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色影片观后感(优选14篇)

最新红色影片观后感(优选14篇)。

一部好的电影和书籍一样,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是持久深刻的, 读者的观后感可以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标准,观后感应该要情感真实,中心明确,写起作品名观后感来就毫无头绪?如果您想读一篇好文章我们建议您看看“红色影片观后感”,请您持续关注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收藏我们的网站!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由著名影视演员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倾情加盟演绎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上映。

今日,电影终极预告片曝光,周恩来的专机直冲云霄,在去延安前,毛泽东主席紧握周恩来总理的手,一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点明了影片的主线——人民情怀。短短一分钟的预告,浓缩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的经历,浓缩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时隔26年重返延安,陕北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走出飞机被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层层围住的总理激动地向大家说道:“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一国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记得首入陕北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顿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的激动变成了更深的自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呐”。

人民疾苦是总理永远的牵挂,在延安的22个小时,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是周总理关心的中心问题。他与当地干部深入谈话,了解到延安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随即决定马上请北京的专家支援延安,帮助大家改善农业条件,受到总理鼓舞的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让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知青在总理的鼓励下,也立志建设好延安。“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延安此行,更加深了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也映射出共产党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凤凰山革命旧址到宾馆的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延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总理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从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虽然生活还有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厚重的黄土,纯朴的百姓,这片高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新的中国,这是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热土。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2】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周恩来回延安》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3】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盼,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刻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但是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应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户外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杯具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泽东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刻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影片给了咱们无数的感动,让我激情万丈,为之沸腾。最让我感到血脉愤张、激动莫名的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最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忙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冒着性命危险走在一齐,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谁又能想到,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寥寥几十个党员,连开会议都避藏的政党,能够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最后在28年后成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鲜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众望所归的人间正道,也是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咱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取!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这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我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发奋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我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4】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

海娃心里却想,好哇,让我引路,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小孩,你的缓缓地开路!”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日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

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5】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6】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7】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是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的而写成的。总的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与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能以身作则的做到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那种无私无畏,确实也够苛刻,也怪不得会有人反对他。可是当看到他所留下的欠款单时,那种感动确实油然而生的。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能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呢?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先不说其他的事迹,就最后,他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而身先士卒到甘蔗地去取水而被炸死的一幕,也是催人泪下的,也许很多人会想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得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试问,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也没有,怪不得赵蒙生他们会不甘心,如果换作是我也会打抱不平的!

战士“北京”,也就是军长“雷神爷”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仗着老子的势力,在部队不干正经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却也没有架子、默默奉献的人,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可是结局却也是很惨的。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来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人上进,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消防战士,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奋斗,苦练业务技能,精进业务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8】

在我幼年和少年的十年之间,中国被迫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1969年、针对苏联的珍宝岛战争,一次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前一场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后一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

今天,又看了一遍反映对越南战争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再一次落泪了。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为它流泪了。是的,这部电影是很老很老,老得和我以前那个八十岁奶奶一样(虽然第一次看他的时候,我只有十九岁)。可是,观众的留言却是很新很新的,新得就像是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583条评论无法一一写出来的。这里让我随便摘抄一些评论吧。

“其实我们就要这种电影,能朴实无华的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恰恰是现在一些导演最求的金钱在上的表演艺术无法企及的。”“看着哭着,哭着看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强烈建议各大院线重新播放此片!!”,“这部影片比现在任何抗日神剧都好,为什么不放呢?84万的点击量,与韩剧的千万点击量相比,呵。当人们人忘记了战争,它就会来临。”“精品应多播多放;为何各大电视台尽播些垃圾剧,应多播些正能量的影视剧,向最可爱的人敬礼!”,“流着眼泪看完这片子,万分感慨。向烈士致敬!”,“这个电影以前没看过,现在一看,比现在拍的打仗片好多了,也真实多了,这电影也不像样板戏,很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很好的电影啊!”,“做为军人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后半截片子的。”“我哭了,看一遍哭一回。不要忘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看一次留一次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彩,现在那些编剧导演不好好去在真实的历史中去挖掘更好的题材来宣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整天弄些倒人胃口的神剧或闹剧来糊弄观众。”“20多年前看这部影片时我流泪了,今天再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又流泪了,两次的眼泪有些许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是替自己流泪。流着眼泪看完了,特别是最后在梁三喜的坟前真是太感人了!”“看哭了向英雄致敬”。

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甲午海战》固然好看,固然感动人,但是,它们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过于苍老,所以,看过这电影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多看几次,它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是多么幸福;没有看过的人,更有必要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什么韩剧,什么热播剧,小资情调的,和这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是无法相比的,就像是小小坟茔和泰山能够相比吗?和华山能相比吗?和三清山能相比吗?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用泪水浇灌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好好看看,特别值得当今的青少年看看。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9】

《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咱们这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咱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咱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气势磅薄,而又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

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英勇献出自我宝贵的性命,有的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时,就禁不住热泪奔流,咱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先烈用他们的血泪乃至性命换来的,敌人那些酷刑中的任何一样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况且咱们的先烈有时要经受几种或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有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儿的小小的困难就叫哭连天,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忙,一点儿也没有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想想先烈再想想自我,未免脸红。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不知带给世界多少惊奇,中华民族遇到过很多灾难的考验,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旗帜的指引下,咱们将走向更加完美的明天。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0】

《鸡毛信》电影讲述了抗日时期一个小通讯员海娃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整个电影里都描绘了海娃的机智和勇敢。 海娃被爸爸老赵叫去送一封鸡毛信,这封信里的内容,可以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海娃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他保证一定安全送到。海娃就这样踏上了送信之路。为了保住这封信,海娃想尽了办法,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把信藏在了羊屁股底下,他深入敌营,好不容易逃脱,但信件丢失,他不得不再次返回,他又一次的被抓住了,他和敌人斗智斗勇,有时刷点小阴谋,但正是这些阴谋,把敌人带进了埋伏,让八路军叔叔给全歼了。海娃最终将信件给了张连长,取得了一小场战役的胜利。 在中国抗日时期,谁能知道到底涌现出了多少王二小,多少雨来,多少海娃呢?无可计数。正是这些小八路们,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勇敢,换取了一场又一场游击战的胜利。本应和我们一样,生活在阳光下,和伙伴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却要在夜幕的遮掩下秘密行走,远离父母的爱,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和敌人斗智斗勇,在困难面前不言放弃,勇敢镇定。在一些山区游击队里,如果没有这些小八路战士、小八路通讯员那些情报可能不会准时送达,八路军战士们可能不会顺利转移。又怎能会取得胜利呢?海娃、嘎子、王二小这些只是革命孩子们的缩影,在他们身上凝聚了的是中国抗战成百上千的孩子们的各种品质和性格。这些孩子们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生活在新世纪里,但我们有没有那些孩子们的品质和性格吗?遇到困难,就说放弃;遇到挫折,就开始哭;遇到麻烦,就不想做。这不正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吗?在困难面前,我们努力思考过吗?想想我自己,我不免为自己感到一丝丝惭愧,前几天,下大雨,回家的路被水堵上了,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垂头丧气了,抱怨的话语从我耳边传来,我不免也有了一丝丝的抱怨,可是我们几个谁也没有想办法怎样过去,这时有的叔叔拿砖头往别的地方搭砖头过,我们几个也模仿,可是刚搭了几步远,就不想搭了,前面还有十米,好要多长时间呀,好累啊!我们歇了一会后,又继续搭了起来。如果换成海娃,他会怎么做,他一定会迅速的将砖头铺起来尽可量的节省时间,为战役赢得宝贵的时间。所以说,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给了我心头砰然一震。让我反省,让我改过。

这部《鸡毛信》,这部红色的经典电影不仅告诉了我们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朴素,儿童的勇敢镇定。更让我们学会了勇敢镇定,临危不乱的革命精神,拥有这种精神,拥有这种品质,让我们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1】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2】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3】

我喜欢看一些抗日影片,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亮剑》、《小兵张嘎》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兵张嘎》,尤其是里边的主人公——张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里,有机会我又看了一遍,我深深地被嘎子的机智和勇敢所吸引,被嘎子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小兵张嘎》故事以1934年的白洋淀为背景,以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传说中的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肥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在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多可爱的嘎子!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鼓掌!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更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嘎子身上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养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4】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讲的是:16岁的董存瑞不想当见习八路了,想要参军。王政委和连长都说他年龄小了点,不可以参军,董存瑞一点也不死心,就跟他们蘑菇。后来,王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最后没办法了,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了。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被董存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新中国而放弃自已生命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同时我也非常生气。我弄不懂蒋介石为什么要打内战,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有了国民党就不能有共产党吗?难道国共两党不能和平相处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GZ85.Com扩展阅读

红色影片观后感(锦集14篇)


怎样写出一份真实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呢?大家好,栏目小编今天要为您介绍一下“红色影片观后感”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我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我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毛主席那个年代,处处都有战争,天空中都有炸弹的气味,并且许多勇敢的战士也牺牲,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也不能安心的自己喜爱的学校上学,能上学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孩,甚至连吃几口饭都是问题,那些日本人处处和我们中国人作对,好像上辈子欠日本人几百万美金似的,还来抢的食物,我们中国人还被日本人说是懦夫,我觉得日本人一天不杀几十个人手就痒,真是太坏了。

那里有战争,那里就会贫穷,那里就会落后,战争就像是人类的坟墓,但是在抗战的时候,也出了不少英雄好汉,比如:黄继光、刘胡兰等,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想想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想想以前的日子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日子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今天看了一部红色革命电影《上甘岭》,电影的主要情节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

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也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发扬继承老一代先烈的这种优秀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会得到很多东西。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当然,英雄史诗永远传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血与痛的教训。赵蒙生的母亲曾数次力图调动儿子远离战争;组织领导因不喜靳开来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誉;“北京”甚至为两颗早已过时的。臭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即使是在新时代的当下,这样的情节也时有发生:位高权重的官员为孩子“开后门”;喜欢甜言蜜语的领导厌恶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战士们在训练中伤病百出。站在时代的浪潮前,我们更应铭记历史,铭记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是一支善于总结的军队,只有克服这些陋习,肃清军队风气,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身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肩负祖国建设的重担。我们或许并非生来英雄,但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争当英雄。我们要将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奉献与拼搏记在心间。无论是在硝烟中浴血的战士,抑或在和平时期为国奋斗的百姓,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教会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牢记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作为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冲锋号》讲述了流浪少年虎子从一个淘气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在70分钟的影像中,精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显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艺术结构,达到了以小视角展示大事件,透过小人物写出大精神的艺术效果。影片的精彩处还表现在其娴熟的3D技术运用,从血战湘江到草地突围,全片不乏飞机轰炸、炮弹横飞、惊涛翻滚、雪崩撼地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火爆”场面,也有小河涟漪、山花烂漫的优美场景,细微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阔大处远近有致,立体逼真。

曲江一小3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

曲江一小教师邹志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我们教的小学课本上就有《飞夺泸定桥》《长征》等课文,我自己看完后觉得影片很震撼,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革命历史教育。”

北池头小学校长缑名奇看完影片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让学校的50名学生来观看电影,都是4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通过观看这部优秀影片,孩子们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影片采用3D形式来展现长征故事,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电影,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影片中描写了普通军人对祖国高尚的赤诚之心,塑造了像梁三喜一样来自普通百姓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也刻画了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的形象。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感动了。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在战场上英勇的杀敌,为国牺牲,而他们牺牲后抚恤金只有500元!妈妈和我哪一件衣服不要几百元呢!令我震惊的是那些战士牺牲后留下的帐单居然要拿他们的抚恤金来偿还!

电影中感人的镜头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我外公今年已80高龄,他参加过淮海战役,身在枪淋弹雨中的前线,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小时候我常常无知的问,他便不不急不忙的给我讲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场上事情。”我虽不太明白,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生离死别?那些战士叔叔都很年轻,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20xx年抗击非典,有的护士阿姨献出宝贵的生命。天津港大爆炸,许多我们消防官兵献出生命!5.12大地震中又涌现多少令人感动的生死瞬间啊!……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他们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少年,我只有好好学习,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我永远记得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由著名影视演员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倾情加盟演绎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上映。

今日,电影终极预告片曝光,周恩来的专机直冲云霄,在去延安前,毛泽东主席紧握周恩来总理的手,一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点明了影片的主线——人民情怀。短短一分钟的预告,浓缩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的经历,浓缩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时隔26年重返延安,陕北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走出飞机被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层层围住的总理激动地向大家说道:“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一国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记得首入陕北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顿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的激动变成了更深的自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呐”。

人民疾苦是总理永远的牵挂,在延安的22个小时,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是周总理关心的中心问题。他与当地干部深入谈话,了解到延安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随即决定马上请北京的专家支援延安,帮助大家改善农业条件,受到总理鼓舞的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让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知青在总理的鼓励下,也立志建设好延安。“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延安此行,更加深了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也映射出共产党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凤凰山革命旧址到宾馆的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延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总理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从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虽然生活还有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厚重的黄土,纯朴的百姓,这片高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新的中国,这是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热土。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20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影片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很多年来,一提起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形象如林则徐,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已经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艺术大家赵丹。而一提近年来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同样必谈的一个艺术家便是唐国强,他塑造的毛泽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毛泽东气质的演员。如果提到关于周恩来的银屏形象塑造,从改革开放以来王铁成算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个艺术家再现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但是这十多年来,一位以出色扮演周恩来而被社会特别关注并予以高度评价的艺术家,那就是军人艺术家刘劲。

近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刘劲和黄薇出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同时由他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也于本月15日开始在全国公映。有人说,今年是刘劲创作的丰收年。从电视剧到电影同时开花,实属难得。刘劲用他出色的表演迎来了作为特型演员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他不仅出演主角周恩来,而且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了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导演电影,是他艺术践的第一次尝试,他不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且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被认为是刘劲出手不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刘劲把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那种特殊情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极富人民情怀的伟人周恩来那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有论者评价,演绎周恩来形象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周恩来回延安》却别具风格,在延安发生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作品却把伟人周恩来与普通百姓的炽热情感、乃至他代表的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地方催人泪下。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深切关怀,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小博大的电影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必就一定是大背景、大场面、大事件,如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些平凡故事,也同样可以写得荡气回肠,同样可以写出激荡人心的大作力作,同样也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呈现给我们的社会。

在这部由刘劲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对细节的追求依然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追求。很多情节的表现都是他临场的灵机一动。比如一到延安,有一场周恩来请老乡们见面吃饭的戏。几十年不见的乡亲们,面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准备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老乡的名字。还没等陪同者开口,周恩来挡住说:“你先别说。我说,这是郝大哥。”一转身,略一停顿说:“这是花子大哥。”再回头看见略微年轻些的一人说,“这是延强兄弟。”这些极其感人的语言和表情,都产生了特别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起小米饭闻一闻,就像闻一坛老酒,那种陶醉和快意,把周恩来对延安的情感跃然银幕。

此时,周恩来看着老乡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动作,便忙着给他们夹菜。几个老乡一边大碗吃饭,一边说,要是娃也能吃上就好了。周恩来的表情这时忍着,但转脸之间,眼泪刷的一下出来了。这种情感是那样自如那样逼真。因为他知道,人民还吃不饱饭,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吃完饭,周恩来让工作人员拿来饭盒,让每位乡亲又给家人带回一碗。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点,一下子把本没有多少故事的作品带向了高潮。

在延河河滩,周恩来的车陷进了泥淖。乡亲们闻讯前来抬起了周恩来的吉普车。他站在吉普车的踏板上那番讲话,荡人情怀,他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毛主席当年对延安人民的许诺,我们没有忘啊!说到此,周恩来一下哽咽了,演员刘劲已经无法说下去了。但作品一下子却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情节细节,需要的是演员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对一代伟人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思念,仅凭对剧本的演绎,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许许多多的细节,靠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艺术的修炼。

刘劲曾经这样表述,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到延安,回到延安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急迫和激动,这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刘劲认为,周恩来虽然已到晚年,但是,他一到延安,本来是有人开门搀扶下车的,但是刘劲完全摈弃了剧本本来的阐述,车门一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几乎是跳下车来的。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把周恩来那种急切思念和喜悦等等多种情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作为共和国总理,他那种难以尽述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外化出来了。周恩来在延安,没有忘记看看百姓缸里的小米有多少,没有忘记那个当年救过他的曹奶奶身体怎样。当他接过曹奶奶纫了半天纫不上的针,不仅帮助曹奶奶纫上,又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曹奶奶,这些动作极为逼真的描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劲作为一个演了20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深知扮演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不能仅仅追求外表上像,更要在日常做人做事上学习周恩来的革命品格,让观众看到一个丰富、细腻、广博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史料。收听收看关于周恩来的音频,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浸润在领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扮演的是领袖的典范,生活中却是唯利是图、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低俗的追求,那是不可能演好领袖形象的,也不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22年扮演周恩来,出演了60多部周恩来各个时期的形象,是目前为止出演周恩来作品最多的演员。潜移默化中,伟人的品格、精神、情怀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刘劲的人生。他说,自己再现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周恩来使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地位,也使他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演好周恩来,关键是要传播一代伟人的大德和精神。

如今,刘劲对周恩来的研究和再现,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他讲过周恩来无数相忍为党的故事,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巨大影响。在革命的重要时期,作为领袖人物,有时候忍让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井冈山斗争时期,顾问李德因为战士路边做饭起火,把战士的锅掀了,刘伯承闻之愤怒,替战士们讲理,李德立即宣布,马上撤刘伯承的职。这事让周恩来处理。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对刘伯承说,去一军团任参谋长。让刘伯承由总部去军团任职,无疑是一种处罚。这时恰逢一军团参谋长陈毅受了重伤。但是,周恩来在宣布命令的同时,用一种莫名奇妙的声音大喊道:一定要接陈毅同志回来养伤。这表达了对李德粗暴态度的极度不满,但是为了维护中央的团结,又无法违抗,只有借题发挥,转移情绪。而刘伯承听懂了,立即向周恩来敬礼回答:我执行命令。说完转身去了一军团。这样相忍为党的故事,几乎充满了周恩来的人生。而刘劲正是通过对周恩来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已经成为他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源头活水。哪怕一个故事、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充满领袖人物浓郁的生活韵味。因此,他塑造的周恩来,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很多观众说,正是通过由刘劲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更加崇敬和认识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代伟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2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3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盼,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刻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但是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应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户外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杯具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泽东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刻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影片给了咱们无数的感动,让我激情万丈,为之沸腾。最让我感到血脉愤张、激动莫名的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最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忙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冒着性命危险走在一齐,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谁又能想到,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寥寥几十个党员,连开会议都避藏的政党,能够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最后在28年后成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鲜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众望所归的人间正道,也是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咱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取!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这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我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发奋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我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4

《鸡毛信》电影讲述了抗日时期一个小通讯员海娃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整个电影里都描绘了海娃的机智和勇敢。 海娃被爸爸老赵叫去送一封鸡毛信,这封信里的内容,可以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海娃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他保证一定安全送到。海娃就这样踏上了送信之路。为了保住这封信,海娃想尽了办法,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把信藏在了羊屁股底下,他深入敌营,好不容易逃脱,但信件丢失,他不得不再次返回,他又一次的被抓住了,他和敌人斗智斗勇,有时刷点小阴谋,但正是这些阴谋,把敌人带进了埋伏,让八路军叔叔给全歼了。海娃最终将信件给了张连长,取得了一小场战役的胜利。 在中国抗日时期,谁能知道到底涌现出了多少王二小,多少雨来,多少海娃呢?无可计数。正是这些小八路们,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勇敢,换取了一场又一场游击战的胜利。本应和我们一样,生活在阳光下,和伙伴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却要在夜幕的遮掩下秘密行走,远离父母的爱,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和敌人斗智斗勇,在困难面前不言放弃,勇敢镇定。在一些山区游击队里,如果没有这些小八路战士、小八路通讯员那些情报可能不会准时送达,八路军战士们可能不会顺利转移。又怎能会取得胜利呢?海娃、嘎子、王二小这些只是革命孩子们的缩影,在他们身上凝聚了的是中国抗战成百上千的孩子们的各种品质和性格。这些孩子们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生活在新世纪里,但我们有没有那些孩子们的品质和性格吗?遇到困难,就说放弃;遇到挫折,就开始哭;遇到麻烦,就不想做。这不正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吗?在困难面前,我们努力思考过吗?想想我自己,我不免为自己感到一丝丝惭愧,前几天,下大雨,回家的路被水堵上了,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垂头丧气了,抱怨的话语从我耳边传来,我不免也有了一丝丝的抱怨,可是我们几个谁也没有想办法怎样过去,这时有的叔叔拿砖头往别的地方搭砖头过,我们几个也模仿,可是刚搭了几步远,就不想搭了,前面还有十米,好要多长时间呀,好累啊!我们歇了一会后,又继续搭了起来。如果换成海娃,他会怎么做,他一定会迅速的将砖头铺起来尽可量的节省时间,为战役赢得宝贵的时间。所以说,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给了我心头砰然一震。让我反省,让我改过。

这部《鸡毛信》,这部红色的经典电影不仅告诉了我们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朴素,儿童的勇敢镇定。更让我们学会了勇敢镇定,临危不乱的革命精神,拥有这种精神,拥有这种品质,让我们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红色影片观后感5篇


今天编辑将为您准备有关“红色影片观后感”的精彩文章,怎样抓住作品名里的重点进行撰写呢?认真观看、仔细体会是写好观后感的基础,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

《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咱们这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咱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咱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气势磅薄,而又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

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英勇献出自我宝贵的性命,有的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时,就禁不住热泪奔流,咱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先烈用他们的血泪乃至性命换来的,敌人那些酷刑中的任何一样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况且咱们的先烈有时要经受几种或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有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儿的小小的困难就叫哭连天,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忙,一点儿也没有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想想先烈再想想自我,未免脸红。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不知带给世界多少惊奇,中华民族遇到过很多灾难的考验,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旗帜的指引下,咱们将走向更加完美的明天。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2)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日前,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据成都各大影院统计,青年观众、家长陪着孩子的家庭居多。

据了解,该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的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来自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他,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十多年中,刘劲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七十余次,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正是有此“底气”,此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打造出了这部精品力作,这也是刘劲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有纪录风格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伟人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市民王斌说道,正能量、主旋律电影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对人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刘劲扮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多年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独特荧屏经历,使刘劲不断地研究党史、周恩来总理生平,忘我地投入角色中体验、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内心思想,这使他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伟人形象的塑造和相关历史的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和影响着刘劲。

正是有此“底气”,此次刘劲亲自执导,献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让刘劲付出了比以往任何作品都多的体力、脑力和精力,影片从启动筹备到上映历时近四载,刘劲多次走访总理家人、总理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及人物,并在开机前减重近20斤,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珍贵的历史。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电影出品、摄制、赞助方领导,周恩来总理亲属、总理曾经身边的工作人员,电影主创、顾问团队,40余位延安知青以及文艺界、评论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700余人参加了首映礼。

电影主演刘劲、黄薇主持了首映礼,出席首映礼的诸位领导给予了影片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电影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感想。青年歌唱家、电影插曲演唱者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该影片也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周恩来回延安》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目前这部电影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的大力支持。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3)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4)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_1万人,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其中, 曾担任了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实诚的陈云同志在与于若木同志的新婚夜上给于若木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故事,这堂意义特殊的“党课”让志同道合的心靠得更近了。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汪精英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走出影厅的人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影片中的精彩故事,而我,也感动于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赏识倚重陈云,陈云崇敬信服毛泽东。两位历史伟人,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坚守信仰,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5)

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昨日,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活动。影片集中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革命风范,大力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该片将于本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线公映。

《周恩来回延安》是我市创作推出的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现场点映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一致称赞,这是一部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年,天津站在增强“四个自信”的高度,坚持不懈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持续推出了《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出品公映,是天津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文化贺礼,影片追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既饱含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丽憧憬,将会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最新红色电影观后感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费尽心思制作的“红色电影观后感”绝对能够让您满意。您知道作品名的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得当吗?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写观后感的过程同样也是我们增进对作品理解的过程,这篇文章探讨了许多话题相信您能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

《十大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近年来,红色电影在中国影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刻的艺术表达将中国革命的历史情感和社会变革的痛苦呈现给观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并深入探讨《十大红色经典电影》,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艺术之美。

1. 《红高粱》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三代人在中国大陆农村的命运跌宕起伏。通过饱满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草根角色塑造,电影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战火年代中的坚韧和勇敢。我深受其感动,也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困苦与奋斗。

2. 《义勇军进行曲》

这部电影以华夏民族的兴起和国家革命的壮丽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追求理想,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奋斗的故事。电影的画面极其震撼,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敌入侵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贡献。

3. 《林则徐》

这部电影讲述了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代表清政府领导废除鸦片贸易的故事。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忠诚而有正义感的官员如何面对压力和困境,保护国家利益。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每一个公仆都有责任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4. 《红旗谱》

这是一部由巍叔执导的电影,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渗透和破坏工作。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紧凑的剧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革命时期的斗争与牺牲。我被其中角色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动所深深感动,重新思考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5. 《红色娘子军》

这部电影讲述了娶了共产党员妻子的杨子荣最终成为红军英雄的故事。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展示了女性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坚强而独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妇女权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6. 《武训传》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教育家武训在生前和继任者武进才四十多年间爱国教育事业的传记电影。电影通过展现武训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为教育事业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的伟大。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更加尊重和敬佩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7. 《战争与和平》

这部电影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以俄罗斯贵族家族的命运为线索,展示了拿破仑战争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影响。这部电影通过描绘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残酷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8. 《宣传妈妈》

这是一部讲述母亲为儿子入党抗日的故事。电影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妇女为儿子的治病、投靠党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等种种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泪水,对母亲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9. 《我的1937》

这部电影以抗战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动荡岁月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电影通过展示个人与家庭的挣扎和抗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中的艰辛生活和屈辱遭遇。我深深感受到抗战背后普通人的无助和勇敢。

10. 《大自由》

这部电影以上海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学生准备加入地下党的故事。电影通过展示青年一代的追求理想和对社会变革的热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代中国上海的历史背景和思潮。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更加关注和思考当代年轻人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十大红色经典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性,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意义。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人民的困苦和奋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红色经典电影不仅是观众的艺术享受,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再现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赞颂。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2)

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在几个星期前的中外舞蹈赏析课上, 我们欣赏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芭 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

这部六场的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 我才知道, 《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 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 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 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

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 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 ,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 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____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

众所周知,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最初芭蕾舞是仅仅属于王公 贵族的一种舞蹈,它的题材最初仅限于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

后来随着封建主 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芭蕾舞的题材也不断变化,但像《红色娘子军》这 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却是头一次——毕竟,谁又能想象革命战争与 芭蕾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 一座里程碑。

甚至有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 《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 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比如视频 22 分钟,娘子军连队操练时,农民慰问的场景,就明显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舞蹈,也是来源于真实军队操练的动作。

还有各种武打场景 的动作、各种场景的背景布置等,均来源于生活。

《红色娘子军》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 时的场景。

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 《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 。

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

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

之后是娘子军连队 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 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

之后一众男演员的五寸舞刀表演则表现出了男演员独有的阳刚之气。

最后男演员 和娘子军连队共同起舞,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娘子军连队建立的无比欢快的情绪。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3)

美国电影《红色警戒线》观后感一:本来一开始只是想到了红色警戒,才去**的。但是看过之后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红色警戒。

影片开头是一道天堂般的风景,土著和两个白人幸福地享受生活。一点也没有片名的紧张,而是一份安逸。但随着影片的发展,才发现这段长度不短的镜头是多么具有深意,融合了导演多大的心血。

一面是战火纷飞的战场,一面是宁静祥和的小岛,给人的精神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与大多数美国战争电影不同的是,它不是关于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关于整体的团结和勇气以及面对困难的意志。同时,影片还展现了一些胆小的士兵不断地颤抖、出汗、撤退,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从整部电影的角度来看,突出人物的内在刻画一直是焦点,而华丽的动作和激烈的枪战只是辅助。

虽然最后依然有一个英雄站出来去探查敌情,但他没有007那样的神勇,只是探查到敌情让队友回去,自己留下引开敌人。他去世时,导演只放了不到2秒,但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所造成的紧张气氛和对人物的独白都接近完美,尤其是多次剪辑蒙太奇。这种功夫不亚于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

而我认为片中的精华远不止这些。日本俘虏的描述也很重要,似乎比美国士兵的描述还要高。一个个被俘的日本兵,或在战友边哭泣,或向美国兵怒吼,或沉默不语。

此时,你对他们已经没有原来的那份憎恨,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同样沦为战争受害者的同情。正如电影中的副连长所展示的,他给于的不是爱和暴力,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怀。

此刻,我想到了《硫磺岛的来信》也是一部类似的反战影片,但对于这些细节却做的远远不够。而且《硫磺岛的来信》还是突出了个人的存亡,没有放到集体的高角度描写,部分镜头过于血腥也是很大的弊端。

我强烈建议你喜欢这部电影,只要向要和平的人会喜欢的。

美国电影《红色警戒线》观后感二:电影有侮辱人智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被人打开,硬灌一种药,据说能让人深刻,独立思考。

列几点觉得让我堵的地方:

1旁白过多。一开始的叙述吸引了我,我觉得他在为电影定基调。他会开始传播一个故事,让我在一开始的叙述中思考。但是,这个旁白在几乎每次我需要思考的时候,跳出来,开始平稳舒缓的讲解战争和生命的意义。

导演,你能用**、人物动作、表情甚至对话来引导人们理解你的意图吗?你可以考虑战争,你可以考虑生活,是的,我认为你在这方面是一个有权是的人。但是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您是怎么感悟这些东西的?

难道也是几个人在你耳边讲个不停?你是不是把这个电影当作您的课堂了?

2穿插的莫名其妙。那个女人的穿插场面有点过分。当我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它时,我感觉很好。这一幕恰恰显示了中士思念妻子、憎恨战争的心情。这样拍也可让电影节奏缓和一点。

但是后来这个女人反复出现,一出现就几十秒,海边,床上,秋千上。那么在未来,我们能不能缩短女性外貌的片段。女人一出来,观众就知道中士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

如果导演太过缓和气氛,他有把这些部分加入影片的感觉。

3战争场面逻辑不足。最后大家顺河流而下的任务,未交代。给人的感觉这一连的人真辛苦,总是在最前线。

最后叫维特的士兵的死,不合逻辑,被包围就一定要牺牲?或许之前他的主动请战已经铺垫了他的寻死。但问题是,最先被选中的两名士兵如何面带恐惧地执行侦察任务?

自己丢命倒是很有可能。我想导演的意图是要证明维特想救两个人,所以他决定要求打架,带两个人一起侦察。这样的人怎么一被包围就寻死了?

4人物性格不足。给人感觉他们的差异不大,大家都在思考战争和人性。我觉得或者是导演故意模糊了人物的角色,以表现战争中个体的微不足道。

但是,这样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导演没有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每个人都有路人的感觉。演员们体型相近,穿上军装,戴上头盔(遮住发型和发色),脸上再蒙上炮弹**溅起的灰尘,,最后看起来就造成两三个人似乎长着同一幅面孔的情况。

每个人加点性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导演忽略这个,很遗憾。),同时让他们在各自的出发点去认识战争、生命、死亡,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

5最后,那位叫崔恩的士兵说:“这场战争让我长大了。”的这一小段,可删。

这场战争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成长了,这个事实是显然的,不需要再拍个片段单独表现。或许导演是为了呼应开头,崔恩很紧张的那段。但是这个片段放在最后却弱化了影片开始十分钟,拍土著村子时,带给人贴近天堂贴近人类梦想的感觉。

换句话说,就是整部影片力图表现它取材自战争,却思考的是生命这样的哲学性的主题,但是却被最后崔恩一段话,带回到这场战役本身。命题已经被展开,但是最后又被硬拉回来。

美国电影《红色警戒线》观后感三:《红色警戒线》是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者、著名战争**家詹姆斯琼斯的代表作“战争三部曲”中的第二部。1942年,美军第205师一连在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向日军发动歼灭战。

从部队搭乘运输舰远涉重洋在瓜岛登陆开始,长驱直入,殊死搏斗,全歼日本守军,到准备向下个战场新几亚进发为止,是一部震撼心灵的战争史诗。此书1998年改编成电影《红色警戒线》,由西恩潘、乔治克鲁尼等巨星出演,被认为是比《现代启示录》更残酷,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血腥的战争电影,阐释“战争没有胜者,只有人性的溃败”,影片获柏林金熊奖与奥斯卡七项提名。影片中所表现的关于“战争与生命”的主题至今仍引起共鸣。

《红色警戒线》是美国文学中对战争最严厉的谴责之一: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两败俱伤。琼斯用反讽的语气称战争和军事冲突为“人类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最英勇的事业”;源源不绝地赐予“我们需要的愉悦、激励和强烈的刺激”,不停地造就“英雄”、“**”和“领袖”,还有“用和平的名义建造的纪念碑和博物馆”。

但是“英雄”、“领袖”和“智者”与“懦夫”、“死者”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一条细细的红线”。

美国电影《红色警戒线》观后感四:12月2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委成员及全体民警,分三批**了《红色警戒线》(二)警示教育片。

由省厅纪委拍摄的警示教育片《红色警戒线》以查处涉案民警的典型案例为题材,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采访,真实展现了涉案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赂,最终走向腐败的人生蜕变轨迹,并从警示后来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和外部诱因以及给社会造成的重大损失,表明了坚决抵制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片,大家一致认为,警示片的教育是深刻的,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前车之鉴、长鸣之钟。**结束后,民警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细节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清廉自守,坚守政治底线,严以修身,严以用权,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一是要加强法纪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自重、自律、自省、自警;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把好人生的“总开关”;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三项纪律”等法规纪律。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4)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p>

班级p>

学号p>

姓名p>

电话p>

电邮p>

得分p>

201年 5月日完成

【2011-2012-1学期本人平时论文题名:】

《建党伟业》自一上映一直以为,可谓是非常火爆的电影,但是由于认为《建党伟业》只是一部已堆明星阵容而毫无精神启发的商业大片,所以一直没有去观看,最近由于要写论文,所以就选择一看。看完之后,我不禁庆幸看了这部电影,因为借此机会,我了解了许多之前的革命岁月,许多革命者的光辉事迹与英勇奉献,让我受到红色的激情的洗礼,我想任何中国人看了都会热血沸腾,那个时代的历史状况往往让人感觉屈辱,但是重要的是革命先驱者给我赢得了尊重与信心。我们国家要爱国、要奋斗,必须有出路,共产党的成立,为我们的崛起开辟了道路。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影集团在推出之前火爆的《建国大业》这一成功影片之后,又推出一部惊人之作《建党伟业》,让观众能再次感受到新中国建立之前不为人知的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的是如何产生的,革命者们是如何走上红色之路的,让我们了解共产主义是我国复兴的唯一出路。这部大型献礼片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历史事件,从袁世凯称帝到他失败,王朝的恢复和推翻,毛泽东的革命经历,巴黎和谈到五四运东的失败,共产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等等。

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给我的启发和感想:

共产党是中国复兴的唯一出路

在讨论历史时,最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公证和分析历史,不要偏袒个人。我认为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他们的故事是青春、激情、奋斗和奉献的故事。在这一代年轻人中,他们肩负着拯救国家免于灭绝和改写历史的重任。正是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和鲜血,描绘了新中国,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文明之歌。

但是是不是就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中国人站起来了呢?并不如此,因为在他们之前和同时,同样有许多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并不只有共产党人在牺牲,然而之所以最后是让共产党领导才让我们得到新生,那是因为共产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而其他革命爱国志士的方式是不适合中国的,在共产党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尝试了各种思想的救国,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变法,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救国,但却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得爱国同胞们一度陷入迷茫,究竟什么才能够救中国,人们不禁感叹,而在俄国一声炮响,共产主义在俄国的成功给我们同样指明了方向,指引我们一条新的道路,人们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些人就是我们伟大共产党的先驱者们。最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新中国。事实和历史证明,我们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才能有出路。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总有些人认为国家大家是一些能人志士该考虑的,一些平凡人的作为对此影响很小,人们总是不会对这些事情很积极,只想对自己的事有所保障便得过且过。事实上,一个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小个体组成的,就像大海是由许多小水滴组成的。没有水滴的大海在哪里?同样,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个人支付,社会如何发展?

在《建党伟业》影片中,我看到了各行各业人民对我国的奉献,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时,大家都团结起来,工人、农民加入革命大军,学生抗议、宣传救国思想,商人出钱捐军,爱国华侨回国出力等等,正是大家的奉献和抵抗,才使得帝国主义无法灭亡中国。我们在如今这个和平社会,在无战事的和平时期,应该居安思危,而不能贪图享受,因为现在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各国在用综合国力做着殊死较量,而软实力特别重要,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力量,而且在共产主义这一旗帜领导下,在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

我的思考:

弱国无外交,实力是硬道理

在《建党伟业》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弱国无外交。我感觉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在任何情况下,实力都是硬道理,你如果弱小,哪怕你在道义上占优势,别人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特别是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胜国,但是在巴黎和会上,我国的合理请求“收回山东半岛”却遭到拒接,山东半岛的权益被交个日本,各列强完全无视中国的抗议和愤怒,不顾舆论的谴责。为什么呢?应该中国落后、弱小,别人不讲道理你也没办法,在国与国之间是没有道义和感情的,只有利益,他国是不会在意理不理亏的。

如果你坚强,别人就不敢得罪你,会取悦你的。相反,他们会欺负和侮辱你。所以我们想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尊重,就必须强大起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团结互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当我们成为世界强国,就能骄傲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取得尽展,赶上其他国家。我们必须进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否则任何国家都不会尊重我们。

中国的发展需要共产党领导

为了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现在不能误入歧途。我们必须继续沿着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前进。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呢?那么我们需要一个领导人,也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它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必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5)

观《红色爱国电影》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红色爱国电影》的影片,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它讲述了普通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和无私奉献的故事。影片以鲜明的红色理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执着追求。

在电影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是在困难的年代还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将爱国精神发扬光大。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正是充满了这种精神,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用自己的行动唤醒了整个民族的觉醒之火。他们抛弃了个人享乐,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的繁荣和国家的命运而奋斗。

电影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非常地饱满。正是通过这些角色,影片将观众引入到那个年代的人民生活中。他们有些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有的是城市中的工人,还有一些是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下,但却都彰显了爱国情怀。他们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他们从不气馁,始终坚信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这部电影还通过红色意象的运用,让观众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红色旗帜、红军歌曲、红五星,都是鼓舞人们斗志的象征。影片中的红色元素让观众们深刻地意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就像红色的火焰一样,能够点燃人们内心的热情和力量,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观看完《红色爱国电影》,我心潮澎湃,深深地被影片中的故事和情感所打动。喝水思源,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民的奉献与付出。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国家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红色爱国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通过观看《红色爱国电影》,我深刻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每个普通人民都有着为祖国奋斗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坚守未来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只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我们才能够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华丽篇章。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6)

《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经典故事。

一开片,黑白画面和嘹亮的红歌,深深地吸引了我。黑白之间,透露着闪亮的精神,是现在缺少的一种淳朴的韧劲;嘹亮红歌,唱响的是那一代的风貌,将我们引领进那段岁月,感受那段岁月人们经历的过往,或沧桑,或澎湃,或凄凉,或美好。但,那一段剪影却让我们看到了彼时中国革命的朝气蓬勃,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团结。

正是在1942年,高老庄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凝聚了智慧和勇气,最终歼灭了敌人。在歼灭敌人的过程中,高老庄的人民从战争中吸取了教训,在战争中取得了进步。他们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胜利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勇敢的力量支撑着他们。

最初,高老庄人民为了藏身,开始挖地道。村里动用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力量,初建成了地道。建成不久,黑屯日军就来攻击高老庄人民。老村长为了全村人的安全牺牲了自己。

这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把自己放在第二位的思想的体现。老村长是勇敢的,无私的。

但是,由于地道工作不够完善,战术不够成熟,地道被破坏。区长及游击队的及时赶到让人民幸免于难。通过这次教训,高老庄的人民吸取了经验和教训,采用了地上打和地下藏相结合的战术,来攻打和防御。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团结起来,集中智慧和力量,勇敢地面对比自己武装力量强大的敌人,即便一开始不会打,但是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的思想是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勇敢面对的思想和勇气。

后来,高老庄来了自称是武工队的几个人,不过,细心敏锐的高传宝看出了倪端,索性将计就计,将汉奸带入了地道,来个措手不及。真正的武术队来了,他们带领高老庄的人消灭了黑屯的敌人。

黑土的敌人在与高老庄人民战斗后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在这之后,黑风口的日军又想偷袭高老庄。高老庄的人**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有勇有谋地歼灭了来袭的敌人,还消灭了黑风口的所有敌人。

打了漂亮的一仗。

这是团结的力量,是团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保卫祖国和人民至死不渝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使人民能够在武装力量比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面前保持勇敢和坚强,并战胜他们。这是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且学习的。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7)

要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说明了组织需要我,组织信任我,要时刻忠诚于党交给的这一份事业,尽心尽力,践行承诺;要坚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的信念,敢于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说“不”,敢于碰硬,敢于查处;要坚定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爱护的信念,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用真心帮助遭遇困难的他们,用真情对待他们;要坚定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的信念,牢固树立监督者更需要监督的思想,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对自己和家人亲属严格要求,“肥浓甘厚非真味,只将精神向淡求”,减少不恰当的欲望,营造知足常乐的心态,充实自身“精神家园”。

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相信信念的力量,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坚守“四个对”,做到“四个对”,以不惧不惑的底气筑牢思想基础,以克难攻坚的锐气推进本职工作,以虔诚笃实的志气升华人生。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8)

时代的火炬

当一个个人影在浩浩平原上穿梭的时候,当一排排火炬在漫漫长夜里逡巡的时候,你可曾记得,那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的岁月,那段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或许,有人会笑着频频摇头;有人会哭着默默哀许。而我,则在长征这部电影的轨迹中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影事,仿佛不经意间掀开历史的帷幕,阵阵敬慕,缕缕悲壮,喷薄而出。

炮火连天的战场,硝烟弥漫的土地,红军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中突破敌人的层层防线,跨越敌人的重重封锁,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忘不掉,湘江的血泊;挥不去,横尸的原野。电影就这样一步一步将我们推向一个个历史定格的瞬间,且不说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的慷慨陈词,且不说周总理在湘江沿岸的亲自指挥,且不说红军四渡赤水的神勇,飞夺泸定桥的果敢,我只想以我个人的视角,来回望那些我们忘却的艰辛。

我仍然记得那是最令人震惊的第一幕。敌人手里拿着枪,从四面八方赶来,坐在中间,是一支血肉之躯的红军。当敌人走进来时,他把炸弹拉到身上,与敌人一起死去。他临死前那坚定的眼神,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那是一种信念,那是一种力量,那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大义!

扪心自问,我们还记得那些哭泣的山川,天空的泪水吗?

在记忆的阴影下,红军在陡峭的悬崖上快速奔跑,这是生死攸关的竞争,也是对人的体力和意志的终极考验。红军扛着大炮,穿着破旧的草鞋,扛着大炮,艰难地行进着。电影中的小毕身上更是扛了5支枪,一把大刀,当他蹒跚地跪倒在路上的时候,面对队友的搀扶,他口中高念着死也不掉队几个字,便一把推开了自己的队友。

这时候我发现他的双脚,已经磨出了鲜血,草鞋也被磨穿了,双唇惨白,形容枯槁,随后他颤颤巍巍走了几步,却晕倒摔下了悬崖,只有队友们的哭喊声在天空上方久久不绝回荡着。。。新风凛冽,红军在刺骨的雪地上踩着沉重的脚步,牵动着虚弱的手臂。有的红军累得昏迷不醒,永远躺在雪山的怀抱里。

途中,一个小女孩终于受不了这么冷又饿的环境,掉进了雪里。她母亲在暴风雪中只能无助地寒交,但周围只有一匹野马在嘶嘶叫。泪水迷离了母亲与战友们的眼眶,一颗,一串,一束,在脸颊上滑下一道道润泽的痕迹,袭上鼻翼,拂过下巴,然后被冻肿的双手,缓缓抹去。最后,小女孩被雪无情地吞没了,从此再也不在雪地里了。

内心触动最深的,就是那一片笼罩着恶魔般梦魇的广袤草原了。那里全是一望无垠的沼泽,极目四顾,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再也没有任何树木。镜头中,一个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爬在沼泽地上,用泥泞的双手挖出一棵杂草,与黄泥混合,放入嘴里使劲咀嚼,然后舀起泥泞的泥土,吸入嘴里。

这是怎样的哀痛啊?这一幕,我的心化作了一点点的泪水,在这片大地上静静地。

破旧的屋瓦,黝黑的墙壁,还有几盏在寒风中摇曳的灯火,这是红军们协商讨论的房间。衣衫褴褛,干粮稀少,还有几把擦了无数遍的枪,是红军日常生活的写照。赤脚单薄的红军,一步步走出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它一步屈不挠的意志战胜了无数磨难,用不屈不挠的决心、纯洁的信仰、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呼风唤渝的壮丽诗篇。

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坚持和毅力。他们愿意过这样艰苦的生活吗?不,这是他们心中的崇高追求,就像黎明前的黎明,指引他们毫不犹豫地前进!

我们嘲笑父母,说他们在物美价廉的年代还包剩菜,在今天的小康社会吃昨天的剩菜,吃够了就不愿意倒一碗凉菜。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含泪。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追求潮流的年代都不扔旧衣服;在烈日的炙烤下都不开空调享受清凉;在儿女已长大的年纪都不懂得享受生活。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傻笑。

我们嘲笑我们的父母,说他们在衣服上缝了个洞,在城里的餐桌上吃了东西,还用皱巴巴的钱要价20美分。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执着。

当我们肆意挥霍青春和金钱,当我们在风花雪月中呻吟,当我们还在论坛里争论哪一个是富二代,当我们在业余时间大喊无聊时,谁会想到他们呢?那些带给我们幸福生活的红军战士们呢?曾几何时,一名大学生被采访到是否知道长征时,却被应答道不清楚有这回事,在一旁的红军老战士含泪默默说道,没关系,我们当初的艰辛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

没错,这是一个幸福的年代,这是一个富裕的年代,但这也是一个最悲哀的年代,我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满足,却难以掩盖自己精神的贫乏,难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

时光流转,岁月连绵,红军老一辈用甘甜苦涩延续了幸福。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忆起了那些我们忘却的艰辛,那些含辛茹苦的日子,那些沐风栉雨的时光,那些赤脚行军的伤,那些空腹打仗的苦。朴实的他们用平实的话语教导我们: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那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忘记了艰辛,那就意味着衰落。

过去是一团火,时代是一把炬,让我们举起这把寄寓着长征精神的时代火炬,一代一代继续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它必将汇聚成燎原之火,布散出烈烈光华,闪耀苍穹,永启后人!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9)

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当中国人不知道电视是什么的时候,红***一部接一部地上映。红色的电影观后感,我们来看看下文。

红色的电影观后感一故事讲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种种原因的困扰下,终于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参加了八路军。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都不满20岁,但却有着惊人的胆识和勇敢的魄力,在战斗中他屡次立功,让连长和队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的战斗开始了。董存瑞的第六连负责撤除敌人的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行前,作为爆破队队长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大了自己的决心: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隆化中学东北角外围工事打开后,隐藏在墙外主河里的桥形暗堡机关枪突然**,部队遭受严重**袭击受阻,被派去炸的同志一个个倒在路**。

面对敌人碉堡的猛烈炮火,董存瑞要求在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向桥底。这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关枪打断了。沙坑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点高。河两岸的护堤很滑。他放了两次炸药,由于没有木支架,炸药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声已经响起。耽搁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同志死去。

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撑,左手拿着炸药包,右手拉着引信。随着破土的巨响,敌人的桥形碉堡被毁,红旗**上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年轻的生命为军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他19岁时就死了。

看完电影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战斗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想想董存瑞。他在进入革命队伍和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炸碉堡时,给革命事业和祖国、人民的勇气,使我深受感动。

董存瑞比我大5岁。他没有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仍然忠于国家的赤字。尽管他才19岁。但在我心中,也是在很多人心中,是我们所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展释了中国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从这部电影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就应该向董存瑞那样,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有些人碌碌终生,若干年后,被世界遗忘;但董存瑞,年仅19岁,没念过书,没上过学,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董存瑞,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共产党员。董存瑞——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战士!

红色的电影观后感二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了。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者,我觉得很有意义。

任何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强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社会发展的坚冰已被打破,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此时此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先辈为改变中国面貌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和强国,但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衰败和经济的衰退,无法抑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被打败。两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然,中国人民不愿意承认备列强欺负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反帝活动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然而,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摆脱帝国主义的对外干涉、侵略和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摆脱人民的贫困,是中国成为富强大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更为艰巨的一步。在历史上,许多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尝试。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前人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的精神从沉浮中走出来的历史。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0)

红星照亮我前行

从小到大,我看过很多的革命电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这部《闪闪的红星》了,那是我上小学一年级,人生第一次看红***时的第一部,就我儿时的理解,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或是革命激情、热情和斗志,或者那些生动的画面、感人肺腑的语言,都令我如此的难忘。这次的党校学习,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而又惊人伟大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不断壮大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情不自禁再次观看我最喜欢的《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虽然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只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但这次重观,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我感觉自己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即作为党校学习的一员,我认为从影片中所反映的事件、人物描写、语言交流,甚至场景设置等等因素,都集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召唤力,在“闪闪的红星”这颗光环的照耀下,人民群众为了一心向党,共同抗敌,嫉恶如仇,不怕吃苦、流血、流汗、流泪,甚至不怕牺牲,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饱满热情和无限激情的写照,都是对党能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所在。

这部影片反映了我们的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翻身得到解放,不再受压迫、剥削,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共同抗敌,同敌人斗智斗勇,不怕流血,甚至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昭示了党在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奋斗前行的力量。从我儿时看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潘冬子从小就知道爸爸参军打仗,妈妈一心从事地下抗战,于是他的童心里已经装满了爱党爱军、智勇杀敌、嫉恶如仇的大智慧,尤其是年龄那么小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为了掩护乡亲们的撤退,被敌人活活的烧死,望着那残忍的一幕,潘冬子只有满眶的泪花,还有内心那颗熊熊燃烧的抗敌杀敌的火焰,那种感动,也许只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可以用它坚实的力量去诠释吧。潘冬子后来说:

“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儿子,当满山开遍杜鹃花的时候,爸爸和红军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也要入党当红军。”语言质朴,却依旧让我如此感动。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红星闪烁的歌声自然会在我心中激荡。今天我们国家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有多少人在党的不懈追求和国家生存的血腥斗争中失去了亲人甚至自己的胜命?

作为我们当代年轻人,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时时刻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作为一名党校学习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是我骄傲的荣誉和称号,我将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红星照亮我前行”,这就是我对党的宣言。

红色电影观后感(优选13篇)


本文将向您介绍“红色电影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在完成观影之后,如何写一篇出色的关于电影的观后感呢?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供清晰、准确、客观的评论视角,并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反思。如果您觉得本文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哦!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我们走进了梁弄,只见弄堂弯弯、流水潺潺、青瓦褐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一幅潦草的画、一把锈迹斑斑的枪、一尊3.65米长的土大炮……旧址陈列的一件件物品又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每个人都静穆认真地看着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革命实物,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英雄史,时而为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侵略行径而义愤填膺,时而因“浙东刘胡兰”李敏等革命同志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勇举动而肃然起敬,时而对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等抗日领导者卓越的组织与指挥才能赞叹不已,时而为军民齐心协力、捷报频传的动人场面而欢欣鼓舞。

听完讲解员的讲述,一位游客激动地说:“在这生动的课堂上,我感受了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苦、奋勇抗战的牺牲精神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接受了一次思想与心灵的庄严洗礼,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好,革命精神是该被传承下去的。”

为了缅怀新四军浙东纵队转战浙东、英勇抗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教育子孙后代,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梁弄镇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2】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就会想起一位中华少年儿童。他手里永远握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他的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他妈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一次敌人大扫荡时,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爸爸因转移,要离开家乡,临走时交给潘冬子一颗红星。这颗红星就像冬子心中的明灯,被他一直珍藏,时刻激励着他。终于,冬子带着它参加了红军。

潘冬子机智、勇敢、坚强。母亲的牺牲并没有让他消沉,为了给母亲报仇,他巧妙地改了一个字,使胡汉三损失上万斤大米。胡汉三封山时,他帮红军战士送粮食,送信。严寒的冬天,为了骗过敌人,他把盐融化进水里,倒在自己身穿的棉袄上,成功的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如此聪明的小英雄怎不令人敬佩呢?

潘冬子生活在那样艰苦的革命年代,却有远大的志向,为国,为民,努力向上。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想想现在的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却不懂得珍惜。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生活中更是自私自利。潘冬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缺点。我应该学习潘冬子,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潘冬子------- 我心中的红星,你将永远指引我向前进!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3】

最近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此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语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4】

最近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此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5】

影片以九十年代国内的真实案例为素材而创作。香港导演刘浩良编剧出身,讲故事十分擅长。他参与的画皮、大魔术师等影片都有深刻印象,这部《除暴》(安良)他接受采访时说,要找一个港式警匪片和大陆电影的中间地带,让观影者都能get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事实上导演预期基本实现了!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燃!炸!酷!故事节奏就像一串万响爆竹,噼噼啪啪高潮不断,震撼着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包括张赫宣唱的片尾曲“咬死不放”也是律动十足充满火药味。一小时三十五分钟的时长,让你没有尿点,欲罢不能。哈哈哈

不想剧透就随便叻叻两句:九零年代,平民英雄刑侦队长钟诚(王千源)到小城常普就职当天,就遭遇了悍匪奸雄张隼(吴彦祖)团伙友谊商场抢劫杀人案。而且交手时还被歹徒抓住,留下“你还欠我一个笑话”的伏笔。正反两大阵营从影片的开篇就正面冲突,剑拔弩张,咄咄逼人,一段插叙在黯红色片名出现后重新连接起来。开始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真刀真枪,刀刀见血。形势百变环环相扣,紧张的气氛和巨大的压力贯穿整个电影前后,当然结局是邪不压正伏法这永恒的主旋律,背后却有数不清的生命牺牲和鲜血喷洒……

毕竟选择一部电影总得有充分的理由,因为片子很多不可能都看。这部《除暴》选择原因太明显,就是看帅哥和明星。46岁的吴彦祖果然厉害,和16年前《警察故事》里的大反派角色相比,虽无年龄优势,但演技在线杠杠滴好。尽管服装和造型邋遢甚至扮丑,甚至片子快结束时他主动要求剃了光头拍执行死刑的镜头,但这一切怎能盖得住抗打的他光芒万丈晃瞎我眼,连孩爹也连声赞叹,吴彦祖还是那么帅。实力派影帝王千源从出道一直稀饭,俺们东北爷们儿,特别有男人范儿。钢的琴、绣春刀、龙虾刑警里演技炸裂,他演的坏蛋也入木三分,那个《解救吾先生》都绑匪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印像深刻。这部片子里也没让我失望,会继续支持!

虽然堪称男人戏,但女演员一直是我最关注之处。春夏不愧为金像奖影后,戏不多的女配角也能大放异彩,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细微之处很有味道,发狠剪掉头发、知道爱人之前在对面楼看她暗暗欣喜等等。第一次看她的戏,很赞!但最喜欢的是老戏骨鲍起静,她演吴彦祖妈妈,看到她对儿子的种种温暖互动,就知道为什么残暴的匪徒也有丝丝柔情。鲍妈妈的静态表演:眼神变化、眼含泪花,简单重复的两次台词“洗澡六块”蕴涵无穷,几近完美滴诠释了无声胜有声的高级演技。太享受了!另一位女主是队长的警察同事,勉强算可圈可点吧,中国男人的调侃幽默还是不大好把握,她和男主之间似有若无的暧昧总是有点尴尬和不自然。毕竟稳重可靠型还是东方男性的传统美德,幽不好瞎幽很容易变成油嘴滑舌,惹人厌烦不靠谱的赶脚。

影片亮点很多,配角不逊都出彩,无论正方还是反派。我看到口头禅“淡定”的乌卡卡(李晓川),神勇投弹手的男主角扮反派狠戾冷血也灵光;演警察的几个演员各有特色十分讨喜,并没有脸谱化和僵硬感很难得。最惹人心动的是无处不在的细节,九十年代的录像厅,火车站振兴中华的标语,剧中人物的服装发型,让我们六零后倍感亲切和怀念。还有编剧悄悄送出的小彩蛋:对喋血双雄、西楚霸王等经典港片的致敬,而且不止一次出现。

一部耐人韵味的好电影除了好故事肯定有更深厚的情怀。在这部《除暴》里我感受最大的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咬死不放的坚韧和耐得烦据的毅力。伟大始于平凡!闪耀只是瞬间,之前的默默积累才是致胜关键。所以才有片子里时而闪亮的精彩细节:王千源到底还给吴彦祖一个笑话;吴彦祖冷血狠戾之外的孝心爱情;两大主角同步感应的合成画面,还有一些特别的拍摄角度效果清奇。除此之外的种种,就得观影者自己去寻觅发现了,我近视加老花的眼神并不大好,几处字幕竟都没有看清读完。但那张两次出现绿色卦签上的“春花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明明白白的了!那是一段无可奈何毕竟成空的感情信物,也是人性复杂多面爱恨纠缠不休的明证。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上个星期就看了,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写一下自己的感想,当初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片的时候,看到了吴彦祖和王千源两位主演,心里还是很期待的,可是后续看到对于这部电影的评分,心里又有了一些失落,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

这部电视剧总体说来感觉还是中规中矩,看完没有特别深的印象,感觉节奏很紧张紧凑,但是电影的拍摄和叙事感觉不够精彩,不够连贯。

其中吴彦祖扮演的悍匪张隼,虽然刮了眉毛,但是感觉还是很帅,尤其是劝想要自杀的那个女子的时候,感觉不是吴彦祖的语言打动了那个女子,而是颜值打动了这个女子,尤其她看吴彦祖的眼神,很明显就是心动的感觉。

还有个细节让我感觉不太真实,就是电影中间的一场枪战,劫匪抢了运钞车之后被堵在路上的一场枪战,结果有2个警察开车过来增援,车被撞坏,结果有个警察因为系着安全带被卡住动不了,后来牺牲了,这本来是电影当中比较让人感动的一个情节,但是因为系着安全带被卡住,这个让人感觉不太真实,我想大家都开过车,坐过车,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还真没见过哪个人开车系着安全带,系安全带大概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吧,因为不系会被罚分罚钱,所以我觉得这个情节不太真实。

至于最后作为高潮的吴彦祖和王千源的一段打斗,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会安排到澡堂子里,还不如安排到一个闹市区或者是楼房里边,作为一个能把手雷当成玩具给孩子玩儿的毫无人性的悍匪,肯定会通过威胁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来给自己制造逃跑的机会,作为警察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既要保护群众又要抓住罪犯,这个套路虽然有点老,但是能够更加的体现出正邪之间的对立。

这部电影看完感觉拍的不够用心,不够精彩,对于中国警察的塑造非常的不到位,尤其是那段在居民楼里台围捕那3个罪犯的情景,那个罪犯受了伤拼命往外跑,迎面有3个警察都被他非常轻松的一下就放到了,结果从楼上跳了下去。说实话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我忍不住给笑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类似于这样的大案要案有很多,可能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电影会以这些案件作为故事的背景进行拍摄,真的希望下一部能够拍的更加真实一点,能够更加深刻的体现出罪犯的心理活动,以及人性的恶的一面。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7】

今年乃是我们伟大祖国建党九十周年,这让我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坚强不屈,甘愿牺牲。这让我想起那红岩树下,革命先烈在一起商量对策……

《红岩》是一部中国著名红色电影,它塑造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红岩中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们用鲜血谱写了胜利的乐章。他们都是我们的楷模。其中最让我敬佩是那负责《挺进报》的成岗。负责《挺进报》的工作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稍有一点疏忽,就容易被敌人发现。成岗凭借着他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用自己的热心认真出版每一期报纸。这毕竟也是随时可能暴露,终于有一天,成岗制作报的地方被发现。成岗被关进集中营,敌人用尽严刑拷打,成岗始终保持沉默。当敌人问道谁是你的领导者时,成岗猛地站起来说:“中国共产党!”多么激昂的声音,多么感人肺腑的声音。“共产党”是多么响亮的称号。敌人们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情报,决定枪决成岗。成岗却坦然的走上枪决台,风撩过他的头。在最后的一刹那,成岗举起那右手,高呼了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党员”是多么光荣的称呼,让红岩中的每一个人为之付出一切,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为了党组织不被破坏,年轻的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鲜血保护共产党!

看着看着我眼角中,不时闪烁着泪花。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谁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才换回今日之好生活。我们定当要好好珍惜!面对这些令人敬佩的同志,我立刻肃然起敬。那些特务用最残忍的酷刑对付他们,只能给他们带来肉体的折磨,但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秉承这种精神: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这正是革命成功的标志。如今在全国各地,象征革命胜利的共产党党旗在大江南北挂了整整90年,那鲜艳的红色正是无数先烈的辉煌!

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用共产党员的身份,谱写中华辉煌的成就与美好……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8】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决定,追授毛丰美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毛丰美同志,生前,他仅仅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为了乡亲,凭借“干”、“廉”精神,不辞辛劳,不仅带领村民把一个“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摊派”的贫困村,变成为村集体总资产超4亿元,村集体年收入5000多万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切实把党纪法规融进村规民约,个人带头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死后,他仍在乡亲们心中停留,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两学和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对“两学和一做”学习教育作出具体安排。它首要点是在学,但落脚点,却在于“做”。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如何践行“三严三实”? 毛丰美以苦干加巧干的“干”,清廉坚守的“廉”,及坚守的一生,做出了完美诠释。

现实中,还可看到部分党员不讲奉献讲待遇、讲权力、讲脸面,忘记了入党初心,忘记了自己作为党员身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把一名党员应有的党性和品质抛到九霄云外,引起群众反感、憎恶,自己却意识不到。

因此,学习毛丰美同志事迹,每一名党员,都应把其精神作为工作和生活的标尺,通过正面积极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紧随其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把坚定的信仰化作工作、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共产党员既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信仰共产主义,其他别无选择。这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本质所在红色经典电影《红岩》观后感读后感。信仰共产主义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于党。从毛丰美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他把坚定的信仰化作工作、生活的“精神原动力”,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获得了群众的肯定,其生命也得到了升华。因此,作为党员,我们要把把信仰共产主义与本职工作、个人思想改造结合起来,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

不淡忘群众路线、不忘人民重托。毛丰美上任之初有句话:“一定要让全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淡忘了群众路线,就会淡忘了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使命。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讲奉献、讲作为,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才能真正适应新常态,成为让群众认可的.新时期党员,方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盼。

有以天下为己任、以为民当追求的担当精神和真挚情怀。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

毛丰美一句“我就是农民能拿我怎地”,一语中的地说出了他履职的毫无私利、敢于担当的精神。毛丰美“怕自己工作没有干好,百姓不认可我而有点害怕。”他也有怕,他怕工作没做好,老百姓不认可他,他担心群众的生活不好过。工作中,就是要在涉及群众利益、地区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敢于“拍桌子”、敢于担当,真真正正地为所在辖区的群众谋福祉,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我们学习他,就是要敢于担当、清白做人,以天下为己任、以为民当追求的伟大精神和真挚情怀。做到只要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要有敢于“拍桌子”的担当精神。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9】

“柳青”是80、90后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有着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问起代表作和细节,很多人是茫然的。

这次有机会一同观影《柳青》,从各个角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才发现他是如此的可敬可贵,值得认真学习,效仿他的足迹在生活、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向前。

镜头光转,金灿灿的神禾塬上走来了柳青先生,身披阳光的璀璨,像一个太阳般照亮了这个古老而略带陈旧的土地。初来的他中山装笔挺,油亮的头发是文人的桀骜独立,后期的他剃了老乡头粗布褂子草帽,脸庞晒得黝黑偶尔粘着草梗灰尘,但眼神却更加坚定仿佛可以穿过时光洞察秋毫。

柳青先生在剧中说过“想要写作,就先生活”,他的一生都脚踏实地的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愿景。写作如此、工作也如此,每一项热爱的事业的人大抵都是有着坚韧的性格吧。他真实的走入乡村、切身的感受生活、然后用自己的笔写下那段岁月让更多人阅读并体悟。

闭门造车,更要出门合辙。任何事情的成功绝不是空想营造一个空中楼阁,看起来华美异常,却经不起任何推敲。如同剧中一带而过的大跃进,柳青先生字字泣血的说出,能做到的我们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能做到的绝不夸口(大意)。直到剧情的落幕,柳青先生疾病缠身,他也依旧坚守着心理的底线,不为作品添加任何假想的虚构。描写神禾塬上农耕时代风波《创业史》也绝笔于第二部,这部“经典性的史诗之作”也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的遗珠之憾。

柳青先生诸如片中描述,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在黄埔村的14年他主管农业互助合作,深入调查结合实情。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黄埔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先进典型。第一部《创业史》成书发表后,他将全部稿酬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创作第二部时为了黄埔村预借稿费拉通电线,点亮神禾塬。那时他的家庭只能吃清汤寡水,食不果腹。干部的不解劝阻也无法动摇他要建设这片热爱的土地的信念,看大银幕上灯火一盏盏点亮,漆黑的土地闪耀着暖黄的璀璨,无数人潸然泪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己度人,他爱这片土地是如此的热忱和深沉。

想想影片初遇老乡时老乡的调笑挖苦,后来热情地和村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家、领导,他是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的人们一样,埋头黄土地,扎根在乡村,奋斗并坚持。

这是有了柳青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才从百废待兴的时代,筚路蓝缕的一步步走过看到如今的星光璀璨繁华盛世。感谢那个时代的无数英雄们,为我们踩平脚下泥泞,开创一条波澜壮阔的通天之道。

“胸中怀大义,笔下有乾坤”柳青先生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留历史丰碑。

我始终无法忘却那一个个细节,从开始到最后柳青先生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张他站立在列夫·托尔斯泰目前的照片。或许这是他的信念,或许这是他的精神引路人,但是我看到的是柳青先生的执着和坚持,不畏艰难不畏世俗眼光的坚持!

脚踏实地,坚持自我。或许我们无法成为柳青先生那样影响一代一代的人,但是我们足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0】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触是:落后就要挨打!纵观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清朝乾隆之前的所有时间和所有阶段,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屹立于民族之林。不管是霸秦强汉,还是盛唐富宋,我们国家何尝落后于其他国家。可是到了清末,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会受到这样的耻辱?答案大家其实都知道,闭关锁国遮住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我们在自娱自乐中逐渐与世界脱轨,火烧圆明园,我们从天堂瞬间跌到了地狱。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任人宰割的道路。

如今,我们中国再次强大,昔日的凌辱不会再重新面对了,可是我们要对这段历史深深铭记。面对我们国家的强大,西方国家纷纷眼红。因为他们想不到,昔日的瓜分对象竟然有一天会以巨人的身份站在面前。但是我们早就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新中国建立起,便是奔着复兴的目标一直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这一期间,又是多少代人为国家付出心血。

当我们走上复兴之路时,欧美国家问:为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还是崛起了?其实,他们应该问的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因为除了这段时间,中国一直都是没有落后于世界!所以,中国崛起是无稽之谈,我们所做的,是复兴!

落后挨打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当前所享受的,所拥有的,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铭记历史的原因。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多少英雄人物,也淘去了心酸耻辱。英雄要记住,耻辱也要记住。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过去。因此,记住我们所受的这些耻辱,我们国家才能在复兴道路上越走越稳。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1】

暑假里,我观看了《铁道游击队》,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活跃在鲁南铁路上的一支游击队,他们专门破坏日军的铁路运输,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配合我方部队主力的作战......

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信念坚定不移,他们爱国、有勇有谋,配合默契,一次次凭自己的能力和信念英勇杀敌,遇到危险总能化险为夷。他们总是用动听的歌声表达胜利的喜悦,也表达了他们的乐观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对待困难时时刻刻都要乐观,我们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面对挫折不能轻言放弃!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希望。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像革命英雄那样为祖国捐躯杀敌,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热爱尊敬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将来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强大......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2】

每个时代都需要批判者,而在那个兵荒马乱,大学生起义的的时代,有那么一个“狂妄”的批判者——辜鸿铭。在他被聘请为大学讲师的聘请会上,他留着小辫就一脸坦然地走上了领奖台,引得台下一片哄笑,当时政府早已要求人民把长发减掉,而他却墨守陈规,依旧留着一头辫子,面对他人的嘲笑,他的表情却毫无变化——“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请诸公尽兴地欣赏。”这番话逗得台下的人都哈哈大笑,但是我觉得虽然看似搞笑,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剪了辫子的人,只是为了自己是新时代的人,剪辫子只是形式上的,然而心里的枷锁却仍是紧紧锁着的。尽管辜鸿铭的辫子没有剪,但是他所支持的是新文化新思想,所以说,那些嘲笑他的人才是最可笑的。我们怎样才能进入一个新时代?形式主义谁都会做,但是如果真正要去改变一个民族,应该是抓住民心,从思想根本去改变,我认为清王朝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就是人民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并未随着时代而进步,一个国家只有思想进步了,人民进步了,才可能进步。只有人民自力更生,国家才能自力更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没有时间四处张望。日本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1919年,中国外交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少年智慧是国家智慧,少年财富是国家财富,少年力量是国家力量,少年独立是国家自由,少年进步是国家进步,少年优于欧洲,少年优于地球。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彻底激发了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首先,他们站起来向赵家楼放火。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他们发动了一场强大的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潮流,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这部电影的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一名女大学生用血书上的“委屈”一词跪在总统府前,想回答为什么军队和警察没有到检察院来喊委屈,她流着泪说:“委屈太深了,检察院不能接受我的投诉。“然后他痛哭流涕,”我在为4万同胞的错误呐喊!“这声音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千载难逢,压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让人心碎、心痛、心碎。在那一刻,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在电影中,还有个非常触动我的场景,就是当上街游行的学生,游行到赵家楼时,学生们被军警们拦在门口,然而学生们并没有动手,也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和他们交流,和他们说,他们来是因为爱国,他们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一家人。最后军警被他们说服了,让学生进去了。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3】

最近,目睹了建国大业被称为姐妹篇的伟大事业党成立。看完电影后,震惊了星星的光芒,但更多的,或者是电影的叙事,使我重温激动人心的历史,再一次感受到革命烈士的血和激情的峥嵘岁月,感觉他们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建国”我认为这是很好,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这是历史上最史诗之一页现代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可以单独写一个电影,想很多人和事,在短短的两个小时清楚,实际上不可能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人物形象饱满并不多,但相关的历史事件却十分清晰,随着剧情的起伏,会有热血沸腾,编剧的技巧真的非同一般,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出色,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电影中的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一个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的“元”这个词在她的手愿意回答为什么军队和警察没有来检察官办公室主元,她双眼含泪说:“积怨太深,检察官办公室不能接我的冠军。”痛哭流涕后:“我是为四亿同胞宣传!”这听起来像千斤重石头狠狠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让人心痛、心痛、心碎啊!一时间,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成立电影中描述的故事开始于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1911年武昌起义开始,到1921年,当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6月和7月之间,虽然这十年是一个时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是功夫,然而这十年是极不寻常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多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的发展发生在这十年中,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中法战争、巴黎和平会议、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构建一个党的伟大事业”是线程的线程的时间序列,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故事的起点,猛犸的历史段落告诉不断,精彩的无与伦比的,吸收。毛泽东和杨Kaihui爱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正在努力寻找救国的道路,建立厚墨水描绘另一行,刘烨扮演的毛泽东非常好,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当他扮演一个年轻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有村民进城的感觉,他与胡适听对话胡适讲座和乐趣,与杨Kaihui爱平淡中深情,刘烨演的是一头牛!在影片中,南方的陈独秀和北方的李大钊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志趣相投的共产主义先驱陈独秀和李大钊。作为思想先驱,他们关注着遥远的俄罗斯的公民投票革命、布尔什维克和共产主义。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俄国革命的成功是由于各阶层人民的动员,特别是所谓的平民。他们的远见卓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石。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党是如何从一个年轻的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和直观的认识。

那些曾经真正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信仰感动着我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必备13篇


如果你以前从未听说过“红色影片观后感”,那么请继续阅读以下文章介绍。如何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能更深入地展现作品的内涵,本文的内容仅供您参考!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作为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冲锋号》讲述了流浪少年虎子从一个淘气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在70分钟的影像中,精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显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艺术结构,达到了以小视角展示大事件,透过小人物写出大精神的艺术效果。影片的精彩处还表现在其娴熟的3D技术运用,从血战湘江到草地突围,全片不乏飞机轰炸、炮弹横飞、惊涛翻滚、雪崩撼地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火爆”场面,也有小河涟漪、山花烂漫的优美场景,细微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阔大处远近有致,立体逼真。

曲江一小3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

曲江一小教师邹志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我们教的小学课本上就有《飞夺泸定桥》《长征》等课文,我自己看完后觉得影片很震撼,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革命历史教育。”

北池头小学校长缑名奇看完影片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让学校的50名学生来观看电影,都是4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通过观看这部优秀影片,孩子们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影片采用3D形式来展现长征故事,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周恩来回延安》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在我幼年和少年的十年之间,中国被迫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1969年、针对苏联的珍宝岛战争,一次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前一场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后一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

今天,又看了一遍反映对越南战争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再一次落泪了。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为它流泪了。是的,这部电影是很老很老,老得和我以前那个八十岁奶奶一样(虽然第一次看他的时候,我只有十九岁)。可是,观众的留言却是很新很新的,新得就像是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583条评论无法一一写出来的。这里让我随便摘抄一些评论吧。

“其实我们就要这种电影,能朴实无华的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恰恰是现在一些导演最求的金钱在上的表演艺术无法企及的。”“看着哭着,哭着看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强烈建议各大院线重新播放此片!!”,“这部影片比现在任何抗日神剧都好,为什么不放呢?84万的点击量,与韩剧的千万点击量相比,呵。当人们人忘记了战争,它就会来临。”“精品应多播多放;为何各大电视台尽播些垃圾剧,应多播些正能量的影视剧,向最可爱的人敬礼!”,“流着眼泪看完这片子,万分感慨。向烈士致敬!”,“这个电影以前没看过,现在一看,比现在拍的打仗片好多了,也真实多了,这电影也不像样板戏,很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很好的电影啊!”,“做为军人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后半截片子的。”“我哭了,看一遍哭一回。不要忘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看一次留一次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彩,现在那些编剧导演不好好去在真实的历史中去挖掘更好的题材来宣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整天弄些倒人胃口的神剧或闹剧来糊弄观众。”“20多年前看这部影片时我流泪了,今天再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又流泪了,两次的眼泪有些许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是替自己流泪。流着眼泪看完了,特别是最后在梁三喜的坟前真是太感人了!”“看哭了向英雄致敬”。

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甲午海战》固然好看,固然感动人,但是,它们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过于苍老,所以,看过这电影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多看几次,它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是多么幸福;没有看过的人,更有必要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什么韩剧,什么热播剧,小资情调的,和这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是无法相比的,就像是小小坟茔和泰山能够相比吗?和华山能相比吗?和三清山能相比吗?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用泪水浇灌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好好看看,特别值得当今的青少年看看。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这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赞助支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四川太平洋院线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等30多家公司联合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肖怀远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总顾问,张和平担任艺术总监,吴卫东和刘劲共同执导,于守山担任总策划,黄金城担任制片人,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影片联合发行方之一咪咕公司,其旗下的咪咕圈圈APP作为该片的短视频合作平台,现已上线《周恩来回延安》主题专区,包括影片预告、拍摄花絮等精彩内容,随后还将在点映及全国放映期间发布更多幕后独家内容。作为主要面向95、00后新一代的短视频平台,咪咕圈圈APP通过短视频这种新形态的社交方式,向年轻一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感人历史。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

海娃心里却想,好哇,让我引路,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小孩,你的缓缓地开路!”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日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

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20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影片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很多年来,一提起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形象如林则徐,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已经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艺术大家赵丹。而一提近年来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同样必谈的一个艺术家便是唐国强,他塑造的毛泽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毛泽东气质的演员。如果提到关于周恩来的银屏形象塑造,从改革开放以来王铁成算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个艺术家再现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但是这十多年来,一位以出色扮演周恩来而被社会特别关注并予以高度评价的艺术家,那就是军人艺术家刘劲。

近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刘劲和黄薇出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同时由他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也于本月15日开始在全国公映。有人说,今年是刘劲创作的丰收年。从电视剧到电影同时开花,实属难得。刘劲用他出色的表演迎来了作为特型演员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他不仅出演主角周恩来,而且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了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导演电影,是他艺术践的第一次尝试,他不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且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被认为是刘劲出手不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刘劲把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那种特殊情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极富人民情怀的伟人周恩来那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有论者评价,演绎周恩来形象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周恩来回延安》却别具风格,在延安发生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作品却把伟人周恩来与普通百姓的炽热情感、乃至他代表的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地方催人泪下。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深切关怀,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小博大的电影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必就一定是大背景、大场面、大事件,如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些平凡故事,也同样可以写得荡气回肠,同样可以写出激荡人心的大作力作,同样也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呈现给我们的社会。

在这部由刘劲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对细节的追求依然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追求。很多情节的表现都是他临场的灵机一动。比如一到延安,有一场周恩来请老乡们见面吃饭的戏。几十年不见的乡亲们,面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准备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老乡的名字。还没等陪同者开口,周恩来挡住说:“你先别说。我说,这是郝大哥。”一转身,略一停顿说:“这是花子大哥。”再回头看见略微年轻些的一人说,“这是延强兄弟。”这些极其感人的语言和表情,都产生了特别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起小米饭闻一闻,就像闻一坛老酒,那种陶醉和快意,把周恩来对延安的情感跃然银幕。

此时,周恩来看着老乡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动作,便忙着给他们夹菜。几个老乡一边大碗吃饭,一边说,要是娃也能吃上就好了。周恩来的表情这时忍着,但转脸之间,眼泪刷的一下出来了。这种情感是那样自如那样逼真。因为他知道,人民还吃不饱饭,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吃完饭,周恩来让工作人员拿来饭盒,让每位乡亲又给家人带回一碗。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点,一下子把本没有多少故事的作品带向了高潮。

在延河河滩,周恩来的车陷进了泥淖。乡亲们闻讯前来抬起了周恩来的吉普车。他站在吉普车的踏板上那番讲话,荡人情怀,他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毛主席当年对延安人民的许诺,我们没有忘啊!说到此,周恩来一下哽咽了,演员刘劲已经无法说下去了。但作品一下子却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情节细节,需要的是演员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对一代伟人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思念,仅凭对剧本的演绎,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许许多多的细节,靠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艺术的修炼。

刘劲曾经这样表述,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到延安,回到延安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急迫和激动,这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刘劲认为,周恩来虽然已到晚年,但是,他一到延安,本来是有人开门搀扶下车的,但是刘劲完全摈弃了剧本本来的阐述,车门一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几乎是跳下车来的。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把周恩来那种急切思念和喜悦等等多种情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作为共和国总理,他那种难以尽述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外化出来了。周恩来在延安,没有忘记看看百姓缸里的小米有多少,没有忘记那个当年救过他的曹奶奶身体怎样。当他接过曹奶奶纫了半天纫不上的针,不仅帮助曹奶奶纫上,又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曹奶奶,这些动作极为逼真的描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劲作为一个演了20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深知扮演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不能仅仅追求外表上像,更要在日常做人做事上学习周恩来的革命品格,让观众看到一个丰富、细腻、广博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史料。收听收看关于周恩来的音频,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浸润在领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扮演的是领袖的典范,生活中却是唯利是图、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低俗的追求,那是不可能演好领袖形象的,也不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22年扮演周恩来,出演了60多部周恩来各个时期的形象,是目前为止出演周恩来作品最多的演员。潜移默化中,伟人的品格、精神、情怀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刘劲的人生。他说,自己再现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周恩来使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地位,也使他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演好周恩来,关键是要传播一代伟人的大德和精神。

如今,刘劲对周恩来的研究和再现,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他讲过周恩来无数相忍为党的故事,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巨大影响。在革命的重要时期,作为领袖人物,有时候忍让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井冈山斗争时期,顾问李德因为战士路边做饭起火,把战士的锅掀了,刘伯承闻之愤怒,替战士们讲理,李德立即宣布,马上撤刘伯承的职。这事让周恩来处理。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对刘伯承说,去一军团任参谋长。让刘伯承由总部去军团任职,无疑是一种处罚。这时恰逢一军团参谋长陈毅受了重伤。但是,周恩来在宣布命令的同时,用一种莫名奇妙的声音大喊道:一定要接陈毅同志回来养伤。这表达了对李德粗暴态度的极度不满,但是为了维护中央的团结,又无法违抗,只有借题发挥,转移情绪。而刘伯承听懂了,立即向周恩来敬礼回答:我执行命令。说完转身去了一军团。这样相忍为党的故事,几乎充满了周恩来的人生。而刘劲正是通过对周恩来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已经成为他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源头活水。哪怕一个故事、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充满领袖人物浓郁的生活韵味。因此,他塑造的周恩来,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很多观众说,正是通过由刘劲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更加崇敬和认识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代伟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是我最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

江姐,是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一位女中豪杰。她在熊熊的烈火当中表现的是那样的坚强、勇敢。江姐的精神是那样的可佳,我对江姐的敬佩之情与怀念之情是永远也不会抹去的,虽然现在江姐牺牲了,但她会永远地活在我心中。江姐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定:她的丈夫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壮烈牺牲了,当江姐路过城门时,看到敌人把自己丈夫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时,心如刀绞,但她依然忍着悲痛,继续战斗。最后因叛徒出卖而被逮捕的她在重庆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的集中营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江姐宁死不屈。最终在1949年11月14日这一天,江姐被特务秘密枪杀,当时,江姐仅仅只有29岁。

多少像江姐一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更多有力的贡献。

这部电影令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所以,我爱看这部电影。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当然,英雄史诗永远传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血与痛的教训。赵蒙生的母亲曾数次力图调动儿子远离战争;组织领导因不喜靳开来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誉;“北京”甚至为两颗早已过时的。臭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即使是在新时代的当下,这样的情节也时有发生:位高权重的官员为孩子“开后门”;喜欢甜言蜜语的领导厌恶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战士们在训练中伤病百出。站在时代的浪潮前,我们更应铭记历史,铭记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是一支善于总结的军队,只有克服这些陋习,肃清军队风气,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身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肩负祖国建设的重担。我们或许并非生来英雄,但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争当英雄。我们要将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奉献与拼搏记在心间。无论是在硝烟中浴血的战士,抑或在和平时期为国奋斗的百姓,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教会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牢记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是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的而写成的。总的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与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能以身作则的做到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那种无私无畏,确实也够苛刻,也怪不得会有人反对他。可是当看到他所留下的欠款单时,那种感动确实油然而生的。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能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呢?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先不说其他的事迹,就最后,他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而身先士卒到甘蔗地去取水而被炸死的一幕,也是催人泪下的,也许很多人会想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得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试问,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也没有,怪不得赵蒙生他们会不甘心,如果换作是我也会打抱不平的!

战士“北京”,也就是军长“雷神爷”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仗着老子的势力,在部队不干正经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却也没有架子、默默奉献的人,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可是结局却也是很惨的。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来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人上进,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消防战士,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奋斗,苦练业务技能,精进业务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2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3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静静的影院里,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萎求。

……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象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卿”的战士,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呀。

望着银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联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种人,他们干什么都讲价钱,把人生看做一笔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着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却无动于衷,并习于呼救的人说:“我下去救人,给多少钱?,,这种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样,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四化”大业还愁不能实现?电影结束了,我随着缓缓的人流走出影院,阵阵凉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梁三喜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祖国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觉得这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是的,祖国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学习,用我的智慧编织出最美丽的花环献给祖国和人民,来告慰那些献身祖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