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读书笔记

格局读书笔记。

如何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内心感悟呢?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应该把想法写进读后感里。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和分析“格局读书笔记”。

格局读书笔记(篇1)

《父母的格局》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一本家庭教育读物,作者王晨涛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作为一个家长,我深有体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回旋的思考。

书中不仅提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也有详细的阐述。作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节,而父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会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和职业规划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将父母的角色分为了“养育者”、“引领者”和“启蒙者”三个部分。在“养育者”方面,作者提到了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而在“引领者”方面,作者提到,家长应该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教育孩子有道德、有良知,有责任感和爱心。最后,在“启蒙者”方面,作者强调了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此外,在书中,作者也强调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以及相互沟通的重要性。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父母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支持,让孩子能够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和独立,带来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最后,我想说的是,《父母的格局》这本书对我真正意义上的启示是: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有助于孩子成长为有品德、有责任心、有才能的人。而这样的家庭虽然不是轻松的,但是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家长,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去营造一个鼓励孩子成长、鼓励孩子探索、鼓励孩子自由的家庭环境。这就是我从《父母的格局》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

格局读书笔记(篇2)

格物与格局

——读《大学》一书有感

兴安第一小学校长王东旭

《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

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

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它告诉我们,大学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点亮自身的美德,还原自身的自然本性。不仅如此,每个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美德,还要用这种美的德光辉来照亮别人。

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既有强烈的自律意识,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确实是一个高水平、大格局。

便如佛教佛法有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别,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脱,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实教师便是一种度人的职业,做好这个职业,“明明德”是基础,“亲民”更是必要,这才能为社会实现“至善”,在如今社会,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亲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师不能,教师必得有兼济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怀家国的学生。

退一万步说,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做不到“亲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尝不是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一直很喜欢一句非常有情怀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格局、稳工作、静心静、立人正是大学之道。

《中学生心理学》读后感

刚刚看完这本《中学生心理学》,巨厚,将近500页,如果不是为了探索刚刚初二的儿子,我想,我不会有如此耐心和毅力。

先说作者。林崇德,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

《中学生心理学》特点是“权威、科学、完整、详尽”,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学习,言语,思维,观察、记忆与想象,社会性,情感,意志,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性格,品德,网络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人际关系,以及创新心理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以下是书籍的相关文摘,自认为是干货,至少看了多遍,很有心得的,列到下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悟——

****关于学习,记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控制识。

背诵一段时间后,最好暂停或学习其他课程,而不是长时间地在图画中背诵。由于长期背诵,脑细胞容易抑制和影响记忆功能。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安排学生复习时,最好将所有课程交叉。根据上述情况,长而复杂的材料可以分成若干部分,单独分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待改进。调查显示,在阅读时,有近半数的中学生会进行其他活动,如听**、看电视、吃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写读书笔记***中学生仅占9%,而91%的中学生没有这个习惯;当阅读遇到困难时,有一半的中学生能够采取查资料、请教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仍有四成的中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不求甚解,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阅读完成后,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只是停留在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能学以致用,把阅读中看到的一些好的句子、词语用到作文中的中学生并不多。

****关于理想,自尊

对中学生所敬佩的133个理想人物进行排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周恩来(17.81%)、比尔盖茨(6.7%)、毛泽东(4.

9%)、鲁迅(4.25%)、邓小平(3.27%)。

在不同的中学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女生的自尊有消极影响,但对男生没有影响;母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对男生的自尊有消极影响,但对女生没有消极影响。

4岁以前,男孩和女孩都认同母亲,但4-6岁以后,男孩逐渐认同父亲,而女孩则继续认同母亲。

****关于心理健康

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细胞也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活动都会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兴奋。激发还必须伴随着细胞的物质消耗。如果消费过程占主导地位,大脑皮层变成抑制,就会出现疲劳。疲劳对大脑皮层细胞有保护作用,这是需要休息的信号。

中学生精力旺盛,往往兴奋占据优势。因此,中学生需要合理休息,补充所消耗的物质。如果负担过重,活动过量,脑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使损伤某种皮质细胞,结果就会入睡困难、失眠,早晨起不来,白天昏沉沉,学***不集中,缺乏学***,效率很低,逐步发展为神经衰。

但神经衰弱与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现代生理学提出“积极性休息”的观点。所谓

“积极性休息”,就是神经细胞的活动依次轮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的现象。生活有节奏性,不仅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充分地获得交替和更新,而且使生活“***”,在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动态刻板印象不仅可以减少大脑皮层活动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不易疲劳,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对某些活动的兴趣。

在中学,要使学生的生活有节奏,首先要有科学的作息制度,合理组织和安排他们一天的学习、劳动、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休息。这样才能保证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于创造性人格

在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中,世界上有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67)指出,创造性人格有八个特点:①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性;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⑦有幽默感和出色的文艺才能;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斯滕伯格(r.t. 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为人格特质,由七个因素组成:

① 容忍含糊;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的想法不断发展;④内在动机驱动的活动;⑤适度的冒险精神;⑥对认可的期待;⑦愿意再次争取认可。

参考吉尔福特和斯滕伯格的内容,根据自己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从我国实际出发,我认为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五个特点:①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强度、性质及其理智感;②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四个品质:意志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③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等需要的表现形态;④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合作、自信以及动力特征;⑤良好的习惯。

****关于逆反心理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客观的原因,调查表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遇事“婆婆嘴”,说话过头,违反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等特点的时候。因此,只要**在教育青少年时注意尊重他们,讲究方法,并提倡青少年也要自觉地孝敬长者、体谅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并加强修养、控制感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能够克服的。

****几点感受

一。读一本厚厚的心理杰作。你最好带着问题读,这样你就可以读了。

这本书虽然非常系统全面,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摆脱思想,逃离上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使我能在一周内读完它,我对睡眠问题和叛逆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时期,不仅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理想信念建设的关键时期。家有初二的娃的,特别要注意咯!至于如何塑造意志,锤炼品质,就在书中找吧!

3.当孩子出现某些状况时,不要想当然地去处理,最好是先把脉,尝试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破解,拒绝说教,走进孩子的心灵,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读《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宋太祖赵匡胤(1927年3月21日至1976年11月14日)出生于涿县。从五代到北宋初年,军事家和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对于这类书,我原本是拒绝的,我跟朋友讲,我拒绝是因为,我想读第一手的史料,不愿接触这类前人咀嚼而再吐出来的东西。我不想读了这类书,duang,自己好好像就成了专家,批评人家两个不对——”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朋友执意推荐,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翻阅了一遍。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当我读过之后,duang,深为前辈的学识所折服,特别是他们认真的态度,让我辈后生汗颜。

也为曾经的坐井观天而自愧,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一带着问题意识读历史

邓小南教授以“问题意识为研究方向”的要求开卷。对我辈小子来说正如醍醐灌顶,道理虽然浅显,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会做。

我以前看历史,只沉浸于其中的故事权谋,对事件、人物的品评,而忽略了更多的为什么,可谓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这对历史的研究来讲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历史的横向、纵向扩展研究,才有助于从历史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玄武门之变,我们不能仅看到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而应该问问为什么,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对唐中期的历史影响?作为李渊他如何才能避免儿子相残?

又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在为太祖的谋略所折服的同时,更应该问问其中的意义,他为什么会发生?对后代的影响?

这种种问题都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西方其实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旧制度与大革命》、《论法的精神》等著作,都是史学研究的典范,对问题的分析堪称经典。在今天,只有提出更多的问题,徜徉于浩瀚的史料之中,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辨别

邓小南教授提到的第二个观点:某些历史信息不过是”历史想象”的表述,与真实的历史是存在差异的,而我们所获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真实性是需要我们审慎的打个折扣。真实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复杂,但我们作为后人,研究历史又只能依靠这些史料。

所以在阅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必须保持清醒,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还原历史。

格局读书笔记(篇3)

人生好像一盘棋,下棋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最开始学会如何布局。我们的人生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取决于把握棋局。每一场棋局的赢家都是那些具有先给予后索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以及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

有格局,就要有长远的目光,能够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利益,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分清主次矛盾,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无处不在又不可避免,有的人面对压力时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压力下过的更有意义、有效率,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消极面对压力,后者将压力变为动力,对压力进行有效运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我控制,有条不紊。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不快乐时,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次改造,进而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乐观的态度是必要的,理想也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事实上,每个人都面临难关,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难关,都可以通过努力进行攻破,最终一定会成功,在绝境中乐观面对,终会成功。但是理想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能空想。

想要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乐观态度还需要区分紧急和重要的事,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设定好目标和先后顺序,不要让紧急的事影响到重要的事。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反映的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精神,也是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这样我们就能在工作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得心应手。

拥有什么样的格局,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要想把人生过大,首先就要有大格局。

格局读书笔记(篇4)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姓名学号学院:

伟教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课程,使我受益匪浅。我不得不承认以前的我是多么的肤浅,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多么的可笑,借此机会,讲述一下我自己关于这两章的学***:

在老师讲述自然辩证法之前,我在高中的时候对于自然辩证法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它是一门非常枯燥并且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学科,所以一直以来都采取轻视的态度,上课之前也没有用报多大的希望。听完老师讲的自然辩证法,老师有了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幽默的例子,对原本深奥难懂的哲学做出了精彩的诠释。曾经的我是一个沉溺与认识论的愤青,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实证进行认识,从未有过批判的理性精神存在,好比一个在平面上爬行的甲壳虫,认识世界非常有限。

老师关于辩证,唯物的思想,发人深思,使我脑洞大开,眼界更加宽阔。我认为它将在我今后的学习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对当今世界的多极政治结构更感兴趣。课堂上我了解到: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日本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欧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结盟运动获得重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在校的研究生,看到国际局势如此的混乱,我国处在机遇与危机并存的世界中,为了使中华民族崛起,傲立于世界之林,我必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格局读书笔记(篇5)

《格局》是台湾作家何权峰的著作,读完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一个人的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会宽广!格局代表了一个人的眼光和智慧,格局小的人,做事往往只会在意眼里的利益,格局大的人,看到的则是以后的发展。

在职场上,有些人看重的是当下的收入,有些人则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所以许多人虽然开始的时候都是处于同样的平台同样的起点,最后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格局决定了你在职场的未来,优秀的能力能给我们带来业绩,但格局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去关注别人,算计别人做了多少得到多少,与领导斗智斗勇偷奸耍滑,将宝贵的精力放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站在问题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你自然就会形成大的格局。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心也就有多宽!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会变的不可思议!

格局读书笔记(篇6)

读《格局》有感

读完本书感觉与前面几个月的“华为系列”差距特别大,有一种捅破窗户纸似的忽然开朗的感觉,是的,读完之后确实在心里默念了三遍“格局”,发人深思。

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及的无知和浅薄,原来有这么多的自然、社会规律限制、引导着人类的行为,就像“没有永动机”一样的规律,是我们以前未闻的(可能只有我自己是这样子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历史的进程。我想吴军先生肯定是在洞悉了这些规律之后才会发出“尽人事,听天命”的感慨吧,正如吴军先生所讲,这不是消极,恰恰反映了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敬畏。

全书九章,从不同角度来叙说格局,方式也以读者比较好理解、能产生共鸣的讲故事的形式,通过个人阅读的时候的感觉,应该是每一个阅读的人,无论年龄、职业、阅历都会有共鸣点,这真的十分难得。前面的阅读比较分散,后面的内容属于集中攻击(但有一种感觉,我不能停止阅读)。读完整本书,我觉得有些话说不出话来,我就简单地叙述一下。

开篇讲到“要提升自己的格局,第一步是先认识到超出个人能力之外的力量”。这个中国人的“天”、西方人的“上帝”直白的讲就是各个自然、社会规律,这些规律是人类根据各种现象总结出来的,尽管可能不是很完美,但依然超出了人类的能力之外,是人类无法撼动的。而人类作为一个能从自然现象中找到“上帝之手”的高等智慧生物绝对不是简单顺从规律的生物,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主动用规律完善自我,站在规律的肩膀上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生格局。

吴军先生同时还写到的“不自我”、“分享利益”,这是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同时还要正确定位自己和周围人的“长、短、善、恶”。

读《智者的见识》和《心智的成长》两章的感触也比较深。将这两章内容进行比对、交叉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得到人应该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交合适的朋友等方法提高自己看问题的高度,进而实现快乐、智慧和有勇气的精神自由人生的奋斗之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一个年轻人特别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学生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阅历,那么最好是刚上大学就能读到或者理解这些内容,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处于作者描述的混乱之中。阅读这些内容可能有助于我们跳出去。

《文明的碰撞》这一章写的有点波澜壮阔,对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历史发展的剖析真的是鞭辟入里。吴军先生作为一个学***机专业的理工男,能够从如此高度看待历史发展,确实让人汗颜,更难得的是,在讲历史的同时还能与现在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联系起来,对中西方的未来进行预判,言之凿凿。我想吴军先生说,他在讲一些历史和法律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看世界,这也是我们应该塑造的世界观,去完善这个格局。

最后一章《未来的法则》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尽管没人能够准确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未来仍然是一个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人的活动仍是社会活动的主题和中心,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变得只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天”不会变,“上帝”不会放弃他的原则,所以面对未来,我们只要能顺应“天意”,就不会被未来淘汰,我们看清规律、努力奋斗才能站在未来的高处,所以我们要相信“未来会比今天更好”。

其实呢,我感觉写的最好的章节是第三章《生活的节奏》。“要思考,就需要慢下来”、“不迷信速成”、“不做积极的废人”、“休息的意义”以及“一生要做的5件事”有点修心修身的佛家味道。作为今年出版的新书而言,本章中所说的内容几乎都与现在社会潮流相悖,但同时大家都会认可作者的观点,这不是引用的例子好,也不是作者的文采好,而是触动了大家的心底,引起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