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

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

被网友称为“中国飞人”苏炳添他是什么样的运动员呢?作为一个中国飞人他并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靠着自身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艰苦的训练才有今天的成绩,才能被人们称之为飞人。关于苏炳添的那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一)

在前不久结束的雅加达亚运会,中国队可以说是战果累累,我们记得每一个运动员取得胜利的时候的样子,我想大家对于苏炳添应该不陌生吧!这个成为了许多次的亚洲第一人,一次比一次优秀,一次又一次让人对他刮目相看!每一次枪声响起,每一次的起跑,每一次咬着牙在跑道上不断加速,每一次冲破终点从嘴里长吐一口气,见证着他每一次的成长,谁都不是一出生就懂事,谁都不是一出生就带着某种天赋,上天给予我们的不足,是告诉我们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那样才会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苏炳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逆袭的人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苏炳添是一个80后,看似成熟稳重的他,其实在初中的特别调皮,他不喜欢上课,更不喜欢做作业,就因为此事,还受了老师的惩罚,为了逃过惩罚,他报了学校的田径队,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逃避,让他在跑步方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成为国人所称赞的年轻人。

经常好动的他在一次比赛中,跑出了11.72的好成绩,这对于一个小孩子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正因为这一跑,他被中山市体校的老师发现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正规的训练课程。进入正规训练的苏炳添成绩不断的提高,跑进了10秒之内,成为亚洲第一个人,黄种人在体质上与黑种人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我们大家心里,黑种人的耐力强体质好,田径赛场上黑种人的天下,但是29岁的苏炳添告诉我们,田径成绩的好坏与体质无关,但是与努力成正比,事实上正是他说的,努力是克服所有困难和障碍的最好方法。

本次亚运会的第一名,正好填补了他在各项大赛中的空白,为他的事业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更增强了国人对田径这个项目上的信心,也是为许多后辈做了榜样。母校暨南大学与苏炳添达成协议,让他回到学校做副教授,我们想想,从一个爱逃课,不写作业,各种调皮的事都做,到如今的副教授,说实话,不羡慕是假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才会成就自己,越努力越幸运,所谓幸运都是通过自己换取而来的,从未有天上掉馅饼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空虚有的,人的一生要有许多目标,我们通过实现目标的过程来提升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夏天我们要感谢这个大男孩,因为他让我们这个夏天格外清凉,因为他的努力让我们震惊,他的逆袭让全世界人肃然起敬,希望他在以后的路途上继续强大!继续勇往直前,续写传奇人生!

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二)

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北京时间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几年后,弟弟也降生在这个家里。一家四口,日子安稳,其乐融融。

上初中时,苏炳添的老师喜欢留下成绩差一些的同学留堂补课,成绩不理想的苏炳添,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开小灶”,这让他非常苦恼。为了避开补课,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活跃分子,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这些优势,同意把他带入田径队。

此时的苏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欢骑摩托车,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意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条件限制,他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里,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少年。2004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成绩用秒表计时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07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成绩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为此犹豫不决。

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

“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三)

2021年8月1日晚,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全球瞩目的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鸣枪,第一次杀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名将苏炳添以9秒98获得第六,书写了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的崭新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亚洲体育的历史,成为中国第一飞人,亚洲第一飞人。

比赛回顾

在男子100米决赛前,现场上演了灯光秀。全世界都在瞩目新百米飞人的诞生。与其他选手相比,黄种人苏炳添格外醒目。

第一次起跑,英国选手休斯抢跑,被红牌罚下。

比赛再次开始,苏炳添的起跑稍微慢了一些,最终9.98秒完成冲线!夺得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第6名,创造了历史!

赛后,苏炳添说:“今天是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今天的成绩应该说没有让大家失望,希望在几天后的接力比赛中继续带来中国速度。”

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奥运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赢了时间。这是中国骄傲,也是亚洲荣耀。奔跑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风采。致敬中国速度,致敬每位创造历史的英雄!

苏炳添曾经教练邹振先:

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中国田径队原教练邹振先表示,苏炳添的成功告诉世界,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邹振先说:“决赛苏炳添发挥非常好,虽然是一个第六,但是成绩可是9秒98呀!这可不是一般的成绩呀!在全球疫情防控导致比赛过少的不利情况下,苏炳添能这样,相当好了!”

苏炳添到底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邹振先说:“给大家一个启示,男子百米短跑,没有人相信中国人也行,现在我们这个都行,还有什么不行的,还有什么梦想不可能实现?只要路子对,方法对,勤奋刻苦,一样可以成功。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邹振先说:“苏炳添对百米技术吃透了,他研究过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世界百米飞人们的技术特点。而且,苏炳添这个孩子执着,一定要在百米上创造历史。有的运动员遭遇挫折可能就放弃了,但是苏炳添从来没有灰心过。”

另外,邹振先又表示,苏炳添是一名非常自律的优秀运动员。他说:“苏炳添的身体条件一般,但比赛中不被对手的节奏打乱,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步伐节奏进行。而且,苏炳添32岁了,结婚生子,但是非常自律,对自己的训练非常严格。正所谓自律者出众,苏炳添,好样的,他打进了奥运会百米飞人八强,成为中国第一飞人,载入史册。”

励志故事 ——学习“中国飞人”苏炳添的精神(四)

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最终还是来了。对苏炳添来说,创历史地进入到百米飞人大赛的决赛了,更加重要的是,半决赛他的成绩是第一位的,所以也是出现在黄金跑道第六道,也就是说,苏炳添出现在百米决赛的C位上。这样的现实,证明了苏炳添的速度与实力。这样的苏炳添,最终也是获得第六名的成绩。不得不说,很是炸裂了。

对苏炳添来说,这一天内2次跑进10秒大关,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了。半决赛的舞台,他跑出个人和亚洲最好的成绩,9秒83,比此前的个人记录、中国记录和亚洲记录,都是要好很多的。这样的苏炳添,也是厉害炸了。作为体育迷,对于这样的苏炳添,也是纷纷感叹:苏神。

虽然,最终的苏炳添并没有获得奖牌,但第六名的成绩在中国田径的历史上,足以载入史册了。也因为这样,很多人怀念刘翔,直言他是中国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这样的说法,还是很客观的。对体育迷们来说,这时候才知道刘翔的厉害,才知道刘翔的不容易。刘翔的存在,几乎是黄种人的传奇故事了。

对于这样苏炳添,人民日报也是直接点赞:“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奥运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赢了时间。这是中国骄傲,也是亚洲荣耀。奔跑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风采。致敬中国速度,致敬每位创造历史的英雄!”

这样的点赞,还是很直白的。对人民日报来说,他们的点赞,是至高无上的一种肯定。这样的肯定,或许没有太多物质上的东西,但绝对是最大的认可。对很多人来说,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认可,但对多数人来说,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也没有足够的机会。而对苏炳添来说,则得到了这样的官方认可,这价值与意义非常不一样。

同样的,赛后的苏炳添也是很满意的,不忘自我点赞一番,“对我来说,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自己终于可以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面,我觉得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完成了历代的前辈对我们的祝福。”这样的点赞,没有任何的问题,对运动员们来说,自信一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除此之外,苏炳添也是放出了狠话,“今天是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今天的成绩应该说没有让大家失望,希望在几天后的接力比赛中继续带来中国速度。”这样的苏炳添,这样的说话,则有些霸气了。那就是,对苏炳添来说,他还是有些不甘的,他还是希望能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展现更好的自己。而接下来的接力赛,或许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


GZ85.com扩展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


虽然命运绊脚,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服输,训练虽然坎坷,但是他们弯道超越,残奥会中国健儿们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一)

“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他是“单腿骑士”梁贵华,4岁时因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7岁时,他被教练选中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年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里约再次卫冕东京残奥会,他将出征公路个人计时赛等多个自行车项目比赛,“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二)

“今天,我改变了自己”,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姿势接近终点时因没有双手,只能以头触壁,看到成绩后他兴奋得使劲儿往上窜,伦敦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郑涛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夺得金牌,“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郑涛小时候因遭电击不幸失去双臂,2004年,他经人推荐开始接触游泳,“游泳让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后来渐渐拿到一些成绩,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没那么自卑了”,东京残奥会他将再次出战游泳项目比赛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三)

“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7岁时,谭玉娇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过,当被举重教练一眼看中时,谭玉娇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伦敦残奥会谭玉娇因伤病以一枚银牌,结束自己的第一次残奥会征程,里约残奥会,她摒弃杂念再度出征,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谭玉娇流泪了,东京残奥会谭玉娇将再次出战举重项目比赛,“举重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举重,我甚至不能想象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


东京残奥会依然还在进行中,大家都知道残奥会上她们都身体上会有一些缺陷,但是不影响她们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更何况他们心理的强大比正常人还要强大许多。那关于残奥会有哪里励志的故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一)

到中国的奥运冠军,我们会想到刘翔、林丹、女排众人等;提到中国的残奥冠军,我们也会想到很多项目夺魁的运动员,再提到何军权,许多人会给其竖起大拇指——何军权,残奥会冠军,棒。

如此励志的人物,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下这位残奥会冠军的故事。

3岁时,因不慎触碰高压变电器,何军权失去了双臂,成为了一名残疾人。

7岁时,热爱游泳的何军权,被荆门市残联推荐他参加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首次参赛便斩获两枚金牌。从那时起,何军权开启了自己的冠军之路。省级、全国、世界大赛,以及后来的奥运会,何军权一次次刷新自己的奖牌记录,职业生涯共拿到97枚奖牌,金牌就占了67枚。

而最高光的时刻,则来自于04年雅典奥运会,当年的雅典残奥会上,何军权在参赛的项目中拿到4枚金牌,3次打破世界纪录,由于跟索普、菲尔普斯等人在游泳赛事中夺冠自如,被许多人称为“无臂飞鱼”。

为了能够在残疾人运动项目中出人头地,何军权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刻苦、耐心和执着。据了解,何军权的训练常态是每天5个多小时,一万米距离,相当于正常人每天跑30公里。由于自己双臂尽失,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只能用头去触碰终点计时板,多次头上被碰出包、碰出血。

也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在雅典残奥会赛场上,一鼓作气拿下4枚金牌,将所有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而在夺冠的同年,何军权的孩子也来到了人间,为了纪念在雅典残奥会的经历,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典典”。

多年过后的今天,已退役多年的何军权如今在荆门市残联党组工作,也是省残疾人游泳队的主教练。

在2019年的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何军权培养的湖北省残疾人游泳队的14名运动员,拿到了1金3银4铜的好成绩。在何军权的系统化训练和鼓舞指导下,运动员们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成绩也愈发出色。

从游泳赛场,到游泳赛场边的教练员,残奥会冠军何军权,也成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转型。这一步,迈得踏实且自信。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二)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但从未改变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努力。拼搏与汗水,只为一年后在家门口的舞台上,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

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集训队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度过,其中就包括在北京顺义集训的中国轮椅冰壶队。

“大年三十,大家一起组织了年夜饭,互祝春节快乐,然后晚上各自在宿舍观看春晚。”轮椅冰壶队常务副领队胡俊福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作‘抓防疫,人人有责,保备战,个个争先’。”

这并不是疫情第一次影响到这支队伍。队伍本应在哈尔滨集结,但因黑龙江出现疫情,临时转移至秦皇岛。缺乏场地条件,队伍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改为主抓体能。训练恢复正常后,他们每周训练六天,每周还有一次心理辅导课。

应对无常,是他们在人生中早已学会的课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各参赛队伍全时段开展训练备战。目前,6个项目的124名运动员、42名教练员(含7名外教)正在北京、河北5个基地展开训练。

“我希望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为国争光!”身着球衣,胸前印着五星红旗,正在河北承德训练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汪之栋声音洪亮。领队王建斌介绍,中国残奥冰球队2016年正式组建,目前有运动员23人。灵活、快速是队伍的特点。“我相信在全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保六争三。”尽管队伍成立较晚,2018年,残奥冰球队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2019年又获得B组第三名。

同样在2019年,中国单板滑雪首次获得2枚世锦赛金牌,高山滑雪首次获得3枚世界杯金牌。

中国残联体育部竞赛训练处处长勇志军介绍,北京冬残奥会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几年来,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超过1000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上百人,开展的冬残奥项目由2个扩展到6个,实现大项全覆盖。2016年以来,中国参加了59项冬残奥系列国际赛事,获得38枚金牌,多个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每一枚奖牌背后都是一个拼搏的故事。其中,2018年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拿到中国冬残奥会历史首金,也是首枚奖牌。2019年,他们又在世锦赛夺冠,达成该项目“大满贯”。

在轮椅冰壶队的训练馆里,墙上的一条横幅格外显眼。

“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北京姑娘闫卓每次训练时都会看看这16个字。对在家门口争得荣光的渴望,让她不知多少次地掷出近20公斤重的冰壶,在一度身体不适需要插尿管时,训练也未曾懈怠。

“我们愿意让五星红旗在冰立方再一次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胡俊福说,“我们必须从头再来,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奋斗。”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三)

双脚残疾的彭秋萍,一次又一次游出世界速度,令人感动不已。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颇不容易。

彭秋萍的夺冠之路

1994年8月,彭秋萍出生于宜州市刘三姐镇三合社区山底屯一个农家。

4岁时,一次感冒发烧打针吃药后双腿突发神经性萎缩,从此走路只能靠拐杖和轮椅。

逐渐懂事的彭秋萍没有被身体残疾击倒,而是靠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勇气,谱写出了自强不息的人生篇章。

彭秋萍很要强,读书时从来不让父母接送,每天拄着拐杖来回两个小时。20xx年,彭秋萍读初二,宜州市残联工作人员到学校选拔运动员。工作人员准备上3楼教室去找她,但彭秋萍却坚持花了10多分钟,自己从三楼“挪”下来。

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彭秋萍的手臂较长,适合游泳,而她的坚韧和独立,正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必需的品质。

彭秋萍之前没接触过游泳,刚开始训练时,不停被水呛,常常抓住池边不敢动,又被教练推下去。

反复训练多次后,彭秋萍展示出了过人的游泳天赋。仅仅训练70天后,她就参加广西第七届残运会,一举夺得S6级50米自由和100米自由泳两个第一名。

她找到了人生的新路,从此更加刻苦训练。

彭秋萍游泳完全靠手臂力量,她每周有两天要在陆上训练上肢力量,一个半月就从只能拉动10公斤提升到40公斤。每天还要进行水上训练,一天下来往往腰酸背痛。

彭秋萍一直咬牙坚持,家人的关爱给她极大的动力,父亲彭洪理常激励她:“不要放松放弃,不能输在第二起跑线上。”

她开始在国内赛场崭露头角——

在20xx年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中,获得S5级的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第二名,100米和200米自由泳第一名。

优异的成绩,让她在20xx年进入国家队集训,成绩迅速提升,接连在国内外赛事中斩金夺银——

在20xx年江苏常州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取S5级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 50米仰泳,200米混合泳5个第一名,并打破50米自由泳的全国记录;

在20xx年9月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上,获得了S3级100米、200米自由泳金牌,50米仰泳银牌,男女混合接力铜牌,并打破了50米仰泳、100米、2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混合接力的全国纪录;

20xx年6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夺取SB2级50米蛙泳金牌。

接下来,彭秋萍将参加当地时间9月14日举行的50米蛙泳比赛。

她通过微信表示,感谢家乡人民的关心,接下来的比赛,她会好好准备,全力以赴,勇夺佳绩。

家人盼其勇夺佳绩

“秋萍很懂事,很孝顺,性格开朗活泼。因为训练,她很久没回家了,但是只要有空,她就经常打电话来问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经常寄钱给我们。”毛宝新说,女儿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家人特别想念她。以前在家的时候,她虽然行动不便,仍经常煮饭、扫地、喂猪喂鸡等,帮父母分担家务活。

彭秋萍的爷爷、奶奶已经70多岁了,平时习惯早睡早起,但只要有彭秋萍的比赛,无论多晚,他们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妹妹彭开宇更是经常上网,关注姐姐的比赛、训练等情况。

全家人都希望她在残奥会上好好表现,争取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四)

“乒乓球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最初偶遇曹宁宁到他成为一名优秀残乒运动员,曹宁宁的教练衡新娓娓道来。

“像曹宁宁这些残疾孩子在没有打乒乓球的时候,由于条件差,很多人连轮椅都没有,是在地上‘爬’的,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都是‘仰视’人家。”

“乒乓球改变了这一切,改变了他们的体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衡新教练说,他们现在坐在轮椅上,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视野上,好多健全的孩子都赶不上他们。

“他们虽然是坐在轮椅上打乒乓球,但参加各种规模的大赛不比健全人少,残奥会、亚残运会以及专为残疾人举办的各种国内国际比赛应有尽有,跟健全人的机会一样多。无论你跟哪位残乒选手交谈,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内心很阳光,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

赛场上的曹宁宁“三下五除二”,很快就以3∶0战胜了据说实力不错的一位黎巴嫩选手。衡新教练介绍说,曹宁宁目前在TT5级乒乓球的世界排名第一。赛后,曹宁宁也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接触乒乓球运动前的心路历程。

“身为残疾人,当时想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能有份工作。”

“那时,整个人生活在强烈的自卑当中,很多时候不愿意面对生人,尽量‘封闭’自己。上小学时感受还不那么强烈,因为是义务教育,但是到了中学以后越发感到自卑,不知道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乒乓给了我一切。”曹宁宁说,“从我现在自身感觉来说,我不比任何人差,反而有些同龄人比我差得很多。面对社会也好,面对公众也好,我的自信心好很多。”

曹宁宁告诉记者,他打出了成绩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他有了一份工作,可以安居乐业。他说,他很知足,“知足者常乐”,因为还有好多残疾人的境遇远远不如他,他要加倍努力去打球,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境遇。

曹宁宁的韩国妻子也带着一岁多一点的小女儿来到赛场观看比赛,曹宁宁的父母也从江苏赶来看儿子比赛。一家三代五口其乐融融。

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


能成为万众瞩目的奥运明星他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训练上面,但是对于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们来说那是花费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很感人,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一)

假如生命没有意外,今天的徐佳玲将和同龄人一样,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迎来又一个充实、快乐的新学期。然而5岁那年,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徐佳玲的人生路瞬间发生了转折——“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一只手臂,想想真是可怜,我们都替她难过。”村民们说。

疼痛、焦躁、忧郁、恐惧……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徐佳玲陷入了自己跟自己较劲的痛苦之中。生性活泼的她,突然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

不过,命运没有让小佳玲屈服。家里条件不怎么好,徐佳玲深深知道长辈们的艰难,她一如既往地懂事、坚强,尽可能自己吃饭、穿衣,努力不增加全家的负担。

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必将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带着些许无奈,父母把徐佳玲送去学游泳。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一来女儿从小喜欢玩水,但最重要的还是想让她成为一名残疾人游泳运动员,这样今后的生活可能会有个不错的着落。“希望孩子能通过持之以恒的付出和拼搏,为自己赢来另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另一段炫丽的人生从此启幕。从6岁踏进游泳馆训练那天起,打小喜欢水的徐佳玲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特别喜欢在泳池里穿来穿去的感觉,一天游几千米也不觉得累。”徐佳玲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话也多了起来,秀气的脸庞上有了笑容,她的心里更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游到奥运会去!”

对一个失去左臂的年幼女孩而言,训练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刚开始那段日子,徐佳玲每天都要游1000米左右,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由于营养一时跟不上,只要运动量过大就会出现发烧等症状,在教练悉心照顾之下,徐佳玲的状态才逐渐好了起来。

看着女儿瘦弱的身体一遍遍在泳池翻滚,不断调整呼吸、姿势,踩水、摆臂、转身、冲刺……徐佳玲的父母感到既骄傲、又心痛。

但是小佳玲坚持了下来。去年9月,在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徐佳玲一人独得3金3铜,同时打破200米混合泳、400米自由泳两项全国纪录,成为在此届残运会上夺得个人金牌和打破全国纪录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今年上半年,徐佳玲又凭借在世界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的优异表现,顺利取得里约残奥会的参赛资格。

“除了少一只左手,我感觉我一点不比身体健全的同龄人差!”徐佳玲自信地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比赛里,她将在100米蝶泳、蛙泳、仰泳、自由泳等项目上向奖牌发起冲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

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二)

北京时间20xx年9月10日,上海籍盲人运动员张亮敏发挥出色,以36.65米成绩在本届残奥会女子铁饼F11级别比赛中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15枚金牌,也是上海籍选手在本届残奥会上收获的首枚金牌。

四年前的伦敦残奥会,也是张亮敏,为上海残奥选手旗开得胜。

出生于1985年的全盲运动员张亮敏,现年31岁。20xx年,张亮敏入选上海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开始了体育运动的生涯。一年后,她就在于韩国举行的20xx年远南运动会上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在随后的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亮敏揽下铅球、标枪和铁饼三个项目14枚金牌。

不过张亮敏的奥运会冠军之路却格外曲折。她的视力被国际残奥会伤残检测鉴定为“全盲级别”(F11级)。但在20xx年雅典残奥会和20xx年北京残奥会上,她所参加的项目里却没有F11这个级别,她只能去参加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的比赛。结果她在雅典获得了铅球项目的第七名,在北京获得了铁饼银牌,遗憾地与金牌擦肩而过。

虽然伦敦残奥会上终于有了F11级的项目,但就在赛前半年,因为饱受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伤病的折磨,张亮敏却打电话给教练说:“教练,我不想练了。”所幸,追逐奥运的梦想最终帮助张亮敏坚持了下来,而上天也给予了她最想要的褒奖——一枚金灿灿的奥运金牌。

本次里约残奥会,张亮敏为了卫冕而战。实力超群的她最终不负众望,为上海残奥选手赢得了首枚沉甸甸的金牌。这也是张亮敏连续两届残奥会为上海残奥选手赢得“开门红”。

个人经历:

张亮敏从小喜欢唱歌,还自学成才,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不过,16岁那年,市残疾人体训中心去她所在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身高1.7米、体重90公斤的张亮敏。一开始,做着文艺梦的张亮敏还不太愿意,启蒙教练肖指导为了说服她,甚至跟进了卫生间。

教练的眼光很准,张亮敏果然是块“好材料”。20xx年,她参加在韩国举行的远南运动会,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20xx年至20xx年,她又相继在全国残运会、香港青年世锦赛、马来西亚远南运动会上包揽这三个项目的金牌。张亮敏家中,客厅和卧室里摆满各种奖杯、奖状、奖牌。不过,她与奥运金牌的缘分,一直差那么一点点。20xx年雅典残奥会,因对盲人选手进行分级,所以张亮敏参加的F11(全盲)级别取消了。

20xx年,张亮敏再战北京,因为未设F11级,她参加了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别比赛,屈居第二。伦敦残奥会终于有了F11级项目。谁知20xx年3月,宋国超接到了张亮敏的电话:“教练,我不想练了。”原来,除了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的老伤,困扰张亮敏的是训练成绩始终不理想。经过两个半小时长谈,张亮敏终于摆脱了困扰,重新投入训练。这位28岁的上海选手,终于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上圆了梦想。

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三)

黄丽莎,藁城市常安镇黄家庄村人,中国国家轮椅竞速队成员。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瘫痪。20xx里约残奥会中,黄丽莎用了16秒28就摘下了中国代表团在本届里约残奥会田径场上的第一枚金牌,刷新了自己保持的T53级轮椅竞速100米世界纪录。下面是关于她的励志故事。

现年27岁的黄丽莎,一岁时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上学时,妹妹背了她7年,成了她的双腿。16岁那年,她与轮椅竞速项目结缘,从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她已拥有5枚残奥会金牌,并在其他多种赛事中获得佳绩。她想跑得更快些,为家乡和祖国赢得更多荣誉。“石家庄城市榜样”评选活动中,多名市民推荐黄丽莎。

辉煌事迹 备战残奥:力争里约热内卢再创佳绩

12月22日,黄丽莎正在广州备战20xx年里约热内卢残奥会。最近正在进行的是恢复训练,虽然每天的训练很辛苦,但她说早就习惯了。一个月后,她和队友们将转战上海等地继续训练。“我要尽最大努力突破自己,争取在里约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黄丽莎说,牛年春节肯定不能在家过了,回家的时间应该是在里约残奥会结束后。

黄丽莎1988年出生于藁城区常安镇黄家庄村,一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六岁时,为了改善她的腿部机能,家人带她到医院做了一次大手术,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双腿仍残疾。

那时候家里穷,没钱买轮椅,黄丽莎只能每天坐在家里。当时才4岁的妹妹黄丽静,试了很多次,终于用柔弱的肩膀将姐姐背了起来。从那以后,黄丽静就成了姐姐的一双腿,不仅时常背着她去看外面的世界,还把她背进了学校。妹妹用自行车带着黄丽莎上下学,课间需要上厕所,妹妹就背着她去。赶上雨雪天气,姐妹俩一起摔倒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一背就是7年,为了照顾姐姐,黄丽静又读了一遍六年级。姐妹俩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20xx年年底,黄丽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为了备战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省残疾人运动队选拔队员。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鼓励下,黄丽莎报了名。没怎么经过体育锻炼的黄丽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体育天赋,顺利入选。此后,因为手臂长,柔韧性、爆发力好,训练刻苦,黄丽莎被选进国家轮椅竞速队。

日常训练:每天40公里 相当一个马拉松

轮椅竞速,即以手臂的力量推动轮椅前行的运动,其比赛场地是田径跑道。残奥会的轮椅竞速项目有严格的分级制度,按照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伤残等级分为T51、T52、T53、T54四级,其中T54级运动员是伤残程度最轻的。黄丽莎参加的是T53级的比赛。20xx年,黄丽莎开始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一次又一次取得骄人成绩。

20xx年9月,黄丽莎在北京残奥会女子100米T53级的比赛中,连夺轮椅竞速100米、200米、4×100米三金,三破世界纪录。随后她再接再厉,20xx年广州亚残运会获得2金1银,20xx年伦敦残奥会获得2金1银1铜,20xx年残疾人田径世锦赛获得2金,20xx年仁川亚残运会获得2金1银1铜……

才练了4年体育的黄丽莎能夺得残奥会金牌,与她的刻苦训练分不开。室外训练非常艰苦,每天5个小时,每天训练量40公里,相当于一个马拉松,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坚持。黄丽莎的体重还不到40公斤,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每天一个的“马拉松全程”,全是靠一双手“走”出来的。她的教练田海江说,黄丽莎特能吃苦,有时训练结束后,她自己还要加练。而黄丽莎自己却说,刚开始训练觉得很苦,有时训练完了,累得想睡觉,但咬咬牙也就坚持住了。

黄丽莎第一次获得北京残奥会金牌时,她的全家人激动不已,全村人都敲起锣鼓、扭起秧歌为她庆贺。为家乡和祖国赢得更多荣誉,成了她始终坚持的梦想。如今,她已去过十几个国家,再也不是那个呆呆望着窗外玩耍的孩子们、自己却出不了门的小姑娘。“心有多大,路有多长,世上没有会与不会,只有敢与不敢,放开手脚就此一搏,你会发现梦想并不那么遥不可及。”这是黄丽莎的座右铭,这句话一直激励她前行。

残奥会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四)

2016年里约残奥会冠军:许庆,上帝对许庆是不公平的,6岁时的车祸失去了双臂,但是他的残奥会项目却是游泳,无臂少年练习游泳,难度可想而知;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许庆只拿到了第九名,但就是那一年许庆的残奥金牌梦被激发,2008北京残奥会3金1铜,2012伦敦残奥会4金,4次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里约残奥会3金!三届奥运会拿到了10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