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观后感6篇

姐姐观后感6篇。

在观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精彩的情节会一直在脑中回放。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深入我们的内心,每当我们观赏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有条理的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锻炼思维能力,你感觉对写作品观后感毫无头绪吗?经过搜索整理,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呈现“姐姐观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姐姐观后感 篇1

不得不说这本书看到600页左右的时候我是非常愤怒的,还说要写长评来发泄一下。现在读完了,感觉怅然若失。安娜啊,安娜……这个早熟又坚强的女孩就这么突如其来的死了……

在人物上,开始莎拉是整本书我最不能理解的人,看到安娜说我爱她,是我在读到一半是,最心痛的话。但她在法庭上最后的独白,让我对她有了改观,这件事情设身处地的想,不论是谁遇上,都是艰难的决定,她也是个坚强的女人,16年的煎熬也没能打垮她,值得敬佩。

父亲布莱恩,性格里有一些懦弱的部分,很多时候都只能沉默,但是他对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宽厚的爱。

哥哥杰西是安娜的避风港,特别喜欢他说的:老妹儿,欢迎来到黑暗的世界~

凯特是整本书心理描写最少的人,但她可能是所有人里最复杂的一个,她当然不想死,但是她对安娜的爱,让她希望安娜自由的享受自己的人生。

坎贝尔,他和安娜在性格上有些相似,最开始是为了出名,但是渐渐的认真的帮助安娜,最后两人在车里的谈话,“十年之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很让人欣慰。每次看到他和茱莉亚言语交锋,都在心里呐喊:你俩快在一起吧!哈哈哈哈

最后总结,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姐姐观后感 篇2

同学们都说阳光姐姐的书十分好看我就买了几本看看。

前几天,我读了阳光姐姐伍美珍新出的书《巧克力味的暑假》。说实话,实在是太好看了。文中的女主人公项心仪在这个暑假里尝到了毕业后独特的滋味。因为毕业之后,将要和曾经亲密相处了六年的三个好朋友分离了,其中一个还要到外地去读书,心里难免会感到有一丝难过与孤独。但可幸的是,在暑假里她又遇到了新的朋友与同学……,所以说,在这个暑假里,她尝到了犹如巧克力一般苦涩而又甜美的滋味。另外,这本书也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叫做《我班女生爱打人》。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钱青毛是一个有时胆大有时胆小的男生,而且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刺探同学的隐私。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被他们班的女生“欺负”,甚至还试过躲到WC去躲避女生的追打。当我看完这个故事时,心中难免会对钱青毛有一丝同情之心。在我们班里,几乎没有这样的女生。

除了读《巧克力味的暑假》,还读了《六(四)班的追星族》。(四)班的同学都很喜欢追星,如:卢竞喜欢飞海轮里面的吴尊,黄小月喜欢S。H。E,宁佳心喜欢张韶涵,华汪德喜欢刘谦等……后来,他们班的人看了刘谦的表演之后,大部分都很喜欢刘谦,有的人甚至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时说6000=刘谦。卢竞和他们班的一些人喜欢买明星杂志,结果有一天,她的杂志被她妈妈发现了,她妈妈把她的杂志。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令我有最大感触的是《六(四)班的追星族》,在故事中,“丸子军团”的女生们都是怀着一种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的性格。她们活泼可爱、情感丰富,她们有着自己喜欢的偶像。不过,在这个故事中我除了读到她们追星的有趣情节,还体会到了爱的多种质感——当我们沉浸在对偶像崇拜的浪漫情怀中时,我体会到了更浓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默默付出的更加厚重和质朴的爱。

最后,我期待着阳光姐姐的新书再次出炉!

姐姐观后感 篇3

这个暑假,妈妈为我买回了一本阳光姐姐作文派系列的蓝色风铃的絮语,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好词佳句,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文杰小小狂欢曲之争吵》结尾的话语: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努力做到取长补短,我们才能够变得更优秀。是呀!在学校,大家总因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相反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身上的优点,却是最值得大家学的。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缺点多,不能像别人一样拥有成功的喜悦。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正如缺陷,只要我们学会欣赏,我们就不会沮丧,因为我们正是那上帝特别喜爱的苹果。

我记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将心比心》,把他人拿来做镜子,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别人的缺点反省自己。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学会欣赏也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欣赏是一种情怀,欣赏是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懂得欣赏的眼睛才能发现美。因此,懂得欣赏的人是幸福的。欣赏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值得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弱点。学会欣赏,就要时刻看到别人的优点,让别人的优点自觉地成为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你便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自然也懂得欣赏。

同学们,让我们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无论他是成绩如何的差,还是身体缺陷,都不要以异样的目光去看待他们,也不要去瞧不起,或许他们也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姐姐观后感 篇4

读这篇比较慢,因为我觉得不能读快,读快了,就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这是一篇散文式的`小说,散文的语言,小说的结构,散文的细笔,细细的描述,得细细地品味。

小说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姐姐。好喜欢好喜欢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有个性,有能力,有胆魄,有审美,有主见,美丽善良……太多的好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她。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有读着《射雕英雄传》,想着我喜爱的黄蓉一样。这样的姑娘能娶回家,该有多大的福气呀!

然而作者让她消失。情节就在找姐姐、忆姐姐中缓缓铺开:春夏秋冬,慢慢姐姐的气息。姐姐才是“我”的亲娘。同是孩子的她却承载着父母般的责任:千辛万苦,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点点滴滴,日常琐碎夺去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春。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一手把小弟弟从出生带到读大学,照顾生病在床的妈妈,照顾奶奶,盖新房,自己辍学,上班……姐姐的离开,是为了找回她失去的一切,重活一个自己。

这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家庭!可是有了“姐姐”,一切变得那么美好!

从来没有这么喜欢一个人。感谢作者的塑造,却又怪作者的笔,干嘛让她消失呀。

失去了才懂珍惜,才有寻找,才有回忆,才有反思,才有后悔。珍惜身边的人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像小说中“我”那样春夏秋冬地满世界寻找!

姐姐观后感 篇5

在这本《我的姐姐不一样》的书中,叙述着卡罗的姐姐是个智能智障,虽然别人都会嘲笑她,但她不在意,而卡罗却很在乎,他只想赶快摆脱她,有一天,姐姐真的走失了.然而卡罗一点也不高兴,甚至开始对她的种种产生回忆而伤心哭泣。

看完这本《我的姐姐不一样》,让我内心震憾很久,因为从未能体会在面对智障儿家庭,他们的心情是一种无奈,他们无法选择,更无法摆脱的内心煎熬,只能默默接受,再加上外人异样眼光,这种不安无形加深刺痛智障儿亲人。

书中令我佩服的有妈妈奶奶,他们坦然面对现实,不因家有智障儿,而自怨自哀,更不因此将泰莉深锁家中,反而希望卡罗能带泰莉出去走走。

让我们再谈谈卡罗,其实卡罗并非心已枯干,只是反应出一般面对智障儿的无奈不解.尤其是引来玩伴的嘲笑,旁人的侧目,第一个反应就是能摆脱他,甚至希望他不是我姐姐。

由此知道家有智障儿,亲人要面对不仅智障儿的事实,又要如何克服踏出门的勇气,接受我的姐姐跟别人姐姐不一样,她虽然较年长,却无法跟别人的姐姐一样,照顾弟妹,指导弟妹,只有被人嘲笑,那种讨厌又放心不下的心情,每天不断的上演,回想之前得我,看到重症病童或智能智障者,我竟然用无知,可怜的眼神看,内心毫无感受,说到此真是惭愧.而现在的我正在学习爱、关怀、接纳,因为我知道对于重症者或智能残障者,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的爱,唯有内心充满爱,你会发觉这些重症病童,智障者都是我们的亲人,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来关怀学习接纳他们。

因此,了解智能障碍者的不一样,才能发掘智能障碍者的优点,因为他们如同天使般的纯净,即使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内心的善,丝毫不会加工隐藏,相比之下,我们可复杂多了。

.总之我的姐姐不一样一书,给我启示很深,让我对于重症病童,智能障碍者的看法彻底改观,我也能以真诚的心看待他们,更能以感同身受来了解,尊重他们。

姐姐观后感 篇6

我有一个爱哭鼻子的姐姐,你要问我从记事开始一直到现在,她一共哭过多少次呀?晦:用电子11“算机也难统计出来,说一句刚学会的成语,就是不计其数。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讣姐姐看着我。本来,我这个五六岁的小技娃,还得有一个人照顾着。可万万想不到,有时候姐姐身上爬个小虫子什么的,就吓得哇哇直哭,还得我这个妹妹给她抓下来,再哄她不哭。这可倒好,姐姐看妹妹。成了妹妹看姐姐。当我们都成为小学生的时候,姐姐

“哭的事件”不断发生c本子、笔丢了,哭;体育不达标,哭;考试得不到第一,哭……哭、哭、哭,哭得同学们都叫她“悲剧演员”。说也真怪,姐组的哭还真管用。当她哭完之后,本子、笔不丢了,体育达标了,考试次次都第一。在小学升初中时,姐姐中了全镇毕业的“状元”。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别的同学都欣喜万分,可姐姐却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抽泣起来。原来是她舍不得离开小学的校园和老师啊。

升入了初中,姐姐哭的次数少了,但是有一次哭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在姐姐被评上四平地区“三好学生”以后当她把奖状拿回家时,全孩子一定要罚姐姐演一个精彩节目,叫;;她当着大家的面再“哭一场”。蛆姐被逗笑丁,不一会儿,姐姐真的趴在炕卜哭了。这哭是激动的哭,也是我到写这篇作文为止,发现的姐姐最后一次哭。这回,你知道了吧,我姐姐就是这样一个爱哭鼻子的人。她在哭声中清醒。在哭声中成长。我姐姐这样爱哭,你也许会担心:

她的模样一定哭丑了吧?不2姐姐越哭越美丽……

Gz85.coM编辑推荐

我的姐姐观后感(经典6篇)


您是否了解“我的姐姐观后感”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生活中,优秀作品让我们受益无量,看到好的作品,我们会萌发出很多感悟。在观看完之后,我们可以撰写一份观后感来记录这些想法,写作技巧的提升可以在写演讲稿时得到展现。你有没有为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发愁呢?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1】

或许,天灾,人祸,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个大大的灾难,悄悄降临。一场意外的车祸,带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一边是她神之向往的北京,一边是相依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坟地,泪如泉涌。

安子恒,她的弟弟,从小就经历了至痛之灾。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对父母的依恋与怀念。哪怕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也被真诚地打动,一个幼小的心灵,本该在父母的怀抱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睁着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没有繁星,没有光明。

留一盏灯,为你断后。

“长姐如母”这四个字,是责任、是义务,是人生标签里一生的烙印;从一个粉肉团子降生开始,忍让就流淌在时间和生命里,需要用一生去践行。每个人都觉得,姐姐,就该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牺牲,而事实上,生活里确实不乏有这一类人。我也听过不少我爹妈讲他们姐姐和作为姐姐的他们的付出。

影片里有一个画面,让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枷锁。最后的画面,停留在因为没有底座的缘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摇晃中找到支撑续而在时间的`流逝里渐渐趋于平稳。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2】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3】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姐姐)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姐姐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姐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姐姐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找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姐姐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姐姐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姐姐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姐姐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表现姐姐的伟大、无私,但是过于夸张,不过想看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看,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子枫妹妹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

你喜欢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讲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车祸后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相信不乏以下几个原因: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欣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欣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相信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后要承担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也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然。

图片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承担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历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然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个角色,不仅仅是女儿,是学生,有时也是老师,是朋友,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5】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焦急。

你喜爱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叙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受车祸后在亲情与抱负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信任不乏以下几个缘由: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观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观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信任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始终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力量后要担当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或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稳。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稳的心中始终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担当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始终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受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似乎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旧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许多个角色,

不仅仅是女儿,是同学,有时也是老师,是伴侣,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6】

致敬所有的姐姐们

姐姐:“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弟弟:“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但当我看到《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时,便下定决心要去看。因为,我也有一个弟弟。我想看看电影中的姐姐和弟弟。

《壹》

《我的姐姐》可以说得上是一部温情电影。张子枫主演的姐姐安然,从小和父母关系淡漠,十分独立。刚刚大学毕业,在医院当小护士,和男友一起备战考研,同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而这一切都被一场车祸打破了。在车祸中,父母双亡,留下从未见面的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安子恒。弟弟是爸妈在安然上大学后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父母的葬礼上。安然一个人蹲坐在地上烧着纸,弟弟被幼儿园老师送来站在外面,两人对望着。葬礼后,家中长辈让安然照顾弟弟,因为年幼的弟弟什么都没有,而安然还有父母留下的一套房子。最初,安然是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在安然看来,自己上大学后,从未花过父母的一分钱,与安子恒更是从未谋面,凭什么父母双亡后,刚刚毕业工作的她,面临着考研升学的压力,就要承担着养育弟弟的责任,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她一边带着安子恒,一边找合适的寄养家庭。看到弟弟,她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因为是女儿,而那个时候又是计划生育,父母让她装瘸子,被街道办事处的人发现后,父亲打她,她激烈反抗的场景。当然也有和父母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光。童年的她异常坚强、独立。上大学后,她更是长期在外,独立生活。而弟弟安子恒从小被父母宠爱、呵护。最初,弟弟对姐姐也是十分抵触的,把饭菜故意洒在姐姐的床单上、搅乱姐姐第一次在男友家的露面。

《贰》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相处下,他们渐渐有了感情。一次,在地铁站里,弟弟上完厕所后,出门却看不到姐姐,他在地铁站里一边哭着,一边焦急寻找。而本打算离开的安然悄悄看到后,还是忍不下心,最终留下了。

再后来,安然在与父母车祸相关的司机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寄养家庭,却被姑妈借口弟弟有暴力倾向搅黄了。在那时,安然面临着考研、工作的各种压力。她的高考志愿被父母由北京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改成川内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她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护士工作,所以她想考研去北京。另外,她又与相恋5年的男友分手,而接管弟弟的舅舅明显不靠谱,姑妈家里也有难处。这一切都让安然无所适从。

《叁》

小孩子有时候是最懂事的。弟弟知道姐姐想要去北京,他不想拖累姐姐。一天中午,他主动找到被自己用球砸到的小伙伴,悄悄拿门卫室的电话,给寄养家庭解释自己没有暴力倾向,愿意去寄养家庭。当安然得知后,来到幼儿园,问弟弟为什么要这样做,弟弟没有吭声,任姐姐打自己。安然跑出教室,一个人哭泣着。这一幕,可以说是最感人的地方。隐隐中的亲情在此刻得到升华。

之后,安然毅然辞去在医院的护士工作。离开之际,看到自己曾照顾的孕妇正被送到上级医院。安然一路狂奔,去叫住孕妇的丈夫,建议保大不保小,但是这一家人没有听,留下了2个女儿。安然和在医院碰见的姑妈一起回到家中,姑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作为长女,她为弟弟――安然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大学、工作。最后告诉安然,以后的路让她自己走。听到这些,安然哭着吃完西瓜,站起来向姑妈鞠躬离开。

在她去北京前,去寄养家庭看弟弟安子恒,寄养家庭希望她签下永远不再看弟弟的协定,在那一刻,安然犹豫了,停笔了。她冲出门外,拉着弟弟安子恒离去。我想:或许在那一刻,安然理解了姑妈,也释怀了自己。安子恒是自己的弟弟,她是姐姐,意味着往后余生,她要照顾弟弟,带着弟弟成长,不论风雨,永远都是一家人。

《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受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妈,作为姐姐,“长姐如母”,一直扮演着牺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这现实,刚出社会的她又有什么错呢?弟弟,更是没有错。又该怎么办呢?所幸,最后还是在亲情的感化下,安然选择照顾弟弟。因为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亲人了。安然难以舍弃、割裂。这让我想起了《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对于樊胜美的处境也多了几分理解。因为亲情,难以割舍,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挣扎中。

惟愿世间沧桑,尽管痛苦、难过,人间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观后感


如何避免观后感写作变得枯燥乏味?

欣赏一部令人满意的影视作品并不容易,但从观后感中我们可以理解自己在作品中体验到了什么。观后感是观众对作品的评价和喜好,也是对作品的鼓励和赞赏。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有价值的资料:“我的姐姐观后感”。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细节,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1)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受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绽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讨论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呈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假如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看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许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担当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预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预备的午饭。渐渐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靠,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急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月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旧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连续读书,反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爱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当的,因为我们永久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久无法割舍的,更是永久要珍惜的一种特别的情。

愿将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快乐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将来要一起度过。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2)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我的姐姐》。

开始对那个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无情,对于已经出车祸死亡的父母,看不出丝毫的疼痛和难过,对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视多嫌……

边看着电影,我内心边感叹,现在的多数独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没有任何亲情的地步!——这部电影到底是宣扬什么呢?这种表现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导演意识到了吗?拍这种电影,人们还花钱前来“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见中,勉强自己继续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时受到的伤害,来自父亲的“笋片炒肉”,就是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做父母的他们竟然对外声称“女儿有小儿麻痹症”。

在父母,特别是父亲格外“照顾”的童年阴影下,安然长大了,考上大学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在她不断自立自强的步伐里,情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以至于生死都难以弥合她曾经受伤的心。

她当年考上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父母却私自为她改了志愿,导致她更加恨父母。

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做护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挤和轻视,她活得半点也不开心。所以,她觉得考研继续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学习。这样,在父母离世的情况下,弟弟需要人照顾,她边想找合适的人家领养,在这个过程中,兄妹俩的情感在渐渐加深……

当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为了姐姐能够心无挂碍地到去北京学习,主动说出自己要跟别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给了领养他的人家。

在即将去外地学习之前,她买了弟弟喜欢的足球去看望他,当弟弟的养父母要求安然答应从此以后不再见小弟弟的协议上面签字时,安然拿起笔准备签名时,突然丢掉了。

她泪流满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离开了他养父母的家……

兄妹俩在草坪上流着泪踢起了足球,整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脸,哪怕以前她与爱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没有看见她笑过。

电影结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句号,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最重要,真如老人们说的“亲人之间是砸断骨头也连着筋”的。

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是是非非存在,都会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亲情是最最坚固的!

比如,当年的宋美龄和宋庆龄之间,当年蒋介石一直想杀害宋庆龄,倘若没有宋美龄的保护,也许宋庆龄早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边的故事,亲情间不管曾经如何纷争、吵闹,大多数最终还是胜过其他关系的。这或许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义吧!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3)

心得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dé,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21年我的姐姐观后感及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我的姐姐观后感及心得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2021年我的姐姐观后感及心得

生活影响着人,改变着人,也成长着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值得一观!

没有华丽的煽情,却让你的眼泪忍不住迸发。没有明星的站台,却吸引你的视线目不转睛。没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感到情不自禁。一个真实简单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两代姐姐”在面临现实抉择面前不一样的挣扎。整部影片真实感人,直刺人心,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泪腺分泌,引发共鸣。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现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发生车祸,双双亡故的情况下,是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生活独立,从而演绎出一系列的亲情故事。这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主旨。

女主角张子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在校学生,去年暑假出演这部片子时只有十九岁,但她确实将姐姐这个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个桀骜不驯,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点不通人情,冷漠疏离的独立女性。父母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想生一个男孩,硬是骗街道说女儿腿有残疾,希望获得一个二胎的生育指标。最后终于心想事成,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几岁。在女儿高考毕业时,本来她可以考上北京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将来出来当医生。父亲却偷偷地改变女儿的志愿,让她最后上了四川当地的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结果女儿大学毕业当了护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让她不远离家乡,早点工作,赚钱养家。

从姐姐和弟弟的回忆对话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对两个孩子的偏爱,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红烧肉,姐姐想起的却是爸爸的“竹笋烧肉”,在街道办工作人员来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残疾时,爸爸对女儿不愿意装瘸子被揭穿而表现的愤怒至极,进而狠狠地教训女儿。这种家庭境遇也培养了姐姐从小就追求生活独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为一场车祸而改变。影片伊始,就是灾难现场,告知观众故事的背景。这时的姐姐已经是医院的护士,正在和男朋友积极准备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读研究生。祸从天降,父母双亡。一个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这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与这个原生家庭的疏离,父母更爱这个弟弟,对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实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说明他们对姐姐的“关怀”,譬如将那个房产写在姐姐名下,母亲给姐姐洗头的画面,以及在车祸发生前夕不停的打电话给姐姐,虽然这十几个电话,姐姐最终都没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无法接受抚养弟弟的现实,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个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几岁,除了那一层同父同母的亲情纽带,实际上真正的感情却并不多。现实生活里因为年龄代沟,他们之间难有交集和共同语言。这也反映出当下二胎政策后许多中国家庭正在面临的现实,两个孩子间的年龄差和相处问题。当国家允许放开二胎政策之后,许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

影片里姑妈和舅舅是两个性格反差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赖为数不多的亲人,但是他们也无法给予姐弟更多实质性帮助。姑妈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影片名称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张子枫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实还包括着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当年她与霞姐去俄罗斯红场打工,想挣几个钱时,接到母亲电话,说弟弟孩子即将出生,让她回国帮忙。她二话不说,回到国内。后来,二代姐姐就在她家里长大,是他这个姑妈帮衬着弟弟一家养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还半身不遂瘫在轮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顾。当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轻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样肩负起照顾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两代人价值观明显不同,因此发生了许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个不靠谱的人,吊儿郎当,喜欢打麻将,也没有成家,仿佛钻到钱眼里。譬如,从车祸“肇事者”那里骗来两万元;提出他来照顾年幼的弟弟,从而要从卖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实他是在生活的角落里一直默默关心外甥子女,也是这一对姐弟的亲人。有一场戏,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里吃饭,在宴席结束走出家门时,弟弟突然出现,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声喊妈妈,这让姐姐非常难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丢脸。舅舅是这场戏的始作俑者,他其实也害怕弟弟从此无家可归吧。

姐姐心理上潜移默化的变化是这部电影的看头,也是电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们看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个性,在男友家的厨房她不吃男友递过来的蛋糕导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医院看到医生下错了方子就大胆指出来,没有因为那个医生背景强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龄孕妇冒着生命危险还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车后的大声疾呼就是医生的良知。她温柔,特别是当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时,所有的观影人从心底深处都会有一丝颤抖,伴随着影片的节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绝”照顾这一个“从天而降”的弟弟,她忙着为弟弟找寄养家庭,为此多次与姑妈发生冲突。两代姐姐对弟弟的爱在这里交集并发生碰撞个差异,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说着“本是同根生......”的诗句;姐姐的内心从“不情愿”到“冰雪融化”有一个过程,这也反映出当代女性在现实面前的抉择。最后姐姐给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时,两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后,在寄养家庭那里,对方提出要姐姐签字承诺姐弟永不相见时,姐姐终于义无反顾拉起弟弟的手,开启他们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个道理。影片通过姐弟之间的真实情感,还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伤痛的成长过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择中自我觉醒,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面临的困境等的现实话题抛给观众,发人深思。

2021年我的姐姐观后感及心得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众多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应他“姐姐不会离开你,我们永远在一起”。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取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日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俩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而且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个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许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4)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名为《小王子》的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那时候,我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小王子的故事中的观点和主题。但是,最近我和我的朋友克拉拉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这是我们阅读并探索的第一本书,然后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是《弗兰克林的故事》。

首先,我们必须提及的是这本书的主角-弗兰克林。在后面的章节中,弗兰克林从一个平凡的小龟到成为一个勇敢、聪明、富有智慧的著名人物。这本书的主题是向我们展示了成长的过程,以及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的重要性。笔者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在成长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同学之间的友谊问题,与父母之间产生分歧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些困难并尝试努力克服它们,那么我们将会变得更加敏锐、聪明和在生活中更加成功。

故事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点是弗兰克林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技能,来战胜一些笼中兽的挑战。例如,在一章中,弗兰克林遇到一只毒蛇,它看似有无穷无尽的毒液,甚至连弗兰克林的耳朵都开始充血。但是,弗兰克林没有退缩;相反,他使用自己的技巧和智慧,打败了毒蛇,并最终将其放回了它的家园。这一细节展现了弗兰克林的聪明和勇气的品质,生动地阐述了深藏在心中的能力和勇气。

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细节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世界。例如,在一章中,《《弗兰克林的故事》》中弗兰克林带领一只群落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并以他们的团结和协作自豪。这段文字表达了群体思想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与他人的合作对于我们成功的重要意义。

最后,我和克拉拉必须提及的是这本书的为我们所敬重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英勇。 在这个故事中,弗兰克林从来没有放弃过,总是努力、逆境、坚定不移,在困难的时刻,特别是他最好的朋友凯特被展出后,他在悲痛之中试图帮助她逃脱。弗兰克林选择了勇敢和关心他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我们必须像弗兰克林那样坚定,有目标和追求,并在困难的时刻坚定信念,感到鼓舞和启发。

总体来说,我们非常喜欢这本书,《弗兰克林的故事》以通俗易懂、有趣和有吸引力的方式,深入刻画了问题解决、合作、逆境中的勇气和信念等维度,很好地阐述和描述了成年人和儿童在成长中面对的各种问题。我和克拉拉强烈推荐这本书,希望你也可以尝试阅读并体会其中的精神。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5)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1篇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我的姐姐》。

开始对那个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无情,对于已经出车祸死亡的父母,看不出丝毫的疼痛和难过,对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视多嫌……

边看着电影,我内心边感叹,现在的多数独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没有任何亲情的地步!——这部电影到底是宣扬什么呢?这种表现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导演意识到了吗?拍这种电影,人们还花钱前来“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见中,勉强自己继续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时受到的伤害,来自父亲的“笋片炒肉”,就是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做父母的他们竟然对外声称“女儿有小儿麻痹症”。

在父母,特别是父亲格外“照顾”的童年阴影下,安然长大了,考上大学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在她不断自立自强的步伐里,情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以至于生死都难以弥合她曾经受伤的心。

她当年考上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父母却私自为她改了志愿,导致她更加恨父母。

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做护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挤和轻视,她活得半点也不开心。所以,她觉得考研继续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学习。这样,在父母离世的情况下,弟弟需要人照顾,她边想找合适的人家领养,在这个过程中,兄妹俩的情感在渐渐加深……

当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为了姐姐能够心无挂碍地到去北京学习,主动说出自己要跟别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给了领养他的人家。

在即将去外地学习之前,她买了弟弟喜欢的足球去看望他,当弟弟的养父母要求安然答应从此以后不再见小弟弟的协议上面签字时,安然拿起笔准备签名时,突然丢掉了。

她泪流满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离开了他养父母的家……

兄妹俩在草坪上流着泪踢起了足球,整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脸,哪怕以前她与爱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没有看见她笑过。

电影结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句号,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最重要,真如老人们说的“亲人之间是砸断骨头也连着筋”的。

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是是非非存在,都会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亲情是最最坚固的!

比如,当年的^v^和^v^之间,当年^v^一直想杀害^v^,倘若没有^v^的保护,也许^v^早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边的故事,亲情间不管曾经如何纷争、吵闹,大多数最终还是胜过其他关系的。这或许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义吧!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2篇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两天,很少有看过一部喜欢的电影之后不知道怎么发表什么感想的,究其原因还是这部电影真的比较沉重,感想太多了,却不知从何说起,但又必须要说。

以下可能有轻微剧透。

总体来说:子枫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说是完美了。

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个“姐姐”。

电影本身并不是完美的,电影要讲的问题本来就过于复杂,又或者说这样一部讲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的电影,要在电影中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现实。现实解决不了的,在这部电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电影做到了让这个问题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这部电影我看得极其认真,至少80%的细节我可以说都看懂了。

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尾看到的并非就是命运的终点。反而是从在姑妈家里吃西瓜那段看出来: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也有人觉得电影的最后只是给了一种选择,观众的眼里姐姐会怎么做,那么她就会怎么做,是决定自己养着弟弟,还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种种,都是取决于观众的想象。

客观地说:亲情是纽带,同时也是枷锁,既连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锁住。

可是很现实的是,绝大多数的姐姐都没有电影中的安然有那么多的选择,至少她还可以选择。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单纯的喜怒哀乐。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非黑即白。

最喜欢的也最震撼、感触良多的几句台词:

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她打不赢也要打。

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无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办好事吗?

因为他想一直吃麻辣烫,但我想去大海里冲个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我有时候觉得你更像一个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点认识你的话,会不会爱你多一点,爱自己少一点。

正如子枫《举镜子的女孩》中唱到:

谁会在挣扎中体谅,谁会在灿烂时回望,黑暗中的那个她仍独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惫的.肩膀,也没有人站在身旁。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3篇

毕竟,还有很多人,也如影片中孕妇一般,任人摆布,也不觉得有问题。

谴责这个现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应该明白我们在为什么而发声!

而不是一面树立起一个个标杆,振臂高呼着空洞的口号;一面却对正在深渊里沉浮的女性们投去异样的目光,甚至指指点点。

她们有什么错?

她们只是没有得到过太多温暖的家中长女,只是在一点点爱和巨大的痛苦中挣扎的孩子。

更何况,在现实中,这种挣扎的结果,大多数不会是果断和利落地去断绝什么关系,只会是在挣扎中一点点消磨掉自己决定离开的狠心。更甚者,会谴责自己为什么不体谅父母,他们有没有什么错,只是想要一个男孩罢了。

因为没人能够耗得过掩埋在心底的,看似微不足道、实际大得可怕的,对来自伤害过自己的爸妈给予的爱的渴望。

她们就像正在遭遇一种“家庭版PUA”。

在看这三个地方的时候,我泪流满面,仿佛看到了自己,哭得像个傻子。

我明白“姐姐们”的脆弱和委屈。

太真实了,安然的形象没有崩塌,她只是“失败”了。

她是无数“姐姐”的典型,却也只是一个微弱的个体,“姐姐”的前路依旧坎坷,漫长而艰辛。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4篇

其实最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抖音无意刷到的,通过几个简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电影上映后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样作为姐姐,在面对一些难以抉择的问题时别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绪,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和糟糕。

看过影片,我忘记了思考,也无法思考最初看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脑也处于一片空白。全片贯穿的是满满一屏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与自我间的挣扎,弟弟的稚嫩和声声哭泣。

“长姐如母”这四个字,是责任、是义务,是人生标签里一生的烙印;从一个粉肉团子降生开始,忍让就流淌在时间和生命里,需要用一生去践行。每个人都觉得,姐姐,就该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牺牲,而事实上,生活里确实不乏有这一类人。我也听过不少我爹妈讲他们姐姐和作为姐姐的他们的付出。

影片里有一个画面,让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枷锁。最后的画面,停留在因为没有底座的缘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摇晃中找到支撑续而在时间的流逝里渐渐趋于平稳。

出影院后,我弟说,大娃娃套着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远护着弟弟,永远会替弟弟遮挡风雨,他又说,感觉我们家没有影片里那么厉害,那么重男轻女。当下,我是有一瞬的无言和失语,续而,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同影片里相似的画面,慢慢的与之交汇融合。

其实整个看片儿的过程里,沉重是有的,却也难得的平静。看着熊孩子在前期各种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冲动,但是又心疼他作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原本该被疼爱宠溺的年纪,生活却充满不确定和随时被“丢弃”的恐惧焦虑;而作为姐姐,时时刻刻挣扎在责任与梦想中,现实梦境交替,是无法细数的令人心灰意冷的过往;

生活里,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点无关痛痒的指手画脚着别人无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触动我的内容是从姑妈给安然挖瓜开始,脑海不停回荡的是“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低沉的话语伴随着好似陷入回忆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着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条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进心口,也许正是这种言语和情感间隐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间“共情”。看着泪水一颗颗砸落在碗里,再被重新吃进肚子里,内心酸酸涩涩的皱巴巴难受。

“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再听到姑妈对安然说这句话,我突然庆幸安然终于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我不知道这句话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时此刻我想把它理解为是姑妈愿意给安然的一次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安然,没有绝对要按照姑妈为弟弟舍弃牺牲自我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在姑妈说出这些话时,应该也一眼望到了这个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样选择的小姑娘的未来,没有稳固的底盘支撑,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时一样,注定飘摇、零落一生。

女儿,是多少家庭里一个无可奈何的意外,而儿子,才是父母间的爱情、进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间的爱。

“你是姐姐,得让着弟弟”。这句话,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时光里?充斥在多少无可奈何的回忆中?通过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这个答案无解,我没办法写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后,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随着影院的灯照亮的瞬间,我仓惶起身离场,匆忙的逃窜,是我当下最本能的行为举措。

其实,每个人都是全新的个体,每个人都很无辜,弟弟年幼、很无辜,姐姐生为女子,同样无辜,没有人可以选择父母和家庭,这是身为子女的被动。所以,其实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种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别歧视,天生不幸,那么活着,心中也充满悲怆,试问一个心中没有爱与温暖的人,如何带给身边人爱与阳光,一代代人的悲剧,真的不要继续延续下去,不会没有人喜欢女孩,所以,让所有女孩都从出生开始就做一只单纯的小天使,“强买强卖”的买卖真是无聊又伤人。

“你是好人,却不一定每一件出于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后得到正解”;希望每一个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给予好的选择、有爱也有关怀。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5篇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6篇

电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锁定清明假期票房冠军的同时,打破包括中国影史清明档剧情片票房纪录在内的7项影史纪录。

作为一种陈旧的文化枷锁,重男轻女不仅让姐姐们在家庭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也让姐姐们承受着更多的负担和压力。在一些父母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代价论:儿子能够完成血脉延续的任务,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让儿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牺牲都是必要的。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种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家里重男轻女,姐姐从小受尽委屈。为了帮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资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装残疾人;为了让姐姐早点毕业结婚养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读研的姐姐,憧憬着逃脱文化枷锁的束缚、展翅飞翔的美好图景;然而,父母车祸双亡,相差20岁的年幼弟弟需要抚养,让她面临着艰难抉择。

究竟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仅承受着原生家庭遗留的伤害与痛苦,也面临着世俗的眼光、亲属的施压。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姐姐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不认同,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经在她脑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过戏剧冲突的方式,呈现了急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究竟是成全自己,还是长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尾;不论做哪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有的选择即使现在不后悔,将来或许也会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选择题。在现实生活中,难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即使是姐姐带着弟弟去北京读研,也会面临着经济压力、无人照看、入托入学等现实困难。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击中了现实痛感,也在于它带给我们的讨论和反思亲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缘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动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打破文化枷锁去实现平等,姐姐和弟弟才会生活得更好。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姐姐和弟弟同样需要爱的救赎。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7篇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的是父母因车祸双亡,刚刚长大成人的姐姐被迫承担养育年幼弟弟的故事。

父母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为了生儿子,谎称一胎女儿是瘸子,不惜冒险开假证明。女儿被寄养在姑妈家,儿子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姐弟两没见过几次面,关系冷漠生疏。车祸现场警察从父母的手机里找到一张照片,其中只有他们和儿子,警察只能让女儿出示身份证来查证他们的关系。弟弟的记忆里爸爸是温柔的,还会做好吃的红烧肉;而姐姐的回忆里只有被爸爸责骂殴打的场景。我非常心疼姐姐安然,父母对女儿的漠视与无情,无疑抹杀了女儿的存在,这样极不公平的对待她是极其残忍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无疑对孩子是一种摧残和折磨。

父母双亡,留下上幼儿园的弟弟,因为有血缘关系,家里的亲戚们逼迫姐姐必须抚养弟弟,要她承担起当姐姐的责任。而此时的姐姐正准备考研去北京上学,她想要逃离这个不公平被歧视的环境,想去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无奈被众人指责太自私。姐姐打算给弟弟找一个领养家庭,姑妈不仅多次阻拦,还用自己传统的思想劝阻并且责骂,姑妈认为当姐姐的就理所应当为弟弟和家庭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人生。

关于二胎,很多人觉得独生子女太孤单,想要给他再生一个伴,等父母去世之后两个孩子能互相照顾,相互扶持。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如果发生意外,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大,老大已经成年,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老二年纪太小,谁来承担抚养的责任?如果老大不养老二,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与世人的批判;如果老大养老二,老大必然会牺牲自己的人生。对于老二来说,小小年纪就没了父母,只能靠别人养育,孩子的童年和成长都会受影响。影片中的父母留有一套房子,孩子们有容身之处,而现实生活中如果老大的生活无经济保障,年幼的老二该怎么办呢?孩子和父母的选择都没错,只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姑妈,一个被“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毒害的姐姐;安然,一个想要挣脱传统思想敢和生活反抗的姐姐,她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妈为了弟弟,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俄语专业,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放弃了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机会,被父母叫回家帮弟弟带娃。她这一生为了家庭付出太多,丢失了自我,唯一能让她想起自己的时候,就是能说几句好听的俄语,看看那一堆失去了底座的俄罗斯套娃。安然,受够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受够了寄人篱下的辛酸与痛苦,不幸的成长经历让她变得独立、坚强、勇敢,在任何时候她都敢与生活说不。她拼命地想要摆脱束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姑妈在和安然几次真心的交谈中产生了理解之情,最后姑妈说:“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面。”其实姑妈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必像我一样走同样的路,这是姑妈对安然的理解与疼惜,亦是对自己的命运不公的醒悟。

姐姐在雨夜抱着父母的遗像,哭诉着自己的心声,泪崩的场景让人泪目,她是多么渴望亲情,多么渴望父母的爱,可是她自始至终无法得到。姐弟在几十天短暂的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当弟弟知道姐姐的梦想之后,主动联系领养父母,同意离开姐姐。年幼的弟弟用爱融化了姐姐冰冷的心,让她感受到弟弟的爱和成全,她再也无法做到抛弃弟弟。影片的最后,安然在弟弟的领养家里,看着那份不再与弟弟见面的协议,她艰难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毅然扔掉手中的签字笔,带着弟弟跑了出去,他们一起开心地踢足球,最后相拥而泣。

影片选择美好的开放式结局,最终回归亲情,让人感动并且感到温暖。愿现实中的人们,能够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平等对待每个小孩,尊重每个孩子的人生,多一些疼爱和关心,让孩子能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和充满快乐的童年。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8篇

看过之后,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沉重。彻头彻尾的沉重感。

影片是说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爸妈因交通事故双双遇难,留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需要她来抚养。

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为了要一个男孩,爸妈不惜一切代价,先是给计划生育办说明自己的女孩是残疾,并要求她平时假装残疾人。被拆穿之后,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抚养,最终爸妈如愿以偿地有了一个她现在眼下要被抚养的小弟弟。

因为两人从小很少见面,没有感情,当得知亲戚让她来抚养弟弟的时候,她是非常抗拒的,而且决定要找一户人家领养,自己准备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暂相处的时间里,毕竟“血浓于水”的关系,她对聪明可爱的弟弟也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承认舍不得弟弟并决定自己抚养弟弟这一事实。

影片中的姐弟情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弟弟妹妹相处时的有争吵有快乐的美好时光。

然而父母对于重男轻女的偏见,我是保留意见的。毕竟那是老一辈的封建思想,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了,这种观念也在慢慢地摒弃和淡化,电影突然来突出这么一个观念,有点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电影对于二胎父母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对待与关爱,尤其是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倒是现今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胎的出现,父母对大宝的关注突然减少,大宝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两个孩子不友好地相处,甚至大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等。

此外,孩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对她以后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孩子多半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但内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会后,很多人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上出现问题,需要社会加以关注。

还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个小细节,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诺诺,口头禅就是“我妈说”,没有自己的主见,是个典型的“妈宝男”。

而且在我周围,“妈宝男”还不在少数,这对婚姻生活简直是个灾难。

因此,妈妈对于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人,尤其是长大后,更不能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9篇

致敬所有的姐姐们

姐姐:“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弟弟:“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但当我看到《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时,便下定决心要去看。因为,我也有一个弟弟。我想看看电影中的姐姐和弟弟。

《壹》

《我的姐姐》可以说得上是一部温情电影。张子枫主演的姐姐安然,从小和父母关系淡漠,十分独立。刚刚大学毕业,在医院当小护士,和男友一起备战考研,同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而这一切都被一场车祸打破了。在车祸中,父母双亡,留下从未见面的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安子恒。弟弟是爸妈在安然上大学后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父母的葬礼上。安然一个人蹲坐在地上烧着纸,弟弟被幼儿园老师送来站在外面,两人对望着。葬礼后,家中长辈让安然照顾弟弟,因为年幼的弟弟什么都没有,而安然还有父母留下的一套房子。最初,安然是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在安然看来,自己上大学后,从未花过父母的一分钱,与安子恒更是从未谋面,凭什么父母双亡后,刚刚毕业工作的她,面临着考研升学的压力,就要承担着养育弟弟的责任,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她一边带着安子恒,一边找合适的寄养家庭。看到弟弟,她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因为是女儿,而那个时候又是计划生育,父母让她装瘸子,被街道办事处的人发现后,父亲打她,她激烈反抗的场景。当然也有和父母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光。童年的她异常坚强、独立。上大学后,她更是长期在外,独立生活。而弟弟安子恒从小被父母宠爱、呵护。最初,弟弟对姐姐也是十分抵触的,把饭菜故意洒在姐姐的床单上、搅乱姐姐第一次在男友家的露面。

《贰》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相处下,他们渐渐有了感情。一次,在地铁站里,弟弟上完厕所后,出门却看不到姐姐,他在地铁站里一边哭着,一边焦急寻找。而本打算离开的安然悄悄看到后,还是忍不下心,最终留下了。

再后来,安然在与父母车祸相关的司机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寄养家庭,却被姑妈借口弟弟有暴力倾向搅黄了。在那时,安然面临着考研、工作的各种压力。她的高考志愿被父母由北京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改成川内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她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护士工作,所以她想考研去北京。另外,她又与相恋5年的男友分手,而接管弟弟的舅舅明显不靠谱,姑妈家里也有难处。这一切都让安然无所适从。

《叁》

小孩子有时候是最懂事的。弟弟知道姐姐想要去北京,他不想拖累姐姐。一天中午,他主动找到被自己用球砸到的小伙伴,悄悄拿门卫室的电话,给寄养家庭解释自己没有暴力倾向,愿意去寄养家庭。当安然得知后,来到幼儿园,问弟弟为什么要这样做,弟弟没有吭声,任姐姐打自己。安然跑出教室,一个人哭泣着。这一幕,可以说是最感人的地方。隐隐中的亲情在此刻得到升华。

之后,安然毅然辞去在医院的护士工作。离开之际,看到自己曾照顾的孕妇正被送到上级医院。安然一路狂奔,去叫住孕妇的丈夫,建议保大不保小,但是这一家人没有听,留下了2个女儿。安然和在医院碰见的姑妈一起回到家中,姑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作为长女,她为弟弟——安然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大学、工作。最后告诉安然,以后的路让她自己走。听到这些,安然哭着吃完西瓜,站起来向姑妈鞠躬离开。

在她去北京前,去寄养家庭看弟弟安子恒,寄养家庭希望她签下永远不再看弟弟的协定,在那一刻,安然犹豫了,停笔了。她冲出门外,拉着弟弟安子恒离去。我想:或许在那一刻,安然理解了姑妈,也释怀了自己。安子恒是自己的弟弟,她是姐姐,意味着往后余生,她要照顾弟弟,带着弟弟成长,不论风雨,永远都是一家人。

《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受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妈,作为姐姐,“长姐如母”,一直扮演着牺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这现实,刚出社会的她又有什么错呢?弟弟,更是没有错。又该怎么办呢?所幸,最后还是在亲情的感化下,安然选择照顾弟弟。因为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亲人了。安然难以舍弃、割裂。这让我想起了《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对于樊胜美的处境也多了几分理解。因为亲情,难以割舍,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挣扎中。

惟愿世间沧桑,尽管痛苦、难过,人间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观后感 第10篇

清明节当天看完了这部电影,刚看完的时候对结局,安然带着弟弟一块跑出去的结局有点不满意的,但是晚上想了下,我觉得这个结局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也许只有这样才会更好。

故事的开头就是安然的父母因为意外去世了,留下了安然和她弟弟。然后整个故事发展都是围绕着安然如何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释怀和对弟弟和解。以前计划生育政策让好多家庭都只能选择生一个小孩,安然的爸爸极度重男轻女观念让他一直想要个男孩子,于是就申请生二胎,撒谎原因是说女儿有残疾。这个撒谎让安然小小年纪的正常女孩要装瘸子。影片中我理解的是可能安然父母生完二胎之后她就一直在姑妈家住了,因为在她的忆中,父亲还因为让她装瘸子她却穿上裙子而挨打。父母的车祸意外去世,身边的所有亲戚都觉得她应该去照顾弟弟,因为身边亲戚觉得她父母就一套房子写在了她的名下,弟弟什么也没有,所以这个责任必须有她承担。而安然呢?从小时候父亲一直打她,骂她。就是因为想要男孩子。她的大学志愿书也由想去北京读临床医学却被改成了本地一所学护理学校,原因是她父母觉得女孩子要早点挣钱。

当姑妈把她弟弟送给她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愿意管,我想刚开始她的心理肯定是难过的一切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想要二胎男孩,她才会被各种不讨喜。所以她就是想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然后她能够和男朋友一块考研去北京。安然她很要强且独立,从大学几年学费都是自己挣得到之后在医院当护士工作中都是这样。当她和弟弟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慢慢的有了感情。所以在后面虽然她还坚持把弟弟送人,但是她看了好多家,重要的是想为弟弟找个好人家而不是随便找个人家。她心中目标很明确想去学习临床医学,当时当图询问男友几次之后得到的是两个人追求不同时候,最后结束了五年的感情。和弟弟在一块的时候,她总在晚上自己一个人很伤心难过,有一个片段很伤感,她说她一直就想成为父母骄傲啊。其实我想这里导演想表达的其实是女孩子其实一样也可以成为家里“顶梁柱”。影片开头就说安然父母车祸,她父亲被检查出心肌梗赛,遇事故之前一直在给安然打电话,所以安然会猜想会不会真的和她有关。为什么在这里我没有写车祸是不是钟勇酒驾造成,因为警察查过,监控也有所显示所以我不着重写这个地方。但是钟勇内心觉得对她父母感觉有亏欠,就很认真帮她找了一个真心愿意收养的家庭。而在这个要收养的家庭出现之后她的心理层次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无论之前和姑妈的谈话,还是和舅舅谈话,还是和男友)白话文○(分手。她都很明确自己未来计划是什么。

但是在这个收养家庭最后决定收养弟弟的时候,让她签署不再见面协议书时候她的情绪崩溃了。因为在那一刻,她觉得她很爱弟弟,之后牵着弟弟的手跑着出了大门。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最后感受:我认为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虽然有的地方有一点假,但是演员们演技足够好。最假的地方是一个四岁小孩对一个从小没有生活在一块的弟弟不可能对姐姐有深厚感情,小孩子肯定会选择对他很好的人在一块生活。张子枫塑造安然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独立、坚韧、心中还重情义。导演给了一个开放性结局,但是我猜想真正结局是,安然带弟弟跑出去那一刻只是证明了弟弟在她心中已经有很深的地位了,很浓厚的感情了。但是她没有开口对收养的家庭说出那句弟弟以后我来养这句话,因为她太明白这句话说出口代价了,如果说出来会让亲戚觉得很好,但是她接下来的人生将会变得很糟糕,肯定是会在和弟弟游玩一会之后,再父母找收养人家协商就是以后弟弟给他们抚养,但是希望给她可以探望机会。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6)

父母车祸双亡,留下一个才6岁的弟弟,一边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边是自己的梦想、爱情与未来,身为一个姐姐,你怎么选择?

看完了电影《我的姐姐》,感触颇深,现实,值得人思考,不知道电影的原型人物现在过得么样,有没有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

你是姐姐,长姐如母,这个说法真的框定住了好多好多女性,不知道应该为此悲哀,还是为此欣慰,说一下这部电影吧。

刚开始,车祸、一地鸡毛、各有心思。对于一个刚刚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女孩,生活没有给予她太多的时间去悲伤和哀悼,她不能躺在任何人怀里肆无忌惮的大哭一场,还要背负上亲戚们的逼迫与职责。

办理后事、车祸事故处理签字、因为单位公房回收所以要搬家、扛着某些亲戚对“学区房”的觊觎、背负自己克死父母的非议、考虑自己和弟弟的未来、联系人收养弟弟、联系人卖房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一个瘦弱的女孩肩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抗过来的,大概也得亏于父母不重视而培养出来的独立吧。

“长姐如母,你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的不是我,凭什么你们都冲我来”

一边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边是自己的梦想、爱情与未来,身为一个姐姐,该怎么选择?

剧中的姑妈刚开始一直在劝导姐姐好好把弟弟养大,毕竟这是父母最后的“根”,在得知姐姐想把弟弟送养后,甚至说出“你要是敢卖了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这样的话,但姑妈是个好人,看见别人欺负自己的侄女,她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侄女,切西瓜时会把最中心最甜的部分用勺子挖出来给侄女吃,自己吃西瓜边边,姑妈更是一个好姐姐,她曾经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放弃了自己学习,去俄罗斯进修的机会,最后自己潦草的过了一生,何其悲哀啊。

所以,在面对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侄女时,姑妈的第一想法是让侄女“顺受”,承担起作为一个姐姐的责任。

“我是一个姐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一直都是!”

也许是自己知道身为姐姐的不易,也亲身经历了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所以不忍心让侄女也受同样的苦,姑妈最终不再逼迫,而是心疼与谅解,“这是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好咯!”这是影片第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场景。

第二个让我泪如雨下的场景是,姐姐把弟弟送给舅舅养之后,来到麻将馆,却发现弟弟耳朵上插着烟,手上打着牌,姐姐瞬间暴起,毫不客气地训斥了舅舅一顿,并带着弟弟回家!

看着影片中姐弟俩一起回家的背影,我明白了,姐姐已经决定了,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自己养弟弟了。

“我是一个女生,以后是要结婚生娃的”,影片中这句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是却只是过眼云烟了。

为了弟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从此带着一个“拖油瓶”生活,以后的路会更难走,就业难,恋爱难,婚姻更难!为姐姐感到悲哀,也为世间做出同样选择的姐姐们感到悲哀,也对她们表示敬佩!养或者不养,都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当然影片中还有其他很多让人感动的场景,比如弟弟对姐姐说“你就不能等等我吗,我的人生就只有你一个人了啊”、弟弟为了成全姐姐自愿被别人领养、舅舅在墓园拿着花怜爱的看着姐姐等等,都让人看着心酸又感动。

说说最后吧,姐姐又一次把弟弟接回家,在雨天里,看着弟弟,姐姐哭了。我不知道这个哭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重新接回弟弟高兴吗?还是为以后的困难生活而悲哭?还是二者皆有?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姐弟俩,毋容置疑,以后的生活会更艰难,姐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弟弟的学习教育,都会是姐弟俩未来生活中的大难题。

亦舒曾经说过: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目前姐弟俩是因为亲情重新生活在了一起,但生活不只有亲人的词啊,还有很多很多鸡毛蒜皮的烦心事,不知道在这些烦心事逐渐增多的过程中,亲情会不会因此消耗殆尽?

也许在很多很多年后,姐姐会后悔说:为什么当初一时心软把你接回来了,现在害的我生活如此艰难。

弟弟会后悔说:为什么我要跟着你回家,如果当初我选择待在那个有钱的养父家里,现在我说不定有房有车,生活富裕无忧。

也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姐姐会说:还好当初没有放弃你,现在我才有弟弟可以依靠,而不是孑然独行于世间。

弟弟会说:还好当初姐姐你没有放弃我,我们姐弟俩才能这样互相依靠,把握住这世间最深的血缘亲情。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7)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1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可能是缘由我也是一个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两相互嫌弃、相互理解、相互包涵、相相互偎、相互成长、相互治愈的场面,我就会莫名觉得心酸和感动。不过这也许就是好电影的妙处,它总是能用最贴近现实的情节来感动和吸引最平凡、最一般、最敏感的我们,所以越来越多人会被这部电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安稳的独立女孩,她因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抚养自己的弟弟,这无措的窘境让她觉得无比无望、委屈、茫然和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前程、将来、家庭的问题上,安稳的弟弟无非成为了安稳的负担和累赘,这让安稳觉得很是苦恼和迟疑,因此为了让弟弟可以尽快被收养,安稳不得不选择好好引导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稳的弟弟也是一个可爱、懂事、顽强、仁义的小小男子汉,为了不让心爱的姐姐抛弃自己,他始终在努力成为一个会自理、独立、自强的大人,这让人不得不觉得唏嘘和怜悯。可正也是因为这种磕磕绊绊、别别扭扭、相依为命、温情脉脉的'细节演绎,所以我的眼泪像是失控的水龙头一样止也止不住。

正所谓长姐如母,就因为占了一个长辈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担当起一切压力和责任,这种法规和传统不得不让人觉得亚历山大,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懵懂、幻想初始、前途无量的小姑娘来说,要努力去照看一个从未见谋面、幼小无知的小孩子,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让我们真实体会到了中式家庭的传统和伦理,而这种独一无二的血缘情亲是中华儿女肯定无法割舍和丢弃的,因此爱护家人、爱惜家人应当成为我们最想要追求的品质。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无论是它的制作、导演、编制,还是它的情节、情结和情感,这都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感慨,因此我诚心盼望有更多人可以为这部电影加持。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8)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1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是德国迪米尔·茵可夫写的儿童书目,获得了德国语文学大奖。

文章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我”,一个是克拉拉。总的来说,“我们”算得上是规规矩矩的乖孩子,只要爸爸妈妈不计较:为装神弄鬼把床单铰成两个洞顶在头上;异想天开想成立一个跳蚤马戏团四处收集跳蚤;想做好事给爸爸妈妈擦皮鞋却让小狗小猫坏了事,弄得地毯上到处都是鞋油等等,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小姐姐克拉拉冒充理发师给我理发,其结果可想而知:把小狗分成两半,一人照料一片并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将它染成了黑色和黄色等等。

从书中我看到小主人公表面上很调皮,爱闯祸,但实际上小主人公都有一颗善良和同情体贴他人的心,她们爱思考爱学习,勇于多想“为什么”,快乐的生活。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2

在这个月里我读了一本好看的书,它跟电视上的《武林外传》一样有趣,它就是《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小作者和他的姐姐克拉拉,他们是一对非常可爱、有趣、调皮而且有爱心的姐弟俩。我可喜欢他们了!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弄鬼记》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一起看鬼片,看了鬼片也想扮鬼,于是“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分别把自己的白床单剪了两个洞顶在头上扮鬼,后来玩着玩着就在沙发上睡着了……于是在爸爸、妈妈回来后,“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都受到了惩罚。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都是人装出来吓人的!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3

上星期,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本书,这是讲姐弟俩的趣事。

有一个故事名叫:电闪雷鸣的夜晚。小弟弟和小姐姐害怕强盗来,设了一个机关,但不碰巧的是:爸爸踩着了那个机关,结果水桶扣到了爸爸头上,弟弟和姐姐都感到哭笑不得。

这是我的好朋友果果送给我的书,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要做一个大红花贴在它身上,做为奖励夸夸它!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你的品鉴!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1

在这本《我的姐姐不一样》的书中,叙述着卡罗的姐姐是个智能智障,虽然别人都会嘲笑她,但她不在意,而卡罗却很在乎,他只想赶快摆脱她,有一天,姐姐真的走失了.然而卡罗一点也不高兴,甚至开始对她的种种产生回忆而伤心哭泣。

看完这本《我的姐姐不一样》,让我内心震憾很久,因为从未能体会在面对智障儿家庭,他们的心情是一种无奈,他们无法选择,更无法摆脱的内心煎熬,只能默默接受,再加上外人异样眼光,这种不安无形加深刺痛智障儿亲人。

书中令我佩服的有妈妈奶奶,他们坦然面对现实,不因家有智障儿,而自怨自哀,更不因此将泰莉深锁家中,反而希望卡罗能带泰莉出去走走。

让我们再谈谈卡罗,其实卡罗并非心已枯干,只是反应出一般面对智障儿的无奈不解.尤其是引来玩伴的嘲笑,旁人的侧目,第一个反应就是能摆脱他,甚至希望他不是我姐姐。

由此知道家有智障儿,亲人要面对不仅智障儿的事实,又要如何克服踏出门的勇气,接受我的姐姐跟别人姐姐不一样,她虽然较年长,却无法跟别人的姐姐一样,照顾弟妹,指导弟妹,只有被人嘲笑,那种讨厌又放心不下的心情,每天不断的上演,回想之前得我,看到重症病童或智能智障者,我竟然用无知,可怜的眼神看,内心毫无感受,说到此真是惭愧.而现在的我正在学习爱、关怀、接纳,因为我知道对于重症者或智能残障者,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的爱,唯有内心充满爱,你会发觉这些重症病童,智障者都是我们的亲人,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来关怀学习接纳他们。

因此,了解智能障碍者的不一样,才能发掘智能障碍者的优点,因为他们如同天使般的纯净,即使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内心的善,丝毫不会加工隐藏,相比之下,我们可复杂多了。

.总之我的姐姐不一样一书,给我启示很深,让我对于重症病童,智能障碍者的看法彻底改观,我也能以真诚的心看待他们,更能以感同身受来了解,尊重他们。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2

生活影响着人,改变着人,也成长着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值得一观!

没有华丽的煽情,却让你的眼泪忍不住迸发。没有明星的站台,却吸引你的视线目不转睛。没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感到情不自禁。一个真实简单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两代姐姐”在面临现实抉择面前不一样的挣扎。整部影片真实感人,直刺人心,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泪腺分泌,引发共鸣。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现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发生车祸,双双亡故的情况下,是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生活独立,从而演绎出一系列的亲情故事。这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主旨。

女主角张子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在校学生,去年暑假出演这部片子时只有十九岁,但她确实将姐姐这个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个桀骜不驯,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点不通人情,冷漠疏离的独立女性。父母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想生一个男孩,硬是骗街道说女儿腿有残疾,希望获得一个二胎的生育指标。最后终于心想事成,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几岁。在女儿高考毕业时,本来她可以考上北京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将来出来当医生。父亲却偷偷地改变女儿的志愿,让她最后上了四川当地的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结果女儿大学毕业当了护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让她不远离家乡,早点工作,赚钱养家。

从姐姐和弟弟的回忆对话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对两个孩子的偏爱,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红烧肉,姐姐想起的却是爸爸的“竹笋烧肉”,在街道办工作人员来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残疾时,爸爸对女儿不愿意装瘸子被揭穿而表现的愤怒至极,进而狠狠地教训女儿。这种家庭境遇也培养了姐姐从小就追求生活独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为一场车祸而改变。影片伊始,就是灾难现场,告知观众故事的背景。这时的姐姐已经是医院的护士,正在和男朋友积极准备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读研究生。祸从天降,父母双亡。一个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这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与这个原生家庭的疏离,父母更爱这个弟弟,对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实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说明他们对姐姐的“关怀”,譬如将那个房产写在姐姐名下,母亲给姐姐洗头的画面,以及在车祸发生前夕不停的打电话给姐姐,虽然这十几个电话,姐姐最终都没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无法接受抚养弟弟的现实,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个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几岁,除了那一层同父同母的亲情纽带,实际上真正的感情却并不多。现实生活里因为年龄代沟,他们之间难有交集和共同语言。这也反映出当下二胎政策后许多中国家庭正在面临的现实,两个孩子间的年龄差和相处问题。当国家允许放开二胎政策之后,许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

影片里姑妈和舅舅是两个性格反差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赖为数不多的亲人,但是他们也无法给予姐弟更多实质性帮助。姑妈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影片名称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张子枫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实还包括着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当年她与霞姐去俄罗斯红场打工,想挣几个钱时,接到母亲电话,说弟弟孩子即将出生,让她回国帮忙。她二话不说,回到国内。后来,二代姐姐就在她家里长大,是他这个姑妈帮衬着弟弟一家养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还半身不遂瘫在轮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顾。当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轻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样肩负起照顾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两代人价值观明显不同,因此发生了许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个不靠谱的人,吊儿郎当,喜欢打麻将,也没有成家,仿佛钻到钱眼里。譬如,从车祸“肇事者”那里骗来两万元;提出他来照顾年幼的弟弟,从而要从卖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实他是在生活的角落里一直默默关心外甥子女,也是这一对姐弟的亲人。有一场戏,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里吃饭,在宴席结束走出家门时,弟弟突然出现,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声喊妈妈,这让姐姐非常难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丢脸。舅舅是这场戏的始作俑者,他其实也害怕弟弟从此无家可归吧。

姐姐心理上潜移默化的变化是这部电影的看头,也是电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们看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个性,在男友家的厨房她不吃男友递过来的蛋糕导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医院看到医生下错了方子就大胆指出来,没有因为那个医生背景强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龄孕妇冒着生命危险还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车后的大声疾呼就是医生的良知。她温柔,特别是当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时,所有的观影人从心底深处都会有一丝颤抖,伴随着影片的节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绝”照顾这一个“从天而降”的弟弟,她忙着为弟弟找寄养家庭,为此多次与姑妈发生冲突。两代姐姐对弟弟的爱在这里交集并发生碰撞个差异,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说着“本是同根生。”的诗句;姐姐的内心从“不情愿”到“冰雪融化”有一个过程,这也反映出当代女性在现实面前的抉择。最后姐姐给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时,两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后,在寄养家庭那里,对方提出要姐姐签字承诺姐弟永不相见时,姐姐终于义无反顾拉起弟弟的手,开启他们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个道理。影片通过姐弟之间的真实情感,还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伤痛的成长过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择中自我觉醒,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面临的困境等的现实话题抛给观众,发人深思。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3

上个月看的这部电影。在看电影时,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看完后,走在地下车库里时,和家人说着这部电影,各人有各自认为印象深刻的点,这使我感到有趣。他们记得的,如“姐姐”洗头时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况,“姐姐”和她男友的关系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词。一是“姐姐”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变故时,“姐姐”对亲戚说,她不愿意照顾弟弟,让弟弟自己生活,“不仅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弟弟更好的成长”。这使我想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本片中,成长也是姐弟两甚至更多人都会遇到的主题。成长就是本片的一个线索或悬念所在。

二是“舅舅”说的一句话。他曾有过家庭,但最终离婚,女儿跟了母亲。提到这段人生经历时,他说,家人父子之间就是欠债的关系,“不是我欠了你的债,就是你欠了我的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种领悟中,既有琐屑现实的无奈,也有看透人生的洒脱,还有浓郁亲情的浸润。亲子关系,是谁也逃不了、谁也甩不开的东西,也是唯一我们甘心沉溺其中的东西。

三是“姑妈”说的一句话。她曾去过俄罗斯,想做生意,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没做成,带了一些套娃回来,她说,“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到套子中去的”。这话有点像是自嘲,因为她的一生就为了弟弟而牺牲很多;又像是对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辙,能够走出自己崭新的人生。“姑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个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与对照。她说了两句俄语,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身边的平凡人,他们可能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潜藏着的、偶然浮现的理想性的种子与灯火。

这部片子在看的时候颇使人感动。它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贴近现实人生,容易使观众发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实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世。同时,它的人物设计、故事展开,以及叙事节奏、演员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现了可圈可点的艺术功底。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4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当女性题材的标签烙在这部影片之上时,对女性角色饱满的角色演绎和自我意识的张扬便成为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而影片也确实在很努力地去揭露两位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排挤,刻画她们善良、勤劳、上进的形象,并与影片中充斥的大量堕落、猥琐、无能的男性形象(重男轻女的父亲,嗜赌成性的舅舅,猥琐下流的姑父,无能软弱的男友)做对比。

但当影片结束于姐姐带着弟弟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时,大团圆式的结尾不禁令人发问:姐姐的未来何如?如此虎头蛇尾的剧情构造,如此暧昧不明的收尾方式,也能从侧面洞察到本片的妥协性。

片中,作为矛盾两级的人物,姐姐(张子枫饰)与弟弟(金遥源饰)从行为到心理都存在着变迁,这可以被视作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因为人物心理历程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得核心矛盾从最初的爆发状态逐渐走向最终的和平解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姐姐对其过往遭遇的释怀,当她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由于对弟弟的偏爱而造成的对自己的漠视,她便成了家人眼中的白眼狼;当她消解了怨恨,才能接受弟弟——这个父母眼中对自己的替代品。

姐姐从对弟弟展现出十分决绝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在面对家中长辈的时候,无论是温和的诱导还是压迫性的威逼,都置之不理。因为缺乏姐姐的前史,使得观众甚至会觉得其有些过份。但随着之后的揭示,观众得以了解其父母为了二胎生子,甚至让她假扮残疾人,也了解到为了让她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居然瞒着她篡改了她的志愿等等事件。姐姐的形象就此被树立和接受。

到此,姐姐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其之前的遭遇和现实的恶劣处境,虽然显得激进,但是合情合理。然后影片就步入了姐姐与弟弟相处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之后剧情的走向以及结尾的方式,也是姐姐最终释怀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释怀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弟弟成为了主导者。

突然懂事的弟弟

弟弟最初的形象被建构为顽皮、任性和自私,这更能够激发姐姐对其的厌恶感。但随着两人的相处,弟弟逐渐从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心智成熟的模范少年。他追问姐姐去北京的原因,然后自己打电话给领养家庭承认自己的错误,好让自己不成为姐姐的累赘。正是这魔幻般的蜕变最终打动了姐姐的心,让姐姐带着他逃离了领养家庭。

在此就有两个疑问,其一是弟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如此少年老成?从他的言语与行为上来看,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儿童所能表现的成熟心智,不仅仅是对于自私和任性的克制,更是对同理心和谋略性的把握。如果不能究其原因,只能将这一点归于创作者的异想天开。

其二是姐姐原生家庭和既往经历中所受的苦难就这么被与弟弟的短暂相处中造就的亏欠和不安抵消了?对于不抚养弟弟这一决定,想必姐姐已是深思熟虑,为了去北京读研继续自己的梦想,她甚至放弃了陪伴多年的男友。但仅仅凭借弟弟懂事的举动,姐姐就放下了一切,这难道也只能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解释了吗?

另外,对于弟弟的突然开窍,抛开其成年人般心智的缜密不谈,这种表现更像是嫁接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当我撒泼打滚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便变得乖巧懂事,这样才能得到姐姐为我准备的饭菜,也才能拥有姐姐这个庇护伞。这种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出现在儿童的成长时期。他们基于外界的反馈得知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带来自己不想要的后果,于是便改变策略。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改变,也可能只是一种策略性、功利性的行为。

当这些疑问和问题摆在面前,剧情的不合理就时刻提醒观众姐姐的意识其实就是创作者的意识,为了宣扬政治正确的亲情至上原则,创作者做了妥协。哪怕片中充斥着各类根植在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哪怕任劳任怨,被家庭所拖累的姑姑形象被塑造得多么鲜活和可悲,但最终她们都妥协了。

安然永远成不了安然,她是姐姐,她是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5

在清明节假期间,同学们有的去扫墓,有的回家乡,有的外出游玩不过我的假期却与之不同,我展开了阅读之旅,其中最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是《我的姐姐住在壁炉上》。

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安娜贝尔皮切创作的。它讲述了杰米的姐姐萝丝因一次事故而意外离世,另一个姐姐贾思明则活在

萝丝的阴影下。紧接着杰米的家庭分裂了,妈妈跟一个叫奈杰尔的人走了,爸爸整天酗酒,杰米又在学校交到了杀害他阶级的种族的朋友桑亚,从而使他的爸爸大发雷霆但最后杰米与姐姐贾思明和爸爸又一次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到,假如姐姐萝丝没有去世,那他们的妈妈也许就不会跟奈杰尔走了吧,萝丝在这个家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不过我又想了想,也许都是一样的,因为妈妈在家时,家里总是很令人伤心,可妈妈走后,他们不仅还怀念着萝丝,也使这个家又有了快乐。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用勇气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任何事。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我每次一遇到难事就先唉声叹气,我也总是在上台之时突然害怕然后开始动摇决心。读完这本书后,我要改掉这种行为,学会用乐观和勇气面对任何事。

这虽然是一本平凡的书,但它的意义却是不凡的。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 篇6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众多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应他“姐姐不会离开你,我们永远在一起”。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取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日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俩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而且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个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许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集合6篇


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影片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可以适时把对电影的体验和反思记录下来,通过撰写观后感来不断地调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态度。那么,怎样撰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栏目小编十分推荐你阅读“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绝对是一篇佳作,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问题,请收藏备查吧!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1

影片是围绕着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儿展开的。为了救这个女孩,于是安娜出生了,她的身体一开始就不属于自己,取骨髓、血液等身体重要的部分都是为了拯救濒临死亡的姐姐。当安娜的姐姐出现并发症肾衰竭的时候,安娜将母亲控告上了法院,要拿回自己的身体支配权,她的妈妈并不理解这样的做法,所以一场爱的救赎就此展开,当真相公开,我终于明白影片名姐姐的守护者真正的含义,那是对姐姐满满的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很压抑同样也很震撼,那些快乐幸福的背后是怎样的悲伤与痛苦。我想,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没有对和错的区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可以黑白字可以写在纸上,它涵盖的东西有很多,但最终指向爱。

对于安娜来讲,她的出生只有一个使命——救姐姐,家里一切的重心都围绕着姐姐,她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她的控告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姐姐的意愿,我想我也很理解的,“生命高于一切“是生命伦理学的最高原则。每个人都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安娜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会受到道德、亲情、伦理的拷问,当这些冲突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安娜在现代科技下是与姐姐完美契合的孩子,她的出生应不应该,如果安娜可以选择,她会选择这样出生而接受这样的生活吗?我们不得而知。

人工生殖技术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作细谈,但作为医者,我们要紧守伦理原则。移植医学,是一门很伟大的科学,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你想,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生的希望,这是多么让人激动。当然,这需要供体与受体的配合。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供体的感受,安娜一次一次被医生从身体上取走东西,这样才可以挽救姐姐,脐带血、淋巴细胞、骨髓……。最后到了肾脏,那这之后还会有其他的捐献,她本来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一次一次的付出,最后也会威胁到她的生命,那么她的权益应该如何来维护?

安娜的姐姐已经在一次一次的急救、手术、化疗中磨灭生的希望,她活得很辛苦很痛苦虽然她很坚强,她知道自己有一天终将死去,可是每天要在忙碌的亲人面前强颜欢笑,她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那么,她的感受应该如何照顾?是这样痛苦的活下去还是快乐的离去?这其中涉及到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镜头到了海边,我看见这个可怜的女孩儿遥望大海她笑得很开心,看着一家人相拥的画面,很感动。我想,所谓的拯救如果带给病人的是无休止的痛苦,那么这样的拯救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这样的活着就已经失去挽救的意义。女孩不想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她策划了一切,她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结束这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当看到女孩儿在她妈妈的怀里安然离去的时候,她应该是快乐的。面临道德、伦理、情感的冲突,道德尺规的标准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会不同。

影片的结果似乎是一个观众最可能接受的结局,最终所有的都回到自己的轨迹,这部影片很让人感动,它全片都贯穿了爱,对于安娜来说,上诉的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爱她的姐姐。为了她姐姐,11岁的女孩儿敢于向母亲提出挑战,她可以接受周围指责的眼光,她愿意把这个秘密永远保守下来,哪怕妈妈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如果不是到最后她哥哥说出了这个秘密,也许很多观众都会认为安娜自私自利,其实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安娜上诉是为了自己,她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只不过蒙上道德的面纱,我们看待的目光就不同了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临个人权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需要遵守各种规范,面临不同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以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把握自己道德的尺度,依照自己的良心,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的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说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权益的同时不能违背做人的尺度。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2

昨夜观一让人潸然泪下影片名曰姐姐的守护者耽误了睡眠时间,今一整日显得萎靡不振。但即早些睡亦是睡不着。因周日晚生物钟总习惯晚睡。周一则习惯精神恍惚,呵欠连连。午休时老被外边嘈杂声所惊醒。心底只叹气兼无可奈何,亦让吾想起那句:只许州官居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竟是如此贴切。

据闻要降温,上班时只觉外边狂风大作,风沙横行,刚出门沙尘就吹进眼。忒难受。揉眼并无效,待进巷子时才将其撵出,好不舒服。

再步行远些,处处犹见昨夜风肆虐时吹落的黄叶。瑟瑟黄叶仍在絮絮落地。在广州这样一四季并不太明显的城市,也只有这样的景象才能彰显冬日要来临之趋势。勾勒起我们心底的思念之情感念之意。

话说姐姐的守护者起初看时不以为然,既然妹妹anna要状告双亲从出生起便将其做为患白血病姐姐救命的良方。毫不夸张地说妹妹的出生就是为了姐姐。输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现在甚至要捐肾。妹妹anna这次就是不愿捐肾给姐姐kate才去找律师。法院审讯过程中,为了病魔中的大女儿歇斯底里的妈妈,不屈不挠的律师,还有追求正义公正的法官。他们都表演得那般到位。演技当然可圈可点。同时品格也令人肃然起敬,只能说在真爱病魔面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谁是谁非。

及至后来法庭上辩得难解难分之时,哥哥jessie再也忍不住,把真相说了出来。原来状告双亲是姐姐kate的主意,因为她不想再拖累家人,且她自己也想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便上演了一场由小女儿状告父母亲的戏码。待认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分清条理之后对他们一家子的坚强勇敢和不离不弃所震撼。

亲情永远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替代和复制的。亲恩点滴记于心。时常自醒,对于双亲兄弟姐妹我们是否真正地无愧于心。

昨下午,外出小晃了回,待汇完款便经捷径归家,在一平地,惊喜地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游戏。此游戏乃是真正意义上原汁原味,无害的,如跳绳,玩泥沙等。记忆瞬间流逝到了童年,每年这个时候应是跳绳和毽子风靡之时。放学后节假日玩得不亦乐乎。常乐不思归。要干活总找不到人,为此没少挨父母的骂。

现今小朋友总是玩电脑游戏的多,小小年纪便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最常见的就是一胖胖的小男孩,戴着价格不菲的近视眼镜,理直气壮,亦有些神气地从你身边而过。他的妈妈/奶奶则紧紧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生怕儿子/孙子会飞走。每每看到这便叹乎于溺爱过头。孩子总有一日得离开羽翼的保护。何不给他们于更多的空间。90后00后不久终归得撑起整个天,但现看来怕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已。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3

世界上最感人的行为都来自爱,一切为了爱。

——题记

一个关乎生命和亲情的很感人的影片。起因是妹妹安娜将自己的妈妈起诉了,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能使姐姐凯特活下去,她不想继续为姐姐捐献自己的肾脏,不然以后就得小心翼翼地活着,“谁愿意以后都小心翼翼的活着”,这就是她唯一的理由。

主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守护”吧。是凯特挣扎着的生命中,“守护”着她的形形色色的人吧。妈妈,怀揣着强大也强行的母爱,把“让女儿多活一天”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妹妹,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而被制造出来的,捐血,移植骨髓,只要姐姐需要;弟弟和爸爸,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并认为生活就是该这样。

有时觉得病人凯特反而是那个最累的人,当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后的时候,他们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真诚在陪伴的,可他们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一个和你没什么联系的亲人,思想的远比感情的大很多。还有人和凯特说你会好起来的,要相信。多么套路的话,甚至他们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么,而凯特像一个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个人的祝福,然后欢笑聊天。如果这时有个人只是静静的陪者,与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许那样的送别对即将死的人更好。

而她的妈妈,那个让人感觉最疼爱女儿的人,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有时感觉女儿的活着都是为了不让她妈妈的希望破灭。可我却认为,人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紧抓不放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看不清真正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影片中妈妈给我最大的感受。当然,这些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没有经历过很多都没法体会。只是平静的接受自己该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今为对方好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更何况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没有再出现奇迹,姐姐已经因为妹妹的出生,已经算是奇迹多活了很多年了。姐姐就在和妈妈敞开心扉聊的那晚,留下了关于全家的幸福的回忆,还有自己的甜蜜的爱情的回忆(一本相册),就在那晚停止了呼吸。

电影的结尾,安娜有一段发人深思的独白,抄录在这里,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Kate had to die and we all got to live. There’s no reason for it ,I guess. Death is just death. Nobody understands it.

Once upon a time, I thought I was put on earth to save my sister. And in the end ,I couldn’t do it.

I realize now ,that was’t the point. The point was , I had a sister. She was fantastic.

One day ,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

But until then ,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4

我是在我同班同学的影响下才观看了这部电影的。这确实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看到感动的情节时,我也感动得哭了。

《姐姐的守护者》讲述的是为了让罹患血癌的凯特能够活下去,父母通过基因技术“制造”了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安娜感觉自己只是姐姐凯特的“药罐子”,11年来,凡是在凯特有需要的时候,无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然而,即使有孤注一掷的妈妈、无可奈何的爸爸,以及身边所有人的爱,凯特的情况还是越来越糟,肾功能的衰竭必须要年仅11岁的安娜捐献出自己的一个肾。

这一次,安娜选择了拒绝,并且寻找到律师坎贝尔把母亲告上法庭,她要捍卫自己的身体。然而,法庭上哥哥杰西却吐露了另一番真相。原来是姐姐在她的男友因癌症去世早就有了轻生,放弃治疗的念头,只是不想她妈妈对她的期望,她才不敢说出来。所以她想用这个办法使妈妈放弃治疗她的机会。事情被揭露以后,凯特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最后他们一家人陪着凯特走完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为姐妹之间的感情,姐姐跟她男朋友之间的爱情而感动。姐姐凯特跟她男朋友都是癌症病患者,他们都是乐观坚强的人,他们两个在彼此的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虽然有时候化疗等这些让他们难受得很,但是他们之间的互助让他们中谁都不感觉辛苦,因为此时他们身边有一个可以理解他们痛苦,给予彼此安慰的人。所以即使两个人的命运都蛮悲惨的,但是你绝对不会觉得他们可怜。因为我们很清楚能找到一个真正你爱的然后他又真正爱你的人真的很不容易的。最后凯特男朋友的离去就让凯特感同失去灵魂一样,这样她没有了一直支持她,鼓励她,可以跟她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她的生存可能已经没有了意义了。尽管凯特最后的轻生有点不尊重生命,可是她对爱情的那种执着与坚守还是可以理解了。

至于姐妹之间的感情,更为感动了。虽然小安娜的出生完全是为了拯救她姐姐,但是她自己却心甘情愿做这些,只为完成姐姐的心愿。她虽为姐姐而生,但是却始终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姐姐虽已离去了,但是她依旧坚持做他跟姐姐姐妹之情的守护者。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5

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是安娜却是一个试管婴儿,她出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挽救姐姐凯特的生命。因为姐姐凯特患有先天性白血病,她们的爸妈就计划是再生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安娜,为凯特进行骨髓配型来挽救她的生命。所以安娜从出生开始,就要为姐姐提供的脐带干细胞,每当姐姐的白血病一次又一次复发,安娜就要不断地提供血液和骨髓以保留姐姐的生命。尽管如此,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经常看到她们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生活场景。

但是这一切,到了安娜11岁的时候,戛然而止。这一年,凯特因白血病,并发了肾衰竭,唯一能保留她生命的只有做肾移植。由于接受外人的肾脏移植的成活率不高,而家族内部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这次又需要安娜贡献出自己的一个肾脏来挽救姐姐。但是厌倦了作为姐姐的"人体器官库"的安娜为自己请了一个律师:她要从父母和姐姐那里解放自己的身体,获得"身体器官支配权".她聘请的律师坎佩尔·亚历山大为她开始上诉。忙碌的妈妈不能理解安娜的做法,从而一场充满悬念的较量开始了。然而最让我惊讶的是,在法庭上揭开了安娜聘请律师要求获得"身体器官支配权"的原因竟不是不想给姐姐做肾移植,让自己以后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能跑能跳,而是因为姐姐凯特觉得自己活得太痛苦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妈妈却不允许。于是安娜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姐姐的愿望,尽管不被母亲认可,尽管会被母亲埋怨。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安娜的可怜与伟大,也看到了妈妈无私的爱与偏执。首先,在安娜的出生上,当自己的出生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体器官库",而不是因为自己是爸妈爱情的结晶,我相信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虽说这是因为爸妈不想让姐姐失去生命,但总体而言,对安娜是不公平的。甚至对许多家庭而言,家里有一个孩子是弱者,父母会不自觉的对这个孩子保持较多的关心与关注,而对另一个孩子本应该获得的关注会减少,这样就不利于正常孩子的成长。甚至很多孩子心里会想,在爸妈眼中他们的孩子只有一个,自己只是一个维持姐姐或哥哥生命的机器罢了,于是他们就会在某个临界点爆发,而看着平稳和谐的家庭也会因此荡然无存。

所以看到安娜聘请律师要求获得"身体器官支配权"时,我很能理解。毕竟如果我当了那么多年"人体器官库",我也会厌烦,我也不想以后还要总是打针吃药,我也想以后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因为自己是因为挽救哥哥或姐姐的生命而出生的,这从一出生爸妈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救吧,现在可能只是移植一个肾的问题,以后甚至会要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救吧,如果哥哥姐姐因此去世了,不仅自己心里愧疚,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人或邻居都会怪自己狠心,说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哥哥或姐姐这样死去而见死不救。所以说,我不赞成父母为救一个生命而生下另一个生命的做法。毕竟那也是一个生命,她也会长大,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此外,对于姐姐凯特而言,死是一种解脱,但是由于妈妈的偏执,她只能选择痛苦的活着,这样对家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说,如果我的家人活得如此痛苦,而且生存无望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放手。因为这是自己迟早要面对的,相比让对方如此痛苦的死去,我宁愿让她临死前活得开心一点,而且走的无牵挂一点。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篇6

爱,以其深厚与广博而感动生命中那个不曾被触碰的角落。就好象那缕淡淡的清风,温柔的拂过脸颊,抹去眼角的泪水,带走那沉重的悲伤,洒下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但我们或许不曾想过,爱可以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伤你所爱的人的内心。爱可以是一壶香醇的毒酒,在一瞬间使你心爱的人肝肠寸断,痛苦不堪。这样的爱,更多掺杂着悲情色彩,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父母的莎拉和布莱恩最大的希望便是大女儿凯特能够战胜病魔。于是,在这个愿望的指引下,他们长期忽视了大儿子杰西,致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爱而成为一个游走在世界边缘的问题少年,也是在这一愿望的指引下,他们采用基因技术生下小女儿安娜,而这个美丽小生命的降临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幸福,尽管莎拉曾经对安娜说,因为它可以拯救姐姐凯特,他们因此更爱她。然而,时间证明一切并非如此。她似乎只是父母拯救凯特的工具,在收获着少得可怜的爱的同时,她所付出的是无止境的捐献血小板、白血球等一切凯特需要的东西。

那时候,深爱凯特的父母或许并不知道,他们对大女儿的爱竟然在不经意间深深伤害了小女儿的心,也在不经意间为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增添了伤痕。然而,任何的忍受都是有限度的。13岁的安娜最终毅然决定将父母告上法庭,为的只是夺回自己的身体支配权,她已不再甘愿做一个器官捐献站。可是她的这一举动却牵动着另一个人的生命。她深爱的姐姐凯特白血病复发,急需进行肾移植。一边是自己挚爱的家人,一边是她在家庭应得的尊重,这架爱恨交织的天平最终总会倾向一边,而无论倾向哪一边,都不算是最好的结局。

爱可以纯净美好,却在生命中的许多时候显得异常的纠结与残忍,就像莎拉在法庭上所说的我的人生彷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得路。或许这样的爱已经不能用好和坏来权衡,也不是善与恶所能分界的,至真至美的亲情没能促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成为这出家庭悲剧的导火线。

因为爱一个人,而无暇去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伤害了另一个人。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爱的初衷绝对不是伤害,但它的尽头却蕴藏着无限的叹息与悲哀。这样的爱,像一首悲壮的哀歌,因其太过沉重而无法背负。

我的姐姐观后感集合


欣赏完一部作品,我们是不是有很多感受和思考想要分享呢?写一篇出色的观后感,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感受,更能让我们深度解读作品的内涵。你最近有打算撰写一篇某作品的观后感吗?很荣幸可为你提供这篇名为“我的姐姐观后感”的文章,希望你能够喜欢,它将给你带来莫大的收益!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1)

《我的姐姐》正在热映,票房也很好。前天晚上和妹妹去看了夜场,早上起来眼睛肿肿的。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于是,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to be or not to be 的碰撞与纠结。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我也是一个姐姐,我小时候也和妹妹关系不好,小时候妹妹被寄养在外婆家,而我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我却在妹妹回到家里时对她百般刁难。记得看到妈妈给她零花钱时我妒忌的心情,看到父母对她补偿式的偏爱时自己酸涩的表情。更多的时候我趁着爸妈不在家把她锁在阳台上,跟她大打出手,她哭的越凶我就越得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无比愚蠢。好在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早已化敌为友,无比亲近。现在的我们会时常为彼此的孩子购买礼物,遇到困难、危险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彼此。我们才慢慢理解手足情深的深义。

如果去看这部电影,你一定会感动的泪流满面,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亲情。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2)

独自一个人在清明节的晚上看了这场电影《我的姐姐》。挺沉重,想写点什么,可无处落笔。首先感觉到这家庭挺奇葩,重男轻女,但这种家庭何尝又不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尤其是经过计划生育碾压一轮后又放开的社会背景之下,这种年龄差的姐弟还真是不少。而许多父母天性的对弱小的溺爱又往往忽略对老大的关注,造成诸多老大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赶上极端的不幸,这种在自我与亲情之间的纠结真心让当事人背负太多枷锁。电影没有一个定论,或分或聚,无论选择哪个,无所谓对错,都会有苦与乐。诚如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配角的存在才会让主角烙印上更丰富的人生表现。

当一切都成为社会现象时,感触再多,也就想这篇文章一样不知所指,因为人生是各自的人生。

不知所云,又懒得删除,权当纪念一下曾经在这清明节看了这么一场电影。电影放映回家,灯火阑珊,往年十字路口烧纸祭祖的灰烬不复存在,文明清洁了环境,但又好像遗失了什么......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3)

很有幸参加了电影的点映,在观影的过程中就能观察到周围的朋友们都有在拿着纸巾擦眼泪。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一个追求独立自我、拼尽全力想挣脱束缚的姐姐,在面对才四五岁的`“拖油瓶”弟弟时,展现出内心矛盾与拉扯,自己的未来与亲情的纽带,都十分复杂和深刻。

电影以女性视角展示非独生子女家庭姐姐的无奈,女性生活在世上的诸多困难。安然是一个独立、坚韧、自由的女生,即使含着泪也会大口吃饭,她说自己命硬,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她让我感动让我敬佩,让我觉得无论遭遇了什么,她都能闯过难关。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因为故事来源于现实,而我们无法决定现实的结局。但我希望,每一个像安然那么勇敢独立的女性,都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4)

《我的姐姐》可以说得上是一部温情电影。张子枫主演的姐姐安然,从小和爸爸妈妈关系淡漠,十分独立。刚刚大学毕业,在医院当小护士,和男朋友一块备战考研,同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而这所有都被一场车祸打破了。在车祸中,爸爸妈妈双亡,留下从未见面的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安子恒。弟弟是父母在安然上大学后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首次见面是在爸爸妈妈的葬礼上。安然一个人蹲坐在地上烧着纸,弟弟被幼儿园老师送来站在外面,两人对看着。葬礼后,家里长辈让安然照顾弟弟,由于年幼的弟弟什么都没,而安然还有爸爸妈妈留下的一套房屋。刚开始,安然是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在安然看来,自己上大学后,从未花过爸爸妈妈的一分钱,与安子恒更是从未谋面,凭什么爸爸妈妈双亡后,刚刚毕业工作的她,面临着考研升学的重压,就要承担着养育弟弟的责任,这所有都是不适当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觉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妈,作为姐姐,“长姐如母”,一直饰演着牺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这现实,刚出社会的她又有哪些错呢?弟弟,更是没错。又该如何解决呢?所幸,最后还是在亲情的感化下,安然选择照顾弟弟。由于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亲人了。安然难以舍弃、割裂。这让我想起了《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对于樊胜美的处境也多了几分理解。由于亲情,难以割舍,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挣扎中。

惟愿世间沧桑,尽管痛苦、难过,人间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5)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受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绽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讨论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呈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假如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看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许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担当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预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预备的午饭。渐渐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靠,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急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月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旧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连续读书,反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爱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当的,因为我们永久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久无法割舍的,更是永久要珍惜的一种特别的情。

愿将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快乐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将来要一起度过。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6)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2017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家里有个新生代的姐姐,作为妈妈的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为父母,爱孩子,先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蕴含着多层意思,包括接纳自己,包融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等。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应该有明显的边界意识,过分越位对彼此都是一场灾难。在家庭中亦如此。在成为所有角色前,我们应该先成为自己。在家庭责任与实现自身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梦想就自己去追求,而不是把它寄托在配偶或是子女身上。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消极情绪,活好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自己都过不好,有什么资格来指导孩子的人生呢?就如丹尼尔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那句名言: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对每个孩子,我们都应该全神贯注的,不带批判和预期的去关注。记得第一次读到《牵着蜗牛去散步》这首小诗时,我被深深震撼了,我的孩子多么像那只小蜗牛呀,尽管她用尽全力,但依然略显笨拙,依然让我无比焦虑。

有了第二个孩子后,我的心态更加平和。就如赛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写下的句子:“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对于孩子,我们只能庇护他们的身体,却无法打造他们的灵魂。他们的人生只能自己负责。他们最终会成为心里的自己,而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我们活成自己,他们活成自己能成为的样子。这样想我们才能在他们身边优雅的守候。

看了这部电影,我更加体会到:不能用“长姐如母”的道德绑架来强制要求姐姐为弟弟做些什么。我们只能尽可能的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明白家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至于姐弟关系最终走向何方,我们无法预料,更无法控制。我们只能做好现在想到的,能做到的,其它的交给时间去印证吧!

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考核就上岗的职业,也是最有创造性的事业。上岗了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去丰盈自己的灵魂,引导孩子去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让孩子明白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让他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只善良的狮子,既有帮人的善意,也有自保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7)

上个月看的这部电影。在看电影时,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看完后,走在地下车库里时,和家人说着这部电影,各人有各自认为印象深刻的点,这使我感到有趣。他们记得的,如“姐姐”洗头时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况,“姐姐”和她男友的关系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词。一是“姐姐”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变故时,“姐姐”对亲戚说,她不愿意照顾弟弟,让弟弟自己生活,“不仅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弟弟更好的成长”。这使我想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本片中,成长也是姐弟两甚至更多人都会遇到的主题。成长就是本片的一个线索或悬念所在。

二是“舅舅”说的一句话。他曾有过家庭,但最终离婚,女儿跟了母亲。提到这段人生经历时,他说,家人父子之间就是欠债的关系,“不是我欠了你的债,就是你欠了我的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种领悟中,既有琐屑现实的无奈,也有看透人生的洒脱,还有浓郁亲情的浸润。亲子关系,是谁也逃不了、谁也甩不开的东西,也是唯一我们甘心沉溺其中的东西。

三是“姑妈”说的一句话。她曾去过俄罗斯,想做生意,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没做成,带了一些套娃回来,她说,“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到套子中去的”。这话有点像是自嘲,因为她的一生就为了弟弟而牺牲很多;又像是对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辙,能够走出自己崭新的人生。“姑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个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与对照。她说了两句俄语,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身边的平凡人,他们可能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潜藏着的、偶然浮现的理想性的种子与灯火。

这部片子在看的时候颇使人感动。它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贴近现实人生,容易使观众发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实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世。同时,它的人物设计、故事展开,以及叙事节奏、演员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现了可圈可点的艺术功底。

我的姐姐观后感(篇8)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焦急。

你喜爱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叙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受车祸后在亲情与抱负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信任不乏以下几个缘由: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观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观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信任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始终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力量后要担当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或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稳。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稳的心中始终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担当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始终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受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似乎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旧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许多个角色,

不仅仅是女儿,是同学,有时也是老师,是伴侣,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江姐观后感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江姐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江姐观后感(篇1)

《歌剧江姐》是一部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江姐英勇事迹的歌剧。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场震撼人心的演出,并深受触动。本文将根据我个人的观后感,以及该剧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详细具体且生动地描述对这部歌剧的感受。

江姐,原名康兰,是一位活泼开朗、聪明机智的女大学生。在时代的召唤下,她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战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江姐具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民利益不计一切代价,成为众多青年的楷模。

第一幕中,江姐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她与同学们相聚于校园,展示了大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个和平而幸福的校园被残酷的战争打破,江姐和同学们纷纷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临别时,江姐坚定地说道:“我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奋斗,为了我们的祖国!”观众们掌声如雷,感受到江姐坚定的决心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第二幕中,江姐成为地下党员,展现了她机智勇敢的一面。在暗夜中,江姐悄悄在乡间回家探望母亲。她的行踪被日本侵略者察觉,被迫躲进了一座荒废的土窑洞中。在这个即将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江姐不畏困难,用机智智慧打懵敌人,化险为夷。她的英勇行为让观众们跌破了眼镜,被她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第三幕中,江姐被敌人抓获,展现了她坚韧不屈的精神。在敌人的审讯下,江姐坚决守口如瓶,面对酷刑不屈服。她的勇敢和顽强激励着其他战友,他们接连效仿,宁死不屈。这一幕令人泪目,体现了江姐高尚的品格和气度。

第四幕中,江姐在牢房中度过了她的最后岁月。她无私地用最后的力气写下遗书,表达对亲人和战友的思念,更向自己的同学们嘱咐:“毋忘国耻,吾身死后,永远做一名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好青年。”江姐的豪情壮志,令整个剧场回荡着掌声和哭泣声。

《歌剧江姐》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和催人泪下的音乐效果,将观众带入到那个英勇坚韧的时代。剧中的江姐形象,以她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她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生命的壮丽,展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观剧时,我不仅被剧中人物情感所触动,更被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顽强精神所震撼。

观看《歌剧江姐》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江姐用自己短暂却辉煌的一生,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富有教育意义的演出,它将激励人们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通过观看《歌剧江姐》,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烈士的可贵,并对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这部歌剧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让我懂得珍惜和平、顽强拼搏的重要性。江姐的形象将激励我,在生活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将传承革命先烈的理想和精神,在今后的道路上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姐观后感(篇2)

在今年暑假里,我读了《江姐》本书,它让我了解了革命者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江姐”,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她从不害怕艰苦和疲劳。她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她珍惜上学的机会,每次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而现代的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像个小皇帝似的,有时还发小姐脾气,跟江姐比起来可真是自愧不如!1939年,江姐依然接替了丈夫未完成的的工作。为革命事业奔走,由于叛徒的背叛,她很不幸。

解放前夕,江姐在重庆被反动间谍秘密杀害。当我读到江姐在丈夫死后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时,我不禁被她的胆量所钦佩。她不知道工作的危险吗?

当然知道。她为什么冒险接手她丈夫的工作?是呀!

江姐为了人民的幸福,祖国的解放,面对种种酷刑,仍然毫无惧色,不吐露一丝线索时,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江姐不想过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她当然想。

她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过安定的生活。但她没有。为了祖国的解放,她保守党的一切秘密。江姐英勇地走了,她总是说: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是啊,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精神难道不令我们肃然起敬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江姐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不辜负祖先的期望!

江姐观后感(篇3)

革命先烈江姐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读了许多关于江姐的故事和资料,深受启发和感动。她的事迹让我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于坚守信念和追求正义有了新的认识。

江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坚强的个性和思想。她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培养了她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她深知自身的责任,决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江姐的革命道路并不平坦。她曾在北平参与过革命活动,但在敌人的严密布控下,被迫转移到上海。在上海,她继续投身革命,协助策划并组织起义行动,为工人农民争取权益。尽管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危险,江姐仍然坚守信念,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令我感动的是江姐对于人民的深情厚意。她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在她被捕并受审的过程中,她明确表明自己是为了反抗压迫和为人民争取福祉而奋斗的,她为了掩护同志也选择保持沉默。她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感受到了革命者为人民舍身忘己的情怀。

江姐在最后面对死刑时,她仍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畏惧地面对死亡。作为一个女性,她以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心态留下了一个不朽的革命传说。她的牺牲和奉献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英勇壮举,更是对于人类精神的伟大诠释。

读完江姐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了她的不朽精神对于每个人的启迪和引领。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无私。她的故事告诉,作为公民,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姐的故事也激励着我,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和挑战,我都会坚守信念,志存高远,为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江姐的故事一直是我努力工作、顽强拼搏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她的事迹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将继续把她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江姐观后感(篇4)

《读江姐读后感》是一本关于江姐的传记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和详实的叙述展现了这位英勇女性的一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禁为江姐的坚韧和勇敢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江姐的坚强勇敢令人敬佩。江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但她并不满足于现状,她渴望改变生活。她勇敢地走上了求学之路,成为当地的一名教师。在战争年代,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一名积极参与抗日斗争的浙江女青年代表。她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为保护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的坚定信念和毫不妥协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敬佩她。

江姐的不屈精神令人感动。在抗战胜利前夕,江姐被敌人抓获,经过酷刑拷打,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她忍受着痛苦,没有向敌人泄露任何有关抗日事宜的秘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无数的抗日志士,传递了抗战的力量。随着战争结束,江姐成为了革命的烈士,她的牺牲不但让人们铭记,更是激励着每一个人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姐的事迹给予了我深深的思考。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是她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从未放弃。她的坚持和奉献精神,给了我巨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难或许没有她那么严峻,但是可以从江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职场上的竞争还是家庭中的矛盾,都应该学习江姐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仰。

读完《读江姐读后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坚韧和勇敢。江姐的一生是对这两个词最好的解释。她的故事给了我无尽的力量,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铭记江姐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我的梦想。

《读江姐读后感》这本书让我对江姐这位伟大女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的坚韧、勇敢和不屈精神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楷模。我希望能够向她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坚持下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鼓励,明白了坚韧和勇敢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始终保持这种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就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江姐观后感(篇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大批愿为国家英勇奋斗、争光的青年,谱写了不朽英雄诗篇。最近,我读了《江姐》一书,对书中的故事情节记忆深刻,也对江姐的英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江姐,原名江竹云,1820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xx党,1944年从事xx党的秘密工作。但江姐在1948年被叛徒涂孝文出卖。在狱中,江姐惨遭酷刑——

老虎凳,吊带,电刑她甚至把一根竹竿钉在十个手指上。十指连心,那是怎样的痛啊!但是江姐仍然坚贞不屈,不透露任何消息,于1949年11月遭到民党特务杀害,年仅29岁。

读完此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无法体验战争年代的生活,但从此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出生入死,步步为营,在生死的边缘徘徊。

“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可以砍掉我的头,但是不可能从我的嘴中,知道任何消息!”江姐在深受苦刑时,还能说出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表明了江姐的决心,更表现了所有xx党人的决心:永远不向敌人低头!

是的,正是这种不屈不挠、审慎的力量,使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我们今天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战场上,在革命道路上,英雄们为国家的繁荣和祖国的明天的美丽而战斗。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为祖国做点什么吗?也许我们不能聪明勇敢地与敌人作战,也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坐起。我们学***们的顽强毅力,在学***中做一个固执的“倔小孩”,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去克服;学***们的永不言败,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努力着,不轻言放弃;学***们的点点滴滴优良品质……“时刻准备着”,时时刻刻为了祖国的明天准备着!

永不像敌人低头,永不像困难低头。这不仅仅是xx党人的决心,不也应该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骨气吗?江姐为了xx党,奉献出了她29岁年轻的生命,还有比这种境界,更宝贵的气概吗?

让我们学习做一个像敌人低头,从不像困难低头的xx党员!

我感想:学***先辈的精神和气节,让我们对于困难都不轻易低头。

江姐观后感(篇6)

江姐,是大家总所周知的人物。我,被她的故事感动。江姐,真名江竹筠。她的老家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朱家沟。

她的父亲叫江上林,她的母亲叫李舜华,她的生活十分清苦,而她的父亲游手好闲,所以,她的母亲就跟父亲离婚了。小时候,江竹筠很懂事,她很想去上学,可是家里供不起,于是,懂事的江竹筠就去当童工,维持家庭的生计。最终,有一天,江竹筠终于能上学了,她学习十分刻苦,还认识了一位好朋友----何理立,他们俩都是跳班生,每次不做完作业绝不离开教室。这些精神把我打动了,我每次只需做完作业就很累了,没想到江姐竟这么苦!我要下决心,向江姐学习。之后,写的是江姐如何当上共产党员,她有什么样的钢铁般的意志。一个浓雾弥漫的早晨,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被捕了。

在人间魔窟“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敌人对她进行了非人的折磨,她一次次昏死过去,一次次被冷水泼醒。但她禁受住了考验,保守住了秘密,迎着新中国的曙光,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这是多么具有钢铁意志的话呀!!江姐,我赞美你,你是伟大的人,为了祖国贡献一切的人!

江姐观后感(篇7)

读江姐有感范文

导读: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她那梅花般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她那梅花般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

江姐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江姐只得被迫去工作,面对那高大的机器,她不得不站在高脚凳上操作机器,稍有疏忽,就要被打骂,她的公公婆婆等长辈就有好多人给我庆祝生日,礼物琳琅满目,和江姐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

江姐19岁时,参加了党组织,因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用竹签插入她的指甲缝里,江姐手上血肉模糊。

在我读到“竹签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不禁热泪盈眶,多好的江姐呀!我们的今天就是象她一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望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是江姐对我们的希望。

读完这篇文章,江姐那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映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要高高举起您的旗帜,踏这您的足迹,学好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读后感

江姐观后感(篇8)

江姐,是大家总所周知的人物。我,被她的故事感动。江姐,真名江竹筠。她的家乡是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朱家沟。

她的父亲叫江上林,她的母亲叫李舜华,她的生活十分清苦,而她的父亲游手好闲,所以,她的母亲就跟父亲离婚了。小时候,江竹筠很懂事。她想去上学,但她的家庭负担不起。于是,江竹筠成为一名童工,养家糊口。最终,有一天,江竹筠终于能上学了,她学习十分刻苦,还认识了一位好朋友----何理立,他们俩都是跳班生,每次不做完作业绝不离开教室。

这些精神感动了我。每次做完作业我都很累。没想到江大姐这么苦!我要下决心,向江姐学习。后来,我写了关于蒋洁如何成为共产党员以及她将拥有什么样的铁的文章。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由于叛徒的背叛,江姐去世了。

在人间魔窟“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敌人对她进行了非人的折磨,她一次次昏死过去,一次次被冷水泼醒。但她经受住了考验,保守了秘密。面对新中国的曙光,她带着尊严走向刑场。这是多么具有钢铁意志的话呀!!

江姐姐,我称赞你。 你是一个伟大的人。 您是伟我们的国家做出一切贡献的人!

江姐观后感(篇9)

江姐读后感

江姐读后感(一)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在面对最后的考验时,都应该面不改色,心不跳!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江姐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一位不屈不挠的中国丹娘。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迅速朝渣滓洞开来,据说,是要转移一批囚犯,江姐正草拟一份学***提纲,听见有人叫她,不慌不忙的把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真佩服江姐,当时这样的处境,如果有人突然喊我一下,我一定会乱了方寸慌了神,不会像江姐情绪这么稳!)只见她对着墙上的破镜梳头,把头发整理好后,脱下打着x号的囚服,换上干净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一切整理完毕,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一位女同志把江姐换好的衣服放进布袋里。江姐知道这次转移实际上是秘密枪杀。但姜大姐并不害怕。临走前他告诫同志们:要勇敢!

每一次革命,当他面临最后的考验时,都不应该改变他的面貌和心意!

江姐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因为每一个革命家都是英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英雄和伟人!

邱少云不怕被烧,因为他被困在祖国的火海中。那根旧手指在地上留下了三英寸的伤疤。

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他们是革命道路上的伟人。没有他们,我们怎能过上美好的生活?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生活到现在?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生存。

读这篇文章,让我佩服革命先辈临死前的革命精神。因此,只有努力学习,快乐成长,报效祖国,才能无愧于为国家牺牲生命、赴汤蹈火的英雄!

江姐读后感(二)

文/张依婷

暑假期间,我读了《江姐》这本书,江姐的英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主人公江竹筠是革命时期一位普通的女共产党员。革命时期被叛徒出买,**入狱。落入敌人的魔掌后,敌人对她严刑拷打。她想从他口中知道党的秘密,但她宁死也不投降,保护自己的坚强意志,抵制考验。

最终,坚定地走上了刑吃场。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革命家们不惜生命代价,克服了建国前的种种困难。我们出生在一个新的社会,在红旗下成长。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的掌上明珠。他们有多爱我们。

还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在幸福中得到祝福,我们也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整天看电视,玩游戏,不认真做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里总是在想事情、想事情,老师的问题也不回答。

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是的话,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在这里,我呼吁广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江姐读后感(三)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是我最喜欢读的一篇故事。蒋洁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讲的是,年仅10岁的江姐又矮又瘦,为了生活被迫做童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需站在凳子上,稍有疏忽,就会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

10岁时,是孩子们身体和知识成长的快乐时期。江姐的童年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悄然逝去,但10岁的时候,我过着衣食无忧的甜蜜生活。与蒋洁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真的是天壤之别!

江姐19岁时,加入了党组织,因为被叛徒所出卖,江姐**,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狼豹,他们用特制的竹筷子夹住江姐的手指,江姐几次都晕过去,又被敌人用凉水浇醒,可她忍着巨大的痛苦,就是一声不吭。看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在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一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做的这句时,全身热血沸腾。

江姐观后感(篇10)

本周,繁忙的学习生活仍在继续。而这周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繁忙,还有一种令我久久难以平静的革命精神!

这周我们学习了一片题目为《江姐》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特务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大家都知道是要将这批同志执行秘密枪杀,都十分悲哀。

而江姐却从容不迫地藏好文件,收拾衣物,梳妆打扮,像是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江姐向同志们挥手告别,鼓励他们。最后江姐英勇就义了。

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江姐和其他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圣利的笑声和神圣的光辉。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段话显示了革命者面对死亡的无畏精神。

它显示了江姐石和其他革命者的乐观精神!这,使我深受感动。

江姐被敌人严刑逼供。有虎凳、竹竿等。但她依旧不说出一个字,强忍着剧痛。

她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使我深受感动。

如果我们不解释革命者,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蒋大姐这样的革命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

江姐虽然牺牲了,但她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五年级:黄姝玉

江姐观后感(篇11)

今年暑假里,我阅读了《红岩英雄江姐》这本书。后来,我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她的传奇故事曾经风靡中国大地,她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她就是举世闻名的女英雄江竹云!

江竹筠姐姐的传奇故事已经深深把我所打动。

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谷里。她小时候可以帮助母亲工作。当她长大后,我想江竹筠姐姐会有很大的成就。结果,江竹筠修女成了共产党员!她在革命的暴风雨中成长,由于叛徒冉益智的出卖,敌人捉住了江竹筠姐姐,逼她交出党的组织,但是江竹筠姐姐不怕敌人对她做些什么,哪怕脑袋搬家!

她还说,党的意志是钢铁做的,一根小竹竿志是一个小小的考验。当时,第一女子监狱的人们都非常钦佩江竹筠的姐姐。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就像书上所说:“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你,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这是男牢房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姐姐的一首诗。

现在我们不用担心吃,穿,玩,用。但是,以前的人们不同,那时人们只能吃些粗茶淡饭,衣服也破破烂烂,天空灰暗暗的,环境是黑烟满天飘,还要打仗,一点都不好。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遇到一点困难我不会退缩,但是比较难一点的困难,我就会像胆小的小乌龟一样把头缩起来。而江竹筠姐姐呢,即使在艰苦险恶的牢狱生活中,仍然和难友们团结起来,积极组织活动,和狱外的同志取得联系,继续与敌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因此,在困难面前,我要学习江竹筠姐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我不怕任何困难,决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