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 (精选3篇)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 (精选3篇)。

2021年12月9日晚上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主讲的“天宫课堂”正式开讲了,观看“天宫课堂”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我们该如何去写“天宫课堂”的观后感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篇一)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长河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知道看了这届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

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帮助我们明晓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么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

不由得,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想以热情来探索太空,探索那么未知的领域。仍记得有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愿景。

用热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是我的感悟。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篇二)

今天下午,我们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这是时隔八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八年前,我还是个懵懂的小孩子,只知道在电视上看见航天员高兴得又蹦又跳。今天可不一样,我己经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对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期盼已久。三名航天员演示了很多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叶光富航天员演示的在不借助外力的状态下采取何种方法顺利转身。在没有外力或外力矩的情况下,航天员自身的角动力是守恒的。叶老师在第一次尝试转身时,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为保持角动力守恒就会向右转。后来,叶老师甩动胳膊产生了角动量,为保持角动量守恒他的身体就会相应地转动来平衡。

今后,“天宫课堂”还会带来更多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我们期盼着,在我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八年时光匆匆而过,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中国航天,剑指苍穹!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450字(篇三)

天宫课堂,宇宙级精彩!

周四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第一时间感受了奇妙天宫。

我发现太空中有许多和地球不一样的地方,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太空行走方式很有趣,太空自行车很特别,不仅可以锻炼腿部力量,还可以倒立,练习手臂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是:在水模的两边充分加水,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水球就出现了,亚平老师说,它的原理像水晶球一样,透过它看人是倒着的,很模糊。我觉得,它真像哈哈镜。在太空中,还可以在大水球里制造一个气泡,再透过去看人,就更奇妙了,气泡里还有一个正着的清晰的人。接着,老师又放了蓝色色素,大半片泡腾片,大水球就变成了一个蔚蓝的“地球”。我的脑袋里冒出很多小问号,老师说了很多听起来很深奥的知识,说到了凸透镜成像原理,我听的懵懂又好奇。

我还发现太空中宇航员的脸都是圆圆的,像是长胖了一样,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失重,所以血液都聚集到了顶部,亚平老师的头发都是竖起来的。当我看到亚平老师先在空中滴了两滴水,然后再用嘴接住水,可羡慕了!哇,在太空中喝水,也那么有意思啊。

太空比我想象的奇妙多了,太空真神秘,我真想去看一看,真想去探索。

GZ85.Com扩展阅读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


2021年12月9日晚上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主讲的“天宫课堂”正式开讲了,我想您观看“天宫课堂”后,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触,为了充分回味,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天宫课堂”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篇一)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篇二)

2021年12月2日,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篇三)

作为一个航天工程师的孩子,从小我就对太空有种特殊的感情,对于太空航行、天体理论我都喜爱无比,常常梦到去太空游玩。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太空的神奇,体会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句话的意思。

在王亚平老师的实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双重成像实验”,是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水会漂浮的特点,在水球中注入空气气泡,通过水和空气的双重折射,形成一个反向人脸中一个正向人脸的奇观。那晶莹剔透的水球给了我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可能我一生都无法亲身见到的水球告诉了我太空的神秘、宇宙的神奇、世界的奇妙,而这种在地面上要费老大劲都不一定能实现的实验,在太空中只需要一点水、一点空气和几束光就能做到,而它的原理也不过就是简单的光学折射原理。

在那距地面400多公里的地方,那水似乎和地面上没什么差别,可那境界却是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而我希望自己能在那水球的照耀下,达到那境界,直到看见那真正的太空水滴!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300字(篇四)

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由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里的叶光富、翟志刚和王亚平老师主讲。真实的太空探秘者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与我们连线,给我们上课真是太神奇了!

这节课上,最让我兴趣盎然的是——唯独只能在太空里做的水膜实验。在失重环境中,漂浮着一个晶莹剔透、光泽饱满的蓝色水球,水球中可以充入气泡,还可以放入泡腾片,看着水球中翻滚盛放的美丽小泡泡,让人感叹宇宙的神奇与美妙。

三位“太空老师”的出舱活动也非常有趣。首先是翟志刚老师说:“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接着王亚平老师说:“我是02,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继续在舱内的叶光富老师说:“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一群太空先锋,远离地球,“孤独”地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中工作数月,却依旧那样诙谐幽默、充满能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也期许着长大以后能飞上太空,也做一次“太空老师”!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小学生


遥远的宇宙中“天宫课堂”正式开讲了,我想您观看“天宫课堂”后,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触,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写“天宫课堂”的观后感呢?请您阅读工作总结之家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小学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小学生【篇一】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小学生【篇二】

今天,在班上,老师给我们播了一段天宫课堂的视频。视频中,我了解了许多太空生活地知识,明白了太空有多么奇妙。

看的时候,宇航员姐姐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生活的地方和日常生活,我惊讶的不得了,在太空,可以飞起来,不好走路,还不好喝水,水得从特别水带里挤出来,竟在半空变成了一个水球,哥哥姐姐们用嘴把水球吞进体内,宇航员哥哥姐姐们还给我们展示了在太空怎么转身,怎么睡觉,还有在太空细胞的变化以及跳动,可有趣了。

在那么多环节里,我还是最喜欢宇航员给我们做水球的环节。他们先做了一个水膜,然后小心地往水膜中注水,慢慢的,水膜开始变成球状,形成了一个大水球,我震惊了,这个水球没有模型模具,居然可以成型。水球成型后,他们还在水球中间打了一个小泡泡,他们的脸从水球后映过来,就好像一个倒着的大脸里有个正着的小脸。大脸一直放大,而小脸却毫无变化,这让我完全呆住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最后,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水球染成了蓝色,把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竟开始起泡,水球变成青色,之后一直变大再变大,之后比脸还大了,真实太有趣了!

通过这一次视频,我知道了许多太空的趣事,宇宙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小学生【篇三】

八年前,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接着,当王亚平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时,她再次站在水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一正一反的样子。这一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天宫课堂第一课读后感3篇


读书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一,作品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后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记录文章重点,加以回顾。您是否想起写作品的读后感就大脑空白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第一课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第一课读后感 篇1

央视《等着我》寻亲栏目是我爱看的电视节目之一,七月曾直播了一期抗战老兵专场,我在肃然起敬的同时觉得可喜可贺。喜的是党、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贺的是今年是我国抗战70周年,天安门前有大阅兵仪式。

望着精神抖擞、佩戴军功章而又白发苍苍的老兵,记忆中那颗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红色五角星渐渐向我靠近,越来越红,越来越亮。

慢慢地,慈祥的老姨由远而近,来到了我的面前。

老姨姊妹三人,是外婆的唯一姐姐,住在邻村。我记事时她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白净而清瘦的小老太太了。

小时候每逢春节,妈妈便择日让我和大弟去给老姨拜年。记得一进窑门,门右边的土炕上会有一位穿着深蓝对襟布衫、盘腿、正抽着旱烟而坐的`老太太,那便是我们的老姨。只见她头顶一方白底浅蓝边竖道手帕,两只三寸金莲分别交叉,压在两大腿下方,白底朝里,黑帮朝外。她的腰杆直直的、端端地,八寸长的铜色烟杆泛着明亮亮的光泽,一匝长的黑色皮烟袋吊在烟杆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着,烟嘴里的火星随着“吧嗒、吧嗒”的吮吸声音一明一暗,很有特点,我们知道那是她春节固有的姿势。见我们进来,老姨笑眯眯地吩咐表叔接物倒水、生火做饭,不一会连着炕的灶台上便升起了滚滚白气,窑洞里更暖和了。

老姨一生共养育了四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儿子参加了游击队,当了解放军,属彭德怀部下,后来都战死杀场,留有彭老总手谕签名,只是连尸首也未见,年纪轻轻的,还没来得及成家。老姨从未说过这些,是母亲悄悄告诉我的,说听人讲好像在我们村北山背后的一个叫做百子桥一带。

老姨不识字,却很有见识,不然怎会送两个儿子去前线打仗?因此,从那时候起,我心底开始对她有了几分敬意。

大概怕老姨伤心,谁也不敢问她关于那两个不在人世的儿子的一些事情。

老姨没有女儿,因此我那时暑假里常去她家玩。

老姨家的院子呈不规则的倒三角形,总是打扫得白白的、光光的。我见她经常坐在院子角落的玉米仓处长久的沉默时,我会跑过去问她好奇的一些问题:为啥只有她家的窑墙上方才贴着“烈军烈属”“光荣家庭”的牌匾?为啥她的孙子都听她的话?老姨便像换了个人似的话多了起来,眉宇间即刻透出几分英气,挺神气地道出答案来。至此,我才明白,老姨家墙上的那一尺长的两块黄底红字牌匾为啥常年挂着,而且分外鲜亮醒目。

八十年代的我国农村还比较贫穷,老姨家的生活境况也不好,单是每年打的粮食就不够吃。全家八口人只有两个土窑洞,两门两窗从没上过色漆。一个窑洞既做堂屋,又做吃饭、睡觉的地方,屋里的几件旧家具连同锅灶案板均摆设的整齐自然,叔婶和表哥们住;一个窑洞老姨老姨夫住,后掌放着粮食及农具杂物,也是满满的,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姨一家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小表叔勤快,做得一手好饭;婶婶开通明理,当着村委会妇女主任;最耀眼的还数老姨,她面容白暂,笑盈盈的,银发梳理得光光整整,并在脑后挽一发髻,用黑色网状发罩套着,很东方美。

我最爱看老姨走路的姿态,她虽然常是深蓝衫,黑布裤,冬季穿着宽大的黑棉裤,但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尤其那对裹着的小脚,连着用一寸很长的黑布条缠着的裤脚,一同随着身体扭动而前后摆动的两只胳膊特引人注目,摇摇曳曳、咯吱咯吱,双耳的银色耳圈跟着荡歌,一起一落很有风景,最终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了。我曾想,年轻的老姨一定漂亮,爱美,风姿卓越。

老姨家的堂屋是我常呆的地方,那时左边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好几个镜框,相框里的照片排的满满的,仅大表哥的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婆婆对孙子的疼爱往往体现在一点一滴上,老姨也不例外。

镜框里的相片我是最感兴趣的了,只要我双腿跪在四条腿的高长条木凳,胳膊撑在长方形木桌上时,老姨就会欣然凑到我跟前指着照片介绍情况。最让老姨得意的是她长孙的四寸半身彩照,浓眉大眼,戴着一顶军帽,帽上的红五角星格外鲜眼,老姨眉飞色舞地说那是大表哥刚到部队照的,英姿飒爽,他很喜欢。这时,她会一遍又一遍地用抹布来回摩擦,久久不愿离开。那幅照片不知不觉便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那颗鲜亮的红色五角星也烙在了我的心底。

大表哥身高一米八,国字脸,春节探亲一身绿军装,披一件军大衣,头戴一顶五角星军帽,英俊威武,风度翩翩。

我们管大表哥叫解放军,他来我家拜年,我们都很荣耀,也很高兴,加上他善于言谈,爱好文艺,我们爱围着他叫他讲故事,他会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满足我们,趁他绘声绘色地讲到激动处手舞足蹈时,我们便偷偷去摸他军帽上的红五星,棱棱的、硬硬的、结结实实,他一仰头,我们立即哈哈大笑,他也跟着大笑起来,那一天过得太快了。

老姨们一辈任劳任怨,随遇而安,辛辛苦苦可想而知。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晚年的老姨生活得很平静,家里家外从从容容,而且子孙们又孝敬,可以说是比较幸福的了。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小表叔同样也养育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参军老姨看到了,也分享了长孙几年美好的快乐生活,而后几年,我的三表哥也如愿似偿参了军。大表哥参加了当时的对越反击战,还立了三等功;三表哥在北京的部队里常受到领导褒奖,也干得不错,只是这些老姨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我没能送她老人家人生最后一站,成为我至今的一大憾事。

再后来三叔的外孙,也就是老姨的重孙子参军了,在部队亦干了十几年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像老姨这样为革命解放事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后方普通妇女千千万万,她们不会在人前表功,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想不到索求,但她们个人以及她们的家庭理应受到尊敬和爱戴。

今年是我国抗战70周年,我怀念老姨的心情与日俱增,每当夜晚星光璀璨,我仰望着湛蓝浩瀚的天际,在繁星闪烁中努力寻找一颗最亮最亮的明星,而后肯定那就是我美丽的老姨,她正在天堂上注视着我,平静地与我拉着家常,并叮嘱我好好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伤亡数约为三百多万,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约五十万人,如此众多的人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没有被人们关注。近些年来,在众多组织和个人的不断努力下,老兵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正视和关注。这些曾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老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央视《等着我》栏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老兵,为社会各界关爱老兵树立了榜样。

老姨,愿您在天堂里幸福如夏花般灿烂!红星,在我心中永放光芒!

天宫课堂第一课读后感 篇2

四(6)中队詹晶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坐在教室里,看着太空的样子,听着三位航天员的讲解,仿佛自己也置身太空,在太空遨游,在执行太空探测任务。

通过课堂讲解,我知道了,从1999年11月20日到xx年10月16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3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3号的6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

看着看着,我惊讶太空的神奇,我思考宇宙的奥秘,我佩服航天员的精神,我赞叹祖国的进步。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如今,我们都一一实现了,并且完成得这样出色,我心潮澎湃,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

从小,我也有一个航天梦,现在亲眼见证祖国航天的飞速发展,让我的梦更加坚定。我会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天宫课堂第一课读后感 篇3

航天员们化身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空间站的生活。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原因,行走、转身等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航天员们可以从各种仪器得以保证健康,再次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强大,而且太空实验言语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变成一种似液似物的东西。当航天员用一个仪器放入水中时水立刻形成了一层水膜。向内加入空气还会变成双透镜,一正一反。用泡腾片放进水中时。生成的气泡会在水膜中膨胀,但不外泄。这些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不仅科普了航天知识,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强盛。

观望此刻,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了的飞跃!“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改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怎么写精选3篇


看电影和看书一样,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与优秀的作品产生共鸣,带来直击人心的感受,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我们在写观后感时,可以把感受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份优秀的作品观后感少不了哪些内容呢?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怎么写(篇1)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

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里面,泡腾片在水球里面不断地冒泡,产生了许多欢乐的小气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气泡的气泡球,而且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还有阵阵的香气。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把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怎么写(篇2)

今天下午,我们收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视频,地面课堂是在中国科技馆,连线了西藏和新疆两个分会场。同学们各有各样,穿得整整齐齐,都很期待上课。

其中,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中给我们授课。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在太空中拧白布。她把水把挤到白布上,然后拧一拧,没想到水居然不会流下来,而是越拧越不下来,水全覆盖在阿姨的手上,形成了一个水膜,像个透明的果冻,看上去很Q弹。

突然,画面一转,屏幕上显示着阿姆斯特朗的照片。主持人说道:“人类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大步。”这是他的自豪,也是他们国家的骄傲。

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宇航员在上面生活,他们不仅要克服失重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科技。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祖国正在不断发展,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作为一位青少年,要相信祖国,相信民族。虽然我还搞不懂水为什么在太空中掉不下来,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一定会明白的。

所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怎么写(篇3)

我仍清楚地记得上次的“天宫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本以为未来短时间内,至少在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是不可能有第二堂课的,毕竟在我的印象中,“天宫课堂”是多年碰不到一次的稀罕事儿。

然而第二次“天宫课堂”就在今天到来了——难得有如此长的在轨时间,只上一节课岂不是可惜了吗?于是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打开天宫课堂的直播,打开天地之间的连接。

这次的现场实验主要有三个——乙酸钠结晶实验,“液桥”实验和“水分离”实验。用乙酸结晶模拟结冰的实验我见有人在陆地上做过,不过今天这个实验被搬上太空,亚萍老师在失重环境下挤出的乙酸钠溶液如小球般在太空舱内飘着——这是基本操作,然后沾有晶体的小棍轻轻一碰小球,小球马上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成“冰”。这样做实验的好处天宫课堂还会讲到。

“液桥”的形成利用了太空更大的的液体表面张力。“水油分离”则利用离心力分开在太空中不受重力影响的水和油。

在实验之后,宇航员们开始兴冲冲地介绍飞船内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模块化实验柜——顾名思义,这一个个柜子有着各种各样实验的模块。这次直播介绍的是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可以通过气动和磁悬浮营造出一个高微重力的环境,听上去似乎蛮鸡肋的,但它却可以验证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即加速度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而无容器实验柜则利用微重力可以在无容器的状态下更精确地测定物体的物理性质。

实验视频看上去酷极了。往后天上的实验室设备越来越齐全,天地对话越来越方便。也许将来天

地之间的间隔也像现今世界般越来越小。

天宫课程也许真的会变成一节节很普通的课程。

天地之间,距离不再。

观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观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观天宫课堂观后感(篇1)

萨仁图娅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观天宫课堂观后感(篇2)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我观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宫课堂。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她)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她)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液桥演示实验”,王亚平老师将两个液体球分别放在两块不同的塑料板上,然后慢慢靠近,当两个液体球相连时,再缓慢地拉开,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一座“桥”。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让我看得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教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观天宫课堂观后感(篇3)

今天下午,第二次“天宫课堂”开始啦。在其中,我们连线了航天员老师,跟着老师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太空实验。

我最对“液桥实验”感兴趣。航天员老师在两个塑料板上滴上两滴液体后,将两滴水逐渐靠近,最后,液体互相融合,并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了神奇的“液桥”。

通过连线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员老师站立不稳,走路也很吃力。但他们依然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这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艰苦训练。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物理知识,课余多了解太空,长大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量。最后,向所有的宇航员致敬!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也相信这场令人难忘的“天宫课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