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集锦4篇

论持久战读后感集锦4篇。

阅读是我们天生具备的本能,因此读书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我们读完一本作者创作的作品,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在这里,我们为您精选整理了一篇非常出色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文章。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令人十分佩服!论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极其艰难,亡国论和速胜论在民众中广为流传时候做的一篇报告,有人认为再战必亡,有人认为立刻能够胜利,将日本驱逐出中国。这两种都是错误的观点,都将给中国的抗日事业造成巨大的危害,于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论持久战本身的资料暂且不谈,就其中反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一二,此刻不成系统的罗列几点:

1、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在不短的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的向对方转化。我们的胜利和成功就孕育在这不断的变化和转化中。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的处于劣势,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实际情景,优点缺点,双方彼此的矛盾情景,着手于扩大对方的缺点,削弱对方的优点,于此同时扩大自我的优点,弥补自我的缺点不足,时间长了,我们就可能相对来说慢慢的扭转劣势被动地位,进而变成优势方,主动方。那里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2、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其劣势,这样就会造成盲目自大或者对对方估计不足;也不能只看到事情的缺点而忽视我方的优势,否则就会造成悲观的情绪,看什么都是一片阴暗,不能主动进取的去想对策,解决问题。我们不必追求全面的胜利,当然全面的胜利最好,可是通常取得全面的胜利很难,我们只要在事情的末尾取得压倒对方的胜利,也许我们很弱,可是对方也未必很强。

3、不要把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淆,不分轻重。有时候我们可能失败了很多次,对方可能胜利了很多次,这不必须注定我们在将来就必定要失败。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次关键的对抗中,我们能够一战定江山;而对方也有可能因为屡战屡胜,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一蹶不振。我们这一次对抗胜利了,说明以前的失败都是次要的,都不是主要的矛盾,而这胜利的一次才是主要的矛盾,足以决定双方的命运。屡战屡战有时候可能比屡战屡胜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4、不要因为胜利小提高小而不去争取,不要因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小,影响小就不去实施。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的去争取胜利,争取提高,这样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以后就可能成为大胜,取得大的成就。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给与对方于杀伤,不断的动摇对方的决心,不断的给对方制造不良情绪,长久下去,就可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使对方变得疲惫不堪,使对方失去胜利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的根本原则就是削弱对方,保存自我,壮大自我。

5、当对方锋芒正盛的时候,不要去硬碰硬,这样只会毁灭自我,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任对方送给我们女人的衣服,任对方嘲笑我们是缩头王八,只管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要看谁笑在最终。对方气势汹汹,来势正盛,此时犹如刚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锐利无比,气力着实吓人。这时我们要暂避其锋芒,给他让出前进的道路,让他在广阔的田地里随意的驰骋,等他折腾累了我们再出来收拾他。

6、看整体而不只看局部,看未来而不只是看眼前。我们要有必须的胸怀,能装能容,不断的强壮自我,锻炼升华。不堪其辱的人自杀了,他们的未来也就葬送了。而小平同志经过三起三落,安然无恙,最终还登了大典,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估计当时小平当时绝对没有把挫折放在心上,估计他心里想的是,老毛啊,你总有撒手的一天,到那个时候我再蹦出来,此刻你就拼命折腾把,等我蹦出来再给你弄个底朝天!三国时候的司马懿,战国时候的老甘龙,汉初三杰的韩信,都是精通此道的高手。这就是伟人,不为眼前的`寸土得失而忧虑,能忍能耐,有时候耐一时,有时候却需要耐一世,以期最终的一搏。他们看的是未来,是整体,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7、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着眼于事物的根本矛盾,性质特点,而不能单凭表象武断的推出结论。因为事物的表象不总是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有时候我们也会给对方制造假象,用于迷惑对方,同样对方也在竭力给我们制造假象,必须去伪存真。比如毛泽东对全国革命浪潮很快就会到来的分析就很经典。当时正值革命的低潮,红色政权和工农活动遭到国民党各系军阀的疯狂镇压和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很多人泄气了,很多人认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写信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于是毛泽东分析了,此刻虽然处于革命的低潮,可是我们来看看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变得怎样样了?由于军阀混战,必然增加租赋,这势必会加重农民和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外国资本压迫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必定会变本加厉的压迫工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定会进一步加大;而学生等等这么分析以一般,最终得出结论,目前虽然是革命低潮,可是个阶层间的矛盾分明是加剧了,所以全国的革命高潮必定会迅速到来,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并且这不是遥远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你看看描述的多贴切,分析的多透彻,简直让我佩服的“无地自容”!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烧对了尚好,如果烧的不是地方,恐怕有百害而无一益。如果某一个领导调任一个新的领导岗位上,在还没有对这个单位充分调查分析的情景下便忙着立规章,订制度,多半是要归于失败的。比如我们找客户,不好找,那么就走出去,到市场上每一天多跑跑,多转转,多了解信息和客户需求,了解我们的不足和优点,这样时间长了,客户自然做不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就是要“精确制导”,充分调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确药方。中医案例集里面有一个清代名医治病的案例很有说服力,其实这个医生医术平平,也没有异常的过人之处,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名医,就是他凡病都认真调研。有一次一个新婚的年前人去看病,全身肿的厉害,腰像水桶,五官都肿到一块了,叫苦连天,很多医生束手无策,而这个医生一时也找不到原因,于是他便搬到了这个男青年家里,与男青年同吃同住,忽然他发现由于是新的家具,油漆味很大,于是他断定是油漆里面的有害物质使青年生病。之后这个年轻人搬出了新屋,没过几天,病就好了。倘若名医不到年轻人家里去做调研,而只是在案头苦思冥想,是断然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既是调研的魅力所在。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一点不错。

9、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放弃。有时候我们的力量大大的增强了,对方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可是还是不见我们的胜利,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甚至放弃。我们的力量虽然增强了,可是还不足以强到打倒对方;对方的力量虽然削弱了,可是还没有弱到必败的程度,所以这时更需要忍耐,继续,以期最终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方的进一步的增强和对方的进一步削弱,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gz85.COm小编推荐

论持久战读后感


阅读能够激发灵感,就像锻炼有益健康一样。当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领悟到新的道理时,写下读后感能够促进思考和提高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读后感才算是高质量的呢?我很荣幸地推荐一篇关于“论持久战读后感”的文章给大家,希望它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 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

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老人家的《论持久战》,把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文章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异常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读着老人家的文章,不禁心潮膨拜,深深为老人家的恢弘气势和战略格局所折服。老人家对战争的基本形态、基本阶段的准确预测,牵引着革命战争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准确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还不明白要在混沌中打多少年。

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看当前的市场,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问题,市场如战场,道不一样理相通。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空方之战略进攻、多方战略防御阶段;空方战略保守、多方准备反攻阶段;多方战略反攻、空方战略退却阶段。单纯站在多方立场,能够简单描述为:防守,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最困难、最迷茫、最无奈、最难熬的是相持阶段。目前的市场就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黎明前最黑的时期,坚持头脑清醒、坚定必胜信念、克服盲动思想十分之重要。让我们共勉吧!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一、读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知识一种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把这种教育贯穿于其中。书是无价之宝,它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更能够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优秀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好,我们要好好利用,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对学生也有帮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性,这样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

二、读书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思考,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思考、多动手,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动手、多思考,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困惑,在书中找不到其中的答案,但我会不断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和好教师!

三、书中有一段话是:“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呀,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读书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在书中的这些话,我一点点地记录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因为这些话而更加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8

论持久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上可以放开任何敌对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抗日,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都是在抗日,都是值得尊敬。同理,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正能量作战方式,不管哪一种作战方式,不管是坐而论道,还是冲锋陷阵,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一个顶字,都是在表达一颗我们炙热的爱国思想,如果狭义的认定正能量的宣传方式,是局限了我们的思想,也是局限了我们的宣传范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互联网正能量统一战线,不在于一个以何总方式,不在于宣传的手段,而在于把正能量传递出去。传递一个人也是传递,我向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献上我崇高的敬意,我作为一名89年介于80后与90后的人,对于前辈们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我们感到高兴,变达我的尊敬。都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又何必纠结于在于何种方式,何必局限于何种方式。

论持久战没有读完,目前先写出这么多,是肺腑之言,希望大家多多传递正能量,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受到我们的影响,一言一行不局限于网上,不局限于生活,君子慎独,希望大家多多慎独,一言一行皆有意。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9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1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2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集锦5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持久战》的读后感集锦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 篇1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 篇2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 篇3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此我简单的谈一谈我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点点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须得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情况,才积极地思考,对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习的是毛泽东主席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就是积极努力去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不努力什么也没有。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 篇5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华4篇


与“《论持久战》读后感”相关的讨论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优秀的著作可以灌注我们丰沛的能量。当我们明白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后,才能在读后感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如何写好读后感?您可以收藏这篇文章,以便下次参考!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读《论持久战》有感

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感触颇多,由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想继续加深一下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故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下面便是我读后的感触。

具体来说,1938年5月,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第十个月。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而且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总之,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国内外各级各方面都有拥护者和共犯。

然而,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理论。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方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作为辅助,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必定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其中毛泽东分析并指出了中国能战胜并能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条件:第一就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就是国际抗日亦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就是日本本国内的革命运动即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

这三个条件的结合对中国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利的,中国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比较好的话,且国际上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及时且迅速的话,还有就是日本本国国内的革命来的比较快的话,中国的抗战就会比较迅速且容易,而且不会有太多的损失。相反,中国必须延长抗日战争的时间,但结果是一样的。中国还是会赢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失会增加,会造成一个非常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

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拉长战线,抓住日本人力的缺点以及他们的战争机构的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从而分散日本的战力,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战争初期,要避免一切重大决战,首先要用运动战逐步摧毁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除动员训练有素的部队进行运动战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许多游击队。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疲于奔命,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很被动地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还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这样更使原本军力就不足的日本更显得力不从心。

这样,日本在中国长期抗战的消耗下,它的经济将会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也会变得低落。在中国方面,抗日战争的潜力将上升,大批革命人民将继续走在前线,为自由而战。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其他因素,将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区进行最后的、致命的进攻,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毛泽东《论持久战》读后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1937年7月7日是我们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终于完全踏上了中国领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侵略者开始野心勃勃地轰炸北平,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刻,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结束一年,敌我两军悬殊,战争白热化。

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

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说最后的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呢?

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毛主席的文章写于1938年5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一周年。毛泽东及时地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中,提出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一系列讲话,即为后来的著名的马列主义经典军事理论著作,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的《论持久战》。

“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毛泽东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侵列强,建立了民主独立的新中国。

在八年抗战第一年这一关键时刻,他的一篇《论持久战》,清晰指出了此后中国革命军的斗争方向,独创性的提出了游击战,持久战,运动战等精辟作战方针,本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原则为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他的持久战是如何想到又是如何发展和起效的?

读完《论持久战》,我不禁深深佩服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他**远瞩,精辟敏锐,一般人根本无法匹敌的。因此,关于持久战的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赞赏有加,并总结道:“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

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文章中大量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哲学思想,并根据中国抗战实际,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预期结果,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

毛泽东在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对战争局势和战争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揭示。首先,他承认敌人的力量和我们的力量之间存在差距,但他坚决不相信失败的结果属于我们。

得道古人云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二是,对于“速胜论”“亡国论”等非科学论调,毛泽东给予了掷地有声的驳斥。

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中国不会亡,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展现了一个时代伟人坚定而又严谨的魅力与气魄,令人折服。最后,他提出了如何赢得战争的想法。文中写道,“三个必备条件:

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毛泽东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根据具体国情,广泛发动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共同抗日。同时,也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他放下与国民党的斗争,做出让步,只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人力,团结一切力量,鼓舞人民的士气,为长期战争作准备,赢得战争。

从此,历史证明毛主席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方针。正是这个正确的旗帜式纲领,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论持久战》,看了一些毛泽东主席的真知灼见。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中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

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从政治层面来认识的,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和理论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对于战争的趋势,科学预言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无法预测。总的趋势是我们的战略反攻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是我最钦佩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事候,正是战争刚开始的事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战争的推测是准确的,我们感到惊讶。

这足以显示他对战争和军事天赋的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难怪这篇文章会被视为经典,成为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它也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

《论持久战》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个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预见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相互消长的大趋势。中国将从劣势走向优势,日本将从优势走向劣势,中国将从防御、僵局走向反击,日本将从进攻、保守走向退却。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形势,正确预见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此外,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

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

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 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

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的走向。

毛泽东用正确的科学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只有有很强的指识储备,我们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要珍惜革命前辈的幸福换血,努力奋斗!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因此,关于持久战的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于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可能是史无前例的。敌人的强弱,使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唤起千百万同胞,形成浩瀚的内战海洋。

1938年,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

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讨论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是中国的最后胜利;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如何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指出:

“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繁荣,而会达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战略进攻和我们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的,也是军事战略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益于群众的信任和广泛动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的伟大创新和伟大应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在眼前。

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9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9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我觉得,这三样法宝同样适用于我们医院的发展。医院要更快更好的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离不开英明、果断的领导班子,离不开懂得团结合作的医院职工,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先进的设备,离不开日益完善的制度管理。

领导为我们开通道路,指明航向,带领全院职工向着既定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职工是医院经营和发展的主体,医院的兴衰与医院的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加强职工间的凝聚力,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高精尖的设备可以更好的武装我们,使更多的疾病无所遁形。作文医疗、科研、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人才协作,综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医院人才群体组合形式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关键。医院各科室、专业形成大大小小的人才群体,各种人员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作用,则人才群体就会像聚光镜一样,集所受之光为一点,形成巨大能量。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龚自珍那样“我劝天公重抖擞”的能耐,也没有毛主席“指点江山”的豪迈,但是,我们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这颗炙热的心将服务患者,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医院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敬业奉献,需要我们的团队合作,需要我们的探索创新,这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论持久战,是一个战略性指挥、战略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国各族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保障。这种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是以国家为重点的统一战线,国主义制度是的重要制度保证。

一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体现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党领导中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种体制的优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种体制的优势,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党领导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制度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种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这种保障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党领导中国特色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更加顺利进行,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生活更加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创造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叫做自信、叫做勇敢。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是没有自信的人。”“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论持久战》中的两句话。

在《论持久战》中,我对“自信”的含义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自信能够改变自己,但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不能一味地自以为是,而是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完善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

自信的人生一定能够走向成功,因为,他是一个成熟的人。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论持久战》一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持久战的书籍,读后让我受益非浅,从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从中吸取了经验。

《论持久战》一书是由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阿里巴巴的著名作家写成的。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因为一次战争,在战火中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一起逃跑,阿里巴巴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了xx年的岁月。

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都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非常善良,因为他是个人心善良的人。可他的爸爸和妈妈却都是一个很好的人,他们都很善良,很善良,很爱他的妈妈,而阿里巴巴却很爱他,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的这xx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爸爸和阿伯巴巴巴的爸爸、阿伯巴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我,也是一个不太善良的人,我不太喜欢那种喜欢和我玩的,不喜欢那种爱玩的。

这xx年的时间中,阿里巴巴的爸爸和妈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他们都非常善良,也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在这xx年中,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和妈妈的爸爸、妈妈,每一个人都非常善良,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8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9

老人家的《论持久战》,把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文章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异常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读着老人家的文章,不禁心潮膨拜,深深为老人家的恢弘气势和战略格局所折服。老人家对战争的基本形态、基本阶段的准确预测,牵引着革命战争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准确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还不明白要在混沌中打多少年。

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看当前的市场,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问题,市场如战场,道不一样理相通。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空方之战略进攻、多方战略防御阶段;空方战略保守、多方准备反攻阶段;多方战略反攻、空方战略退却阶段。单纯站在多方立场,能够简单描述为:防守,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最困难、最迷茫、最无奈、最难熬的是相持阶段。目前的市场就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黎明前最黑的时期,坚持头脑清醒、坚定必胜信念、克服盲动思想十分之重要。让我们共勉吧!

论持久战观后感锦集6篇


观影后,电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常常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弦。最近和家人朋友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彼此互动,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的互动不仅让我们更加亲近,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电影的结构和主题。

在观影结束后,我喜欢将自己的互动和纠葛记录下来,以便回顾和深思。这种观后感的记录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同时,通过文字的表达,我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

为了提高写作观后感的能力,我会多读优秀的观后感文章,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我也会积极思考电影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主题、角色性格、情节发展等,以便在自己的观后感中能够有更深入的探讨。此外,多写多练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众多观后感文章中,我为大家挑选出一篇优秀的《论持久战观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并在写作观后感方面有所帮助。希望您能够从中受益终生!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1】

读完整篇文章,我对这位伟人深感钦佩和钦佩。也从中学到了好多知识。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毛泽东的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和弊两方面,所以我们看问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不能只看其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

历史是公正的。他没有让任何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白白流血,也没有让任何热爱和平的人失望。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世界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实现了和平。回顾历史不由的感慨道: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裳,以人为镜,可以看到得失,以历史为镜,可以知道大起大落。

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过去的一切终究都成为了历史,我们回不去也无法参与其中更无法改变历史,可是我们拥有革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的今天,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用心去经营生活,每天都活的充实而又美好!

金融105李欢欢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2】

坚持真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其主要剖析了抗日战争持续一年之后的各种的情况与矛盾,注明了当下所应做的任务,点名了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在开篇时列出了在经历了一年抗战以后,在国内盛行的三种观念。一个是中国会死的理论,另一个是中国会很快赢的理论。作者指出,经过一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的形势没有轻易胜利的迹象。当然,它也用事实来打破中国快速死亡的理论。

前者倾向于轻视敌人,后者倾向于妥协。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总之,它们是不科学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也不能速胜,中国要持久战,中国需要持久战。

首先,提出了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三个条件:第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战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类生活的兴起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远见。

因为在事后看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国内的坚持,国际的压力,日本本土的反战情绪都息息相关。正是这三点最终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光有目标和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与敌人进行斗争必然需要具体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关于如何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第一,中国有持久战的原因和条件。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日本吞并大陆的野心已经路人皆知,妥协完全只是一种幻想,至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名族唯有一战。

其二,中国适合持久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深入中国大陆。也就是说,日军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民包围了。

他们将被迫带上所需的军需品,并由他们自己看守;他们应该使用重兵保护交通线,防止不时的攻击;此外,还将有大批部队驻扎在满洲和日本内地。就我们而言,在战争中,中国可以俘获许多日本士兵,俘获许多**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外国援助,逐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装备。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持久战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确定了持久战后,这仗该怎么打?作者主张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初衷和外部条件和限制。

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这也违背了我们与日军长期斗争的初衷。直截了当的白点是,我们的实力不如日军,无法大规模抵抗,但是我们可以杀死它。

以运动战为基础,以阵地战为补充的战争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本文的实质是对复杂因素的分析。

现在,笔者以对两个交战国家的分析为例,研究如何从客观现实中提取指导思想。

日本方面:作者清楚的认识到了日本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东方的霸主地位。因此,作者有一个中国不能迅速获胜的依据。

另一方面,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包围日本的帝国主义。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帝国主义性的战争具有退步和野蛮的特征,这种退步和野蛮的特征是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他又指出,日本不得不发动规模的冒险战争是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所促使的。

换言之,日本打算利用战争来转嫁危机。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3】

如果说一开始读《论持久战》是为了完成学***的话,现在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学***了。读完这篇历史巨著后,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实践论和看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验,同时对于中国革命的近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的近代史都有了进一步的学***。 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68周年。

68年前的今天,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10月,北平、华北、南京相继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毛泽东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出发点。基于这一基本特点,毛泽东分析说明,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的大趋势是:

中国由弱变弱,日本由强变弱;中国由防御转相持,日本由进攻转保守,日本由撤退。

结论是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战争关系的理论,提出了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

在政治方面,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人民战争,实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军事方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

(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取得最后的胜利。 《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持久战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不是事。中国人民之所以在八年抗战中取得最后胜利,不是因为**装备精良,而是因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它深入人心,正确引导人民。

有一句话对持久战的评价是最好不过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

” 读《论持久战》,最关键的还是学***想方法,提高自身思维的品质,将其应用于学***。我相信通过自我阅读和交流,我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准备,论持久战读后感。国民党的腐败和军队的衰落,以及大片土地的丧失,也使一些人对抗日战争感到悲观。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也有人有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可以使抗日战争迅速胜利。党内党外有人鄙视游击战争毫无价值。抗日战争的希望在于国民党正规军。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夸大了敌人的强弱矛盾,把它作为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依据;速胜论夸大了其他矛盾,忽视了敌人的强弱矛盾。

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

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实力比较上,中国一定会从劣势走向平衡优势,而日本一定会从优势走向平衡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通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由弱变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平衡。届时,抗日战争将进入收复使敌的**阶段。

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描绘的战争过程的轮廓,是一个科学的、反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纲领。

他在论述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的特点时,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

这是抗日战争一、二阶段需要贯彻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强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目前,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我认为至少要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远见卓识,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我们要权衡今天中日两国的国情和一些条件,及时做好准备。如何应对和解决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

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主席的著名**仍然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写作的角度学***文章。学*****的总体框架设计、演示过程和演示方法。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写作的角度学***文章。学*****的总体框架设计、演示过程和演示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首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现状,然后分析中日两国的特点,得出问题的依据,即论据,最后得出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只看问题的根据和对亡国论的驳斥,这是最重要的两部分,从小到大都可以看到。

在问题基础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力量强大,但战争倒退野蛮,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处于不利地位。相反,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然而,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它的战争是进步和公正的,有大国可以支持长其战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帮助中国。

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

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4】

读《论持久战》有感

近代以来,中国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为大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光辉的名字散发着他独特的芬芳。他开创了持久战和体育战争等光辉的作战方针,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的持久战是如何想到又是如何发展和起效的,又是为何能节节胜利呢?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首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现状,然后分析中日两国的特点,得出问题的依据,即论据,最后得出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亡国论的反驳,这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从小到大都可以看到。

在问题基础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和战争性质(进步的、倒退的、野蛮的)。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力量强大,但战争倒退野蛮,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处于不利地位。相反,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然而,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它的战争是进步和公正的,有大国可以支持长其战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帮助中国。

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接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

在论证中,思考是把握论证需要的关键基础——日本的倒退和援助不足、中国的进步和更多的援助。把握亡国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基础(主要分析中国的现状、印度和阿比西尼亚的差异,说明亡国论的基础是站不住脚的),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形势获胜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论持久战》是一部入选《世界十大军事著作》的不朽巨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还有一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国民党内有人叫嚷“再战必亡”,有人则幻想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

台儿庄胜利后,有人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此外,一些共产党员高估了中国的力量,地估了日本的力量,还有轻视敌人的思想。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

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抗日战争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我们走的路可以说是曲折的。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国情,违反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

读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才真正地了解到了咱们这一代开国领袖思想的深刻和当时的年代里民族矛盾,国内矛盾交缠的严峻形势。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他一方面抨击国民党消极的抗日思想,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国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信心!

《论持久战》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演讲稿之一,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线上的作战精神和作战思想。同样的,它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思想。

文章总地从中日两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日本地小人稀,根本不够支持长久的战争,再加上侵略战争失去群众基础的情况,深刻地刨析了日本的必败!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这项伟大的工作有效地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误,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具体道路,增强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仔细想一下,在当时那个背景之下,让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确有些天方夜谭。更多的人作战并不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这样一寸一寸地被占领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信仰便成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并能够带动大家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因素。

而毛泽东在这个地方“问题的提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信仰能够实现,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实现。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需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信息便能够将整个团队的信心、士气和信仰完全带动起来,而这种信仰才是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在困难时期,领导者一句充满信心的感召,虽然并不能够改变当前的事实——比如落后的装备,较差的战斗素养等等,但是的确能够为最终取得胜利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信心保障。

这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最大成功的基石。

毛泽东还在文中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

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看完这篇文章,才算真正地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命运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5】

1938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提出了长期战争,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持久战是战争,期货交易与战争有许多相似之处。毛泽东在提出战略方针时说:“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作战,是高度的运动战”。

期货市场就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战场。——采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去考虑“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到正确结论。在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我很有感触。

亡国论是对期货交易不信任的表现。没有强烈的求胜欲望,就缺乏果断进攻的能力,失去取胜的机会。然而,速胜论只是一种幻想。它没有勇气在长期作战中积累经验,从而战胜敌人。在交易过程中,寻求快速胜利的效果往往是盲目的。由于主观愿望强烈,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导致错误频发。

只有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积累更多的制胜条件。在讨论为什么是持久战时,毛泽东指出,要用正确的政策,不要犯原则上的错误,要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得到扭转。这在期货交易中再贴切不过了。

在交易中,找出合适的交易方法,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止损控制风险的原则,继续做下去,最终找到持续盈利的方法,使自己正确的方法不断加强。

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在期货交易中,分成了(1)学习优秀交易员的交易法,改正自己的错误(2)找出自己适合的交易方法(3)不断复制正确的交易方法。三个交易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困难的,我们需要确保我们不被市场吃掉。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积累经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强化优势,寻找盈利模式。

第三阶段是获取持续利润的阶段。

能动性在战争中。在这里,毛主席为一个指挥员提了要求。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交易者的要求。交易者不应离开客观条件而成为鲁莽的交易者,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而追求利润。

当基本面和技术面得不到支持时,可以想象,闯入交易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应该有成功交易的勇气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当他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他应该有自救的能力。

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提到了外线速决进攻战和运动战。我觉得和短线操作非常相似。在短线操作中,特别要留意的就是计划中要带灵活性,短线交易就是一场运动战,目的是消灭敌人(获取利润)拼命主义是不对的,在发现和市场反向而驰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毛主席说,我们应该放弃一部分土地,以便有更好的机会与敌人作战,这更清楚地表明了在期货交易中放弃一部分利润,让市场发展,以便获得更多利润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

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

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

”“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2〕。”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3〕。

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

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

''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

”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他介绍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有些人认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些人幻想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能迅速取胜。为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坚定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指引全国人民正确开展抗战,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

而早在《论持久战》发表之前,我党主要领导人的文章、谈话中,已经初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观点。比如,1936年7月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就提出了坚持抗战的各种原则。抗战初期,毛泽东指出:

“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发表题为《实行对日抗战》的文章,指出对日作战将是一个持久而艰苦的抗战。1937年10月,刘少奇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明确提出要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

周恩来在1938年1月7日发表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文中,较为系统地回答了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的问题。《论持久战》正是毛泽东在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完成的一部历史性的著作。

张建儒说,全面抗战以来,毛泽东着重研读了克劳塞维茨等人的军事著作和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延安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毛泽东通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把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概括的高度。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战研究会上作了几次《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

在《论持久战》讲演中,毛泽东指出: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预见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相互消长的大趋势。中国将从劣势走向优势,日本将从优势走向劣势,中国将从防御、僵局走向反击,日本将从进攻、保守走向退却。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形势,正确预见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对整个战争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思想的正确性。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毛泽东的这一句话:“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在当时我们获取这两大战役的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并不像许多人那样盲目乐观,而是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被一点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要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这些话依然像警钟,萦绕在我耳边,带给我很多思考。

看完这篇文章,我还有很多感想要说,在我这个年纪,我还不能完全消化这篇军事工作,但我已经被毛泽东杰出的智慧和远见所感染。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是一场漫长的战争,分为许多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分清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为之努力。

若是道路正确,我们最终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要取得胜利的根本方法,就需要我们自己付出艰辛长久的努力。感谢毛泽东在那个时期得判断力,使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6】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下面是作文网xx为您带来的《读论持久战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读论持久战有感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这是一本针对国家宏观形势的书,但也可以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前生活的指南。现在我把我的感受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泽东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很少有人能对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各种奇怪的理论也在流传。

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泽东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说,社会就像一条河,人就像河里的鱼。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日战争初期,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用深沟高基、层层设防、层层设防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对付日本侵略者。这种观点看似激昂,却忽视了敌我力量的平衡。抗战初期,我**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了人民抗日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你应该考虑周全。计划越具体,越现实,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最好的计划需要执行者来执行。规划越大、越具体,参与实施的人就越多。如果执行者群体不能统一,那么计划执行的力度也应该打折扣。

而一件事的成功率与做这件事的人的执行力密切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些都为我们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

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篇二:读论持久战有感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准备。国民党的腐败和军队的衰落,以及大片土地的丧失,也使一些人对抗日战争感到悲观。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也有人有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可以使抗日战争迅速胜利。党内党外有人鄙视游击战争毫无价值。抗日战争的希望在于国民党正规军。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

他们是战争中的理想主义和机制。

三。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

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

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描绘的战争过程的轮廓,是一个科学的、反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纲领。他在讨论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在僵持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

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