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心得(收藏十篇)

法律心得(收藏十篇)。

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让您在阅读我们的“法律心得”时受益匪浅。我们为您的需求量身定制了这个信息平台,并希望您能在这里找到所需信息,并将我们的网站保存下来。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从中获得新的收获时,总结心得体会其实既不简单又不难。通过分享自己的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让别人了解我们。

法律心得 篇1

我们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关于法律的宣传,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栏目,让我们更能接近并且了解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是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学习法律基础,提高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虽然未当过法官,没做过律师,不是执法人员,不从事法学研究,也未曾去法院打过官司,没有“亲密接触”法律的经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法制的存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与新闻出版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的数量日益增多。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机制来获得“社会感受”,很难对其可信性举证。这就决定着当我们在使用“社会感受”这个概念时,似乎主要是在表达一种推测或者愿望,而非一种确定的判断。

我学习到了民法、诉讼法等与自身生活相贴近的法律知识,使我更加识法、懂法,相信在将来,这些认识也能够带给我实实在在的意义!我们一直提倡建设法治社会,贯彻国家宗旨,我们也应该提高法律常识,为祖国建设法治社会作贡献。做一个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法律心得 篇2

读书心得

知法、学法、用法,在当今法治社会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法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需品之一。

学校为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培养职员自觉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创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自2006年暑假以来,连续三个学期开展了“理性·感性·悟性”主题读书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我受益良多。利用本次寒假的读书活动,我系统的学习了《法律基础》这一书籍,并从中受益良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及心得。

首先,我将一些传统的法律概念从模糊的感性认识提高到清晰的理性认识。首先,我从概念入手,了解法律的起源和法律在我国的意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它反映由特定生活条件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通常可以把法律的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说,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这个角色是引导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教育一般人懂得行为违法与合法。

另一方面,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发挥着社会作用。法律的这种功能在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

在法的制定上,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这些都是我的意识中不曾出现过的东西,通过对这些概念的了解和学习,使我意识中的法律框架清晰了许多,也为我进一步的学习细节的法律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有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法律知识。比如说一些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要用到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要学会拿起法律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你只能在自己的无知中黯然神伤,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同时,还让违法者逍遥法外,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以前,经常为买到假货而难过,但难过之后将假货随手丢弃后就再无下文了,现在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再遇见这种情况可以拨打3·15**、请消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被一些小事情欺骗了,却帮助那些不法分子助长了不正之风。再次,我学会了用法律作为**来保护我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时候的侵犯。古语有云:

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由此,我想到了自身的工作。自从从事教研管理岗位这一职务,虽然我一直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但这些都是肤浅的,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好像我们有时看到许多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也知道有些事情是法律不允许的,但我们就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说明,法制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还不能够达到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法制社会。

打架斗殴的现象还随处可见;因不懂法,不知法而犯罪的事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青少年,因冲动而做错事导致违法犯罪,不免使人叹言,使人寒心。我想,一个法律知识完备的人,一个知法,懂法的人,会懂得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工作也应如此。

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的法则,有时候经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循规蹈矩往往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针对性,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学习中前进。

2008年是我们学校进步很大的一年。我们学校的不断发展,是全体师生的不断创新和进取。而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学校的一名教师,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不断的锐意进取,为社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律心得 篇3

【作者】 博登海默邓正来【译】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想看《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想法存在很久了。近年来,在行政法学课程中,教师经常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和社会法学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才疏学浅,一直对各个学派为何而争,各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不明就里。

关于斯多葛派、托马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斯宾若莎、萨维尼、奥斯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实在不了解。听老师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在下面听得实在憋屈,索性把博登海默的《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花了一周左右时间啃下来。最后,我们可以理清教师课堂的思路和脉络,这是一种收获。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全书大抵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第三部分的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第一部分梳理了古往今来影响法律历史进程的法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作者从古希腊说起,他认为古希腊时期法律和宗教合一,后期诡辩派的出现,他们主张的强权即公理使得自然法和社会法逐渐产生分离。这时期的柏拉图所倡导的社会蓝图是人生而不平等,在《理想国》中,他声称最理想的国度应该要区分清楚统治者、辅助者、农民和手工艺者,让他们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能够运行有序,柏拉图并不特别虔诚相信法律的作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虽然认同柏拉图的主张,但他较为敏锐地意识到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提出了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张。

他认为以适当方式制定的法律具有终极权威;之后是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中有一种普遍的力量,即理性,它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西塞罗进一步把自然于理性等同起来,把理性于宇宙中的主导力量等同起来。

到了中世纪时期,政教不分。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为宗教至上提供理论**和法理支撑的学说,最早期的宗教教义以奥古斯丁的学说最为流传盛行,他认为国家制度起源于人性的腐败,教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家只有作为人类和平的工具才是正当的。

国家必须保卫教会,执行教会的命令,并通过执行世俗法律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然后托马斯认为世界上有四**则,即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其中永恒法最为主要,自然法是从永恒法中抽出一些规则所组成,神法是上帝发布的一些具体的命令和制定,人法则是人世间订立的法律。

此后,出现了中世纪唯名论与现实主义的论证。唯名论认为,自然界唯一真识的物质是人们通过观察认识的个体事物和对人的情感的认识。然而,现实主义认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与主观图象一一对应的物理对象。

等到了古典时代,政教开始出现分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代表人物:格罗提乌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普芬多夫和沃尔夫。在第二阶段,分权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力,代表洛克和孟德斯鸠。

第三阶段人民的”公意”,代表人物卢梭。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认为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对他人施加压力,从而使他人能在其诉求中适当地控诉侵犯其平等权利的行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而利益是唯一合法的手段。法律不可能不公正,但它可以**。

要成立君主**的**形式。斯宾诺莎认为,只要人们生活在自然的统治之下,就会导致斗争和混乱;洛克反对霍布斯的**形式,主张有限权力**。分权主要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最终由人民说了算。

孟德斯鸠则主张三权分立;在卢梭时代,卢梭的思想更加激进和浪漫。他认为每个人对整体的贡献实际上不是对任何人的贡献。在市民社会,个人不服从个人,只服从”公意”.卢梭的理论很容易导致**民主制。

古典主义时代之后,德国出现了一种超验唯心主义。以康德为首的学者认为人是经验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有两个世界,自由和人类理性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物质和因果的经验世界是虚幻的世界。

康德更倾向于认为外部物质世界是虚构的、万无一失的。在康德的基础上,费希特则主张纯粹的唯心主义,他认为所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人的自我。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唯心主义。他把理想主义从行政理想主义扩展到客观理想主义。

黑格尔提出了进化论的新概念。他认为一切形式的社会生活都是一个积极的进化过程的产物。历史运动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实现自由。黑格尔的新进化观为历史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当属萨维尼,萨维尼认为法律是那些内在地、默默起作用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而且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迄今为止,进步社会运动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斯宾塞提出了法律理论的进化论。他认为文明和法律是生物和有机进化的结果。

而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则是这一进化过程中主要决定因素。文明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或军事的社会形态。

第二阶段是加大对**职能的限制,促进个人自由。马克思结合前人思想的伟大成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法律是发展经济实力的工具。法律是通知阶级保持对下层阶级权力的工具。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共具,其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消亡。

法律心得 篇4

外国法制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外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与相邻学科紧密相连。外国法制史还担负着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和当今世界各国法制建设经验的任务,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历史上有四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交替的客观规律奠定了外国法制史学科体系的基础。对于古代法律制度,我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奴隶制和封建法是古老的法律制度。一方面,两者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有深刻区别;另一方面,多数国家的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又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因而,在许多方面也有重要的共同之处。换言之,两者所确认的生产关系不同,所反映的国家意志的阶级属性不同,但是,在体现自然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一般规律方面,却是相同的。

一、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奴隶制的法律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剥削阶级类型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法律制度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公开确认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奴隶主占有奴隶的身体是奴隶制生产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在发展到极端的奴隶制法中,奴隶在法律上是没有人格的,即,法律完全不承认奴隶是人,而将他们视为纯粹的财产。由于奴隶在任何意义上都被法律归入财产,他们也就不能享有任何权利,而只能成为权利客体,可以像其他财产一样,由主人任意处置,包括出卖或处死。

在相对温和一点的奴隶制法中,法律可能要在绝大部分的社会关系中否认奴隶的人格,而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奴隶有不完全的法律人格,即,在某些事项上被法律当做人来对待,可以享有一定的权利,在其他事项上仍然被视为非人即财产,仍然只是权利的客体。例如,古希腊某一时期曾有过这样的法律规定:一个奴隶如果受到主人极端虐待,可以要求主人把他卖给另一个人;那些因债务而成为奴隶的人可以用赎金赎回他们的自由;没有正当理由杀害奴隶的人将受到惩罚。

这些规定承认,奴隶在一些具体的人身权利问题上有一些有限的人身权利。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对奴隶的个人占有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如何,以直接占有人体为手段的剥削和压迫,确实是最野蛮的阶级统治形式。

(二)惩罚方式极其残酷,带有任意性

奴隶制社会是第一个刚刚脱离愚昧状态的文明社会,它决定了奴隶制法律必须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特征。例如,在古雅典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之前,处于正在成长过程之中的法律制度曾规定(德拉古立法)偷窃水果和蔬菜的一律处死,甚至连“懒惰”也要处死。在奴隶制国家和法律最终形成之后,为了维持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秩序,更是习惯性地倾向于使用较多的暴力。

在中国的夏王朝统治时代,刑罚的种类最多时不下三十余种,而且包含大量以侮辱人格、增加肉体痛苦和精神恐怖为特点的刑罚方法,诸如断足、割鼻、炮烙、镬烹、剖腹和醢(剁为肉泥)等等。到了西周时期,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周公倡导“德治”,西周的刑罚种类降至五种,即墨、劓、制、宫、大辟五刑,仍然未尽脱野蛮色彩,而且,按周公所发布的《酒诰》规定,周人“群饮”酗酒者也要处以死刑。类似于轻罪从重处罚的现象,在早期各民族的法律中相当普遍。

(三)在自由民内部实行等级划分

奴隶制法不仅通过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宋确认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不平等的地位,而且,在自由民之间也实行等级划分。自由民是除奴隶之外的所有具有人身自由的人(在古罗马法中自由民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既包括无业贫民和个体劳动者,也包括大小奴隶主。自由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级别越高,特权越多,义务越少。级别越低,权利越少,义务越大。

例如,古印度的《摩奴法典》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贵族)为最高等级,刹帝利(武士贵族)次之,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再次,首陀罗(奴隶和杂工)为最低种姓,属于“不可接触的”贱民。所有的特权都属于前两种阶级,第三种是没有任何特权的平民,第四种是受歧视社会的底层。为了维护等级间的森严界限,不同种族间严禁通婚,与低种姓通婚者便丧失其原有的等级身份。

(四)明显带有原始习惯的某些残余奴隶制社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便不可能不带有原始社会的某些痕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每天重复的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交换,都受一个共同的规则约束,使个人服从于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因此,文明社会初期的法律大都是由习惯转化而来的。

即使在奴隶制法律比较成熟之后,仍然有许多习惯因素。例如,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土地归国家所有或村社所有的习惯曾在法律中保留了很长的时期,这在东方几个文明古国的法律中尤为突出;在法律责任和制裁方面,由集体共同承担责任的习惯,用“同态复仇”的方式追究责任的习惯,以及允许私人自行对侵权者予以制裁的习惯,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出现在奴隶制法中。

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对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有负面影响。法律还规定了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法律是经济生活、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和体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法律与国家密切相关。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国家需要法律来确认其权力,调整各种社会和阶级关系;法律要求国家强制确保证个社会遵守法律。

我从外国法律史的研究中受益匪浅。我看到了国外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延续。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西方法律和中国特色,共同建设祖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法律心得 篇5

此次补修,我选修了《班主任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教育法律法规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在教育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什么。我们不光要培养出知识能力优秀的人才,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还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过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决不能像以前那样,单从学习出发去评价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爱备至,对学习差的孩子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谩骂打击。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都能成为社会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就可能起不到作用,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尤其是不能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包括行动上的歧视和心灵上的歧视,比如在教学实践中,不批改差生的作业,或者根据成绩和表现排座位等都属于行动上的歧视;而对差生不管不问,态度冷漠,则是一种心灵上的歧视。体罚实际上也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惩罚,如罚站、抄多少遍书等;还有一种是心灵上惩罚,也叫心罚,就比如语言上的讽刺和打击,对学生的冷漠等。心罚比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更大,往往会摧毁它们的意志力,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斗志,丢掉了拼搏进取的勇气。

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通过对《教师法》的的学习,我认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其次“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法律心得 篇6

20xx年7月19日自己正式在国海律师事务所实习,在过去一个多月中,自己收获了不少,对律师的办案流程和律师这一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起初,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所里律师的指点下,逐步知道该怎样吸收与学习。刚刚开始总觉得没有很多事情可做,后来才知道怎样在一份法律文书中学到律师所蕴涵的风格和法律思想;怎样经过装订整理一个案件的所有材料这一过程来了解这类案件的办案流程,在起诉书、答辩状、判决书中看到不同立场的法律工作者对同一案件是如果说法和论证的;怎样通过一份证据目录来判断证据的先后、重要性和它们证明的事实是什么;怎样通过与当事人的会见交谈来作出调查笔录、判断事实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经过等等。

在这里我认识到要做好一个律师,不仅仅需要法律业务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熟练的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沉着冷静的处事方式,最重要也许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这些相比较起来,如果我要从事律师工作,那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进行完善。很多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只通过校园的学习就能掌握的,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会慢慢沉淀出自己的风格和魅力。

今后,自己需要做得更多更好。

法律心得 篇7

第一部分:法律专业法律实践总结报告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1、 法律实践的性质和意义

法律实践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修环节,开展法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打下基础。

根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法律实践环节的实施细则》规定,凡已修本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学生,可参加专业实践。法律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的范围内,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实践。法律实践可以采取模拟法庭、法律咨询、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在司法机关、律实事务所实习等形式。

根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法学专业(开放本科)具体情况,本次法律实践采用了旁听真实案例庭审及模拟法庭的双重实践形式开展。

二、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说明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实践活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主任张建飞和吴红列、林卉两位老师,提前一周到校外实践基地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与三名指导教师进行了沟通和安排,确定了旁听的时间、地点和案件,并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将案件主要情况写成书面概要,传真至法律系,提前发到参加实践的学生手中,要求他们做好参加实践活动的充分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时间定于20xx年9月27日,参加人员包括开放教育学院k03春法学、k03法学和k04春法学班学生共29人,带队教师吴红列等5人。实践分为审判和模拟法庭两个阶段。

在旁听案件庭审阶段,大家在滨江区人民法院一号法庭旁听了一起民事案件的**审理。这是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审判于上午9点开始,案件易程序审理。由于被告和他的**没有出庭,该案缺席审理。整个案件庭审历时一小时,在旁听过程中,同学们对于原告的陈述和法官的审理都听得十分认真,对照预先拿到的案件情况介绍和自己准备的专业材料,对案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通过审核,学生对整个庭审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实践活动进入模拟法庭阶段。在模拟法庭阶段,同学们按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分别以法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的身份,模拟了案件的**审查,气氛热烈,效果显著。

三、法律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听庭审和模拟庭审,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庭审

的五大阶段有了直接、整体的了解,对教材上所学到的法庭调解、法庭辩论、证据的提交、质证、缺席审理、简易程序等内容,也通过模拟法庭有了实践体会。

本次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炼知识精华极有帮助,并为同学们撰写毕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参加实践活动的法学专业教师也通过本次活动,总结了实践活动的指导经验,对教学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也为以后开展更好的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二: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根据文件精神,我局于20xx年5月14日上午召开了集中学习法律会议。作为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通过对《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集中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健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特别是把“****”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党正确的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建设经济,逐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体来说,财务工作必须独立、公开、合法、程序化。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权为民是我们党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在各项社会建设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加大依法治理和法治实践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处理事务的能力。

将全民学法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工作全覆盖、基层党建年活动等有机结合,整合力量,形成行之有效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从而推升学法工

作实效。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把财务工作服务人民的思想贯彻始终,要把财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出来,要切实的为解决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

公平正义,就是要让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法律面前的平等是中国社会建设成功的必要保障。公正执法,理念先行。

必须大力加强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和促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的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担。从事财务工作,更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权力,敢于碰硬,敢于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全面的考虑,不为一己之私,从全方位去考虑看待问题,为共同目标和共同事业而奋斗。

只有着眼大局,立足本职,顾全大局,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财务工作要有大局观,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不仅要惩前,还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毖后,不仅要能够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还要能够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为社会主义财经制度建设做出贡献。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党的领导,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指挥地位和指导作用。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党领导人民立法和执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原则

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从新中国建立的60周年里,无数次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好的国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做好财务工作必须要切实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具体的财务工作安排中体现党的工作重点,要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要根据财务监督发现问题和情况,从而向党提供好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此次《集中开展法治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是每一位公职干部必须了解和遵守的基本准则,而作为财务人员,只有坚持在财务工作中,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财会免疫系统的功能,健全财会法律系统,推动新时期下财务工作的开展。

篇三: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第一篇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学习,我对教育、行政等相关法律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认识,自觉地用法律指导工作实践。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学习方法和用法得体会

一、思想认识有了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意识处于行动的位置时,我们才能拥有意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运用上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都很大程度阻碍经济的更大发展,并引发种种矛盾,危害着社会稳定。

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虽然自己知道法律价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准备不够充足,在处事中更多地想到运用行政手段去管理事务,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因而,作为公务员,学好法律重要,懂得合情合理的运用法律也非常重要,理顺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二、主动认真学法。作为一名新任职的教育行政干部,懂得教育等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运用好法律法规,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到新的岗位,我抓住各种法制培训、讲座等机会了解法律知识点,并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促进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更深认识到如何依法办好教育事业。

三、依法行政,以用促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学好、用好法律的关键。只有把学习方法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事物的发展

业健康发展。依法行政是**最有效的行为。如今,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法治理念已深入人心。

公务员作为普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主力军,更应把依法行政这根弦绷得更紧一些,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工作生活中,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被破坏,就很难修复。

另外,我们也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

第二部分,强化法律观念,逐步丰富和提高法律知识。总结自身近期的学习,有几点体会:

一、必须培养强烈的法制观念

法制观念由来已久,作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在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文明中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因此,更应该学法、懂法,用法、遵循法律。

常常会在电视、报纸的报道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法制观念,不懂得用法律的**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甚至在受到不法侵犯的时候还不知道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有的选择暴力、有的选择忍受。这是一种悲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培养自己的法律观念,并从中吸取教训

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普法宣传,只有大家都有法制观念了,法律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务实的态度去学习普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学法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明白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要在法律所限定的框架内做事。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依法执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后进生,不能拔苗助长,不要挖苦,要耐心教育。

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要将普法学习落到实处

普法的学习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所的有所获,对于个人来讲,本次普法学习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不仅认识和纠正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法律盲区,同时通过学法可以很好的指导相关业务的顺利开展,对日常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

因此,普法知识的学习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同时,在提高了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同时也提高了的自身业务素质,普法学习不能是三分钟的热度,今后一定要将普法学习坚持下去,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王秀河

法律心得 篇8

作为一名法律的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诚实信用的原则的重要性,其处在“霸王”地位,是构建法治中国的的精神基石,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其性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会产生模糊性。不过,郑宜栋给我们解释了一下。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而是正直。

85岁的老人,67岁的时候为了偿还父亲的债务,他用自己的生命去遵守公共秩序和良好的风俗习惯。只希望我们和我们未来的子孙都是诚实守信的人。

法律职业的社会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美】费尔德,所有我们要构建中国法治社会,必须要重视法与法律职业道德的构建,了解其重要性: 首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之一。

维护司法公正,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专业队伍。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要满足社会各种法律服务需求,同样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律师队伍。无论足法官队伍、检察官队伍还是律师队伍,除了法律专业水平的要求外,具备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也是必备条件。

其次,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法律职业人员是社会上具备法律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法治进程中,法治与德之应相辅相成。法律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贯穿于司法和各种法律职业活动之中,而且贯穿于法律职业人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第三,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治水平就越高。

特别是加人世界**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面临进一步国际化,这对我国的法律职业人员运用法律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形势,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法律专业队伍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基本适应现阶段法制建设需要的自成体系的法官队伍、检察官队伍、律师队伍。

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法律职业队伍专业水平、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在具体的执法、司法活动中存在少数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知法违法、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等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我国法律职业队伍的形象。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改善整个法律职业队伍的形象,树立执法为民、公厂司法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法律专业队伍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觉得法律意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还有培养法律职业道德的观念,一个有法律素养的人应该两者兼备,这样才不会成为社会的危害人物。

法律心得 篇9

作者在叙述西方法律文明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关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没有忘记表达一位学者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就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言,在一般的中国人心目中,对'法律'二字,是充满了种种神秘、恐惧和深深的厌恶感。因此,作者从一开始,就决意打破枯燥无味的、学院派教科书式的旧框框,而在中国开拓出新型的创新型的普法新文体,这本书是写给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看的一本法学通俗读物。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法律书籍,此书让我耳目一新,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还有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命运的担忧,都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始终坚定一个想法:法治,是众人之事,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社会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都有赖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成,有赖于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学法之人,更应该身先士卒,为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法律心得 篇10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律知识竞赛。我们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报告厅静观强手之间的pk。

我们班派出的4名强手是张译匀、范生、王玉涵和高荣荣。来到场地,只见里面灯火通明,天花板上的灯光好似星星一般,一闪一闪,整个场地都很漂亮。坐下后,外市听客来了,我们立刻鼓起掌来,雷鸣般的掌声直到停,还回荡在宽阔的报告厅,真是经久不息。

很快,对法律知识的激烈竞争开始了。

首先主持人上了台,说:“请各班代表队上台。”只见32位同学(每班4人)一一上了台,分别坐在舞台两侧,接着进行了第一个环节—必答环节。

当全班同学回答时,我们的心都在我们的嘴里。 当他们说正确的答案时,我们的心崩溃了。然后,进行了选答环节,当其他班都答完了,轮到我们班答题时,我们也都有些放心。当他们再次说出正确的答案时,我们都会鼓掌。

当来到到互动环节时,陈肯举起手来,这让我们非常放心,因为陈肯已经把内容全部背熟,可他的答案却出乎我们的意料—竟然错了。当分数减10分时,我们都会叹息,但我们并不气馁。虽然我们班最终没有获得最佳奖,但我们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总结发言人丁子环,她总结出一定要心中有法,灵活用法,让我们知道:一定要懂法、用法,才能站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懂法才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