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琴读后感

最新海琴读后感。

你是否正在寻找作品读后感的范文?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人类智慧和文化,特别推荐这篇关于“海琴读后感”的文章,与大家一起欣赏。同时欢迎您关注本网站的更新,收藏我们的文章。

海琴读后感【篇1】

身为一个很少看电影的人,把一部几十年前的片《海上钢琴师》翻出来还在半个月内看了两遍对我来说的算是很严重的事情了,而且两次看都让我潸然泪下,想想我这辈子似乎还没这么丢脸过。

没办法,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太多的东西,那些从没付诸行动的理想,那些自由自在飘飞的思绪,那些仿佛从没存在过,又好像永远都不会死去的心情。我想如果要定位,我更像故事里的胖子MAX,对美有着无尽的向往和满腔的憧憬,然而依旧要踏上陆地,然而那些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就那样挥之不去,随着年华的逝去反而愈加鲜明,总有些旋律在难眠的深夜忽然在耳畔回响,总有些面孔挥之不去,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加清晰可见。

1900让我想起了很多人,甚至包括年轻时的我自己,他让我看见了许多人的影子,然而定睛一看,他又谁都不是。他的眼神好奇而清澈,他的微笑忧伤而腼腆,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善意,他用孩童特有的善良和温柔去解读这个世界,用指尖的语言表达。他当然有些淘气,在暴风雨来临的夜晚松开钢琴的锁扣跟大海一同舞蹈,演奏那种空灵而优雅的乐曲;他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进船上的电话间打电话,然后被人追的满世界乱跑;他在合奏的时候常常顽皮地忽然开始弹奏即兴的曲子,弄得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

然而那种无从安放的孤独呢?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到电话间里,随便选一个号码拨打;在大雨中远远凝视着那个喜欢的女孩,在寂静的夜里偷偷溜进去,轻轻印下一个吻;在三等舱里一个人敲打着同样寂寞的琴键直到踏上最终的那段旅程,他还是在轻轻弹奏着那已经不再存在的钢琴,一个人,安静而优雅地等待着生命的尽头。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其实从一开始就相信他不会离开这艘船,这是他的灵感,是他的幸福,是他赖以生存的天赋。如果上了岸,就不是他了正如艺术也许颠沛流离,也许面临死亡,却从来不肯屈尊献媚,不肯出卖灵魂。如我所料,他从来不曾踏上这个太纷乱也太复杂的陆地。他拒绝了那里的一切,安定的生活,无可比拟的名望,唾手可得的金钱;他甚至不同意录音,不肯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愿意弹给自己听,弹给自己爱的人听。他所要的一切,在一艘船上都有了能够陪着自己的音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朋友。终其一生,只有音乐,然而只有音乐就够了我们的人生太短暂,我们的幸福,如此简单。

我是最不喜欢过度解读艺术作品的人,可是当影片的最后他仰起头给朋友讲那个不好笑的笑话的时候,当他说出希望天堂有一架钢琴给我的时候,当他挥手告别这个尘世的时候,当他听到炸弹点燃的声音,露出最后一丝笑容的时候我忽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忽然想到了好多好多事情,我忽然隐隐绰绰地看到了当年的信仰。

我想1900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艺术的化身。没有形体,没有国籍,也许从来不能证明他的存在,但是真的曾经有过。他是一个调皮叛逆的孩童,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天才,是一个忧郁的青年,是一个优雅的美男子,这些角色在他身上完美的融成一体;他永远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办法放弃自己的艺术,因而永远没有办法融入其中。艺术从来没有故乡,它孤独地飘零,它只是在某些人的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影子,挥之不去。永远无关金钱和名利,欢欣,温柔,然而永远带着宿命淡淡的哀愁。他什么都懂,可是又偏偏单纯;它包罗万象,可是又偏偏简单。那些空灵的音符,那些淡淡的淡淡的目光,那一抹如斯的笑容如果这种东西还不值得信仰,我也许真的不知道应该归于何方。

海琴读后感【篇2】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琴读后感【篇3】

这部影片的4K修复版最近在电影院上映,很多人都去重温经典,几乎所有人脑海中都萦绕着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下船?

该怎么向他们解释?陆地上的人总是喜欢问为什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看完电影,在我脑海中一直回荡着1900的钢琴乐章,如密林流水,如大海波澜,如智者低语,如人潮呐喊,置身其中,灵魂被其磁场吸引,一起共振起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900无疑是一个天才,而天才总是孤独的。在其一生中,只有一艘名为virginian的邮轮,只有时而平静时而波澜壮阔的大海,只有热火朝天的锅炉房,只有一架普通的钢琴,只有一波又一波游客听众,只有一个交心的朋友,只有一个喜欢而不可近观的女人。

肤浅的人类啊,如果1900没有打败爵士乐的创始人,怎会引得那么多人肯定他的音乐才华,可见世间美好需要量化方能体现其价值。纵然你天赋过人,也得寻个舞台证明自己,经历一场大考赢得生前身后名,方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历史的车轮轰鸣而过,新旧交替轮回不止,智慧的人势必善于接纳一切新生事物,守旧的人在时代面前只能做出无力得抗争最终屈服或被时代碾压。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武士往往是个悲剧形象,几千年来引以为傲的冷兵器在热兵器面前不堪一击,末了还要被嘲讽一句“大人,时代变了”。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开始变得聪明,勇于接纳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文明,将自身的文化弃如敝履,这就是日本逐渐强大的原因,同时也是日本人渐渐丧失信仰、人性变得多样化、人格越来越不可控的原因。从现在的香港青年身上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人类发展几千年,终于意识到,只有科技可以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给生活带来大大的便利,实现一些梦里才有的东西。文化和艺术,则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保存在历史博物馆里,或者作为激发人们灵感的工具,又或者,被某些痴傻的人毕生追求,反而成就了人生至美。

如今是信息时代,人类发展日新月异,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机械化、电磁化、信息化的过程被称为人工智能(AI),它将渐渐取代一切重复性、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劳动,旧行业渐渐消失或者成为时代的缩影。对于时代的先驱者,我们应该紧跟他们的步伐,开创新的纪元,对于那些坚守的人,我们应该致以崇高的敬意,把他们放在Placeholder的位置。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不再对山的另一边怀有兴趣和激情,山的另一边不过是另一座山。当1900看到工业文明中的纽约高楼林立,人行如蝼蚁,便不再心生向往,余生有音乐相伴,夫复何求?

人活百年如昙花一现,该怎样度过才最有意义?有过激情燃烧,游过低谷波涛,也曾拂衣逍遥,回首往事不过拈花一笑。

现在人与人的隔阂越来越大,哪怕是坐在对面的父母与子女,虽是近若咫尺,心却相隔天涯。90后不再了解80后,00后不再了解90后和80后。战争年代渐远,衣食渐足,信息传达渐速,传统文化渐亡。也许有一天,性别已趋于中性化的20后小朋友看着电视上的武侠剧,会发出疑问:这些人蹦蹦跳跳的,不累吗?

对那些曾经养育过、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是最不能忘怀,所以,最后还是要说一句:Thanks Danny!

海琴读后感【篇4】

思绪太多,如乱麻在脑中纠缠,许多情节都很煽情,对于我这种一看电影就看哭的人来说,要理性客观地评价一部电影似乎是极为困难的。首先说说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我很小就在表姐的推荐下看过《乱世佳人》,对于美国怀旧的电影有一种痴迷的情怀,喜欢里面动人的音乐,喜欢里面人的服装,喜欢里面人说话的语气,喜欢英国似的强调,看到这部排在top250的电影,以及像人物传记的电影,觉得对上我的口味,果然这部电影我一口气看下来。

电影很长,遗憾的是中间1900长大的部分描述得比较粗略,但是他的身世背景也算是了解得比较清楚了。首先他从小就在船上生活成长,拥有无私自通的钢琴天赋。我每每会想如果他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还会一辈子待在船上吗?他会不会也想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呢?其中有一个父亲,他的命运可以用十分悲惨来形容,他似乎是非常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许多的担心,但是当他看到大海,他开朗辽阔了,他可以放下一切从头再来,那是因为他已经很惨了,他为了他的女儿,他有自己要去奋斗的初衷,这是人性,人性就是为了让自己生命得以延续,就是为了哺育下一代,他可以走出去。

相比之下,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去,因为他的人性没有那么强烈,其中有一段与一个黑人钢琴师决斗的片段也充分地说明他不明白竞争是什么,但是这对于黑人钢琴师是再正常不过,因为他是在另外一个环境中成长的,他懂得世俗的世界,他是具有非常贪婪和欲望的人性的。

1900缺乏人性的,但是确是非常理性的,他可以发现美的瞬间(一个女孩的美,确信他发现美的时候并不是人性的欲望在作祟),也可以记住美的音符,他对人性看得十分通透。他至始至终没有参与世俗的世界,他是一个看客,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敢走下船舷的原因,不敢走进充满着人性的世界,他害怕,他无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生存。他的出生背景,他的天赋,他的才华,他的理性使他最终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从哲学上来讲,我们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很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1900并没有虚度一生,他一生为了别人而弹奏美妙的音符,不曾觉得厌烦,他在做他最擅长的事情,一直在做,这却不是无为,而是坚持,坚韧,这也许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的精神。现今社会,技术上的革新使得我们感觉似乎是有许多的可能性,整天蝇营狗苟,把时间浪费在了钻营,投机,取巧上,这正好与无为的精神相反,甚至是乱为。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人的意志太强大使得我们不断地竞争,自私自利,使得生活总是充满苦难,世间的痛苦总是多于幸福,幸福是短暂的,痛苦却是持久的。对于幸福和痛苦的论述在这部电影中也得到充分地印证:1900似乎是超脱的,但是也有痛苦的时候,因为他突然感到了快乐(爱情的快乐),所以他体验到了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漫长的,最终一切归于平静,然后亦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叔本华也提倡,美学上的体验才是终极的快乐,这也印证了1900最终的选择:钢琴,在钢琴中体验美,体验悲伤和快乐的美。

海琴读后感【篇5】

才看了《海上钢琴师》,是一如既往地意大利影片风格,把所有的理性思考都承载于感性的情节之上。于是开始比较,《天堂电影院》、《美丽的西西里传说》还有这部《海上钢琴师》应该如何排名?!

《天堂电影院》是唯一一部让我可以看完之后接着再看,哭完之后接着再哭的电影,尽管就连最懂我的枕边人也不了解这是为什么,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是那种感念和情怀永远地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却。

《海上钢琴师》也不例外,一个音乐天才,天才钢琴师的传奇人生,传奇里有些苍白和荒凉,一个把彼生的命运都与一艘船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仅仅相连的音乐奇才,最后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船一起,在海上走向终结,伴随着那一声爆炸声,或许耳膜受到的震撼远远逊于灵魂受到的震撼。

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名和利?繁华和浮世?未来是什么?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还是在没有尽头的未知前唯唯诺诺。“1900”到底是懦弱胆怯还是真的不像踏入世俗?最后为什么“康”能在知道“1900”逃避的选择后转身离去?我相信这部影片不是在为懦夫喝彩,也许恰恰相反,这部片子是向那些所有的惺惺相惜的英雄致敬!

换了是我,当我知道好友的最后选择时,我还能否从容转身,由他最后一次任性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用生命去完结对未知的恐惧。也许“1900”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用可数的琴键奏出了令人人都动容的乐曲,即使他从未上过岸,但他的听众换了一茬又一茬;他有极大的、可怕的控制欲,使他期望所有的一切都能在他的掌握之中,尽管他的世界小得只有88个琴键和那艘永远在海上颠簸的船,所以当被誉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爱情,向他展臂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还是没能将他的双脚挪动过仅仅几十级的爬梯,走向充满诱惑和美好的大世界。

也许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通过那一首首没有乐谱的音乐而读懂,或者说心领神会。终于明白,为什么好的音乐会使人泪流满面而又悄无声息,音乐是上帝最温柔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柔弱的情感。那首因为爱而滋生的曼妙音乐一直没有题名,也许这也与古代那些命名为《无题》的诗歌遥相呼应,太多太多动人心魄的情怀不容我们小觑,真正就是在那一闪念,整个人的内神经会被震撼。

选择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关键在于哪种选择更适合自己,遵从感性的选择发乎情,遵从理性的选择则将情感收敛而止乎礼。

GZ85.cOm延伸阅读

最新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八篇


好电影往往是深入人心的,观后感是对作品语言表述和情感渲染的一种认知和领悟,观后感能为我们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如何将内心感悟写入作品名观后感之中呢?工作总结之家编辑认为“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非常感谢您来读这篇文章希望它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世界不是孩子的世界,父母才是孩子的世界。不幸的是,1900年的弃婴,幸运儿和其他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丹尼爸爸。善良的丹尼非常爱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

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丹尼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与其说1900年不能离开这艘船,不如说他就是不能离开这艘船。有一个孩子们曾经的世界,有爸爸的大手和他的摇篮的笑脸。与其说他离不开海,不如说他只是离不开这片海,这海里有孩子遗落的世界,那里有他永远可望不可及的爸爸去的地方。

如果世界被毁灭,年轻的生命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期望,他们会聚集在某个地方。

或许他为了音乐而放弃了生命,为了在海上走其他自己的钢琴曲,而选择永远留在海上,而拒绝了他一生唯一的知己max的请求。

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海洋钢琴家从未涉足世界,也没有被世俗世界同化,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

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

在有限的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精神追求。

或许他想在船上回忆他那没有结局的浪漫邂逅,守着他那没结果的爱情。他觉得世界太广阔了,他害怕大陆上的陌生城市。这艘船对他来说是一切。而放弃了本可以获得的爱情,放弃了平凡的陆上生活。

因为在陆地上,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控制这么多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把钥匙创造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保持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上岸的笼子。真正的笼子是他的心,是他心中永远的家。

对于外界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他只有幻想、好奇和巨大的恐惧。维吉尼亚人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由的孩子,有时又孤独。他孤独的艺术生活和无尽的大海是他的命运。

但是我们假设另外一个局面,如果他勇敢的表白了,甚至于将自己的唱片呈现给了心爱的姑娘。那么结局很有可能会以另外的场面结束,即使他不能跟心爱的姑娘结婚,甚至于生一大堆孩子。但起码世界知道了他这位非凡才华的演奏家,也许这艘弗维珍尼亚号会人满为患的,当然也有可能1900会永远的离开这艘船。

我想他活在梦里。在这个梦中,他周游世界,感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有肮脏丑陋的东西。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快乐的人,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负担,他们不得不做很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说很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有人问你:

你最幸福的时刻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我的回答是:在梦里。

因为现实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我永远不会醒来,永远活在梦中。

因此,我喜欢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思考和想象。而这种无限的思维和想象是我生活的无穷乐趣。我喜欢这种感觉。

电影的主角,也是在无限中无法选择,迷茫,恐惧。在无限的世界,他只会迷失自己,无法生存。最后放弃生命也不愿走入这种恐惧,我很理解。

就跟当年考学校报专业一样,我还不知道怎么上学还得分专业?!我茫然了——我其实是对选择茫然了,我害怕选择,尤其选择太多时,根本无法掌控,无法完美,无法调节自己最优化的选择;就像有无限的琴键根本弹奏不出音乐的感觉一样。到最后我选择了,很新颖,很流行,名称很耐听的专业。

其实我是放弃了选择,被迫选择了无限。人们有很多选择,但更多的不一定好,更多的会迷茫,这也是年轻人最容易患心脏病的想法。

影片中的1900年用88把钢琴键演奏了属于他内心本性的美妙音乐。他一整天都在听音乐,但并不孤独!通过88把钥匙,他可以看透1900年世界的沧桑,希望天堂有钢琴,希望你幸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两个钟头陪主人公1900度过了一生,又是一部经典。

主人公1900从船上一出生便被抛弃成为孤儿,由好心的烧煤工丹尼收养。童年时一次意外丹尼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不经意间接触到钢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一个没有老师的天才,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钢琴生涯。

1900一辈子没下过这艘船,他也曾经决定离开,当站在甲板上看见所谓大城市那无穷无尽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说:“钢琴键有限,但是创造出的**无限,如果键无限,那就创造不出**。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见尽头,尽头在**?

—世界的尽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电影处处感觉经典,每一个镜头都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不多,恰到好处。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接受挑战的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前两场比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打得不好。即使对手表演时,他也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最后一场开始前,1900向朋友要来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说了一句话:“你自取其辱!

”接下来狂风骤雨般弹奏出《群峰乱舞》,震惊在座所有人。一曲完毕,1900将烟的一头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经过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频率震动而发热,竟将烟点燃了······

影片介绍:“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个人生都已经是一场悲剧了。他是一个孤儿,被遗弃在气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炉工收养。然而,好人的薪水并不高。熔炉工人在一次事故中丧生。1900年,他才几岁,又成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尽管他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孩,但他三思而后行,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我不知道为什么说他是悲剧,但也许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悲剧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你的地位不等于你的命运。你的命运不能决定你的地位,但你的地位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题记

电影主要是由主人公1900的好友max的叙述来展开,1900还是个谁在篮子中的婴儿时,被船上的烧煤工danny偶然捡到,并给他取名为1900,danny与1900相伴每天都十分快乐。1900开始了他在这艘船上的一生。丹尼-1900的唯一亲戚在他五六岁时意外去世。

我想1900待在这艘船上一辈子,也是不愿意离开这些一辈子都不可能在有的记忆。在片尾,这艘船破烂不堪,要被炸掉了,但1900在躺在旧床上思绪飘飞,随着镜头掠过他窗头贴的一张张童年、长大中的一次次合影,特别是有danny的那一张,情感一点点涌露,或许所以我们愿意待的地方,是因为有愿意守的人与一点执念吧。他觉得他的位置应该守护着这些记忆。

不光是他守护的人让他一辈子留在船上。即使他遇到了让他感动的女孩,他也遇到了无限的未来机会。但他站在扶梯上下了船,看到了美国,看到了纽约,一座高楼大厦林立,浓烟缭绕,高楼大厦尖锐地刺伤了他的眼睛,浓烟缠绕着他的心。

他的眼睛里满是迷茫和空虚,没有尽头,这使他害怕。他以为他可以在有限的琴键上演奏无限可能的**,但在无限的城市里,就像无限的琴键一样,他不知道如何演奏,从**开始。眼花缭乱的事物、太美丽的女子,“滚滚而来”的香水,一切都没有在船上那么自由随性,在船上没有过多的烦恼。

心的空间是有限的,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世界本身,都是无限的。太多的选择使我们无法选择。太美的东西会迷惑我们的眼睛。他几乎避免了这一切,他只想在船头和船尾之间做出选择。

有人说这是他的命运,我说这不是他的命运。命运由上帝和天堂决定。他确是是被船员遗弃和抱走的,在这艘船上长大,这使他从小无法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造成了对陆地的心理恐惧。但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小时候可以自愿被送到孤儿院,长大后可以用自己的才华录制cd和巡演,以获得名利。

他只是选择了自己的位置。不是命运,而是你的力量所及。适合你力量的位置。

就在顾准被迫与妻子离婚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不是命运,而是他为自己选择的地方——爱国主义和民主。正如孙中山在革命中经历过几次失败和尝试一样,他仍然坚持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不是命运,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立场——救国救民。

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面对成千上万的路时,你应该走哪条路?

哪条路的景色你最喜欢,走上了会不会后悔? 在一定的躯壳里,我们却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我们不能像1900年那样逃离这个社会,我们必须面对它。

而我们时常困扰、迷失,是因为我们没有确定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位置,没有一个信念,而等候所谓命运的安排。

我们心中总有一方“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非彼世外桃源,它是一个自己爱的城市、一个守护的人、一个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丹尼·伯特曼t.d.利蒙1900,一个在豪华游轮上被遗弃的孩子;一个被煤矿工人接走的孩子;一个名字很随意的孩子。

在他从丹尼的海葬听到来自天空的**的那一刻,**就在他内心种下了一粒种子。

在他坐上琴凳并随心而发弹奏的那一刻,钢琴变成为了他人生的一部分。

在他与灵歌之王杰里·罗对奏那一刻,全场的安静就是他内心的写照。

在他对心爱的人说出“good luck”的那一刻,感谢上帝将他留在了船上保留了他最美好的内心。

当他放下帽子回到船上的那一刻,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心。

在他为麦克斯讲了一个动情却并不好笑的笑话的那一刻,一段真挚的友情在此划上圆满的符号。

就在他举起双手,虔诚地在空中演奏,伴随着火花的绽放,钢琴的执着与他执着的心融为一体。

只愿天堂能有一架他能操纵自如的钢琴,演驿他与众不同的天堂人生。

**他的一生只有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相伴,他的一生都是在维珍尼亚

号上度过的,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串音符,他用来自内心的灵感,

谱出了人生。他用**代表人物,**表达情感,**讲述人生,他用音符

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

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一起翱翔。(印象很深

的便是,麦克斯问他:“你是如何想到的”然后1900便用了一个胖女人,一个忧郁

男人,一个舞者,一个偷别人衣服的男人,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人*

生)孤独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

们不是无限的。你是无限的。键盘上的**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片中,麦克斯曾多次问他“为什么不下船去陆地,那里有房子,金钱,名誉和地位。”他说

“陆地上的人总是在追求那里是夏天,总是询问着无数的why。”“1900”喜欢只有琴键的生

活,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

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不是阻止他降落的笼子。真正的监狱宠物是他的心

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他只有幻想、好奇和巨大的恐惧。而维

振亚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由的孩子,有时孤独伤心,

孤独的艺术生活和无尽的大海是他的命运。

爱情当他录制一张唱片时,他看到了她,但这位海军钢琴家并没有那么幸运和害怕未知,

他没有在雨中表达他的爱;他对**和大海的依恋使他不能到陆地上去追求自己的爱

爱;爱和心的选择使他错过了爱的唯一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

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友情这部电影有两个主角,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麦克斯,一个是在回忆中的“1900”影片就

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麦克斯的

友情在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同时,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

正是因为这位老朋友的存在,我们才会对他孤独而美丽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

当麦克斯抱着从当铺“偷来”的唱机,**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

当他在船上寻找他的时候,麦克斯和那个深情的**出现在船上的一些老地方。这就是

1900年一起走过的日子,是这段友谊最好的见证。

你怎么了,晕船吗?这是他们多年后重逢的第一句话,也是他们相见的第一句话。

麦克斯最终还是默默赞成了“1900”的做法,或许这也是对于这位挚友最好的送别,麦

克斯明白**与船对于“1900”意味着什么,一种生活方式。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

当维吉尼亚号时事时,1900年拦住他,给他讲了一个有趣但动人的笑话,这是最后一个

的告别。

影片灵魂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对于1900深深的敬畏,他对于钢琴生活方式的执着与

热爱,他愿意放弃一切,哪怕是生命。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

那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让他如此的着迷,走下楼梯却又折回的身影,或许有人会说这是

懦弱,墨守成规,但我眼中看到的是在浪涛中寻找稳定与安宁。在八十八个琴键上

一个无限的,美妙的,自由的,固执的人。为了对**和生活方式执守却又向往外面

世界,想要突破,最终还是选择了以结束生命也要捍卫自己的信念的“1900”

我想我们只能怀着敬畏之心去理解这部电影和1900年。这种生活与执拗或许正是自己所

缺少的东西,why?why?why?问的太多,最后却忘了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失去了

最开始的执着,变的随波逐流,也希望自己以次片来勉励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到底在坚持

什么。或许当自己真正明白的那一天,也能像麦克斯那样理解他人,也能像“1900”那样做到

内心的空明与执守。

自己喜欢的电影对话

1:“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 max, it was what i didn’t see。 do you understand that? what i didn’t see.

2:尽头吗?在**?能给我看看尽头吗?

theend?please? can 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

3: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

take a piano, hmm?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88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4:除了你,max, 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下。

you are the exception, max.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 am here. you are a minority, and you'd better get used of it.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1907年,意大利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命名为钢琴。他们把钢琴和钢琴家作为电影的主角,黑白交错的琴键展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精神旋律。那双眼睛的特写和无处不在的钢琴声,为我们娓娓演绎大海、轮船、钢琴所能构成的浪漫传奇,或者听起来就是旋律,把我们带到1900的心灵深处,了解他生于船长于船并最终用生命对话的传奇。

再多踏上几步:爱情、事业、名利,生活无论如何,坚持不是与生活对话。倘将这艘承载主人公生命、理想和所有历程的轮船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孤岛(电影将矛盾典型、聚焦和扩大。

孤岛是不单指生命的广义)。电影中有这样三个画面:舞会上,1900向朋友自如的分析每一个人;第二个是他下定决心,在朋友目送下走向陆地寻找女孩,几步之遥时的那一次张望:

车水马龙,形色匆匆,薄薄烟雾笼罩下的高大建筑,没有尽头……他扔下帽子到海里,永远返回船上。第三是他在船被炸前和朋友们的谈话。

正如1900年所说,从船头到船尾,两千人,他可以看到每一颗心。他的停,不是因为所见,而是所不见,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他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在有限的钢琴里,他弹得无穷无尽。这与世界无关。它只谈论上帝。

“上了岸,城市的街道就有几千条,何去何从?”“爱上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

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

清澈的眼睛,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和充满悲伤哲理的话语,使表演者的个性充满魅力。虽然我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但我们理解所有这些话。用我妈妈的思维:

这个人有病。学生们说,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悲剧。我不敢这样。常常以为人生不是那么的几十年,到底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现实,还是为了平衡。

哲学因理论而疯狂也与常现实渐行渐远。羡慕那些单纯、积极、奋斗的人。理想似乎与世界格格不入,所以可以随意放置。

有时甚至想,既然“知道的愈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那么我简单是不这个世界就真的可以简单。不去吧不去触碰。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岛。没有理由坚持和骄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灵宝实验高中3209班高荣

前几天,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笔电影——《海上钢琴师》,它是一部富有戏剧性的电影,却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p>

电影中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历了至少12次航行后的一个春天,t.d

雷蒙1900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整装待发。但当他走到船梯的一半时,他突然惊呆了。最后,他把帽子扔到了海与陆相遇的陆地上,决定不去陆地,与世他失去了与世界的手。

为什么他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了呢?在我看来,一方面,他一辈子都面对大海,钢琴和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使他在陆地上犹豫不决。另一方面,陆地象征着“欲望”,大陆上的人们为贪婪的欲望而变的残忍,而1900拥有着一颗单纯的心,他改变想法是不愿意掉入世俗的泥潭。

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是如今一些小有成就的人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

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入这虚无缥缈的泥潭p>

由此,我对欲望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什么?让“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战将背信义,杀义父,在美色中沉沦,因貂禅而痴狂,灵魂为之暗淡,精神为之凋谢,是欲望。

是什么?让大清的中堂——和绅——步步堕落,放弃忠君报国,选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堆积如山的金银玉器随风飞去,是欲望。是的,它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世界模糊了,心被欲望锁住了,灵魂被束缚了,脚被欲望夹住了,行动缓慢了。

用理性的双手,摆脱欲望的迷雾,让理性的阳光照进真实的心灵,一切都开始美丽起来。

看,是越王的卧薪尝胆,用理智克制了欲望,成就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瞧,是苏武的塞外羊鞭,用气节战胜了利欲,留下了“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万世英明。

听,是岳飞“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豪言壮语,为世间留下了刻在我们心头的“精忠报国”。

的确,痛苦是不忍割舍的快乐,人原本就充满欲望,有的是金钱,有的是权利,有的是美色,有的甚至是快乐,就像天边留下的晚霞,终会过去,留下回忆,便握住一种心情,而非痴迷的追逐,换来一身的负累,与身前身后的骂名。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在虚荣中生活,但不要被虚荣蒙住双眼。”同样的,我们在欲望中挣扎,但不要被欲望束缚精神。是啊,欲望本是无止无尽的虚幻,是难以留存的浮华,赤裸裸而来,空荡荡而去,为何还要留下一行欲望牵绊自由的灵魂?

1900让我真正明白了欲望的含义,我感谢他。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海上钢琴师》,以前本科的时候就看过,很喜欢,看过好几遍。在脑海里大致回忆了一下电影情节,感觉电影主题跟自己最近的想法相契合,正好可以说一说。

影片的具体情节将不再重复。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如果没看过,建议去找来看看,可能电影风格不一定是你喜欢的类型,但是只要沉下心来看完,心灵必然会受到触动;至少,电影中穿插的**,都很好听,也绝对不虚此行。

(一)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流行起来,经年不衰,时常能在各类文章、台词里看到,被众人奉为格言、座右铭,就连领导人讲话里也套用这句来彰显情怀。

但这句话美则美矣,做起来却很难。尘世喧嚣,我们需要跟各种事务、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桩人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进的每一段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心境,牵引我们的关注,不知不觉、匆匆忙忙、兜兜转转,某个时刻你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变成了一个自己觉得陌生或者曾经讨厌的人,忘了初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不忘本心,永远专注于本心的故事。

电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为维吉尼亚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遗弃在船上,自此他这一生即与这艘船紧密相连。他把心性之锚定在船上,船虽然四处航行,但在他心里的位置一直固定不变。始终变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风景、港口,以及每次抵达或驶离港口时上上下下的乘客,他们都是过客;船上的船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

但只有1900年,出生于,成长于,最后死于。他从不离开这艘船,把它当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执着于本心,他与船的联系异常稳固,而与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联系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着流动的乘客来来往往,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心魂安定,不被他们所牵引。这里有一个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变动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却异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稳固不动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们的心却是漂泊的。

最新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分享8篇)


我们要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写观后感时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而不是随便找一条感受滥竽充数,经过耐心的资料搜集小编为您收集了“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这会为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邮轮上的婴儿,所幸由一个普通的水手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她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爵士乐的鼻祖杰尼也曾亲临邮轮与1900一决高下,但最终输得荒凉,自叹不如,黯然离去

1900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到过陆地。故事的一切都发生在海上,发生在船上。尽管有那么一天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1900准备下船站在那楼梯的中间时,他停住了脚步,竭力地望向远方。可他最后还是没有下船,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陆地上的城市让他看不懂,看不到尽头,陆地有边界,却没有边际,因为陆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欲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却失去了方向,最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任由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去向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对1900而言,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1900害虫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所以1900摘下帽子抛向远方,和陆地作别,毅然回到了船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1900的一生以大海为伴,直到后来的后来,邮轮废弃,被装满炸药,原本有机会逃生的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在自己生长的地方。生在海上,也死在海上。

这本书很经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不要拿自己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评判别人。

1900,一个“不存在”的人,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了生命,超越了尘世,超越了常人价值观的人。他决定留在船上,坚守自己的船,坚守自己的音乐,坚守自己的纯真。或许在今天看来,他很傻,但是他的执着和纯真确实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1900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默默守护一生所爱,这种平凡的伟大,最难能可贵,也带给我们思考,活在盛世的我们,面对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时代大势,也会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对不畅的处境时,我们能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我,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吗?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但如果能勇敢追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再渺小的人生也能够闪闪发光。

永远坚信自己的珍贵,只问初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1、电影中的音乐也是非常精彩的,通过美妙的钢琴曲目和配乐,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情、爱情以及梦想的故事,令人深受感动。

3、在女孩走过窗户时音乐进入了大量描述性的乐句,当女主人公离场时曲调开始变慢,在女孩消失之后乐曲开始描述女孩留下的美好印象,

4、In1900'stime,onlyoncehemadeadecisiontoleavetheshipandseetheworld.butatlastheturnedback.Becausehecan;tfacetheinfinitecitylife.

5、在电影中,主人公图兰朵和恩尼奥之间的友情和信任令人感动,他们在海上的旅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实现了恩尼奥的梦想。

6、这部电影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7、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值得一看。

8、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通过音乐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9、观后感:深受感动

10、观众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哲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温暖。

11、电影中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和故事情节都非常动人,让人感受到了音乐和爱情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12、因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真实,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13、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坚持和付出,以及音乐对于人们生命的意义。

14、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和友谊,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展现了坚持和勇气的力量。

15、该片通过一个音乐家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爱、友情和承诺的重要性,同时也呈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16、总之,观看《海上钢琴师》不仅是一次视听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提升。

17、该电影不仅有着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引发观众对音乐、爱情、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18、感性而言,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音乐、友谊、坚持和追求的感人佳作。

19、在20世纪,只有一次他决定离开船去看世界。但最后他还是转过身来。因为他无法面对无限的城市生活。

20、总之,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情感共鸣,还能给人带来启示和感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21、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精彩,让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2、清新的曲风、美丽的姑娘、温柔的海风、飞扬的头发等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将主人公内心的骚动、纯真的爱意、虚幻的梦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3、我深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24、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爱情和人性的故事,通过一个海上漂流者和一位年轻钢琴家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类的渴望和追求。

25、《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感动和情感的电影,展现了海洋、音乐、友谊和爱情的美好。

26、乐曲之前是一段长长的引子,以大量的连音表现了节奏自由、旋律舒畅的爵士乐散拍,展现出一种迷离混乱、不知所措的内心情感。

27、深受触动和感动

28、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时间,也让我更加热爱音乐和艺术。

29、Itisastoryaboutspiritualfreedomandpuresoul.Amancalled1900wasbornontheship,thenhegrewontheshipanddiedontheship.TheshipcalledVirginianbearshiswholelife.

30、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3

《海上钢琴师》,以前本科的时候就看过,很喜欢,看过好几遍。在脑海里大致回忆了一下电影情节,感觉电影主题跟自己最近的想法相契合,正好可以说一说。

影片的具体情节将不再重复。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如果没看过,建议去找来看看,可能电影风格不一定是你喜欢的类型,但是只要沉下心来看完,心灵必然会受到触动;至少,电影中穿插的**,都很好听,也绝对不虚此行。

(一)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流行起来,经年不衰,时常能在各类文章、台词里看到,被众人奉为格言、座右铭,就连领导人讲话里也套用这句来彰显情怀。

但这句话美则美矣,做起来却很难。尘世喧嚣,我们需要跟各种事务、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桩人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进的每一段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心境,牵引我们的关注,不知不觉、匆匆忙忙、兜兜转转,某个时刻你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变成了一个自己觉得陌生或者曾经讨厌的人,忘了初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不忘本心,永远专注于本心的故事。

电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为维吉尼亚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遗弃在船上,自此他这一生即与这艘船紧密相连。他把心性之锚定在船上,船虽然四处航行,但在他心里的位置一直固定不变。始终变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风景、港口,以及每次抵达或驶离港口时上上下下的乘客,他们都是过客;船上的船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

但只有1900年,出生于,成长于,最后死于。他从不离开这艘船,把它当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执着于本心,他与船的联系异常稳固,而与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联系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着流动的乘客来来往往,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心魂安定,不被他们所牵引。这里有一个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变动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却异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稳固不动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们的心却是漂泊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4

世界不是孩子的世界,父母才是孩子的世界。不幸的是,1900年的弃婴,幸运儿和其他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丹尼爸爸。善良的丹尼非常爱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

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丹尼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与其说1900年不能离开这艘船,不如说他就是不能离开这艘船。有一个孩子们曾经的世界,有爸爸的大手和他的摇篮的笑脸。与其说他离不开海,不如说他只是离不开这片海,这海里有孩子遗落的世界,那里有他永远可望不可及的爸爸去的地方。

如果世界被毁灭,年轻的生命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期望,他们会聚集在某个地方。

或许他为了音乐而放弃了生命,为了在海上走其他自己的钢琴曲,而选择永远留在海上,而拒绝了他一生唯一的知己max的请求。

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海洋钢琴家从未涉足世界,也没有被世俗世界同化,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

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

在有限的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精神追求。

或许他想在船上回忆他那没有结局的浪漫邂逅,守着他那没结果的爱情。他觉得世界太广阔了,他害怕大陆上的陌生城市。这艘船对他来说是一切。而放弃了本可以获得的爱情,放弃了平凡的陆上生活。

因为在陆地上,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控制这么多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把钥匙创造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保持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上岸的笼子。真正的笼子是他的心,是他心中永远的家。

对于外界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他只有幻想、好奇和巨大的恐惧。维吉尼亚人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由的孩子,有时又孤独。他孤独的艺术生活和无尽的大海是他的命运。

但是我们假设另外一个局面,如果他勇敢的表白了,甚至于将自己的唱片呈现给了心爱的姑娘。那么结局很有可能会以另外的场面结束,即使他不能跟心爱的姑娘结婚,甚至于生一大堆孩子。但起码世界知道了他这位非凡才华的演奏家,也许这艘弗维珍尼亚号会人满为患的,当然也有可能1900会永远的离开这艘船。

我想他活在梦里。在这个梦中,他周游世界,感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有肮脏丑陋的东西。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快乐的人,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负担,他们不得不做很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说很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有人问你:

你最幸福的时刻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我的回答是:在梦里。

因为现实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我永远不会醒来,永远活在梦中。

因此,我喜欢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思考和想象。而这种无限的思维和想象是我生活的无穷乐趣。我喜欢这种感觉。

电影的主角,也是在无限中无法选择,迷茫,恐惧。在无限的世界,他只会迷失自己,无法生存。最后放弃生命也不愿走入这种恐惧,我很理解。

就跟当年考学校报专业一样,我还不知道怎么上学还得分专业?!我茫然了——我其实是对选择茫然了,我害怕选择,尤其选择太多时,根本无法掌控,无法完美,无法调节自己最优化的选择;就像有无限的琴键根本弹奏不出音乐的感觉一样。到最后我选择了,很新颖,很流行,名称很耐听的专业。

其实我是放弃了选择,被迫选择了无限。人们有很多选择,但更多的不一定好,更多的会迷茫,这也是年轻人最容易患心脏病的想法。

影片中的1900年用88把钢琴键演奏了属于他内心本性的美妙音乐。他一整天都在听音乐,但并不孤独!通过88把钥匙,他可以看透1900年世界的沧桑,希望天堂有钢琴,希望你幸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一部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900年在维吉尼亚号游轮上出生的弃婴,不,应该叫“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丹尼给了他1900的名字。从那时起,他就以这个名字住在船上。虽然他没有户籍,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他妨碍了别人对他的名字的理解。

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所说,88个有限的弦可以演奏无限的**,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与小号手的邂逅使他那不为人知的故事流传下来。尽管他选择了和弗吉尼亚一起沉没,但他给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存在印记——主板。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

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确实值得力荐。像许多电影一样,戏剧的主题在结尾处显现出来,最终达到升华中心的效果。

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分享好的物品◆1900年,他准备下船,但到了船边一半时就掉头了。这是留给观众看电影的悬念。现在他真的告诉我们了。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

因为他是公认的天才,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死亡而不是进入这个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通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情况正好使他在保持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有些人看到天才的生活。有些人明白为什么天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有人看到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

无限,可以是欲望,有限,可以是时间,用有限来实现无限,就像88弦演奏变幻的**,而不是用无限来实现无限,我不知道知足是否能嵌入这一理念。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择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选择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6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

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他一生中唯一的痕迹就是他演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大多数人听不到唱片上的**,即使他们能听到,也不知道对方是谁。

**,是一种国际语言。不加解释,就能打动人心。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个天才,钢琴领域的天才。

而震耳欲聋的一幕,不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让世界失去了一个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显示的东西是无限的。我喜欢。我能轻松处理!

”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

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钢琴家不让**离开他的身边,没有用自己的**照亮别人的世界。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勇敢一点,也许他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

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真正艺术家的崇高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坚持不该坚持的,放弃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7

终于都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有为人增加烦恼和减轻烦恼之分。而这确实是一部令我烦恼,令我思考了很多令人烦恼的问题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1900没有出生证明,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许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是一只落入凡间的天使。他有最清澈的眼神,最清澈的琴音,最清澈的心。1900的一生大概注定在弗吉尼亚号上度过,现实世界注定容不下这份如此彻底的清澈!随着炸药爆炸的一声巨响,本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师结束了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回家罢了,除了这个纯真得像孩子一样的人以外,还有谁能乐呵呵地想象自己在天堂里用两只右臂弹琴的景象呢?

曾经认为1900的不肯下船是一种软弱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然而,其实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纯洁性的坚持。1900对名利的不屑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他从不为虚名弹奏哪怕一个音符。其实他都知道,站在楼梯上的那刻,他看不到自己的音乐的存在,他知道一旦离开了这条船,他就再也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1900,他就再也弹不出那直面灵魂的琴音了!

诚然,对纯真的坚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然而这极端的浪漫主义只能是一幕悲剧。那份倔强的清高,那颗不肯向世俗低头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只会落得一个不知好歹的骂名。真是个可悲的世界啊,最美妙,最纯洁的琴声偏偏没有容身之处,这不是1900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嘭”的一声,这来自天堂的乌托邦也随着破旧的弗吉尼亚号灰飞烟灭。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脱离了现实的艺术就像没有脚的小鸟,像没有根的鲜花一样,难以生存。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1900也一定要死去,精神上,或者肉体上。他选择了以身体上的死亡来保持精神上的永生。

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吹小号的胖子,他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艺术只是他谋生的工具,为了钱为了维持生活能卖掉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康恩牌小号。假如说低价出售小号是一次向现实的屈服,那么乐器店老板把小号送还胖子则是一次艺术的胜利回归。

沙翁真的很伟大,我发觉很多东西最终都归结到同一个问题上: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我们都是游荡在梦与现实之间的孤魂,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归宿。太理想的不是人,太现实的也不是个人,可是没有人会欣赏像胖子一样的平凡人,就像胖子把与1900一起在船上度过的时光视作此生最珍贵的回忆而不是其它平凡的生活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着对浪漫的向往,但同时又不能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一面,我们的心中只有那永无休止的搏弈而没有胜负。

虽然1900是个饱受争议的角色,但请记住,他只是一个角色,这也只是一场电影,导演给我们的一场浪漫的梦,而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8

31、海上钢琴师在最后船报废以后,一直生活在报废的船里,平常靠别人赠送实物,他没有下到陆地上,直到最后和旧船一起葬入了大海。

32、在20世纪,只有一次他决定离开船去看世界。但最后他还是转过身来。因为他无法面对无限的城市生活。

33、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遗憾地告诉兰赛姆,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可以选择,他绝不会再干傻事。

34、我相信,这部电影的观看会让您产生深刻的感触,启发您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35、In1900'stime,onlyoncehemadeadecisiontoleavetheshipandseetheworld.butatlastheturnedback.Becausehecan;tfacetheinfinitecitylife.

36、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和友谊,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展现了坚持和勇气的力量。

37、观看海上钢琴师后,我被故事中的音乐和情感所感动,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重要性。

38、观后感:深受感动

39、该片通过一个音乐家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爱、友情和承诺的重要性,同时也呈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40、这部电影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41、感觉非常震撼和感人

42、《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值得一看。

43、在电影中,主人公图兰朵和恩尼奥之间的友情和信任令人感动,他们在海上的旅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实现了恩尼奥的梦想。

44、感动与思考

45、没有,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结局中,1900最终还是不愿意下船,最后1900与船一起沉没。1900的一生可以说得上是平淡但是却又很幸福,他做到了他心中的“自由”。他一生都在海上度过,生于海而又葬于海。

最新海洋天堂读后感


小编精心准备了有关“海洋天堂读后感”的所有内容,建议仔细阅读。当我们阅读完作者的作品,领悟其中的道理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1

《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在电影中,李连杰扮演的是一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的父亲,名叫王心诚,在被查出身患绝症后,父亲竭尽所能欲为儿子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家,却历尽波折。

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那个天生缺陷的儿子,名字叫大福,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可怜的孩子,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与其他健康幸福的孩子相比,大福是一个另类,但是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对象。当他开心的时候,他那微微上翘的脸庞,令人感到温暖。

当他感到快乐的时候,他的左手的双指挥在空中轻轻的摆动。当他感到孤独而寂寞的时候的时候,他会大喊大叫,他会渴望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的一种触感。但当他感到愤怒委屈,心里的波涛大肆汹涌时,他会哭泣,身子会不断的抽搐。他也会发泄,他会在父亲的肩膀上留下深深的月牙痕

大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偏执地要把所有东西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摆放:他帮柴姨把货架规整为永远整整齐齐的状态;他一定要把那只毛绒狗摆在电视机上并且把信封摆在沙发底下,因为这两个物品一开始就是这样出现的,他不允许这最初的状态被破坏;他看到身边的东西乱了一定要摆好……他的这一种偏执,我想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心里的安慰,他固执地追求整齐,我想就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踏实感。

渐渐的,在海洋馆,大福结识了玲玲,她,是一个和大福年龄相仿的一个女孩子。玲玲的身世则更为艰辛,他的父母在她出生后开始张开眼睛就已不在,他的奶奶告诉她,她的爸爸妈妈去了海的那边。而他的奶奶,玲玲指着天上,对大福说:“他就住在天上,看,就是那一颗星星。”而大福则开心地笑了。

同样的偏执还存在于大福对于游泳的依赖。也许他只有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才是最能感到快乐的吧,因为那才是属于他的世界。那里没有喧嚣,没有人,他可以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肆意遨游,可以逃离开一切孤独,然后从中找到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自闭症其实也挺好的,可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别人,不被打扰。

就让大福安静地活在世上吧!那蓝色的,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2

自从看了《海洋天堂》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什么是父爱,他给我们的爱到底有多少?

原本,我以为爸爸在我犯错的时候只会打我,可是,看完这场电影以后,我才知道,我错了。爸爸表面上是在打我,可实际上是在教育,让我下次不要在犯同样的错误,这场电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电影的主人公大福患有孤独症,而他的妈妈却不幸而死,他的爸爸得了肝癌,在他活着的这些日子里,他把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一点一点慢慢的教给大福。大福学东西很慢,在大福学拖地的时候,总是出错,他的爸爸耐心的教他很多次,可是他始终学不会,爸爸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狠话,大福很伤心,爸爸更难过。爸爸安慰大福:“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他的游泳本领很高。有一次,他爸爸对他说:“他就是大海里的大海龟,而大福就是大海龟后面的小海龟。”后来,他爸爸去世了。他记住了爸爸教他所有的东西,能够独立的生活下去。他想起了爸爸说过的话,就跳下水去游泳。一只乌龟游过,他趴在乌龟的背上,仿佛趴在爸爸的背上。

爸爸离开后,他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爸爸教会他很多日常生活需要的东西,还让他在思念爸爸时有个精神寄托——海龟。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啊!爸爸的爱就像海龟一样千年不变,永远伴随着大福!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3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部电影除了讲父爱,更多的是讲孤独。孤独的并不只是孤独症的儿子,而更多是儿子的父亲。

送儿子进康复中心后,父亲第一次一个人在家里,看照片,我忽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冰山理论”的例子,我们从这一刻里,看到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儿子而活,为儿子受难,没有一天是在为自己而活,更重要的是,他在二十年如一日的煎熬中,再坚强的人,都是会累的,会坚持不下去的,但这样的时候,他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有生活或者精神上的一点支持,这才是最痛苦,最西西弗的一点。

这部电影让我多年之后再度自问:人几十年的生命是为了什么?虽然我很多年前就常说,人生没有意义。所谓意义,是人生自欺的一种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何意义,整个人类都不过是这个宇宙中的一个偶然存在。

当然,我不是虚无主义者,我比大部分人活得还认真些,我希望自己在理性上了解人生没有意义,但感情上仍然能有自己的努力。

父亲这个词,于我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字眼,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直到自己快要成为父亲,才多少对父亲这个词多少有了一点感受。

几年前我看《天国王朝》,最感动我的就是父亲与初次见面的儿子一起同行,当地的军队来追捕杀人的儿子,父亲拒绝把儿子交出,以致和敌方大打一场,部下伤亡过半,自己也受重伤,命在垂危。战斗结束后,他在部下给他包扎完伤口,第一件事就是招手把儿子叫来,对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不是他们不能够带你走,是他们态度不好。”多年后我回忆这一段,仍然有流泪的感受。

李连杰演的真是好,这么一个平时一脸很傻很天真的人,能够把一个底层的平凡受难的父亲演得这样真实,眼神里不再只是单纯,而是二十年的苦难造就的淡定和沧桑。在把儿子送进康复中心后,他高兴的说,孤独症也挺好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分别时一点也不伤心。但眼中也难掩伤痛和失望。而当儿子发狂,见到父亲才平静下来之后,父亲的难过外表下面,却分明感受到他的些许欣慰和幸福。

李连杰没有父亲。自幼和母亲一起长大。

没有父亲的人,往往有着很深的父亲情结。同样是和母亲一起长大的周星驰,拍的纪念自己父亲和童年生活的《长江七号》,是嘻闹的作品,但本质上的情感,和《海洋天堂》是一致的。还有同样是孤儿长大的卓别林拍摄的《小孩》。罗伯特·贝尼尼导演的《美丽人生》,也是自己演自己曾经在集中营里的父亲。

人生永远都是,缺失让人懂得珍惜,正如痛苦造就人的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也许正是因为能够看到人生的没有意义,人生才多少有了那么一点点意义。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4

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不高兴的父亲带着满脸笑容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望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我一开始看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跳入大海,可是看了电影之后我才知道:

这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他22岁的儿子大福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打击才跳海自杀了,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一起生活。然而此时,王心诚到医院检查说是晚期癌症,生命只剩三四个月的时间。因为他快死了就想和孩子跳海自杀,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大福水性很好,不会淹死,所以他的爸爸就想让他活着。经过多方打听,他的爸爸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地方,可是却发现大福在这里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非常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地方:海洋馆里游泳,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就是表演小丑的玲玲。玲玲教他怎么打电话,他的爸爸费劲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擦玻璃,怎么回家,怎么开门,怎没做饭。

他的爸爸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生着病,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最后他的爸爸死了,大福不知道他的爸爸死了,他就觉得他的爸爸就是海洋馆里的海龟,他每天干完活之后之后,他就跟着海洋馆里的海龟爸爸游泳。最后他趴在海龟的背上,就像是趴在他爸爸的背上,他爸爸永远和他在一起。

我看了这部电影以后,非常感动,感动的我都流眼泪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爸爸呀,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怕苦,不怕累,教孩子干活,教孩子吃饭,教孩子学习等等,都是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虽然大福是孤独症,他的爸爸都,不放弃一丝希望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让我们都感谢伟大的父母吧!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5

人生需要意义,而意义在自我之外,痛苦具有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话,在《海洋天堂》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人生是个过程,起点和终点无法改变。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何谓好的人生?弗兰克尔认为关键在于意义。意义让人真正地活过,而非行尸走肉。而且这个意义,只能在自我之外获得,向内寻找,企图依靠攫取、物质享受和占有获得意义,终将是徒劳。意义何来?来自于创造、体验和对痛苦的承受。创造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有价值之物之思想;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广义的爱;以自己的脆弱承受命运安排的、无可逃避的痛苦,并从精神上战胜它,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

听起来,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弗兰克尔是个自虐的苦行僧,清高和理想化到偏离现实的程度,他的理论和我们热闹、繁忙的现世有关系么?我们,被命运放在这个嘈杂喧嚣、利益至上时代的人,和他,还有什么共鸣?

《海洋天堂》回答了这个问题。

孤独症儿子大福和即将离世的爸爸老王,他们命运的终点已经写好,之间的苦难让人不敢去触动。老王面临的最大的、唯一的困难,是让儿子在自己走后能够好好的走下去。这个困难压倒了渺小的他,影片以老王要带阿福沉入大海作为开头。水性好得象鱼转世投胎的大福,没有继续妈妈的选择,带着爸爸回到人间,继续面对躲无可躲的困境。最终,教了大福9年的老师帮助他们安排了善良而艰苦的福利机构,爱着老王的邻居柴姨,和老王生前工作的海洋馆老板成为大福的监护人。而大福,学会了穿衣、煮蛋、乘公交车和清洁工作,得以有尊严的活下去。

这里,人为什么要来到世界,以及人会遇到什么样的命运嘲弄,已经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用老王的话说,就是摊上了。他不要拖累别人,自己来面对这个“摊上了”的痛苦。在这样的痛苦、这样的担当面前,人的脆弱、渺小都得到了升华。与之相比较,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是什么样的社会头衔,统统失去了光芒。善良、担当、隐忍的大爱,源自最基本的血缘,最简单的人性,是真正的意义。人人的确生而平等,价值要靠自己创造。

老王的困境,和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困境一样,到了人生的边界。和数理意义上一样,边界意味着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到了极点,此时,它的规律最清晰的显现。大部分情况,我们不致走到边界,所谓五十步和百步。

这是个意义缺失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积累财富的链条,滚滚洪流,无暇探察自己的内心。社会的标准清晰简单,经济指标替代了心里的声音。人之为人,能真正获得满足么?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又太看重了什么。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历史以不同的包装周而复始。区区几十年,如何能在终点到来之前,不致悔恨懊恼?是去挣得更多的金钱和荣誉能解决的么?是不是我们只能静等社会的价值回归?百年之后他定会回归,对于我们,已经是不相干的事了。我们能做的是,是在这个过程里,做一个人,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体验属于我们的情感,承担命运给我们的痛苦。好好的承担,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地活一场。

《海洋天堂》最具人本主义精神的另一点是人性之善,面对卑微的老王和大福,所有人都是关爱和同情,唯一的一声斥责,仅仅来自于不知情的公交售票员。这是经过创造者善良的心的过滤的世界,只留下美好的,因为,对于老王和大福,其他的不值一提了。

李连杰的演出堪称完美,那样隐忍的、卑微的、善良的,仿佛都来自内心,让人忘记他的过去。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6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叫王心诚。他有一个只活在自已世界里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社会交往能力,孩子的母亲也因接受不了现实而自杀,所有的生活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在他被告知身得绝症,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候,王心诚感到不安,不是为他的生命即将结束而不安,而是为在这最后的期限内,他能不能将自己那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托付给这个不能相信的世界。

他开始教大福一切,如何为自己准备煮鸡蛋,如何上下车,如何记住回家的路,如何用钥匙打开门,如何穿衣服和脱衣服,如何拖地,买东西要付钱,哦,还有,不要把狗放在电视上……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用教常人百倍的时间来教他,王心诚有时候也会感到不耐烦,我可以理解,他不安的情绪越来越强大,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继续照顾大福,他只希望大福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是他在世间唯一也是最后的心愿啊!他开始为他找到安身之所,即使大福能做到以上所有,他仍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仍需要一些好心人来帮助他,可是这个特殊的“孩子”在年龄上是一个21岁的成年人,孤儿院嫌他太大,养老院嫌他太小,他找遍了所有“爱心机构”就当这位父亲要放弃的时候,想要带着孩子一起离开的时候,他遇见了一群在这个不值得信任的世界上值得信任的人:柴姨,玲玲,老校长……他们为这个孩子闭塞的世界点亮光明,为这个父亲卸下了重担。

直到有一天,这位心力交瘁的父亲在天堂醒来,他看到他深爱的孩子会上下车了,会开门了,会拖地了……所有他教他的,大福都一件不差的学会了,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他也会惊喜地发现,他深爱的孩子会乖乖站在刻有他名字的小石碑前思念他,会朝他所在的地方露出永远纯真的笑脸,挥动他永远不安分的手指。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海洋天堂》。电影的情节是:一个爸爸和一个患自闭症儿子的“最终”生活(孩子的妈妈理解不了孩子患病的事实,自杀了)。因为爸爸已经是癌症晚期,他想在离开人世之前给儿子找一个安身之处。可是,儿子已经21岁了,孤儿院嫌他大,养老院又嫌他小。

爸爸一边坚持不懈地寻找能收养儿子的地方,一边培养儿子的自理本事。教他用钥匙开门,教他煮鸡蛋,教他自我回家,教他自我穿、脱衣服。爸爸在海洋公园工作,儿子最喜欢游泳,爸爸明白儿子离不开他,就装扮成海龟陪儿子游泳,这样在他死后,儿子就会相信海洋公园的海龟就是他爸爸,会永远陪着他。

爸爸的爱感动了他周围的人,他去世后,学校的教师、他们的邻居、海洋公园的老板都愿意承担起孩子监护人的职责。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天下的父母不顾一切的为孩子奉献。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8

我们知道,父母对儿女的照顾和爱护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当一个家庭中的儿女是自闭症或者是其他残疾的,照料的难度和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有多么大了。影片中的父亲王心诚就是这样独自照料一个患自闭症的'儿童,一照顾就是22年,本来可能要一直这样照顾下去,可谁知道,这位可敬的父亲突患绝症,而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这个孩子。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努力的去教孩子自己开家里的门,自己煮鸡蛋,自己换衣服,甚至是拖拖地(我们觉得很简单,孤独症的孩子却很难掌握的工作),以便将来自己能够谋生。

我们或许以为,患孤独症的儿童,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感情,其实却不然,当这位父亲,将“大福”托付给一个民间的慈善帮助机构时,“大福”虽然说不出来,离开照料他22年的父亲很伤心时,只有用撞墙,吼叫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啊,患孤独症的儿童,虽然自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们心灵更脆弱,更需要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些健全人的帮助和关爱。

“大福”的父亲可以放心了,因为他周围的一些好心人,热心的柴嫂,马戏团的玲玲,还有海洋馆的经理,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本片的几位重量级明星,李连杰,文章,桂纶镁,朱媛媛,演的都非常好,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整个故事,慢慢道来,却触动观众心灵的最深处。

影片在青岛拍摄,泛起阵阵大海清凉的气息,很能体现这位父亲的博大的胸怀,久石让的音乐,轻轻低诉,也是恰到好处。

说了再见,才发现再也见不到,能不能就这样忍着痛泪不掉,说好陪我到老,永恒往哪里找,再次拥抱,一分一秒都好……”

海洋天堂读后感 篇9

周末,我跟妈妈去保利大剧院,看了一部名叫《海洋天堂》的话剧。该剧主要讲了一对夫妻和他们自闭症的儿子—大福的故事。

当发现自?己的儿子患上了自闭症,当医生宣布这种病不能痊愈的时候,夫妻俩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崩溃了!

无论怎样,夫妻俩还心存一丝希望,给孩子看病。寻遍了各个名医,想尽了所有办法,甚至花光了所有积蓄,可孩子的病情毫无起色。后来,妈妈准备去北京的一所自闭症学校,送别母子俩,爸爸默默祈祷,希望回来后,能见到一个正常的儿子。

一年后,母子俩回家了。当爸爸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他彻底绝望了。儿子还是跟以前?一样,依然还是那个傻傻的大福。从此,他酗酒,他打骂儿子,他让妻子放弃孩子,把大福送到福利院......过了了几天,妻子承受不住如此压力,纵身跃入大海,她只能在海洋天堂里祝福自己的儿子。

妻子的离去,迫使丈夫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儿子的重担。面对如此“不堪”的儿子,爸爸的耐心早已耗尽,无奈奈之下,他带着儿子再次来到了了北京。在那儿,通过老师一系列的引导,爸爸渐渐的改变了对大福的态度,从排斥到接受,最后毅然辞去了工作,悉心照顾大福。大福好像也有了些许好转,他学会了洗澡,换鞋,学会了自己上厕所......他们一起做操,一起踢球。有一天,爸爸带大福来到海洋公园,看着那些活蹦乱跳,游来游去的鱼儿,大福仿佛突然开窍,表现的像个正常的孩子,手舞足蹈,跟鱼儿嬉戏,久久不肯离开。最后,通过好心的海洋馆长的帮助,大福留在了了海洋馆工作。大福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每天把海洋馆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善良勇敢,救起落水的小姑娘,?大福终于体现出了了自己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管有无缺陷,都是送给父母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愿天下的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愿天下的父母永不不言弃,静待花开!

最新《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期望这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要求而令您满意,我在假期期间阅读了这本作品,深受触动。阅读后的感受展示了您对这本书的独特理解和认识,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共同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1

我曾无数次的想要看一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一翻开书,那优美的文笔和精彩的内容,就如一块吸引力极强的磁铁般地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小说一开始,就是令人人心惶惶的“怪兽”频繁出没。再后来,鹦鹉螺号以飞快的航速,让读者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最远的极地、最深的海沟、最大的珍珠……大蜘蛛、大章鱼、鲨鱼……让人既目不暇接,又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让人又接触到了原来连见都没见到过的事物;而且这部小说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里面出现了很多不常见的单位、专业用语等,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文哪!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中的各类新鲜事物了,有很多都是我没有听说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阅读,汲取更多新的知识。正如朱熹说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我们的心智才能更加开阔、更加敏锐。

放开我们的眼界,饱览世界的奇妙吧!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2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虽然有点厚,但我还是认真地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海上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它已经把好几艘船给撞沉了。法国一个生物学家阿隆纳克斯,他与另外几个同伴一起出海追捕这只大怪物。在追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惊险刺激的故事。书里主人公阿隆纳克斯为了救出险些被独角鲸吃掉的同伴,不顾自己的安危与独角鲸搏斗,最后被独角鲸吃掉。

当我看到在船员们处在危急当中,阿隆纳克斯船长就说:“我是船长,我有责任要保护好你们”的时候,我便被阿隆纳克斯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阿隆纳克斯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染发我想起了妈妈,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她们想的便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位叫孔赛依的船员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和大鲨鱼搏斗的时候,情况十分危急,船快要被撞沉了,孔赛依拿起匕首不顾一切地跳下海,用匕首深深地扎进大鲨鱼的肚子,鲜血把海水都染成了红色的。大鲨鱼被打败了,船上的人们安全了。孔赛依被救回船上时,同伴们问他怎么这么傻跳下海和大鲨鱼搏斗,他说:“我是船上的一份子,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才能保住我们的船,我怎么能够怕危险而不顾同伴们的生死呢?”他的这番话,使我明白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人只要相互团结起来,那么任何困难都是能克服的。

这本《海底两万里》教会了我很多,使我在成长道路上能更好地前进!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3

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阅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书中阿罗纳克斯教授被美国海军部长邀请去寻找那只独角鲸,在“林肯”号上认识了内德·兰德,并成为朋友。教授及其仆人孔塞伊在一次偶然的冲撞中落入了海里,被内德·兰德所救。原来那只独角鲸是一艘潜水艇,名叫“鹦鹉螺”号,是内莫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

内莫船长邀请教授等人一起作海底旅行。他们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与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他们勇敢的精神令我钦佩,但是,最让我折服的是他们真诚的友谊。

如果你是阿罗纳克斯教授,当你与仆人在茫茫的海水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你会像他们那样不离不弃吗?

当你在那没有自由潜水艇上,你会乐观向上吗?

如果你是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仆人孔塞伊,当教授落水后,你会像他那样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吗?

当阿罗纳克斯教授全身僵硬,不能动弹的那一刻,你会不会自私自私,丢下他自己逃生呢?

如果你是内莫船长,发现教授们后,你会那么仁慈,留下他们吗?

当船员被巨型章鱼卷走的时候,你会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吗?不,不可能,我逃回船上,另图计谋。

在这么多个如果中,我非常欣赏作者赋予人物的救人于水火的精神,我佩服阿罗纳克斯教授乐观向上的精神;佩服孔塞伊对主人的忠心耿耿的无私精神;佩服内莫船长的'勇气,和见到朋友有危险时奋不顾身地去营救的精神。

这些纯洁的、真诚的、用生命换取的珍贵友谊也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作品中的另一个完美的侧面。无论什么时代,友谊是躲藏在心里的花,有用时就奉献出来。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4

我不知阅读了多少回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大作《海底两万里》,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丰富多彩的海底冒险,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受益匪浅。

而今重读。掩卷沉思。《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飞快而惊人的航行速度,让我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世界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最远的极地,最深的海沟,最夺目的珍珠,海蜘蛛,章鱼,让人目不暇接。

《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是: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加铲除“海怪”,历尽千辛万苦,“海怪”未被清除,海舰反被重创。生物学家,他的仆人和一名捕鲸能手尼德都成了怪物的俘虏。结果发现所谓的海怪是一艘不为人世所知的潜水艇,名叫“鹦鹉号”。

这艘潜水艇的船长是:尼摩,他对俘虏也有优待,只是他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让他们永远留在潜艇中。教授别无选择,只能随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后,这三人终于在险恶的环境中逃脱。

《海底两万里》深深地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海洋,史诗般壮丽,无忧无虑,与世隔绝的仙境。数不清的珊瑚,游鱼,矿产,正是一幅瑰丽的锦图。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不断进取而生存的。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让它们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向尼摩船长学习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冷静,学会拼搏,学会奋进。在北极,

潜艇突然被冰障所困,在几乎无氧的情况下,他脸不变色心不慌,胜利突破了困境。

教授被困于潜水艇是,不是也没有自暴自弃吗?而是勇于面对。就像蜗牛,一直努力向前爬,越过种种障碍,一直向前,向前。在它的身后有着一条清晰的痕迹,而不是走弯路。当它向高处爬行时也许会一不小心滑到起点,它也没有别人的帮助,只能靠自己。教授被困时,不也没有他人的帮助,而是乐观面对,抓住机会研究海洋的小生灵,转个角度看问题。就像人生漫长的旅途,是要自己一个人走的路,只能靠自己,要一直向前看。

人在生活中不能无欲无求,要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摆脱不了的困境,奋斗才会迎来新的曙光。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5

放暑假前,老师发给我们几本书,让我们在暑假里看完。其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海底两万里》。

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觉得自己就置身于鹦鹉螺号上,观看外面的海底景色,看到阿拉伯隧道那一段时,犹如真的看到了不到二十分钟就从红海穿越到了地中海的奇迹,实在让我感到惊奇。当尼德·兰等人去采珠时,与鲨鱼展开激烈撕杀,就在尼摩船长快要被鲨鱼咬成两段,原本憎恨他一直呆在船上的尼德·兰挺身而出,抓住鱼翅,用鱼叉刺进鲨鱼的心脏,鲨鱼一命呜呼,尼德·兰拯救了尼摩船长的性命。

正当我看到与章鱼搏斗时,正看得入迷,姐姐忽然走过来,问我:“你在看什么书呀?我也来看看。”这下,我被吓得不轻,还以为章鱼真的出现了,便举起拳头,大叫:“走开,臭章鱼!可别向我喷墨汁,否则我就打昏你!”姐姐一脸疑惑:“什么章鱼呀!你看我是谁!”我定晴一看,呀!是姐姐!

如果说书是天空,我就化作一只鸟儿;如果说书是海洋,那我就化作一条大鱼。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大家一起来阅读吧!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6

你可曾去过大海的深处?大海的深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奇景。一段惊心动魄的海底奇遇,就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笔下开出了花……

《海底两万里》这部电影主要写了1866年,有人认为在海上有一个疑似独角鲸的“庞然大物”,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但其实他们所谓的怪物竟只是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号”。还有他的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等人,他们沿途经过了好几片海洋,同时也遇到了许多的危险,但是并没有放弃,最终脱离困境,将这海底的一切秘密公诸于世。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海底之旅,对海底世界也充满了憧憬,向往。

作者用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构造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把海中的动物、植物描写得生动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其中,同作者一起完成了这项冒险。

他们在海洋的世界里穿行了十个月左右的时间,欣赏到了不为人知的神秘奇景,他们去探索,去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同时也提倡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拒绝践踏生命。

电影看完了,但好像还是意犹未尽,想到现在,我们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努力吗?难道真的要向他们那样经历了许多艰险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吗?难道只有这样才会明白结果的来之不易吗?

困难在勇气、努力面前,总会不攻自破,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想尽办法去克服。就像那盛开在风雨中的花朵一样,雨过天晴,它便会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7

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从无边无际、平静的蓝色海洋中悄悄下沉,开始了一次奇妙而惊心动魄的冒险,神秘地环游了不可预测的水下世界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作品包括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鹦鹉螺号是尼摩船长建造的潜艇,但阿罗纳教授、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人尼德兰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冒险。他们去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洋、北冰洋,终于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漩涡中脱离了危险。

其中,最让我震惊和敬佩的是康塞的忠诚。当阿罗纳教授在海上接受测试时,他不顾自己的生命从船上跳了下来,并写道救了阿罗纳教授,直到他被救。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他没有把剩余的氧气吸给自己,但在最关键的时刻,阿罗纳教授坚持不下去了,他尽量不呼吸,把空气留给了先生,还把氧气瓶塞给了先生,让教授重新活下来。

啊!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奇的精神啊!他没有出于自私的原因去想他的丈夫,而是慷慨而忠实地,尽力帮助他。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吗?我不想要眼前的美好生活,但我必须跳进海里,开始一段艰难的旅程。能救自己的只有氧气,但我想救老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要是我们身边有更多这样的人就好了!少一些自私,多一些体谅别人,这个社会会变得多好!Concei的忠诚,无私,大度是我最佩服的。

《海底两万里》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意义。这本书展示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海洋秘密。而孔的无私是值得学习的!他有一颗最忠诚的心!我们都互相向往,互相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丰富多彩!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8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本《海底两万里》,告诉我说它是一本科幻小说,让我好好的读完它。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海底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主人公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上演了一幕双一幕的惊险故事,让我看了以后回味无穷。

这本书讲的是,1866年,海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海怪”,它经常撞毁海上的船只。政府为了消灭“海怪”,组建了一个追捕队,还特别邀请了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但他和他的仆人和一名捕鲸手在追捕“海怪”时反倒成了“海怪”的俘虏!所以,他们不得不跟随“海怪”周游世界。在这期间,他们看到了许多奇怪的海生动植物和海底的奇异景象,也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读了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主人公不怕死大胆冒险的精神,读这本书不仅能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更能获得广博的地理知识。希望大家也来读一下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9

寒假一开始,我的读书计划就实施起来,第一天我就被这本《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吸引住了。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主要讲的是发生在1866年的一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于是,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来进行探查。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的探查行动,结果阿罗纳克斯教授在探查行动中不细心掉进了海里,在海里他发现那并不是什么“大海怪”,而是鹦鹉螺号一个大艇,艇长是尼摩艇长。于是他们互相认识了,尼摩艇长慢慢的把自我的海底经历讲述给阿罗纳克斯教授听。原先是因为尼摩艇长不想呆在陆地上与我们人类生活,他想在海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海底有太多趣味的生物与他相伴。尼摩艇长带着阿罗纳克斯教授在海底展开了一场奇妙之旅,他们在一齐同艰辛,共患难,成了真正的朋友,遇到困难决不唉声叹气,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他们也成为我最佩服的人。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带着我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海底动植物。海底还有无尽趣味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那么也请你去读一读这本书吧!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10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写的一部潜入海底,环游世界的科幻**。

这本书告诫人们,要注意防止坏人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伤害人类自身行为,保护海豹、鲸鱼等海洋生物,不要滥杀滥捕海洋生物。它也提醒我们要有想象力。在19世纪,当人们还不能发明潜艇甚至电灯的时候,凡尔纳已经想象出了潜艇。

前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海底两万里》。这是一次科幻冒险。我读了很多真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我钦佩这些科学。

书中讲述了一些人和一条巨型海怪之间的搏斗故事;一条船撞上了一个无知晓的“暗礁”上,被撞的船留下的缺口权为完美,并且这个“暗礁”能以光速移动。一些科学家立即赶到出事海域捕捉这个怪物。他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寻找。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同时书中在向完美写了很多海底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事情,我们要想办法克服它,从而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前我在我故乡学习,那时我上幼儿园,我上课时没有听,回到家,老师让我们写作业时,我一点也不会做,我时不时的偷看同座的。看完这本书,

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不怕困难,实现愿望。

听了我的介绍,你想亲眼看看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您有没有想过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观后感是对作品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的反思总结,写作品名观后感可以提高文笔表达能力。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错失精彩内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每个人都有一艘船,承载着自我的梦想和生活。有一天,到了必然要舍弃它的时候,就会恐惧迷茫,彷佛自我的世界坍塌了。未知的世界看不到的无限的可能,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选取,让他失去了方向,他害怕离开了自我的船,害怕再也演奏不出音乐了,他的性命还有什么好处呢。当他的兄弟姐妹听了他最后的告白后,独自离开,他的性命火焰随着船的残骸湮没于海洋的深处。海上钢琴师用决绝的方式回到了天堂,回到了大海的灵魂深处。他的音乐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的身体从未离开过大海,最后,当身体没有了能够寄托的角落,他选取和船一齐毁灭。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自我的船,我也会恐惧,但是我不会选取和船一齐毁灭,我会选取新的生活,以更大的勇气应对未知的旅程。有时候,选取勇敢地生存远远比选取勇敢地死亡来得更难。

有些人认为,1900选取死亡是悲观的一种表现。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面体,选取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旁人无从定论,正因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在那里我并不想评论1900选取死亡是对还是错。有些时候,两种选取方式都是对的,刻意去扭转一些东西会浪费很多时刻,而且没有好处。1900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他有的只是钢琴的天赋,他从钢琴读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用钢琴带给贫苦人们最简单的愉悦,一切都是即兴之作,不为功名利禄。心灵的纯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影片中,1900说过:我停下来,不是正因所见,是正因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正因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的世界尽头。这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在一片心灵的净土上生根、发芽。

看了这部影片,自我成长了许多。虽然自我已经是大学生了,有很多事情都能够试着去思考,个性是自我以后的人生。但是自我却从不认真思考,对未来也只是充满恐惧和迷茫,和1900相比,自我就逊色了许多。起码他知道自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也一向都在坚持自我的理想,单纯地弹自我喜欢的音乐,直到性命的尽头,哪怕和船一齐毁灭,依然坚持。而我自我呢,虽然以前胸怀大志,但是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再也没有一丝波澜。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我,难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度过吗?难道我的理想就只能石沉大海吗?不,我要重振旗鼓,重新扬帆起航,哪怕迎接我的依然是失败。像《海上钢琴师》的最后结局时,1900说:我无法舍弃这?船,我宁可舍弃自我的性命。当看到1900应对即将爆炸的船时,他淡定地笑了,那时,他的双手还在做着弹钢琴的动作那一刻……他的笑,我至今无法忘记自我在那一刻心中曾有过的呐喊,而我只能做的也只是在心底默默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我呐喊。

大海,音乐,钢琴,人生。1900以纯粹的性命方式展现了自我的生命,咱们能从他的生命中受益匪浅。《海上钢琴师》给我的性命指明了方向,为我的人生注入了动力,使我对性命有了全新的思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正因我坚信只要灵魂在,一切都在!在《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不断前进中的自我……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他是被人抛弃或是遗忘在海上的孩子,于是他终身属于大海。从他生命鲜活的那一刻起,就永远告别了陆地。

一架钢琴,成就了他的生命,却也教会了他什么叫固执。面对即将爆破的船,他依旧坚守于此,西装革履,含泪告别过往。

有人说他偏执,有人说他懦弱,而我却看到无人匹敌的勇气和毅力。究竟是什么使他如此坚毅,面对死亡也不动情?使我们用太过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了吧,于是终究得不到回答。

他,只爱钢琴和大海,爱得过分,不计名利,不计地位,止于此二者相守。整部电影对话并不算特别多,它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抉择,只是把这么一个神一样的超凡脱俗的人摆在我们面前, 让每一个市侩男女都无从企及。如果真的要求一个答案,那只能说,活得更自我。无需在乎所谓的'格调高雅还是低下,也不必建造囚笼鼓吹前人的思想和道德,把一生的时间留给最爱的事物。

不需要其他人。也许,这就是结果。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3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维珍利亚”号船上的弃婴——1900在轮船上成长的故事,他在钢琴上的天赋和造诣让我叹为观止。然而,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未离开轮船,并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似乎是一个悲剧,常人无法理解,我觉得这与他的身份——弃婴有非常大的关系。父母的抛弃,与母亲的分离,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创伤,而钢琴成了他的过渡客体,充当着母性客体的代理人。我们看到,以后这一生他都与钢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没看到妈妈,一出生就没有爱。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丹尼抚养他,丹尼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丹尼虽然非常爱他,但丹尼向来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说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让1900不要离开船,1900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始终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音乐,从此音乐成了他可以依恋的客体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个钢琴大师,弹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两次可以依恋的客体都离他而去,他无法相信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无法感受那种爱。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义在那里,他与船构成了紧密的关系,船是证明他存在的客体,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毁,和他有关系的客体也就随之一起都会消失,那么他就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我认为的这个人。但1900没有真正出生,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人是社会的,他没有走进真正的社会过,也无法扮演他的社会角色,所以他走在悬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惧,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从来没有出生过。

影片一开始就有句旁白“他没有国籍,没有出世纸,连生日也没有,可以说还未出世”从心理层面,1900确实还停留在未出世的婴儿状态。呆在母亲的子宫里,感觉肯定是最安全舒适的,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姑娘离开之后,他改变人生的动力彻底被激活,决定下船。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1900,下船是一个重生的过程,1900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却又慢慢地停下来,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变得黑暗,恐惧充满了内心。最终他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是偶然,但却也是命运的安排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4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5

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合适,怀着这样的心态不知道试过多少次了,反而更加迷茫。海上钢琴师给我的感触就是这样,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知道,那真的不适合我。外面的世界没有尽头,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有时候真心希望自己没得选。

有次朋友聚会的时候,来了个陌生人,还没聊两句,就开始对我说:你应该去考公务员。当时回了句:“我们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所以不要轻易去建议别人做什么”。对1900,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他的确应该下船,去收获名利,去得到爱情,可这些并不属于他。如果我是1900,我也不会下船,船上有我的一切,离开船,世界那么大,我又是谁呢?

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是大学的时候,很感动,眼泪止不住的流,毕业这么久再看这部电影时,已经麻木了,一个人在电影院很平静的看完这部电影。讨论电影时,有个朋友问到,你是会选择伟大而短暂的一生,还是平庸而漫长的一生?我选择后者,我已经注定平庸,但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去,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只有时间能给我答案。很羡慕1900这样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一生短暂,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记得一个科普片说过,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一件事,也很难真正感同身受,所以想方设法讨好自己吧,多听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世俗会要求你该做这做那,但没关系,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不会去伤害任何人,所以即使我错了,也只是害了自己,我会承担一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6

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

1900,是对世界陌生感的恐惧,而不愿意踏上陆地,无尽的世界没有尽头,琴键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绎音乐?

他在对马克斯阐述他在看懂了陆地之后,又回到了邮轮上,他是开心的,这是看破看透,对吧。

其实我也不甚懂得,鱼般的7秒记忆,总是让我难以回播记住整个过程,但是想记录这种感觉。

那种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窦初开的眼神。夜里下到船舱,找寻着并亲吻了女孩,这是一见钟情吗?那份没送出的乐盘,是他对触摸不到而又渴望爱的体现,这么形容对吧?可是这种爱,为什么又不能让他真的步下邮轮。

他只学会了在那片空间大小的环境下演绎他的人生,甚至随着邮轮炸毁而结束自己的一生,为什么不能尝试去改变呢?

马克斯跟我一样,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吗?他哭了,而且也离开了邮轮,也觉得自己很没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样,无尽的尽头,在清楚了解的情况下,这算是退缩的行为吧。

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呢?共同奔赴毁灭却留下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别人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对“思考”所做的反馈。而我还需要在点滴中慢慢积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随意地把看过的感悟描述出来。

写完这个,内心的恐慌感,空虚,还是没能散去。借着看电影消磨时间,也借着记录观影感觉来锻炼文字能力,也消除内心一直惦念着的东西。

顺道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对内心真实地追崇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7

前几天把道友推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看完了。老实说,我没有看懂,但神奇的是,没有看懂的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没有快进,没有中途暂停去忙别的事。更神奇的是,看完后我又情不自禁的按了重播,再看一次,当然,就算看了第二遍,我还是没有看懂!只是第二次看完之后,我坐在了椅子上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然后,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琴键。

《海上钢琴师》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摄于,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在一艘名为“弗吉尼号”船上的婴儿,被一个黑人加煤工捡到,并起名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简单明了,唯一的精彩是他无师自通的钢琴技艺与自由恣意的音乐天赋。

这并不算是个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传奇色彩,而且外国的,文艺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这些元素都在拒绝着我去看这部电影。井底之蛙的我,对国外的文化呀,时代变迁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国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意识流态。

我总觉得,文艺片这种东西,它必是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是血脉相连的,我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如果不懂这些,就去看一部文艺片,那只是看一场热闹,而且是一场看不懂的热闹,而不是看一部电影。

有那个看热闹的时间,我还不如看一部国产的喜剧片,简单,易懂,不费脑,我个人的笑点比较底,不用多精良的制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带给我一点因笑声引发的快乐。

但道友强烈推荐,说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最终决定就看一看吧,因为经验告诉我,有些在我看来只是一场热闹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制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场景,服装,以及配乐都非常棒,何况还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们精彩的演技。

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了,因为这部外国的文艺片,它是用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手法来演绎,我的天呀,这是我最讨厌的表达手法,就连我最爱看的霹雳布袋戏里有用这种表达手法的线,我都看得特别不耐烦。

但这放弃的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几圈,然后就渐渐消失了,也许是那个高大的,吊儿朗当的黑人加煤工,随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婴儿抱起来的时候太温暖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岁的1900太可爱了。

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绝对不是电影的表达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员们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装,纸醉金迷的场景,因为我看了两遍了,依然没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给撸顺,也没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装惊艳到。

我不懂欣赏钢琴曲,所以那场被捧为经典的钢琴决斗,我没有看懂,我的反应就像那个印度阿三哥一样,每一次他们对决完我就想问:“他输了吗?他赢了吗?我听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时弹的曲子有多优美浪漫,我甚至觉得1900和迈克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场钢琴滑行的恣意有点任性。甚至有些台词我都听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但,我想,我懂得他为什么最后宁愿在船上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我想我懂得他在88个钢琴键和无数个钢琴键间做出选择时的清醒和悲怆。

我想,吸引我一边不耐烦一边安安静静把这场电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纯粹自我的灵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实则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态度。一千个人看《海上钢琴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千个模样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单,有人看到了纯粹,有人看到了胆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惊才绝艳,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绝望,千种百态,因人而异。

但,我想每个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会有和迈克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亲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虑过吗?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您疯狂,你肯定能赠大钱的,伙计,买栋豪宅,成个家,想想吧?

你不能一辈子在船上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呢?因为,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那不是他的琴。因为只愿意弹好自己可控制的88个琴键就好,在这88个可控制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章,这是他愿意做的。

而在上帝无限的琴键上寻找自己,他不愿意,也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从来就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键在哪里。当我们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下船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把角度换一下,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一下自己,你会发现,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个不愿意下船的胆小鬼而己。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下船并不是因为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内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说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应该在船上生活,并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装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唯有偶尔听到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时,会有瞬间的动摇,会问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你坚定的回答,不是的。但是你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依然将就着,每天重复着弹着那几个生活的音调,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美满,但你自己却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你连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出无限的音乐你都做不到!你的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热爱你此时的生活,而是你害怕去改变而己。

1900不下船并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害怕改变,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红尘的卑劣混浊,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做了自己的灵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做自己。

但现实中我们更多的人不愿下船却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是从来不曾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更不曾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悲哀了呀。

最新大鱼海棠读后感8篇


书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写得更有条理性呢?根据您的要求,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整理了“大鱼海棠读后感”。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1

上星期,我去看了国产电影《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虽然是国产片,但是不比好莱坞大片差。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制作团队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数百名编导、演员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制作。他们整整花了十二年,终于让电影上映了。

《大鱼海棠》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每个人生来就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死后好人会变成小鱼,坏人变成老鼠。出生的时候从海的此岸出发,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

在一个叫“神之围楼”的地方,有个叫“椿”的小女孩儿,变成一条粉色海豚,去人间巡游七日。住在“神之围楼”的居民,既不是人,也不是神,是其他“人”,负责掌管人类的自然规律。比如椿的妈妈是管理海棠花的,并希望椿以后接她的班。

椿在巡游过程中,不幸被渔网网住,有一个人救了她,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死亡。椿为了报答他,不惜违背族人的规定:若与人类接触,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椿为了救那个救她的人,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但是她义无反顾,坚持领走了他的灵魂,并一直偷偷地放在家里养,起名叫“鲲”。

有个叫“湫”的男孩儿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帮助椿一起把“鲲“养大。后来,由于椿接触了人类鲲,“神之围楼”遭受惩罚,海水倒灌,洪水到来。椿不忍心看着大家受苦,就投河自杀,化作海棠树,挡住了洪水。再后来,湫用自己的生命把椿救活了,椿和鲲通过入口进入了人类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而结尾却是喜剧的电影。画风十分优美动人:色彩十分绚丽,也十分符合中国风格,简直就像在看画展。我发现,电影的色彩大多数是橙色、红色这种比较鲜艳的颜色,非常显眼。

主人公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儿,她为了报答鲲,竟不惜失去一半生命,我想,谁若是碰到一样的事情,会像她一样无私呢?当她为了大家不受洪水之苦,化作海棠树时,我感动得哭了,我似乎听见我座位的后面也有抽泣声。

另一个主要人物湫也令我感动不已。他听说椿养了鲲,就一起保密,不让家人知道。湫很喜欢椿,当他听说椿为了鲲失去了半条命后,他找到灵婆,用他的一整条生命换回了椿的半条生命,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好人有好报,湫献出生命后,灵婆选中了他当他的继承人,可以活8000岁!这就是奉献的回报。

对了,还有一个人物,他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是我还是得提一提他,他叫“丿”,是椿的爷爷。他也让我感动。他看到湫被双头蛇咬而没有解药时,牺牲了自己剩下的生命拯救湫,看到这一幕,我黯然流泪。

《大鱼海棠》表达了对奉献、感恩精神的赞美,也同时告诉我们: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观看,并去品味这部好电影。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2

那一夜,天高月朗,碧波荡漾,春的步履悄悄而去,秋的妩媚也悄悄而来。

客家风格的大阁楼伫然而立,飘渺之间,疏疏闲月似为它们罩一层轻纱,给夏日蒙上一层水气。在这茫茫人间两相望,是否真能寻到那个相懂之人呢?而咫尺天涯的海世界,果真存在着一个想象力溢出我所有的好奇心的世界吗?靠岸与人嬉戏的大鱼,会像《大鱼海棠》中那样,拢上了另一种愁容吗?

“每个活着的人……都是海里的一条大鱼,活着的时候,从海的此岸游向彼岸,有时相遇,有时分离……”影片用唯美的方式,把《逍遥游》的意境智慧展示出来,激发我前往那个世界的渴望,让你产生一种“如果我在那个世界”“如果我是影片主人公”的联想。

若分离是一定的,那何必执着的还想着厮守,面对分离,或许比想着如何挽留来的更容易些,春去秋来,年与时驰,“逝去”才是万物存在的意义。青丝变华发,新芽成枯叶,万事万物都逃不过“时间”一个词,即使是“几千里”的鲲,“八千岁”的椿,也概莫如此。

不知道是谁说过,永恒,是活出了一种淡然。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淡然度日。

后来,椿终于看破世事,将生活活出了一种淡然,化作一株千年椿树,延展枝条,舒展密叶,用郁郁葱葱,用一碧万顷,活出了一种永恒。

白马非马,木鱼非鱼。伟大的永恒往往就潜行在寂寥的平凡中。而对万事的淡然,坦诚以待就隐约在迷茫的城市的钢筋中,不要混迹的市井之间,请做个执剑少年。柳叶飒飒,今日少女并非往日少女,眼底的澄澈,渐渐隐于一种感悟之后。

电影院的大灯快速被打开,而眼中氤氲的雾气,还在眼眶中打着转儿。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3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这是影片《大鱼海棠》的开头,也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庄子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之一,他的道家哲学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其中就有顺乎天,遵循自然规律;顺乎人内在本性,无为而治;理解万物,不畏生死等思想,这些都是教人获得幸福方法的哲学理念。

《大鱼海棠》是两位动画导演梁璇和张春共同指导的一部动画电影。该片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长的少女椿为报恩而努力复活人类男孩“鲲”的灵魂,在本是天神的湫帮助下与彼此纠缠的命运斗争的故事,影片于20xx年7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而该片的灵感来源于《逍遥游》,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能在《逍遥游》中找到对应,比如本片的三个主角鲲、椿、湫的名字均来自于《逍遥游》。那椿与湫是否有出处呢?当然有,《逍遥游》又云: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椿湫便出自这里。该电影还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典籍中的许多元素。 并且该影片故事也是基于一个神话传说,每个人类都是一条大鱼,出生在大海的此岸,横越大海度过一生,死后回到大海的彼岸,身体化成泥土,灵魂则化作一条小鱼,不断经历轮回。

《大鱼海棠》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运用了奇幻的色彩,不仅让这部电影富有童趣,还让人能有所感悟。对于画风方面,所有元素包括人物造型、生物种类、物品服装房屋设计等甚至音乐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如果某些方面像宫崎骏的作品,也是借鉴,但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因为这些元素本身就是中国的!片名中的“大鱼”、“海棠”分别比喻了本片中的鲲和椿,从本片中的很多细节不难发现,比如椿用生命换回鲲时,鲲就是一条鱼,而后半段中,椿化身成了一朵海棠花。电影的开始和结束,运用了画外音,介绍了故事的背景等等,和新海诚创作的动画短片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电影的前半段,椿去人类世界,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并在那个世界认识了鲲,但因为自己的过错还是害了他。椿为了赎罪,用自己的一半的生命,换取鲲的生命。按照这种情节的发展,结局会很完美,但导演十分的有水平,让结局朝着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到了中间,低沉的音乐响起时,暗示了结局是一个悲剧。众人发现了鲲的秘密,要求椿将鲲抛弃,而椿则拒绝,并带着鲲开始逃亡。湫为了椿能逃走,偷出来面具,打开了与人间的通道,导致了他们生活的世界里发生了巨大的灾难。而众人中,一个运用火的人,这个人的形象来源于《山海经》中的腾蛇,不停地对鲲进攻,暗示了他在《山海经》中是一员凶将,但人物的画风却让人没有这种感觉。另一个运用水的,形象来自于玄武,是一员吉将,与他在故事中的性格相映衬。

在椿生活的世界遭受灾难时,椿主动出手帮忙,却被众人拒绝了,无奈之下只得牺牲自己,让爷爷去世后化身成的树木迅速生长,救出了因洪水围困的人们。但因为湫和灵婆的交易,椿获得了重生,此时的湫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此时的两人已经感到了迷惘,所说出的话让人感到些许狗血,但却让人回味。

最后,鲲回到了人类世界,而湫牺牲了自己,让椿进入人类世界与鲲相遇。此时全片戛然而止,。但这种没有明确给出结局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别有用心,独具一格。而这部电影中的场景具有东方古典韵味,影片中还有富有中国古典哲理的话语,让人眼前一亮 。

电影中的主题曲《在这个世界相遇》,无论是歌词还是韵律都深深契合了《大鱼海棠》的核心。在副歌部分“每条大鱼,都会相遇;每个人,都会重聚”更唱出了在影片构建的世界观中,大海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一条条大鱼穿过云层飞向远方,生命旅程,往复不息。

这部动画电影虽然有些美中不足,但却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人不禁心生赞叹。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4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在16年的.时候票房真的挺不错的,宣传也做得不错,这部电影也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眼帘吧。我是在它播出的好几个月后才去认真地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吧,我觉得故事中觉得非常感人,可这部电影口碑似乎不怎么好吧,我也不太理解的。

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所有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也都是不一样的了,毕竟每个人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不同,懂得的东西同样也不同,能看到的是深层还是表层,这也都是不一样的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随便扫了几眼下面的影评,发现不少都是贬义的吧,无非就是说这部动画片没有写出纯真的东西,却写出了爱情什么什么的。我真的是很不理解啊,有些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从坏的角度去想呢?为什么不能是想得好一点的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世界想得多么阴暗了,我们的世界也可以阳光一点啊,没必要一直都是阴沉的。何必把自己的世界,把自己世界中的东西想的如此坏呢?阳光一点,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阳光,也同样能寻找到很多的美好啊。

那个为了救椿最后丧失了自己灵魂的中国少年,那个看到了小姐姐执着的人,才会为了她不顾一切的去努力,难道这就是爱情吗?为什么不能是纯洁的看到了那个人心中的信念,而就从朋友的角度想去帮帮她呢?为什么不可以的呢?还有一点让这个电影口碑不怎么好的,就是说它抄袭,听说是一个女生12年的灵感和付出汇聚而成的, 不管如何这样鄙夷别人的默默付出,是不是不太好呢?画风差不多,却不一定代表故事就是一样的。能说明的东西都是不同的,突然想到了大鱼海棠里的一句话,如今慢慢回味,倒是觉得颇有道理了,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只要保持好自己的一颗善良的心,而对错则是别人的事情。是了你只要做对让自己问心无愧的事情,自己问心无愧,哪怕别人觉得你做错了,那么也是别人的看法,你自己心中的信念不会动摇,依旧有一颗善良的心那就很好了,至于判断,那是世人的想法了,至于每个人的想法,那么总有冲突和不同的时候吧。

真心喜欢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因为里面人物的善良,里面的故事和爱情无关,只是因为友情的立场上欣赏那个小姐姐的执着罢了,至于说这部电影有关爱情的人, 只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庸俗而已。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啊,比如亲情,比如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那都是能温暖人心的东西,可却与爱情毫无关系……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5

看完整部电影觉得电影的名字莫名其妙,一开始还以为是有只叫海棠的大鱼,结果大鱼的名字叫鲲,整部电影硬性地与中国古时传说相连,太过唐突,虽然整部电影不知道真正的寓意,但是我还是能够理解三个主人翁的情感故事,作为女主人翁的椿在人间游历遇到一个男孩,而那个男孩就是电影最后出现的那条大鱼—鲲,从电影一开始,椿就被男孩的阳光,朴实,自然所吸引,从男孩呐喊的那一声,我就能感觉到椿爱上了那个男孩,因为在我看到那个男孩脸庞散发出的自然魅力时,便不由自主地被男孩吸引,那一刻的动画表情让我都有心动,本以为他会成为影片一大亮点的他却在一开始因为救女主人翁而逝世,之后便是女主为救回他的性命,与灵婆交换一半寿命,灵婆将还是小鱼的男孩灵魂交给椿,告诉椿,只有等小鱼变成大鱼,男孩才能回到人间,此后,她的性命就与小鱼相连。于是,女主给小鱼取名为鲲,她就担起了抚养鲲的重任。

椿救回鲲灵魂,本就是违背人类自然规律,她强行逆天改命遭到众神的惩罚,身边人一个个都为救鲲而失去性命和受伤,椿也没有改变心意,她即使在众人的要挟下也执意不肯把鲲交给族里,最终天神动怒,洪水泛滥,椿的家园和村民都受到威胁,椿最后不忍村民受难,她选择让鲲从水天相接处回归人间,她最后牺牲自己来拯救村民。这里就提到椿的青梅竹—湫,湫从小就与椿一起长大,一直默默守护椿,送椿参加成人礼,担心椿的安危,和椿一起照顾椿,在听到椿将一半寿命交与灵婆时,湫就很痛心,最后椿因为救村民死去,他带着和灵婆的协议毅然决绝地要用自己的性命交换了椿的性命。湫希望时刻陪伴在椿的身边,一直守护她,他希望她幸福,希望她和她喜欢的人能够终成眷属,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湫全心全意对椿好,可是在椿心里已经有鲲了,椿只是把湫当哥哥,作为哥哥的湫最后含泪成全椿和鲲,他救回了死去的椿并将她送到鲲生活的人间,他对椿说,我会化作风雨守护你。他与灵婆的交易完成,他也消失了。

最后,影片后续让湫成了灵婆的接班人,椿也来到人间与鲲相遇。

整部影片让我觉得郁闷的是鲲和椿的感情不够丰富,椿一直守护一条鱼,这条鱼还缺乏心理活动,缺少情节化和剧情的鱼,反观更多的是湫对椿的爱,伟大,无私和细致入微,甘愿奉献。

我有很多的疑惑,送椿到灵婆那去的雕像以及灵婆养的猫都是影片的迷,还有鼠婆为什么受到惩罚?而且那么想回到人间?鼠婆最后变成一个妖化的女子,她的身份又是什么?湫在剧中说,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是一个天神的爱,寓意何在?椿的家族纯在的意义是什么?

最后,分析主角的一些特点,椿—优点:单纯,干净,知恩图报,执着,固执,坚持自我,果断,知错就改,甘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缺点:做事不计后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行。

鲲:单纯,阳光,自然朴实,热情,乐于助人,有情趣,大胆,知恩图报。

湫:喜欢缠着椿耍小无赖,整天嬉皮笑脸,好奇心重,时刻关心椿的安危,在椿困难时义无反顾地保护她,只要椿能够幸福,湫就会很满足,他对椿的爱伟大,无私,甘于奉献。

灵婆:守护纯洁灵魂,做着不为人知的交易,孤独,寂寞,养了很多灵猫为伴,为人秉行原则。

鼠婆:阴险,狡诈,为返回人间绞尽脑汁打算盘,掌管有污点的灵魂,见不得阳光,最后利用鲲的信物返回人间。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产动画就成了“情怀”的代名词。《大鱼海棠》堪称是把观众消费“情怀”的冲动,在宣传里推到极致:改编自《庄子·逍遥游》的故事,打造12年的诚意之作,清华学子退学坚守的梦想……每一个点拿出来都是中国影迷不得不看的理由。

凭良心说,《大鱼海棠》真的把中国手绘动画电影的视觉效果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每一个画面截图都可以当做海报来欣赏。但是,电影毕竟不是PPT,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精彩、立意深刻的主线,每一帧做得再精美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大鱼海棠》构建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无限可能的世界之后,竟然选择讲述“无缘无故的爱”。“以命抵命”的交易,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这样极端的设定本来可以感人至深的,但是却因为人物严重缺乏动机而显得苍白无力

椿要救活鲲,是因为报恩,可是这种报恩却要以牺牲所有族人为代价,她竟然丝毫不犹豫,这样的立意未免太自私了吧?湫是一个孤儿,他为了保护椿而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丝毫不考虑奶奶的感受,这未免也太薄情了吧?为了这样单薄的情感,主创不惜让整个世界海水倒灌,未免也太大动干戈了吧?观众不会为自己并不认同的情感流泪,尽管我们经常会嘲笑好莱坞超级英雄的千篇一律,但“牺牲小我拯救世界”才是激发全世界观众同情心的不二法则。

不是说所有的电影都必须遵循“黄金法则”,但是熟悉规律是实现突破的必要条件。否则一味地追求诗意、追求洒脱,那只能产生混乱。《大鱼海棠》从头看到尾,能看到角色的动机却看不到角色的障碍,也就更看不到角色克服障碍时的纠结;能看到人物的样貌,却看不到人物的性格,也就更看不到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张力可言。大段的画外音与文绉绉、酸溜溜的对白搅和在一起,时不时地还会直接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念白”出来,这些台词会让观众不断跳戏。

最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一男一女两个少年在大海中重生。我知道主创想营造一点伊甸园的感觉,但是在没有顺利解决如何在大银幕上画出两个“坦诚相见”的裸体之前,这样的结尾确实会让很多观众感觉尴尬。另外,聪明的,请告诉我,这部电影除了开头的字幕之外,哪里还需要戴3D眼镜呢?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7

今天晚上,我和阿姨去看电影《海洋》。

看了电影,我惊讶地发现浩瀚的海洋里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鲸鱼、海龟、海豚、鲨鱼、水母、章鱼……各种各样的生物在海底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通过观看,我知道了许多知识:鲸鱼吃饱了之后会喷水;还有企鹅既会在天上遨游,还会在海里游泳;海浪来了,海豚会在海面上跳舞。我还知道海龟妈妈会把蛋埋在沙子里,过了一段时间,小海龟都孵化出来了,它们从沙子里钻出来了,它们知道长时间待在海滩上会自身难保,会成为海鸥的食物或者死在海滩上,于是它们纷纷向大海奔去。即使这样还是只有少量的小海龟能够生存下来,绝大部分都成了海鸥的食物。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大海真是个美丽奇妙的世界,可是由于人类过量地捕鱼,致使很多鱼类濒临灭绝。我真担心这个奇妙的世界会从我们眼前消失……

大鱼海棠读后感 篇8

椿说,上天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让我们来创造奇迹的。

而我,只想蜷在一隅平凡颠簸。

毫无缘由,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大鱼海棠》这部片子我只翻鼠婆子这一张牌。管他什么共济苍生掌舵凡界,在那个藏红色围楼里,她有的只剩下她一个人,没人会像湫般轰轰烈烈地爱她。若把椿的戏份脑补在鼠婆子身上,也不见得鼠婆子不会豁上身家性命与众人反目。椿被爱是一种天分,鼠婆子的会爱才是相濡以沫看长天一色的前提。

我不清楚为什么看完大鱼后停留在我脑海里的会是这样一种想法,可能在大鱼的五亿票房里,只有我一人把鼠婆子当作主角来看,其他云云都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我一直以看一场电影收获一份达观为据点,所以我看重了鼠婆子与湫在潮湿阴冷的一隅跳舞;看重了鼠婆子佝偻着腰望着远方说人间是个好地方;看重了鼠婆子面对上级领导的请求绷着脸提出向往数年的要求;看重了湫为椿和鲲打开通天之门时鼠婆子微笑着换另一张脸袅袅飞往凡间。

当电影结束,布幕渐染成墨黑色,我坐在原位小心地吮着没喝完的蓝莓优格。包间里的中央空调把冷气在我发烫的脸上均匀的扫了一遍,我突然意识到,我只剩下了悲伤,所以才固执地要在一曲心伤中找一个停格去逃亡。我开始害怕,我会不会一个人便成了全世界,会不会哪天埋没在荒郊泥邰里也无人问津。强装无所谓的冷淡下是化不开的悲伤,没人会提醒我夜凉添裳。

于是在喧嚣浮华的缎绸挑逗下,我不得不选择披上一袭不华丽的白裳。世俗圆滑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不得不伪装成清高故作睥睨。所以鼠婆子一捏指一瞥眼一冷讽一诡笑,便作一种旁人不懂的符号直抵我早已荒芜的孤独。

出电影院时大约是晚上七点,正是广场上人流聚集的时候。七月初的月亮只透出一星隐约的光,浅浅勾勒出一小片云的轮廓。天上的星星很多,如果可以看清它们的几何图形,我很不介意加入这场星空消消乐打发尴尬的寂寞。这可能是我第一次这么有情愫去观摩头顶上的东西,但事实上我就像个木头一样呆呆地坐在路灯下的大理石矶上,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吃完扒饭小憩一会儿后,我骑着单车慢驰在柏油路上。我霎地意识到,我只看到夜空的星星很多,却不知道它们之间要隔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