也无法知道人会堕落到何种程度。

关于梦,作者说“理性的人比较不容易做梦,梦是寻求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满足。”我,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我昨晚真的梦见自己在吃巧克力蛋糕,但一瞬间醒后发现自己不是真的吃了后松了一口气,是的,我在减肥。以前觉得梦很有趣,但也听说做梦是代表睡眠质量不高,但如今也有这层解释的话,对做梦就没有那么渴望了呢。作者经历一件事以后也觉得他还是不做梦为妙。

文中还说到了童年画像,是可以依据这个判断你现在的处境与性格的,但在我儿童时候并没有什么很在意的事情。不知道这样算好还是不好呢。

刚和妈妈打了电话,哭了。对于她来说,坚强总是很容易。但对于我来说,不是啊,我就是比较敏感啊,我能怎么办,如果我们是同一个星座的话再拿你的标准来要求我好吗?而且,我的爸爸又不坚强。好吧,现在的泪都是过去吃的和懒的总和。我说过我不喜欢会计,听我没报初级就不开心了。不是相信我吗?那不能相信我减肥后会开发自己的潜力吗。因为知道这个一直在限制着我,让我到不了我所能到的能量层。我是适合的,我会适合我的兴趣。但很苍白,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没有成就的人的潜力。其实,家人真的是让我哭得最多的,家人对我的影响力真的很大很大,虽说瓶子是很重友谊的。如果家人这方面能给力的话,我觉得我会发展得好。同时我觉得我吃的苦,受到的阶段性困难也有点少,以后我会特意给我的孩子安排一些挑战,让她不要那么脆弱。

虽然我没有报初级,但我这些日子真的没有懈怠,起得比大多数舍友早,有看好多书,也会一点一滴地发现自己的错误。也许反馈得还太小了吧,刚看了知乎的一个答案,有说到跑步第一个月体重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在这期间,脂肪会转化成肌肉,而后来,肌肉就能帮你消耗脂肪了,觉得很神奇。我之前跑了21天就没有坚持下去了,其实健康的东西一定可以坚持下去的,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因为对自己有帮助呀,相信我们会喜欢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因为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只涉及到自己的话应该会比较好操作吧!

我是因为胖+戴眼镜才自卑的,但昨天根据一本书《危险人格识别术》测了一下,我有一点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了……(真的就像心理课老师说得那样:自卑其实就是自恋。)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我自卑了好久了,整整六年。努力摆脱自卑,我相信危险人格也会随之消失的。其实也就是减肥吧,戴眼镜的话因为不是自己现在能控制的,所以也不会过于强求,但听说有可以治好近视的眼药水,好像是伊拉克人发明的,年底会用人做实验,之前用猪做实验成功了。感觉自己毛病也很多,近视,自卑,一点危险人格。但我觉得如果我能克服的话帮的人也会很多。所谓感同身受,只有在经历过才能做到吧。

我的信念:人类长河涓流不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6】

《自卑与超越》是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不但是心理学中的经典读物外,也是一本集诸多心理知识之大成者,内容思想深刻,虽长篇大论,充满了许多心理的理论和见解,让人难以理解,但十分耐人寻味,让人无法自拔的阅读下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学会控制脾气,调节情绪让自己对自己下的压力化为乌有吧。

读这本书前,我经常因为诸多的小事和他人的评论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技不如人且脾气恶劣,动动就对家人恶语相向,自怨自艾对一切人都不满,背后却总是后悔所做所为,心情低落,像天空中时而下雨,时而晴朗。从此书中的两个章节—一“青春期的挣扎”和“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中,我明白了,我只是缺乏了应变能力和心灵承受能力,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让我不擅于与人交谈和别人的举动,总把一切以自己的视野来看,不去理解也不会理解,让我与人处处出现冲突,不和。而无法承受压力让我受不了别人对我的批评和讨论,加上我在班里的不合群使这种现象更明显,夸张。让我对别人充满各种憎恨,也让我的精神更加脆弱,一旦家里发生了关于或不关于我的事,我就会不耐烦和抱怨,因为在我看来,别人讨论的一定是我。这样双重弱点让我无法处事,不能和别人谈得来。

人性的弱点使人们不完美,但当我们把部分弱点补全后,另外的弱点就会出现,与其去消除弱点,不如好好活着,过快乐的生活,不为压力而烦恼,人无完人嘛!

只有当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才能改变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7】

这本书快读抑郁了,真难啃,拿的纸质书还读了五六小时,特别是【自卑情结与优越目标】那块,不好理解,死啃了2-3小时。

谈谈看完书后对「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感」、「优越目标」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不同。

「自卑感」: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所处环境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你感到无法摆脱无力感、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与自卑感共处,如果你能保持勇气,直面问题,通过唯一的对应方法和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就能改善现状,最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感觉。

而如果你不堪压力,鲁莽采取某些行动,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虚构的优越感),然而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你接下来就会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理解做出上一举动的你呢?当你感到软弱,你选择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不是锻炼自己自己变得更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你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然而,这样无法真正消除你的自卑感。这样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目标」:指对优越性的追求,它是属于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描绘。我们早在人生的前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于自身的意义,但是,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只能靠摸索和猜测。

通向优越目标的道路有千万条,如何选择看个人。个体可能会改变他们定义和表现目标的形式,正如他们可以有可能会换工作一样。

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当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大概意思是:为他人共享,服务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合作),那么这个目标和本人很可能会被社会和大众给予正面评价。

作者说优越感来源于自卑,那么他表达的这个“优越感”,是有贬义吗?是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

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人的优越目标/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然而某些人难免在途中迷失,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从未采取行动便觉得无力解决问题,转而消极应对,自我欺骗,这就是自卑情结。

哎,不知道我理解错了没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8】

自卑是什么,作者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2)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作者认为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吧!我认为人类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改变,提高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9】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我们在夜里做梦,但在清晨来临时却常常将梦境忘得一干二净。看似水过无痕,毫无踪迹可循。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什么都没留下?

答案是:有的。

梦所带给我们的感觉还保留着。没有任何的画面,没有任何对于梦的解释,只有感觉久久萦绕。梦的目的必定就在于它们所激发出的感觉之中。而梦就是唤起感觉的工具与方式。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留下这些感觉。

做梦的原因:

做梦的时候我们总是独自一人。社会的要求所施加的压力不再那么大。在梦中的思想里,我们面对身边的形势时不必那么诚实。(为什么是“不必那么诚实?”)

只要没有紧张感,并且确定已经为我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的睡眠就不会受到干扰。梦也是一种对于平静安宁的睡眠状态的干扰。据此可以推断,只有在不能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现实压力延及我们的睡眠,一直提醒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做梦。

梦里面暗藏着什么?

当人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时,他们会对当时的景象和事件加以筛选和编辑。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们总是从诸多记忆中选取那些能够为个人优越目标提供支持的片段。正是个人的目标决定了他的记忆。

同样的道理,在梦的组织构建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素材也都是能够巩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在面对特定问题时,揭示出生活方式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

就这样,事件的选择本身就喻示了:个人生活方式与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之间的关系。要现实地直面这些难题,我们需要的是常识,但生活方式却坚持不肯让步。(不肯接受现实)

梦是由象征和隐喻构建而成的,隐喻是绝妙的表达工具,但我们却用它来欺骗自己。例:如果一个学生要面临着考试,问题很清楚,他需要鼓起勇气,运用常识来面对它。但如果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着逃避的因子,那么他就可能梦到自己身处一场战争之中,正在打仗。读后感·他将这个直白的问题隐喻化了,于是便觉得有足够的理由来感到害怕。他也可能梦到自己正站在一处深渊的边缘,必须往回跑才能避免掉下去。它不得不设法产生这样的感觉,以此作为一种逃避的策略。一种回避现实的形式。通过将考试比喻为深渊,他完成了自我欺骗。

梦有很多种形式,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是一处个人生活方式的薄弱点,在面临特定的情形时,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对这些与之相关的弱点进行加固。

因此,梦的解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可能对象征和隐喻进行格式化的解释。即:梦是由个体的生活方式所创造的,源于每个人对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解读。

每个人的象征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梦,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时它给人留下来的心情及其对于整个生活方式的适应方式。相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0】

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著述此书,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们,正确面对缺陷,处理人生问题,避免人生失败。他认为人生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而对这三类问题的错误回应,是由于人们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解读,从而树立了不恰当的人生态度,最终导致不当行为。作者指出,人类从出生就开始对人生意义探索,从出生就想弄清楚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成人中的失败者,大部分是因为在童年时期没有对人生意义形成正确认识,并让这种错误一直发展。之所以没有对人生意义形成正确认识,树立正确人生态度,是因为人们为了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走上了歧路,不是通过发展与人合作的精神,而是追求不合理的优越感,如战胜假想敌,诋毁别人或自我中心。

推演至此,作者进一步十分明确指出,只有学会与人合作,为人类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才能形成正确人生态度,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即“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这其中与人合作在童年时期就要得到培养。如果没有在童年时期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容易误解人生意义,不会发展责任感和独立性,就无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场所。在家庭,母亲首先要让孩子信赖她,然后将这种信赖延伸到父亲身上,再延伸到整个社会。父亲要关心妻子,与妻子合作,共同承担养育孩子任务。父母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宠溺或冷落任何一个孩子。在学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谋生的'本领,还要教育孩子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教师要和学生亲密相处,警惕自己对孩子思想的限制。总而言之,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中的一员,让其成为人类平等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今后才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处理好职业,交际和婚姻三大事情,才可以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自身就不再有自卑和挫败感。

掩卷而思,有些想法不禁涌上。

一、人的精神为肉体运动指明方向,肉体反过来会影响精神。那么,对待孩子的行为要谨慎。当孩子行为出现错误,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想方设法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它有什么目标,承载什么情感。只有越了解行为背后的目标,才能越容易和孩子发生共情,从而更好帮助孩子改正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最终引起行为的真正改变。

二、作者提供了两条理解一个人的途径,早期记忆和梦境。梦的解析,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比较难操作,但我门可以通过自己或他人的早期记忆,更好觉知自己和理解他人。因为“记忆都不是偶然存在,每个人都是记忆认为有用的东西,并用记忆告诉或提醒自己。”我门可以依据早期记忆,尝试判断人对自己地位的认识,如是否弱势,是否安全,是否受到重视等。(以后孩子谈对象,可以给他建议多多了解对方儿童时期的早期记忆,呵呵)

三、我门的文化氛围从学校开始就是基于竞争。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恰当的比较,家长的焦虑也往往因此而起。超越自卑,关键调整价值尺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只要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影响他人,我们有承担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责任,我们就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1】

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

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拿盲足世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己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维纳斯”们渴望灿烂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样强烈,异于常人,他们勇往直前的蛰伏岁月都更漫长,一生美丽一次更需要努力与坚持。生物界还在争论依米花是否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场梦,只要足够美丽,在困顿时做一做又何妨?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己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一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的读后感呢?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被每一个故事和人物深深地感染了。阅读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书中涉及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完整介绍,希望您能够从本页所提供的内容中获得一些启示!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思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不禁被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所感动,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信念。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只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本书中涉及的各种思想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传达了许多关于生活、爱情、友谊、家庭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这让我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值得追求的。

总的来说,通过读这本书,我不仅体验了作者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温情,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和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长为更好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3】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罢本书,心里其实并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枚鸡蛋的话,我大概只是浅显地了解到它不像石头一样是实心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但遗憾的是,在我的手中它变成了石头。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来谈谈我对于这本书浅薄的见解吧。

自卑,自卑,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在自己心里抑或是别人眼中应该要感到自卑的方面。只不过有的人在意,有的人不是那么在意。

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应该感到自卑,但往往只有一部分人有自卑感。当人们有自卑感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方法来避免、改变和补偿。没有人能真正接受自己的自卑,因为自卑感是让人难过伤心厌烦的存在,它就像是春天的流感,夏天的蚊子,秋天的冷风,冬天手上的冻疮一样,挥之不去,去而复返。

当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卑情结可能无法完全离开自己时,它会以各种形式和姿态猖獗起来,完全不顾你的努力和付出,那么你可以主动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一、二、三、四,再一次,微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只有少数人有这样好的态度。大多数人会感到沮丧、沮丧、痛苦甚至绝望。大家就像不能自医的医者一样,知道自己的伤情,也拿着手术刀,但是却不能给自己施救。

此时,我们需要知道,世界上有超越的概念。超越不仅仅是让我们改变主意,突破自我。而是让我们在追求理想自己的同时正视现实中的自己,是要想清楚如何为自身添砖加瓦,而不是一味地往上堆砌。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自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因为我经常长痘痘,我不喜欢自己的皮肤像砂纸,我觉的自己自卑。

我开始尝试各种新颖的、科学的、祖传的、奇妙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皮肤,以摆脱这种疾病。可结果是很惨淡的,我的痘痘还是反反复复,我不可能成为那个完美的我,我想至少驱进那个完美的我也好呀。但是那个我就特别老神在在的藏在某个地方,我找啊找啊就是找不到,真的特别气愤,然后就找朋友各种诉苦,朋友当然就竭尽全力安慰我,然后自己就大彻大悟,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好像是在找虐。

真是想的明白,做的糊涂。

那我还要不要找虐了?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有一天不再找虐了,我就跟阿德勒的那个超越自卑的我合拍了,我就不再会被自卑感困扰。

至于完美的我在哪里,我是否能成为她,这已经不足以让我谈论。她不会喜欢的。

当我感到自卑时,我需要超越它。阿德勒给了我一个关于自卑的新想法。我觉得我更了解自己了。我希望我能比以前做的更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4】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我们因为自卑而孤立自己,我们将注定失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与超越》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人际关系处的不好。读完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读完这本书的介绍,作者写了这本书,他的生活经历与之有很大关系。

只有经历过才会写出如此深入人心的杰作。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只有处理好社会、合作、性三个方面,才能对社会有意义。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我为什么没有意义。我很自私。我觉得分享会导致我的东西缺乏。我不知道分享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只有分享,我才能知道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世界是孤独的,自卑的,自私自利的。

我明白了为何我会想要改变,因为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我想得到认同,可是不改变自己的认同又如何能做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别,正确认是人生。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这本书极大地修正了弗洛伊德对泛性别主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这就是人类地位提高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努力改善自身整体状况,进一步探索宇宙,试图更好地控制自然的结果。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上的。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便无路可走了。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最初都是通过感觉来判断自己喜不喜欢。从出生到幼儿,任何负面信息都会给宝宝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人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

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会激发每个孩子追求一种优越感。只有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

这些孩子会把对优越感的追求扭曲成对权力的追求,控制他人、利己,或者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对优越性的错误追求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如果自卑情结一旦产生,又不能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是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很容易导致自卑。

相反,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缺点,充分发挥长处,重拾信心。

第二,培养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勇气和胆量,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

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有时候,你的领导,父母,老师说你没有别人好,没有别人有能力,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是他们的错,你可以事后和他们一起判断,为自己辩护。

对人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对于爱情,真本书也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有当两个人看到彼此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他们才能有真正的合作意识。只有当给于对方的爱大于对自己的爱时,才是真正的爱。这本书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奉献精神,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只想从恋爱的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忽略的对方的感受。

那么很长一段时间,对方会放弃对你的爱,因为他无法从你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爱。爱情是奉献的。爱一个人就要相互包容理解,努力做成你们各自想要的样子,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为一个人去改变未必是件痛苦的事,只要不是世界观的问题,人们性格都是有差异的,只有相互改变一点,互相努力满足对方,这样双方都会觉得幸福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5】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平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6】

阿德勒教给我的人生智慧与教学启示

花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心理学畅销书看完了。合上书,作者举例说明的各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不少的收获。这本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人类心理学的先驱的顶峰。

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磨难颇多,阅历丰富,著作颇丰。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不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但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只要我们需要超越它。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正确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本书从各个方面出发,向人们阐述怎样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我灵魂的更深刻的洞察: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每个人都渴望向更高的方向前进。有了这种自卑感,人们会紧急采取行动来弥补。

大多数人的方法不是直接面对问题,而是通过培养另一种优越感来麻痹和欺骗自己。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多,人们处理困难的方式不是面对面解决,而是逃避,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提到的优越感是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得。通过与人合作、奉献社会而获得的优越感并不是错的,而是全人类所追求的。

这本书所呈现的案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让我对原来难以忍受的某些人的一些行为多了些理解,更能接受:许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经历、形成的生活模式造成的,他们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是符合逻辑的。比如哗众取宠者,他们或许只是小时候被宠坏了,进入社会后他们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所以很难***再是焦点的生活,所以就奋力卖弄,其实只是想多一些他人的注意;而不合作的人也许还认为只要自己不合作,就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比如说懒惰的人,也许只是想以“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作为逃避现世困难的借口,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某些人,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许走上了犯罪道路,做一些常人不敢去做、不会去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自卑。比如说,我***很低的自我评价,***自我否定,反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复肯定。如果没有周围人的认可,我就会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转而很颓废的生活;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让人羡慕的身高,所以我试图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学习上,我自认为不努力学***以比别人优秀,而结果离预期很远……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需要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更进一步的直面人生。

我不应该太过于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并从中获得满足,这样就足够了;我转变了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我开始认真学习,通过自己的汗水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会有自卑感。这需要孩子们周围的成年人给予正确的指导。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看法会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母亲不仅要让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还要培养孩子学会平等地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父亲也同样重要。

他必须以平等的精神和妻子一起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友谊和爱情。另一方面,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相当于孩子的父母,在本书中,阿德勒对教师的评价很高:“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其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孩子,老师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因为童年的错误和成年的失败是一样的。那些不学会合作的孩子在他们的晚年很难成功。

教师要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合作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对准教师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犯错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责备处罚,而是应当帮助他找出最初的错误,并积极去改正;在创设班级氛围时,要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三种容易出问题的孩子:

身体缺陷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三类孩子。我们应该经常和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今后,我们肩负着为儿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重大使命。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从而取得成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贡献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7】

课程名称:政治人类学

专业:11级工商管理类

姓名学号:

时间:2012年12月30日

摘要:《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别,正确认是人生。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这本书极大地修正了弗洛伊德对泛性别主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关键词:自卑、自卑的影响、超越自卑、奉献、合作

全文共十二章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来看,分别是1—3章总体介绍生活的意义以及自卑感和优越感的产生;4—5章是展现生活模式的两种方式,即记忆和梦;6—7章介绍了影响人的生活模式的两个因素:家庭和学校;8—9张是针对犯罪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青春期的引导进行建议;最后3章重申“生命的三种使命”与第1章相呼应。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该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开篇作者便警示读者“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在作者看来,生活的意义便是奉献,人们是通过三种使命:职业、同伴和性来达到为这个世界、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的地位感到满意,人们一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这种感觉出发。这种摆脱自卑也可以看作是对优越感的追求。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常识,但每个人的优越目标都是个人独有的。个体优越性的目标决定了个体对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赋予了生命方式。正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个体的差异。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围绕着生活模式展开,引导读者如何从梦和个体早期的记忆中探究其生活模式,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了学校和家庭对生活模式的影响。最后,以青少年个体行为和罪犯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对生活方式和个体优越目标的早期干预来预防这些问题。在书的最后几章,阿德勒重申了合作在事业,友谊和婚姻中的重要性。

作为阿德勒的代表作,这本书很好地展示了他个人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同时也给读者以无限的启迪。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所体验到的最大的感受便是“每次读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人格心理学类的书籍,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在“解剖”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而最先被“解剖”的便是自己,其次是自己身边的人。当然,这些著作也为我们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通读完本书后,我有很多感受,现总结如下:

一、 什么是自卑及自卑对人的影响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卑,担心自己笨拙,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种不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防御形式,如嫉妒、猜疑、害羞、隐居、自欺欺人、焦虑、紧张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自卑感是在自己内心作比较。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

但如果我们处理好了,我们就会超越自卑,寻求优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展成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此外,自卑很容易侵蚀人们的士气,就象湿了的火柴,再也不能点燃兴奋的火花。然而,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结中的人,不仅会失去心理活动的平衡,还会诱发生理紊乱和病理变化。

二、 如何超越自卑

首先,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是通过比较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而产生的。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如别人。此外,自卑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总结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

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文章中提到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

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

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

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一个人,你不必和别人比身高,因为世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也没有人和你一样高。你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不能成为像某人。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点,就像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点。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

因此,要超越自卑,不要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你永远无法以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即使你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你也不必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

(1) 先天遗传因素:天生智力出众,非常聪明,或天生具有一定方面的天赋,如莫扎特、牛顿等。(2)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

(3)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4)机遇,偶然性等。因为(1)我们没有自卑感,因为这种因素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意志决定的。

因为(2)我们大多无能为力。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对我们有利的环境,我把它归结为(3)主观努力。为了(3),我们可以尽力。因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感,而应该是一种动励感。至于因素(4),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

“机会有利于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4)归因于(3)。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三、 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认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来自家庭和学校。在作者看来,在最初的四五年里,人的心灵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人格的基本脉络便已经形成,同时个体严重生活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期间获得的。这就决定了家庭和早期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最初的影响。

如前所述,人类超越自卑的最好方式是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必须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学会合作。首先,父母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应该善于合作,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要体现母亲角色的母性和父亲角色的责任感。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

正是从他们的身上孩子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样子。同时,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会对其性格等产生很大的影响,长子通常受到大量的关怀和宠爱,他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一旦有较小的孩子出生,他便会觉得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了,如果这时候他不会懂得与较小的孩子合作分享,由此引发的自卑感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同样对于次子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带来的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合作培训,防止他们回头。

同样,学校教育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设定这样一个教育目标。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为自己思考,也要教会孩子为他人思考,让他们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幸。教师扮演着和父母类似的角色,他们应该对孩子们的合作程度进行观察,并通过努力增进其合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可以说,学校不仅起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对孩子们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对家庭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充或修正。

所以阿德勒在书中说:“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四、 奉献合作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本书开篇就强调:“人类的生活必须有意义”,而这个意义便是奉献,奉献很大程度体现在合作上。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居住在贫瘠的地球上借助其提供的资源得以生存和成长。

如何延续人类这个种族,延续人类的文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种贡献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之上,因为只有当我们坚定对他人奉献的想法时,才可能出现公平的合作。 职业、种族和性别这三条系带将人类联系起来,同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利用着有限的资源,但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这种分工是由于人类的合作而形成的,经由分工,我们将不同的能力组织起来以对人类共同的幸福做贡献。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而不愿意在人类的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别人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或者只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地球上生存,那么人类将不可能生存下去。此外,同伴关系作为种族关系的一种延续,它也是要求合作的。

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为了抵抗自然的灾害以及存在的危险,人类必须以群体的形式通过合作来壮大力量从而生存下来。这种与同伴合作关系的最早的训练也**于家庭和班级,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了。 此外,人类的延续离不开生命的延续,而生命的延续是由社会中的夫妻来完成的。

在书中,阿德勒在谈及家庭对孩子“生活模式”的影响时谈及到了夫妻婚姻状况以及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在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中,他再次谈论了夫妻的话题。在作者眼里,情侣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合作的,一夫一妻制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点。阿德勒不同于弗洛伊德,他并不将爱情简单归因于一种在性的驱力下的本能。

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协力合作的工作,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没有人会心平气和地忍受低下的位置,伴侣必须是平等的,而且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我们不能只图安逸或者只想逃避责任。

五、主动寻求合作

在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儿童或罪犯进行辅导时,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企图改变其“生活模式”,而改变的第一步便是主张其与周围的人合作并培养其对别人的兴趣,激发他的社会意识。这时总会听到这些生活出现困难的人们说 “可是别人对我没有兴趣啊”,首先我们必须要体谅他们,因为这些表现出行为问题的人追根到底都是由内心世界强大的自卑情结造成的。那么这时候为了让其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必须鼓励他去主动寻求合作,由此以来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同样的,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需要主动寻求合作的。比如当你需要将一箱很重的饮料搬到五楼时,假设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分多次完成工作。一般善于合作的人会主动去寻找帮助,而孤独的自卑的人则会一个人将其完成,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没有兴趣,他也对别人没有兴趣。

每个人都具有合作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要通过训练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我们需要随时具有合作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当然我们也要主动的去寻求合作。

结束语: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的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建立——将自己能量放在与人合作、对他人感兴趣以及奉献他人的地方。

当我读完这本书,在翻看自己所做的一些记号和笔记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关于在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远远不止以上的几点。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方面,还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学生工作方面。真的好像我之前在文章中所说的一样,就像是把自己“解剖”了一遍,发现了自己的合作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如果有时间,希望能再度细细品读一下这本书,相信又会有不同的收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8】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

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事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

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

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

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错误观念将逐渐渗透到社会、职业和婚姻中。

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怎样才能使头脑有正确的想法,使我们的身体正确地执行它们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

人类总***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教育也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和我们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

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

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可以上大学找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9】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

当孩子们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他们就会产生神经质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性的形成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摆脱自卑。这就像不断提高你的自尊。我非常赞同**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他会比他的同龄人更渴望超越自己。

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一个人一般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目标的真实意义,它常常是潜意识的,但个人却能借此产生一种动力和优越感。同时自我放纵于优越感,麻木、抑郁、逃避,并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感,以至于一事无成,容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应该做的是澄清错误认识,消除自卑情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还要发现自己的优点。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比较,这样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二,培养自信心。

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树立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对抗自卑,战胜自卑。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了别人的点评,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地改正和进取,使自己变的更好。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对于自卑这一心理,虽然对于每一种心里我们都应该有肯定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挫折,经历无数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优秀,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心态,调整它来克服它。但同时,笔者也指出,每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自卑感,关键是正确认识人生。所以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使他们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0】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孩子们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的借口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神经质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所有青春期的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而造成的。青春期只是一个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和创造性的答案的机会。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最初都是通过感觉来判断自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

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

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正确对待自卑心理。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