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经典七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经典七篇。

为了及时记录我们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影之后,我对影片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精准度,一篇观后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影片的主题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和背景设定,让读者了解影片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观影感受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观影时的感受和情感变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与影片之间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3. 影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影片的制作手法、镜头运用、音乐和配乐等方面的表现,对影片的艺术特点进行评价和解读。

4. 影片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探讨影片所探讨的主题和思想,解读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观。

5. 个人评价和推荐: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和思考,给出对影片的个人评价和建议,可以鼓励读者观看这部影片,或是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影片的不足之处。

经过周密的筛选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选了“中国通史观后感”,想获取更多资讯欢迎浏览我们的网站!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

作为一个国人,首先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明,了解历史能够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了解国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次历史事件都是一次大的变革,都会从中吸取相应的教训和获得相应的经验。从个人方面也是受益匪浅的。所以我开始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我会把重大事件一一记录下来,通过不同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我的知识库。

黄帝、炎帝、蚩尤

炎帝蚩尤

在中国黄帝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有了打斗、掠夺、并吞的思想,这可能是人类的本性。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主要有三个大的族群,即:黄帝、炎帝和蚩尤(尤黎族)。

首先炎帝打蚩尤,以失败而告终。后炎帝又联合黄帝最终打败蚩尤,蚩尤被杀,号称“涿鹿之战”。然而,蚩尤灭亡后,黄帝和炎帝又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最终以黄帝战胜而告终,号称“阪泉之战”。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3)

分类: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高一读后感 > 《中国通史》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时创作时间:2018-08-31 23:51:59

谈到中国历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此,有一本书在其开头就给出了答案,它引用了《汉书律历志》、《史记五帝本纪》来向读者详细地说明这一由来,它就是《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确实是一本难读的书,毕竟它的作者阵容也是三位历史学家。

例如,书中谈到了孝文帝的改革,介绍了历史背景与个人事件交织的逻辑。讲了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到最后的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投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当年之景,极大勾起人的求知欲。其上部书,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下部书则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这本书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学和学术领域的发展不同类别。

《中国通史》在秉承史书严谨的基础上也带有几分趣味。首先,这本书到处到处都是新知,看了这本书你才知道,陪伴了我们大半个童年的还珠格格竟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并且司马懿不是一个法师,李白也不擅长打野,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只是一个笑话。其次,这本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社会分析极有自己的观点,可谓“成一家之言”。

书中提出的几个观点推翻了教科书带给我们的东西。以汉武帝为例,教科书中的他是无比光辉。

而笔者在书中的观点大致是:汉武帝没有大谋略。汉武帝只是不喜欢多作为而已,不像那个始皇帝,横征暴敛,做的很多,给人民的负担加的很重。

事实上,在私有财产制下,每个人都必须谋生。只要你不打扰他,他自然会**发财。而在接下来一章里,他又说:“武帝生平溺于女色,他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感情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

”读到此,汉武帝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否被颠覆了呢?再者,读《中国通史》着实需要强大的历史功底,书中引用了大量史书原文,繁多的古代地名,制度,不了解历史背景看起来只能是一脸大写的迷茫。比如在十一章《实业》中,讲到农业的时候,一段话里面就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管子》《齐民要术》《周官》《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这七本书的内容!

为了读这本书,我在百度里徘徊,然后徘徊,还是很多困惑。

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书中介绍了很多经验教训。

在财产一章中,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描述,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主流思想。西汉末年,王莽结合儒法思想进行改革,但彻底失败。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者总是想剥削人民,所以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的结论。读过《中国通史》后,再纵身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平静的溪流,而是新的波涛汹涌的壮阔。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4)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推崇吕思勉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氏之书“博通周赡但不够深密”。这些特点在《吕著中国通史》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这里,我就《吕著中国通史》一书的优点做一个简要的探讨。首先,吕先生在写本书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在上册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与一般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婚姻、族制、财产、赋税、实业、衣食、货币、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过往的帝王将相史研究一样,把视野集中在上层,尤其是上层的政治领域,这点在同时代的史学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书中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而不为其所限,较为全面的研究社会各个层面、诸多领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关于阶级的论述中,既看见了阶级剥削的残酷,上下层之间的不可变动性,又看到了盲动的阶级斗争的危险性,对社会的分析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谓“成一家之言”。

其次,吕先生在本书中有很鲜明的进化史观立场,弥补了传统史学对于社会变革的不足认识。梁启超说“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吕先生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因而“研究社会进化现象的一部分,就换做历史学”,“现在研究史学,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吕著中国通史》“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先生以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社会现实为关怀,言论多有创造性。在论及婚姻家庭制度时,纵观历史全貌,语言家庭制度必将改革,男女终将平等:论及政体时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国无代议政体的历史条件,急转而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等等,都是本土性与时代性相冲撞而产生的火花。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5)

(注: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学校: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通过同学的推荐我读了罗尔纲先生的四卷本《新编中国通史》,我看了一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节。本书对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洪秀全做了详细的介绍。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洪秀全是一个“救国救民者”吗?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首倡者和“精神领袖”,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要谈洪秀全。以往不少论者在拔高太平天国性质和历史作用的同时,很自然地将洪秀全定性为农民革命领袖,更有甚者,把洪秀全颂扬为一个“救国救民者”。洪氏所走的果真是“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吗?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洪秀全叛变的根本原因入手。当然,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反对封建剥削有关。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太平军。但是,农民因不能被剥削而加入太平天国,洪秀全又因特殊原因发动叛乱,这是不一样的。

在晚清颓败的社会里,阶级矛盾固然尖锐,但是除了根本性的带有全局性的阶级矛盾外,其他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同样不可小视,诸如宗教的、宗族的、文化心理的、个人期望值与社会满足之间的落差等等。如果我们只关注阶级矛盾,把它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的研究就必然是片面的、简单的,就不能准确深刻地反映历史的真相。

对洪秀全来说,1827年至1843年连续四次科举是他反叛的真正原因。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渴望成名的农村小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社会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人们无法通过常规的方式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生活体验。

大多数人总是以转换目标或降低要求来排解郁闷、消解失意。而另一类人,则有可能选取极端的非常规的手段来满足个人的愿望。愿望愈持久强烈、心理落差愈大,其走极端的可能性就越大。

悲观绝望的洪秀全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铤而走险,走上造反之路的。认为“他醒悟到清朝科举制度的腐败,激起了对现实的不满,开始把个人的坎坷遭遇同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人民群众的苦难联系起来,促使他决心同科举功名决裂,而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注:陈振江:

《新编中国通史》第3册,第5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实际上,洪秀全因屡试不第而对科举制度怀有仇恨以及由此产生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把他个人的这种仇恨心理与消除社会制度的腐败、解除人民群众的苦难联系起来,并说成是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似有拔高、牵强之处。与其说洪秀全的反叛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倒不如说是为了个人私利,更真实、更现实。早在1848年,洪秀全就在其《太平天日》中自称“真命天子”,反来又写下“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的诗句,表明洪秀全在酝酿造反之初即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他的个人理想就是要做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的人间君主。

因而金田起义不久,洪秀全便急切地在东乡登上“天王”宝座。建都天京后,更是大肆挥霍民力与资财,建造极其豪奢宏大的天王府。洪秀全深居宫闱,穷奢极欲,不问政事。

他利用人民对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作为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他的私欲也随着反叛进程的发展而迅速膨胀。起初,他不过是一个想改变人生境遇的农村小知识者,到了后来,他则完全蜕化为追求极端**统治和腐朽没落生活的皇权主义者。学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

认为农民战争领袖不可避免地带有“帝王思想”,洪秀全也难以例外。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种“帝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造反领袖的实践,影响着农民战争的命运,那么,这种“帝王思想”还能被美化为救国救民吗!

与其说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在指导着太平天国运动,毋宁说他的“帝王思想”决定着农民斗争的命运。刘邦、朱元璋起义成功,自然成为封建帝王。洪秀全的皇帝梦并没有持续很久,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做农民革命的领袖。

第二,太平天国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的性质是什么?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就颁行了“圣库”制度。它规定禁止个人私有财产,一切财富“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实行供给制。“圣库”制度是一种不同等级的供给制。

普通民众从“圣库”得到的仅能维持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最低标准的生活。洪秀全、杨秀清等诸王却在“圣库”制度的掩盖下极尽享乐之事,其奢靡之风绝不亚于封建王侯。《**田亩制度》作为一个纲领,它提出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改革方案。

根据这一纲领,许多学者将太平天国政权定义为反封建的革命政权,其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等分配土地,实现人人平等

平均,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应该看到,《**田亩制度》始终是一个流于空想的观念型的东西。这个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在理论上只能是一种空想、幻想,在实践上也未真正推行过。

作为一个纲领,其平分土地的精神确实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但民众们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利益。相反,天国的领导者们所倡导和建立的是一个满足他们个人或小集团穷奢极欲的**腐朽的小天堂,而绝非那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间大天堂。太平天国真正实施的政策依然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而农民则依原有的租佃关系“照旧交粮纳税”。

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农民拒租、太平军镇压农民拒租的事件时有发生。太平天国的社会文化政策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和愚昧。太平天国期间,百姓怨声载道的事时有发生,而且对读书人的摧残比较大。

因此,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仅可以从其单方面的正面影响来看,而且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了解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推广一点说,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性,正确认识农民战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动机与效果,是当代历史学中一个必须正视的大问题。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6)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四**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

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下中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和繁荣,但这会使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来的节目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统治技术,但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

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战时的政策体系不适合和平时期。

此外,汉代王莽时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作者提出的。他说,在王莽之前,人们对**和国家都很乐观。他认为,如果社会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会改革政策来解决。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好了,关于这本书,想说的就这么多。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7)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高度浓缩的“中国通史纲要”,能用234个字勾勒出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轮廓,实在是难能可贵,孩童时期如果能够背诵下来,会受用终生。

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宋元明清时代属于近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是中古时期,夏商周秦汉时代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代是太古时期,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 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属于神话传说阶段,没有文字可以考证。

现代科学认为,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 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 万年的历史了。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学可以不可以?这是我们这一讲,首先 要解决的认识论上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离开因果而自存,因此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由因推果,以昭示未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述往 事,思来者”;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到历代兴衰、更替的道 理;明白是非善恶因果的道理。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今天又为明天奠基。不了解昨天,就不知道今天是如何演进过来的,明天发展的方向也就无从把握。仅凭阶段性 的观察,不进行历史的通观分析,就很难认识事物的真相,就有可能人云亦云,上当受骗。

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看看 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就明白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课本,到今天还是“试用教材”。历史无非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怎么可以随心所欲的篡改呢?而且中国历史 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还以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已经不少了,可见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根本就没 有信心。

其次,在中国文化里面,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文,就有可能歪曲文义,张冠李戴。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就无法评价 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至今有一万两千年,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黄帝时代,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 是人文初祖,我们说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皇帝开始算起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由河南汲县战国魏墓发现的《竹书纪年》推算,夏 至今已有4100多年了。

从周公整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开始,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 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

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黄帝至 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有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 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历史本来就是做人和做事的经验纪录,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不是要当历史学家,而是要立足于“疏通知远”的原则,以历史的经验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

gz85.COm小编推荐

中国通史观后感模板


相信您看完影片以后,一定有许多想法。记录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为此撰写一份观后感是非常关键的,写好观后感应该将影片情节和自己的观点成功结合起来,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将为您解答疑惑,请注意这篇文章仅作参考阅读!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通史》《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年月,是**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在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的需要,也是为了从中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

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对我们的行动又作了怎样的启示呢?重点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在财产一章中,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描述,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改革思想的主流。

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

法家认为,桑弘羊曾由汉武帝时行,但只收到了集资的结果,未能取得社会改革的结果。

西汉末年,王莽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彻底失败,这是先秦以来社会改革家的公共失败页。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阶级总是剥削被统治者牟利,所以他们不可能完成对人民有利的社会改革。

笔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历代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都主张贫富平等,这也是近代社会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原因之一。

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

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

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

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

公元前,屋大维实际上成为一个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

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王朝逐渐落入王氏亲属之手。公元年,刘秀成为皇帝。

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

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后,东汉统一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

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

此后,虽然它们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持续了不同时期,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它不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可以延伸到各各领域的知识点。

我会坚持读下去的!第二篇:中国通史读后感字《》翻开《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一个人如果能在历史的感悟中,一定是获得了真正知史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丰富的智慧库。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交替,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在中国的成败,已经改变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兴起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和荣耀;当然,有过几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进步,荣耀使我们自信,羞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没有人不说他是暴君,但谁能否认他不是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建造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是他建造了兵马俑,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他建造了伟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情,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都是苦难的结果。他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在我们21世纪的人民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虽然远古时代早已逝去,但他们创造的奇迹依然存在,他们的事迹也记录在人们的心中。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因近段时间感觉时间过的太不充实,在虚度光阴,而通过看书感觉很有意义,但是我的性格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而我又非常想学习很多东西,无论做什么或者是听别人说话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尤其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没印象,而对于一些感兴趣的又记不住具体的内容,当我去描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描述清楚,不知是我表达能力所致,还是对事情本身不够了解,缺乏思考。总之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的自信越来越弱,总是被否定,被批评,为什么我总是做错事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这个团队里最没有地位的,成绩最差的,能力最差的,不,我不相信,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我的弱点恰恰是这些优势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导致这种不利状况。所以我更要强大自己,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被批评才能使我们更加强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去忍受一些东西,既然别人批评你,那肯定是有批评之处,我要做的是不要让同样的批评再次出现。

中国通史包括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昨天晚上主要看的西汉部分,确实刘邦虽然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刘邦比较谦虚,能笼络贤臣,通过吸取商朝灭亡和秦兴旺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和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古代开始,大到建国立业,小到经商做生意,都知道借鉴前人好的经验和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这个一直沿袭到现在仍在使用,所以有些东西当我们看到正确的一面时,它就真的能够帮助你成功。

从历史来看,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帝王,必须懂政治,会用政治手腕,而不止是你多么会带兵打仗,韩信、项羽就是很好的例子。提到刘邦不得不说他的老婆吕后,其实吕后也算是女皇帝了,他在刘邦去世后,想方设法得到控制政权,手段狠毒,但是也给老百姓带来不少好处,延续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外通过和亲保持和匈奴的和平,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秦始皇虽然是暴君,但是他的很多东西还是沿袭了下来的,当时能够统一六国,说明他也是有很强的军事才能的,但是统一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听从李斯(崇尚老子的法家),没有真正的将法家运用,只是片面的学习,提出了一系列焚书坑儒,君主立宪制、统一货币等政策,制定很多限制的制度,来迂腐人们的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害怕有人反他。其实统一人的思想这点没有错,但是他的方式错了,因为只有思想一致了,做起事来会很容易达到共识,少了一些争执,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开早会,举行公司活动,举行统一培训,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彼此更加熟悉对方,有统一的认识,就会朝着公司的目标方向向前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耗费相当大的人力修筑长城,真是那句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其实他也挺累的,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肯定不希望别人抢走,谁都不甘心,但是思路误导,如果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一片和谐,谁会反对他呢,爱护老百姓而不是压制老百姓,那老百姓会拥护他,反动的人也不会活跃起来,因为没有人支持。

所以,当人们被权利和欲望所迷惑时,他们的头脑就不清醒,失去了判断力。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当了国君,要什么有什么了,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命,官再大再有能耐最终都要死,而且还没有任何预兆,于是就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长生不老之药在纣王的时候就有提到,至今仍然没有,所以无论你现在怎样的活着最终都要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无论我们是怎样的活着都要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不管走在**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传递正能量的好心人,还有那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的朋友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有阳光和充满爱。最后还留下了著名秦始皇秦兵马俑,说明了他也想到了会死,而且为自己死后做了很好的准备,追求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一种追求,这个建筑说明了秦始皇计划着虽然不能一直活下去,但是在另一国家要继续自己这种国君的地位和生活,等于说这一切也是为了延续不死所享受的东西,但是在另一个国家他真的可以享受这些吗?

从这些历史事件也可以看出是秦始皇的自私害了他,他的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无论什么时候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了周围的人,我们只有先去和别人分享了才会有可能得到别人和我们分享的东西,达到共享,这样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为什么大海大呢,因为它能接纳百川。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文/范念龙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那天,我去了人祖庙。国庆期间,我参观了太昊陵,跟随伏羲的足迹从天水来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

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后,天水大地湾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渑池仰韶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遗址等一系列大型遗址在历史界引起轰动。这是我们祖先走过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清楚地知道我们来自**。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有两条。

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一判断可以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如果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仍然能够引领发展,引领中国历史。

“民族是**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自强,在祖先的足迹中克服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发展和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后裔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没有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多想想过去和现在,多想想国家,和平相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史学书籍,现在想想,像我这种只从教科书上了解过历史的人,实在不应该这么草率地选择这本书,我脑中对于历史过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能沿着作者的思路走,无法加以联想和思考;同时,由于没有其他史书的积累,我无法比较它们,也无法更好地发掘这本书的优点。

由于学识有限,略读这本书,我得到的不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或看法,而是对吕思敏先生更多的敬佩。一是他对历史的探索精神:他阅遍各类史书,加以汇总和梳理,经过推测与思考,诉诸笔端,得到此部经典之作;二是他的哲学思维:

他对史学的认识与众不同,而对于各个历史事件,他总能巧妙地将它们串在一起。

中国历史如此久远,没有一本书可以将其涵括,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只是前人所记录下来的,或是通过考察推测出来的部分,与真实的历史是否一致,无人可知。但也许不可知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她让几代人学习、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当我有一个历史的基础,再次阅读这本书,我将有新的发现。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在第一章“婚姻”中,我了解到古代社会不是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也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

人们在谈论古代婚姻时,总是抱怨妇女的不公。他们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

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

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后来,选举制度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宗族观念得到加强。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

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宗族、部落到夏代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古代,君主制有着浓厚的色彩。君主的前身是族长,所以继承法就氏族长的继承法。在母系社会里,哥哥、弟弟和父亲死了,儿子成功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说。

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古代中国的君主**也好,**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直到清朝建立各省和军事办事处,君主制和共产党的**集权达到了顶峰。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政权更迭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到工业,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业、工商业以农业为重点,以农业为基础,以商业为目的,重农抑商,重原抑擦。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农业又有人类生存,进而发展工商业。

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演变也有很大的阻力:重视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制,个人利益与公共福利的冲突;土地私有制,兼并盛行,耕者无田,大地主官僚主义纵横交错。

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直到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但由于中国经济受政治影响太大,萌芽始终是萌芽。至于货币,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首先是以货,然后是贝壳、盐、羊等一般等价物,然后是经济发展产生的货币。

古代最常见的钱币是贝壳,后来主要是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体系的发展更加复杂。宋朝出现了交子和纸币,明朝则大量流入中国,将金本位改为银本位。

晚清、**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让我们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背后的文化背景。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清朝灭亡后的中国革命道路。

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一般来说,春秋时期掌握在几个强国手中。小国要么依靠大国,要么受到大国的压迫,这使它们难以生存。

后来,汉、赵、魏分治金朝,进入战国时期,诸侯越来越忽视周天子,互相征斗,甚至有一国的臣民取代其君主(齐田夺位)。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最后,只有七个大国,齐、楚、燕、汉、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杰。

七国之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与胡人的战争,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强大的国力,并通过战争和恐吓手段不断扩张领土。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秦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认为嬴政成为第一个皇帝并不过分。

但后来秦因**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人皇太极改名为清朝。后来,多尔根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领清军进入关隘,清朝逐渐统一全国。

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

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

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

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史神话传说、古史传说、汉后神话传说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从部族领袖、图腾祭祀、宗教神话、朝代更迭、帝位变动、农牧发展为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这是值得骄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话传说,着笔于伟大无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通史》语言生动流畅,旁征博引皆为历史大家巨匠所著,详实有据,读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炉,心旷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读者所能体会。不读史不如案牍白丁、不通史不知国家兴衰,古语《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重要可见一斑。

全书其实是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战争、历史人物中展开的,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实这和中国的另一部史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书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史书,,侧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语言的历史纪录.为上位者讳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点之一,好多不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然史官是要掉脑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门72贤中的颜回子孙大多为后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趋迂回,正直刚阿,是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国通史》则是突破了以往的史书模式,叙述的重点已发生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是扩展至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宗教等,不再是单纯的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在读了少部分《中国通史》我感觉,锐气于胸,和气于心,义气与人,才气于事方为道。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8

作为一个国人,首先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明,了解历史能够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了解国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次历史事件都是一次大的变革,都会从中吸取相应的教训和获得相应的经验。从个人方面也是受益匪浅的。所以我开始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我会把重大事件一一记录下来,通过不同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我的知识库。

黄帝、炎帝、蚩尤

炎帝蚩尤

在中国黄帝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有了打斗、掠夺、并吞的思想,这可能是人类的本性。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主要有三个大的族群,即:黄帝、炎帝和蚩尤(尤黎族)。

首先炎帝打蚩尤,以失败而告终。后炎帝又联合黄帝最终打败蚩尤,蚩尤被杀,号称“涿鹿之战”。然而,蚩尤灭亡后,黄帝和炎帝又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最终以黄帝战胜而告终,号称“阪泉之战”。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9

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尊重,我读了寒假的中国通史。

掩卷沉思,思绪四起。

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

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秦始皇在战国晚期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始皇却残酷地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撒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迅速走向灭亡。

同时随着秦王朝的兴起,孔雀帝国出现在南亚次大陆。据说阿育王也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君主。但幸运的是,他学会了忏悔,派人传道,并建造了大量的佛塔。

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能从世界的整体发展中看到些什么吗?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上成为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政权逐渐落入王氏亲属手中。公元25年,刘秀成为皇帝。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以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它们持续了不同的时代,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了中国历史,因为历史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一书,是对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个朝代的概括性总结,无疑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好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历史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故事”。从夏朝开始,到战国时期,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夏朝时期,王权开始形成,定都于商城,统治了中华大地的北部和中西部;而到了商朝,又出现了诸侯制,成为了中原王朝期的主流;周朝时期,王权再度开始集中,境内分封成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分封地位逐渐下降,诸侯之间相互搏杀;战国时期,则是各个势力分裂、内部纷争、外部争斗的局面。这个“大故事”中,历代帝王的兴衰、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无声的流转中体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中国历史的磅礴与气势。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故事和文化传承,都深深地植根于这段历史。例如,夏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太康举鼎,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商朝时期的商纣王和西伯昌之争则被赞颂为“忠勇仁义”的故事,影响至今;而周朝时期的《尚书》、《诗经》等文化遗产,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文化遗产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又一段中国古代历史的故事和传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虽然历经千年,但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结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份必须要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份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地向前迈进。

总之,《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一书,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度总结和解析。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1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一直绵延不绝博大精深。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一个遥远的时代。从一些帝王的传说,到后来开始的夏、商、周,再到我们所熟知的盛世,中间的岁月是漫长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肯定,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本质。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这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学名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论点明确且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极具可续性。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

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

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中国通史》比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讲的很详细,第一章给我们描述了原始人与原始公社时代以及属于他们的文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发现了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和驱干骨化石,经研究发现他们居住在石灰炎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原始人会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相继在很多地方发现原始人的化石,比如说,1954年山西发现三个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石器。

甘肃庆阳县、油坊头县、陕西榆林县和准格尔河流域有旧石器时代的发现。叙述了仰韶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今约4.5万年。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舜相继起来,那时候制作衣裳,“刳木为舟,辑,”“断木为许,掘地为。

这些传说可以在仰韶文物中找到。仰韶文化遗址数量最多,具有高度的文化表现力和快速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二,三章给我们讲述了夏朝和商朝还有西周,夏朝这个国家建立在奴隶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机构,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狱,有军队,有强烈的宗教迷信,有浓厚的求富思想,自己武力享受着奢侈放荡的富裕生活,而商朝因为生产力不是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剧烈变化,对旧公社制度破坏时有限度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原始公社的外壳。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施行裕民政治,招致附近各地庶民分给小块土地,让他们耕种,必须以无报酬为公家种地并服各种劳役。西周奴隶仍大量存在。他们被用于工商业工作,农业工作,并作为业主的国内使节。

足见奴隶还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从各方面比较三个国家的经济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这本书我们发现,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历史的种种特点,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干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而是走向和睦。这些优势为人们留下了最完整的古代文化遗产。

在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是最好的代表。儒家文化需要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儒家文化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实际上所谓的儒家文化包括儒,道,佛等各类文化在共鸣体系,儒家文化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了中国文化的需1840年起,中国寻求进步与和富强的社会运动,具有典型的耕散结构性质,从林则徐禁烟运动开始,中国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寻求真理的中国人,终于由闭关自守到面对现实,创立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比这已经完成的历史任务,更宏伟,更艰巨。

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他对我们的未来作了什么样的推测?他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启示?

重点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财产”一章,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

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认为,桑弘羊曾由汉武帝时行,但只收到了集资的结果,未能取得社会改革的结果。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

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作者一方面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改革思想发展历史的叙述,指出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趋势;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思想发展历史的叙述,指出必然走向民主政治的趋势。

“政体”一章,突出地说明殷、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政体内,保存有许多民主政治的遗迹。《周官》上有“大询于众庶”之法,国家有危难,国都要迁移,国君要改立,都必须召集国人而征询意见。这在《尚书盘庚》和《左传》等书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从《尚书洪范》可以看到“君主、卿士、庶人、龟、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亦必系一种会议之法,亦非随意询问”。他因此断言,远古确有民主政治制度,后来才破坏掉的。**到后来虽然效力渐薄,至有如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欲毁乡校之事;然在古初,**“必能影响行政,使当局者不得不从”。

作者又指出,我国从来民主政治的思想很流行,见于儒家书中的独多,尤以《孟子》一书为深入人心。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臣》两篇,对于“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之义,“发挥得极为深切”。作者认为这种“旁薄郁积的民主思想”,因为条件未曾完具而不曾见之于行动,正有待于时势的变化。

作者还认为西洋用代议政体继君主**,自有其历史条件,而中国却没有这个条件,“于是急转直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这里所说“现在的党治”,是指当时国民党而言。而中国走过的历史告诫我们,中国未来要改革开放,不但使未来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现代的公民,而且使未来的中国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也成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

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更容易理解。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它不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可以延伸到各各领域的知识点。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2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通史观后感范本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给人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此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写成观后感,这样能更直接地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或许您正在思考如何为某部作品写一个观后感呢?经过精心挑选,我们认为《中国通史观后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不妨将这篇文章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再次欣赏!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笙歌;历史是夜夜流淌着的期盼的热泪,是黑暗中透出来的缕缕晨光。

历史是真正的圣人。它时终以引导者的态度,促进现代人和民族的思维和创新。抱着对历史的这一份热爱,我最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

《中国通史》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中华**的成立。中华民族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中的朝代更迭与风云人物的兴衰就在书中一幕幕地向我展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古代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中华**,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看到了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辉煌值得我们一生去纪念,有多少沧海桑田是我们毕生也不能忘记、也会永远铭记在心的痛。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以成名几千年的伟人。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代枭雄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和嬴政;雄才伟略的谋略家张良和诸葛亮;文明中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或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或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

这些人都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色彩。

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每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中国通史》这本书简单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历程,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足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与强大的力量,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不管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小到一个人、一件发明物,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动的写照。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了沧桑,但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一切行动都在暗示着民族的进步和崛起。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为世界文明增添了辉煌。这段绵延不绝的历史,也是伟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丽的象征。

在21世纪的今天,正是这些变幻莫测的历史情节,以圣人的姿态指引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今年正值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成立,后来又经历了那段或痛苦但又神圣的岁月,一个国家风风雨雨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也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5000年也只是星光一闪,而对于一个国家,却是一页页血雨腥风与丰功荣耀的书卷,该真实而深刻地被每一个国人所记忆。以史为鉴可能是历史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人们记得和回忆一个祖国的兴衰;人们记得和回忆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转折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了解形史的真相;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坚定地把故事带到未来。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

其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

其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

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

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类似,所谓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

作为一名教育家,它值得我们去寻找和学习。

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

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文章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诋毁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辏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从古至今,中国经历了许多次劫难,起源于远古时期,直至现在的和平生活,经历了几年的腥风血雨,才有了如今的生活。

《中国通史故事》共容纳了565个故事,其中我对项羽的事有些思考。据说,在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有位老人劝他去江东称王,但他却说:“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他们?”最终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惋惜项羽一世英才,觉得乌江边自刎是一种维护了尊严的表现。杜牧认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应该放弃希望。项羽有很强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没有面子再见父老乡亲,竟败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许多的刘邦手下!

不过,为什么刘邦夺得了天下,项羽却失败了呢?第一,刘邦善用人才,听得进大臣的话。比如,萧何推荐韩信,刘邦拜他为大将,连打胜仗。项羽认为只有自己的计谋是最好的,他身边的将士都转而投奔了刘邦,项羽太自以为是了。第二,项羽太残暴。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则杀了五十多万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被人民厌恶。第三,项羽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临死前吟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见,他在生死关头没有关心天下安危,竟叹息起夫人和乌骓马来!他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又怎么能够成为天下霸主?此外,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只为一时利益而奋斗。

我们要以项羽为鉴,多思考,有了计划再去行动!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4】

多年工作经验让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历史资料和文献,其中包括了《中国通史》这本重要的著作。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学习历史时首次接触到的,也是我在工作中多次翻阅的参考书籍之一。在这篇读后感心得中,我想分享一下《中国通史》对我的影响和一些个人观点。


我要说《中国通史》是一本极富价值的著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严谨的历史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来支持观点,使得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同时,书中也注重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读《中国通史》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件。例如,封禅制度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改革开放、三国鼎立、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科技进步等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深入理解到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而且,《中国通史》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和故事,让我读起来更加生动和愉快。例如,书中提到了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兵器发明、城市建设、历代的帝王传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让我对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通史》,我也对中国历史的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历史一直在持续地变化和发展。这种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正是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要说,《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思考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书籍。在阅读中,我思考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反思了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我更加珍视和感激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也深入思考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网站}小编认为,多年工作经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通史》这本重要的著作,并从中受益匪浅。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景式的中国历史视角,还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了历史的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它也帮助我思考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并透过历史来审视当代社会。因此,我相信《中国通史》这本书将一直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5】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在中国的成败,已经改变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兴起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和荣耀;当然,有过几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进步,荣耀使我们自信,羞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没有人不说他是暴君,但谁能否认他不是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建造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是他建造了兵马俑,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他建造了伟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情,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都是苦难的结果。他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在我们21世纪的人民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虽然远古时代早已逝去,但他们创造的奇迹依然存在,他们的事迹也记录在人们的心中。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6】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 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 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 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 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上学的时候,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洪水。尧帝派他去防洪。他死后,儿子禹大禹治水成功,教会了人民种植庄稼,赢得了人民的心。后来,禹和夏后氏其他几个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夏朝。

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将抗洪救灾,种庄稼,并有在早期统一中国的雄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考验下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国民党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怕权力,敢于挑战权威,为国家牺牲,为国家服务,为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8】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秦朝是第一个统一整个中国的王朝。很难想象秦始皇的智慧能够统一整个中国。可以看出他的头脑是多么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着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

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着名人物的事迹,和着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中,我讲述了三国时期,唐朝和金朝的故事。其中,我喜欢诸葛亮烧死马懿、刘关张和桃园、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艘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这本书也是一个楼梯,它能使我们更成功。这本书是一架崭新而美丽的飞机,承载着我们知识的蓝天。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

中国通史观后感(分享六篇)


观后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看的电影,您对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在这里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的阅读材料,感谢您来参考并逐篇阅读这些文章!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会计14-1班金鑫

今年放暑假后就在读《中国通史》(台海出版社),这本书主体脉络贯穿太古、远古至上古及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采猎时代、青铜时代、封建时代及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编年体形式描述了上万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目前此书主题内容学生已经完成初次阅读,有些较为深刻的专题论述部分例如近代订约修约、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双重入侵及国民**时期****的主权收复特别是关税自主权的争夺等内容仍在反复阅读中。社会主义文明较以往建立于剥削与压迫的奴隶制、封建制文明在政治框架、经济政策及文化体制上存在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阶段也因政策差异存在较大波动,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决定时代特点,然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的较大断裂并不能否定历史蕴含的内在趋势,中国历史深层次上具备很强的连续性,这一特点在可以深刻反映民族性格的文化方面尤其突出,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历史历代发展轨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就历史轨迹中的乱世而言,犬戎灭周、五胡乱华、金兵南下乃至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帝国主义入侵,均可谓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中华民族凭借坚强的精神及包容的文化避开许多历史文明不幸夭折的命运,**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后续的社会发展所需克服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思想本质也是有相通之处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仍旧需要以史为鉴,树立全面立体的历史观,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因,特别是决定性历史事件及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及其选择,对于即将走向社会希望能取得一番成就的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平心而论我的大学时代远不及高中时代充实,阅读时有时想起高中修历史课时的积极勤奋真心感觉有种颓败后的失落与难过,读史时感悟先人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智慧,学***其内在精神并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激励自己,对于走出困境回归征途愚以为大有裨益。《中国通史》旨在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而内容宏大丰富,本篇读书笔记所分析的中国梦仅为中国主流思想对于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界的关系方面所作设想,溯源而上探寻其在中国历史中的渊源与发展脉络,而非放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国梦,受限于历史专业素养及视野限制,部分理解及描述不尽全面准确还望老师包涵。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的中国梦可以定义为“被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尊重中国人和外国人”,这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征相对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在东南跨过汉朝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从本质上讲,地主阶级顽固派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尊夷”,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意识和鲜明的等级制度。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活动,如炮击西施阁、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胜利,完全是在“助清灭洋”的旗指指导下进行的,称之为太平天国,甚至没有明确的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的中国梦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的中国梦与地主阶级的反抗的区别,在于从“向外国人学习,用技术控制他们”到双方平等的转变。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无论是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中国梦均被时代打上鲜明的烙印,当代中国梦仍需以史为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党**正确领导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必定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读后感》

“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通史著作,涵盖了从夏朝至秦朝的漫长历史进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领略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不屈精神和智慧。

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五个历史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五个不同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历史时期虽长达四百多年,但关于夏的记载很少,给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和谜团。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真实史料和考古发现的朝代,商朝的兴衰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周文王、周武王等一系列英明君主,奠定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基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著名的“春秋五霸”和“百家争鸣”等。战国时期,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剧变的时期,各国争霸、纷争不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崛起和统一。

在阅读《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五个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也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传承不屈的精神。

小编认为,阅读《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画卷,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奋斗历程。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汲取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愿我们永远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信心,秉承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走好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 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 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 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 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上学的时候,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中国通史》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_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在古代,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就是这样,几个国家在中国分布着,过不了几十年总会有人统一中国,统一的那个国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有人造反,又会分成一块一块的。

在封建时期,有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当然,那时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如周朝姜子牙,秦朝敢刺秦始皇的荆轲,汉朝大将韩信,三国时蜀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唐朝进谏名人魏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太多了。

再说革命吧,中国革命非常壮烈,很感人。翻开革命史,会看到一个小战士拿着炸弹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一辆坦克。还会看到那两万八千里的长征。还看到了什么?那时不知牺牲了多少人。我们怎么能忘了圆明园的漫天大火?怎么能忘了葡萄牙跟占领我们美丽的台湾?怎么能忘了南京大屠杀?忘不了!忘不了!永远忘不了!

最后,让我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1篇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

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2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v^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v^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v^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看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3篇

《中国通史》共容纳了565个故事,其中我对项羽的事有些思考。据说,在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有位老人劝他去江东称王,但他却说:“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他们?”最终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惋惜项羽一世英才,觉得乌江边自刎是一种维护了尊严的表现。杜牧认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应该放弃希望。项羽有很强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没有面子再见父老乡亲,竟败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许多的刘邦手下!

不过,为什么刘邦夺得了天下,项羽却失败了呢?第一,刘邦善用人才,听得进大臣的话。比如,萧何推荐韩信,刘邦拜他为大将,连打胜仗。项羽认为只有自己的计谋是的,他身边的将士都转而投奔了刘邦,项羽太自以为是了。第二,项羽太残暴。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则杀了五十多万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被人民厌恶。第三,项羽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临死前吟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见,他在生死关头没有关心天下安危,竟叹息起夫人和乌骓马来!他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又怎么能够成为天下霸主?此外,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只为一时利益而奋斗。

我们要以项羽为鉴,多思考,有了计划再去行动!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4篇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历史的车辙无情的碾过,多少功过是非,真真假假,皆随风消散。而如今的我们,对于历史中人事的评价,还是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饰其过,不掩其功。让历史真正记载,史实。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5篇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6篇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7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8篇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旷世奇才苏轼……再说秦始皇,大家都

说他是个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是他,修筑了万里长城,建筑了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

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名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观后感(集锦13篇)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中国通史观后感(集锦13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至此启书拜读,两月已。

此书其宏,非其书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内容和索要之功能。虽历八十余载,亦可为知真史之参,鲜受偏思之影响。

其一也,史实,以其博识务求已定之论准确,未定之论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赓续主线,整书无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线,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四朝及最后东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导;其三也,鲜有迎合与私情,尊重事实,不过多的强植观点,摆事实而启发思考。

然末,吕先生以民国之社会为优达,一为身处民国无法预知未来之事,其书付梓于34年(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之初);二为其历经清末之无能与各不平等条约之患难、拳乱、军阀之乱,得以安定实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历新中国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为一念也。

读此书,决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为粗略,须反复读;

读此类书,非一本书便可知史之深广,须联系读。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了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来,又何如此;以助解释现状,知向前迈进。

读此书,静虞开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记暗示以枯燥(然此书非也),二是书中夹杂简繁与古今话,读之是有拗口,时有识字不清而断续(可辅之以字典),三是时间断续,刚入境时,奈何事务却可不断打断,接续费时,甚是痛心。

此书已毕,思之续之以何?手边现存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各一册,均为极厚的,但却都是可以接续通史的,传播学教人何以有效传播文化、增强影响力,组织行为学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组织过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们需向西洋人学习的,当然必需结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维,后可迈步向前。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xx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我们很多的过往历史,古人伟事皆已随风而逝。唯有留下那千古的佳话,耐人推敲的故事,影响社会发展的种种往事经过着这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让人缅怀,让人推敲,让人追味------常言道:以古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一读史书,今时今日的我们无疑可以从中收获到不少的精神食粮!

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在赏鉴着历史的时候,我们更不难发现历史的记载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分享。有板有眼地据史记载的;推理延伸地分析讲述的;引经据典地品评一二的!不同的形式史书有着不同的阅读切入点研读。根据着不同的阅读需求,读者们也会有选择地查看对应类型的史书。而此刻我所要分享的便是今日来我真不断翻看的一套中国历史的读本书籍----《中国通史》。

《中国通历》以上,中,下三个分册的形式加以推出。而全书确切而言其实又是由三位不同的史学大家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引经据典,更结合着近现代公认的史学大家的史料分享为依据,独一无二地编写集结而成了这样一套耐读的《中国通史》。博采而众长,引经据典而又有发挥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讨和琢磨----引领着书外的读者走入一个中国过去的探寻之路。一如本身编辑推荐的:“五千年时间长河,发散的观察视角,一以贯之的传承。”尤其是在时下这个注重国学,尊重历史的时代,这样的一部深入浅出记载中国历史的著作无疑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通篇的翻阅,我觉得这套史书有着它的亮点所在。尽管书中记载的历史也许我们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曾有阅读一二,但是我更觉得本套丛书的经典在于它更是将各个阶段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关联进行了有伸缩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读史就是为了开拓视野,用一个发展性的,阶段性的动态社会历史有机地串联剖析。《中国通史》一书着实出彩地将一个更为生动的,有着真实画面感的历史犹如影片般逐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相较于以往很多的历史类读本,我觉得看这套丛书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击感受,更多的还是那种身不由己地动容。历史于书中已经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记载,历史于书中更多的是有着真人,真事,真佐证的那份证实。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份真,所以身为读者的我翻看书时总是不知不觉地仿佛置身于相关的历史情节。细细地翻阅《中国通史》,我们还不难发现的是书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历史画面介入。这样的分享无疑让整个历史的刻画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动有趣性。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就事论事,而是那种由此及彼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交相辉映,由此更牵引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向和变迁。

通篇的阅读,我个人觉得书中的文字记载着实有着相当大的可信度和可赏性。类似于在“鲁国特色及控制人格”篇章中,我除了看到了整个但是的历史背景,我同样还借由着那样的一段历史走入了孔子的人物刻画。怎么样的时势造就了怎么样的一位i儒学创始人物孔老夫子----这样的文字记载和描绘无疑为我更加地对很多的精彩历史片段,伟大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因为这样的讲述和刻画完美地做到了历史和人物的紧密关联。读史,更是读人,读人更是读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于《中国通史》的三个分册中,我们书外的读者无疑可以答疑解惑更多曾经被切割看待的人,事,物。我更觉得《中国通史》更是引经据典,张弛有道地有机串联起了一个立体饱满的历史过往。一读这套丛书,我觉得自己仿佛踏上了时空的穿梭机,畅享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精神大餐!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伟大祖国!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8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9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0

记得学历史的时候,曾提到什么的历史家是最好的,德、才、学、识,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出一个史学家应有的品质。

书写历史的人很多,但人们往往会带有自己的立场,或是受到国别的限制、或是受到民族的影响,自己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积累也会或多或少折射到历史的字句中。哪些人物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该删减的,都是要仔细思索的。

这套历史书无疑是很好的典范,从章节的划分到内文的甄选,都恰到好处,详略得当的.描写了中国的历史。《全球通史》习惯性地进行国别对比。其中对于中国的描写还是多少有些偏颇,但中国很多史学家因为所处时代的因素,所阐述的历史有时会失去真是性,故此,很多民间的人士撰写的野史成为了正史的补充。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翻看的时候,忆起来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种种让人惊叹的景象。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学会提炼青铜,所做的青铜物件既有重量——那种厚重的感觉,又有质量——颇为精细,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不得不让人叫绝。

这么久的历史,从未中断,虽然会出现朝代的更迭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一直在流传。中国是唯一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举被记录下来。那些推进历史前进的人物被载入史册,那些数不清的发明至今仍能见到模型。古老却又新潮,这就是中国。

要说到最为喜欢的中国历史,要数百家争鸣那一段。虽然处于战国战乱之中,乱世出英雄也有其道理。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儒家的“仁爱”一直延续了千年。作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根基。孔子周游各国,为自己的理想向君王诉求。虽然在当时并未得到分外重视,可后来的历代都以儒家经典为取仕。千百年后的今天,孔圣人的言论依然影响着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如何处事。道家的“无为”被不断地重新品味,“无为”并非强调无所作为,而是尽量顺从事物的本意,让其自由发展,不过分干预。对待万物的生长是这番道理,对待民众也是此意。

儒家的“仁爱”是对世人和统治者的诉求,是内心的柔软;道家的“无为”是对管理者的建议,让民众能自由发展,社会充满生机,是内心的悲悯。法家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推崇着刑罚,在人性失控之后,有所对策。为君王的统治带来威严,也为社会的安定增添了一道屏障。

百家争鸣的思想延续了千年,后世仁爱的统治者以儒家为基调,广施恩荫,让人民生息繁衍;以法家为保障,注重刑罚,有功者赏、违法者罚。直至今日,儒、法、道的思想仍能看到踪影。

中华文明就像一首诗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韵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定下包容、开放的基调。史学家手中的笔墨记下了这些,成了历史的篇章。

史德、史才、史学、史识,他们将历史化为了诗,用诗一般的语言恢弘了历史!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1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2

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我感触颇深,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旺发达,很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减少字的一种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

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勇敢与坚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

中国通史观后感(优选12篇)


你还在犹豫该如何好好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吗?即使是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写观后感,观众可以对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这样做不仅能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而且这篇“中国通史观后感”是我经过精心制作的,希望你能欣赏,相信你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着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这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学名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战争前夕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论点明确且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极具可续性。

《中国通史》比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讲的很详细,第一章给我们描述了原始人与原始公社时代以及属于他们的文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发现了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和驱干骨化石,经研究发现他们居住在石灰炎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原始人会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相继在很多地方发现原始人的化石,比如说,1954年山西发现三个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石器。甘肃庆阳县,陕西榆林县油坊头及准格尔河流域都曾有旧石器的发现,还给我们叙述了仰韶文化和南方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离现代约有四五千年。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那时候制作衣裳,“刳木为舟,剡木为辑,”“断木为许,掘地为。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仰韶文化遗址是数量最多,表现文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成为一支重要文化。

第二,三章给我们讲述了夏朝和商朝还有西周,夏朝这个国家建立在奴隶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机构,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狱,有**,有强烈的宗教迷信,有浓厚的求富思想,自己武力享受着奢侈放荡的富裕生活,而商朝因为生产力不是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剧烈变化,对旧公社制度破坏时有限度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原始公社的外壳。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施行裕民政治,招致附近各地庶民分给小块土地,让他们耕种,必须以无报酬为公家种地并服各种劳役。西周奴隶依然大量存在,用途是从事工商业,农业劳动,并且供奉建主的家内使。足见奴隶还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从各方面比较三个国家的经济农业和社会的发展。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们发现,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历史的种种特点,比如说,1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干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2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这些优点为人们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遗产。文化方面,儒家文化并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却是最佳代表,儒家文化被社会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儒家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实际上所谓的儒家文化包括儒,道,佛等各类文化在共鸣体系,儒家文化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了中国文化的需求。

自1840年起,中国寻求进步与和富强的社会运动,具有典型的耕散结构性质,从林则徐禁烟运动开始,中国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寻求真理的中国人,终于由闭关自守到面对现实,创立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比这已经完成的历史任务,更宏伟,更艰巨。

中国走过的历史告诫我们,中国未来要改革开放,不但使未来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现代的公民,而且使未来的中国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也成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更容易理解。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编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一个领导如果兢兢业业、爱国爱民,努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他一定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相反,他如果压榨人民来换取自己的“好日子”,那他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民无信不立”,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帝王。我们也要多读经史,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当我们踏上历史旅程,也许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

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8

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我感触颇深,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旺发达,很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减少字的一种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

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勇敢与坚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9

讲的比较浅,也比较官方。

我国土地上有几种势力,农民,地主,士族,皇族,军队。

没有考证,信口一说。 经过两汉发展,地主群体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朝廷无力镇压,允许地方州郡招兵买马,一个个割据势力形成。而割据势力又需要扩充人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许当时讲的乱世枭雄们讲的仁义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拉拢士族支持。

割据集团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团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当时还没有科举,由士族提供人才,统治者则反馈优厚的社会资源。随着国家的统一,依附的士族集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形成了门阀。门阀把持朝政,左右决策,和皇权产生矛盾。又由于门阀需要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打击进步改革,不断压榨百姓。加上门阀的后代生活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门阀势力很快会陷入奢侈享乐,门阀势力为国家提供的人才质量也就大不如前。这导致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内耗国力,外引胡兵。导致北方大地剧烈动荡,从这开始到宋朝,可以说是“武人之乱”,只要武将手里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领导,然后被下属砍了,轮回不止。 在这动荡的时期有许多人试图结束乱世,恢复平静,比如南梁萧衍推在全国范围佛推孝收拢民心,使国家在精神领域达成共识,可终究是昙花一现,断送于武将叛变。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大的门阀被打散了,门阀又变成士族集团。隋唐两朝,我认为是特例,在“武人之乱”没解决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大治的局面。情况是这样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可以控制将领,打下江山,然后励精图治实现大治。后世的继任者们如果可以维持盛世,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则很快有武将叛乱,叛乱成功的武将如果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就会被新兵变的武将斩杀。兵变之风愈演愈烈,简直一锅粥。

由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有机会实现阶层跃迁,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属性转向读书人属性过度。战争由阶级战争例如农民阶级向地主阶级冲击,过度到势力间内部战争,势力间的内部战争损耗了整体的国力,导致外敌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虽然有隋唐的强盛,但是由于几位统治者翻了车,“武人之乱”带来的兵变继续上演。持续到五代十国,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武人之乱”的祸根才算差不多的解决了。纵观历史,其实由百姓发起且主导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正义战争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上层阶级争权夺势内耗战,引来外族,所以说兴亡百姓苦。

宋朝虽然比较有效的处理了“武人之乱”,却带来了“文人之祸”,废了武人虽然阻止了兵变的发生,却给已经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绝佳的征服机会。至此,大厦倾。

历史车轮滚滚,同样的问题来到了明朝,我们看明朝如何解决文武的问题。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0

我还未曾将中国通史看完,而且暂时看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这要细看才能有所收获。一直读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然而,秦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灭亡。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但好在他之后学会了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种整体的世界发展中看出些什么呢?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2

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莘莘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这正是《中国通史》的前言。虽短短六十四字,却却是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真实写照。

历史说不完,道不尽,每个人都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会成长、变化,时而自私,时而乐善好施,时而掌控一切,时而身不由己比如奸雄曹操的第一个追随者陈宫离他而去,他之后一直针对他,但对关羽的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却一点都不计较,这是否矛盾?不,其实是不矛盾的这完全符合曹操做事,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才会发现他们有时并不是按人们给他贴的标签来做事。

在这历史长河中, 积淀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他们诠释了自信,项羽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奋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仕途失意后用全部的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成为继屈原后第二位浪漫主义诗人,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他们诠释了执着,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仆仆,苦行三十载。终于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新疆大油田的开发,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他一枚金奖章,而他拿到后立马去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个人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正是每个时代里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四大文明古国里,只有中国还是中国,我们应该让这个古老的、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家重现大唐盛世,加油吧,少年!

中国通史观后感(汇编八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通史观后感”的各种方面,想要写好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全身心的观看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触。现在不妨相当走心的写一篇优质的观后感,观后感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更是我们对自身认识的提升,欢迎获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通史》《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年月,是**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在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的需要,也是为了从中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

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对我们的行动又作了怎样的启示呢?重点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在财产一章中,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描述,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改革思想的主流。

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

法家认为,桑弘羊曾由汉武帝时行,但只收到了集资的结果,未能取得社会改革的结果。

西汉末年,王莽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彻底失败,这是先秦以来社会改革家的公共失败页。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阶级总是剥削被统治者牟利,所以他们不可能完成对人民有利的社会改革。

笔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历代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都主张贫富平等,这也是近代社会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原因之一。

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

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

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

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

公元前,屋大维实际上成为一个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

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王朝逐渐落入王氏亲属之手。公元年,刘秀成为皇帝。

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

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后,东汉统一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

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

此后,虽然它们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持续了不同时期,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它不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可以延伸到各各领域的知识点。

我会坚持读下去的!第二篇:中国通史读后感字《》翻开《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一个人如果能在历史的感悟中,一定是获得了真正知史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丰富的智慧库。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交替,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洪水。尧帝派他去防洪。他死后,儿子禹大禹治水成功,教会了人民种植庄稼,赢得了人民的心。后来,禹和夏后氏其他几个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夏朝。

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将抗洪救灾,种庄稼,并有在早期统一中国的雄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考验下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国民党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怕权力,敢于挑战权威,为国家牺牲,为国家服务,为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尊重,我读了寒假的中国通史。

掩卷沉思,思绪四起。

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

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秦始皇在战国晚期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始皇却残酷地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撒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迅速走向灭亡。

同时随着秦王朝的兴起,孔雀帝国出现在南亚次大陆。据说阿育王也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君主。但幸运的是,他学会了忏悔,派人传道,并建造了大量的佛塔。

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能从世界的整体发展中看到些什么吗?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上成为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政权逐渐落入王氏亲属手中。公元25年,刘秀成为皇帝。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以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它们持续了不同的时代,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繁衍、创造和探索的历程。地球的历史已有46亿年,但从久是器时代到黄帝统治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33亿年。

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朝继承十四、十七位国王471年。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文明史。

后来夏朝被商朝摧毁,商朝被认为是尧帝儿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这是周朝的事。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巨变时期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历史800多年。

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秦、汉、东汉、三国、金等朝代一直在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

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鸦片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作为一个国人,首先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明,了解历史能够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了解国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次历史事件都是一次大的变革,都会从中吸取相应的教训和获得相应的经验。从个人方面也是受益匪浅的。所以我开始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我会把重大事件一一记录下来,通过不同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我的知识库。

黄帝、炎帝、蚩尤

炎帝蚩尤

在中国黄帝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有了打斗、掠夺、并吞的思想,这可能是人类的本性。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主要有三个大的族群,即:黄帝、炎帝和蚩尤(尤黎族)。

首先炎帝打蚩尤,以失败而告终。后炎帝又联合黄帝最终打败蚩尤,蚩尤被杀,号称“涿鹿之战”。然而,蚩尤灭亡后,黄帝和炎帝又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最终以黄帝战胜而告终,号称“阪泉之战”。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历史包含着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兴衰沉浮、成功与失败的道路以及事件表象所隐藏的内在规律。以历史为视角审视现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衰与辉煌与悲怆、更迭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一直绵延不绝博大精深。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一个遥远的时代。从一些帝王的传说,到后来开始的夏、商、周,再到我们所熟知的盛世,中间的岁月是漫长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肯定,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本质。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这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学名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论点明确且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极具可续性。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

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

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中国通史》比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讲的很详细,第一章给我们描述了原始人与原始公社时代以及属于他们的文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发现了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和驱干骨化石,经研究发现他们居住在石灰炎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原始人会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相继在很多地方发现原始人的化石,比如说,1954年山西发现三个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石器。

甘肃庆阳县、油坊头县、陕西榆林县和准格尔河流域有旧石器时代的发现。叙述了仰韶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今约4.5万年。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舜相继起来,那时候制作衣裳,“刳木为舟,辑,”“断木为许,掘地为。

这些传说可以在仰韶文物中找到。仰韶文化遗址数量最多,具有高度的文化表现力和快速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二,三章给我们讲述了夏朝和商朝还有西周,夏朝这个国家建立在奴隶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机构,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狱,有军队,有强烈的宗教迷信,有浓厚的求富思想,自己武力享受着奢侈放荡的富裕生活,而商朝因为生产力不是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剧烈变化,对旧公社制度破坏时有限度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原始公社的外壳。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施行裕民政治,招致附近各地庶民分给小块土地,让他们耕种,必须以无报酬为公家种地并服各种劳役。西周奴隶仍大量存在。他们被用于工商业工作,农业工作,并作为业主的国内使节。

足见奴隶还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从各方面比较三个国家的经济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这本书我们发现,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历史的种种特点,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干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而是走向和睦。这些优势为人们留下了最完整的古代文化遗产。

在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是最好的代表。儒家文化需要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儒家文化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实际上所谓的儒家文化包括儒,道,佛等各类文化在共鸣体系,儒家文化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了中国文化的需1840年起,中国寻求进步与和富强的社会运动,具有典型的耕散结构性质,从林则徐禁烟运动开始,中国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寻求真理的中国人,终于由闭关自守到面对现实,创立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比这已经完成的历史任务,更宏伟,更艰巨。

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他对我们的未来作了什么样的推测?他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启示?

重点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财产”一章,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

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认为,桑弘羊曾由汉武帝时行,但只收到了集资的结果,未能取得社会改革的结果。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

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作者一方面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改革思想发展历史的叙述,指出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趋势;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思想发展历史的叙述,指出必然走向民主政治的趋势。

“政体”一章,突出地说明殷、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政体内,保存有许多民主政治的遗迹。《周官》上有“大询于众庶”之法,国家有危难,国都要迁移,国君要改立,都必须召集国人而征询意见。这在《尚书盘庚》和《左传》等书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从《尚书洪范》可以看到“君主、卿士、庶人、龟、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亦必系一种会议之法,亦非随意询问”。他因此断言,远古确有民主政治制度,后来才破坏掉的。**到后来虽然效力渐薄,至有如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欲毁乡校之事;然在古初,**“必能影响行政,使当局者不得不从”。

作者又指出,我国从来民主政治的思想很流行,见于儒家书中的独多,尤以《孟子》一书为深入人心。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臣》两篇,对于“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之义,“发挥得极为深切”。作者认为这种“旁薄郁积的民主思想”,因为条件未曾完具而不曾见之于行动,正有待于时势的变化。

作者还认为西洋用代议政体继君主**,自有其历史条件,而中国却没有这个条件,“于是急转直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这里所说“现在的党治”,是指当时国民党而言。而中国走过的历史告诫我们,中国未来要改革开放,不但使未来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现代的公民,而且使未来的中国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也成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

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更容易理解。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它不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可以延伸到各各领域的知识点。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8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四**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

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下中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和繁荣,但这会使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来的节目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统治技术,但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

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战时的政策体系不适合和平时期。

此外,汉代王莽时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作者提出的。他说,在王莽之前,人们对**和国家都很乐观。他认为,如果社会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会改革政策来解决。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好了,关于这本书,想说的就这么多。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9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史神话传说、古史传说、汉后神话传说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从部族领袖、图腾祭祀、宗教神话、朝代更迭、帝位变动、农牧发展为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这是值得骄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话传说,着笔于伟大无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通史》语言生动流畅,旁征博引皆为历史大家巨匠所著,详实有据,读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炉,心旷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读者所能体会。不读史不如案牍白丁、不通史不知国家兴衰,古语《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重要可见一斑。

全书其实是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战争、历史人物中展开的,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实这和中国的另一部史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书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史书,,侧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语言的历史纪录.为上位者讳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点之一,好多不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然史官是要掉脑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门72贤中的颜回子孙大多为后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趋迂回,正直刚阿,是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国通史》则是突破了以往的史书模式,叙述的重点已发生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是扩展至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宗教等,不再是单纯的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在读了少部分《中国通史》我感觉,锐气于胸,和气于心,义气与人,才气于事方为道。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0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梦基本可以定义为”成为已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尊华攘夷”,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点相照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向东南跨过汉族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本质上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贱夷”、”以华为尊”,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性及鲜明的等级观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而义和团运动炮打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大捷等反侵略活动则完全建立在”扶清灭洋”的大旗指导下,叫太平天国甚至无明确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中国梦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影响,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不同在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双方平等。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1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也发现了解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有多么重要。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中几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古代发生的事情。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现代多彩的汉语词汇。

如果我们想充分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平时无聊得像糖葫芦一样背出来的“作家作品”串起来。其实,背诵作家的作品就像吃糖葫芦。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历史事件的顺序就像中间的一根棍子。单独吃糖包山楂真的很好,但用棍子吃更方便。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诗。理解诗歌会困难得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特别是老师,因为它实如此经典,值得一读。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