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观后感范本

雪国列车观后感范本。

如何正确看待作品名和观后感之间的关系呢?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后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是一个具有总结性思考性的文字表达形式,阅读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作品并获得丰富的知识,谈到“雪国列车观后感”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一些有益信息!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1

2017.3.28《》观后感

当上完您的第一节课后,就感觉自己深深爱上了这门课,所以之后就一直坐在第一排,希望多学到技巧--怎么去鉴赏电影(有时候自几有些累,没集中精力去听,想对您说声对不起)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世界各国在2014年推出了cw-7制冷剂,将地球推入了极度寒冷的深渊。大多数人死于寒冷和恐慌。只有几千人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发展的火车,成为不安分的流浪汉。这列火车借助威尔福德(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开发的永动引擎,并且配备各种完备设施,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态系统,周而复始旋转在43.

8万公里的漫长旅途中。住在车厢尽头的人们受到压迫。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力,他们过去发动过多次骚乱,但毫无疑问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柯蒂斯(克里斯埃文斯)试图找到被囚禁的安全设计师南宫明秀(宋康昊),并用手打开第一节车厢的门,推翻威尔福德的统治。

新年伊始,一场血腥革命正在进行……

本片根据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

看完《雪国列车》后的后效应在心里一圈一圈荡开来,每次回波都会更强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政治意味强烈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能平息心绪。

如果说看了《我们》,《1984》、《美妙的新世界》之后的印象终究由于文字和写作背景的局限未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只是有所触动的话,那么看完影片后的冲击是巨大的,影片尽管贴上了科幻片的标签,但时间设置在2014年7月1日至2032年元旦,标签是科幻的,时间却是如此真实,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影片名一开始在我看来翻译的不够贴切,在香港上映的片名翻译为《末日列车》更好,可能是为了尊重漫画原著吧。片子整个形式包装和构架是好莱坞式的,但内核则是反好莱坞商业片的,是部政治意味很浓,严肃题材的影片,我惊异它在中国能够逃过审片上映。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发展轨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明知是宿命依然如此往复演变的发展轨迹,只不过影片在片尾处采用了有希望的方式,但仍然逃不脱那个死循环,只不过循环阶段前提了两个而已。

在灾难中创世出现阶级阶级分化阶级固化

毁灭另辟蹊径

对于刚看完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我来说是震撼的,随着列车末节车厢的无产者不断向车头前进的过程,看着阶层不平等之烈,完成了新领袖产生原因的呈现。其中最残酷是经过车厢学校的那一段,看着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整齐划一的高颂僵化的口号,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去看那七个逃离列车被冻死的反面教材雕塑,我看到了教育可怕的一面,怪不得《1984》里说“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掌握了未来”。教育同时也在固化个性思维中作用无限,车厢学校里的孩子们还情有可原,而身为反抗者、觉醒者的领袖柯蒂斯依然固化在统治者划定的思维框架里认为离开列车就会死亡,而不是睁开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才是最可怕之处,身处桎梏而不自觉,以至于几乎就坠入“被压迫者变成新的压迫者”的宿命。

还好,有个“明白人”,有个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明白人”——列车安保系统设计者南宫民秀,尽管他也不免沦为一颗受制于人的棋子,但他可以利用棋子的身份按自己的计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听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破统治者——维尔福特的机械式洗脑,引导最后的人类打破车厢走出桎梏,寻找新的希望,尽管代价惨重。

另外说说吉列姆,也许威权领袖和精神领袖是相伴相生的一对孪生兄弟,为着所谓人类生存大计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人类整体的平衡能持续向前迈进,无论二者是否通谋,实质后果是一样的,吉列姆不过是想把柯蒂斯培养成另一个维尔福特,以继承永不停息的列车,让它持续不断地“永动”下去,把柯蒂斯从“恶人”变成“义人”,再在新统治秩序里变成“恶人”,只有“明白人”用孩子唤醒柯蒂斯才又使之成为“真人”,实现了领袖最后的升华,而不再堕入死循环的宿命中去,选择了自由的死,摒弃了蛆虫般的苟活。

影片中的柯蒂斯领导革命是反抗体制的,南宫民秀对车厢的爆破师打破体制的,打破体制后原有体制列车再也无法复原,但代价巨大,幸存者走出车厢后生死难了,只是留有希望,这就是体制的本质,在此过程中肉体上的残酷与“体制”本质的残酷相比显得微弱了。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2

上帝第二次按照诺亚的指示重塑了人类,这次选择了威尔福德和柯蒂斯。威尔福德用他的大智慧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从而在火车上复制了一个社会。他非常明智,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和智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来平衡火车上的人口。他也非常聪明,他可以通过看似混乱和无法控制的暴力,为自己的小社会精心挑选**人。

这个社会在他的治下顺利的运行着。威尔福德说“这个列车不是每个部分都是自动的,很多位置都需要人力。”体现了人类与他们生存的世界是如何相互依存,形成整体的。

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万物的生长和季节的变化都是自动的,但也不乏人的修养——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有各种好的或坏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上帝设计人的原因。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创造人类和人类的秩序是为了服务世界的正常运转。

威尔福德也正是基于这个事实创造了他的火车。

但威尔福德毕竟不是神本人,他唯一的失算在于错误计算了爱的力量,柯蒂斯在明知何为理智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为爱毁灭!在这一刻,威尔福德的话再次得到了印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上帝的治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哪怕是睿智的威尔福德自己,他也只是在上帝给他赋予的位置上做了他该做的最后一件事——把真相告诉柯蒂斯、并且激怒柯蒂斯。

柯蒂斯革命,起初似乎是柯蒂斯个人勇敢和决心的产物,但后来真相是威尔福德智慧的大博弈。当所有人都认为威尔福德成功时,上帝终于出现了。柯蒂斯的感情破坏了威尔福德的智慧,因为他生来就是要当毁灭者的。威尔福德也算错了,因为这一刻只有一个人没有算错,那就是上帝自己,在他的意志下,看似毁灭的新生命才刚刚开始。

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经济事件、政治事件)都不是它们自己的外表,而是一盘棋的一部分,背后有一个操纵者。而如果你再深入的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个操纵者背后还坐着一个同样的人操纵他,那个坐在最后面的就是上帝本人了。

我认为这个结局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有两种力量,理性和爱,它们控制着一切。不要过分的相信其中的任何一项。

理性而残酷的列车为人类留下了最后的火种,而爱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命。

to the only wise god, be glory forever and ever. 全文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之上,因为我是**徒,无神论者有不同意见会很正常。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3

人类社会是被构建的文明,电影《雪国列车》正是对现实世界的重现。这个故事始于2014年,全世界79个国家为了扭转温室效应,将制冷剂cw-7扩散到大气中。这种人类对全球变暖的错误反应导致世界迅速进入冰河时代,气温骤降,世界被冰雪覆盖,地面上的生命大部分死亡。

幸存的居民登上了威尔福德公司制造的环球列车。这列由天才设计的列车由永动机牵引,按社会阶层从前到后安排车厢,每年巡回全球一次。饱受饥饿之苦、生活在恶劣环境的末节车厢的人们为了摆脱十七年来不平等的待遇,在他们的领袖柯蒂斯带领下,为了生存,节节突破车厢向车头进军,掀起了一场推翻车长威尔福德独裁的革命。

最终,革命者引爆列车,和独裁者同归于尽。然而,正是火车的毁灭,让世界的真相浮出水面,火车上幸存的孩子们有机会去外面得世界。《雪国列车》的剧本改编自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作品,为建立电影的思想深度和充实电影的内容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视觉效果和深度叙事两个维度上实现了融合与统一。

这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辨内涵的电影。影片中体现的宏大社会命题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分量。影片中丰富的隐喻表达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想象之门,让我们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个人、集体、社会甚至国家形象。

列车是本片的主要载体,其车厢结构和运行方式体现了多重隐喻意义。整个列车其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影片利用各种强烈的对比,把穷人和富人,有权者和无权者阶级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一开始展示给观众的便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对列车末节车厢民众的命令和呵斥以及民众无言的愤怒和抵抗。随着故事的继续,我们发现这辆车有一个严格的分类。火车的统治者住在第一节车厢,其次是上层阶级,他们过着醉酒的生活,最后一节车厢是底层的无产阶级。

穷人在汽车后面,富人在汽车前面,这是阶级对立的隐喻。富人拥有一切,享受奢华的生活,而穷人则挤在火车后面肮脏的黑暗空间里。中间是大量维持阶级绝对界限的警察。片中的梅森女部长一直在强调着“位置!

位置!; 车长威尔福德在片尾也重复着说道:“每个人从一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么,只要这趟列车存在,每个人就必定有其固定的车厢,有其所在的位置。火车就像一座巨大的金属监狱,束缚着人们的自由,要想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就必须彻底摆脱现有的束缚。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工具,在从事着完全异化的劳动”、人在这个社会制度下,是被异化的人、被制度化的人,“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雪地列车上的生活秩序也是一种重构的文化,恰当地体现了马尔库塞的观点。在重建的文化霸权下,列车上的乘客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被安排在不同的车厢里。

因此,在现存的制度,只要你存在着,你就已经是制度化的人,就是在为这个不平等的阶级社会的正常运转做着“贡献”。

在《雪国列车》中有一处场景非常令人难忘。在一节色彩缤纷的明亮车厢里,有笑容甜美的老师在给小孩子们上课,她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小孩观看,内容是阐述维尔福德创造这个列车是何等的伟大、我们现在能在这样美好幸福的环境里上课都是威尔福德带给我们的恩惠,并在视频播放之后义正言辞的指向窗外,讲述企图逃离列车而冻死的“七人之乱”,反复强调逃离列车的代价就是冻死。这节教育车厢作为一个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就是精神和思想控制。

这样一种手段就是阿尔都塞强调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影片中通过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询唤”孩子们享受现在的生活;感恩维尔福德带给我们的生活;不要妄图逃离列车,因为那将是死路一条。在这些思想的宣传下,意识形态很容易消除列车的不满因素,使孩子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孩子们不再对列车秩序构成威胁,绝对服从和崇拜威尔福德。

《雪国列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背后操控的文化与制度的嘲讽, 但同样也是导演对现实文化的屈服和让步。影片中作为暴动的领导者柯蒂斯一路杀到最后, 到头来也只是明白了一个事实——要:想这辆车上的人类继续生存, 必须屈服于这个制度。

虽然,最后车毁人亡, 只有两个人类庆幸的活了下来, 但是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重新步人历史的循环中。这部电影向观众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但没有解决革命的命运,只留下两个孩子。如果观众用电影的革命逻辑来审视我们生活的社会,首先是复杂问题的极端简化,这也会导致解决方案的简化。

如果观众认同这种简单的矛盾处理方式,就会给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灾难。当然,对人而言,自由的活着比不自由的活着好。但对于自身的被压迫,并不只是有暴力革命甚至同归于尽一条路可以走。

人类的历史反复验证: 缺少政治智慧的暴力革命会陷入革命的宿命轮回。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不应该总是一个听革命童话的孩子。

当下最迫切的是破除革命童话,发展斗争技巧。遗憾的是,包括《雪国列车》在内的末日题材作品往往侧重末日生存的残酷,既不注重对末日境况下人性的挖掘,也不注重末日秩序的再造。在精彩的动作和炫目的特效的掩护下,童话思维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用审美愉悦取代了理性思维。

因此,在这点上,导演对未来人类的发展是悲观的,颇有一番“历史终结论”的悲悯情怀。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4

“真是一部神奇的影片。对,就是神奇的影片,它会颠覆你现有所有的观影世界观。这种颠覆不是场面和拍摄手法的颠覆,而是拍摄理念和思想的颠覆。”这是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写的一条小微博。随后,我又补充说:“社会、科幻、宗教、人类、自由、救赎以及希望,还有永恒,《雪国列车》真是一部神级电影。”

这是一种现场产生的最直观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类似于《魔戒》、《霍比特人》那种大气的欧美特效风,而是一种带着明显奉俊昊式韩国风格的拍摄理念和思想。当然,这部片子的特效也还可以,被严寒的白雪所覆盖的地球,一辆在白雪苍茫的白雪中不停绕地球行驶的列车,都给人太深刻、也太魔幻的印象。这种魔幻,让人会产生一种颠倒时空的错乱,在现实发生于未来的幻想之间,人们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不知道该悲观,还是该残留最后的一点希望?我最近看一本爽文小说,里面有句话,叫做“大梦几千秋,今夕是何年”,这种感觉在《雪国列车》里隐隐约约的也有。但是《雪国列车》的特效不是在于纯粹的表象视觉,它的精粹在于想法。你比如说列车中海底世界和各种比如说幼儿园、舞蹈厅、小植物园这些场景,其实都很常见,也不是什么特效,但是放到整部影片当中,放到导演的构思之下,却给人一种比特效还特效的感觉。这是奉俊昊的功力。

我上边提到了诺亚方舟。事实上,这部片子的宗教意味很强烈。

在这趟列车上,就是一个充满了严格等级制度的社会。前舱居民,是上流社会;末舱居民,是类似于奴隶的底层社会。当最后男主柯蒂斯为了生存,带领末舱居民一节一节车厢推进和占领,终于到达车头位置列车引擎所在地,与这趟列车的威尔福德对话,那场景其实很像是在布道。威尔福德在布他的道,他是列车的制造者,他俯瞰甚至是按照自然法则操作列车众生,列车是他的世界,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对威尔福德而言,他划分了这个世界人类的等级,他制造了自然,为了能够让这趟列车永久运行下去,他甚至还操纵暴动,让列车里的人类自相残杀,以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作为起义领袖的柯蒂斯最后差点被威尔福德的“布道”所感化,以接替已经自感要老去的威尔福德的位置。就在他逐渐要迷失自己的时候,是威尔福德把末舱居民的两个小孩子当做机器零件塞进引擎的残酷行为,让他猛醒,让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威尔福德不是上帝,而是恶魔。而柯蒂斯最后舍弃自己的胳膊去拯救引擎里的小孩子的行为,又充满了救赎的味道。因为从前的柯蒂斯为了活下去,还吃过人,“知道婴儿的味道最好”,当很多人受末舱圣者吉利姆的感召,放下屠刀、放弃人吃人的行为,自己去砍自己的`胳膊大腿充饥的时候,柯蒂斯却并没有勇气这么做。此刻,他为了救那个孩子,宁肯舍掉自己的胳膊,这是他的自我救赎和心灵赎罪。

永远不停的列车,以一种全部人类灭亡的形式停了下来。活下来的只有韩国童星出道的高雅星饰演的那个女孩子,还有一个小男孩。当他们裹着厚厚的衣服,走出列车,在积雪的大地上留下人类大灭亡之后的第一个脚印,那场景,不由自主地让人联想到诺亚方舟事件水退之后,人类的重生和再次繁衍。

科幻是个外衣,反抗是个主事件,宗教是种意境,而人类的自由、希望和永恒却是这部片子的灵魂所在。

这部片子的拍摄制作方就有韩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而参与的演员更是集合了亚洲和欧洲、美洲以及非洲好几个大洲的不同肤色。等级仍存在,却不再以肤色划分,文明和野蛮共存,当末舱居民为了活下去一节一节车厢地向前推进,那场景,其实很像遥远时期的人类。里边有个亚洲演员表现很出色,就是宋康昊饰演的南宫民秀,平常看他脸大大的,却不想一身犀利哥的造型做下来,表现还是相当抢眼。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5

观《雪国列车》有感

这部电影描述了生活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人们在英雄柯蒂斯的领导下推翻威尔福德的残酷统治,到达火车前部,最后摧毁整列火车的过程。该片通过对末节车厢人生活的不堪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塑造了不同对待命运的人物,其中包括对过去无法忘记,凭着信念一直走下去的英雄柯蒂斯。该片通过部分末节车厢人的自私和欲望(个人利益)违背对末节车厢人民的承诺的种种行迹,烘托出柯蒂斯勇敢,不被利益诱惑,睿智的伟大形象,整部影片宣扬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理念,同时也暗示为自由平等和谐不惜奋斗的革命意识。

影片开篇主要着重在末节车厢人们生活的恶劣环境,此时的威尔福斯士兵高高在上地看着这群可怜的人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手中的软糕,一脸的鄙视和嘲笑。而柯蒂斯和伙伴们正积极地谋划一场浩大的反抗运动。

通过细心的观察,柯蒂斯发现把守的士兵的手枪并无子弹,已在上次镇压叛乱时用尽,柯蒂斯于是带领群众反抗,他们迅速占领了末节车厢,制服了士兵,并用毒品唤醒了沉睡的计算机程序天才南和他的女儿尤娜,柯蒂斯用毒品利诱南,在南的帮助下,柯蒂斯及其群众突破了一间间车门,在每次打开门时,尤娜都能测知门后的事情。但世事难料,当尤娜大叫不要打开接下来这扇门时,南刚好接通线路,门被打开了,一次血腥的战斗展开了,在这次战斗中,柯蒂斯失去了他的好朋友,柯蒂斯犹豫过,那时他如果救下朋友,就会葬送整个末节车厢人的未来,于是他忍着痛苦毅然地上前制住乖张复杂的列车上终极boss的女助理,并在女助理的带领下一步步接近火车的最前头。在这过程中,柯蒂斯也看见了一个个不同于末节人们的贵族们,他们过着奢侈,糜烂生活,他们的生活跟末节车厢的环境相比,就好像天堂一般富丽堂皇。

在经过一个教室时,柯蒂斯和朋友们遭到了一次冲击枪的屠杀,天真无邪的孩子盲目崇拜威尔福德,柯蒂斯心里不知道是难过还是觉得可笑,但唯一坚信的是他要继续走到火车的前头,在经过一番争斗后,参加反抗的人只剩下了柯蒂斯,南和南的女儿尤娜,在到达最后一扇门w门时,南停下来,南不再打开最后一扇门,而柯蒂斯则以为南因为没有了毒品不愿再帮忙,柯蒂斯讲诉了一个他被抓进列车王国的沉痛往事,在被抓进来的头一个月,威尔福德以及统治的人不为末节车厢的人提供食物,他们没有食物,便开始了相互屠杀,一个男子带领着一群人追逐一个妇女和孩童,男子杀死了妇女,此时一位年长者走了过来,他说:“把刀给我”,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亲自杀死孩子,而年长者用手截下了自己的胳膊,对面前这些饿得面无全非的人们说:“先吃我吧,放过孩子”,男子沉痛跪下,他们吃了女人。

柯蒂斯痛苦地对着南说:“杀死女人的人就是我,你知道吗?我真的没有办法了,到后来他们开始提供蛋白质食物,而我现在才知道那是用蝗虫打制而成,而我们也好久没有闻过牛排的味道了”。

南说:“你知道我这几年收集毒品都是为了什么?毒品易燃遇高温易爆。

”当他要用毒品点燃引线时,w门打开了,一女人手持手枪,灭掉了引线,夺走了毒品包,她邀请柯蒂斯进入w门。

柯蒂斯看到了威尔福德,一个在五岁时就决定建立一个功能正常、功能失调和永久的火车王国的引擎。他在威尔福德那得知他永久不愿去相信的事实,那位救下孩童的年长者吉列姆一直是他的敬仰,在他心里年长者应是整个末节车厢的领头人,因为他是如此神圣,而就是这样的人与威尔福德勾结,做着背叛末节车厢的事,威尔福德说:“他和我一样,我们都用一只手拥抱着美丽的女人。

”柯蒂斯震惊地看着威尔福德,而在听到自己的好友也背叛自己,柯蒂斯开始动摇,威尔福德又以接班人的诱惑来引诱柯蒂斯,柯蒂斯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当尤娜意外闯进,她翻开地板,柯蒂斯才发现被放进地板里为永久引擎工作的孩子们,而威尔福德的解释是“还好末节车厢能生产处源源不断的孩子”。最后柯蒂斯和南炸毁了火车。火车被毁后,只剩下南的女儿尤娜和一个黑人孩子。他们走出火车故障,看到了雪山。

在影片的最后,他们看见了一只北极熊,这只熊代表着生命的希望,或许他们会死在雪地里,但我们却看到的是希望,这是一部带有积极色彩的影片,为自由平等和谐的追求不断地鼓舞着我们,朝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进,不被周围的诱惑蒙蔽双眼,面对层层阻碍,要勇于拼搏,勇于斗争。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刀口上。我们应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正确的目标而奋斗。即使我们想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流血流泪,我们也应该坚持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柯蒂斯的动摇让观众很反感,认为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柯蒂斯的确动摇了,但他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在末节车厢生活了那么久,柯蒂斯能靠着信念走到最后不容易,他长时间没有吃过牛排,没有洗过澡,没有换过舒适的衣服,可是他能在面对舒适的生活时没有冲昏头脑,而在w门内,威尔福德将他一直以来的信仰摧毁,然后宣扬永久引擎的强大,柯蒂斯震惊这样的力量,他没有想到过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他并不相信的可能,而在他得知那股力量只是用可怜的末节车厢的孩童在维持,柯蒂斯毫不犹豫地拒绝这样不人性的做法,他最后的选择是为自由平等而做,他知道一个正确的目标,一个为人民而战的理想是值得用生命去守护地,他没有背叛他的信仰。

雪国列车观后感 篇6

2017.3.28《雪国列车》观后感

看完《雪国列车》后的后效应在心里一圈一圈荡开来,每次回波都会更强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政治意味强烈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能平息心绪。

如果说看了《我们》,《1984》、《美妙的新世界》之后的印象终究由于文字和写作背景的局限未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只是有所触动的话,那么看完影片后的冲击是巨大的,影片尽管贴上了科幻片的标签,但时间设置在2014年7月1日至2032年元旦,标签是科幻的,时间却是如此真实,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影片名一开始在我看来翻译的不够贴切,在香港上映的片名翻译为《末日列车》更好,可能是为了尊重漫画原著吧。片子整个形式包装和构架是好莱坞式的,但内核则是反好莱坞商业片的,是部政治意味很浓,严肃题材的影片,我惊异它在中国能够逃过审片上映。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发展轨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明知是宿命依然如此往复演变的发展轨迹,只不过影片在片尾处采用了有希望的方式,但仍然逃不脱那个死循环,只不过循环阶段前提了两个而已。

在灾难中创世出现阶级阶级分化阶级固化

毁灭另辟蹊径

对于刚看完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我来说是震撼的,随着列车末节车厢的无产者不断向车头前进的过程,看着阶层不平等之烈,完成了新领袖产生原因的呈现。其中最残酷是经过车厢学校的那一段,看着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整齐划一的高颂僵化的口号,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去看那七个逃离列车被冻死的反面教材雕塑,我看到了教育可怕的一面,怪不得《1984》里说“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掌握了未来”。教育同时也在固化个性思维中作用无限,车厢学校里的孩子们还情有可原,而身为反抗者、觉醒者的领袖柯蒂斯依然固化在统治者划定的思维框架里认为离开列车就会死亡,而不是睁开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才是最可怕之处,身处桎梏而不自觉,以至于几乎就坠入“被压迫者变成新的压迫者”的宿命。

还好,有个“明白人”,有个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明白人”——列车安保系统设计者南宫民秀,尽管他也不免沦为一颗受制于人的棋子,但他可以利用棋子的身份按自己的计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听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破统治者——维尔福特的机械式洗脑,引导最后的人类打破车厢走出桎梏,寻找新的希望,尽管代价惨重。

另外说说吉列姆,也许威权领袖和精神领袖是相伴相生的一对孪生兄弟,为着所谓人类生存大计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人类整体的平衡能持续向前迈进,无论二者是否通谋,实质后果是一样的,吉列姆不过是想把柯蒂斯培养成另一个维尔福特,以继承永不停息的列车,让它持续不断地“永动”下去,把柯蒂斯从“恶人”变成“义人”,再在新统治秩序里变成“恶人”,只有“明白人”用孩子唤醒柯蒂斯才又使之成为“真人”,实现了领袖最后的升华,而不再堕入死循环的宿命中去,选择了自由的死,摒弃了蛆虫般的苟活。

影片中的柯蒂斯领导革命是反抗体制的,南宫民秀对车厢的爆破师打破体制的,打破体制后原有体制列车再也无法复原,但代价巨大,幸存者走出车厢后生死难了,只是留有希望,这就是体制的本质,在此过程中肉体上的残酷与“体制”本质的残酷相比显得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