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恋作文锦集。
借助言语的力量,作文传递思想和情感,使我们能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看到不凡之光。一篇优秀作文能随时触发人们无限的想象。您是否知道如何写一篇富有思想的作文呢?欢迎阅读本文,感谢您的支持。
庐山恋作文(篇1)
识得“庐山真面目”,需得走出“此山中”-议论文700字
当动物专家对于笼子的设计问题迟迟没有得出结论之时,一位“局外人”提出游客乘坐汽车参观的大胆设想将问题轻松解决。其实,有时候,只有跳出问题,走出“此山中”,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跳出“山中”正是跳出问题的框框,突破束缚,用好身处山外时激发出的无限智慧。
走出“此山中”,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对于专业的熟练。但是,精通自己专业的内行,有时好比攀上一棵大树,左右纵横的`枝枝叶叶,常常挡住了自己前进的视线,使其摸不清方向。正如作家卡尔维诺所言:“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正如阿伯拉罕。沃德跳出对回归战机的研究,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看见了”坠毁的战机,明白了弹痕少的地方更应加固,挽救了更多飞行员的生命。所以说,唯有跳出问题,站在“树”下或远处,看清主干和树枝的生长趋向,才能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走出“此山中”,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固有思维定式。有时专业知识就像沉在水底的铁锚,不断把“山中人”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形成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与惯性。而跳出“山”的框框,则正是让我们摆脱“铁锚”囹圄,打开思维,拓宽视野,从全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格罗培斯创新性地把游客踩出的草径变成游园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亚历山大用佩刀直接截断多年来无人解开的格尔迪奥斯之结,赢得了预言的祝福。由此可见,有时候选择跳出“此山中”,抛开对问题的固有观念,很可能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识得“庐山真面目”,需得走出“此山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好比大山,跳出大山,才能脱离大山的束缚,一览大山的全貌。只要跳出问题,用好“走出山外”的智慧,就有望取得重大的成就。
诗人说:“功夫在诗外”;棋手说:“棋外寻胜着”。在碰见难以解决难题时,在遇见难以度过难关时,不妨跳出“山外”,或许会激发出让人脑洞大开的真知灼见。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此山外”。
庐山恋作文(篇2)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景张。
题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自古以来便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汇聚于此,无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宋代文学家朱熹、亦或是建国伟人毛泽东,都对其青睐有加。我也有幸能在这青山秀水的匡庐之地游玩一番,感受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
进入庐山,抬眼望去,四面尽是高耸入云的山峦,其上云雾缭绕,悠悠然若蓬莱仙境;其下秀水潆洄,晶晶然能清澈见底。真美景也!我与同来的友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庐山真面目,想要了解在这烟云缭绕,难见真容的大山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
次日上午,我们就已经行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了。空气中弥漫着野草野花散发出的清新幽微的芬芳,令人精神一爽。我们一边欣赏山间岩隙中泻出的清泉,石缝中探出脑袋的兰花,山道上铺设遍地的青苔,一边兴致勃勃地向峰顶进发,真是其乐无穷!身边烟云环绕,游人如织,久居城中的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立即感动身心放松,仿佛融入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致之中,畅快舒适,令人回味。
经过一番奋发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峰顶,向下俯瞰,行人如蚁,穿梭于山石草木之间,而山上一片浓荫,林木郁郁青青,远望则奇山怪石俯于脚下,亦有一览纵山小的豪壮况味也!
下山之后,我们随即来到一线天。原来此处是个洞穴,十分狭窄,在洞中抬头看天仅有一线,故此得名。我们穿行于一线峭壁之中,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同身体被山崖挤压,简直无法呼吸。终于走出洞穴,气喘吁吁,精神一振,也是一种奇特的感受呢!
次日清晨,太阳将升未升之时,我们一行抵达了三叠泉的山脚下,开始攀登。大诗人李白对庐山的瀑布盛赞有加,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不朽名句。那么这举世闻名的瀑布又是怎样的呢?
清晨雾露尚重,地面湿滑,加之山路之上覆满苔藓,行至半山腰,我一个不小心向前滑倒,摔在了山石上,膝盖上丝丝缕缕的疼痛袭来,竟一时半会儿难以起来。同行的友伴发现了我的痛楚,撩起裤子一看,原来擦破了皮,鲜血一滴一滴地渗了出来,他二话不说搀扶着我继续向上爬去,我的心中溢满了感动与愧疚。明明是我不小心,却还让别人受累了,这如何过意得去呢?可是无论我如何要求,他都坚持搀扶我,一步步地走向峰顶
三叠泉果然名不虚传,水流喷薄涌溅,声震四方,实在是壮阔豪迈,令人心生敬畏。感慨之余,更令我感动的,还是在困难时他人伸出的援手,在痛苦时将你拉出深渊的纯洁高尚的友情。
好为庐山游,兴因庐山发,我的庐山游记,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庐山的美景丰富多姿,让我印象深刻,但在旅途中难忘的、感动的记忆,则更令我回味无穷!
庐山恋作文(篇3)
暑假妈妈带我到风光秀丽的庐山游玩,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
汽车沿着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左旋右旋在山间穿行,被摇晃得晕头转向的妈妈不禁问道:“这山到底有多少个弯呀?”导游阿姨说:“这是毛泽东路线。据说当年毛主席第一次登庐山时手里拿着几盒火柴,见一个弯丢一根火柴,最后到达山顶时扔了400根火柴。”我心想:天啦,庐山竟然有400多个弯,好高啊!好让人兴奋啊!可旁边的妈妈已经“晕”不欲生,几次想“一吐为快”。
我们终于到了庐山风景区,一出车门,冷气扑面而来,好一个避暑胜地!我们首先来到了花径,“花径”是一个山中花园,地上有一块石头刻着“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里真是风景如画呀,只见绿树成荫,其中长着几株可爱的痒痒树,一摸,它的树叶就像孩子一样躲躲闪闪,白居易草堂就座落在绿树掩映之中。
接着,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山势陡峭的锦绣谷,导游嘱咐我们: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我们参观了“好运石”,听说好运石一摸财运、二摸官运、三摸桃花运。我上去摸了又拍、拍了又摸,嘻嘻哈哈不管走什么运。在锦绣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可爱猴子一家。一个长得像布娃娃的猴宝宝在妈妈怀里打盹,而猴子爸爸在树上瞪大眼睛警惕地望风,这时一只稍大的猴子哥哥在树间跳来跳去,好像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本领,吵醒了猴宝宝,它也想挣脱怀抱去荡秋千,正准备往下跳时被猴妈妈一把“抓拿归案”,只见猴宝宝低着头正在接受妈妈的“教训”。
庐山山势险峻但是风景优美,一步一景。难怪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在仙境中一般。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就是这样长年被云雾缭绕,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庐山长什么样,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戴着面纱,虽然长得好看,却不想让别人知道她的真面容。或许就是这样雾气弥漫给人留下疑惑的庐山最美。我站在高空,鸟瞰整个九江镇,虽然离地有1400米,却不觉高。
这次游庐山让我领略到了自然的风姿,观着风景,吹着清风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险、秀。
庐山恋作文(篇4)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早就读过这首李白写庐山的诗,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庐山。
来到庐山,只看见四周都是峭壁,十分雄伟。忽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流水的哗哗声,这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呢?我怀着好奇心随着声音产来的地方走去。声音越来越大,这表示着我离终点越来越近。终于到了!。只见摆在我眼前的竟是一条大瀑布庐山大瀑布。我看到瀑布急速而下的水把湖面溅起不少水花,使我领略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光。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仙人洞,仙人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毛泽东同志的着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庐山瀑布,我们又来到被毛泽东赞为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峰和仙人洞,还欣赏了景色宜人的花径
啊!庐山,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我爱它。
随州市 南关外国语七年级6班作者:张鹏飞初一:张鹏飞
庐山恋作文(篇5)
苏轼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识庐山真面目,被大家重复并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
“不识庐山真目”是什么意思?当然取决于说出这个成语的人。最简单的含义是:事情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我原先还不知道哪...。语文老师自然要深刻很多,或许他们并不深刻只是记忆力要好得多,当然他们的记忆力再好也比不过百度。百度的解释是: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本意明明白白:看不清庐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只是因为自己站在山里面。站在山里面就看不见山,站在一个屋子里面就看不到这个屋子,这样的道理谁都懂。既然谁都懂,苏轼为什么为啥还有把它写在自己的诗中呢?这的确是个合理的疑问。人们咀嚼的是那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吃稀饭就不劳神咀嚼。在人脑子里盘踞着的一定是尚未解开的结,已经解开了也就消失了,不需要放在心里。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人会不停地说。今天到处都弥漫着空气啊,这样说话的,多半是机器人。那么,在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现象中究竟隐藏着什么需要大文豪苏轼咀嚼回味的东西呢?
身在其中就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要想有个全景,就必须跳出来,站远点。当然,事情还不止这么简单。问题的难处在于,站远了,就看不清楚了。近看就看不到全貌,远看又看不清,这就是两难之处。要是不近不远,则既看不全也看不清。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视觉困境。视觉困境不止一个,为什么唯独放不下这个呢?因为这个视觉困境,我们似曾相识。因为似曾相识,所以,听到一次就记住了。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呢?下面的解释就有点玄乎了,尤其当你的逻辑能力不够的话。
似曾相识,就是指这样一种感觉:应该见过,但想不起来具体在哪里见过了。那么,在哪里见过呢?哪里都没见过。尽管哪里都没见过,还是可以似曾相识,因为曾听到过。尽管哪里都没有见过,没有听到过,也没有闻过,但还是可以似曾相识,因为经历过,因为不是非要见过听过才算是经历。开心悲伤等等情绪体验就是经历。因为自己经历过忧愁,所以,看到别人忧愁就觉得似曾相识甚至情绪低落起来;孩子们因为没有经历过忧愁,不知愁滋味,所以,不理解大人为何暗自落泪。那么,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在视觉经验我们还在哪里经历过呢?答案是,这个视觉经验,我们曾经在人生中经历过。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相近的另外一个成语是“当局者迷”。“当局者迷”后面一句是“旁观者清”。对于自我极为脆弱的人而言,迷乱的当局者则是别人;清醒的旁观者才是自己。而事实上,当局还是不当局,境遇完全不同。看人挑担不吃力,并不意味着担子没有重量。当然,如果始终以当局者的身份出现,事后从来没有回头看一眼,那么,即使玩上一辈子也未必知道棋局玩的究竟是什么。对于已经学会了自嘲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也是可以接受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近了看不全,远了看不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略有不同的是,能不能看清很直观,而迷还是清则不那么分辨更谈不上直观。更不直观的是关于“入世”“出世”的观念。没有能力接受现实生活的痛苦的人想到了“出世”,年轻人或者觉得离开现实生活又毫无意义哲学家试图利用他人实现自己的政治家又声称要“入世”。在本质上,“入世”与“近看”、“当局”并没有差别;“出世”与“远看”、“旁观”也是一样。三句话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揭示了人生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近了就看不全,远了又看不清;当局了就迷,不当局就是不当局;入世了就是痛苦,出世了还叫人生么?人生的一辈子,大多数人,近看看就算了;而贾宝玉那样的人,只肯远看。正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触及的人生困境,与一时一地的具体场景无关,所以,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人对此都似曾相识。也正因为此,苏轼同学把这句写在了诗中,不怕后人贻笑大方。
庐山恋作文(篇6)
沿着曲折的山路,我来到了庐山山上。山上的气候可真是舒畅,在样样夏全国有这种舒畅的气候,怪不得这儿被称作消暑圣地。
书上介绍说,庐山四季景象不同,春看碧潭、幽涧,夏看瀑布、云雾;秋看落叶,冬看冰雪。而我来的时分正是夏天,当然不能错失庐山的瀑布和云雾。
庐山最大的瀑布便是三叠泉瀑布了。这个瀑布处在山沟之中,要走好久的山路才干看到。瀑布前有个特别的小亭子,在这亭中看瀑布是最好不过了。三叠泉瀑布从高处置三级飞落,由窄到宽奔腾而下,落差155米。一叠瀑布从天上曲折而下,二叠直垂,三叠分两条落下。流下的水打到石头上,打到水潭中,构成非常壮丽的水雾。站在瀑布下,就像鄙人蒙蒙细雨一般,瀑布蒙上一层白纱,愈加美丽了。惋惜李白未曾看见这样的美景。
李白看见的是庐山另一大瀑布――水口瀑布。这是庐山最知名的瀑布,赞许它的诗句不计其数。最知名的当然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近看瀑布才大喊受骗,不过一百米的瀑布竟然说是三千尺(一千米)。后来得知这是李白酒醉后写下的,真是“一壶酒醉了全国”啊!虽然上了当,但这瀑布一点也不差劲。瀑布垂直而下,像一条白链一般,水流和真实的银子差不了多少,相同的金光闪闪。
庐山的云雾愈加独特。远远地你能够看见雾正翻腾而来,瞬间雾能够将你笼罩。处在雾中看四周,影影绰绰的一片,好像在仙界相同。又一瞬间,雾散了,四周看地清清楚楚,一点也没雾。莫非庐山的雾会像水相同地活动吗?现在只能这么解说了。
到了含鄱口,一切都清楚了。含鄱口方位较高,看着山坡上,一团团的云随着风,贴着山在游动,非常秀美,本来庐山的雾便是这活动的云啊!怪不得称之为“云雾”。真是独特。含鄱口意思便是能够看见鄱阳湖,但由于今日的雾,让我无法看到那像海相同的湖,这雾真是有利也有弊啊。
秀丽谷是庐山最有名的山沟了。我不知道“秀丽”的称谓是怎样来的,由于这儿一点也看不出一点秀气,反而有几何险恶。《西游记》的一些打架局面便是在这里拍的。这儿的云雾许多,有的乃至掩盖在我的头上。有些小云雾撞到山崖上便分散了,有的顺着山崖直上,而大云雾则不同,它会吞没整个山崖,山崖就逐渐消失了。幻想一下,若是走在那被云雾吞没的山崖上,那便多了几分惊险刺激,必定很好玩。
庐山恋作文(篇7)
大概我八岁那年,妈妈去江西出差时,给我买了这套陶瓷茶具模型,虽然没有亲身去过庐山,但因为有了这套茶具模型,我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它有一个茶壶,两个杯子(其实本来是三个杯子,后来被我弄丢了一个),下面有一个碟子,用来装茶壶和杯子。
杯子上各画有一棵草,看不出来是什么草,也许是芦苇吧。茶壶的盖子是白色的,但略显一点淡黄,像照片泛黄的颜色,中间有个小球上点了一点蓝。壶的把手上有一条墨水似的深蓝,画了一条长长的线,像洁白的手臂上划了一条长长的蓝色伤口。壶的“大肚子”上,画了两座连绵的高山,上面长满茂密的树,江上行驶着一叶小舟,岸上有几棵松树,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反面有两个草书写的字,不知是写的什么,草草一望,象是写的“传乐”,那是什么?我都被自己弄糊涂了。后来问了妈妈才知道,是写的“清香”。碟子上的画是最丰富的了,几座连绵起伏的山,有高有低,让我想起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而一旁翻飞的白鹭,让我想起“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旁的江畔上,几棵松树象站岗的士兵,几个小丘边,有一个草亭,前方的江上,有两叶小船,小船上还挂着帆,又让我想起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虽然后两名诗和庐山没什么关系。
所有的图案都是由墨水般的蓝色涂抹的,你会不会说这太单调了呢?其实一点也不。虽说它画得并不十分细致,但却十分富有层次感。你瞧,几根小勾似的线就是白鹭了,松树侧是一根竖线上添几根横线,而空白处几根短短的线,就是船驶过江面的波纹。山上,颜色由深到浅,再到白色,便表示出了山顶树的茂密到江畔的寥寥数棵……
感谢妈妈给我买了这套模型,让我在茶壶上,杯子上,碟子上做了一次有趣的“庐山游”!
庐山恋作文(篇8)
我们的祖国有高耸的山脉,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沙漠,茂盛的森林,澎湃的海洋,繁华的都市,宁静的山村……说了这么多,我还是给大家出个谜语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对,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庐山。
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尤其是那变化无常的雨雾更是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看,山上的云雾,刚才还是一朵小巧的含苞待放的郁金香,转眼间就化作了美丽的花圃;刚才分明是一群正在奔腾的白色骏马,转眼间变成了一辆正在沿着山间赛道飞驰的
赛车;刚才还是一位正在梳妆的美丽少女,还没等你瞧清楚她的模样,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位正在山中采药的老汉……这不禁使人们想起了贾岛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仅庐山的云雾如此变化多端,庐山的瀑布更是壮观,就连号称“青莲居士”的李白也为它提过诗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留下的水可能是嫦娥流下的相思泪吧!
我爱这神秘美丽而又雄伟壮观的庐山,虽然它没有泰山的高耸,黄山的险峻,但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山。
庐山恋作文(篇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相信《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对大家来说应该都很熟悉吧。去年妈妈就带我和弟弟饱览了庐山的大好风光。
第一站是如琴湖。我们到如琴湖的时候,那里起了一层薄薄的雾,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美丽极了。如同在宴会上的女郎蒙起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捉摸不透。远处的群山,躲在薄雾后面,就像害羞的孩子,见了家里来的客人,躲在母亲身后,不肯出来。
雾去了,将如琴湖的美景看得一清二楚:湖水清澈,清得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水下嬉戏的小鱼。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花径。花径,顾名思义,就是开满鲜花的路。花径上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紫的、蓝的,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有的大团大团的,好像雍容华贵的太太;有的洁白素雅,好像含苞欲放的少女;有的很多花,开在一起,好像一群好朋友。
我们还去了芦林一号。芦林一号,是毛泽东毛主席在庐山上住的地方。我们参观了毛主席的起居室,警卫室、会议室,看了毛主席的旧照片,还了解庐山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次庐山之行,让我了解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还欣赏到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庐山,真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