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十一篇

红楼梦观后感十一篇。

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红楼梦观后感”的详细解读,写作品名观后感有什么技巧吗?观后感既可以是情绪化的表达,也可以是理性思考下的产物,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帮助到你走出困境!

红楼梦观后感(篇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1、总括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用来反应旧时包办婚姻的黑暗。以贾府从圣人到恶人的没落过程为例,揭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红楼梦》描写了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女性,对她们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写旧时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

又通过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互相勾结,最终没落的情景,讲述封建末世的内幕。《红楼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故事的中心是宝玉与表妹黛玉、宝钗的婚恋纠纷。宝玉视黛玉为唯一的知己。宝钗虽然可爱可敬,但心里总有个缺口。

黛玉的性格气质里透着对爱的执着和叛逆,宝玉与黛玉是相爱的,但是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宝钗则把对宝玉的爱限制在礼节的范围内。

贾母和宝玉的父母逐渐发现宝钗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于是,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不止是她们,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远嫁茜香国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斥逐羞忿而死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

宝玉是个特别的人。他不喜欢公务和经济。他叛逆,追求自由,主张平等,尊重妇女。他反对封建,或者说,他反对封建社会父母之命的姻缘,那段他不愿意接下的姻缘,他只愿和黛玉自由恋爱,但是他没有权利。

2、艺术手法

(1)人物塑造

《红楼梦》在同一阶级中塑造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人物本身千差万别,身份地位各不相同。有当权者,有公子王孙,有年轻女子,有丫头仆役,书中采用了对比手法,使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2)语言表现

1、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的表达可以为文章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奥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的传统创造手法,《红楼梦》一书将它推向了高潮。

2、烘托的手法

运用人物烘托,《红楼梦》从多方面,多角度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渲染主要人物。此外,它还运用环境对比的手法,创造出适合人物思想、气质和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比如黛玉住的潇湘殿、宝钗住的娟屋大院、探春住的秋水寨、宝玉住的怡红大院,都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3、神话、诗词使用

《红楼梦》一开篇就由一个神话故事引起,一块顽石,一棵绛珠草,一位神瑛侍者,将小说的开头推到了一个梦幻的境地。小说还使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如:黛玉的《葬花词》。

(3)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富有哲理,富于情趣,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谚语俗语。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等。这些言语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

《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的佳作。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它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落过程的缩影。它以小说和家庭背景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清代社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的过程。

红楼梦观后感(篇2)

在整个《红楼梦》中,亦真亦假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且不说“甄士隐”“贾雨村”所代表的“真事隐”“假语存”,仅从贾家与甄家的兴旺衰落;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对比;贾宝玉与薛林二人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以真喻假,以假反真的生花妙笔。

贾宝玉与甄宝玉:难于证同类

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背后,曹雪芹又不遗余力的写了一个远在江南的与贾家交往甚厚的甄家。令人觉得惊奇的是,甄贾两家的遭遇如此相似。先前两家一样繁荣昌盛,后来甄家“因菲材获谴”,惨遭抄家,没有隔多久,“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荣宁两府上下家破财尽。以至到一百十四回,“甄应嘉蒙恩还玉阙”,再到一百十九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两家的经历才真正的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贾宝玉之父贾政,似乎可看成谐音“假真”,而甄宝玉之父甄应嘉,乃谐音“真应假”,这样真真假假的安排,不仅暗示了作为封建统治维护者的贾府的必然衰落,也为突出男主角贾宝玉的性格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两家同出的宝玉是曹雪芹精心构造人物性格,以假衬真的重要一笔。

甄贾宝玉具有同样的性情,同样的长相,同样的家世,似乎两人唯一不同的是,贾宝玉衔玉而生,因而多出一块玉来,“贾宝玉之假”实乃是“真”,“甄宝玉之真”实乃为“假”,也许都是由那块玉引出来的吧。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曾对贾宝玉做过一番通体描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诋毁!”“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给贾宝玉构出这样一幅肖像的,不是别人,仅仅是有着代表当时封建社会最正统观念的祖母和双亲。“宝玉”本身乃是封建社会的象征,“假宝玉”即意味着不受束缚的人性。正因为贾宝玉之“假”,所以曹雪芹就在他身上安排了一块“宝玉“,竭力使其变为真,宝玉是生下来就带着的,这就更说明了封建统治的根深蒂固。贾宝玉的多次摔玉,正是对封建枷锁的一种抗争。而甄宝玉呢,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一个真正封建统治的维护和跟随者,出声在那个对于他来说及其顺应的年代,衔玉也是没有必要的了。

想紫鹃见到甄宝玉后曾想,“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且不提前世报答灌溉之恩的事,虽说甄贾宝玉两人在表明上有很多相似,但黛玉喜欢的并不是“宝玉”那个名字,也不是宝玉那样的长相,更不是两家同样显赫的家世了。黛玉所追求的,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下一个能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知己。真“宝玉”与假“宝玉”的不同就在于,贾宝玉虽佩宝玉,但他的实质是假,甄宝玉虽不佩玉,但他的实质是真,这一点,在一百十五回两个宝玉初次见面时,贾宝玉自己就已经看出来了,更别提林黛玉那样的灵秀人儿了。

林黛玉与薛宝钗:真善美的冲突

曹雪芹描写的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反差很明显,贾府上下,除了宝玉外,所有的人都认为薛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才符合封建道德标准毫无异议的当上宝二奶奶,连起先对她成见破深的黛玉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是在误会到今”。但是,在整个故事中,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女主角,她才是曹雪芹想要描写的最美的人物。曹雪芹这样安排,无疑也是以假写真,以不美写美。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林黛玉似乎一直在使小性儿,她责怪周瑞家的“别人挑剩下的才给我”,她奚落宝玉“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语言尖刻,不留一点情面。而宝钗却是不仅时时顺长辈之意讨长辈喜欢,对于那些地位低下的丫头婆子都热情相待。在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知道贾母“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又一次,薛蟠从南方带回一箱礼物,宝钗一一打点送到各处,也送给贾环一份,赵姨娘便十分高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可见,宝钗在贾府中的好人缘在别人看来处处把黛玉比下去。他们俩是相当儿的人物,所以作者也故意安排了这些细节,在贾府的为人处世方面,宝钗又高了黛玉一筹,偏偏作者还要写黛玉的小性儿,写她对于宝钗享此殊荣的不满,黛玉之不美似乎更明显了。

然而,黛玉如果真的不美,曹雪芹也没有倾其所能去刻画这个人物的必要了。在整个《红楼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黛玉的可敬可爱之处。黛玉将凋零的落花收集埋葬,是其对于美好事物惋惜、珍藏的写照;黛玉考虑到雨天不便,打发宝钗的婆子几吊钱卖酒吃,也是其体谅下人,心地善良的表现——。只是黛玉的诸多美的方面,被掩盖在曹故意安排的黛玉的不美之中了,加上宝钗的完美,黛玉性格中的不足便凸现出来了。

黛玉的性格是由她寄人篱下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她心高气傲,实际上也是一种想保护自己的做法。即使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中,黛玉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她该怒则怒,该恼则恼,从来不喜欢去刻意讨好别人。她活着,活的才是真正的自我。这样看来,宝钗的做法酒让人觉得太世故了,她的完美让人觉得太不真实。从我们外人的角度看,宝钗的缺陷就在于她没有缺陷,这样的人似乎和我们不处在一个层面的位置,我们又何以去发现她的美呢?黛玉的缺陷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是真真切切的。曹故意写林的诸多缺陷,其实也是反衬林的一种完整的人性,缺陷也是一种美。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薛宝钗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冷静审视,以及或多或少的惋惜,依恋之情;而在林黛玉身上则流露了作者更多的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对于林,我们可以说,“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扼杀了少女真与美的因素,使之逐渐消亡,最终悲惨的死去”;对于薛,则是封建社会“保存了她身上的世俗之善并益之为美,而这‘善’最终却又不得不在环境的影响与压力下变而为‘伪’。”这便是林与薛的区别。

贾宝玉与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

宝玉与黛玉两人在爱情历程中的表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概述性的文字:宝玉“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意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其实,看完整篇《红楼梦》,我们不会不相信贾母的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宝林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便引得宝玉发狂摔玉,黛玉自责流泪,似乎两人注定就是克星。以后“林黛玉误剪香囊袋”“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两人的矛盾一次不一次大,中间多少误会不合。可是,他们爱的还是那样深,以至于一提到黛玉要走,宝玉便着急心痛的不省人事;黛玉一提到死,宝玉便脱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似乎他们每次的争吵,都只会成为他们爱情的点缀和和见证;似乎这样写他们的不合,才足以反映他们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似乎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他们才最终明白对方的心,并成为彼此的知己。可见,宝林两人吵是假,合才是真,以不合写合,才能真正显出宝林二人在爱情道路上的艰难。

同时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贾宝玉愈薛宝钗这一对众人口中金童玉女的交往过程。不可否认宝玉对宝钗也是有情的,他会看着宝钗的“雪白一段酥臂”而“动了羡慕之心”,他也知道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这仅仅是宝玉性格中“多情”的一面,在这种感情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敬重”,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正如宝玉自己所想的,“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可以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不得不很“没福的摸”。从这个角度看,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正是超越了封建礼法束缚了的,只是他们的这种叛逆在薛宝钗这个强有力的标准儿媳面前显得太无力了。

宝玉与宝钗,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关系不蕴不火,但是在内心本质上,他们其实是互相对立的一对,在合的背后其实是不合。宝玉会“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只要听到宝钗提“经济学问的混帐话”,“咳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甚至在梦中,他也会喊出“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在宝玉与宝钗的关系处理上,虽然在贾府的统治人物看“宝丫头最妥”,是最合适的宝二奶奶人选,但是曹安排的偏偏是这样一种“以合衬不合”的结果,宝玉心仪的对象,不是他眼中的大家闺秀宝钗,而是生活中总是与自己存在摩擦的黛玉。两人的不合是表面的,在不合的背后是两人的相知相泣。

宝林的不合,与两人最终的爱情悲剧有很大的关联。从一开始,两人都背负着“金玉姻缘”的沉重压力,在爱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其实也是两人在这种压力下情绪的一种释放。宝玉摔玉,是想将“金玉”的说法彻底粉碎;黛玉哭闹,也只是想一再证明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玉心中并无“金玉”之说。然而他们这种建立在不合基础上的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于改变他们的处境是一点用也没有的。玉最终没有摔碎,泪却已经哭尽。因此在黛玉死去的那一回,那句未说完的“宝玉,你好……”的话,看似是包含了对宝玉的难于言说的恨,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红楼梦》中“真假”的运用到处可见,以上也仅是其中较为显眼的几处。正所谓“假亦真时真亦假”,但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呢?这样真真假假的描写,不可不看作是红楼梦的另一种艺术魅力呀。

红楼梦观后感(篇3)

红楼梦的悲剧性解读

文学院 104班陈璐 ***

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中就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写到“《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事实上,不论从“千红一窟”、还是“大厦倾”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悲剧性,整部书就在悲剧的浸泡中实现了它的文学价值。

叔本华的悲剧之说有三种:第一种,由极恶之人造成;第二种,命运或者说意外为之;第三种为最甚者,剧中的人物按其地位、关系情形而不得不为,不得不走向悲剧。而《红楼梦》就是这第三种悲。

比如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形成就是一例,由于黛玉与众不同,又兼“木石前盟”,宝玉待之自不一般,惺惺相惜,然而——贾母喜欢宝钗的贤惠温柔识大体;王夫人也因宝钗体贴送衣服与金钏等,怜爱之;薛姨妈自然希望女儿嫁入大户家,又信“金玉良缘”;袭人已是准姨娘,鉴于黛玉的小性,也是出于日后难相处的担心……故事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此类的趋势,最终造成了黛玉爱情、婚姻乃至自身的墓冢。再如宝玉之悲,宝钗的婚姻悲剧等等都属于“不得不如是”的第三种大悲。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也可以从范畴的大小说起——它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也不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很多人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每个美女都在被动地走向自己的悲剧。这与“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意义是统一的。诸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千里东风一梦遥”、“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仅从判词中即可获悉众女子的哀运,不需赘述。

此外,大观园外还有金哥之悲等等,不肖计数。这是一个全社会女性的大悲剧。

最令我着迷的是,《红楼梦》不仅悲得淋漓尽致,而且悲得千姿百态:有婉约之悲、有壮阔之悲,还有噙笑之悲、锥心之痛。

因将晴雯不开门之事错疑在宝玉身上,黛玉一时悲戚无限,“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叫人发现,只心内伤悲。次日又去葬花洒泪,一吐心中无限悲情:悲落花满地无人怜、悲闺中愁怨无处释、被风刀霜剑何时了,悲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每每悲的是自己,又往往借苍台露冷造势,借落花孤苦无人怜来自匡,悲得才情无限、悲得婉约清丽。

作者写悲哀,不仅有人物中的小悲,还写到贾府自“白玉为堂金作马”到“呼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家族之悲。前者可以从元春省亲大兴土木建大观园、秦可卿的丧礼白了京城一条街等方面观摩;后者可以从为官者家业凋零、富贵金银散尽、从大观园中女子悲得悲、死的死、从凤姐病逝中可以看出。为写大家族之悲,还不忘从小处出发,设置刘姥三进荣国府,以村野老妪的不同感受,使家族悲惨表现得更为鲜明细腻:

一进大观园,刘姥姥对着华丽的红大门不知如何进去,倒是求你求他,辗转半日才进去,得了20两银子如获珍宝,兴冲冲而归;第二次,见识了大观园,只道比画里的美许多,可见贾府的奢华;第三次进时,她看着沧桑的大门,那门上的门神画都褪去颜色了。三进荣国府,看似只是借乡村老妪以调笑,实则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家族的衰落大势,朝代有兴替,世事无常古难全!岂不是壮阔之悲!

还有宝黛最后相见之时,病入膏肓的黛玉听了傻大姐之言,本是来宝玉处问个究竟,结果进了门也不叫人扶着了,“(宝玉)只瞧着嘻嘻地呆笑。黛玉也只瞧着宝玉笑……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呆笑起来……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瞧着宝玉只管笑……(黛玉)便回身笑着出来了”,倒是苦到尽头误味甘,悲之极处笑相对!黛玉本来急火攻心,悲至极处,反倒迷乱了心性,正是这些“笑”造就了这极度的悲哀,这噙笑之悲,是对悲的一种欲盖弥彰的掩饰,是以笑声衬哀戚,更增悲情,更叫人心如刀锥。

焚稿断痴情时,黛玉“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

……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

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紥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这一段写得尤其凄凉,作者只通过撕帕行为,用“狠命的撑着”、“说着又喘”、“两眼直瞪”、“打颤”等等动词,将病笃的黛玉心力交瘁、绝望沉痛的悲状描摹殆尽,那撕不动的帕子正表现了一个纯洁美好而又柔弱无奈的女子的绝望,为着她的爱情,她也焚烧殆尽。悲剧不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么,而这里黛玉不是一下子毁灭,而是被折磨到奄奄一息,再在读者面前作一垂死挣扎,然后香消玉殒随风去。实为锥心之痛!

最美的往往是最伤心的,一些美丽的话语只是单纯的眼泪。红楼梦的悲,是血一般鲜丽,是泪一般痛彻,直痛到我的心扉里……

红楼梦观后感(篇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实可谓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曹雪芹呕心沥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完成了这部传世的惊人之作,实在令人钦佩。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小时候,姥姥在枕边就为我讲述黛玉葬花的故事,小小的我不禁为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长大后,当我捧起原著细细品读后,那瘦弱纯真又坚强的黛玉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赤霞宫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报恩之心与深厚情谊,不禁使我热泪盈眶。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她又聪慧无比、才学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她自幼寄人篱下,做人处事无不小心翼翼,“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而贾府却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险恶环境。她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人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的。

建海棠诗社时,更是凸显出黛玉的才华横溢,可谓大观园第一女诗人。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作诗,一字一句中无不透露出她对生活的感慨。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着她那纯洁高雅的内心世界,所作之诗无不让人啧啧称赞。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葬花吟》,她如一枝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最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字字泪、声声痛。这正是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贵族叛逆青年挣扎反抗而又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的真实写照啊。读到这儿,我不禁喟然长叹,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孩感到深深的同情与悲哀。

此外,《红楼梦》的主要线索当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因着前世的“奇缘”,他们在人间就演绎了一段以泪报恩的爱情故事。当宝玉挨打后,黛玉为了避嫌偷偷来探病,只见她“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只有一句话和表情便写出对宝玉的疼惜,她懂宝玉却又知道不能违背“家长”的意思,所以为了以后不至于再受皮肉之苦,还是改了吧,黛玉此时又为宝玉委屈却又无可奈何,这个女孩的内心是多么细腻啊。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纯粹而彻底。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最终,黛玉焚稿断痴情后泪尽而逝,终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掩卷叹息,红楼一梦,曾经显赫的四大家族终是树倒猢狲散,“忽喇喇似大厦倾”,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观后感(篇5)

有一部分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说实在话,我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刚入道的红迷,我对于《红楼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只是用自己有限的领悟能力去领悟《红楼梦》无限的韵味,笔墨游戏,没有真正的输赢,只是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罢了。十二金钗中有两个可谓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她们的判词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难猜到,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红楼梦》里的主角,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也许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她们终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林黛玉,多愁善感,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似曾相识,曾经山盟海誓,终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根入梦遥”。她本是太虚幻境的一棵绛珠草,到人间历劫,却堕入红尘,无法自拔。她那副病西施楚楚动人的样子,终究被泥土掩埋。她与贾宝玉生活在封建社会,却偏要冲破封建礼教,她一生追求自由与洁净,就像她《葬花吟》中的诗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到最后,泪水哭干了,便魂归离恨天。可以说,她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不希望贾宝玉堕入名利场,发生本质的改变,她不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偏要大展奇才,她爱刻薄人,爱使小性儿,因此,她并不受到大家的欢迎,不受下人的拥护,即使是贾母,也不过是对她十分疼爱,但内心深处并不看好她,并不欣赏她,只是看在她母亲贾敏的份上,让她不受欺负,况且又有金玉之论,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便更不考虑她了。凤姐一计将宝钗与了宝玉,而她,则在他们成亲的时辰泪干气绝。病时无人探望,死后无人理会,她也算得上是可悲了吧。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好容易有一个宝玉这么个知己,却硬生生被长辈们拆开,悲惨的死去,而她一生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也自然随之逝去。可叹她“闲静时如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落得如此悲惨。她的死也与她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有关,可惜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薛宝钗,另一个绝色人物,她不像林黛玉那么小性儿,相反的,她就是个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她从不越礼,处事小心谨慎,如凤姐所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做人做事几乎没有一点漏洞,深得众人心,人又圆滑,从不惹祸上身,因此人缘又是极好的,比黛玉的贾母喜爱。但是,她有些过分谨慎,过分做作,甚至连脾气也不敢发,生怕影响了她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就那宝玉比她杨贵妃的事来说吧,宝玉那她比作杨贵妃,她虽恼,却也只是话里有话得说了一句。她一味地遵守礼教,没有自己的性格,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最大的缺点。她的母亲曾和贾母王夫人提到过“金玉良缘”,她有金锁,宝玉有宝玉,也就是暗指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此,他故意疏远了宝玉,怕遭人非议。她克制了自己。由于她的克制,她成功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那又如何呢?最终,宝玉出家,恢复了自己在太虚幻境神瑛使者的身份,断绝红尘,也就意味着她出阁不久就要向自己的嫂子李纨一样独守空房,消磨青春。比黛玉更为悲惨。可叹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银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时,自云守拙”同样也落得如此下场。

作为金陵十二钗的她们,都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她们都有着沉鱼落雁,避月羞花之貌,但最终一个悲惨的死去,一个独守空房,她们都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牺牲品。有很多人议论她们究竟谁更悲惨,我觉得,其实这都我所谓了,曹雪芹先生的初衷并不是写几个与众不同的人和事,他只是想透过他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至于他笔下的人,只给他情感的一种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后人会有很多种解释,这些,就是曹雪芹先生留给后人的谜了。

红楼梦观后感(篇6)

假期间,电视剧新版《红楼梦》正忙着大事宣传,读《红楼》的新鲜劲儿又跟了上来,趁着每天下午静下来时,又拿起这本浸染着十年鲜血的《红楼》,再读起来。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幸的。”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真正的悲剧,价值越高,悲剧越大。正如这《红楼》中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样

水一搬的美好的事物的毁灭,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这也正是《红楼梦》的价值所在。

我一向偏爱“凄美”所给人酿成的如痴如醉的意境,所以黛钗之争,我必要站在黛玉一边。我喜欢她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样一个美人儿,在一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不经意的处处间给自己营造一种凄冷而不荒凉,此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人都在做着一场清梦。这场梦里,你爱着谁,恨着谁;你彷徨无挫,惊慌不安;你飞皇腾达,呼风唤雨…当眼睛一闭,你才会真正知道“万事皆空”。你死了—也醒了!

我时常在想人是否真的拥有灵魂。若无灵魂,人死后,怎会回想人生,藩然醒悟?若有灵魂,死后果真会回想过往一生,又真会明白“人生是梦”吗?

毕竟,如果有灵魂,死亡不是死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在鬼魂的生命里,我们应该有一个梦想!

《红楼梦》是千万种人生的集合。幸者如刘姥姥,贫苦却平安;不幸如凤姐,一生风流,遇水生水,遇风生风,到头来却悲惨致死;留芳百世者如黛玉,一生凄美,赢得生前身后名;遗臭万年者如宝钗,

世故圆滑,终是“金簪雪里藏”;奇伟者如宝玉,外性乖张,却担负传递着一种历史使命;平淡者如贾政,捍卫正统,演绎着一种历史必然…

在人生这场梦里,人与人都不同。

每个人都时时刻刻不可推免的出演着自愿的或不自愿的角色。在这个梦境阶段,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特定的位置,被时间推动,没有间歇,没有后台呼吸,在你醒来之前,你必须走,在你醒来之前,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当你沉酣一梦后,你总是要醒的。当你醒来的时候,可能是晴天,蓝天,白鸟,广阔的天空;可能是雨天,雷鸣天,大雨。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醒来,你都该是淡定的。一场梦,一辈子,总算走完。自己的“红楼”到了终点,淡定的歇了吧。此时,你终于明白“沉酣一梦终须醒”!

想到人生,其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人的一生本是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可是,人一旦掉入人生这样一场虚梦中,就再也看不清何为人生何为空了。

红楼梦观后感(篇7)

在尤二姐与贾琏的新婚不久,贾琏拿出了积攒多年的体己奉与尤二姐,并且告诉尤二姐,等凤姐一命呜呼,便把他接进府中做正室,尤二姐“自是愿意”。尤二姐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便是为了“好生活”,甘愿做地位不如妾室的外室;第二个错误,就是她不仅想要得到物质上的,还想得到“名分”。这一点不仅在贾琏哄骗她时,她的态度已经有所体现,在她赏饭给兴儿的时候也有所体现:

她兴儿关于凤姐以及贾府其他姑娘婆子的事情,并且说,“我只以礼待她,她敢怎样?”,可见因为尤二姐已经有想要进府的想法。此时的尤二姐肯定不会想到正是这一想法,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尤二姐本身不是嫌贫爱富的人,坚持选择嫁给之前许配的人家张华,也许她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样子。如果尤二姐嫁给了张华,可能生活上艰难一些,但是起码是正室,不用偷偷摸摸,更不用名声扫地,嫁人生子,平安终老,所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许当她失去孩子自杀时,她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与二姐相比,三姐更精明,这在她和贾珍、贾琏喝酒的当晚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贾珍,贾琏想要在酒桌上调戏尤三姐的时候,没想到尤三姐反而自己扯开衣服,与他们豪放的喝酒,这一来,让贾珍,贾琏“一句响亮话也没有了”,此后贾珍,贾琏都不敢招惹尤三姐。

尤三姐说,“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我如今不拿他们取乐,到那时白落臭名,后悔不及”,可见尤三姐从骨子里憎恶他们,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已经名声扫地了。有人说,尤三姐已经“失足”,想洗白没有那么容易。其实曹雪芹先生在原著中并未说明尤氏姐妹是否真的被贾珍玷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陪吃饭喝酒,就已经是很“道德败坏”的事情了,并且书中也有一句,“贾珍何曾遂了一日,反倒白花了许多昧心钱”,可见尤三姐并不一定遂了贾珍的愿,但是人言可畏,一传十,十传百,自然而然的尤三姐就被传成了“失了脚”的人。

也正因为这样的传闻,柳湘莲才退了婚,他认为“你们东府只有两尊石狮子是干净的”,却不曾想尤三姐说过,她不在乎心上人的钱财多少,不在乎容貌如何,只要是自己喜欢,等上一辈都可以。但因为柳湘莲的退婚,尤三姐自然想到与自己名声有关,羞愤,绝望,拔剑自刎。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尤三姐和尤二姐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尤二姐的惨死,尤三姐的绝望自刎,虽然去处都是一样,但是两个人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选择其实隐含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相比之下,我更感激你三姐。她就像一朵玫瑰。她很漂亮,充满荆棘和自我照顾的美丽,但她真的追求爱情和自己的生活。

红楼梦观后感(篇8)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的余晖中,风悄悄地吹走了,也吹走了过去的思念。我轻轻打开书本,一阵典雅的书香扑鼻而来,无尽的思绪也滚滚而来。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大厦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以金陵四大豪门贾、史、王、薛的历史为主线,呈现封建主义社会终结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红楼梦》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尊重女性的名著。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林黛玉、薛宝钗、贾丹春、史湘云、晴雯、鸳鸯、紫鹃、平儿等几十位年轻女性,不仅漂亮,不仅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行为非凡、个性独立的人。在她们之中,还有一个男孩子贾宝玉。

贾宝玉不仅爱她们,尊重他们,还尊重世界上一切青年女性,他真心坚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忠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客观来说悲剧。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故事的中心是宝玉与表妹黛玉、宝钗的婚恋纠纷。宝玉爱谁,要娶谁为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宝玉视黛玉为唯一的知己。宝钗虽然可爱可敬,但心里总有一个缺口。黛玉的性情充满了对爱情的执著与反叛,宝钗则把爱情放在礼节的范围内。贾母和宝玉的父母逐渐发现宝钗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

于是,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不止是她们,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远嫁茜香国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斥逐羞忿而死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红楼梦中的女子都是有价值的。

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情韵洁雅,志行高卓。可是她们却没有好结局。这便是《红楼梦》的悲剧震撼人心之所在。

主观来说悲剧。

悲剧因何而起?

宝玉是个特别的人。他不爱仕途和经济,但认为在广阔的世界里,只有女孩的世界才是净土,尤其是黛玉。他很叛逆,追求自由,主张平等,尊敬女性。他反对封建,或者说,他反对封建社会父母之命的姻缘,那段他不愿意接下的姻缘,他只愿和黛玉自由恋爱,但是他没有权利。

宝玉是被欺骗的,不知者无罪。

我非常喜欢林黛玉。有人说她心胸狭窄,尖刻。我不这么认为。我喜欢她端庄的气质,她的标志,她的才华,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执著反叛,她的诗歌,甚至她的眼泪。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

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黛玉深爱着宝玉,这样的执着也没有错。

我也很喜欢宝钗。世人评价她虚伪、奉承、阴险。我不这么认为。她端庄、温柔、宽宏大量、美丽、优雅、博学、博学。然而,她心里也有一些愤世嫉俗的因素。她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她也爱宝玉,但从没想过要嫁给他,只听命嫁给宝玉。

她的遵命,也不能说是个错误。

所以我认为,悲剧只在封建的思想,所以,《红楼梦》就是为了批判这种思想,才问世的。

轻轻地合上书,闭上眼睛,还有无尽的思绪在翻滚

红楼梦观后感(篇9)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很好!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

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它向恋人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

感动,高兴,愤怒,苦恼,抱歉我似乎被它抓住了,很难逃脱。这就是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

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都不是重点。

葬花词里说的好:“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她的孤独,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要说黛玉命运中唯一幸运的事,那便是遇见了宝玉这个多情但专一的男子!

生命里有他牵挂,有他惦念;死后有他伤心,有他思念!得到了他一心一意,忠贞不渝的爱情呵护!虽然结局不快乐,甚至充满无尽的悲伤,却让人哭泣,但至少他只属于她从头到尾,从未改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也可以跳过白墙和莺莺幽会。杜丽娘也可以在梦中嫁给柳梦梅。宝玉和黛玉最后连运气都没有了。

封建道德观念是贵族家庭的天道,扼杀了一切人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

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赋玉的,也成为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社会方面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爱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其实宝黛爱情悲惨结局背后的责任,又怎么能少得了“缺少信任”这一爱情生存的重要准则呢!

红楼梦观后感(篇10)

红楼中感悟

读《红楼梦》,最引人入胜的是里面的情爱谜团,给人感悟最多的也是里面的姻缘情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更是传为经典。其中,黛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种迷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对于红楼以外的世界,有痴情不一定有缘分,纵然有天造地设的缘分,也比一定有天长地久相守的命运。与其如此,不如知进知退,以内圣外王的态度独立守神,保持内心人格精神的完满,与时代同步,随缘而聚,随遇而安。

《红楼梦》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爱情和财富有关系吗?“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当然是钟鸣鼎食的大富之家。

俗语说“富贵逼人”,但真爱是两情相悦,是不需要用富贵去逼人的,一逼就容易变成某种交易。但事实上,袭人阿姨的梦想,以及后来贾薛两个家庭的婚姻,都是受政治、经济、生存等方面的原因驱使。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总是充满忧伤,有一种自卑的感觉,这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而宝玉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二爷”,从某种程度上说,富贵反而成了宝黛之间爱情的累赘,成了滋生贾府淫秽的温床,并成为贾家家道中落的诱因。可见,身在富贵之中尤其是大富大贵的人,还有身具大智大才大勇的人,他们的精神更需要呵护,更需要求缺自警的心态,否则才智、地位都会成为追求完美人格和完美生活的巨大障碍。前人说:

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这是生活无情的辩证法。把握和处理恋爱中情感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否则,富与贵肯定会成为囚困人性、爱情、亲情的枷锁。

《红楼梦》中的贾府里生活着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物,读红楼给人印象颇深的是这里面的勾心斗角,绵里藏针。小说里最精彩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像黛玉这样的直系亲属都只被允许走角门,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讲明了“侯门深似海”的含义。偌大的贾府里隐藏着比寻常人家更丰富的面孔和心计。

在这样的地方生存,须有几张面孔,几副心肠。林黛玉是一个天真、纯洁、真实的女人,对于这里面的虚伪矫作,她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即使她处处小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但她最终还是被孤立了。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不之道虚伪的方式是很难生存的。

但另一方面,正是黛玉的朴素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在贾府里,与黛玉的低头顺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体格**”“机关算尽”的王熙凤,“这过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即使有贾母在场,林黛玉初次见面,还能产生这样的感触,足可以想象王熙凤平日的泼辣嚣张。但是谙熟人事的她,却总可以掩埋起那阴暗的心里。

她待人接物处处圆滑,“熙凤亲为捧茶捧果”。这样的心机,愚昧了多少故事里的人,更惊恐了多少现代人的心。

笑里藏刀的王熙凤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这也是曹雪芹给读者敲响的警钟。

一本红楼,多少故事。看似满纸荒唐的言论,却饱含了一个时代辛酸的泪水。让我们记住这本书,真诚地体验生活的真谛。爱与恨。

红楼梦观后感(篇11)

还记得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人放暑假在家无事可做,便开始读《红楼梦》。但那个时候字还没熟悉几个,写作文是我最最头疼的事情,因此看《红楼梦》这样的书简直如同嚼蜡。每次我躺在垫子上看一会儿,我就睡觉。最后,我只读了十几遍就把它们扔到一边。对不起曹公。

说来惭愧,这一扔就是十几年。直到我病了,有空了,我才有时间和欲望去读那些经典,去弥补它们。其中首先要读的自然还是《红楼梦》。

中国近代的文人志士,似乎没有一个不推崇《红楼梦》的。王蒙最爱读的就是《红楼梦》,说《红楼梦》是需要反复读的。张爱玲称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就是“曹本红楼恨不全”。

于是春节前先是细细读了周汝昌精校的八十回本《红楼梦》,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找同事借来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几日才总算是全部看完。

对于《红楼梦》,已有无数大家撰文评论,更有大批的红学家在为之毕生研究,我实在不敢妄加点评。不过谈点自己的感受也未为不可。

首先一点,《红楼梦》确实是值得一读,不,值得反复读的一部好书。这有些废话了,但的确如此。曹公的语言精美且到位,把每个人物都塑造的惟妙惟肖。

比较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发现曹公笔下人物的语言都个性十足,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得格外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写凤姐出场那段。然而,高鹗的语言过于朴素,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和差异性。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楹联。

单从语言上来讲,《红楼梦》就值得好好地读。

其次,曹公的写作手法耐人回味。文中处处设伏,前后呼应。后人云,全书没有一处闲笔,皆有蕴意。

书中又用谐音做了很多“假笔”,例如用所谓的“贾雨村言”借指“假语村言”,由此虚实结合,既使艺术升华,又针砭了世事。

再次,曹公在书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如秦可卿的生平经历和死因、宝黛时代、薛宝琴的十灯谜等。最大的问题是贾府的兴衰和宝黛斋的结局。

这些疑问引得后人不断地研究、考证、争论,这也是《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难怪张爱玲会恨曹本红楼不全。不过,残缺的《红楼梦》大概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才变得更美。

以上便是自己初读《红楼梦》的一点感受,在此欢迎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