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镜子观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镜子观后感【篇1】

《镜子》这一篇*我早就读过,这不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与成长有关的读后感,我精挑细选了这篇*,因为我觉着这与我们成长有很好的关联。镜子有很多种,包括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粗糙镜、棱镜。。。。。。这些镜子中最诚实可靠的是平面镜,它能真实地反映你的美丑而不虚伪。

而这些镜中最讨厌的就是哈哈镜,它为了博得你的开心,不惜将你的形象肆意扭曲。所以可不能轻易相信它。镜子这篇*的篇外音就是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应,去寻找才能找到一面真正属于自己的“镜子”。

我们仍然是中学生,但十天之内我们将不再是了。我们有些人会继续读书,而有些人则会走上社会,但不管怎样我们不都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己的镜子吗?这时有人会说:

“我们是需要一面镜子,但是镜子只能照出一个人的外貌,它不能反应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素质呀!”no,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镜子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用唐太宗的话就是“以人为鉴”。

对,“以人为鉴”真正的镜子做不到,我们可以用人来代替镜子。我的哥哥和我的爸爸是我成长中两面“镜子”,两面真正时光的“镜子”。我弟弟乐观开朗,有进取心,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从我哥哥的镜子里,我看到了什么是主动和毅力!我爸爸也是我的一面“镜子”。一次下雨天我对爸爸说。

别去做活了吧。

爸爸说,那怎么行!我做的是室内活,与下雨没关系。说完穿上雨衣就要走,走时回头笑笑对我说:

世界上的人不可能总是想着自己,想着别人,如果我今天不去别人的工作,不是很大吗?从爸爸这面镜子中我看到了“人活在世上要多为他人考虑”。同学们找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吧!

我们的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我,有助于我们成长的镜子,因为我们只有真实认识自己,我们的成长道路才会一路顺风。

镜子观后感【篇2】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了美,变成了一把冰冷的锤子,它伤害了不止一个人,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支离破碎,其中一些可能已经破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

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亲爱的爸爸,你怎么忍心挥手,伤了孩子脆弱的心,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你的幸福建立在你父母的日常和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亲爱的妈妈,你怎么能让一颗爱心成为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笼子,成为你可爱的宝贝?

亲爱的孩子们,你怎能无视伟大而纯洁的爱,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痛苦?

亲爱的,深深的爱,你们是彼此最亲爱的人!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就像风筝。你的父母是你的向导。你可以在风中飞翔。

有一天,当风足够大,风筝也足够强的时候,是时候让父母把线展开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环境是你内心的反映。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反映你拥有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像纪录片里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受到父母亲手筑起的防护墙的安全保护。那时,我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刻画了我们父母额头上的几道皱纹,而我们仍然过着维护尊严的生活。

我们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冲突多了,见面少了,距离远了。我们的心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鸿沟。我们开始认为父母控制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认为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认为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选择战斗,为一个目标和一个责任付出代价。我们要忍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咽下一些痛苦的眼泪,努力变得更好,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告诉他们的父母,不要再担心我们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别忘了,至于未来,只有努力,我们才会知道。

只有行动才能让你变得更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己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当我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时,他们不会给我安慰和鼓励。相反,训斥、面子和冷战让我多次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所以我坚持。

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尽量温柔。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还在努力工作,也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但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电视台官网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四)

这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了家庭的特点。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家庭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焦虑的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身上寻找问题,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将在电影史上留下难忘的回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自己。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包括他们的感情。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回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

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他们,和他们交朋友。

四。请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指序变成启发性的问题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性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镜子观后感【篇3】

《镜子》观后感1: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共同执导该片的范永东说,**的故事是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实际上它融合了创作者对人性的理解,思考故事背后的爱和欲望。他和卢试图通过电影找到一条线索,一条解决中国人精神或精神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2: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中国首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4月16日在北京《镜子》首映。“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很多小伙伴们看后写了很多精彩的观后感和心得体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镜子观后感【篇4】

偶然看到一期节目,天网《镜子》,讲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怨怼,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里面的那个心理咨询师李老师所说,我们都把老公,妻子,孩子,这些都物化了,他们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我们作为妻子,丈夫,父母,以对其爱的名义,物化其为我的杯子,因为杯子是私人物品,别人是不会去占有的。 这就是爱的认知的扭曲。

我们作为父母,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尽全力的去疼爱,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长成了我们不期望的样子?是我们的爱的能力的缺失,我们有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丧失了这个爱的能力,因为我们发出去的时候,对方不接受,就憋回来了。我们常常去改变孩子,改变对方,其实这是爱的认知的另一个扭曲,因为一个世界你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当时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镜子,是照射一个家庭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个家庭成员性格的综合集成体,我们在孩子面前的种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体会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里,暴躁的父母会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过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如何绘画,他就呈现出你画的结果,一个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肆意挥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亲近父母的期望的。

现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养家的借口逃避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以为只要给你吃给你玩给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们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孩子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当你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陪我玩一会的时候,你可能刚刚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关照自己一会儿,玩会手机或者看看电视,就会说,找你妈(你爸)去玩或者说自己去玩,可是也许他其实已经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妈妈(爸爸)也在忙。作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亲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这些孩子的行为偏激就显现出来了,不听话,暴躁,狂怒,爱摔东西,沉默,总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跟你对着干!

现在有个词叫做“手机综合症”,其症状如下,可以自行对照,检测一下现在的大人们是不是已经中招: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众号的文字,而读不进去长得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5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

于是我想问,这样的你又如何能有爱的能力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问题,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而是一味的责怪对方,比如说,我出钱养家,你就是这么照顾孩子的吗?其实说出这种话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个人的责任吗?当初他是全家爱的结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责任和义务,何必全怪在一个人身上,而不设身处地的为这个家着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没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没有陪伴侣了?有多久没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现在的父母们,能真正的放下手机,去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这个问题,那么这以后的社会上,会出现一大批有责任感的有为父母,甚至会减少相当一部分的伴侣出轨和家庭离异。因为这些父母们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公司的任务,还知道自己肩负有一个家庭的责任,作为孩子、爱人、父母的责任感,他们爱着工作,同时也爱着家这个不讲理但是讲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照射着爸爸,也照射着妈妈,更照射着一个社会!真的很想呼吁一下,父母们,你们都醒醒吧,别再让孩子为爱受苦!

镜子观后感【篇5】

最后,泽清家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是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他们的家庭是在各自的社会领域有一席之地的人。当然,家里人对泽清的期望很高,希望他和他们一样好。在父母学校,泽清说,他觉得家人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走。

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

“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

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如果爸爸妈妈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盲目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定制孩子的生活,这个孩子也许会幸福地生活。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说: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在目前的教育中,知识并不缺乏。缺少的是爱的教育。我们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的成长。他是个人,不是你的私人财产。

家长《镜子》观后感(二)

林子舜家长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真的能推卸责任吗?这些孩子不想成为阳光少年吗?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放弃一切,永远不放弃孩子,永远不说死。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以孩子的成长方式感恩。同时,要教育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决不让孩子成为知识渊博、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自己。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包括他们的感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他们,和他们交朋友。教育孩子就是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们。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科学方法。首先,他们应该善于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和你交谈,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请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指序变成启发性的问题

给孩子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脑子解决问题,即使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更糟,也给他们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始终坚持对儿童的教育原则,使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童年起,在德、智、体、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变书呆子,**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把命令变成启发法,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性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教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幸福的创造者,是儿童灵魂的抚慰者和疗愈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镜子观后感【篇6】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


《镜子里的我》是一本让我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这本书让我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困惑,也在内心深处触动了我对自我的反思。


故事的第一章就展现了主人公阿瑞尔的独特体验。他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发现了自己可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这个发现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他的太多注意,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和主人公经历的变化,镜子里的自己也开始变得重要而真实。


阿瑞尔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加勇敢、自信。这种对比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他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去改变自己,成为镜子中那个自信而勇敢的人。随着他们两个形象的不断融合和对比,他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只是他想要成为的人的幻象。


这个发现引发了阿瑞尔对自身身份和内心真正的探索。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真实,每一次与镜子中的自己的对话都增加了他的不安和困惑。他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他应该成为谁。这种内心的挣扎使我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有矛盾和迷茫的时候,都曾在镜子中看着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却在现实中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做到。


通过阿瑞尔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完全照顾他人的期待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常常被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试图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当停止试图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开始探索和接受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真实,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镜子里的我》这本书,我明白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镜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工具,更是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隐喻。需要时不时地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谁,看看是不是真正接受并理解了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平衡与成长。


《镜子里的我》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欲望。不能仅仅追求外在的好与美,更要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认知。只有真正接受并理解了自己,才能在这个多元而又充满挑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幸福。


通过阅读《镜子里的我》,我深刻理解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当认清自己的内心需求,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时,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真实的关系。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让我重新思考并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存在的真实和意义。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镜子观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生活的镜子》,他教育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儿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了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林肯在竞选失败后就是这么说的。

林肯一生下来就一贫如洗,但他人穷志不穷,他的一身都在面对挫败,向种种困难挑战:他八次竞选八次落选,两次经商两次落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这对他说是一个重重的打击,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没有放弃,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一次挑战,所以才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之一。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林肯**的奋斗精神,它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遇到过种种困难,经历过无数次的考验,最后通过努力才成功的。就是这种奋斗精神,鼓舞了我努力学习,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林肯那高大的形象便浮现在了我的眼前,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一次,我在做数学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思考题给难住了,我开始耐心地想着,但还是没想出,我便想打退堂鼓。可是一想起林肯那种从未放弃的精神,我又振作了起来,重新向思考题挑战,最后经过我的坚持努力,我终于战胜了思考题。

林肯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他能在困难中奋斗到底,成为一个伟人。 我,一个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的少先队员,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学习,在温暖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在种种优越的条件下生活,又怎能被困难吓倒呢?

林肯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不努力学习的人,无论他多么聪明,都会像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一把生锈的剑,不会成功。只有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使自己的智慧积累得越来越多,战胜学习的唯一障碍,使自己成为最用功的学生。

我们班在三年级的时候,文明班级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我们无缘,特别是语文成绩,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最后几名,刚开始我们也努力过,但每次考试成绩都进步不大,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信心,自己也觉得自己特别差劲,心想,大概别班的学生比我们聪明吧,我们就认命了。当四年郭老师**时,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就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分析问题,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制定了新的目标,让大家提高要信心。同学们在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学期下来,不仅被评上了盼望已久的文明班级,而且语文成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年级第一名。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比别人笨。只要我们努力工作,不放弃,我们就会成功。

我相信,只要我们发扬林肯精神,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诺贝尔奖会在我们班产生,我们学校更会涌现出很多像林肯、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那样杰出的人物。

镜子观后感【篇8】

刘慈欣的科幻**《镜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之一,**讲述了一个物理学取得大突破的时代,人们发现量子效应只是物质更深层规律扰动的影子,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被确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换句话说,当宇宙发生大**的一瞬间,往后的一切都将注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内地城市郑州的软件工程师,他率先利用超级计算机开发了宇宙演化模拟软件,即创立一个大**奇点的模型,使其在计算机中开始演化。他误打误撞地产生了我们生活的宇宙,创造了一个“现实镜像”的模型,由此能够看到地球上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同时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由于对本地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他本来希望镜像技术能够用于司法领域,但他震惊地发现,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消亡了,正是镜像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导致了消亡的发生。

他发现,虽然镜像技术一开始仅用于司法领域,但其影响已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人类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事物都暴露在镜像的强光之下,罪恶无处可逃。镜像技术摧毁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罪恶和不道德的东西,使人性如水般纯净。由于没有可描写和表现的,人类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整个艺术领域都陷入停滞,而以艺术为发展动力的科学领域也因此停滞。

随着地球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工业文明开始衰落。

社会的活力,其实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欲望和冲动为基础的,正是在对旧道德的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死了的社会,因为它的每个社会成员都精确地按照其道德标准行事,即使道德伦理不再符合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无力去推翻它。

清水无鱼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许多社会问题。在地球35亿年的生命进化中,正是错误的dna进化了生命,推动了文命进程。设想,如果dna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那森林古猿永远无法直立行走,现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

现在的社会仍然有许多错误,但不应当建立强制性的监视与监督机制来维护规避社会问题,而扼杀社会成员的思想自由。我们应当以珍视的眼光看待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镜子观后感【篇9】

人是爱美的动物,照镜子当然是爱美的表现。所以人们每天都要和镜子打交道。可是,有关镜子的“履历”,我却一无所知,直到假期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叫《镜子小史》的书,一下子就被镜子漫长而有趣的历史吸引住了。

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铜镜,在我们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人们又制造了结实的铜镜,时髦的水晶玻璃镜……

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段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切品德高尚、礼仪具备的名人智士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经常照一照这些忠实的镜子,就能懂得做人应有的态度和规矩。

生活中也有不忠实的镜子。你看,镜面不平的“哈哈镜。”,你对着它一照,脸就歪歪扭扭的,一副怪模样。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讽刺小说《不平的镜子》说的是,有位五官不正的夫人,偶然得到一面不平的镜子。这面镜子照着英俊的人,却把脸相往四方八面扯歪;而照着这丑陋的夫人,反而使得她变得妖媚迷人。于是,这位夫人认为人们对她的容貌的`如实评价是谎话。她哪里知道,是这面不平的镜子调整了她不端正的五官,她将这面欺骗了她的镜子视为忠实的朋友,如醉如痴地抱着不放,是多么的可悲!

平日交朋友也是一样,那些直接指出你的不是,即使逆耳也是忠言,即使苦口也是良药。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也是一面忠实的镜子。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恭维你的朋友,只是共富贵的酒内朋友,欺骗我们的“镜子”,绝非可交之友。人们在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面能忠实反映我们真实面貌的“镜”啊!

镜子观后感【篇10】

《镜子》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通过展现了人们内心最真实而残酷的真实面孔,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的心灵困境和心理健康问题。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思考良久。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影片以对称的方式展示了两个不同地区的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的场景,他们都在镜子前自己与自己对话。这一设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镜子不仅仅是人们打扮自己的工具,更是心灵的反射器。他们在镜子前不断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从中探寻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问题。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病历史,他们中的一些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一些人则是经历了创伤或亲密关系的破裂。我被这些故事所触动,深感到心灵的脆弱。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话和面对镜子里的自己,逐渐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疾病,他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这激发了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无限探索。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慨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也许我们习惯将这些问题隐藏在内心深处,然而它们却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扩散。我们常常不愿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不敢直视内心深处的问题,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然而,正是当我们敢于面对内心的阴暗面,才能够真正成长并找到疗愈之路。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心理治疗的作用。在镜子面前与自己对话,患者们逐渐意识到问题,并寻求到专业治疗。影片中治疗师的存在和指导,给了他们启发和支持。这使我深感心灵的治愈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也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求和接受这种帮助。

通过《镜子》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对人类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我们都应该关注和关爱心理健康,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忽视了内心的疾病,却只关注外在的表现和冲突。我们需要敢于面对自己,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学会接纳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寻求心理治疗来疗愈内心的创伤。

总的来说,纪录片《镜子》通过真实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疾病和困境,使我深感心灵的脆弱和治疗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关爱心理健康,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只有通过正视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和接受专业帮助,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这部纪录片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大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镜子观后感【篇11】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镜子观后感【篇12】

读《镜子小史》有感_初中读后感

读《镜子小史》有感_初中读后感

我喜欢镜子。每天早上,刷牙洗脸后,我都会去镜子前梳头,整理衣服。但我对镜子的历史一无所知。

最近,我打开《中国科学小品选》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叶永烈爷爷写的《镜子小史》吸引住了。我真不敢相信镜子有这么悠久有趣的历史。

叶爷爷告诉我们:“最早的镜子当然就是水了。古时候,人们经常趴在河边,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容貌。

当然,人类最早制作的镜子是铜镜。镜子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镜子的作用越来越广泛:

理发厅里的大镜子让人们留意自己的发型,汽车上的反光镜提醒司机注意交通安全,歌舞厅里的宽大壁镜让人们尽情歌舞,百货大楼里的穿衣镜让人们打扮得更漂亮,游乐厅里的哈哈镜让人们捧腹大笑

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诚,它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没有镜子。

在人们的心目中,我们不能没有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雷锋叔叔、张海迪大姐姐,这些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应该经常看看这些镜子,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镜子小史》,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该与忠实的镜子交朋友,经常用它照照我们的言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些欺骗、歪曲和赞美我们的镜子根本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远离他们。有一面忠实的镜子作为朋友,我们将终生受益。”

gz85.COm小编推荐

镜子的观后感集合5篇


你现在可以使用了“镜子的观后感”,你真的懂得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吗?当前大多数人选择在休息时间看电影或电视剧,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内心会产生许多想法。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写一篇观后感。如果你希望长期关注我的分享,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

镜子的观后感 篇1

《奇怪的镜子》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奇怪的镜子和一个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镜子和老人之间的互动,探讨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的重要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人,他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屋中。他每天都会去散步,并在路上看到许多奇怪的东西。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面奇怪的镜子,这面镜子非常奇怪,它的表面有许多小凸起,看起来像是被人用很多笔划过的。老人对这面镜子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观察它。他发现,当他面对这面镜子时,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他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年轻和美丽,他开始更加喜欢自己。

老人对这面镜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它,发现它可以用来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他开始尝试在镜子前表演,并发现自己能够更加流畅地表演,而不需要担心其他人的反馈。他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会更加自信和自尊,同时也会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表现。

故事 also suggests that being able to see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is important for our self-esteem. We need to be able to see ourselves as we truly are, not just as we want to be. This means being honest with ourselves and being true to ourselves, not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会更加自信和自尊。

镜子的观后感 篇2

校园里发了一本《日子的镜子》,我看了,有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形象。

这篇《仙鹤》讲的是在我国北方的乌裕尔河那里,一个名叫虎儿的小男孩由于不明白差异鸟蛋,掏了两只仙鹤蛋回家。爷爷为了维护仙鹤,自己孵蛋,不辞辛劳地把小仙鹤孵出来,并抚养大,直到小仙鹤归队。我读了,很受感动。为的是爷爷为了孵蛋奉献出了簇新的黑布面、白羊皮大皮袄,为的是爷爷早、中、晚、夜里都摸上半个小时仙鹤蛋,为的是爷爷每天把小仙鹤带到食物多的当地去吃食。我看到爷爷这样维护仙鹤,又想到了许多。

国际上有许多维护环境的人,但也有许多摧残动物的不法分子。我真希望咱们都能维护动物。蝗灾的损害咱们都很清楚,蝗群所经之处,粮食颗粒无收,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灾祸呀!这还不都是由于捕杀青蛙吗?损伤动物等于损伤自己,某种动物泛滥成灾的比如莫非还少吗?摧残动物的人们,快醒悟吧!不要再损伤动物了,他们是咱们的朋友!假如生态失去了平衡,那咱们将会遭受灾祸,假如比及那时你们才觉悟,那就太迟了!

让酷爱环境的人们都携起手来,让咱们一同为地球出份力,一同维护动物吧!由于,损伤动物等于损伤自己。为了咱们这个美丽的国际,请放下捕猎的东西,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和动物交个朋友吧!

镜子的观后感 篇3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文章,叫《照镜子的启示》,我看完后大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巴黎。有一对兄弟,学了一门不错的手艺———————做美味的早点。他们在一个人口集中并且上班族较多的黄金地段开了一家早点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早点店的生意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虽然这里人口集中,上班人很多,但是街上的饭馆比比皆是,和人家相比他们的早点店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弟弟打退堂鼓了。他跟哥哥说:”我们经营这家早点店无非不就是想赚点钱吗?可现在这个样子我不满意,我不愿意再干下去了。”哥哥很生气,说:”好吧,我会坚持下去的,我一定要让早点店起死回生!”

同学们,你猜后来怎么了?请看下面的部分吧!

有一天下午,哥哥忙完了活,来到修鞋摊想修一下自己的鞋子,他发现有一个在远处的修鞋摊前有一大堆的人在修鞋,就很好奇,等自己的鞋修好后,就走过去仔细的看了看,发现,原来这里的修鞋摊上摆放着一面小小的镜子,来这儿的人在等待时候,在镜子的面前照一下自己的容貌,修好鞋子的人,在镜子面前走上几步,整理一下衣服才放心走去。这让哥哥受益不浅,从此哥哥的早点店起死回生。因为人们发现这家早点店不仅服务周到而且饭菜可口,更让人们惊奇的是这家店里每张桌子上都镶嵌着一面镜子,店里也安装了大大小小的镜子,店还专门开辟了一间小屋子,专供人们化妆,里面有个小水龙头,有一面大大的镜子,还有一张桌子让人们放东西。

哥哥的善于观察使自己的早点店起死回生,同学们,照镜子,很简单,给我们的启示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你给别人一面镜子,也就给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

镜子的观后感 篇4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分享

王建祥(行政部)

作者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

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突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着重**了社会风气恶化、政治腐败、人民疾苦与国家兴衰、治理混乱的关系。社会风气的改善、权力的制约、腐败问题、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新闻言论自由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提出,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资治通鉴》鉴往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唐太宗以铜为镜,衣冠楚楚,知兴衰;以民为镜,知得失。最受毛泽东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谈到历史的兴衰和个人得得失。

本书共分为:政治篇、军事篇、人物篇、文化篇。

政治部分:三百年前,从**到人民,从将军到文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关心孩子的幸福,看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个人和社会的腐败已经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

虽然有史料记载,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完整的人,却没有因国家的沦陷和民族的奴役而得救!

历史上的政治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徒法不足以为治,有能运用法治的治人,其法然后足以为治。反之,也有人主张,“有法治,无治人”,法是鉴往失、顺人情,集古圣先贤遗教,全国聪明才智之士的精力,穷研极讨所制成的。

在这里,作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一是汉文帝,二是魏太武帝,三是唐太宗,四是宋太祖。

汉文帝之所以能治民,是因为他能守法爱民。魏太武帝信任古弼,古弼为人忠慎质直,有一次为了国事见太武帝面奏,太武帝正和一贵官围棋,没有理会,古弼等得不耐烦,大怒起摔贵官头,掣下床,搏其耳,欧其背,数说朝廷不治,都是你的罪过,太武帝失容赶紧说,都是我的过错,和他无关,忙谈正事。

唐太宗以武勇定天下,治国却用文治。宋太祖出身于军武,也崇尚法治。

从以上四个伟人的例子吗,说明了治人之所以使国治,是遵绳于以民为本的治法,治法之所以为治,是在治人之尊重与力行。

就历史教训以论今日,我们不但要有治法,尤其更有治人,治人在历史上固不世出,在民主政治的选择下,却可以世出继出,治人之养成,选出罢免诸权之如何运用,是求治的先决条件,使有治法而吴治人,等于无法,有治人而无法,无适应时宜的治法,也是缘木求鱼,国终不治。

治人与治法的合一,一言一蔽之,曰实行民主政治。

军事章节介绍了1894-1895年海战失败的教训。第一,和平不能通过祈祷,也不能通过任何国际活动或会议来实现。祈祷和妥协只会导致羞辱和失败。第二,侵略战争既然强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敌人着着进攻,战争怎么有可能单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团结一致,被侵略者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侵略者才能保国卫民,取得胜利,第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的表现形式,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烂和内部的不团结。

第四,只有敢于战斗、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人民,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和平事业。

人物篇,更是值得学习。赵括和马苏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们的主观愿望是把事情做好。然而,他却饱受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之苦。他自以为是。他只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不顾客观情况,不听有实践经验的人的劝告。结果,他落后了。

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空谈因而失败的教训,知识分子不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教训,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光凭书本上的理论,自以为是,因而失败,害己、害人、误国的教训。时间虽然隔得很久了,今天来重温这些教训,看来还是有益的。

镜子的观后感 篇5

上周末晚饭后,我翻开桌子上的一本书,无意间,一张滑稽的图片吸引了我,我好奇地翻回去看了一下书名,是“八戒照镜子”,有趣!于是,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书中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雾气山前,唐僧让八戒去化些斋饭,八戒往前走,到了一座“原真寺”。内有一面“写真镜”,八戒借“写真镜”把自己照成了一个丑八怪,他一气之下砸碎了它。经“原真寺”老方丈指点,八戒继续走。不久,到了“无真寺”,庙里有一面“无真镜”,把八戒照得异常美丽,八戒便不愿离去。悟空前来找八戒,见一个马屁精正在拼命吹捧他。悟空用棒打死了那马屁精,让八戒恢复了原形,随即又打碎了“无真镜”,八戒还沉迷其中。

一口气看完书,忽然,我脑中闪现一个疑问:我呢?如果我是八戒,我会乐于照哪一面镜子呢?

如我站在这两面镜子前,我会看到:“写真镜”中的我,是存在些许的缺点,是不够完美的,但却是真实的自我。而“无真镜”中的我却是“美化”的,无可挑剔的“美人”,但那却是虚幻的我,一旦离开“无真镜”,定会还我以“真面目”。

“美化”,并不是贬义词。环境一经美化,就会使人心旷神怡;行为一经美化,就会使人温文而雅。但是,缺点一经美化,则使人忘之所以。虽然《八戒照镜子》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道出了严肃的生活哲理。

其实,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要面对这两面镜子。有些人在吹捧的“无真镜”里,真是自说自美,一不小心就会迷失了自己,从而丧失自己人生的目标。而一些人则会在批评的“写真镜”前,冷静地思考,正视不足,以便能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此时,我也豁然开朗。如果我是八戒,我会在“写真镜”前驻足,欣赏“真我”的风采,让我能“知不足而后自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合集


优秀的作品能够让我们从中获益良多,观后感则是对作品所传达思想和情感进行挖掘和表达的过程。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更丰富的感悟和启示。如果您还没有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不妨点击我们网站上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栏目,或许能找到您感兴趣的内容。时刻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信息!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六4班卢帼姿家长我是一面镜子……,日前**一了部由**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十年策划,耗时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为他们的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家长们无奈地把孩子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心理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种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处不在;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刻的,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默默付出,揭尽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为这满满的爱,有时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怎样的爱才不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我看完后,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脑海里不停重复着过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停的检查自已与孩子生活中的行为有没有走向偏轨?怎样的爱才是最适合我们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刚好十二岁,也正是叛逆期的开始,我要怎样引导与表达我的爱,才可以让她健康快乐的走得更高更远?不可否认,我们家的孩子是一个善良而聪明的孩子。无论是学校成绩还是其他机构的辅导,她都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她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称赞。

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小学毕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因接下来将会有很多新的挑战需要你去面对,不管结果是好的,坏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对,调整个人心态,找出适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决方式来勇敢的面对不好的结果;同时想出健康的解决方式来进行下一个挑战,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态,只有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问题,因问题的存在,一定不是单向的,它是根据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做法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只有自己在学***到正确的方向,不停的强大,你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我只希望你能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我们是你最坚固的后盾,当出现困难时,你可以找我们咨询或聊天,我们将会以我们曾经走过的经验给你提供解决困难的选择;我们是你最亲近的亲人,不希望你会用刺激的语言,或过激的行为去伤害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人,是人也会受伤,更不希望你会隐瞒、逃避现实,这样很容易受自己的心魔限制与操控,伤害了自己同时,更伤害了你身边最亲近,最爱你的父母。

理所当然,父母也有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原谅,那么,也请你可以原谅你的父母,因他们的犯错是因为他们是你唯一的父母,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父母是你的唯一,这是永恒不变的事实!想想一下,当你范错的时候,你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如果你走错了路,伤害了身边爱你的人,你也伤害了自己!最后,我只希望孩子你能戒骄戒躁,遇到什么矛盾的时候,学会倾听,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其实并非无法解决,事在人为,关键是自己想与不想,多理解对方,多一丝宽恕,你将会得到更多,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感谢你在镜中**家庭教育纪录片,云云的朋友圈最近被一部纪录片炸掉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家庭。

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三个家庭中有三个问题青少年辍学。家里没办法,只好把他们送到武汉的一家教育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改革,他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这名年轻人发现他的家人被迫送他去重建机构,与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

一般来说,这个主题有一个常规,是耸人听闻和夸张的。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养。父母很高兴看到它,高兴地回家了。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

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

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就不会改变,而且以后可能会变得更糟。

作为一名企业经理,父亲不愿意请假去上课。

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作为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父亲,自信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校里,父亲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但孩子们说这与早恋无关,因为学校环境太压抑,但家长不理解。

孩子们想要自由,想要成为背包客,想要画画,想要唱歌。

爸爸说,他希望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应该得到纠正。

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

因为太多的保护和监禁,我希望能走出父母的怀抱,独自走上人生的道路。

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家庭。虽然看起来孩子需要教育,但实实上,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

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校后,一位固执的父亲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会及时。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

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庭人格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丈夫,这是我妻子,这是我的孩子。

但我没有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要控制,也不要模仿。

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爱,需要滋养和成长六1班徐嘉仪家长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三集共90分钟的**,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

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例子在各种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

我认为这是大多数中国父母不愿接受的结局。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李家的父母尽最大努力希望孩子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但为什么结果仍然违背人们的意愿?为什么镜子反映了孩子对父母的全部抱怨?我认为这是因为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爱,却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和反馈。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

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

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

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

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

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

我曾在周日游历悉尼市,当地的友人告诉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须购买一张家庭票,家长可以携带儿童乘坐当天的各类交通工具,这项举措分明就是鼓励家庭的周日活动。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会有类似的举措呢?从**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

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

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与女儿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说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妈妈从来没有拒绝过她养小宠物,但是,妈妈一直都有言在先,要养一只小宠物,你要同时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喂养、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证实你自已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不会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愿望。

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养她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太看懂这个纪录片,对于她来说,问题少年们经常玩游戏、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一场电影、一次滑雪或她喜爱的各类活动。

我也很庆幸,在陪伴她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她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3)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了美,变成了一把冰冷的锤子,它伤害了不止一个人,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支离破碎,其中一些可能已经破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

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亲爱的爸爸,你怎么忍心挥手,伤了孩子脆弱的心,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你的幸福建立在你父母的日常和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亲爱的妈妈,你怎么能让一颗爱心成为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笼子,成为你可爱的宝贝?

亲爱的孩子们,你怎能无视伟大而纯洁的爱,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痛苦?

亲爱的,深深的爱,你们是彼此最亲爱的人!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就像风筝。你的父母是你的向导。你可以在风中飞翔。

有一天,当风足够大,风筝也足够强的时候,是时候让父母把线展开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环境是你内心的反映。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反映你拥有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像纪录片里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受到父母亲手筑起的防护墙的安全保护。那时,我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刻画了我们父母额头上的几道皱纹,而我们仍然过着维护尊严的生活。

我们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冲突多了,见面少了,距离远了。我们的心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鸿沟。我们开始认为父母控制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认为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认为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选择战斗,为一个目标和一个责任付出代价。我们要忍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咽下一些痛苦的眼泪,努力变得更好,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告诉他们的父母,不要再担心我们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别忘了,至于未来,只有努力,我们才会知道。

只有行动才能让你变得更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己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当我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时,他们不会给我安慰和鼓励。相反,训斥、面子和冷战让我多次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所以我坚持。

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尽量温柔。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还在努力工作,也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但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电视台官网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四)

这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了家庭的特点。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家庭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焦虑的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身上寻找问题,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将在电影史上留下难忘的回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自己。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包括他们的感情。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回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

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他们,和他们交朋友。

四。请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指序变成启发性的问题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性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4)

《镜子》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通过展现了人们内心最真实而残酷的真实面孔,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的心灵困境和心理健康问题。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思考良久。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影片以对称的方式展示了两个不同地区的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的场景,他们都在镜子前自己与自己对话。这一设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镜子不仅仅是人们打扮自己的工具,更是心灵的反射器。他们在镜子前不断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从中探寻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问题。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病历史,他们中的一些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一些人则是经历了创伤或亲密关系的破裂。我被这些故事所触动,深感到心灵的脆弱。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话和面对镜子里的自己,逐渐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疾病,他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这激发了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无限探索。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慨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也许我们习惯将这些问题隐藏在内心深处,然而它们却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扩散。我们常常不愿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不敢直视内心深处的问题,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然而,正是当我们敢于面对内心的阴暗面,才能够真正成长并找到疗愈之路。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心理治疗的作用。在镜子面前与自己对话,患者们逐渐意识到问题,并寻求到专业治疗。影片中治疗师的存在和指导,给了他们启发和支持。这使我深感心灵的治愈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也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求和接受这种帮助。

通过《镜子》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对人类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我们都应该关注和关爱心理健康,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忽视了内心的疾病,却只关注外在的表现和冲突。我们需要敢于面对自己,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学会接纳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寻求心理治疗来疗愈内心的创伤。

总的来说,纪录片《镜子》通过真实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疾病和困境,使我深感心灵的脆弱和治疗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关爱心理健康,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只有通过正视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和接受专业帮助,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这部纪录片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大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5)

今天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明明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最终却让这份爱演变成了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四个家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在家通过网络下军旗,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而在训练营里的泽清完全不像他母亲说的那样: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的家庭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以暴力,而母亲则会说一些刺耳的脏话,在训练营老师家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母亲还在外面不回家,父亲在抱怨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都没有做。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也通过家长学堂来改变父母,其实,改变父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改变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因为在现在的大学里,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你推开宿舍的门,总会有吸烟的、玩游戏度日的,我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同样努力,起码不能比他们差;他们同时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能更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也许,有效的沟通与倾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把架子放下来,并且明白,孩子的快乐交给孩子自己去定义,让他们去失败、去跌倒、去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我爸说我是他的命。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在父亲心里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压力。因为这份爱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无论其他人与你多亲近,无论你们之间是夫妻、是亲子。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6)

本周在朋友圈阅读了一篇央视教育出品的名为的纪录片,我深有感触。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就像纪录片的名字一样,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个性是父母的真实写照。说实话,我是流着眼泪把这部纪录片看完。

看着纪录片的孩子歇斯底里嚎叫和对家长的控诉,我真的是心疼这些孩子,同时也可怜家长,也从家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有变成纪录片中叛逆暴躁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应该感谢孩子,谢谢他拥有那么强大的内心,能够包容体谅我这个控制欲极强,性格忽冷忽热变化不定的妈妈。

其实,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这是纪录片的主题。当然纪录片中所反映的问题都值得我反思。

要想改变孩子要从家长做起。首先,我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以及友好的建议来对待我的孩子。我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而不事帮助他做决定和安排,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其次要改善自己的脾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由大发雷霆改为“以情理教育”。

第三学会体谅孩子。学***件轻松的事情,而是枯燥乏味的,我们也曾经历过孩子的求学阶段,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和竞争。我也承认,我没有孩子努力。

所以我应该多了解孩子,多和他们交流,学会倾听。所谓的“强迫”孩子学***究方法和策略。尤其像马铭辰这样思想上很晚才成熟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引导和学习的陪伴。

这方面真的应该向王奕名的妈妈学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要负起责任,走在前面,做孩子的向导和榜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的改变还来得及。爱不是控制,爱不是**,爱不能物化,没有永远正确的爱,只有动态的平衡,不断的交流和调整爱。

不能让家长满满的爱变成满满的伤害。纪录片中的最后的这句话说的很对:“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不能一味的抱怨父母,应该去理解父母的爱,客观的去认识父母。

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我们要把成长的动力还给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做自己想做的人。”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7)

时间:2017/5/9栏目: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不一样的“爱”

高二八班邳雨辰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自杀,不同类型的叛逆年轻人站在镜子前,我看到的不是那张年轻的脸,而是满脸皱纹的父母。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眼睛到熟悉数字,他们是孩子们生活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个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的善恶,所谓的善恶,毫无保留地注入了孩子的脑海。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结束后,据说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庭暴力的坏习惯,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目睹家庭暴力后,泽青还经常认为殴打母亲是自然的、正当的,这是很普遍的、可怕的、发人深思的。

思想的深度可以用年龄来衡量,但思想的复杂性与年龄无关。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时,有些父母天生就有控制狂,他们不允许在他计划的最佳方式上有一点偏差。读书、高考、高考、毕业、工作、婚姻、出生,然后似乎就完成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

但这种思维惯性已经坚定了三四十年,而且已经是正确的。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尤其是年长的父母,他们从不说爱,但总是爱。他们的爱**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了美,变成了一把冰冷的锤子,它伤害了不止一个人,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支离破碎,其中一些可能已经破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

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亲爱的爸爸,你怎么忍心挥手,伤了孩子脆弱的心,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你的幸福建立在你父母的日常和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亲爱的妈妈,你怎么能让一颗爱心成为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笼子,成为你可爱的宝贝?

亲爱的孩子们,你怎能无视伟大而纯洁的爱,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痛苦?

亲爱的,深深的爱,你们是彼此最亲爱的人!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就像风筝。你的父母是你的向导。你可以在风中飞翔。

有一天,当风足够大,风筝也足够强的时候,是时候让父母把线展开了。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环境是你内心的反映。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反映你拥有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像纪录片里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受到父母亲手筑起的防护墙的安全保护。那时,我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刻画了我们父母额头上的几道皱纹,而我们仍然过着维护尊严的生活。

我们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冲突多了,见面少了,距离远了。我们的心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鸿沟。我们开始认为父母控制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认为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认为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选择战斗,为一个目标和一个责任付出代价。我们要忍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咽下一些痛苦的眼泪,努力变得更好,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告诉他们的父母,不要再担心我们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别忘了,至于未来,只有努力,我们才会知道。

只有行动才能让你变得更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

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电视台官网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家庭的特质,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

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该片很多场景将成为电影史上不能忘记的片断。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

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镜鉴观后感五篇


究竟應該如何寫好關於作品名的觀後感呢?在閒暇之際,我們都喜歡走進電影院觀看精彩的電影,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會湧現很多感觸。我們應該努力加深對觀後感的理解,每次寫觀後感我們都能發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為了充分滿足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镜鉴观后感”,希望我的觀點能夠讓您更加全面地去看待一個問題!

镜鉴观后感(篇1)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通过学习《镜鉴》,我又一次接受了增强理想信念、权力观和党纪国法的教育,也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个接一个,新的案件震惊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的思想。我要时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标准,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坚持廉洁从业的原则,真正做到党性修养和形象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处在市场最前沿,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广大干部职工只有牢固树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企业的发展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才能摆脱各种欲望的束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企业的发展而自觉奉献。为此,我谈谈以下几点学***:

首先,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只有在工作和学***论联系实际,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清正廉洁。《镜鉴》中犯错误的企业人员都是放松学习,人生追求被膨胀的欲望所左右,迷失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方向,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抵御各种利益**,自觉做到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自律,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党的事业上,放在企业的发展上,与群众同呼吸,与企业同命运。

其次,要始终坚持党的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公民和特殊党员。只要我们违法违纪,究逃不掉党纪国法的惩罚。作为党员,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用法律和党章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对待批评,不断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处理情理关系。

同时,我国企业应加强对企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党纪政纪观念,要求员工具有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反腐豁免权。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力,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减少管理漏洞,防止经办人员秘密操作,谋取私利。我们企业要建立干部员工相互监督机制,使各类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奖励实事求是、说真话的员工,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良好风气,从而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发展。

三是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镜鉴》中的案例让人心情沉重,涉案人员都有过奋斗、拼搏、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而且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最后他们因为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和金钱,用不好权力,守不住清贫,守不住底线,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航向,把奋斗成果付诸东流,最终沦落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令人痛惜和痛心。这些案件提醒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是私有的。权利要为民所用,利益要为名所谋。

我们要自觉遵守廉洁从业规定,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始终经受住欲望的**和考验,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辜负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信任和重托。

通过学习《镜鉴》,我认识到国有企业的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我们基层党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让广大干部职工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综合治理腐败的理念,教育干部员工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自觉廉洁从业。要以人为镜,以历史为镜,把握自我,为推动和保障中远物流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严肃换届工作纪律,强化换届风气监督,确保换届工作有序健康平稳推进,是关系到配强地方各级党委班子的基础,是关系到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的前提,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切实保持换届工作的新鲜空气。

一、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地方党委要把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真正扛在肩上,要充分吸取衡阳、南充“两案”的深刻教训,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在换届工作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正风肃纪的工作要求牢牢抓在手上,强化问责工作机制,“五类责任主体”要充分利用谈心谈话、警示教育、函询诫勉等手段,提醒督促领导干部严守换届纪律,做到政治明白、纪律严格、真守规矩。

二、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地方党委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格落实**对“一片一书”的“四必看”纪律要求,要通过持续的纪律学***和宣传引导,促使与换届工作相关的各类人员守纪律、讲规矩,做到严守底线、不越红线。

三、要牢固树立监督意识。要建立健全换届工作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换届工作督查组和指导组,要通过督查督办、选择性询问、全面指导等方式,严格对换届工作进行督查,避免留下任何空白和死角。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充分利用“12380”**、网络、短信和信访“四位一体”举报平台,受理群众举报,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切实参与换届工作之中。

镜鉴观后感(篇2)

读了《廉政镜鉴丛书》后,既让我学习到了切实实践“****”重要思想, 忠实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的典型模范,又让我看到了滥用职权,从光明走向黑暗的一桩桩铁的事实、一滴滴悔恨的眼泪,这是一本党风廉政警示教育读本,给了我内心很大的触动和一次深刻的教育。我将以他们为镜,对照自己的思想、道德和工作实际,“照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进而加以改进和提高。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这是为师立教之根本。

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身执教,持俭守节,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所敬重,为我们所效仿,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垂范世人的楷模。

今后,我将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弘扬正气,做到: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义观和利益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培养好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吸取有益的营养。

二是要加强廉洁学习,提高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才能使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如果平时不学习,放松了自我教育,长久下去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思想就会就放松警惕,那么贪欲就会逐渐滋长,廉法学习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陶冶自我情操,给自己敲警钟,及时矫正行为中的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

第三,廉洁从教,乐于奉献。

教育有一句行话:“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必须洁身自好,不追随物欲,爱岗敬业,必须高度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于律纪,分清是非黑白,认真做好教师育人工作,当一位优秀的好教师。

相反,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凡事讲金钱,对学生没有爱心,为人不廉洁,那么就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对社会、对事、对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廉洁它就像一条鞭子,时时鞭醒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要抵得住**,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愿做人梯,愿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努力学习,愿勇于创新,愿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第四,一份责任,一份爱心。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一份责任,选择了一份爱,我们要对得起祖国、社会和人民赋予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要有爱,对学生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中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我将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切实做到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提高自我,率先垂范;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体现出真、善、美的形象,用一个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决心、毅力、人格为党旗添彩。

镜鉴观后感(篇3)

路在脚下

——读《镜鉴》有感

根据局纪委和院纪委的要求,对国务院国资委编撰的国有企业廉洁从业教育读本——《镜鉴》进行了学习,其中的案例很丰富,教训很深刻,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要正确对待权力。油田党员干部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为人民服务,用得不好,就把党的威信给毁了,也把自己给毁了。

面对各种各样的**,如果不在思想上筑牢防腐防线,轻者违纪,重则违法。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定要做到情系人民、权利为人民所用、利益为人民所谋。《镜鉴》中程明洁**案、章德仲**案等很多滥用权力的案例,就是没有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

二要正确对待朋友。俗话说,父母在家,朋友出去。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重要部门工作的同志,涉及方方面面的朋友,有企业,有老板、有个体、有私营,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决不能为“铁哥们”丧失原则。

一定要清理自己的“交际圈”,有利于促进工作的朋友多交,多接触,整天游手好闲、打牌赌博的朋友少来往,最好是不来往,不能因为朋友“义气”,削弱“正气”和“骨气”。《镜鉴》中康盛**案等案例就是因为太“义气”,逐步走向了牢房。

三要正确对待金钱。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就不可能。作为一名油田干部,一定要注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金钱的**,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摆架子。

不该得的钱千万别拿,严防死守“第一次”,所有腐败分子都是从“第一次”**或**开始堕落的。《镜鉴》里面许多诸如此类案例,值得深思并引以为戒。

四要正确对待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和万事兴”。做到关爱配偶、孩子,忠于家庭,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与家庭,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做到少应酬、早回家,对于确因工作繁忙需要加班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向家人说明情况。

《镜鉴》中章德仲**案,先后保养过多名**,其行为就是对家庭的不忠、背叛。为了满足**需要,一次次把手伸向**,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没有正确对待家庭的案例,《镜鉴》中还有很多。

五要正确对待事业。追求理想,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物本探源,为国找油”是我们物探研究院的崇高事业和神圣使命。

勘探的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院目前有许多年轻同志担任了项目长、课题负责人等,有利于我院的长期发展,但是,从保护好、培养好年轻同志的角度,诚心实意地提醒他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严格按《物探研究院科研管理规定》,规范使用科研经费,认真汲取《镜鉴》中邬志永**案的教训,一个1978年出生年轻人,29岁被委以重任,31岁锒铛入狱,非常可惜。

路在脚下,但并不平坦或笔直。我们应该挺身而出,把握正确的方向,时刻小心陷阱。这就是我学习《镜鉴》的体会。

镜鉴观后感(篇4)

规范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行为,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近期,按照集团公司和公司纪委的要求,通过认真学***入研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和《镜鉴》,感悟颇深,体会颇多。

一、加强理论学***性锻炼。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高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廉洁从业的规定。时刻学习,时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

这样,我们就能提高警惕,结束走向深渊的第一步。

二、注重学习,提升素质。学***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要保持自身的能力,始终保持不落伍,就必须树立终身学***念,切实增强学***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调整前进方向,与党**保持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心浮气躁的情绪,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克服消极因素的重要举措。从《镜鉴》很多廉洁教育的案例看,许多领导人员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被拖下水,最后成为一出悲剧。

历数各类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

李: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名党员干部,不管他的地位多高、贡献多大、头上有多少光环,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拿我们劳动所得,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下手,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无论对我们平常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利的。作为党员干部要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自觉做到从政治思想上把握住方向,人情关系上把握住原则,行动做事上把握住分寸,生活作风上把握住小节,守住内心深处那方净土。

四、接受监督,认真履职。廉洁从业要坚持以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根本,按照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业的要求,把领导人员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来抓,在求实效上下功夫,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以《廉政准则》为镜子,时刻对照检点自己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稳住心神,管住手脚,抗住**,耐住寂寞,经住考验,自觉做到严格自律,遵守规章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镜鉴观后感(篇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古今镜鉴录》的书,本书写入很多了古代名人修身治家的成功人生之道,像漕运大臣“**菜”,两袖清风林则徐。还深刻描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正廉洁的高尚风范,像“普通党员”聂荣臻,谭政发怒显本事,记录了古今许多腐败分子腐败堕落的过程和下场如遗臭万年的贾似道,问题部长田凤山,读起该数来令人感动,给人警示,令人深思。

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然后正确引导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

我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早在全国解放前夕,毛主席就告诫全党要坚持“两个务必”,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全党的模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涌现了大批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为党增添了光彩。

但也毋庸讳言,在我们党内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纪律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跌入犯罪的深渊,其教训十分深刻。

做为一名大学生,许多学生都希望诚实,我们的学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是干部。 我怎么了这其实是我们没有想通,这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做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中国的未来是由我们这些人来建设,在学生时代就打下廉洁奉公的烙印,促进社会的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

为了我们以后的健康发展,做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对待事业、权利、利益。做到做事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天地,堂堂正正做事,顶天立地做事。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腐败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如果是轻视、怒斥与揭发,就会建设廉洁文化的这一良好校园氛围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们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弘扬。在我校教育学习氛围浓厚的今天,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出现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不健康腐败的思想。

它们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影响着校园的发展。大学的腐败文化具有这些方面

1、 个别大学生不会正确判断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有时崇拜相信关系,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是“关系网”的社会,网比个人的能力更为重要。毕业了有关系的比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好找工作,所以大学中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认为凭借家庭的金钱势力就能混个好的工作。

个别同学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自己家里没有很好的人缘关系。

2、 对社会腐败采取默契的态度。于这种现象无关。有时被认为是个人能力的表现。面对现在社会上的个别腐败、个别**、不正当竞争、官僚主义、等部分社会问题,个别大学生在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甚至树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

三、面对大学生干部评选、入党、评奖学金助学金等关系自己利益的事情时,个别同学想通过关系,通过自己做为班干,利用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忘记自己当初竞选时的誓言,忘记班委的宗旨,给自己谋取利益。

四、个别大学生出现的抄袭、作弊、学术作假等现象。自己学习不花费时间,把时间花费在怎样抄袭作业,考试想凭作弊蒙混过关,欺骗老师,欺骗自己。

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1、 要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向学生灌输传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通过讲廉洁故事,反腐电影,举办廉洁画展、摄影展,收集警句,举办廉政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廉洁文化理念,清除以权谋私、贪图金钱、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树立反腐败的信心。在校园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浓烈氛围,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加强法制和廉政教育,加强反腐败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用法律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的观念。

三、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艰苦奋斗的品质,做事恪守底线。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抵制权利欲望和利益欲望。

4、 树立榜样,大力赞扬先进的廉政模范,批评腐败丑恶现象,让学生有学习和比较的对象。学习那些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典型和艰苦朴素、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优秀学生典型,让同学们通过周围的人和事来和自己所做的做比较,让他们能够矫正自己的思想,树立远大理想。

镜子观后感范文600字通用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被剧中人物的演绎深深打动,内心有所感悟,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观后感应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写作品观后感如何体现内心真实感悟呢?有请阅读编辑为你编辑的镜子观后感范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1

“我们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我们是如此的相似。”这是一位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出的话。央视10年打造纪录片《镜子》,给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很多的家长在和我沟通的时候都会和我说一些关于孩子的教育或是学习上面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很多的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问题的时候是无力的。家长认为是对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却偏偏不会向着家长所规划的方向去走,当孩子出现问题了,几乎没有家长反思过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确,而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其实家长不知道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则是社会的镜子。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家长并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爱的认知。很多的家长的爱就是控制,将这份爱物化了,导致我们爱已经扭曲了,满满的爱最后变成了慢慢的伤害。为了帮助各位家长解答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长分享一部央视纪录片《镜子》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我相信家长们一定能有所启发。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2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3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4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精选


观看好的电影让我们变得自由。观看的途中,我们经常会产生自己的感悟,保留这些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需要真实的叙述看电影时心里的感觉。那么作品的观后感主要由哪些内容组成呢?也许"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1000字模板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也许"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1000字模板"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1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2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3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

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

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4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5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6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