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集合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集合。

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读后感可以将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顺利表述出来,有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请您仔细阅读本文!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1】

纸上生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600字:

文:林心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无边的荒凉,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反而利用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光、形、色、味,细细描绘,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读后感.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2】

挽一叶扁舟,静静地,在月光如洗的秦淮河上悠然的泛舟,偶尔听远处渺茫的歌声掠过水面,穿过氤氲的雾气幽幽地传来,鼻息间竟全是韵致十足的芬芳,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亦!当年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轻轻泛舟于那晚美丽而忧伤的秦淮河上,便给了她一份雅的意韵,使之打开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画屏,缓缓在我们面前展现她古典的美。

在月的清辉下,秦淮河上那些轻轻飘飞的歌声低回在我的心里,变成一只会鸣叫的蝉,悠悠地,凄厉、悲怆、揪心,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沉入我文化内质的深处。在那里浅浅地吟唱,提醒我我是华夏族的子孙,我的血液里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民族的悲秋伤春的情怀。于是,我还原了本我。秦淮河的月让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青青情愫,绕在记忆的指间,将成为我一生难以割舍的心情。

“桨声灯影”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温存、最忧伤的一组意想,它代表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的古典文化。

今天重读朱先生的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别样的文化认同感。我开始将古老的经典文化意想深深植入心间,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那样一个月色,那样一缕歌声是怎样地缠绕心间,那一阵阵浑厚而有力的划水声如何在静夜里哗啦哗啦开去……

真的美极!妙极!在那桨声灯影中,我轻轻地呼吸,生怕把这一群从画中走下来的吟歌吹箫的美丽女子惊醒……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3】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4】

周启明说:“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俞平伯就是因为同情歌妓才觉得听歌对于他们是一种侮辱,所以不点歌,我想听,点觉得听歌和狎妓没有区别,就是受道德力的约束才不点歌的。

但是歌声却总是缠绕着我,点歌的思绪总是和观赏的思绪争斗,在这种争斗里,我感到了浓厚的不足之感,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盘旋不安,起坐都安宁不了。朱自清在文中将自己的这个心里呀,刻画的透透的。

我却以为,在秦淮河上唱歌也是一种职业,在那个年代,社会分工还不是很细致,女孩子识字的也不是很普遍,她们的家人能够给她找个师傅教一教唱歌也算是对她进行了培训,能够在秦淮河的七板子上唱歌也算是学成功了。

我想就现在的情况大概就是那些练歌房里的服务员了,不知怎的,我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印象,我感觉这些女的就是不愿意出力干活,就是利用自己的年轻的肢体和皮肤以及声音来吸引那些光顾的客人,从中换取生活费用的,其实也不是仅仅是这样,这些女子还是生活所迫,多数是因为家庭困难,学没有上完就走向了社会挣钱养活自己,干活干不了的年龄就只有到这样的场合里包吃包住伺候人,经过一段时间才长大了,于是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开始接待客人了。

难怪作者有一种听歌和狎妓混为一谈,买歌与卖淫同出一辙的想法。所以正统的人士是不听这样的歌,不受这样的人的服务的。

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谈着这个问题,尽管他理解了这些女子的生活际遇,但还是不愿意为她们买单,尽管那歌声反反复复的吸引的自己,在自己的周边包围着自己,还是控制住了,没有点来听。

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自私了,把自己的名誉看得太重了呢,还是把歌妓当成了下流之女对待呢?是歌声太诱人了,把自己吸引的无暇观赏风景了呢,还是水上的人文环境熏陶了呢?

一个矛盾的作者出现在了这桨声灯影里。

试想我们出在这桨声灯影里该如何自处呢?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5】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雅丽、奇异,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的确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也许看着像一位身着绿绸衣服的姑娘。秦淮河的水是多变的,“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在灯光的照射下,水也灿灿地发光,水面犹如画龙点睛似的出现很多“梦的眼睛”,于是水真的活了,死寂的水获得了生命,游人的眼睛也获得了满足。在风声和涛声的交响中,一切世俗的声音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歌妓的那些浮艳的词曲被自然的力量过滤了一遍,只剩下自然的东西,传到耳朵也不觉得造作了。

水上无桥是不行的,秦淮河上的三座桥利涉桥、大中桥、复成桥,桥砖已呈深褐色,历史已经久远。在这样古味的桥下,荡漾的还是同样古味的水吗?

我想不是了,只有充满活力的水才能映出古味的桥啊!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荒凉,不免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但朱先生倒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已经被秦淮河的水吸引住了。

朱先生的写景散文如果少了对人文现象的描写,就会单调。不错,秦淮河的景色是美丽的,但那些在河上卖唱的歌妓又是让人同情的。作者对于歌妓的同情以及他的复杂感情,我们是看得出来的,而俞先生却以博大的爱去尊重她们,同情她们,不以一种不理性的方式去侮辱她们。欲望与人性的斗争,是人性赢了。于是真理占据了人心,人与人之间有了理解和尊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6】

谈起秦淮河,心头总涌起一丝想念,像人们亿及亲人般的想念,这时,就会拿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看一看,心头的想念才会由此消除。虽没去过秦淮河,但通过作者的妙笔,仿佛秦淮河我早已熟悉,而且是亲人般的熟悉,仿佛它就是我的亲人!作者眼中秦淮河的景色如影像般跃然纸上!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啊,真美,真好!赏心悦目的大船使人起诗意之感!也不枉秦淮河水的“一片好意”——同样美丽!透明般的颜色!两者衬上刚刚好!

“‘七板子’规模虽不大极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读罢,小船的样子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秦淮河的“七板子”真是与其他船只大显不同!因为呀,小船的样子,基本上就是破烂不堪。好吧,秦淮河是个景点,略有装扮也是人之常情,但“七板子”却格外漂亮,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它的舱前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坐在船上,领略着秦淮河的美景,还坐在七板子的舱前吹着微微凉风。啊!这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这就是作者愿意搭乘七板子的原因吧。

“于是飘飘然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美如仙境!无与伦比的美;无与伦比的文字!坐在船里,朦朦胧胧、模糊的看着其他船只里的“走马灯般的人物”。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里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他们经过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的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夏夜的微风可真是有着巨大的“魔力”呀!能把那些机械的歌声变成动人的旋律和悄悄的密语!这歌声牵惹着我,使我震撼!并陶醉其中!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外婆家——大冲的一条小溪。它虽不及秦淮河的美丽、秦淮河的优畅、秦淮河的动人、秦淮河的繁荣,但比秦淮河淡雅、清纯!如青花瓷的线条般流畅,悄悄流进我们的心田。

这条小溪,是山泉汇集而来的。清澈无比!她只有短短的十几米长,因为尽头有一座大山,挡住了她奔跑的脚步。

这不,快到春节了。白天人们洗菜、洗被单、洗衣服都到这条小溪来。原本安静无比的小溪突然热闹起来,如打破了花瓶,里面呈现出一段娇艳的花——小溪心中快乐的花。

寒假也来了,好几个几个小孩子结成团,来到小溪,一会儿爬小溪四周的山,一会儿又在小溪里玩水仗。这样想想,秦淮河的热闹怕不及小溪了!

夜晚,小溪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只有月亮与她作伴,不过她似乎很知足!与月亮“哗哗”地说故事。

到了第二天一早,初升的太阳照醒了小溪,波光粼粼的水面偶尔翻着零零星星的浪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秦淮河可真让人向往!作者以歌女的出现淡化了自然的审美情趣。笔尖触及了作者自身,把它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淋漓尽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记忆中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7】

本文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记的是一次十分平常的出游,从游玩开始循序渐进的描写自己游玩中的所见所闻,看结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真正的好文却不应是以结构之奇取胜的,作者用精准优美平实的语句把秦淮河的声色进行组织,在声与色的交织中,我看到的不是对一次游玩的描写,而是缓缓展开在我面前的画卷,阅读之中仿佛暗中有一只手在我面前描绘着,把秦淮河过去与现在的美清楚的展现在我眼前。文章充满了绘画的意境,带有诗意。简单的句子优雅而不庸俗。它虽然是散文,却给人一种诗的美感。

本文的另一个情感表达是作者遭遇艺妓后内心的挣扎和内疚。游玩之初作者对秦淮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景象怀着一份憧憬,但真当歌妓靠近时,他的内心受到了道德律的约束,之前的憧憬在歌妓到来之时进一步升为了盼望,而民众赋予的道德律告诉他,接近妓者算不上一种正当的行为;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道德律的约束压倒了他对听歌的盼望,对歌妓的拒绝却让作者觉得伤害到了他们,作者就在这样的挣扎中调转了船头。

归途中歌妓的清歌和寂寞之景却让作者感到懊悔,就这样,秦淮之游结束在了早归的懊悔和幻灭的情思之中。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8】

“秦淮”亦“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古城的秦淮河,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游客观光抒怀。秦淮河邂逅朱自清,在这位先生笔下流下了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看,那是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厚而不腻”是水的特点,给人厚重的历史之感。再细看水面上,那小巧的柔波尽是“恬静”“委婉”。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弯腰捧起一湾静谧,任由月色淋淋洒洒铺就一身。似秦淮河也多了一份柔情。这又“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是啊,被这样的秦淮河怀抱着的朱自清,想象着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也向往着灯光点点的画船,倒映在水面上的华美画面。在灯光照射下,水灿灿地发光,原来那就是“六朝金粉”的颜色,在这华丽色彩的渲染下,“那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水活了,那死寂的水活了!游人世俗的双眼亦被洗涤地干干净净。那水在混沌的世界里,竟注入了一丝清辉。华灯映水,画舫凌波,那是梦,亦是眼。

听,那是秦淮河的声。“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在浆声的碎影下,看来这位先生早已陶醉于“美梦”。可是“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愁梦本无形,可在朱自清笔下,有形,有声,有量,就连小船儿都载不动了。为什么呀?因为有了“愁”。

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不再熙熙攘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秦淮河畔,佳人颜,万种风情亦失色;而如今,六朝粉黛成尘土,秦淮亦不如故。“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但不惧,心有“情怀”,亦是“秦淮”。

桨声灯影秦淮河读后感【篇9】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声、光、色,更富有想象力。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平伯先生在8月22日完成了他的文章,写得很快。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让我们从两篇文章开始,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在汩汩作响,我们开始领略秦淮河的味道,那是在撼动玫瑰色的历史。

”“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很了不起。他善于描绘和想象,善于比喻和装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的。“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这些准确的描画、细腻的夜毕现与我们面前,何况还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

远天零半的白云在月光里“亮的现出异彩,象美丽的贝壳一般”,而临水妓楼帘缝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