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岁月横流,新的工作即将到来。我们需要开始准备工作总结所需的相关材料了。写好工作总结,可以清晰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成果。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工作总结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课程改革已经风风雨雨的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年来的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我们学校于XX年7月组建后,7月份进行了南北二区一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课改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校本研训、改革评价、设备投入、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我校利用XX年暑期师德培训和每周一的教师工作学习例会进行学习、宣传、谈体会、写心得、小组交流、大会交流,并利用周六下午多次召开专题会、报告会,先后两次邀请嘉兴教育研究院书记朱建人来校作报告,今年暑期结合师德培训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上述理念,内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从而指导新课改实验工作。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2、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各学科组也分别制订了学科课改实施方案。科学组还申报了市课改实验基地学校。
3、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设计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家长联系卡。

4、制订了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细则,并在细则中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5、制订了学生评教办法。
6、制订了校本研训制度。
7、制订了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和奖励办法。
三、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引导,有了新的理念,课改就有了源动力,但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课改能否顺利开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性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会使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狠抓校本研训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


转贴于

Gz85.com更多 精选工作总结范文阅读

2020年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积极探索 全面实践 推进新课程改革

——**县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县教育局教研室20xx年9月,我县被确定为首批四川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县之一,回首三年来的历程,我们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走过茫然和困惑,经受住了观念、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与挑战,以务实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以办学效益的明显提高回报了社会,使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县创“四川教育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实的工作一、强化领导管理,转变观念,统一认识1、周密规划,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县课改实验实施方案》。从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原则、周期、进程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划,并对课改的实施、评价、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屋建瓴地部署全县的课改工作,保证了课改工作按明确的方向顺利推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学校必须根据总的方案,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学校实施方案,全面规范了课改行为。2、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强化课改机构建设。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教育副县长***同志为组长、教育局局长***同志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聘请了以省市教育专家、县内教育行家,组成了专家指导小组,由全县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学科指导小组,学校也成立相应的课改领导组,由教科室、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这样,形成了领导、指导、实践和管理一条线,使课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3、动员宣传,大造声势,全员投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推进课改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仅是教育内部的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全面认同、支持和配合,需要形成最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所以我们从实验伊始,一直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了各种宣传媒体,如电视台、网络、简报、宣传栏、板报、标语、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作用、理念、行为,大造课改声势,使之深入人心。在教育内部,在每年的8月底,都按计划进行了课改的通识培训,参会人员不仅是学校各科教师,更要求学校校长等行政人员都必须参与,课改年级和非课改年级都要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所有老师共同参与,迅速转变观念,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其中,我们还关注了学生这一层面,也要求让学生认识和明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的全员参与和投入,给课改工作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大环境。二、建立运行机制,促进课改实施1、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实验经费。办学条件是新课改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使课改工作的高效推进,我们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换新颜,课改实验上台阶。20xx年—20xx年,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已基本形成,三年中,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25亿元,大大改善了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新建教学用房91350平方米,学生宿舍2204平方米,学生食堂2254平方米,厕所1328平方米,扩建运动场46220平方米,购置图书214939册,新添课桌凳12840套,网络教室26间,微机配备502台,电子备课室8间,卫星接收系统10套。同时加大对d级危房的彻底改造,排除危房37558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9752平方米),占危房改造规划面积的95%,共投入1491万元。这些投入,大大改善了我县的办学条件,保证了课改实施中所需的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师资建设、实验活动等方面,县、局也每年安排落实了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为课改工作的有计划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整合教育资源,科学调整布局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义务教育与‘双高’和谐发展”的原则进行了统筹规划,对全县的学校设置作了较大布局调整,**一中初中部的改制、**职中初中的停招、**五中高完中的设置、**子弟校和**子弟校的移交地方、各乡镇基点校、村小的撤并、城郊小学合并到城区中心校等,全县各类学校由原来的177所融合为142所,均显现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效益,课改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3、制定运行措施,落实配套政策。按照课改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制定了《课改实验课程计划表》、《**县师资培训方案》、《**县学校校本研修要求》、《**县教研工作要求》、《**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年终督导评估课改评价细则》、《关于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的措施》、《**县课改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县语文教学评价方案》等,从课程的开设、师资的培训、课改的要求等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将课改的开展情况纳入年终学校督导评估的专项内容对学校进行考评,县上设立课改优秀成果奖,将教师的课改业绩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将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等,从行政管理上、从教师业务上加强了管理和督促,增强了教师们进行课改的自觉性。三、大力加强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为课改提供技术支撑1、根据《**县师资培训方案》,由教育股、教研室、教师进修校牵头,狠抓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们全面了解、把握课改工作的精神实质,提高全县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水平。1、参加省、市级的培训。每年都根据学科特点和人员构成,选送学科指导成员到省、市进行培训,造就骨干队伍,再进行县级的教师再培训。三年来,共送培人数达120余人次。2、开展全县所有教师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坚持“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要求本学年进入新课程的每一学科的教师必须参加,学校行政领导和其他年级的教师也尽量参加,三年中,初中的全部教师、小学的绝大部分教师达2000余人都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3、开展学校行政人员的专项培训,特别是在领导重视的观念意识方面、新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方面、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面统一了认识,解决了思想与管理层面上的问题。4、开展学科培训。初中阶段已完成七、八、九年级各学科教师的轮训,重点落实了新教材新教法、新课程新观念的问题,小学阶段除了对每一起始年级各学科教师的培训外,还面向未进入课改的其他年级的老师,带动了整个小学阶段向新课改迈进。四、加强教育教研,引领课改向纵深发展。教育教研是变革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以“以课改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研工作。1、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重视科研课题的选择、立项、研究和检查督促工作,加强了全过程管理。鼓励教师全员投入,全面投入,进入角色,努力做到不受干扰,抛开个人功利,杜绝研究时的两头(开题、结题)热,中间(过程)冷的现象,要求教师注意阶段总结与评价,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实施方案,以求最满意的效果,并重视实验资料的筛选、收集、整理,注重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以提高实效性。2、科研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分布广、数量多为其显著特色。目前,我县有国家级子课题3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2个、县级课题72个,校级课题100余个,遍布到城区各校、各个乡镇,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一大批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正在崛起。3、教研部门直接进行课题研究。教研室现有省市级课题3个(国家级子课题《农业小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难点与对策》、市级重点课题《新课程下学生评价方式转变研究》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全县的课题研究起着直接的引领和借鉴作用。4、以课题展示为突破口,带动课题研究。我们先后举办了刘家中学的《语文多向互动》、前进小学《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仙临中心校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裴石中心校的《自主合作》课题展示活动等,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5、总结成果,推广应用。截至今年,全县已有一些研究周期已到,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课题,我们配合市上,组织了相关人员进行了课题的结题检测工作。先后参与了南一中苏超灵老师的市级课题《全程多维反馈下的教育实践》、**职中马艳芬老师的《农村学校民主化课堂教学》的结题工作,又分别对江南初中、江南中心校、县幼儿园等校的课题进行了检测,帮助他们总结了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使其研究价值能得到最广泛的运用。6、研究与表彰奖励并行。根据制度规定,每年年终,结合县督导检查,对全县各个学校进行了一次科研、课改工作的专项检查,对在科研、课改工作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个人和集体予以了表彰,以推动了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五、开展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指导具体的课改工作。1、常规视导。县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和每年每期的具体特点,对全县的初中小学都进行了集中教学视导,深入到课堂,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掌握、指导课改推进情况,而且,教研室每一位教研员还实行划片负责,承担对全县的学校分片分区的定点课改督导,要求每月的个别视导不少于2次,每年的听课、评课不少于100节次, 且与业绩考核挂钩。2、举办课标、教材讲座,对中小学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及时了解和帮助教师们解决好课改实施中各种问题,各种讲座累计,小学达18科次,初中达16科次。3、开展片区教研。小学以各乡镇中心校牵头,组织开展乡镇片区教研,初中按地域划分三个片区,每一片区均制定出《片区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的教学优势,推选出最好的学科和老师,以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课改反思等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教研室则分派教研员牵头联系,参与指导。要求每期每一片区分科必须组织一次以上活动,多给教师们搭建展示与交流,学习与借鉴的平台,促进共同提高。4、以竞赛促教研。新课程改革的广阔天地,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施展水平和才华的场所,展示课改水平,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我们认真组织了多学科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先后举办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优质课大赛”、“初中地理优质说课、赛课活动”、“初中数学优质说课、赛课活动”、“小学‘口语交际’优质课大赛”“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大赛”、“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历史优质说课、赛课活动”等,教师参与积极性很高,不仅报名参赛的人数多(如语文优质课活动,全县就有16所中学、24名老师报名参赛),而且到现场观摩的教师也很涌跃,如“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优质课”的观摩教师多达一百多人,有力地推动了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探讨的深入,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并每年如期地举办**县“教新杯”小学生(分城镇片区和农村片区)辩论赛,经过学校的初赛、复赛,最后到县决赛,历时一个月,各校和学生都涌跃参加,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展示了学校的课改业绩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现已举办了两届,学校、学生、家长都说,这是一项好活动,要坚持开展下去。5、积极提倡和指导集体备课,做到资源共享。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们如何迅速适应新教材、走进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我们要求学校每一个学科要成立学科备课组,对教学中系列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6、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首先,我们邀请了北师大教授给全县中小学教师作了《成功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四川教育学院刘裕权教授作了《创新理念,走特色学校的创建之路》专题讲座,让教师们更新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其次,成功地开展了首届《语文教师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百家论坛》,100余名教师参与了讨论,或即席演讲,或书面陈述,或重理论,或重实践,有探讨,有反思,有经验,有困惑,从不同侧面全面审视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们学习课标,理解课标、实践课标,提升了教师们的素质。第三,我们积极鼓励和提倡教师们认真撰写教研论文,并在学校教研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严格完成“七个一”基本任务,即:每个教师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专著、交一份自己最满意的教案、上一堂公开课、出一份优秀试卷、写一篇教研论文或经验文章、当一次评课的中心发言人、订阅一份教学刊物。我们对全县教师的教研论文进行统一的编辑出版,在全县交流。教师们涌跃参与,写出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仅20xx年一年我们就收集到1000余篇,展现了教师们的理论素养。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为课改工作保驾护航教学评价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它起着指挥棒和导航的作用,所以这一环节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我们根据新课程理念,尽量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评价体系。一是改革考试制度,期末的统考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平时与过程,成绩评定时采用等级制,按a、b、c、d四个等次进行评定,并且把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结合,期末占70%,平时占30%,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卡,并把成长记录卡的情况作为升学时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在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时,注重多元主体评价,用师评、家长评、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定,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予以鼓励,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二是改变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多数学校不再以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业绩的标准,还要结合平时工作状况、班级学生发展状况、师德要求、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发展。三是对学校各个学科课堂教学拟定出评价标准,教研室专门制定了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曾获省级一等奖,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力地规范和导向了课改的实施,而且,教研室正在对《新课程下中小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努力探索更科学、更合课改需要的评价体系。如刘家中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形成性检测占30%(包括1、长记录卡的五个方面即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人相处的能力或做人的基本态度、特长和能力优势、对学习的认识、阶段性自我总结;2、各个学科的平时检测情况;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的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建立教师发展档案,期末统考成绩占70%,对学生的过成性检测占30%,过程性检测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关心学生、学识水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考试、班级工作、听课教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如大观中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档案,以学期为一个时间段,分为:情感价值观、识字写字、阅读、词句、作文、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方面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采用将学生考试成绩、师德量化积分、学生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各种看法为主)三项综合起来考评教师的业绩。七、加强校本研修,致力提高教师基本素质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教研工作的下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切实开展好校本研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专门下发了《**县学校教研工作要求》、《**县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要求》,明确规定:加强领导,把校本培训作为考核、衡量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学校校本培训的有关制度、措施,每年(每期)初教导处要制定详实的培训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进入教师业务档案,纳入学校教导处统一管理。规定各校在每周二下午课后专门集中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每次培训的内容、形式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安排,但每次活动必须做到“四有”:即有主题内容、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有效果。并以教研室牵头,负责对各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检查,纳入学校的年终考核。经严格要求,全县各个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蓬勃开展,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可喜的成绩一、观念的转变通过三年来的辛苦努力,从社会各界到教育内部,教育的价值观正发生迅速的转变。新课程实施的氛围已初步酿成,新的教育观念正逐步形成,课改工作的发展呈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们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面向少数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从发展学生智育、看重学生学业成绩转变到关心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从只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更注重学习过程,“以人为本”的观念成为教育的核心,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已初步形成,学生正主动、活泼、自主、全面地发展。二、机制的建立保证新课程改革实施所需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教育管理到教育评价,从课堂教学到学业成绩考核,从思想教育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评定、从教学教研到校本研修、从教师专业化成长到学生主动性发展,都有相对完善的评估指标和具体细则,年初教育局有统一安排,年中有教育股、教研室、教师进修校等部门的督促指导,年终有教育督导和考核,有效地保障了课改工作的全面实施。三、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了,教师已走下了“师道尊严”的神坛,来到了学生们中间,成为了学生的朋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为了“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气氛变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没有了,取而代之是热烈的课堂讨论、激烈的思想交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悄然走入教室。教师备课的形式变了,由独立、单一、封闭的自主型备课逐步变为了合作、集体、开放的研究型备课,达到资源共享。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教的方法多样化,教师不再以统一、标准化的答案来禁锢学生思维,学生的自主体验多了,动手操作多,问题探讨多了,实践活动多了,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教与学的“双主体”。师生关系变了,教师学会了重新认识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构建起了平等、和谐、合作的朋友式新型关系。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不论是教材,还是对教村的实施,老师们都自觉地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积累相联系,大胆对课程进行开发,比如建立的“大语文观”、数学学习的“生活化”等。刘家小学一年级学生,就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卡片上,美其名曰:“名片”,每天上课前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让生自己持“名片”上台去自我介绍,重点介绍自己名字的特点及由来,并教大家读两遍,如此以来学生特别兴奋,特别好奇, “名片”上的字就轻而易举被他们在愉悦中认识了,同时还培训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四、学生的变化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各个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学习态度上,由“厌学”到“乐学”,学生们能以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中学生的参与面是影响一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行为上,由独立学习逐步转变讨论合作式学习,课堂的交流、对话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五、教师的成长新课程呼唤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三年的探索,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训,通过务实的教学教研与校本研修,通过课题化的教育研究,教师们不断学习、全面实验、深刻反思,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教师们都有很大的变化,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六、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大力主张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由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许多学校、老师跳出了“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大胆删繁就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出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金竹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编写了《油樟栽培技术》、《优质西瓜早熟丰产栽培技术》、《优质雪梨栽培技术》等地方教材。如刘家中学开设的《趣味数学》、《兴趣物理》、《动物养殖》、《植物栽培》等课程,开展的科技活动:“红庙村矿石资源开发的调查”、“龙虾的生活习性”、“退耕还林的调查”等。如刘家中心校开设的地方史研究课程,由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访读等形式收集本镇发展史上的名人佚事,然后整理交流,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交流、整理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家乡,热爱家乡进而自然迸发出立志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等等,这些探索,极大丰富了新课程资源,

存在的问题一、经费的不足虽然我们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培训了师资,但,这距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教学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等等方面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支出,学校有时难以承受,势必会对新课程实验有较大的制约。二、小学师资业务素质较差全县的师资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且呈现出小学教师老龄化、学历层次不高、分布不平衡(城镇好,村小差)、代课教师数量大等等状况,制约着课改实施水平。三、课改实验不平衡由于受环境、条件、师资、经费、观念等影响,全县的课改工作开展不平衡,表现在城区轰轰烈烈,乡镇中心校热热闹闹,村小则涛声依旧。四、教材编排质量有待提高教材涉及到的人、事、物方面,城市化倾向较重,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初中阶段的语文有较多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选文和活动,一年级教材容量过大,语文识字量过大,识字400个,掌握100个,课文中复现率不高,小学生易忘,而且少数课文没有拼音,学生读起来困难;有些课后出现的生字,并未在本课;教材编排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太少。七年级教材与课标不完全统一;有些教材习题太简化,缺乏趣味性;教材要求偏高、偏深、偏难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内容也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中有些内容脱节(如七年级数学),学生理解困难;综合实践阶段性、操作性不强,不适合农村学生。等等。教师就很被动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怎样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五、评价的限制教育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全面科学地衡量一个乡镇、一个学校、一个老师或学生的工作,加上目前社会的应试观念更较浓厚,给评价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考试这一指挥棒随时导向着教学,特别是中考,更是课改工作的航标灯,所以如何改革招生、考试方式、如何命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同样是课改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虽然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整个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依靠社会的支持、领导的重视、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推进我县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相信我们明天的新课程实验会更好。二00五年八月二十日

中学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三年,我们信息技教师首先接受了新课改理念的洗礼,认真解读和领悟了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课程为指导,努力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以促进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转变过去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变为更多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理论知识点,学生不但学的很乏味,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记忆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题就会出现flash小游戏,分数越高,游戏越好玩,学生们为了能玩上更好玩的游戏,就认真答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理论知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从上学期开始结合我校生源少、基础弱的问题,在初一年级开展了一系列教改实验。引入“洋思”“黛溪”中学的成功经验,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与以往的初一年级相比,精神面貌好,学习氛围浓。

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展教学评析活动,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情景进行诊断性研讨,老师们根据新课程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争议,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关注学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带动学习方法的生成;教学效果是否使学生学有所获等。我们提出了“五个一”的做法,即读一本教学理念书,上一节示范课,定一个研究课题,写一篇论文、反思或报告,做一个课件,引导老师从一个个单项任务中去落实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进”的研究习惯。

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教师们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定使我们乘着课改之舟,乘风破浪,一定会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字;还有一个学生讲""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手影戏》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做手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你读得一个字也没有错。""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第2页

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2)作业评价。如:"你真棒""学习稳""正确、整洁"等,在作业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红花""小红旗"等小印章。获得10个小印章换一张喜报。
(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4)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的经验总结。

新课程学习工作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