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光草的读后感模板

【热门】光草的读后感模板。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热门】光草的读后感模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时。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美,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热门】光草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事得从十一岁的男孩儿马杜勒说起,他,面容清秀,深色的眼眸炯炯有神,有着一头浓密的黑发,却得了一种怪病,只要接触阳光或尘埃,身体就会不舒服:眼睛会肿、呼吸会喘、皮肤会长疹,甚至溃烂。所以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到户外去玩耍,只能呆在一尘不染的家里。

慈爱的父亲葛努安送给他一个非凡的生日礼物,请来画家萨库玛,用他的生花妙笔,在房间的墙壁上创造出了异想世界,先是简单地画了些山和草原,之后添了一片海,又别出心裁地加了艘海盗船,每天,这艘船会距离观看的人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马杜勒的命运,也像这艘在激流险滩中漂泊不定的航船一样跌宕起伏……

萨库玛通过给马杜勒作画,让“足不出户”的男孩儿亲眼目睹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读过近百本的图书的马杜勒甚至能给画家出谋划策,而谦恭敬业的画家也总是悉心聆听。朝夕相处中,画家的思绪,早已深入到马杜勒的内心,他小心翼翼地勾勒、描摹、润色出男孩儿脑海中最完美无瑕的景象……

画作就要竣工了,马杜勒的病却复发了,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他要求在墙壁上画出洋溢着生命喜悦的春天草原。此时,萨库玛教男孩儿在草原上画小花、蝴蝶。一日,男孩儿自作主张画出了有金黄色细穗的光草,一种在晴朗夜晚如萤火虫般闪光的植物。萨库玛设法添加了数百株绽放金色光芒的光草,实现了男孩儿的愿望。

然而马杜勒的病情没见好转,表面上他很快乐,身体已越来越弱,后来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萨库玛让夏日草原暗淡下来,茂盛的绿草开始变黄,花朵逐渐枯萎,然后凋落。“您看到了吗?父亲?草原睡着了,光草也睡着了,但它会偶尔从睡梦中睁开眼睛……这是幸福的疲惫”马杜勒对父亲说。

m.GZ85.CoM小编推荐

小草读后感热门


读书能够给我们无时无刻的安慰,读完作品,我们常常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应该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加以表达。栏目小编根据您的需求精心编写了这篇详尽实用的“小草读后感”,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本站!

小草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上了《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感受极深。

课文主要讲了以以长篇小说《简·爱》这部小说著名于世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她有两个妹妹,从小喜爱写作的'她们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夏洛蒂曾经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指点。苦苦等了几个月,才得到一封远不止是她失望的回信:“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他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信当作“刺激品”,激励自己!最后,三姐妹总结经验:“想来咱们的生活适宜小说表现,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该写小说!”于是,她们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像小说领域驰骋神思妙笔!

她们的路走对了,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用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

一年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无论是谁,只要它勇于在逆境中不屈的奋斗,敢于向陈腐的偏见宣战,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点燃智慧的火花,就一定能收获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失败后勇于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最后一定成功!

小草读后感 篇2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出生在美国北部的一个穷牧师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一直坚持学习、写作。虽然遭到了许多沉重的打击和令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可她们,始终没有悲观和退缩,最终用笔敲开了幸运之门。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夏洛蒂。勃朗特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着。只有在逆境中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夏洛蒂。勃朗特就像这么一朵仙人掌花,在无比恶劣的情况下傲然怒放。让我们知道只有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是“小草”也会长成“参天大树”。在“成功”这条星光大道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是平坦顺利的。在人生这条路上,只有用坚定不移的意志力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才能铲除道路上的一切荆棘,通向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者背后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踏上“星光大道”的吗?全世界无人不知的物理学家诺贝尔,他一生从事炸弹研究,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面对巨大的困难,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实验,人们视他为“瘟神”和“灾星。但是他不在乎,依然坚持,最后他成功了,他用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决心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成为了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强者!

从今以后,我将在我的人生的路上庄重的刻下夏洛蒂。勃朗特这几个震撼心灵的文字,它们将永远伴随我长大,激励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小草读后感 篇3

《简·爱》,一本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著作;夏洛蒂·勃朗特,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大树”,有着艰辛而壮丽人生的英国女作家!

夏洛蒂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从小生活贫困,母亲早逝,使她过早地承担一些家务和工作。但是,尽管如此,她却依然没有放弃文学。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前辈的指点,还受到了前辈充满偏见的讽刺。她经过权衡,改写了小说,她成功了!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女作家!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叹息。在逆境中成才的并不单单只有夏洛蒂,还有: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

出生于济南。是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命运对张海迪十分残酷,5岁时,张海迪患上了脊髓血管瘤从而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她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张海迪虽然生活在逆境之中,但是她和夏洛蒂一样,都没有悲观退缩。她发奋学习,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且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在逆境中成才并不是不可能的。想想张海迪与夏洛蒂的逆境成才,我不禁惭愧起来。记得有一次,天气晴朗,我和父母一起去爬山。一开始我还是笑容满面,精神抖擞的,可越往上爬,我的笑容便越来越淡,甚至还变成了苦脸—都体力不支了,怎么还会笑得出来呢?累得满头大汗的我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们下山吧!别爬了,累死我了!”“不行!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再说了,你瞧,这儿风景多好啊,在往上爬一会吧!”父母一开始是极力反对下山,可终究还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下山。遇到这一点点困难我就退缩了,由此可见,夏洛蒂的意志是多么可贵啊!

同学们,看看这一个个逆境中成才的真实事例,要知道:“小草”可以长成“大树”,人,也一定可以在逆境中成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让我们学习两位逆境中成才的典范,遇到困难不退缩,因为逆境一定能造就人才,顺境也许会埋没人才!

小草读后感 篇4

辽辽无边的大千世界,有着国色天香的“贵夫人”——牡丹;有着象征革命的革命之花——杜鹃;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玉立的“淑女”——荷花;还有着全身涂满高级香水的白皮肤“小天使”——桂花。而我今天所要赞美的却是那漫山遍野的小草。

小草不像牡丹那样挑剔,需要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生长,而它只需要干枯的土来喂养自己,它就满足了;它也不像河神国的“小公主”荷花,缠缠绵绵无休止地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它只要春天一到,钻出地面吸收一小口春雨就OK了;它不同那桂花小姐一样时尚,爱美,全身涂满高级香水。

我知道,草有草的先天不足,它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更不能当栋梁使用。然而我却坚信草有草的精神,草有草的价值,草有草的情愫。

小草有着默默无闻的精神,只要对人们有益,它甘愿鞠躬尽瘁。如果能肥田,它甘愿被埋没;如果能铺地,它甘愿任人践踏;如果能发热,它乐于自我燃烧。它用自己的身子和生命的光彩装点着大地。它不求诗人、歌手对它的赞赏,也不求人们对它爱惜有加。它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却不求一丝报酬。这不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写照吗?!

我爱小草,我更要赞美小草!

小草读后感 篇5

有谁能像夏洛蒂姐妹一样,困难重重她们不怕,因为她们胸怀大志;千辛万苦她们不怕,因为她们顽强不屈;冷嘲热讽她们不怕,因为她们锲而不舍。

虽出身贫贱,夏洛蒂姐妹三人却不是任由天命,而是要闯出一片属于自身的天空。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愿放弃学习,因为她们认为总有一天,她们也会踏入文学圣殿的大门。

文学这条路,在当时,女人是难以走下去的。一路上,即使写得再好,可“对人不对文”,得到的不是热烈鼓掌,而是冷眼相对。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罗伯特·骚塞以高傲的口吻训诫她们“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布置,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该是妇女的事业”。这样的冷嘲热讽,激怒了她们,发誓要在“不是妇女的事业”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永不放弃。

可接下来的努力却还是没有得到认可,文章写得多如繁星,可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这还不算,三姐妹节衣缩食自费出版的诗集,仅卖出了两本,这对她们无疑又是一个繁重的打击。

然而,繁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可夏洛蒂姐妹三人却没有失望退缩,反而重新振作起来,向着胜利继续前进。

经过反思与权衡,他们决定用小说去倾诉她们的心。心中所想,脑中所思在此时迅速迸发出来。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被一个老师骂作“一个无知的笨蛋”,曾经在寻找造价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灯丝时,实验了一千二百多次,最终取得了胜利。假如爱迪生在老师的咒骂中失望退缩的话,那他就不会取得那些辉煌的成绩;假如爱迪生在寻找灯丝的那一千二百多次实验中前功尽弃的话,那他就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记得我刚开始在校讯通写博客的时候,都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看到他人的优秀文章只有羡慕的份儿。就算费劲地写一篇短文也经常是无人问津。可是我想为什么他人行我就不行呢?一定要坚持,相信自身是埋藏在地底下还没发光的金子。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经常到他人的“小家”访问,学习经验,写作水平不时提高。正是因为坚持,最终获得了“阅读天使”的称号。是啊!坚持就是胜利。

夏洛蒂她们的路走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草”硬是长成了“大树”。夏洛蒂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简爱》一问世就受到热烈欢迎,而妹妹艾米莉和安恩也分别以《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获得胜利。她们用顽强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硬是撞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滴滴汗水完全浸透在她们的小说里面。“一分耕耘”终于有了“一分收获”了。

他们的胜利,震撼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同时,也成为了各地妇女所崇敬的偶像。从此,她们再也不会受到冷嘲热讽了,再也不会受到他人的欺凌了。

三姐妹的毅力,深深地折服了我,通俗一点说,就是:“打不死的蟑螂”精神。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应该是像我们这些家庭条件不错,整天娇生惯养的小孩该学习的地方。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呀!

小草读后感 篇6

在下雨天,读书是最惬意的,我无意间翻了翻语文书,只读了几句,就迷上了这篇短文。《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我读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

短文的主角小草顽强而富有生命力。因一块岩石经受风侵雨蚀而裂开了一道缝,草的种子就落到了岩缝里,岩石认为贫瘠的环境不能使小草生长,可小草充满了自信心,经过春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雨露的哺育,小草长得结实而挺拔,所有人走过,都来赞美小草,而它却说:“值得赞美的不是我,是阳光和雨露,还有紧抱着我的根的岩石妈妈。”

小草是多么顽强呀,不管在怎样恶劣的逆境中,它总会百折不挠地生长,无论多么艰难,多么绝望。一开始我阅读时,认为小草从岩缝里长出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尽管在外界受到滋润和哺育。要知道,岩缝里是坚硬无比的石岩,不可能有一点水,一点营养。它并不能悲观消沉,而是乐观地去生长,并且它生长成功之后,还懂得感恩,感恩于外界的帮助。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仔细想一下,小草这种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赞美吗?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比如:那一次,因为我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联合起来教育我,爸爸对我拳脚相加,而平常一直护着我的妈妈也和爸爸站在一边骂我,那天,我哭得眼都肿了,我心想:总之是这样了,我就放弃吧!经过一段时间,我心想: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没几天,又是因为学习,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几句,我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打击,我迷惘了,我的人生还有希望吗?这时我的眼睛饱含泪水,朝窗外望去,一种绿色映入了我的眼帘,是小草,在这冰雪的季节,小草仍闪耀出绿色,忽然,我想起了《岩缝里的小草》。

小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影响了我的生活,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师评语:文章写了一种平凡的事物小草,却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并能联系自身,是一篇言之有物、立意深刻的读后感!

小草读后感 篇7

《小木屋》是由九部电影小说主要构成的系列问题小说,是美国作为一个出现拓荒者家庭的女儿可以根据自己早年的经历,历时四十年完成的巨作。读了就是其中《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我深受学生感动,故事的情节发展深深影响吸引了我,她带我走进了那充满生活艰辛、奋斗的历史文化画卷中,拓荒者那淳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引领着我奋发努力前行、给予了我克服学习一切经济困难的勇气。这是本充满正能量的经典代表之作。

在这本书中,罗兰和她的细腻,真挚的笔触,一个女孩将增长写生动感人,但父母的手,脚之间的感情,她对情侣的爱情阿曼含蓄隽永的音乐,以及人的艰苦的创业时代工作,勇于开拓,敬畏自然,彻底等表现。在开发新生活的期待灵感,用了不到7岁的罗兰姐妹的父母,离开了车队开车威斯康星森林。他们通过Mingni舒佛罗里达州,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路过一个结冰的湖面,穿过急流,攀崖,惊险万分花了水的河流,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建一个小木屋,以书面形式单独镇附近定居下来。父亲开荒,狩猎,家人不得不抵抗狼,草原火灾逃生的攻击,幸存的生命和死亡的发热,有时间生活的甜蜜期的狩猎在草原上。书中还写了一个很形象的各种人物:有毅力,照顾你的家庭的父亲,查尔斯;有勤劳,勇敢的母亲卡罗琳;幽默和友好的爱德华先生;有安静,懂事的姐姐,玛丽;有可爱的宝宝嘉利;有忠诚,听话的狗杰克......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强,幸福的家庭的故事,从他们身上,让我知道坚持是有希望的,有胜利,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我们不应该害怕去,但勇于面对,去解决,所以人们才会有进步,社会会发展。虽然他们的生活的艰辛,那间小屋里充满了爱,充满了幸福。他们觉得很温暖。

幸福是一个非常甜蜜的字眼,它不在他方,就在这样我们自己身边,幸福来之不易,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我们应该珍惜,珍惜现在幸福就是相当于珍惜生命,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只要他们怀着一颗珍惜幸福的心就会倍感幸福。

小草读后感 篇8

仙人掌花虽然娇小,但是,它能在风沙中傲然绽放它的美丽,它比任何花都坚强!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小草和大树》。文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就是一朵逆境中坚强的仙人掌花!学完文章,我受益匪浅。

《小草和大树》主要讲述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家境贫寒,家里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都要由她来照顾。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但是,她生活再艰难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她和妹妹们一起走上了写作这条路。起初,她们写了不少诗,并向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寄去,可不料被骚塞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夏洛蒂并不灰心,她没有悲观退缩而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了小说上来,她们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三姐妹终于成功了,她们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不屈服命运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在自然界,小草也许不能成为大树,但在文学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多么坚强的夏洛蒂啊!这让我想起了作曲家贝多芬。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17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病。26岁时,不幸失去了听觉。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的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地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时,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寻找工作,后来他如愿所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聪明能干。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是的,逆境会使人更加地坚强,顽强的意志是从苦难走向成功的桥梁。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爬起来。所以,只有不屈不挠,逆境中成长的仙人掌花才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热门]管理读后感模板


工作总结之家特别推荐:“管理读后感”,欢迎品读。读好书就像交上一个益友,读作者的作品,感受到他的笔下思维独具匠心,如神笔般妙笔生花。那么,如何撰写写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我们为您推荐管理读后感。

管理读后感【篇1】

读了这本教授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的这本书后,我的感触颇深。真正的感受到正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班级管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班主任老师的智慧凝结下,熔炼成一种艺术,下面谈谈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关于管理制度的确立

班主任工作不久,但是我自己觉得也可谓是尽职尽责、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了,每天忙忙碌碌的,很累,然而孩子们依然如故,不是如我想象在后面跟着我走,于是,我就想: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天天长大,为什么总不见他们自觉。而我却一天比一天更加的忙碌,更加的累!疲惫的我一抬眼就看到了前面座位上潇洒、轻松地谢老师,不见她每天像我跑上跑下的忙碌、不见她黑着脸训斥学生、烦躁,可是,她的班里总是协调有序,而且特别的有规矩,认识了这本书,才明白这就是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人人常说一个好班应当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一个国家需要以法治国,一个班级也应该是一个小群体,同样要以法制管理,正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制比人治更能体现班级的民主。

然而,法制的管理需要有落实,落实是奖惩制度的落实,一般情况下,我只重视惩罚的力度,以为通过一系列的惩罚条例,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这本书提倡多做加法,少做减法,让我反思我不少。一次加法增加的是学生的闪光点,一份转变的自信;与之相反,滥用减法往往就会减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谴责的内心空间,剪掉了学生重塑自我的愿望和信心,强化了个人的短处缺陷,削减了自我教育勇气。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又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去创造更多的成就和价值。

所以,这个多做加法,少做减法的原则,是一种理性的智慧和艺术。

然而,如何制定适合的惩罚方式,总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本书又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以人为本,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学生共同制定,如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这样就是主动、民主的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师也可以从保姆的世界脱离出来,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然而,我想这个前提,应该是从教师的智慧和方法为前提的。这种智慧的管理艺术,我想是我学习管理的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二.关于教师威信的确立

不管是老师还是其他职业,只要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于大家心中是否具有威信,因为管理的好坏与在集体中拥有的威信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只有建立了一定的威信,为学生欢迎、尊敬、信任和拥护,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其作用。然而,对于威信的误区却根深蒂固,以为只要单纯的让孩子惧怕,殊不知,这样确立一个人的威信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切不可只会口头说教,只会许诺,却缺乏实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这必须导致威信尽失。教师如果还能有一些让学生钦佩的才华,更容易建立威信,这方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由钦佩,转为信服,成为真正具备威信的教师。

读了这本书,我渴望能够在才能、品德上更好的完善自己,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了,才能把我的孩子们教育的更好,多么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影响在孩子们身上永远留下美好的痕迹!

管理读后感【篇2】

近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李院长推荐的《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这本书,读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我认为梅奥诊所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院的实际,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患者需求至上”是梅奥诊所的核心价值观,这和我们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如出一辙,但梅奥诊所的员工在实现这一价值观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帮患者开走卡车、照看小狗、庆祝生日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安排患者就诊,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确诊和治疗,并提供最好的护理质量。

我院自搬迁至新院后,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少患者就是冲着“柳州市人民医院”而来,这说明“柳州市人民医院”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桂中地区的“梅奥诊所”,如何维护好这块品牌,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患者需求至上”,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医院的所有员工,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护工和后勤工作人员,都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一价值观:如全院所有职工都应该是“导诊护士”,指导病人和家属找到相应的科室;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服务方式,只要病人和家属有合理需求,我们都应该尽可能满足。

“倡导合作医学”是梅奥诊所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威廉J。梅奥先生认为“医疗智慧的协同合作和力量联盟是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最好形式”。在梅奥诊所,为了患者的得到早日确诊,医生、专家、实验工作者应共同联合协作,互相依赖扶持,自患者进入医院,首诊医师碰到问题时,随时可以与相关专科医师和职能科室的医师联系,共同商讨,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诊断和医治过程中的随时发生的问题。

梅奥诊所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柳州市人民医院”作为桂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也确实需要这种“团队合作”精神。首先,加强要加强会诊制度,提高科间会诊和院内会诊的质量。只要患者需要,不同科室的专家就通力合作,利用各自的专长,共同解决患者的问题。目前我院的全院大会诊和科间会诊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院内大会诊若能安排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会诊的质量会高些。目前我院各科室的科研项目大都是“单打独战”,科研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应该说,我们医院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如能充分利用我们医院的资源,加强各科室的合作,我们医院的科研水平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以团队合作为动力,同时关注患者的需求”的管理模式使梅奥诊所成为“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的圣地”。只要我们医院的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自觉实现“患者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加强“团队合作”,我们医院一定能继续成为桂中地区的综合性医院的“领头羊”,为柳州及周边地区的的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管理读后感【篇3】

做最好的管理者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有自己的思想和体系,既有理论价值,又有操作性,无所谓最好,在管理上,能适当驾驭则是最好,但本书有些观点很不错,作者陈浩也是有着多年经验的大师,相信值得好好学习……

做最好的管理者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认为,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企业培养敬业精神的最佳途径。俗话说:管理者动,下属也跟着动。在土光敏夫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的生产已每况愈下,失去了电器业摇篮的美称。土光敏夫上任后,没几天就访遍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小时,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增加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土光敏夫有一句名言:“上级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对下级的教育。职工三倍努力,管理者就要十倍努力。”如今,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已经跻身于世界著名企业的行列,这与土光敏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管理行为是分不开的。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者能够率先示范,能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那么这种热情和精神就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可以说,管理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员工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管理读后感【篇4】

根据MBA专业老师的推荐,有幸拜读了德鲁克大师的名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可谓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这本书主要内容是: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开始,通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做好决策,要事优先,让自己的工作有贡献值,并能够用人之长,激发别人的潜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绩效。而我认为,要取得最佳绩效,这与个人的素质修炼、经历认知、融会贯通、有效沟通、身体力行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掌握基本的业务信息、操作规则和每个组织的文化底蕴,进行有效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习,我感触颇深,认为要当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做到:

1. 具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目标的确定让自己的工作具有计划性,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目标挂钩,心系责任,勤奋努力,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围绕目标不离不弃,日常工作计划的执行到位,也就是做好OEC,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实现小组织的目标,来保证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沟通和组织内部的互相认同、团队合作、自我激励和人才培育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措施。

2. 做好时间管理:书中所说的某公司董事长所想的三部分时间的安排都不能兑现,某大公司负责人经常参加对公司发展没什么好处的应酬,可想我们普通管理者的时间管理会有多么难,会经常被上司干扰,计划工作难以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计划、时间有管理、沟通要及时的重要性,学习那个财务经理用一个通知方式解决会议时间过长、同时兼顾他人不会觉得被忽视以及某公司三个部门合并的做法,实在必要。合理安排临时性工作,忙而不乱,抓住核心工作的进展,不让自己的时间被外界所左右,是让自己的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工作实现最佳绩效的根本措施。

3. 用人之长,建好团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合理搭配班子、进行性格互补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发潜力,做好授权和及时沟通,就像越南丛林作战的青年上尉尚未所说的游击战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一样,必须根据现场和形势,区别对待;学习那个财务出身的新总经理一心为公司发展想方设法关注青年人才的做法,还要学习那个将自己一个文件处理部门转变成银行的推销部门的做法。而保证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并进行及时激励,才能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取得最佳绩效。

4. 关注经营核心,发挥集中优势,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者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响经营结果的核心业务上,着眼于战略目标,着手于战术策略和行动措施,按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工作,并且充分利用自己专业学历、经历特长,做好综合分析和换位思考,善于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检讨自己,把握机遇,有胆有谋,大事宜简,小事宜柔,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方能成就大业。学习那位医药公司能够分析全世界药品消耗趋势,研发突破领先并结合某国健康保险的宏观思路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方式,超前思维、准确定位,必然发展不断。还有美国贝尔公司组织管理架构的调整策略,带来了集权和管理方式、经营发展的良好结局。要深刻的以非洲两个热带水果加工厂中一个厂因管理和决策不到位引发的难以全身而退的惨痛教训。

5.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方法:责任与义务同在,关注结果,更要讲究方法策略。同样是为了让下属认知不足,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批评和表扬甚至两者结合用汉堡包的方法效果不会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为了结果采取一个下属接受、认同并能积极付诸行动的方式。从书中的案例日本人只看员工优点不重员工缺点、终身雇佣的晋级制度可以看出,管理方法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管理读后感【篇5】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技术和装备硬实力的提升和管理软实力的提升,但相对于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管理更为落后。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张建宏董事长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管理改革探索和成果,以国际先进典型与自身管理经验的总结,是我们管理理念革新的很好范例,提供了难得的榜样,他山之石助我攻玉。

“十三五”期间将是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特别是环境风险隐患给予企业严峻的挑战。读后感·逆水行舟,唯有打实企业内功,尽快完善环保等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管理革命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否认自我,敢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让“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红光公司双星闪耀,加快企业竞争步伐,带动企业发展,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任何流程、行为的改变,其实都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需要高层领导的支持。东岳集团通过组织构架的大调整,形成了集团“‘三总处’+审计核查和公司‘五部三中心’”扁平化、精简化、高效化的新型组织构架,实现了人员精简高效、指挥协同一体、沟通直接顺畅、信息快速共享、服务精准专业、扯皮耗能减少以及安全环保与工艺技术的高效协调。现在来看,东岳集团组织构架调整方案与红光公司当年的“大部室制”机构改革思路异曲同工,但东岳集团的组织构架大调整因有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从而得以“落地”并取得了的成功,而红光公司的“大部室制”机构改革却刚抬腿还没来得及迈步就停止了,以致失去了一次难得的“管理创新”。

管理读后感【篇6】

“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随大流”,乃至“听之任之”,从而导致较多的“异常”现象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实践之中。比如,生产现场“跑、冒、滴、漏”所带来的隐形浪费;管理环节“松、软、疲、拖”所引发的精神懈怠;厂区环境“差、脏、乱、杂”对比出的素养缺失。如果放任这一系列源于忽视细节和心浮气躁的管理执行弊病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消磨掉我们的进取斗志,蚕食我们的生存空间,吞并我们的应得效益和可期成就。有鉴于此,我们的两级班子和党员干部首先要通过《管理的革命》一书的深度学习,深刻领悟,深入反思,从对比集团内外先进企业入手,分步找差距,定措施,促改善。以此为前提,仔细对标东岳集团管理革命的经验和有益做法,分阶段拟定持续改善工作计划和对接措施。

首先,要以年度余下时间节点为期,在全力做好安全环保基础工作的前提下,下狠功夫、苦作为、硬举措,全面抓好各条线的连续均衡稳定运行,全力保障年度扭亏为盈既定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以“三供一业”社会职能移交和“处僵治困”举措的实施为契机,按照年初制定的规划,分步骤和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同步做好深化企业改革配套工作。

其三,要加速推进环保改善与合资合作项目建设,在进一步纾解制约公司发展压力的同时,通过扩大增量、激活资源,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切实推进可持续规划接地,为公司发展赢得空间和机遇。

管理读后感【篇7】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仿如良师益友,虽然面对的是不同的事实,却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理念,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书中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决策”此五项说起来容易,落实到具体问题中,无不关系到个人的认知、领悟、沟通、总体掌控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修炼有效的决策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规则、文化。

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那些贡献?第四、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决策。

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养成好的管理习惯呢?通过学习感受到,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养成五个好习惯:

第一、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他们会系统的工作,善用这些有限的可控制的时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很重要,决定了个人的成效。

第二、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常自问:“对我服务的机构,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永远强调的是责任。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对于重视对外界贡献的人来说,他们能为适应新职位而变,能适应不同的价值观承诺而变。重视贡献的人,因为都有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动力,会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也总想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以及理解了什么,因此会重视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以及培养他人,不为组织的内部所惑,跳出组织之外,视线从“内部事务、内部工作、内部关系”转移到“外部世界”——组织的成果,从而达到组织的真正目的。

第三、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见人之所长以及用人之所长”管理者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这就要求个人要知己知彼,古人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充分沟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善于利用不同的人的优点,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有效的管理者要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否则反倒一事无成。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人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改正并不太难,他们能检讨自己。可是昨天的失败和成功,却能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远超出其有效期。所以有效管理者必须经常检讨他们和同事的工作计划,要经常问:“如果我们还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现在我该不该开始这项工作?”如果不是非办不可,他们就会放弃这项工作,或者将它搁置起来。至少他们不会再将资源投入到不再产生价值的过去。而对于已经投入的最佳资源,尤其是非常匮乏的人力资源,他们会立即抽调出来,转而投入未来的新机会。推陈才能出新,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其次是先后次序的考虑。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先后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2)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能盲从;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试看许多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科学家,与其说他们的研究能力决定了研究成果,倒不如说他们寻求机会的勇气决定了研究成果。同样道理,在企业经营方面,成功的事业,不是迁就现有产品开发新产品的事业,而是以开发新技术或开发新事业为宗旨的事业。当然,如果说创业有风险、有艰辛、又不确定性,那么不管创新是大是小,同样是有风险、艰辛和不确定性。化机会为成果,肯定比解决旧问题更有生产性。解决旧问题不过是恢复昨天的平衡而已。有足够的勇气,才能决定真正该做和先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间和任务的主宰,而不会成为他们的奴隶。

第五、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例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它决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彼得通过研究发现做重大决策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特性:他们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认识。他们先透彻的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定的原则。换句话来说,他们的决策,并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考虑。他们的决策具有以下五点特征:1)要确实了解问题地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边界件。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被接受。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当一切条件具备时,现在就只等着决策了,该采取什么行动,也是应该清清楚楚,明摆着的时候,不幸的是,许多人到这一步反而犹豫起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决策那么不受欢迎,那么难受,那么不容易。到了这一步,不但需要判断,更需要勇气。到了这一步,有效管理者绝不会说:“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否则,只证明该管理者缺乏胆识。没有胆识的人可能失败一千次,有胆识的人则只失败一次。不要让自己优柔寡断再去浪费别人的时。

综上所述,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又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值得我们认真去读、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管理读后感【篇8】

这学期利用学习之余时间再次拜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又一次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此书作者彼得·德鲁克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管理学是他一生主要的研究对象。此书是彼得·德鲁克40多年前写的一本著作,但是书中的思想和观点,现在读起来也仍然让人感到那么实际有效,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甚至是整个的人生规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发表于四十多年前——1966年的经典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而适用,极富洞察力而且文笔自然。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书中重点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开始,通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做好决策,要事优先,让自己的工作有贡献值,并能够用人之长,激发别人的潜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绩效,等等。在书中,德鲁克把“管理”的适用性扩展到了非常广泛的范畴。组织类型从企业、商业延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各类社会组织,只要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只要需要做出决策,那就需要管理者了,“管理”不再是高层经理的特权,管理者队伍被扩大了。德鲁克从来不将“管理者”等同于“经理”,他认为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无论其是否有下属,无论其职位高低,只要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管理者阵营的扩大有利于专业人员、知识工作者等生产力的释放与激发,实质性地推动组织专业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使“管理”成为一项应该被广泛掌握的能力。

进一步讲,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是必须在工作中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知识工作者,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率将取决于组织成员是否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绩效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书中随后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并且更重要的是知识工作者们的成果通常要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效益,因此管理者的作用和以前相比要重要得多。以上的种种理由,说明管理者必须力求有效!

德鲁克先生还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正是因为有了训练,他们工作起来才卓有成效。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而且必须靠学习获得。接下来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在思想上养成的五个习惯,分别是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善于发挥人之所长、做到要事优先及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五个习惯是此书的精髓部分,全书也是围绕这五点来展开说明的。

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分别对这五点谈谈我的读后感想。

第一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历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也才能更加重视外部世界,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因为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有的管理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他们工作的理想状态是用尽自己有限的能力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注重对外界贡献的管理者的工作却不一样,他们以整个组织为基点,放眼于外部世界,工作的同时更是为了挖掘组织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相对比较来看,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贡献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期望为组织做出贡献的人才会主动去思索“我能贡献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第三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使人发挥其长处。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来共同完成任务”。可见,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样整个组织才能得以卓有成效。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作为管理者,能够充分了解到每个人的长处所在,并且想办法使其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力更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才能使管理卓有成效。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织的突出特点正是内部成员所有长处的总和。

第四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先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也不见得真能做好,至于同时做多件事情就更不必谈了。为了达到卓有成效,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一个人的所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德鲁克先生在此重点是要告诉我们,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工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管理者的时间更是极为重要,所以管理者要本着“要事优先”的原则,利用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优先做对组织有大的贡献的工作。这一点和我们在哲学上学到的处理问题的一条原则很相似,即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事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决定最后的结果。凡事都有个先后的顺序,但是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好在德鲁克先生帮助我们总结得出了几条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即:重视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德鲁克告诉我们的“要事优先,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原则,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决定优先事情的原则,而且还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所面对的事情。

第五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一项有效的决策常常在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它决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这也是做出有效决策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决策才是成熟的且经得起推敲的决策。这点启迪了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容得下异己意见的存在。德鲁克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决策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他们在做出决策之前,都着眼于具有战略性的最高层次的观念性认识。随后,他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时的五大特征,即:一是要确实了解问题地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二是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边界件;三是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被接受;四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五是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接下来德鲁克先生对这五大特征分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这五大决策特征及其详细说明让我对有效决策的真正涵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决策的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有效的决策有赖于一定的步骤,但是更有赖于决策者的分析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即决策者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制订出最适合于目前状况的有效决策。

总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是自己的管理者。将自己有效管理起来,然能进一步去影响、指导他人。管理者在内心上和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训练很重要,要有一种倾向性的意识去自我提高,发展自己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读后感【篇9】

近期,读完《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一书,从世界最富盛名、最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百年医疗服务品牌——梅奥诊所的故事中,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核心价值观与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精英团队的核心作用。

梅奥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始终坚持并一直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梅奥精神”深深融入到运营、政策、决策、资源配置以及文化之中,上百年来始终影响并指导诊所各个专业和管理层次的运作和管理,并渗透到整个机构的每个角落。通过选择具有相同价值观的成员、不断教育培训强调巩固、持续强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梅奥精神”获得成员的充分认可和忠诚维护,确保核心价值观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在管理方式上,“梅奥精神”要求每个成员尽其所能、发挥极致,从一切细节处考虑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一切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不管是为了改善患者心情形成明朗、开阔、温馨的建筑设计,还是为满足患者愿望帮助筹办婚礼、为孤身的患者庆祝生日等各种人性化的举动,不管是为患者便利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为选择对患者最好方案承担的额外费用,都体现了梅奥以细节管理诠释和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并由此形成了梅奥品牌的独到运作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值得论道的医疗护理,将患者体验导入到医疗服务流程中,使员工服务表现成为“活品牌”,在医院环境、医生诊断和产品的每一个接触点,让患者都充分体验和认知梅奥的品牌价值,从而进一步创造出良好的口碑,达到外部品牌的快速、广泛传播。

作为一家以患者利益为核心的非营利机构,梅奥以不断创新的医学教育和世界领先的医学研究为基础,建立起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医疗体系,形成了拥有2500名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的420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庞大精英团队,每年通过全面周到、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70亿美元以上收入。

总结梅奥的成功,核心在于崇高清晰的目标和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符合核心价值观、具有才能和强执行力的团队,基础在于不断改善并持续优化的管理模式,梅奥品牌则是各种要素的综合成果和强化动力。正如书中所总结的,梅奥诊所的故事是一群技术高超、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的人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一如既往地投身于创建和发展梅奥视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坚守人文价值、慷慨大方,成功把传统理念应用与现代管理活动之中的故事,是一个如何通过服务质量而非营销沟通来创造资金雄厚并享誉世界品牌的故事。

20xx年,总台(集团)全面升级为“幸福”品牌,让“幸福”成为指导每一个江苏广电人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倡导幸福理念、共享幸福生活,“幸福”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需要每一个江苏广电人的观念与行为认同,需要打造“幸福”的江苏广电人团队,需要形成有益于“幸福”的江苏广电文化与制度。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如何更好地选择适应江苏广电的优秀成员、如何内化“幸福”品牌、如何让“幸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自然成分、如何让接触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幸福”的力量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

管理读后感【篇10】

内容简介:自从“哈佛商业评论网”上线以后,我们便邀请了国内最有思想的管理者前来开博。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白立新博士的博客了,他的博文在网上总是好评如潮,有的还被选登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中文杂志上。白立新博士与企业多有交往,又具备咨询顾问的洞察力,所以,在我们看来,他的博客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博客范本。首先,他的文字总是贴近现实,从身边的企业和个人谈起,没有什么宏大得不着边际的议论,让人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故事。另外,他还很会讲故事,总是能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活生生的商业场景,感受到某个老板的困惑或者多数员工的烦恼。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他总能点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小博文蕴含着大道理,这定要有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做基础方方做到。从这一点来说,要写好管理博客,一定要有博思,如有博士资质更佳。当然,作者本人的博士学历是绝对货真价实的。

听白立新博士讲管理的细微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作者白立新工学博士,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IBM论坛主要演讲者之一。他的研究和咨询领域是领导力提升与战略转型。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网上的博客是最受欢迎的原创博客之一。

听白立新博士讲管理的细微的读后感,来自读书族的网友:战略、执行力、管理方法等等,都是企业管理的必要因素,但他们无疑都离不开细节。没有细节,再好的战略、管理都只会失败。100-1=0,100%的努力出现一个细节的疏忽就会失败。细节管理时代已经来临!本书详细介绍了你不可不知的管理规律和工具,是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的必修课。

《稻草人》的读后感模板


阅读作品时,让人好像经历了另一种人生,而写读后感就是将自己的视角和立意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您一定也对作品的读后感十分感兴趣吧!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整理的“《稻草人》的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稻草人》的读后感 篇1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汇聚成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航灯塔,但这本稻草人则是最亮的光线。

“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悲惨的事呢?我们虽然看到了,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以后,若是遇到我们能帮忙的事情,请大家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吧。

《稻草人》的读后感 篇2

无言的爱——《稻草人》读后感400字:

《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从中收获到了很多启发和心得,让我更加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对弱势群体充满了怜悯之心,而稻草人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守护者却无能为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深受封建社会迫害和割据的军阀欺压的底层老百姓的同情。

稻草人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有一块稻田,为了收成,她辛勤的劳作,就为了让稻子长得更好。平时,她的稻田里有一个稻草人,为她吓唬飞来的鸟雀,不让鸟雀啄食禾苗和还没成熟的稻子,但是稻草人并不能为老妇人解决所有的难题。后来,蛾子在稻叶上下子了,慢慢的长出了幼虫,叶子被肉虫卷了起来,可是老妇人并没有发现。后来肉虫开始吃稻子,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稻草人想告诉老妇人,免得她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回报,没有收成她会非常伤心的。可是稻草人不会说话,它是多么想警告老妇人啊!后来又看到了渔妇为了生存带着孩子去捕鱼,但是她的孩子已经生病了,咳嗽的厉害,可她没有办法却照顾他,稻草人想生火煮茶给他,可自己又不能动。

稻草人里的故事都是描写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20世纪的中国农村,老百姓食不果腹,刚刚结束了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又有了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和灾难,叶圣陶生鲜刻画的稻草人,就是一个渴望拯救中国的苦难者,却有无能为力的形象,表达了对深受疾苦的人们的同情。

如今,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就需要更加珍惜,更加努力的学习!

《稻草人》的读后感 篇3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稻草人》。

稻草人这本书里有叶圣陶老人写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喜欢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的名字——稻草人。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扎在田里的稻草人,心地善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稻草人目睹了三件令它伤心的事。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肆无忌惮的啃了个精光,稻草人竭力驱逐害虫并向主人警告却无能为力;渔妇为给生病的孩子熬鱼汤喝,不得不硬下心肠扔下孩子去钓鱼,钓上来的鱼在没有水的桶里跳动想逃出去,可是稻草人却没有办法。

第二天,鱼死了。小孩还在生病,稻草人怜悯孩子却无法动弹:遭遇悲惨的妇女,孩子死了,嗜赌成性的丈夫要把她卖掉,痛不欲生的她投河自尽。稻草人急于挽救她,却依然无济于事。

我愿做这样一个稻草人,善良,乐于助人。所不同的是: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做一个真正完美的稻草人。

《稻草人》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稻草人中的《傻子》我很有感触。

《傻子》中的傻子虽然很“傻”,很“笨”,连银元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他的心很善良的:他捡到了一大袋银元觉得应该还给失主,于是就在漆黑的夜里等了很久。傻子很“傻”,很“笨”,但他懂得爱和照顾:在一个很冷的夜晚,帮师兄锯木头,顾不上睡觉仍然坚持着……傻子很“傻”,很“笨”,但他有正义感:国王被邻国打败了悲痛欲绝,但傻子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正因为傻子乐于助人、拾金不昧,从不计较得与失,所以人家都喊他“傻子”,而我却不认为他是个傻子,而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我想,在生活中,当你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

所以,我们应该向傻子学习。想想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无私的“傻子”。在四川大地震,西南的旱灾,玉树地震发生时,有多少“傻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牺牲了,有多少“傻叔叔”昼夜奋战在救灾现场,有多少“傻子”捐钱捐物。难道他们都傻了吗?没有。他们永远都是善良,乐于助人的好榜样,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热门]读后感国富论模板


阅读天才人物的传记更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成功之路,从中学习经验,在读了作品以后,我们能够更好的感悟自己的生活。如果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读后感,就需要先保证读懂文章。哪里能够找到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国富论 ”,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读后感国富论(篇1)

作为十八世纪的著作,《国富论》令人惊讶地,系统性地阐述了亚当斯密对于经济的看法,从而确立古典经济理论,其洞察性不可谓不深邃,然而本书之理论在后人读来,仍有许多明显不合理之处,故写此笔记,一方面记录书中开创性见地,另一方面分析其局限性。

关于其风格

由于经济学的书我看的不多,只能将其与《资本论》对比谈谈我对其风格的理解。《国富论》许多例证缺乏数据的支撑,大部分是用随便举的例子甚至是猜想来进行论证,这和《资本论》的严谨性有鲜明的不同,当然,这可能是时代的局限性让他找不到足够的经济学资料。

本来我认为作为《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应该会在论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倾向,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正是如此,然而实际上他用语极为克制,即使是在描述不公正现象时,也表现出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这应该是由于他认为资本是生产力进步的条件,并且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工人生活水平必定提高。

逐点评注

1.关于分工

同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亚当斯密一开始就将自己全书的支撑点,也就是“财富增加来自于分工细化”摆了出来。正是每个人得以从事熟练工作,使得生产力提高,分工是自然产生的。看似是个无懈可击的理论,但没看到本质,实际上分工只是资本发展的副产物,正是由于生产资料集中,人们才不得不分工。此外他认为”摸鱼“是阻碍生产力进步的因素,分工可有效减少这种现象。殊不知人类本来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重复的工作,分工之所以看起来使得效率提高是因为此时更加容易进行监管。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训练决定的,科学家和农民天资上并无不同,这点我是认同的。但他又说未来必定是走向越来越细致的分工,这和前面那一点合在一起岂不是说未来的人类无法全面发展,只是培养成某一方面的机器,这简直和《美丽新世界》的描写一样,挺可怕的。

2.劳动的剩余部分

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剩余部分概念,之所以说这和”剩余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一是因为其没有和资本联系起来,二是其将剩余部分多余地划分为利润和工资。

3.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令大多数人接受的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概念,高中经济学课本基本沿用了其定义。

亚当斯密将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实在是非常有创举的做法,劳动是最根本的价格,这点马克思应该也是认同的。

在论工资的一部分,亚当斯密说了一段话:”在文明的国家里,只有极少数商品的交换价值完全来自于劳动,绝大部分都包含地租与利润成分。所以每年全部劳动产出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便远大于饲养,栽培,加工制造,以及运输全部产出到市场所需雇佣的全部劳动数量。“在这里,可以感觉得到这里所说的利润是凭空产生,脱离劳动的。

4.经济发展可从人口增长反映出来

在论劳动工资一部分,亚当斯密认为一个社会越是欣欣向荣(财富增加的快),其工资越高,因此更多的子女反而是一种赚钱的手段。这点觉得有点问题。

5.寄希望于资本家让大部分人生活改善

斯密说了”任何让绝大部分成员得到改善的发展,绝不可能伤及整体“,我认为其意思大概是只要经济在发展,有钱人一定会愿意帮助穷人一起发展,这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想象,实际上远比此复杂得多。

6.认识到工人会过劳,但没认识到为什么

斯密意识到了按件计算的工资可能会导致工人过度劳累,以至于减短劳动寿命,但是他认为劳动工人应该主动节制自己,却不去反思为什么他们要过度劳动。

读后感国富论(篇2)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读后感国富论(篇3)

货币起源及作用——《国富论》读后感2000字:

最近我阅读了《国富论》这本书,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感悟非常深刻,与大家分享!

人类社会在完成了分工之后,个体开始专门生产一种或者有限几种生产物。然而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只是自己繁多生活需求中的极小一部分,也就是说自己生产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自己不需要的。于是,大家就想着拿自己生产的多余部分去和别人进行交换,一起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无法生产但又需要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又是对方生产的多余产品,对方也需要自己的产品,于是双方形成了互补关系,交易便就此发生。

然而我们上面论述的“双方互补”的情况有时候却很难满足,比如,A生产面包,需要一把斧子,B生产斧子,但B从其他人手中交换了足够多的面包,这是的交易就无法达成。类似的困境还有很多,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聪明的人类总是能想出解决的办法。人们发现,如果大家能用一种中间统一交易媒介来进行搭桥交易,就克服了上述困难。这种统一的交易媒介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是具有普遍的“交易性”——即大家都可以用这种媒介来交易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用图一来表示这种交易方式)

对于“统一媒介”的交易模式,任何交易的一方如果想要获取自己不拥有的产品,可先将自己的产品换成统一的媒介,然后再利用统一的媒介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这种交易模式看似增加了交易步骤,程序“麻烦了”,但其实这种交易模式解决了之前的关键问题。

但是A拥有B需要的,但是B不具有A需要的,A就真的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吗?

A当然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如果没有出现中间交易媒介,单纯的进行物物交换模型来进行交易,最终使得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其交易过程将会非常漫长与繁杂。怎么理解呢?(我们将单纯进行物物交换的模型用图二来表示)

我们用A、B、C、D、E来表示每个生产者及其生产产品,A→B表示B需要A这种产品。如图所示,B需要A,C需要B,D需要C,E需要D,A需要E。这5个生产者及其需求正好形成了一个交易闭环,如果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商议,那么交易将很快完成。但是,难点不在于交易这个过程本身,而在于将交易信息通知到这5个人并将交易关系理清。试想,像这种交易闭环,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无法到场或者不同意交易规则,那么这个交易环将顷刻间破裂,交易无法进行。将交易信息通知到交易各方并将交易各方供求关系理清,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交易成员增多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完成。

这样看来,统一交易媒介看起来增加了交易流程,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毫无疑问的提到了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

从交易方直接的物物交换到形成以统一媒介为桥梁的间接交换,这种交易模式的形成与确立,是商业社会发生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然而交易模式的确立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曾经人类社会以牲畜为中间交易媒介来进行交易活动。牲畜数量太少怎么办?牲畜生命极限太短怎么办?牲畜无法找零怎么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是人们意识到,是这种交易中间媒介的材质出现了问题,这种交易模式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于是,人们就开始在交易媒介上下手,寻找新突破。

在经历了诸如贝壳、盐巴、烟草、砂糖等作为统一交易媒介之后,人们发现金属的一些特性致使其非常适合作为交易的统一媒介。比如,不易磨损,保存时间长,便于携带,易于分割方便找零等。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文明的发达程度不同,各国刚开始使用的金属种类也不尽相同。古斯巴达人用铁,古罗马人用铜,还有一些发达国家或民族用金银。但是最初用作货币的金属,铸造都非常粗糙,既没有特定标准形制,也没有钤印标记。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称量上出现很大的问题。贵金属,就拿当时最贵的金银来说,分量上的少许差异,在价值上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重量的稍微不同就会导致其价值差异非常大,这样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其次,金属的化验较为麻烦,再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难度更是加大。外观看似差异不大的两块金属,其中一块很可能掺杂了廉价金属,这样也会导致其很难流通。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国家政府的公共威权这时体现了出来。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政府统一制造货币,并在货币上加盖官方钤印。这样既保证了形制重量的统一,又保证了纯度的可靠标准,上面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纵观整个的货币起源过程我们会发现,自人类社会的分工开始,货币的诞生就处于孕育状态。先是在交换方式的探索中发现了统一交换媒介的交易模式,货币诞生;然后在寻找更能为合适的交换统一媒介中寻找到了金属这种适合材质,然后再对金属货币的缺陷不断进行改进。层面与范围一步步缩小,标准与范围一点点详尽,货币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断发展,向货币本质的方向不断靠近。

读后感国富论(篇4)

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由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著作的《国富论》,觉得《国富论》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之前我学习马克思理论时,马克思认为:工人每天的劳动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是工人的酬劳,是供工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劳动是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增加生产剩余劳动的时间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其实我当初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会有这么一种思考:工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获得了工资,那么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也监督和指挥工人的劳动不是也应该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吗?后来看了《国富论》,其中亚当。斯密认为:工人在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支付他们的工资,一部分支付雇主们的利润,这部分又可细分为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资本的利润可假想为支付资本家的某种特殊的劳动即付给监督和指挥工人劳动的工资的别名,而地租呢作为资本家所垫支的原料和空间等资本的报酬。我觉得资本家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应该获得报酬,但是所站的立场不同(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获得多少就会因个人的私利心,从而会出现偏移。而在地租这个问题又会涉及到土地是否私有,与国家的制度有关。我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富论》中的理论所支持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的阶级,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很难判断孰对孰错。所站的阶级不同,自然所持有的观点就会不一样。

看了《国富论》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政治经济学部分。在国富论中重点介绍了两种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重商主义体系和重农主义体系。重农主义是把土地看做国家收入主要来源的一种政治学体系。为了增进农业重视农业发展,并主张限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最后往往作用与目的背道而驰。在封建中国,曾长时间实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禁止商业发展,最后到了清朝农业也落后,几乎百业俱废的地步。而重商主义则鼓励制造和对外贸易多于农业。该部分就花了大篇幅介绍了商业主义和重农主义。随着国际上的全球化趋势,了解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一开始一国会担心自己国家的金银会外流,会发行一些禁令极力阻止贸易。但是这些禁令并不能完全阻止金银外流,当一个国家输入金银数量超过有效需求时,它在该国内的价值就会降低;若邻国的金银量低于有效需求,它的价值就会升高。这样就算有严厉的法律禁令,高利润也不能禁止金银从该国输入邻国。还有只有增强对对金银数量的使用,使依靠它得以流通,经营和制造的消费品增加,才会增加金银的数量。就如一个家庭,如果他们把家里日常开支剩余的金银都储存起来(这里不包括那种可以升值的银行储存),不做任何的投资,那么你的金银还是这么多,不会无端端地增加。但是你用作投资的话,还有可以增值的可能。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不用闲置金银必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法律也阻止不了金银被立即运出国门。我想也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国际经济贸易行业!在商业主义国家,他们有两条原则:财富由金银构成;无金银矿山的国家只有通过贸易差额才能输入金银。所以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就成为国家致富的两大引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也采用了高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以及退税,奖励等措施来鼓励出口,使得从1997到20xx为止,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虽然以20xx年为基点出现了贸易顺差急降,但是之后又保持了一个平稳的状态。亚当。斯密在限制进口的一般措施上做了探究,认为也不是国内能生产的商品都要限制进口。事实上采取高关税或绝对禁止手段对从国外进口的国内商品进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国内生产这种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例如不从外国进口玉米的话,中国自己生产的玉米就可以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本国垄断确实能鼓励本国的一些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不是绝对有利的,当这个产业的优势不如其他国家时,进口该产品就比国内生产更明智。就算花精力把该产业提到跟其他国一样的优势,因为所投入产业中的资本和劳动是有限,这样做就会使这些资本和劳动不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向这种优势是徒劳的,不如选择进口该商品。这就好像是一个木匠,虽然他自己会做衣服但是他做衣服的熟悉程度绝对没有专业的裁缝好,与其把这部分力气功夫放在做衣服上,不如更好地利用这部分力气,把它用到最有利的用途上,用在做木工上,这样木匠反而会收获更多。他还发现对来自贸易差额认为凡对与我不利的国家的各种商品进口都实施限制的做法无论是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来说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在其中有一个与贸易差额不同的但关乎国家盛衰的差额年生产与年消费差额,即使在贸易差额不利于一个国家,生产与消费差额仍可有利于这个国家,使这个国家的实际财富即土地和劳动年产物大大地增加。另外退税,奖金,通商条约,建立殖民地等能大大地鼓励出口,从而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益处。

在读《国富论》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过于相信名人的权威,应该抱着一种探索的态度去细读。在《国富论》中就出现经济学中这样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可以得到大量的其他商品。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事实上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跟供应共同决定的。虽然《国富论》中有些观点理论存在错误,争议,但是它对经济理论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读后感国富论(篇5)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由于当前我主要涉足的领域是农村的金融问题,所以对《国富论》中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选择的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尽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为详尽和精彩的论述,然而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一一略过。上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着。

读后感国富论(篇6)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读后感国富论(篇7)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有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

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