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后感(汇编12篇)

经济观后感(汇编12篇)。

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是否有一些范文值得我们借鉴呢?我认为写观后感是记录自己思维变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珍贵的记忆。写观后感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本文的主题是与“经济观后感”相关的议题,下面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供大家一起探讨和借鉴。

经济观后感(篇1)

别让孩子成为“经济文盲”

冯萍谁会是未来的大富翁? 当然是从小培养经济头脑的孩子啦!学会节约,懂得理财,你也可以做个老鹰孩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钱如氧气。没有氧气,我们很难生存。同样,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们必须有氧气才能生存一样。

当我们拥有金钱时,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珍贵的,旦没有它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没有钱,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有太多的不便,但并不是说钱能买到一切。钱可以买到舒适的床,但买不到甜蜜的睡眠。此外,家庭幸福和朋友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珍贵东西。

如今,孩子口袋里揣着十几元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些人做了粗略的统计。现在,超过60%的中国父母每天都会给上学的孩子一些零花钱。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家庭多了,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不仅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

因此,给孩子零花钱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从孩子对零花钱的控制及其效果来看,却与许多家长的初衷大相径庭。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把零花钱用在购买文具、课外书籍等方面,而事实上,大部分孩子还是把零花钱花在冷饮、小零食、玩具等“性情”消费方面。

更为严重的是,孩子的零花钱有多少花多少,变得毫无节制,令许多家长担心不已。张女士说,去年她每月给儿子30元的零花钱,今年“涨”到50元钱还不够。她担心儿子以后花钱更加厉害。

现在,孩子的零花钱也衍生出一种攀比现象。据一位小学老师介绍,目前,一些家境富裕的家长,只要孩子善于学习,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孩子身上经常能带个百八十的,自己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说,还刺激同班别的学生向家里要钱更加变本加厉。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孩子的零花钱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学校周围的小商店里有太多的**给孩子们。孩子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购买玩具和零食沉迷其中,从而影响学习。

比如,孩子们经常去网吧,接触暴力色情内容,幼小的心灵受到毒害。

给孩子零花钱,为了什么?孩子从出生起就离不开经济活动。经济知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是“生活的通行证”。

老百姓以前无法进入的经济领域,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经济新闻满天飞。只要几个同事或朋友聚在一起,这个话题很快就会转到经济问题上。

关于股市、汇率、利率、房地产、税收等话题很多。现在不了解经济情况就很难加入别人的谈话。“经济大众化”的时代到来了。

市场交易和银行存取款是经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经济就像呼吸和饮水。这是我们自然意识到的。这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除非是脱离社会的原始生活,否则无论是谁,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独立存在。

因此,如果你对经济一无所知,生活注定是悲惨的。国内专家也提出:给孩子零花钱,一是要承认孩子合法的经济需要。

第二,培养孩子对金钱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三是让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

学会聪明理财就像是获得了生活的指南针。会理财的孩子不但不会被钱这一把“双刃剑”所伤,反而会生活得安稳、富裕。但大多数父母都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金钱和经济。他们认为金钱和经济的世界是父母的世界,孩子们只需要考虑他们的梦想。

但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金钱的物质基础,经济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有效而实用的。正确的经济知识有助于孩子独立规划生活,实现梦想。当我们看待金钱、经济、金融和财富时,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

坚持一种正确、客观的态度。而正确的经济教育就是教育孩子这种态度!父母不能保证孩子将来的幸福,所以应该为孩子独立寻找幸福铺平道路。

经济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规划未来,为实现梦想奠定基础,是开启儿童幸福生活大门的钥匙。

人是经济动物,不论是喜欢经济还是讨厌经济,都不能脱离经济而生存,所以,如果不懂经济就会像文盲一样痛苦地生活。一句话,这是一个“经济文盲”难以生存的世界。

经济观后感(篇2)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断层线》的作者是拉古拉迈拉詹, 作为国际货币**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拉詹在2007年就对全球顶级银行家发出严正警告:金融市场即将步入厄运。可惜的是,这个警告导致的唯一结果是,拉詹被命名为“厄运预言博士”——他成了金融界的笑柄。

但事实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确实爆发了。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断层线》,顿时风靡全球。试想一下,如果在拉詹发出警告之时,世人并非将其作为笑谈而是相信其所发现的潜在的经济危机,**、企业、私人都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危机,愈合断层线,那2008年世界经济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

公司2012年台历三月的宣传页上印的“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似乎就是对此事作的一个反思。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字面意思是天还未下雨,应先修好屋舍门窗;人还未口渴,应先挖井做好准备。实质是比喻凡事要预先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说起来,好像是大道理,其实却是最简单的道理,不管是对个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这都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就个人而言,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那些不顺心事,倒霉事,常会不期而至,挡都挡不住,且一来就是一串;而那些好事,美事,幸运事,常让人望穿秋水,请都请不来,偶尔光顾,也是转瞬即逝。所以,要活得从容不迫,须对那些不如意事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而对那些升官发财名利双收的好事,就不必瞎费心思,想也多是白想。好事不必做准备,来了就来了,最多是个喜出望外,享用谁还不会;可对坏事若无思想准备,一旦突如其来,就会打个措手不及,天塌地陷。

因而,还是两句老话:向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争取。再外加上一副名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就企业而言,在市场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当风险降临到企业身上时,完全消除风险是不现实的。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做些准备,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要提前考虑如何加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如何化解财务风险,这才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公司对试点业务部门的财务事项采用流程管理和监控,这也是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

只有实现预算的事前过程管理、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使业务部门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

就国家而言,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以前人们对灾害的关注不够。他们认为,面对自然灾害,人们无能为力,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是正常的。但自从南方冻雨雪, 到四川大**, 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 逐渐的从人们的内心提高起来,国家适时地设立了“防灾减灾日”,并且开展了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宣传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使大家意识到了减灾不等同于救灾,而是一个包括备灾、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在内的系统工程,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大家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普遍重视了。我相信如果再发生一次自然灾害,人们不会象以前那样无助。

读完《断层线》,感想颇多,以上仅是其中的一个小感想,**一下,与大家分享。

经济观后感(篇3)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逊先生的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对于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当我开始读此书的(序言)(

一、二)时,我的认识是:失序的农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可能性存在的事实,但是就其在要素市场下的运作机制,又该如何去避免其继续失序,或者说如何去面对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某些问题,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调节机制等。

作为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博士生导师,约翰逊教授比中国的一些学者更关注中国。他的研究别有韵味,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子承父业”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巨大反差,即:他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选择了“父承子业”,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萌发与加深,都是因为其女儿凯伊·安·约翰逊。

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二)中写道:处于对苏联农业的组织及其绩效的研究,我曾经尝试理解中国的发展。但是,我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得归功于我(约翰逊)的女儿凯伊·安·约翰逊(kayannjohnson)并且,格外令人韵思的是,他的女儿的博士**即是对中国的研究,即《中国的妇女、家庭和农民革命》,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未读过这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而是先入为主的去接触了她的父亲约翰逊教授的这本《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这本书的要旨,用约翰逊本人的话说,即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序言(2))他继续强调。。。产出**只影响投入农业的生产性资源的数量,但不影响这些资源的报酬,土地除外。

确保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途径只有一个名那就是改善要素市场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改变要素市场的运行方式,就是将非固定经济因素引入整个市场环境,使固定资产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当代中国的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似乎被解放了出来,从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上,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非但没有完全运用到农业生产,而是将农业的“土地”抛给“股份制”(股田制)的农业生产。

然而,要素市场的关键因素是错位的(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关系)。故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学家科斯等所关注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可以得出,其同样存在了某种“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这样的路径依赖,不仅仅是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不愿或不能分开”,更是把农民直接性的“失业”。

此外,他们在农村土地的生产活动中没有失业。这中转变方式,往往会给现代化进程带来非常危险的局面,即如何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引导农民进入社会转变就业方式。

再次,从约翰逊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自由主义捐赠的研究理论不适用于中国。比如说,农业生产的“市场—**”机制调节,以达到农民收入的最高程度,这在中国农村社会是很难达到的。因为“统购统销”的当代中国农业模式,对农民本身就是一种盘剥。

如果导入市场,以**的形式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只可能是利益最优化),那么想必是每一个农民都愿意看到的。可是,基于所谓粮食安全的背后,却是以“小农经济”转向如今的“农村规模经济”,而后导致了“农民—国家”因为土地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从经济问题走出来的“三农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了。

不得不说,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失序,至少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当然,我不是从保守的角度来谈论它的问乱。就农村社会而言,我所说的无序是基于多元义意上的农村社会要素市场错位。

此外,农村文化和政治也在逐步演变。最终,它(农村)会走到何处,又归于何地,我们都还不能妄下定论。至少,我们可以明白的是: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对它的理解。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经济人存在的社会里。由此,我们就不妨从此书的序言(一)(林毅夫/文)、序言(二)(约翰逊/文)来进行一个充分的认识。何谓:

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取决于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的运行?你的意思是:中国未来的要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将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又不得不承认,这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灵感。故此,作以此文,推荐之,并对约翰逊教授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付出如此深厚的关注,表以敬意。

经济观后感(篇4)

我阅读了《经济学的另类解读》一书,这本书也具有跳出经济定式看经济的气质,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审视着这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假设、约束条件、数学公式、推理逻辑等条条框框,在一个平淡而理性的经济世界里,带我们看清经济的真面目。

书中,作者另类解读经济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呼声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网络,并提出多种有创意的思路。但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比较凌乱,迈不开脚步。许多人曾试图突破已有的'框框,但同时又给自己划上更多的道道,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需要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重新诠释经济概念。

二是跨越历史空间研究经济。

我们人类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任何事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因后果,研究经济也应该遵循“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跨越人类整个历史去研究。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应当是我们研究经济的重要的唯物主义方式。

三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研究经济。

有人曾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如果仔细推敲,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和主流来讲,这个社会非经济的活动有吗?有多少?其实不多。这说明经济学的领地远没有开发完整。这一论断仍应该成为研究经济的最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应该打开思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经济。

四是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研究经济。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人类经济从人开始,人需要消费,是为经济从无极生太极;消费需要进行生产,是为经济从太极生两仪;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实现,于是产生交换、分配、市场、货币等机制,由是演化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万象。

五是抓住本质的基本矛盾研究经济。

通常来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组本质、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组矛盾则统领该事物的全局。该事物的所有其他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均与基本矛盾相联系,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受基本矛盾规律的制约。因此,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关键,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牛鼻子”,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通过阅读,或许书中这些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借用,对财会本身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我们进一步走好未来财会之路。

经济观后感(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正进入一个创意经济时代。当我打开这本书浏览和阅读时,我想打开标题所显示的创意经济的魔盒。

通览全书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定义:在能力范围的边缘思考,而非中心。

世界上问题层出不同,你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是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解决的方案往往来自我们知识的临界,原因是单领域所能提供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联系。创意并不是与现在并排走的小伙伴,而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巨人。所以假若你用能力的中心,现有的大众化理论思维去创新的话,无疑你的创意是失败的。

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千城一面,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娱乐节目的普及。

书中提到的欧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欧洲在过去300年中创造的文明成就,使欧洲文化长期繁荣;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但却是文化产业生产和传播的领头羊。与之相比,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____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最近百年间又完成了多少样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文明硕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小国,但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和文化出口强国。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现在的中国,你能在大街小巷中看见各种穿着一套套帅气的洋服,住着一栋栋高贵的洋楼,说的一口口流利的英语,吃着一餐餐上档次的西餐,看着一部部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欧美大片虽然并不是说这些有多不好,也不是在谴责西方的文化入侵有多不良,只是想说:

我们的文化去了**?

优胜劣汰在世界文化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对文化而言,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文化并没三六九等之分,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至于为什么不同的文化看起来如此不同,那是因为文化的工业发展。世界文化消费的蛋糕那么大,世界文化那么多。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才能分到一块大蛋糕。目前,欧美是这块大蛋糕的主人。

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没有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甚至一些文化资源的保护也很薄弱。与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保护传统文化相比,我们可以用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来保护和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世界各地,但我们是一个小国,我们生产和出口的产品普遍缺乏文化附加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文化产业,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核心创意产业。

在我看来,创造力就像游戏中的一个插件。当你在苦苦寻找某种文化资源的时物保护和开发时,可以尝试用创意经济的视角去思考,并采用一些虚拟的模式来运作。日本的战舰文化,我们看似最多只能放进博物馆高资金投入保护,难有开发利用和发展的价值,但是日本人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将其动漫化,根据每一部战舰的名字、特点、历史事件等进行少女化,造就了今年来最火爆的手机网游之一《舰娘collection》,并将于今年七月动画化**。像这样的例子在日本是不同的和创造性的。他们不仅达到了保护和弘扬文化的目的,而且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生产力,这是创意经济的神奇之处。

那么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否也能如此呢?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为例,像现在我们的农耕或许已经突破了天地气候的局限,慢慢的没有季节蔬果之分,而二十四节气的使用也渐行渐远,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似乎只存在与小学生朗朗读书声的《二十四节气歌》和零星几点、冷清失活的二十四节气博物馆上,我们能不能也利用创意经济的魔力去开发呢?我们能不能也进行中国风的动漫化?

我们能否设计出充满24节气魅力的文化产品?只有实际操作过才知道。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本书的思考与感悟,获益匪浅,深受启发,也更新了自己对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了解。

经济观后感(篇6)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以前认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困难。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而宏观部分比较难懂,这本书却以通熟易懂的内容让我对一些不太理解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我对书中的美国例子印象深刻。当美国人小时候看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时,很多情节是一家人开车,搭帐篷,出去烧烤。那时,美国是一个梦幻天堂。我无法想象当时美国人有多富有。

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则是比较时尚的消费观念,就像中国人省钱买房,美国人省钱买房一样。

虽然旅游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会在半个月内转化为另一个人的资产,实现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

例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省时间,省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

针对对时间的珍惜,我们销售人员更应该重视,对于销售业务员来说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多少可能购买产品的客户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应该把时间放在最有可能和我们成交的客户身上,这样我们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现有的经济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

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销售工作是一项市场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就应该由市场经济来控制。因此,在日常的销售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将共通的经济原则运用到销售工作中,使我们的销售工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经济观后感(篇7)

书名叫《经济学的缺陷》,顾名思义就是在讲经济学的不完美之处。经济学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多了去了,要是它完美就没有我们这些学经济的人什么事了。

书中讲了很多“缺陷”,而我们只在这里讨论其中两个——**机制的失灵和公有财产被私人占有带来的问题。

在书的开头,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们能正确地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吗?”?请不要马上点头,因为实际情况往往不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

让我们用生产成本来代替商品的价值。生产一件物品的成本越高,它的价值就越大。在美国一个4美元的超级汉堡要多少钱?除了组成汉堡本身的原料,以及加工这些原料所耗费的人力,还有很多隐性成本:

汉堡夹的牛肉出自畜牧业的牛身上,而很多牧场是靠砍伐森林建造的,而且工厂生产肉类和面包片要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算上对这些环境破坏的治理费用,一个汉堡的成本实际上已达到200美元,别提过量食用汉堡这样的高热量肉食致病产生的隐性医疗成本。这些费用没有反映在汉堡的四美元里。这家公司赚钱,但它需要整个社会来支付成本。没错,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们熟悉的外部性概念,**无法衡量商品生产产生的外部成本,而这些成本实实在在的存在却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没有反映在**上。

“如今这世道,人们知道样样东西的价码,却不知道其价值。”说的就是**衡量价值的缺陷。经济学支持**机制,因为它可以通过**将资源分配给更有效率的生产活动,而高效率的直接表现是质优价廉。

但正如前面讲到,看似物美价廉的商品生产成本可能远超其**,这样的生产其实效率低下,却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和丰厚的利润,**机制最终将资源配置给了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企业的口袋鼓起来了,但其高昂的成本却让全社会为之埋单。这或许可以解释21世纪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

除了揭示**机制失灵的存在外,该书还分析了公共物品私有化的不利影响。这本书用巴基斯坦渔业(私有化土地所有权)和圈地运动(私有化所有权)的例子来分析这些影响。数百年来,巴基斯坦的渔业一直是其沿海人民的生计,但在21世纪的短短10年间,渔业萎缩了70%。

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出口,放宽对外国工业拖网捕捞得限制,外国拖网渔船开始始用长达3英里的渔网捕捞所有的渔。它们毫无顾忌。这一带没有鱼,它们可以到别的水域去。当地渔民了解封闭式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但他们只能在私人渔船围困的海域观察鱼类的灭绝。

私人企业的逐利性可不管什么可不可持续,利润第一,当务之急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生态环保先放一放日后再说。经济学上要求保护私有产权,但过分强调私有产权,使得越来越多没有业主的东西被私有业主收回,景区被围墙包围,清水属于一家公司,矿产资源被企业垄断。而私人对公共资源的占有,意味着他们用个体的眼光看待公共资源,竭泽而渔就成为常态,资源本身的存在受到逐利的威胁。

景区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利用,导致水源枯竭,不合理开采造成地层塌陷。公共产品负担不起私人浪费,但经济学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跟从市场,而是要看到当代经济发展下的深层次矛盾。经济是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使人们成为市场经济的奴隶。

经济观后感(篇8)

受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一些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变成了一门“显学”,正在流行。

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先生著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正是应和了这种时代特点,以令人熟悉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当代经济形势为背景,用通晓流畅的语言,生动阐述了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及基本原理,既容易理解又让人备感亲切,非常适合初入门人员阅读。

老实说,我一直有点害怕经济。我总觉得经济理论太深奥了,不能指望。什么样的边际效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凯恩斯经济理论等现象都是未知的。对于一些国家出台的经济调控措施往往是迷茫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片树叶在经济大潮中飘荡,被动地随波逐流

直到有一天,在《青岛财经**》上无意间浏览到了《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长篇**,竟一发而不可收,简直像看一部精彩的多幕剧那么上瘾,看完这一幕,总是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下一幕的隆重上演。最终,经受不住每天刊载一篇的“等待阅读”之苦,一日下班后,匆匆忙忙跑到新华书店把书买下,终得一口气全部阅读完为快。

读完此书,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萦绕心头,原来自己也可以懂点经济,可以如此明了周围的世界。该书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幽默中孕育着智慧,使我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同时,该书以完整的经济学框架,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现状,融会古往今来的经典故事,对当下的次贷危机、外汇储备、石油**、货币和财政政策等都有独特、深入的剖析,引领我们对当前热门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

事实证明,经济学并不遥远,也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面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国家调整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今年央行已连续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11月和9月两次上调是历史罕见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说,目前通胀现象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现在的各种调控手段、救市政策都是短期行为,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向长期增长存在的问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读完《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后,自我感觉对国家的经济调控政策及专家说的一席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了这些现象背后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原来自己也可以用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有关政策出台的背景、预期目的、实施效果了,甚至还可以有点像“经济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问题了。正如书中所说:

“懂点经济学,你对世界的理解层次就会提升。”

在国际外汇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有盈余情结,他们认为赚得外汇越多越好。王福重先生在该书《**顺差:吃亏还是占便宜》一章中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中国人出口的大多数是诸如衣服、鞋子、玩具、家电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美国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其它科技含量更高、更赚钱的产品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东西多,也说明我们自己太穷,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却消费不起,要给美国人。美国人太富裕,自己生产的东西不够消费,还要别人为自己生产东西……中国生产的东西变成了外汇储备,美元贬值,中国人付出辛苦的劳动、稀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赚得的血汗钱在缩水……看来中国人用8亿件衬衣只能换来一架美国飞机的“残酷”现实中蕴含着多少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汗与无奈!刺痛着多少中国人的神经!

“低端制造”包含着多么深远的经济学意义啊!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的穷人已经攒下了相当于补贴富人的钱。换句话说,中国存钱相当于补贴了美国。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中国有多少财富正在悄然流失!

日前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对于林毅夫先生说的这句话,更是信服。故事说的是:四川成都有位叫汤玉莲的老婆婆于1977年的时候往银行存了400元钱,当时那可是能买下一套房子的巨款!

时光如流水,转眼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汤婆婆才想起那存在银行里的400元钱,去银行去取,费尽周折算得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钱,最后汤婆婆家决定暂不取钱,还不如把这张存单作为文物收藏有价值。

这个看似滑稽的故事,蕴含着多少老百姓的心痛!虽然这个故事铭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并融入了上一代人一分一折成两朵花的窘境。然而,如果我们普通人有更多的经济知识和更多的金融技能,也许这个故事将是另一个版本。

原来的400元,如果管理得当,可能会大大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

可见,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理解经济学原理,理解动荡的经济形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关注生活和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观后感(篇9)

今天有幸读了科斯的《经济学中的灯塔》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了经济学家们不应该把灯塔作为只能由**提供服务的例子的结论。在以前,经济学家们通常以灯塔为必须由**提供而不是由私人企业提供的物品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的经济功能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企业家不可能对灯塔服务的所有过往船只收费,也不可能盈利,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投资灯塔,只能由**控制。

可科斯却就这个小小的灯塔提出了质疑。

文章开头引述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话说,灯塔只能由**服务,即公共物品。他们这样认为的主要原因是灯塔照明和方向引导的特殊性。私人无法控制收费,所以只能通过**来解决问题。**主要从税收中拨款提供这项服务,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科斯在分析英国灯塔系统后发现,灯塔不需要由**来管理,在英国历史上,许多灯塔都是由私人或企业建造和管理的。时至今日,英国灯塔不归英国**管理,而是由三个非自治机构共同拥有和管理。因此,他直接推翻了灯塔只能作为公共物品,也可以作为私人物品存在的观点。

私营部门通过向港口居民而不是船只收费来解决问题。

首先,上述提到了两个名词“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公共品的供给理论则指出,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存在,会出现“搭便车”等无效率现象,因而公共品的供给不能依赖私人市场,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所谓竞争力,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

所谓排他性,是指产品一经生产,只能有偿使用。

在本文中,灯塔的传统意义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物品。在英国灯塔系统的演进过程中,一度由**运营,但发现灯塔的损坏率大大增加,维修费用增加,使得资源趋于低效。这体现了了**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

事实上,既然收费问题已经解决了,私人灯塔系统也可以实现,为什么不这样做,大大提高效率呢?在**监督下的私人经营,不仅解决了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经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

这警示我们:判定某种物品为公共品必须慎重。更具体地说,萨缪尔森以灯塔为例的错误在于其对灯塔非排他性的人以认定,导致了灯塔作为公共物品的认定不当。

而为什么就这么明显的事实他们却没有想到,而是武断地由其灯光无法完全收费的原因判其为公共品?这只是一片盲叶,也间接告诉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反复验证真理。

经济观后感(篇10)

——赏析

斯蒂芬·泽夫是莱斯大学的会计教授。2002年8月15日,泽夫教授成为会计名人堂第70位获奖者。本文于1978年发表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主办的《journal of accountancy》的12月刊上,被认为是经济后果学说的开山之作。

泽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指会计报告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关于经济后果,william r.scott有另一个定义,即:

无论有效**市场理论的含义是什么,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研究发现,zeff对经济后果的定义扩大了受会计政策影响的第三方的范围,包括**、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由于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计算,因此也会影响到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税务部门甚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泽夫的定义更具现实意义,广为后来的研究者接受。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第三方力量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但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会计界的重视。因此,经济后果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背景。

第一**第三方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首先,利益相关方在40年代和50年代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关心,只是这种关心还不够强烈。原因可能是,首先,当时的标准指定机构对国会负责的中国证监会负责,所以它拥有**的权力。

第二,在制定会计政策时,主导理论是信息中立。假设会计政策的作用是中性的,决策者只关心如何传递公正客观的财务信息。受此思想影响,当时的第三方也可能认为会计政策的制定应该是中性的。其三,当时的经济发展使得会计政策的效果相差不大,第三方也没有试图改变足够的权力。

本文中,泽夫给出了一份经理们对经济后果的三类意见:(1)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经理真正关心的是公正的和“理论上正确的”会计计量;(2)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经理实际寻求的是从公布报告内容的经济后果中扩大自己的利益;(3)与经理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后果。20世纪70年代以前,管理者和其它利益集团主要持有第二种观点,即在现有框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没有想到要突破现有的会计决策模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第三人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前段的第三人思想(积极极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为自身利益着想)。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会计准则对企业和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方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力也越来越强。20世纪60年代,资本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因此,盈余数据等会计报表数据开始被管理者和投资者视为管理战略和战略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逐渐增加。

其次,**开始影响会计政策的制定,将会计数据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第三,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坚持认为该制度应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后果负责,这一思想延伸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受此影响,第三方将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应为其经济后果负责。

因此,第三人越来越重视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并开始尝试通过行为进行干预。尽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国会间接授权,但美国**是各种利益集团的**游说,这给了第三方,特别是强大的财团,介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机会。从1968年到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成为联邦**委员会、司法部和财团之间政治斗争的棋子,被迫放弃原则地位。

此外,他们还通过诉讼改变了会计准则(例如,1958年,三家电力公司成功地将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外的递延所得税抵免账户列入中国证监会名单)。由于一系列的第三方事件影响着会计决策的成功,外部集团意识到会计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更多地采用了前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第三方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干预往往是直接的。

然后再讨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经济后果的研究才在会计界出现,但从60年代开始,第三方参与问题就得到了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可。最初,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apb开始更广泛地分发征求意见稿和附属委员会的报告,加强与第三方的沟通。从1958年到1971年,甚至举行了联合研讨会和正式的公开听证会。实际上,apb在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处理与第三方的关系,但是,其始终未能处理好与利益攸关方关系,因此导致了它的解体,以及197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建立。

apb未能处理好与第三方力量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泽夫总结的经济后果学说最终成为独立政策观的原因中可以抽出一下几点:(1)会计问题的讨论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公司业绩的披露,以及外部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会影响到经理的激励性报酬计划。

(2)会计问题影响的重大性。它们将影响外汇价值的波动、国内通货膨胀和相对**的变化。(3)实行的程序改革不充分,仅通过程序性的修补无法妥善解决这些突出的新问题的。

虽然泽夫认为fasb采取的程序性措施对于完善解决第三方介入问题依然不够,但它毕竟也没有走上apb解散的老路。它相对于apb的进步之处有以下几点:(1)fasb不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下属,而隶属于财务会计**会,该**会是一个独立实体,因此,它在与第三方打交道时会更加自由。

(2)将财务经理协会纳入财务会计**会。这样,fasb与第三方,尤其是经理的交流就会更加方便,沟通更加通畅。(3)在旨在加深与利益相关方联系的程序性措施上,fasb也比apb更加详细。

(4)任命了由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为fasb的咨询机构,因此,第三方发出的声音会更大、更受重视。(5)fasb本身的委员来自会计实务界、大学、公司和**,代表了多方的利益,所以,能对第三方关心的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然而,虽然fasb应该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而且采用了很多措施来加强与第三方力量的沟通,第三方的话语权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原则以及信息的公允披露仍然应该作为其基本原则之一。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尽量中立的会计政策与其经济后果间平衡。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研究经济后果的文献比较少,而且开始的时间比较晚。比较著名的文献有王跃堂的《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2000)、刘小年和吴联生的《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2004)、黄世忠等人的《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兼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计量属性的整合》(2004)。

而且,我国经济有与我国特殊国情相应的特殊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相应制度等规范并不成熟,因此,在研究我国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时应该加强对我国会计和经济情况的调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研究。

经济观后感(篇11)

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国富国穷》读后感

姜吉思

“像生活一样,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进一步说,这种不平等是难以消除的。”诚然,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自人类形成之日起,便已是固定了的。并且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尤其是在古代科技极其不发达的社会里。而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地理环境亦是千差万别,这一差别在当今社会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程度中仍可窥见几分。或者可以这样说,现代的国家强弱是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以及由自然环境所造就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一点正是对应了书中所说“从产值和人均收入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温带;穷国则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众所周知,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造就其现状的有地理和历史两方面的原因。虽然现今很多观点把非洲的贫困归结于其被压迫剥削的历史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但这只是一种主观上倾向乐观的心态。究其根本,它的悲惨的历史遭遇和贫穷的现状与其恶劣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洲恶劣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后续的连锁反应。

大自然对非洲可谓是丝毫不留情,热带高温多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地表土壤大量被冲刷,土壤内的营养物质在高温作用下被较快分解;加之病虫滋生会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以及高温环境的工作环境下人的工作精力和效率远远比不上温和宜人的工作环境下的人的工作精力和效率。其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者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终作物产出率十分低下。而粮食问题一方面会使当地居民开垦新的土地,土地在之前所述的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大量流失、营养物质被分解;另一方面劳动者身体未能得到所需营养物质,又会进一步降低劳动者的质量,从而引发新一轮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便不难理解现在的非洲何以是如此面貌。

而情况在欧洲却是截然相反,如果说大自然对非洲是极为刻薄的,那么与之相隔不远的欧洲可以说是得到了自然的偏爱,说是上帝的宠儿也不为过。欧洲地处温带,气温四季宜人,四季降水相对均匀。加之平坦的地形和墨西哥湾暖流带来的海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使得冬季不会过于寒冷,而夏季也不会过于炎热。丰沛的降水使这片大陆水草肥美,牛羊健壮。人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提供,加上病虫害少,在农业基础上欧洲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成功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个或者说是一代代优质的劳动者。这些优质的劳动者又重新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中,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又有更多更好的精力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如此良性循环,便是近现代欧洲繁荣富强背后的原因。

对于欧洲和非洲两者截然不同情况,有人认为自然原因只是一方面,也有其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不可置否的是,这种观点确实有其依据的。非洲虽然气候极其恶劣,但是这片大陆不仅有热带大陆之称 ,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着许多热带地区特有的热带经济作物。若好好利用,非洲绝不至于是现在这番田地。但是就非洲的经济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即便有这些独特的资源,也难以进行较好的利用更不用说最大化利用。正如欧洲的优势与财富一样,非洲的不利的条件是一天天积累、堆积起来的。

恶劣的气候加大了非洲人的生存难度,导致他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是他们首要的追求,他们不会想到我作为一个自然人我需要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力、重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便想到,也不会有大规模的.人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联合起来,向欧洲古代先贤一样在社会上倡导大规模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更遑论向欧洲的革命那样去进行斗争。因而非洲的政治组织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并没有赶上时代的大潮,贫穷落后但资源丰富的非洲无疑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的好地方,懵懂无知的廉价非洲劳动者自然而然成为了资本家进行血腥的三角贸易的首选对象。被殖民过后的非洲,不变的是其炎热高温的气候,变了的是这个大陆上的国家距离“国富国强”更远了。落后的社会形态以及落后的思想文化在这之后的百余年里与残忍的大自然一道“齐心协力”地束缚着非洲的发展,更是如同恶魔一般消耗着非洲大陆的可能的发展潜力。但追本溯源,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均是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所导致的,也可以说是恶劣自然环境产生的副作用,而这些对非洲的影响是持续的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难以消除。

自然地理环境对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都是不容小觑的,即便它在残忍之余也给予了非洲一些补偿,但终究是难以弥补的。而这些另一方面有告诫我们,我们不被允许以世界主宰的地位自居,带着我们的乐观主义倾向忽略或者蔑视自然的作用,应当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且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发展经济。

经济观后感(篇12)

经济体制

人类对是非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例如,杀人和偷窃是坏事,慈善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这与我们平时的道德观截然不同,很是吸引我,也很有意思。

例如,作者去休斯顿开会。由于天气炎热,他来到一家小杂货店买饮料,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根据中国的习俗,作者自然地把它捡起来交给店主。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

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笔者看到桌上还留着一支精致的钢笔,这支笔一定是上一节课的学生忘记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

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在他们看来,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社会最终得不到好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对自己不利。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念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

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看完此书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将经济学解释得如此生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会令我们广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