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龙应台散文读后感(分享七篇)

2024龙应台散文读后感(分享七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24龙应台散文读后感(分享七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1

我不明白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能够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后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终也只剩下自我一个人去应对人生,独自应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一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之后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厌恶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应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仅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仅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以往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以往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终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应对人生。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2

今天我同大家交流的作品是台湾着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目送》。

这篇文章是非常具有女性作家的特点的。语言朴实自然,舒缓轻柔,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母亲、女儿这双重角色中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惊艳之笔,从头到尾,作者都在淡淡地讲述母亲与儿子的故事,讲述女儿与父亲的故事。我想,若是尚未为人父母者或者父母长寿健在者,不一定能耐心地读完此文。而只有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已经送走父母的人,才能被这些淡淡悠悠的文字拨动心弦,勾起心中的丝丝情愫吧。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个心思细腻、思想灵动、善于感知和捕捉的优秀女作家。

大家看,文中所讲的故事和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哪个妈妈没有牵着孩子的手送过孩子上学、出门?哪个妈妈没有抱过自己的孩子?哪个妈妈没有唠叨过孩子?没有在心里为孩子与自己逐渐拉长的距离而惆怅失落过?而人到中年的我们,很多人都陪伴过生病住院的父母,更有人亲自送走了年迈的爹娘。作者的轻声叙说,将你带入的深深的回忆中。很多人一定深有同感,也会眼眶湿润,回想起父母是怎样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又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这点点滴滴的情怀,充溢着我们的心田。我想,若是你愿意,你能耐得下心来,也能像龙女士一样写出如此深情动人的文字。写作其实并不深奥,也就是真情真意的抒发表露,就像我常常告诉学生的: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我们这个书友会中,都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的。男人,必然会承担着父亲也是儿子的角色,而女人,则是母亲,也是女儿。

也正是身上的这两种角色,让我们真切体验了从小长到大又到老的完整的人生旅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人生都是有遗憾的。我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说:做儿女,我能孝敬我的父母,做父母,我也能爱我的儿女。这样,也就很满足了。

但其实,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父母之爱,儿女之情,也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品味去思考的。

龙应台女士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她在平凡的人生经历中的思考和感悟。文中的点睛之笔是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感悟,深刻、真切,也带有一丝伤感和忧愁。却句句在理,字字入心。能够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一直沉醉其中或者我们一直迷茫不解的亲情。对于我来说,这段文字,有着醍醐灌顶的功效。其实在读《目送》全文之前,这段话已经在微信里很流行了。我刚刚读到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那段时间,我正处在人生最痛苦的阶段,痛到经常夜里哭醒,无法自拔。最疼爱我的父亲的去世让我无法接受,唯一的女儿即将上大学也让我不忍放手。看到这段话时,我沉默了许久许久。是的,你和他今生的缘分已经完成,就让他渐行渐远吧,不必追了从此,我释怀了,再也不纠结了。

教育,真的是一门学问。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思考、不进步、不专业,我们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贻害他人。

做父母的,只是一味地爱孩子,抓住孩子,而不懂得适当放手,那么,你和孩子之间就不一定是一场善缘,也许会演变成一段孽缘。我当老师二十多年了,见过很多不舍得放手的父母,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送作业、送课本、送衣服送水送学习用品,可一边还要埋怨孩子自理能力差;每天唠唠叨叨就像祥林嫂,可还埋怨孩子不听话;每天给孩子零花钱买垃圾食品,却埋怨孩子经常生病。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又忙前忙后张罗工作、对象、婚姻、房子等等,一边叫喊自己劳心劳力,一边埋怨孩子不争气没能力。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这都怨父母不舍得放手,或没有放手的能力,才导致孩子始终离不开父母。你越是想追上孩子,孩子越是离你远,所以只能把孩子攥在手里,你就不用追了。把学习飞翔和自主飞翔的权利交还孩子,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所以,做父母的,要敢于对自己说:放飞孩子吧,不必追了!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老师学生,哪怕是陌生人,若想结成善缘,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最近有几件事很让我苦恼,网上传播着几段中学生殴打老师的视频,网络中充斥着人们对那几个孩子的斥责和讨伐,也有对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不满:以前的孩子老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多好管呀。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没素养?中国现代教育把学生都教成流氓了,老师成了弱势群体。更有很多老师发帖声援被打老师,还说学生就应该狠狠教育,更有甚者哀叹在中国当老师没人权没尊严没安全感,我们老师们一见面就唏嘘:保不定哪天就被学生给欺负了,这老师是没法当了。

作为老师中的一员,我却是要当叛徒、唱反调了。

口口声声埋怨学生脾气暴躁,那么老师们,你们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了吗?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3

《林清玄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鞋匠与总统》。

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它讲了林肯竞选上总统演讲时,因为是鞋匠的儿子,所以有一位议员想要羞辱他,由于众议员们出身高贵,自以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却从未想过自己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觉得林肯很卑微,很看不起他,因此,被众多参议员嘲笑。但是,林肯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令自己自卑的事,反而以此为荣,他凭着自己的智慧感动了所有的参议员们,他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发现,林肯虽然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条件,但他唯一可以倚仗的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林肯的智慧与宽容、坦荡与善良、仁爱与正义,使他赢得了别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的认同!我终于豁然开朗,自卑?轻视自己?小家子气?从此我要对它们“SayNo”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都是失败的根源!不要因为一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或不如别人优秀,嫉妒别人,就感到自卑或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自信和尊严都是自己给的,所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也要像林肯一样,对自己自信,对他人宽容!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4

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龙应台撷取了育儿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教孩子认字,说话,给儿子讲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启蒙,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字里行间温柔婉转,纯真喜悦的情感扑面而来,仿佛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把自己和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往来汇集成书,可以说,这是一部母子书信集。

一个知性的中年母亲,面对着自己曾经熟悉但又陌生的18岁的在异国长大的儿子,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地探讨人生;一个自以为长大,也正在长大的德国青年,三分调侃,二分幽默,五分认真,像成人一样地与熟悉而陌生的母亲对话。

话题无所不包。信仰,阶级,国家,家庭,责任,职业,情感,友谊,失恋,困惑,抽烟,喝酒,理想没有说教,没有遮掩,两颗真实的灵魂在真诚地诉求。

讶异于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胆的表述,钦佩于龙应台率真而深刻的探讨。

《目送》则可以说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里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可以说,她写尽了幽微,如书评上说: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样的三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我想,将会持续很久。怎样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这个夏日,我随龙应台的文字作了一次心灵远足。一直以来,和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学得好,长得高,成绩门门优,乖巧懂事,长大有出息。我们抱着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为他们加油助威。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殊不知,对孩子而言,他们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上亦步亦趋。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而我们,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而心焦、郁闷不堪。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5

走进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读着那清清浅浅、淡如荷香的文字,我们浮躁的心便会平静: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就如龙应台所描述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是的,孩子慢慢来,我们把耐心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孩子,同样,我们更要把耐心,包容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学生。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总有让你省心的孩子,也有让你抓狂的孩子。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不一般,每一个孩子都优秀,但是恰恰会有不少的孩子注定会很一般。我们该如何对待?

《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试探地问母亲,能否容忍他的平庸。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这样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中,什么样的工作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利,而只是为自己找心灵的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段文字有让我流泪的冲动。在那一瞬间,我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被触动了。

普天下多少个儿子与女儿,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而母亲们几乎千篇一律地回答,孩子,你一定要有出息

谁听见过像龙应台女士这般豁达而从容的回答?我为什么会流泪?是质朴而真诚的文字中流淌着的对苦难人生最强烈的感知和怜悯,直抵我的内心。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龙应台对儿子说的这番话,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我脑际。

是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们的孩子呢?亲爱的老师们,下个学期,就在暑假后的新学期,请我们带一种柔和的慢板走近孩子,怀着一颗等待的心呵护这群小毛头,四年时光,陪着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成长的快乐;接新班的老师请尽快融进孩子,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接纳你,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对家长说我喜欢我的老师;带着孩子升班的老师请回过头看看,你对哪位孩子急噪过,你是否过于注重孩子们的表现,而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你就要放慢脚步,拉着他们的手携明媚前行而当我们怀揣着欣赏,怀揣着打磨的心情,怀揣慢工出细活的耐心,怀揣着爱的慢板来关注他们,我想,我们孩子的目光将会变得越来越纯净,成长的心灵将会溢满快乐。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6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我的儿女,可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终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终阔到达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一样的思维所决定,可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能够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比较出我们自我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齐去相互目送,一齐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 篇7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驱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参天大树,默默遮风挡雨……龙应台的《目送》给予我太多太多真挚的感受,时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这句话看似平凡无奇,但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却能击中你柔软的内心。我深深记得那一幕:当作者目送华安上学时,看着华安笔直的背影,却并没有回头,作者却发现这无疑是自己年少时对待父母的模样,心中不免涌现伤感。当我看到这里,不禁鼻头一酸,正当十七八岁的我,是否也和华安一样?每当与父母离别,总是忘却背后那热切的目光,我们不知道的是:或许你的一个回头、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便可安抚他们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荆棘,有些难只能自己一个人闯,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个人体会,有些关只能自己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当你真正做到这些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慢慢成长了,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请务必记得关心那些陪伴你成长的家人与朋友们。

“漫山遍野山茶开花”——那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标题,每当我尝试想象那个情景时,脑海却是一片空白。我深深记得那个小段落讲的是:作者目送着父母渐渐变老,最后消失不见……这一段描写了最难以碰触的话题——生死离别,任谁听闻都令人心痛不已。慢慢静下心来,我能够想象得到:当作者写到与父亲经历的趣事时,或许会嘴角轻轻上扬,发出轻笑声;当作者写到父亲离去时,可能会搁下手中的笔,用手擦掉眼眶中滚动的泪水,发出哽咽声。望向窗外,繁花似锦,车水马龙,但身边的人却一个个远去……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他的缘分在目送着对方离去,你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写在书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读者最难以忘却的一句话。我轻轻将书本放回书架上,想等到自己为人父母时再次翻阅这本书,我相信我将会更加喜爱这本书,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简单的话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由笔直的背影变为佝偻的背影,当他目送着不舍你离去时,他的背影将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