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收藏11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收藏11篇。

阅读就像一阵夏日的清风,它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无尽的安慰。每当我们看完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心总会被深深触动。我们常常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些佳作的认可和感慨。您是否也在寻找一些作品读后感的范文呢?如果是的话,我建议您阅读一下《苏东坡传读后感》。它会提供更多有关读后感的信息,让您受益匪浅。请您继续阅读下文,以获得更多的内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恒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守正不阿,潇洒人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巨作《苏东坡传》详细地记录了苏东坡人生的大起大落,短短64年,苏东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本书,虽是简简纸张,却是苏东坡奇迹般的一生,又是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为人要守正不阿,潇潇洒洒!

我喜欢苏东坡写的诗,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敬佩他“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的旷达;敬佩他的“眼看时事力难任,念恋君恩退未能”的纯真;敬佩他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深情……

我最敬佩的是他的气质与人生态度,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系的,杜甫不能为李白飘逸,李白不能为杜甫的沉郁”,正是,一个人要能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拥有自己的风格,苏东坡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屡屡遭贬,一生被贬十几次,其中最著名的三次便是王安石当政治一次,司马官当朝一次,新党上台又是一次。但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其余还有许多失意,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却是“猿吟鹤立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并不隐讳,始终亢言直论!为官一任,造福四方,“吾上可陪上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正因为他的无所畏惧、两袖清风,可谓是百姓之友!

我喜欢《桃花源记》的美境,如梦如幻,可我在惊叹中又总为陶渊明所遗憾,身为地方官员却无所事事,整日沉迷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桃花源”里。在绝美的诗句中,用武陵渔人的行踪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甘,年轻时他怀有“大济苍生”之志,却只是“晨兴理荒秽,岁月何处归”,可苏东坡不同,在东坡遭受数次贬罚后,却依然是心怀苍生,为民造福!苏东坡于杭州整治西湖,开放粮仓救治灾民,以自己的名义为民请命,为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愤愤不平,数次急切的催请各点,终是如愿以偿。虽后被贬官,却依是凭借一张嘴,为百姓造福。他身上拥有一股天然的道德感,直到他死亡才能闭上嘴!

生活艰辛,他也活得自在潇洒。北宋元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过起了农耕生活,他除了劳作与诗词,便开始琢磨其烹饪技术。还曾写下一首打油诗,名曰《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由于独特的炖肉方法被人们看好,直到今天老百姓仍使用他的名字,一碗“东坡肉”便流传下来,正如孔子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急不躁,虽才华横溢,也甘于清贫,苦中作乐……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又有趣的高士,他懂得怎样在苦难的日子中尽情享受人生!我在喜欢他的同时又深深地敬佩他那看淡风云,不拘泥于俗的处世之道。在历史的烟雨中,我永远记得那样一个“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背影……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林语堂先生在此书序言中通过表象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但却无若最后一句凝练而有力。在千年光阴的滔滔洗刷中,一切表象都被涤去,只留下一个传承千古的文化符号,一座不朽屹立的精神丰碑,一段耳熟能详的莞尔佳话,一车和陶侍桑的诗文画卷,一肚固执单纯的不合时宜。

仰慕林语堂先生的《苏传》多年,却未曾拜读,不胜遗憾。甫一阅览,顿生喜爱之情,至于手不释卷。其文广博,其句典雅,其词合辙,其意端庄,其放有四方具览,其收可细末俱在,如诗如歌,行云流水,直追苏老诗韵,格调琴瑟。我姑且妄言,若非林语堂的秉性和志趣与苏老协同,就不会有此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了。

若没有爱人一般的细腻,耐心,容忍,敬仰,是无法深入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感情是“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是情感的心灵感应艺术”。坦言作传为一大乐事,交心如此,夫复何求?如若抛却神的交流,而只在心门之外探索,无异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知其皮囊,而不知其心在何方。或许一家之言,失于偏薄。然在读吴晗的《朱元璋传》的时候却没有感受到水乳交融的神交质感。可能圄于史学家的职业素养和为帝王传记的严肃,少了许多神韵,而言辞稍显不足。然而它的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便不再赘言。

从最初的倾心苏老的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及至今日的系统的读《苏传》,才真正开始走进苏老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乐观与豁达,平步与坎坷,艺术与人格,修养与追求。林语堂必是个细腻而细心的人,他精挑细选了苏老生活中许多容易被忽略的小事,他细究过苏老对于其堂妹隐晦的爱恋,在得到她的死讯的时候,竟至于抽搐不能起身。

在苏老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在他生命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贤妻王弗,妾侍朝云,还有一个就是无所考证其姓名的堂妹,然而她们都在他之前去世。或许上天对她们不薄,生性乐观的苏老自是可以释怀,倘若调换,又不知有多少清泪洗面。情感到了一定的浓度,总会发酵出异于常人的爱恋,而感天动地。不是山盟海誓,不是患难与共,也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举案齐眉的默契,是相濡以沫的相知,是执子之手的不弃。

恨一个人总是要付出比爱一个人的百倍的心思。却总是苦涩艰深的。章惇一朝得势便大肆报复,将苏东坡赶去蛮荒海南,温饱难寄,艰苦卓绝。而在其贬谪之时,苏老依然深表同情。有着和圣法兰济一般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时隔今日,依然使我辈汗颜。朋党之争,得势与失势只在朝夕之间,而苏老能在其间坚持立场,不因自我的好恶而迁怒于百姓,不因利益的纷争而损人迫害,风骨节操,可见一斑。

苏老的政绩早已载入史册,刻在民心。党争之际据理力争,誓死为民,罔顾小身;旱涝之时未雨绸缪,眷无所顾,上书陈事;杭州任职疏通淤泥,高筑长堤,减免税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老用一生践行着范文正的政治呼吁。时间会埋没寒冷的骨骼,但历史会记住温暖了人心的伟人。逝去的人,我们再来衡量他的功与过,总是直观的。

近现代的人都一致认同苏老的仕途坎坷艰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的拙见却认为他的仕途是成功的,做到了儒家之谓“达则兼济天下”之宏愿,也成为历代之楷模,虽然官场暗流涌动,明争暗斗,不绝于迹,苏老的官位不断波动,上下调动之间暗示党派更迭,然其却不以为意,在其位,谋其政,每到一处,必尽心竭力,安治一方,于是才有后人歌功颂德,永世不忘的美名。因此,位不在高,禄不在厚,地不在中,而在人心,人心所向,才是正途。苏老做到了这点,他也必将是成功的!

林语堂在这本书中写了苏老的一生,而不觉凄苦的一生。从年轻的志气勃发,到中年的平步青云,到壮年的频遭贬谪,到老年的蛮荒生活,苏老的成熟年龄在黄州,在写出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蛰居之地。在这里,他开始躬耕陇亩,开始学习瑜伽佛学,开始泛舟游玩,开始练内外丹,开始思索人生,开始顿悟。只有到了这时,苏东坡才真正成了苏东坡,才有了万世留名的资格。

苏东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可爱与达观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学习和临摹的地方很多,然而却永远也画不出骨骼。我之只说苏老的爱情,情操,仕途,是眼见现代社会诸多不满。我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热爱诗歌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

林先生在《国画》一章说道“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美是运动(美感便是律动感)”。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运动的,但并不都是美的,作文也谈不上美感,因为遭受了太多的艰难,摆脱不了生活的枷锁,内心的幼稚,更多的是逆来顺受的心态,无法摆脱的传统思想,然而这该怪谁那?苏东坡的人生应该是美的,虽然有许多的断点,有许多尖锐的曲线,但是整体平滑而饱满。

我想说的都已经说完,但苏老的故事,苏老的诗词,苏老的情操口耳相传,传唱成一个美好但邈远的故事。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

1.本书可谓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这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传记,然后大陆再翻译成中文出版。《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林语堂大师确实牛!

2.在读本书之前,苏东坡早已是我最喜爱的古代诗人。这不仅源于他那些优美无比的诗句,更多的是源于对他的诗词中流露出的乐观达命、自由随性的人生格局的一种共鸣。

3.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仅在美食方面,就有数桩轶事、传说。他自己研究烹饪、酿酒之法,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传于后世。在他的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

结语:生命的光彩在于生命的质量,人性的风采在于心灵的释放。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怎样在生活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怎样在逆境和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理解生活、拥抱生活、创造生活,东坡先生堪称老师。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这本书也是用英文写给外国人介绍苏东坡的,据说是东坡传记中最好的一部。

1.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他一生精力旺盛,他的气质、生活都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带给人温暖,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2.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3.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他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上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自己更不知道。正所谓文笔畅达,行所当行。

4.苏东坡不管身在何处,总能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诗人已经确立一种情调,不管此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再读对读者还是会产生催眠的作用。

5.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史上,尤其是表现在中国笔墨欢愉的情绪上,他独创了宋朝印象派的文人画。

6.东坡先生古道热肠,性情通达,任官时曾审一扇子商人欠债案。商人说,并不是我赖账不还,今年春夏多雨,人都不买扇子。东坡计上心来,对那商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然后在扇子上写草书作画。外面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价格炒到一千钱一扇。当日债清案结。

7.东坡被贬至惠州这段时间,被林语堂称之为仙居。在他人生低谷阶段,生活与精神世界却有很多意外之得,如今惠州共有东坡遗迹19处,居全国之首。

8.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即使政敌章惇曾欲将其赶尽杀绝,后来东坡起复,也不欲寻仇,唯愿平安。真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是在这人世间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内心的喜悦,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世人皆爱苏东坡。惠州建有东坡纪念馆,欢迎来此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历史的气息。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到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衋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题记

今天我阅读完了《苏轼传》这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二章:皇天后土同悲悼中的最后一节——四方山河同悲。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官还乡,它的批准度岭北归,但在归途中,瘴毒大作,一病不起。

转眼到了七月,苏轼缠绵病榻已经一月有余,在十二号时,他的病势稍微减轻一点,精神颇佳,大家都为他感到十分高兴,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此时的病势骤减,实非吉祥,而是回光返照。

病情只好了两天,大家都以为他的病好了,可是半夜时突发高烧,伴以牙床出血,全身无力,从他在病相上来看,请有瘴毒,肠胃,心肺等疾病,他自病自诊,确有失误。作文结果没想到药物无效,气浸上逆,无法平卧,只好日夜已坐床头,他自己知道自己永远起不起来了,就是在十八号时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了一下后事,遍说了一句:“吾生无恶,死心不堕。”

面对死亡,他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自信必能深入自由自主的精神天国,他对生命的意义的透辟理解终极关怀的深刻领悟,消融了他对濒死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

7月28日,苏轼堪然而逝时为建中靖国元年

回顾这一本书,我为苏轼一生的大起大落感到同情,至今人总是追随着有伟大心灵的伟大的人,苏轼他已经逝去,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才是永垂不朽的。最终我还是想用题记那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气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在苏轼导读这们课程的影响之下,我又再次拾起这本名著《苏东坡传》。许多年前东坡在我心中的印象又开始隐隐浮现出来了,他的诗词,他的心胸,他的政场失意仿佛是一股股无形的力量造就了今日之东坡。

其实在没有选着苏轼导读以前,我对于东坡的印象是单从高中课本中的东坡诗和旅游杭州时游玩的苏堤、品尝的东坡肉,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高中课本中的苏东坡我认为是那个江城子中的老夫,“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豪情,热情奔放的苏轼;就如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不朽。这句话不就是高度概括了东坡这豁达开朗的伟人吗?东坡曾说: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句话正好体现了东坡的心境与那真真切切的性格,其中蕴含的精神奥秘是值得我们去深度理解和认真学习的,这个停留在千年之前的男人不仅是有林语堂先生对他评价的那样多重身份,在我眼中更重要的是他那如太阳般的性格。

在杭州,西湖边的苏堤一路杨柳随风飘飘,但苏堤的往昔也是随这风飘散在这历史的古迹之中。湖依旧,桥依旧,路上的石板已被柏油路所取代了,更何况那主持建造的人已不在。当我在西湖边上的苏堤行走时不禁想起那时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杭州知州,他是否在这堤上临湖呤诗,他是否在这湖边想着他的国家和地方百姓。苏轼的一生,他的经历、他的官场、他的情场。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几经遭遇贬官又重回朝中,这种起落的人生造就了苏轼的奔放豁达,成就了东坡的诗词文章。“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或许对于苏轼来说他在那个时代中未能身居高位报效国家是一种遗憾,但他在贬官之际同样为国为民,兢兢业业,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后代的眼中如若苏轼的一生未能这般坎坷一帆风顺,或许东坡诗的风格会与今时今日我们看到得大相庭径,不会如这般豪情洒脱,宛如苏东坡心中的气壮山河一般。

回想自身,现实生活中不免遇到一些免不了的坎坷和挫折,虽说我可能不会像苏东坡那般通过拿起墨笔,大肆宣扬文字,洋洋洒洒一篇豪情诗文的途径抒发内心中的郁结之情,但东坡处事淡然的心态像珍宝值得我好好珍藏直爽像太阳的性格值得我好好学习;虽然我不能像东坡那样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但我希望自己能像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情感那般—拉满月弓的魄力、射天狼的勇气。

东坡,我钟意于你的直爽与真实,我钟意于你的善良与仁爱,我更钟意于你的豁达与乐观。我希望我像您一样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这样的一份初心一路向前。“愿此去经年江湖渡,归来仍是少年郎。”东坡,未来我希望与您一同前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常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赤壁赋一章,讲述的便是苏东坡的心境,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苏东坡宁静欣悦的心境的写照,更是他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结语:东坡居士的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偶然,我们应该用这种恬适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笑时犹带岭梅香——《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诚如杨绛先生读《围城》时所说,这本书我也是锱铢积累的读完,颇觉文字平实清新,而由此回忆苏东坡的一生,便觉如一卷鸿篇巨制的画作,徐徐展开,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敬佩,华丽而不妖娆,恢弘却也质朴。

记得在网上读到过一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而后又偶然读至一句诗: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忽觉异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来,会心一笑,哦!是苏轼的!似乎也只能是苏轼的。

此书由林语堂先生所著,从苏东坡的出生讲起,描绘了他的一生。他是本书的灵魂,这毫不言过,作者在书中也说到“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来该是时时的乐观,对真的无限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壮志,但又有历尽千帆时的心静如水,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他似乎是说不完的,他的丰富,他的饱满,他的复杂,他的单纯,他的学富五车,他是这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存在,他一生追求着真善美,甚至有着飞蛾扑火般惊心动魄,或许正是这样,在这个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热的热爱他,珍视他,追逐他。

苏东坡如今的家喻户晓,大多来自于诗文,而我看来,他的文章贵在一个“恰”字。何为恰,毛泽东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多不少,刚刚好。苏轼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从不会像而今的我们一样,伏在案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写不出来个题目,苦思冥想憋出几百字来交了了事。他从来都是行云流水,行至心头一亮之处,便笔走龙蛇一作,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文章练达,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让人读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又绝不晦涩难懂,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赋》中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写出苏子之率真任性洒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绘出他物我两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会不让人瞬间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称快!

而“恰”之来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与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文章内容产生极其深刻之共鸣,你对它有独到的见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简单的喜爱,你要想写它,愿意写它,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告诉你:快,快把它记下来,写出你内心的想法,快!于是,你写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记你所记,就算文字并不华丽优美,但这时你已经赢了,因为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总比虚无空洞的修辞丽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读来美则美矣,毫无心意,便是此因罢了。

苏东坡之伟大,更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其远见卓识。同在一叶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难,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暂,苏子却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间万物,皆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让人佩服!而对于王安石之变,大多人认为苏轼在其中充当了所谓保守派,其实不然,正因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远,才促成了他行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变法的一开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极权主义,他一上台,便开始清除异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从未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变法不会成功,更会危及国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成为了世间万民的辩护人,于是这位百姓的辩护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于他赖以生存的朝廷的对立面,与世间万千芸芸众生共进退。

韶光滑过指尖,他人生最辉煌,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在人生中还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这在他经历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至黄州的岁月里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不再是苏轼,而是那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东坡居士。他站在田间,头戴斗笠,手扶犁耙,击牛角而吟咏,他开始诵读佛经,修炼瑜伽,他不再理会世间浮躁,官场纷杂,若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他真正的平静下来了,那种由心灵发出的平和安宁,使他开始探寻生命的真谛,开始拥有真正广大的胸襟,开始真正的宠辱不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在贬谪惠州时写道: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如此平静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即使远贬海南,也能与美女笑谈“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对他人生最美好的定义,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许我们都想做一个苏东坡那样的人,而在我们如今看来,至少在我们现存的社会体制下,又有些理想主义化。他天资聪颖,身陷红尘,却又遗世独立,他将本该官场纷杂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诗,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苏东坡式”的人,我们学他的行文流水,乐观旷达,学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学,孜孜不倦。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是一种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诚与洗礼,因为这世间在没有比向着美好出发更美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