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感悟300字(精选12篇)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精选12篇)。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谈到“乡村振兴感悟300字”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是值得一读的,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1

丹棱西北隅,有一个土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院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相生相融。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乃村中四季之景。这个村落有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幸福的名字:幸福古村。

近些年来,丹棱通过乡村振兴,让幸福古村进一步“美”起来、传统进一步“活”起来、遗迹进一步“热”起来,幸福古村是丹棱县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基础和前景的缩影,也是在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焕活与文化复兴、重塑乡土文明“成活”之路的典范。

因地制宜添“美景”,让古村进一步“美”起来。幸福古村地理位置极佳,整个村子以苍翠的山林为基调,以红砂石文化为根基,山水相融、郁郁葱葱,完全符合“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是上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外景拍摄地。古村景虽美,但“杂乱无章”,为此,丹棱县因地制宜地为古村增添美景。鉴于幸福古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合理规划果树经济作物,梨树、桃树、茶树、李子树、橘子树错落有致、分片种植,同时打造遗迹周边环境,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不仅改变了古村“无序”的自然风貌,同时增加了当地百姓的农作物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在沿着古村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一步成一景、一景成一诗。每每三月,春风微醺,便有无数桃花李花,把颜色肆意泼洒,粉白雾霭层层叠叠,将这个如水墨般的古村落,绘就成一副“春日桃源图”,随口一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便可温柔整个村落。夏至,清凉的溪水没过脚踝,在赵桥的水车边听流水潺潺,偷得浮生半日闲。秋日,你循着银杏而来,满山的翠绿未曾和秋风撞个满怀,却一眼撞进你的心里。冬日,古村里晚熟的柑橘足以缓解你盼不来风雪的失望,在“幸福里”的书屋,拿上一本书,徜徉在南方的暖阳里。而保持古村这份美的,是村里的专职环保员,负责古村的卫生和阻止游客不文明行为。

齐头并进添“政策”,让传统进一步“活”起来。古村从改造之初,丹棱县就鼓励当地百姓自主经营,助力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古村依然保留着原始土墙青瓦的民居,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种植顺龙特有品牌“脆红李”、丹棱新晋柑橘“不知火”。此外,鼓励原著村民回乡自主创业,利用古村特色民居,先后创办了“熊家大院”“知青点”“见山书屋”等多家民宿,开办了“银杏人家”“幸福农庄”“龚家厨房”“小桥人家”等多家农家乐,打造“石磨豆坊”“幸福里”“咖啡厅”等多功能现代式书屋。结合现代产业需求,改进传统民居原始功能和作物种植技术,既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又使传统在新时代无一例外地活了下来。

在丹棱县支持和宣传下,古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传统美食同样被带动起来。满溢柏松木香的腊味、水嫩滑爽的石磨豆花、麻辣过瘾的红油凉拌鸡、香脆可口的油煎冻粑,无一不是记忆中最纯粹的味道。如果游客赶巧在千年银杏树下遇上一场唢呐娶亲的表演,那真是绝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在古村一直占据文化高地,直到现在,丹棱县依然重视唢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设立唢呐协会,建立大雅堂中国唢呐艺术博物馆,并将学校唢呐教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阵地。幸福古村致力将传统文化在数字和互联网时代“传宗接代”,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定期举办插画、品茶、布艺扎染、手工、采茶、寻藓等特色文化活动和一系列教育研学活动,拓宽古村文化接触渠道,古村的传统、丹棱的传统,在重生后的古村里开花结果。

热火朝天添“宣传”,让遗迹进一步“热”起来。丹棱使古村“活”起来,就会想办法让它“火”起来。结合现代数字互联网优势,丹棱政府加大对古村的宣传,唤醒人们的乡愁,通过公众号、视频号、上央视、见报纸等一系列宣传,古村最终走进大众视野,荣获“天府旅游名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最美古村落”等荣誉称号。千年银杏夫妻树、清代石拱桥“赵桥”、唐宋时期盐铁古道、农业学大寨沟渠、知青房舍,古村的每一处遗迹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曾经的赵桥上走过马帮,托着盐和铁,马帮嘚嘚的马蹄声和悠扬的铃铛声,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今天的赵桥和盐铁古道,依然充斥着往日的繁华。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过赵桥、沿着盐铁古道追忆当时马帮的脚步,把时光推回到马帮显赫一时的岁月,切实体验和感受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马帮运输盐铁的艰辛和盐铁互市的繁荣文化。在作为爱情的象征树——千年银杏夫妻树下,游客争相合影留念,希望以此得到好运。在农业学大寨留下的沟渠和知青房舍前,不少老知青们特地赶来追忆往事,讲述六七十年代艰苦奋斗、上山下乡的岁月。在幸福古村,这些遗迹跟着游客的到来“热”了起来,切切实实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回忆里。

幸福古村是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乡村振兴,古村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原汁原味又与现代接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使古村“复活了”,更让古村“活得很好”,它完全成为了一个让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2

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产业不兴旺、经济不发展,乡村就留不住人,活力就焕发不出来。产业兴旺、经济发展,乡村才会有人气和活力,才会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有真正的源头和活水。

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深化改革,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给贫困户种出“摇钱树”、让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实现从前有“特”没“产”,如今“特别能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党建引领,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个组织化”成果。在产业扶贫上,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就业扶贫上,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技术扶贫新路子,让其获一技之长、促就业与增收,实现“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次搬迁、同步小康”的理念,按照“帮教结合、管服并重”的原则,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机制、配套产业就业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由脱贫向小康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过渡,让贫困群众在党组织带领下,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生活质量。因村施策,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党组织领导、村民广泛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利用村级和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村组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3

基层党建从建立伊始,一直秉行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多年来,党建深入基层不断为人民传输新思想,普及新知识,探索致富路。党建联建,多方融合,实现乡村共富。

党建组织下基层,跑企业,整合乡村各类资源,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成立乡村共富党建联盟。由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牵头,党建联盟吸纳周边多个村党支部参加,并引入农业企业,以党建联建共建串联产业链。党建联建,多角度联合发展,解决人民,企业两头难,反而都能蒸蒸日上的向前走,为人民和企业双赢共富搭起桥梁。

党建工委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发展全过程,按照试点先行、全域覆盖、关爱提升、释放效能的思路方法,打出系列组合拳,引领新业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引导新就业群体有效参与基层治理。打造良好企业形象,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实现人民共富保驾护航。

党建工作入乡村,建好支部“大本营”,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不断夯实基层堡垒,通过“抓班子、育党员、建制度”打造标准化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优化落实“选苗、培苗、管苗”制度,拓宽用人视野,在重点培育人才方面精准发力,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同时,积极推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双带”模式,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巩固脱贫攻坚,人居环境等任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党建联建入民心,与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乡村共富。

基层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作为“神经末梢”上的神经元与人民走的最近,对人民更加了解,基层干部的所言,所为,尽在人民眼下。党建联建基层干部汇聚神经元,全力打造富态新农村。党建联建,保持激昂奋斗的蓬勃朝气,不断突破自我,主动投入改革发展的一线阵营,致力实现乡村共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那么,我们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践行乡村振新战略,带领农民实现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呢?

结合5年来的驻村工作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第一书记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勇猛斗志,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时刻牢记第一书记的职责,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勤动脑、多思考,定期深入村民家中,从村民实际困难入手,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村民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努力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m.gZ85.cOm

作为第一书记,必须把宣传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脚沾泥土,口说方言,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犹记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支部成立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小分队,进小组、进农户、到田间地头,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村情实际,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重大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第一书记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孟家山村作拥有陕果集团和海升集团两大矮化苹果基地,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苹果产业初具规模,矮化苹果种植势头正旺,但是苹果产业技术管理和销售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支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解决群众缺技术、苹果缺销路的难题;一是组织群众到苹果基地务工,边务工边学习苹果管理技术;二是邀请基地和县上的苹果专家,给群众进行现场培训;三是支部组织土专家、田秀才成立果业技术服务队,为群众实地指导,提供技术服务,确保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专家,助力苹果产业发展;四是成立苹果销售服务中心,为群众销售苹果牵线搭桥;五是筹措资金,建设果库,为果商和群众苹果存储提供便利,助推产业兴旺。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党委政府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还田、耕地非农化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5年的第一书记工作经历让我感触颇深,让我看到基层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平乐县沙子镇聚焦乡村振兴,以绩效考评为推动力,持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把关心关爱切切实实送进群众心坎里。

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沙子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标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稳步推进。镇内通过提升建设沙子镇人文历史展览馆、沙子镇党群服务中心等教育基地,打造文化宣传阵地。全镇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现全镇基层综合性服务站点全覆盖。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11场。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扎实推进。为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绩效考核指标所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共文化反馈评估要求,沙子镇扎实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一是以基础党建为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五治融合,分级治理”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巩固保安、保和村6名派驻村队员联系机制,实行选调生驻村任职机制,推行“人才+乡村振兴”试点,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是各村按照考评要求设置1位文化专管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会、技术培训会、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保障。

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贯彻落实。沙子镇坚持将公共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立足各村资源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水平,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年来,全镇累计开展文艺、送温暖等活动20余场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500多名群众,农家书屋服务人数超过2000人次。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6

党的十_届_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7

陕西省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56个贫困县(区)都脱贫摘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完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更大的飞跃是我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陕西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从物质层面看,截至20xx年底,全省118个市、县(市、区)共有20xx处革命遗址,可准确证明属于原来的遗址,有保护利用条件的革命遗址有1959处,其中相当部分分分布在许多乡村。从精神制度层面来看,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精神、事迹、优秀的传统、优秀的作风等遍布三秦大地,鼓励我们不断前进。保护、活化和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实践五个坚实,提高乡村经济,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加强遗产保护利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通过挖掘红色文化遗产,从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传承的力富乡村文化。第一,以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等形式对遗产从党史、文物、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大重要事件发生地、人物事迹、制度传承等整理和调查。第二,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定级,制定不同级别的研究保护政策,特别是对重要、濒临破坏、失传的遗迹、证人、纪念物等加快修复、制作文件、加强保护,为乡村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国内同时发生事件的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库,构建现代科技视野下乡村文化的大体系。第四,发挥乡村文化事业单位和人才作用,结合乡风家风建设、乡村史修订完善,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流传在乡村的红歌、故事等,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推进红色文旅融合,激发乡村经济动力。产业化活力注入是红色遗产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20xx年文旅融合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延安精神为核心,打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带绿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例如,红军跨境遗址群,地理跨度几乎涉及全省,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已经建立了一些红军过境纪念馆,开展了人气小路、战时场景模拟团建等文化旅游形式的活动,开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型。第一,尽快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六大融合等发展途径.第二,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社会资本注入模式,引进有感情、负责的旅游企业,以整体、大项目、大产业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围绕研究、采摘、颐养、度假、出版等多个领域,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创造新的乡村振兴经济增长点。

扩大红色文化教育,吸引乡村人才聚集。实践证明,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对党员干部、人民大众进行教育训练是可行有效的。在乡村振兴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表现革命精神,讲述新时代消除贫困的故事。第一,对具有红色文化遗产的乡村和地区整体规划,提炼精神内涵,引进高层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革命传统教育。以专题讲授、现场教育、情景剧等多种方式,使参加者融入其中,使红色教育进入大脑、入心,表现出高度的`参加性和深刻的理论性,表现出特色的训练效果。第二,扩展到红色出版、红色艺能、红色电影等多个相关产业部门,还可以与月光经济等结合开展夜间红色文化活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和人才,以红色文化遗产为依托,建立红色教育体系,吸引与之相关的各类人才,包括管理型、技能型、学术型等核心人才,人才聚集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其为主,能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聚集,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多角度、多层次发展。

加强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环境质量。环境提高是乡村管理的重要方面,以红色文化遗产辅助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提高乡村居住性和整体风貌。第一,对于具有红色遗产体积大、意义重大等特点的乡村,根据小而精的原则,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城镇,照金红色旅游城镇是我们探索的成功案例。第二,对于红色遗产相对分散或不能单独构成系统的乡村和地区,紧紧围绕纪念馆、展览馆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标准,建设辅助基础设施,包括绿道、自营营地等建设,推进公共卫生设施、文化设施落地建设,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要创新理念、大胆探索、科学规划,推动陕西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到了稳步施工的新阶段,领域更宽、要求也更高。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着力点,也是乡村振兴路上需要攻克的“老大难”问题。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基本元素”,要建强基层党组织,以这一“基本元素”,激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活性因子”,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满“活力”。

基层党组织要增加“创新”的“元素”,激发乡村发展的“活性因子”。产业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农村要强、农民要富,离不开优质乡村产业的支撑。但乡村存在“慢变量”的特点,发展乡村产业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的特殊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先行者”,敢于打破“桎梏”,摆脱传统的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点子、新路子。求创新需立足实际,基层党组织既要对本地情况“如数家珍”,也要对周边地区发展“了如指掌”,更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挖掘非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优势资源潜力,寻找更多创意元素打响乡村产业品牌,开拓“飞地经济”“抱团发展”等村集体经济增长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基层党组织要增加“突破”的“元素”,激发乡村建设的“活性因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农民群众宜居程度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感”,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仍是乡村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尤其在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维持环境长效管理等方面,需要基层党组织敢于“突破”、攻克“顽疾”。在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风貌的前提下,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干部做“带头人”,以自身行动投身乡村建设,一点一点激发更多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家乡”情怀,逐步转变生活习惯,让农村环境有更多“守护者”,为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凝聚强大动能。

基层党组织要增加“务实”的“元素”,激发乡村治理的“活性因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关乎地区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乡村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许多创新做法不断涌现,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要更广泛地推广运用,还需基层党组织来挑起“重担”。乡村治理涉及面广、事项繁杂,不同地区的矛盾点也各不相同,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干部做乡村治理的“勤务员”,务实功、出实招,才能见实效。应当瞄准本地区的痛点堵点,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先进做法“本地化”“群众化”,从细微处入手,与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相融合,与村庄“硬件”水平的提升、文化“根脉”的守护相结合,逐步推动移风易俗,绘就乡村治理的新画卷。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9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xx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xx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xx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xx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xx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xx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10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11

突出党的领导核心提升组织力,把好乡村振兴方向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现实中,一些乡村发展滞后,往往与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密切相关。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以发挥政治优势为着力点加强组织自身建设,以发挥组织优势为着力点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发挥作风优势为着力点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切实提升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把好乡村振兴的方向盘。

乡村振兴感悟300字 篇12

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培训活动,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今后如何做好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方面,使我思路更加清晰、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下一步,我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强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党建为抓手,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素质。认真贯彻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不负党和群众的期望,为麻子沟乡村振兴献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