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读后感10篇

战争论读后感10篇。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战争论读后感10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战争论读后感【篇1】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篇2】

尽管《战争论》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其中阐发了一些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战争绝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2.政治决定战争。

3.战争反作用与政治。

二、消灭敌人军队与保存自己军队的目的相辅相成。

1.适情确定战争的目的。

2.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最高目的。

三、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

1.理论应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

2.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3.战争理论必须考虑时代的特点。

四、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军事天才是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

2.军队的武德是一种可以单独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3.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五、民众战争,是战争的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1.民众战争是战略要素突破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

2.民众战武装是一种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

六、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1.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2.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

3.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最光彩的部分。

七、战略上最重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1.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至胜因素。

2.要在决定的地点和关键的时机集中兵力。

战争论读后感【篇3】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20xx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本以为《战争论》将是很军事的一本书,就是会有什么战争图例啊,战争剖析啊什么的,反正看起来应该挺费劲,因为毕竟是论述战争的经典

可是一看,这书太棒了,我简直不能认为这是一本战争书,真的,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关于修养的书,或许就叫战争艺术吧

能深刻影响人一生的书,对我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本书显然是其中之一.

战争论读后感【篇4】

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篇5】

要我说读后感谈不上,我认为你把握以下所说的就差不多了,毕竟是欧洲版的《孙子兵法》,其权威性应用性自然无与伦比,一千个有一千个战争论,你心里的想法远远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说呢。

克劳塞维茨通过军事活动的考察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1卷,121页)事实上,无论这种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之间的矛盾。为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

(第1卷,122一123页)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成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不能通过规定死板的原则,为人们指出狭窄的必然的道路。相反,理论应该"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他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

(第1卷,123页)总之,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第1卷,124页)只有根据上述观点,才能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即是说,建立一种有目的、切合实际的作战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不断接近实际,以致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克劳塞维茨认为,要考察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也可以从战争实践中获得。指挥官应该像蜜蜂从花里采蜜一样,善于从战争生活中吸取精华。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否运用战争史例是一回事,运用得是否恰当则是另一回事。并认为,能否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说明和理解有关的战争问题。还由此扶出了运用战争史例的四个着眼点:"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在论述问题时,当作者的思想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引用战争中的史例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既一般地论述某种战争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应注意引用战争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时的各种具体情况。第三,用史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当需证明战争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行动,可能会产生何种效果或结果时,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史例或列举若干史例从中吸取某种教训。

战争论读后感【篇6】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后感【篇7】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篇8】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篇9】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篇10】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gz85.COm小编推荐

《战争论》读后感集合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战争论》读后感集合,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战争论》读后感(篇1)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的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并真正探索战争主题的第一人。它也是第一个采用适用于任何军事历史阶段的理论的人。他很早就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来上了柏林陆军大学。

他是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他参加了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

《军事哲学》是他将历史研究成果与战争经验相结合的完整思想。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1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面、战术层面等制度内容。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项工作不仅奠定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战争论》在西方军事科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读完了第一卷,该部分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概然性”。这里所谓的概然性并不是指不可**的随机事件,而是说因为情报不确定或者消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滞后性导致当前敌情的不明朗(类似游戏中的战争迷雾),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从概率定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信息。

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敌国情报资料,是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克劳塞维茨反对逃跑式的退却。他说:“一开始必须尽可能缓慢地退却,一般地说,以不受敌人摆布为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同我们追求的敌人进行血战。为此牺牲是值得的。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加速自己的退却,不久就会成为溃败”。以此观点来观察**红军长征,则甚为恰当。

克劳塞维茨十分重视人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历了普奥干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目睹了欧洲反拿破仑战争的壮观场面,甚至参加了1812年**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

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情况之间会出现持续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战争计划的实施。

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战争的长矛。克劳塞维茨既认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同时又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决定一切,而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并由此**了战争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战争的目标。

克劳塞维茨反对教条主义和抄袭军事教科书。他认为,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局势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点:第一,战争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领域。

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事实上,这种僵化的理论无论多么全面,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的矛盾。在战争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形势,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使军事指挥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克劳塞维茨注重运用辩证法研究攻防关系。在他看来,攻防是对立的。一方面,两者的原则区别在于攻击者想要并采取行动,而防御者等待行动。

另一方面,防御的规则以进攻的规则为依据,而进攻的规则又以防御的规则为依据。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

当攻击者能够组织强大的防御,但对手的**力量尚未形成时,他应立即转向防御,这是攻击的高峰。如果我们超过了进攻的高峰,就会使敌人比我们更强大地反击;如果我们过早地停止进攻,就会减少我们应该赢得的胜利。

克劳塞维茨通过对战争特点的阐述,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切行动。在战争中,这样做更加困难。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意外现象。因此,战争的拖延一定要多得多。

“克劳塞维茨非常重视在战争中消灭敌人的生力军。他认为,要打赢这场战争,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军事目标和阵地。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即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继续。他说:“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劳希维茨正确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人类认识自身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大进步。

克劳塞维茨既认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同时又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决定一切,而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并由此**了战争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战争的目标。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反恐战争、局部战争等各种战争风险仍在席卷全球。研究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和平鸽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罪恶枪声的响起。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敌人的力度。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更别提军事学这种充满“概然性”的科学。

《战争论》读后感(篇2)

读《战争论》有感

《战争论》的思想魅力,在于它凝聚了之前世代的战争智慧,又鲜明呼应了此书诞生时代的军事变迁,而这个时代又是此后新起的现代性世界的发端。换句话说,克劳塞维茨生活在一个革命和战争工业化的时代。16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对外征服,在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又全面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活面貌,它在思想上的表现就是启蒙运动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洲,并在欧洲结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战争论》在西方军事科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克劳塞维茨还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就像三种不同的法律,深深地根植于战争的本质之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战争是什么的问题上,克劳塞维茨遵循黑格尔所谓的“绝对概念”建理了一个理论体系,把战争分为“绝对战争”和“真正战争”。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该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按逻辑推出一系列与现实现象不相符合的结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战争的长矛。克劳塞维茨既认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同时又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决定一切,而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并由此**了战争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战争的目标。

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根据克劳塞维茨对军事活动的调查,军事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试图建立一套僵化的军事艺术理论,就像搭建一套脚手架,确保各地指挥官都有根据一样。“事实上,这种僵化的理论再全面,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克劳塞维茨也看到了战争理论发展与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在分析战争及其作战方法的变化和发展时,认为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惊人结果是“社会条件变化的结果”。“在军事艺术领域的新现象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看作是新发明、新思想的结果,而大多数是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精神因素主要是指总司令的能力和军德。他在"军事天才"一章中,专门**了统帅的才能问题。

在他看来,军事天才是一种擅于军事活动的高超的精神力量。它不是某种力量,而是各种精神力量的和谐结合,是各种精神力量的综合表现。

内战是战争整个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克劳塞维茨对民众战争一贯持赞成态度,并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首先,民众战争是不容忽视的战争现象。

民意和民意是决定国力、军力和战斗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内战中,精神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民众战争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克劳塞维茨通过战争史的考察认为,早先在鞑靼人出征时,几乎是全体民众参加了战争;在古代共和国和中世纪,同样是多数民众参加了战争;然而,到18世纪,民众却根本没有直接参加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后,民众再一次大量地参加了战争。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克劳塞维茨注重运用辩证法研究攻防关系。在他看来,攻防是对立的。一方面,两者的原则区别在于攻击者想要并采取行动,而防御者等待行动。

另一方面,防御的规则以进攻的规则为依据,而进攻的规则又以防御的规则为依据。

进攻和防御的相反相成在动态上的表现,必然导致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在战争史上,“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导致一种进攻手段”,同样,“一种进攻手段自然会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而出现。也就是说,一旦确定了防御方法,攻击就会对其采取反制措施;防御研究的是攻击中使用的手段,然后出现新的防御原则。

“攻防总是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克劳塞维茨尤其注意从内在矛盾方面揭示进攻和防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在中国,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真研讨过《战争论》,对《战争论》皆推崇有加。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窑洞里研读《战争论》,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名论著,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成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延安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战争论》的热潮。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指导下,参研《战争论》等外**事名著,紧密联系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推陈出新,提出了独创的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军事指导理论。

《战争论》以及克劳塞维茨死后出版的一系列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同时,也为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争论》读后感(篇3)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接受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4)

《战争论》中说:“战争是在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中产生的,是由它们决定、限制和缓和的,可是它们并不是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它们在战争发生以前就已存在”。战争的原因不是国家和关系的不同,而是敌对的意图和感情。

为什么要把敌意和情感作为斗争的本质?

首先,斗争的产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也就是说,二者之间一定有敌对的地方或意图。其次,敌对意图是如何产生的了?这与物质形态,意识形态就存在了关系。

在野蛮民族中,敌对情绪占上风。既然是野蛮的碰撞,他们就不会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过多地权衡利弊。文明民族则不同,他们在斗争中会权衡利弊,会趋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的方面。此外,战争受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社会形态越文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为理智在战争中占的影响更大。有人曾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公元2000年爆发,但在当今世界,小规模的战争仍然存在,但大规模的战争并没有出现。据说,现在的战争不是冷战时代的战争,而是国家之间的商业战争。比用**打架更可怕。

但通俗地说,商业战并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它只能算是一场相对激烈的竞争。今天的社会是由越来越多的文明国家组成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没有发生过的机会,而是在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中,理性占有更大的份额。

既然战争叫战争,那是因为它有暴力。一个理性的人会有时间去战斗,因为人不仅是社会动物,也是情感动物。但越是理性的人,就越不可能触及情感的底线。

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本能情绪的宣泄。破坏力是暴力的一种形式。任何暴力都不会造成损害。野蛮战争与文明战争的区别在于毁灭的程度。

例如,在古代的野蛮战争中,胜利者通常会在最后杀死这座城市。屠城的原因之一有为了宣泄情感。如果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如果有牺牲,就会有愤怒。如果有愤怒,就会有宣泄。如果有宣泄,就会有毁灭。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很多人都积极进入杀害小日本的行列,大多是为了报复,发泄内心的愤怒。所以外野蛮战争中敌对情感显现得更加明显。

屠城的原因还有资源的掠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有限的资源只能支撑有限的人口。谁有强大的能力,谁就会成为资源的拥有者并生存下来。据调查,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战争都是因为大雪使北方民族无法生存而爆发的。他们只是通过发动战争来掠夺资源。

《战争论》中说:“在战争中抵抗力体现为现有手段的多寡和意志力的强弱,这是在发动战争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两项决定了对手抵抗力的程度高低。

手段的数量反映在经济基础上,意志力体现在群众中。用孟子的话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同时还得“天时地利人和”。战争取得胜利不仅要让对手毫无还价的余地,还要使对手毫无对抗的意志。

只有这两点中的一点留有余地,战争就会达到彻底战胜敌人的地步,这不叫胜利。敌人随时可能来。

暴力,也是一种学问,它不仅是斗争双方的实力战,同时还是双方的心理战。

《战争论》读后感(篇5)

1832年,近代兵学原典《战争论》问世,在兵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这本书中,克劳塞维兹秉承普鲁士人一贯细心而严肃的风格,通过对一百多场战争的研究,力求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完全迥异于那些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技术发展的兵书。《战争论》中所构建出来的庞大的战争理论体系对近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克氏也因此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同时也是西方现代战争理论的开山鼻祖。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率与偶然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从属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性行为。这三个方面主要与人民,总司令,其军队和共产党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这里我们仅仅漫谈政治力量在战争中的一种纠结作用。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政治的控制和指导下,战争始终是一种理性的工具——实现政治目标。在我看来,战争像一个被拴住四肢的斗犬一样,却被政治家们用细细的丝线操纵,所约束。但是却仍旧存在一定的反噬的风险,当丝线崩断的时候,战争就会绑架政治,军队这个战争机器就有可能反过来操纵国家。

从概率定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信息。克氏在《战争论》中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

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根据以上理论,辅以一些战史资料,一战中协约国国和同盟国的当政者可能都犯下了无比巨大的错误——忽视了对手的情报,抑或双方的情报欺骗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以至于错误的“真相”总是被发现,而真实的情况却一直被遗忘。

克劳塞维兹在其《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现代战争的新论点,这个论点在刚刚走过残酷的政治丛林法则时代的20世纪初显得无比的新颖。显然,在当时的政治家眼中,这一新观点大胆而简洁地将战争划入了政治家的政治行为范畴。很显然,在过去的300年中,欧洲大陆的战争中,尽管各国的当政者们或多或少地都在遵循着这一原则,但是在国际法没有成为各国都认可的规则之前,国际无**状态在当时表现的无以复加。

战争的爆发大多是上级决定的,战争的结束也是建立在没有明显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的。

在《战争论》诞生并广为传颂之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得以确定。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政治家总是以战争为主体。政治始终是国家行为的组成部分,战争治始政治始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手段。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活动必须能够全程保持对战争行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否则,便是战争绑架了政治,绑架了国家。这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当中的日本表现得格外严重,虽然不排除日本作为一个拥有“光荣”军人干政以及“下克上”传统的国家而产生的一个特例,但是整个国家被彻底绑在战争和军队的战车之上而难以自拔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尽管战争由政治的需要而起,但是政治是否可以彻底支配战争却仍旧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应该”和“可以”是两码事。从狭义上讲,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是军人,现代军队中的军人大多数都是狂热的爱国分子思想也比较直接,而国家的政治的第一参与者应该是一国的政治精英。显然,单线条的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理解脑袋中各种弯弯道道的政治精英们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当然那些出身于军人却掌控国家的军人除外。

政治行为始终是一个复杂的,拐弯抹角的博弈,这当中,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外交官的个人能力以及各国**对现状的决断能力成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这也决定了政治永远是一种没有火药的软斗争。这种形式和特点显然与战争的暴力和速度背道而驰。因此,虽然战争需要从属于政治的前提是政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战争,至少在表面上适这样。

从理论上讲,战争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就必须实现其战争的目标,以此来迫使对方坐下来接受政治所希望的条件,从而完成战争的使命。当然,这是理论上,也是理想状态下,当政治家们对于战争的嗅觉并不是那么的敏锐,对于战争进程的判断也不是那么的实际的话,那么这对政治而言,将是一场灾难。举个例子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很明显都高估了自身并低估了对手的战争能力,并且对于新的战争**和战争形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力的预估严重不足。

在德国人看来,落后的沙皇**虽然庞大却不堪一击,德国高层甚至叫嚣着在一场大规模战役里将俄军的主力从协约**队中抹去,但很明显事实并不是这样,沙皇**看起来虽然落后,但其国家的动员能力明显高的吓人,有资料显示,在战争的第一个年头,在沙皇**就有超过600万人被动员参加战争,而此后的几年,前线的俄军的数量始终都保持在2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在德国人战俘营里的超过200万的**战俘以及同等数量的战争**。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精锐帝国陆军在**人漫山遍野喊着“乌拉”的人海战术面前显得风雨飘摇——在**人的战俘营里的70万德奥战俘可以作证。

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政治能量对战争的促进作用是无比巨大的,同样的,战争的反噬作用也是无比强大的,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的主要参与国都将政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政治力量的操纵下,**有意实的渲染战争性质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这使战前人们对于战争是一种期待和亢奋的心情,而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大批轻壮年在国家**的感召或者说忽悠下加入军队,志得意满地奔赴前线,去为国家建立所谓的盖世功勋。从这点来看,不得不说,当政治力量全力开动去准备战争的时候,战争的已经逐渐被政治喂养的足够庞大而骇人,也因此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也被成倍的加强。而当战争进入血腥的相持阶段时,逐渐苏醒的民众和军人已经不甘于白白地被政治家和将军元帅们驱赶着去奔赴死亡。。

战争结束时,最典型的是沙皇、德国皇帝和奥地利皇帝都成了历史名词,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战争不顺和战败是导致这三个帝国覆灭的第一动因,但是人民在战前战后对战争感官的落差则是这三个国家的人民毫不犹豫地推翻各自**的直接原因。

因此,最后,在现代战争理论下政治和战争的之间应该是是政治主导战争但却仍旧需要适应战争,把握战争的纠结关系。当政治开始纵容战争,逐渐失去战争意志的支配地位时,真正的灾难才刚刚来临。

不得不说《战争论》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构建起了一整套经典的现代战争理论,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就像克劳塞维兹在书中写的那样“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经典的理论从天然上要求明智的人去运用它,而无法合理充分的运用它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在战争论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应用永远都是横亘在理论和实际之间的不容易跨越的河,而如何将理论和实际完美的结合,这才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战争论》读后感(篇6)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资料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资料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贴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好处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向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持续最初的样貌,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超多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向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那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比较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资料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我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必须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汇集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战争论读后感汇集”,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战争论读后感 篇1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就应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李浩然)

战争论读后感 篇2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 篇3

尽管《战争论》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其中阐发了一些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战争绝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2.政治决定战争。

3.战争反作用与政治。

二、消灭敌人军队与保存自己军队的目的相辅相成。

1.适情确定战争的目的。

2.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最高目的。

三、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

1.理论应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

2.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3.战争理论必须考虑时代的特点。

四、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军事天才是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

2.军队的武德是一种可以单独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3.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五、民众战争,是战争的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1.民众战争是战略要素突破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

2.民众战武装是一种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

六、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1.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2.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

3.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最光彩的部分。

七、战略上最重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1.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至胜因素。

2.要在决定的地点和关键的时机集中兵力。

战争论读后感 篇4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齐,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就应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 篇5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 篇6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后感 篇7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 篇8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战争论读后感 篇9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部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 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论》读后感(汇集6篇)


您需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战争论》读后感”,请将本网页网址保存在您的书签或者收藏夹中。阅读,提高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正如第一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 把成长历程写进文字里。

《战争论》读后感【篇1】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战争论》读后感【篇2】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篇3】

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xx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战争论》读后感【篇4】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篇5】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篇6】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齐,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就应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精华9篇


接下来,您或许需要小编为您整理的“战争论读后感”。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对作者都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只有深刻认识到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才能写出具有意义的读后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并收藏我们的网站,您将获得最新的资讯!

战争论读后感(篇1)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2)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而在邹校长编著的《百家经典选读》中,更是将其列为我校学生应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它要用自己的微光带领队伍在无尽的黑暗中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很多人都努力在一起发光,所以这不再是一线曙光,而是希望之光和胜利之光。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敌人的力度。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就像三种不同的法律,深深地根植于战争的本质之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从概率定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信息。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敌国情报资料,是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点:第一,战争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一种充满困难和危险的活动。当一个人面临不同的风险时,仅仅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

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疲劳是许多暗中束缚人们智力活动、扼杀人们心理状态的因素之一。为了不被疲劳压倒,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脑力。

为此,指挥员要要求军队及其部属自觉地在战争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都只寻求可能的结果。行动所依据的四分之三的情况似乎隐藏在云层中,这或多或少是不准确的。人们只能根据少量的资料推测敌情的隐蔽性,也很难随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理解和掌握战争规律的难度。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情况会不断出现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战争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对战争特点的阐述,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切行动。在战争中,这样做更加困难。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意外现象。因此,战争的拖延一定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所有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无法完全看到的东西,都必须靠运气来推测或解决。

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靠人才,甚至靠运气。"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常常让我们忽略——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缕光芒,告诉所有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2013.12.29

战争论读后感(篇3)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篇4)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战争论读后感(篇5)

《战争论》是一本由克劳塞维茨创作的经典军事著作,它被誉为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共有十章,涵盖了从战争的定义到战争的目的、战争的计划与准备、战争的实施等方方面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现象及其规律。读完《战争论》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的战争的目的问题。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不应该将战争仅仅看作军事行动的一种手段。这一观点让我明白,战争是一种政治的延伸,是实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手段。这个观点对于理解战争本质和制定战略战术十分重要。战争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向,参战各方应以政治目标为导向,为之努力奋斗。

其次,克劳塞维茨在书中提到了军事计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充分的军事计划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克劳塞维茨指出:“没有充分的计划,战争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也就是说,优秀的军事计划可以指导军队高效行动,增加胜利的可能性。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战争不是盲目的冲突,而是需要精心筹划和准备的。只有通过科学而周密的计划,才能更好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此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战争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的延续,不应该将战争割裂开来,将其视为孤立的事件。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目标。这个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军事行动不能脱离国家的整体利益,必须合乎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只有军事力量与政治目标相一致,战争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利益。

最后,我被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实施的分析所震撼。他指出,战争规模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而战争带来的损失也远远超过预期。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一种残酷而严峻的行为,既能带来一时的胜利与荣誉,也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与人民的灾难。通过读《战争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总之,《战争论》这本书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和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军队和军事领域,更具有普适的价值。通过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积极推动和平与安全的发展。希望未来的世界,通过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战争论》中的思想,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战争论读后感(篇6)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7)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战争论读后感(篇8)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9)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分享十一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战争论》读后感分享十一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战争论》读后感【篇1】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部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 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论》读后感【篇2】

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篇3】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而在邹校长编著的《百家经典选读》中,更是将其列为我校学生应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它要用自己的微光带领队伍在无尽的黑暗中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很多人都努力在一起发光,所以这不再是一线曙光,而是希望之光和胜利之光。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敌人的力度。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就像三种不同的法律,深深地根植于战争的本质之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从概率定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信息。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敌国情报资料,是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点:第一,战争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一种充满困难和危险的活动。当一个人面临不同的风险时,仅仅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

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疲劳是许多暗中束缚人们智力活动、扼杀人们心理状态的因素之一。为了不被疲劳压倒,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脑力。

为此,指挥员要要求军队及其部属自觉地在战争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都只寻求可能的结果。行动所依据的四分之三的情况似乎隐藏在云层中,这或多或少是不准确的。人们只能根据少量的资料推测敌情的隐蔽性,也很难随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理解和掌握战争规律的难度。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情况会不断出现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战争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对战争特点的阐述,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切行动。在战争中,这样做更加困难。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意外现象。因此,战争的拖延一定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所有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无法完全看到的东西,都必须靠运气来推测或解决。

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靠人才,甚至靠运气。"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常常让我们忽略——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缕光芒,告诉所有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2013.12.29

《战争论》读后感【篇4】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篇5】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6】

要我说读后感谈不上,我认为你把握以下所说的就差不多了,毕竟是欧洲版的《孙子兵法》,其权威性应用性自然无与伦比,一千个有一千个战争论,你心里的想法远远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说呢。

克劳塞维茨通过军事活动的考察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1卷,121页)事实上,无论这种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之间的矛盾。为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

(第1卷,122一123页)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成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不能通过规定死板的原则,为人们指出狭窄的必然的道路。相反,理论应该"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他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

(第1卷,123页)总之,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第1卷,124页)只有根据上述观点,才能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即是说,建立一种有目的、切合实际的作战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不断接近实际,以致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克劳塞维茨认为,要考察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也可以从战争实践中获得。指挥官应该像蜜蜂从花里采蜜一样,善于从战争生活中吸取精华。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否运用战争史例是一回事,运用得是否恰当则是另一回事。并认为,能否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说明和理解有关的战争问题。还由此扶出了运用战争史例的四个着眼点:"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在论述问题时,当作者的思想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引用战争中的史例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既一般地论述某种战争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应注意引用战争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时的各种具体情况。第三,用史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当需证明战争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行动,可能会产生何种效果或结果时,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史例或列举若干史例从中吸取某种教训。

《战争论》读后感【篇7】

战争论读后感(一):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资料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资料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

不贴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出国留学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它还谈到战争的目的,即政治目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表现形式。

政治是王权的工具,间接军事力量也是王权的服务。所以军事一向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持续最初的样貌,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超多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向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那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比较**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资料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我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必须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二):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能够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项工作不仅奠定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是现代西方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面、战术层面等系统信息。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我会为他做广告的。不幸的是,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三):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战争无限扩大的结果。在战场上,为了生存,我会尽力战胜敌人。战斗技巧和情况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因此,当西方列强的大船大炮比清朝的木船有绝对优势时,大刀就能赢得战争。

战争起源于**?在古代,人很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蛮人为一个雌性野蛮人战斗或决斗,就像动物为了交配,事实上,为了生存。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如果没有收获,就没有人愿意战斗。战争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一种利益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帝给人有限的潜力,但人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是从人类的欲望中萌生出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战争成为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则取决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团结起来,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上的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

人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大同社会。我希望我们能理解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热爱和平,我们不期待战争,但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是恶霸,你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来衡量世界,我会把你的价值观还给你。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四):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为经典,应该有以下几点:

历史的积淀,广泛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影响。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十分畅销、十分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是经典,是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这种认同虽然有时是政治所迫,但主要**于经典的内在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们生活的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经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经典崇拜,一种是科学对待。

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出生于马尔德堡附近的布格,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参与者。他花了很多时间比较自己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研究古斯塔夫、查理士二世和腓特烈大帝的战争理士。他认为,军事原则只能从对理士的精确分析中得出。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就应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或战术,而是战争本身。

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理解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五):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liuxue86。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主角,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构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同志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我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后感(六):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务必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

那里的军事力量就应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务必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就应忽视也不能忽视,个性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

使敌人无力反抗必须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能够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样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务必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

通常状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思考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状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处。

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状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就应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就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

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能够明白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我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下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状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战争论》读后感【篇8】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战争论》读后感【篇9】

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xx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战争论》读后感【篇10】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篇11】

尽管《战争论》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其中阐发了一些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战争绝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2.政治决定战争。

3.战争反作用与政治。

二、消灭敌人军队与保存自己军队的目的相辅相成。

1.适情确定战争的目的。

2.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最高目的。

三、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

1.理论应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

2.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3.战争理论必须考虑时代的特点。

四、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军事天才是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

2.军队的武德是一种可以单独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3.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五、民众战争,是战争的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1.民众战争是战略要素突破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

2.民众战武装是一种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

六、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1.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2.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

3.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最光彩的部分。

七、战略上最重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1.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至胜因素。

2.要在决定的地点和关键的时机集中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