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时间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留着的只有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有过不同的经历,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可以让我们自我反省,提升自我。写总结范文的时候我们注意哪些地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1年,面对甲型流感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市会展业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为统领,紧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加快“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建设,在会展经济规模、拉动作用、产业知名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展示成都震后新形象,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作出明显贡献。

一、2011年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情况

(一)主要特点和成效。

1、会展产业发展呈加速度态势,行业运行质量较高。统计显示,预计2011年全市会展业直接收入25.52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35.2%,超计划目标15.2个百分点;共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320多个,同比增长23.04%,其中专业展会100多个,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全市全年举办各类会议1.48万个,大型综合专业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节庆活动120多个;全市展览总面积达170万平米,同比增长21.4%。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82个专业展览会,平均规模超过1万平米, 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达8个,增加3个;在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XX多场会议中,平均参会人数超过300人。

2、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会展产业链竞争力增强。2011年,全市参展参节参会人数超过7240万人次,其中外地来蓉人数超过1062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广告、餐饮、娱乐、交通、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消费215.2亿元,增幅超过22%。沿海和香港、台湾等地来蓉设办事处和分公司的会展企业新增数十家。其中世纪城洲际集团的效益排名其全集团亚太区各分部效益第一。

3、展会品牌影响力突出,行业知名度提升。2011年,我市专业展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的趋势,第80届全国糖酒会、第10届成都家具展、第12届成都汽车展、第10届西博会、第62届医博会、第62届药交会等展会规模均在8万平米以上,同比增长均超过20%以上;论坛和会议规格、规模普遍提高,如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七届软洽会、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2011国际茶叶大会、首届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节庆赛事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如第六届美食旅游节、第二届中国非遗节、2011年成都购物节、成都啤酒节、第五届会展文化节、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等。

2011年,我市在国内外会展业界内的影响迅速提升,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的领跑者”。继2011年中国贸促会将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列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2011年,成都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

4、会展国际化程度提高,推动成都对外交流合作加快。2011年,成都会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糖酒会首次设立1万平米国际红酒专馆;医博会3000家参展企业和12万客商中国际化程度超过60%;亚欧首脑会议的45个成员国和相关国际支部的代表出席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十届西博会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4938家企业参展,6位外国政府首脑和27个国家的70位部长级官员、驻华使节,以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位世界顶级选手参赛。

(二)主要做法。

1、实施三大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会展之都”建设步伐和会展产业科学发展。2011年以来,成都创新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实施“三步走”阶梯式发展战略,即2011年建成中国中西部会展名城,2020年建成亚洲内陆会展名城,2030年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重要会展名城;实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三大具象目标发展战略。2011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第一步目标今年提前实现。

2、创新申办机制,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在京设立联络处,加强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联系,申办到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9个项目;整合部门资源,联合申办到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已办)、第20届中国图书博览会等;深化与中糖集团、国药集团、欧盟国际商会的合作,提升糖酒会、医博会、药品会、欧洽会等展会的合作层次;拓展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公司、中国电子展览集团、华博励展、中国机械联合会、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引入并定点打造中国成都微电子展、中国西部电子展、中国西部礼品展、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中国网货交易会等。

3、优化会展发展环境,提升办展办会水平。完善会展政务服务“一站式”工作机制,对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展会实现分级服务和管理。完善会展统计工作,对大型展会节庆活动开展专项调查,加强产业运行质量监控。对市政府举办的重点会展节庆活动实施招投标制度,引入行业优势主体、知名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展览企业办展办会,保证了我市自办品牌展会节庆活动的提档升级,如美食节、软洽会、西博会成都馆、购物节等。成都会展行业协会、成都旅游行业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等协会支部100多家企业发起并建立会展旅游联盟。

4、立足全域成都,推动区县节会经济大发展。将美食节、购物节等重点节会向二、三圈层区(市)县延伸,扩大品牌覆盖面。以“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为目标,按照“一区(市)县一主节”原则,扶持每个区(市)县重点打造1―2个品牌节会。统计显示,2011年区(市)县节会活动超过110次。

5、加强营销推广,提升会展产业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以营销成都为目标,联合相关部门策划并启动2011年上海世博会成都市相关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各大新闻机构合作,分阶段有重点开展会展产业和重点展会宣传。将糖酒会、软洽会、西博会、医博会、药品会、律师论坛等展会作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宣传城市和行业。发挥贸促会渠道优势,利用国际经贸活动平台,先后在韩国、法国、巴西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开展推广。全面展开与《中国会展》、《会展财富》等5家会展专业媒体合作以提升我市在会展业界的影响。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2011年我市会展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突出:一是西安、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超过20万平米新场馆近两年内将投入使用,追赶势头迅猛,对我市会展场馆硬件设施形成挑战,对展会申办形成更大压力;二是国际国内一流的品牌展会的缺乏,影响了我市会展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三是我市会展节庆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二、2011年会展经济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为指导,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和会展先发优势,深入实施“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实现会展业的跨越创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亚洲内陆会展名城”建设,加快“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发展步伐。2011年,全年计划举行会展节庆活动360个以上,会展产业直接收入增长20%,超过30亿元以上,拉动消费270亿元,5万平米以上展会8个,新申办展会10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

1、规划先导,全面提高“会展之都”建设水平。深化《成都建设“会展之都”课题》研究,按要求制定《成都市会展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单项规划。主要确定成都会展的国际目标定位、重点发展领域和功能区、重点打造品牌和龙头企业、政策措施等。

2、以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为主线,加强自办品牌培育,办好承接展会。高起点策划并创办2个国际论坛;承办好全国糖酒会、全国书博会、全国药交会、全国药机会等;巩固并提升自办品牌会展节庆活动,自办展有西博会、家具展、汽车展、电子展、礼品展、鞋展等;节庆活动有美食节、购物节、桃花节、放水节等;论坛和会议有欧洽会、软洽会、新能源论坛、网商大会、化工新材料论坛、零售商大会、医学论坛、环境论坛、美食论坛、统筹城乡论坛等。

3、扩大招展引会网络,增强展会申办效果。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展会申办北京联络处工作,并联合部门和企业在上海、香港等地增设联络处。加强与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中国贸促会等国家部委和国际支部驻京沪机构的联络,申办更多、更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探索创建国际大型展会申办基金,整合资源,加大申办资金投入。进一步细分会议市场,重点申办高端国际支部行业会议、企业年会、奖励旅游会议。同时,完善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会主办单位和关键人士的激励办法。

4、着眼国际会展市场,制定并实施会展业国际营销计划。以参加2011年上海世博会为重点,支部实施好成都市相关活动,开展好新一轮城市大营销。增加国内国外会展产业和项目推介频次,突出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和亚欧美等地的成都友好城市的推广。深化会展产业和会展项目季度新闻发布制度,及早定期向社会公布信息。会同宣传部门、展会举办机构,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宣传广告。

5、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完善会展设施。对标国际会展之都法兰克福,立足我市的国际定位,合理规划布局会展场馆、会议设施、节庆举办场地,规划并推进2个大型展会集聚区(世纪城新会展中心、非遗公园展览中心)、5个国际会议集中举办地、5个大型节庆活动举办地的相关建设任务。按照国际标准,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现有会展设施,提高会展硬件的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水平。推动主要会展场地完善配套设施,特别是世纪城新会展中心的海洋公园和歌剧院。

6、夯实会展基础,加强会展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按国际惯例修订会展统计指标体系,为深入掌握产业发展状况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按会展产业链发展要求,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健全会展节庆活动项目库和包含展览企业、广告策划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等信息的数据库。健全评估体系和会展服务招投标制度,引导会展企业走“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强成都会展网站、贸促网和展会专题网站建设。推动成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形成“学、研、用”统一的培养机制。将展会项目、企业引进和高层次会展人才引进相结合。全面实施“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成都全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轮训,并选送一批人员参加国际国内的专业培训。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2011年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面对甲型流感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市会展业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为统领,紧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加快“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建设,在会展经济规模、拉动作用、产业知名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展示成都震后新形象,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作出明显贡献。

一、2011年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情况

(一)主要特点和成效。

1、会展产业发展呈加速度态势,行业运行质量较高。统计显示,预计2011年全市会展业直接收入25.52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35.2%,超计划目标15.2个百分点;共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320多个,同比增长23.04%,其中专业展会100多个,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全市全年举办各类会议1.48万个,大型综合专业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节庆活动120多个;全市展览总面积达170万平米,同比增长21.4%。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82个专业展览会,平均规模超过1万平米, 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达8个,增加3个;在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XX多场会议中,平均参会人数超过300人。

2、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会展产业链竞争力增强。2011年,全市参展参节参会人数超过7240万人次,其中外地来蓉人数超过1062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广告、餐饮、娱乐、交通、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消费215.2亿元,增幅超过22%。沿海和香港、台湾等地来蓉设办事处和分公司的会展企业新增数十家。其中世纪城洲际集团的效益排名其全集团亚太区各分部效益第一。

3、展会品牌影响力突出,行业知名度提升。2011年,我市专业展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的趋势,第80届全国糖酒会、第10届成都家具展、第12届成都汽车展、第10届西博会、第62届医博会、第62届药交会等展会规模均在8万平米以上,同比增长均超过20%以上;论坛和会议规格、规模普遍提高,如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七届软洽会、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2011国际茶叶大会、首届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节庆赛事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如第六届美食旅游节、第二届中国非遗节、2011年成都购物节、成都啤酒节、第五届会展文化节、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等。

2011年,我市在国内外会展业界内的影响迅速提升,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的领跑者”。继2011年中国贸促会将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列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2011年,成都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

4、会展国际化程度提高,推动成都对外交流合作加快。2011年,成都会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糖酒会首次设立1万平米国际红酒专馆;医博会3000家参展企业和12万客商中国际化程度超过60%;亚欧首脑会议的45个成员国和相关国际支部的代表出席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十届西博会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4938家企业参展,6位外国政府首脑和27个国家的70位部长级官员、驻华使节,以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位世界选手参赛。
(二)主要做法。

1、实施三大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会展之都”建设步伐和会展产业科学发展。2011年以来,成都创新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实施“三步走”阶梯式发展战略,即2011年建成中国中西部会展名城,2020年建成亚洲内陆会展名城,2030年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重要会展名城;实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三大具象目标发展战略。2011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第一步目标今年提前实现。

2、创新申办机制,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在京设立联络处,加强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联系,申办到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9个项目;整合部门资源,联合申办到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已办)、第20届中国图书博览会等;深化与中糖集团、国药集团、欧盟国际商会的合作,提升糖酒会、医博会、药品会、欧洽会等展会的合作层次;拓展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公司、中国电子展览集团、华博励展、中国机械联合会、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引入并定点打造中国成都微电子展、中国西部电子展、中国西部礼品展、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中国网货交易会等。

3、优化会展发展环境,提升办展办会水平。完善会展政务服务“一站式”工作机制,对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展会实现分级服务和管理。完善会展统计工作,对大型展会节庆活动开展专项调查,加强产业运行质量监控。对市政府举办的重点会展节庆活动实施招投标制度,引入行业优势主体、知名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展览企业办展办会,保证了我市自办品牌展会节庆活动的提档升级,如美食节、软洽会、西博会成都馆、购物节等。成都会展行业协会、成都旅*业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等协会支部100多家企业发起并建立会展旅游联盟。

4、立足全域成都,推动区县节会经济大发展。将美食节、购物节等重点节会向二、三圈层区(市)县延伸,扩大品牌覆盖面。以“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为目标,按照“一区(市)县一主节”原则,扶持每个区(市)县重点打造1―2个品牌节会。统计显示,2011年区(市)县节会活动超过110次。

5、加强营销推广,提升会展产业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以营销成都为目标,联合相关部门策划并启动2011年上海世博会成都市相关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各大新闻机构合作,分阶段有重点开展会展产业和重点展会宣传。将糖酒会、软洽会、西博会、医博会、药品会、律师论坛等展会作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宣传城市和行业。发挥贸促会渠道优势,利用国际经贸活动平台,先后在韩国、法国、巴西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开展推广。全面展开与《中国会展》、《会展财富》等5家会展专业媒体合作以提升我市在会展业界的影响。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2011年我市会展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突出:一是西安、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超过20万平米新场馆近两年内将投入使用,追赶势头迅猛,对我市会展场馆硬件设施形成挑战,对展会申办形成更大压力;二是国际国内一流的品牌展会的缺乏,影响了我市会展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三是我市会展节庆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二、2011年会展经济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为指导,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和会展先发优势,深入实施“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实现会展业的跨越创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亚洲内陆会展名城”建设,加快“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发展步伐。2011年,全年计划举行会展节庆活动360个以上,会展产业直接收入增长20%,超过30亿元以上,拉动消费270亿元,5万平米以上展会8个,新申办展会10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

1、规划先导,全面提高“会展之都”建设水平。深化《成都建设“会展之都”课题》研究,按要求制定《成都市会展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单项规划。主要确定成都会展的国际目标定位、重点发展领域和功能区、重点打造品牌和龙头企业、政策措施等。

2、以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为主线,加强自办品牌培育,办好承接展会。高起点策划并创办2个国际论坛;承办好全国糖酒会、全国书博会、全国药交会、全国药机会等;巩固并提升自办品牌会展节庆活动,自办展有西博会、家具展、汽车展、电子展、礼品展、鞋展等;节庆活动有美食节、购物节、桃花节、放水节等;论坛和会议有欧洽会、软洽会、新能源论坛、网商大会、化工新材料论坛、零售商大会、医学论坛、环境论坛、美食论坛、统筹城乡论坛等。

3、扩大招展引会网络,增强展会申办效果。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展会申办北京联络处工作,并联合部门和企业在上海、香港等地增设联络处。加强与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中国贸促会等国家部委和国际支部驻京沪机构的联络,申办更多、更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探索创建国际大型展会申办基金,整合资源,加大申办资金投入。进一步细分会议市场,重点申办高端国际支部行业会议、企业年会、奖励旅游会议。同时,完善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会主办单位和关键人士的激励办法。

4、着眼国际会展市场,制定并实施会展业国际营销计划。以参加2011年上海世博会为重点,支部实施好成都市相关活动,开展好新一轮城市大营销。增加国内国外会展产业和项目推介频次,突出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和亚欧美等地的成都友好城市的推广。深化会展产业和会展项目季度新闻发布制度,及早定期向社会公布信息。会同宣传部门、展会举办机构,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宣传广告。

5、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完善会展设施。对标国际会展之都法兰克福,立足我市的国际定位,合理规划布局会展场馆、会议设施、节庆举办场地,规划并推进2个大型展会集聚区(世纪城新会展中心、非遗公园展览中心)、5个国际会议集中举办地、5个大型节庆活动举办地的相关建设任务。按照国际标准,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现有会展设施,提高会展硬件的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水平。推动主要会展场地完善配套设施,特别是世纪城新会展中心的海洋公园和歌剧院。

6、夯实会展基础,加强会展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按国际惯例修订会展统计指标体系,为深入掌握产业发展状况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按会展产业链发展要求,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健全会展节庆活动项目库和包含展览企业、广告策划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等信息的数据库。健全评估体系和会展服务招投标制度,引导会展企业走“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强成都会展网站、贸促网和展会专题网站建设。推动成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形成“学、研、用”统一的培养机制。将展会项目、企业引进和高层次会展人才引进相结合。全面实施“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成都全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轮训,并选送一批人员参加国际国内的专业培训。

市政府工业经济发展总结工作计划


一、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部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占年计划的89.7%,同比增长30.5%;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6亿元,占年计划的86.4%,同比增长30.8%。 元至十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年计划的92.6%,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占年计划的90.9%,同比增长37.5%,预计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占年计划的97.8%,同比增长56.2%,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润7.2亿元,占计划的80%,同比增长39.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实现税金8亿元,占年计划的88.9%。同比增长55.7%;累计产销率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6.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预计亏损额36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计划106.4%,完成工业增加值90亿元,占计划10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占计划109.4%,同比增长36.5%;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占计划108.3%,同比增长37%,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计划117.6%,同比增长5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利润9亿元,占计划100%,同比增长39.8%,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预计实现税金9.5亿元,占计划105.6%,同比增长38.5%;累计产销率98%,与年计划持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高于计划3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5%,与市定目标持平,亏损额35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预计29家,比2004年增加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预计28家,比2004年增加11家。

(二)项目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64个,总投资111亿元,已完成投资25.5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75%,同比增长40.14%。其中,市直共实施18个(已完工9个),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81.58%,同比增长23.54%;乡镇共实施146个(已完工50个),已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199.4%,同比增长76.99%。 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可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业可完成19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100%,乡镇企业可完成10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200%。

二、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幅度会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换 从全国工业增长趋势来看,工业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减缓,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的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上海、广州、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速度回落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9.7%,亏损明显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个百分点。我市工业在全国来讲,处于工业链条的低端,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不如高端产业。在发达地区遭遇效益回落时,其滞后影响在2006年将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与此同时,受资源约束矛盾的影响,今年以来涉及工业领域的电价、油价、运价、水价、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较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我省情况看,进入10月份以来,电力、煤炭和运力供需发生较大变化。从用电上看,到10月24日,省网用电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发电量增长4.27%,比正常负荷低100-120万千瓦时。电力需求减弱,电源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同时,煤炭、铁路运输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的部分煤种开始积压,煤炭价格下降,铁路运输货源不足,近两个月铁路运输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据郑州铁路局的资料显示,六月底全局铁路请车满足率为60%,九月底上升为80%。煤、电、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这种状况的出现,预示着我省工业经济增速将极有可能出现回落。 从2000年开始,我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1年工业生产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个百分点;2002年工业生产增速24%,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2003年工业生产增速29.1%,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2004年工业生产增速3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我市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导行业全部在国家的重点调控范围之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加强和全国、全省经济增长的逐渐减缓,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逐渐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变。2005年工业经济增长预计为37%,增速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预计工业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年度内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 从近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工业项目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234.2%,2004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85%,2005年预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9亿元,同比增长23.4%,这些投资极大地拉动了我市的工业增长。2006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

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006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额度少,计划总投资比2005年少75.6亿元,年度投资比2005年少20.3亿元;二是项目规模小,在55个工业项目中,年度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只有4个,而2005年年度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9个;三是高新技术项目比重低,在37个新开工项目中,只有中原特钢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工程列入先进制造业项目。由于2006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减少,同时年度内又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基数的膨胀也是造成2006年增速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1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74亿元,较2003年增加了124亿元,是2003年的2.44倍。基数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难以保持较高增幅。 根据对我市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全市工业主要经济增长因素的调查,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新增工业总产值41.13亿元,销售收入38.76亿元,利润19680万元,税金25050万元。

三、2006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统揽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创新机制,不断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20%; 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20.6%。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22.2%。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6.3%。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计划98%。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不超过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计划180%。 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豫光、济钢),超20亿元的企业1家(沁北电厂),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电),超5亿元的企业6家(中原特钢、电业公司、恒通化工、丰田肥业、万洋冶炼、金利铅业),超亿元的企业23家(济源煤业、太行水泥、高压开关厂、奔月浮玻、天龙焦化、亿华铁路器材等)。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25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137860万元。市直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30062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926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46000万元;新开工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6600万元。乡镇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34个,总投资9363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4526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3230万元;新开工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32030万元。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植经济增长点

2006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2006年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现在已排出56项,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包括百万吨捣固焦、12万吨树脂粉等,要针对这些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200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是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联创化工、15万吨煤焦油、10万吨再生铅、ppS、济钢环保改造工程等,确保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三是要抓好新建项目。中原特钢总投资1.6亿元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太行水泥百万吨水泥扩建、奔月浮玻二期生产线等。 四是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就是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这个机遇能否利用好,对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上档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要出台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二是要把明年定为工业结构调整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掀起结构调整高潮。 三是要在继续抓好传统优势产业上档升级的同时,突出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铅锌、树脂、焦炭要拉长产业链条;对深孔加工、白云制药、水晶、液压支柱等,要做大做强,膨胀规模,形成更大的经济优势。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目前的环境压力和企业利润空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要立足现实,根据发展的可行性,与环保部门

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综合利用的时间表,一块一块抓落实,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明年重点要抓好铅锌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豫光集团为试点,促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铜、锑、铋的回收力度,开发引进钴、镉等金属的回收技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万洋冶炼、金利铅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全市铅冶炼企业要从200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部采取富氧底吹工艺,提升行业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在抓好铅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粉煤灰、电石渣、钢渣等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都要加大力度,变废为宝,形成新的产业。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针对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引进的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切实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一是要切实以企业为主体,实行项目招商、产业招商、股权招商,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资。

二是要进行对口招商,对国内外知名企业要主动上门对接,采取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吸引其前来合资、合作,拓展我市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产业招商,按照结构调整目录,有针对性地招商。对于一些企业产品有市场、生产有规模,但缺乏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的情况,要搞好产品招商,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五)强化政策支持,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目前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结构调整,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市工业结构调整。

(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跟踪观察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变化,分析研究投资、进出口、原材料消费、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我市工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动态变化可能对我市工业经济带来的影响,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超前研究应对措施,提出对策和建议,指导工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2017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2017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乡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调转促升级为主抓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我乡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调转促升级为主抓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稳步快进。2017年年1—10月份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0712万元,增长10.1%。三大需求支撑较好。固定资产投资32986万元,同比增长13.7%。

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完成2075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6元。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74万元,同比增长15.6%。

(二)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规划、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今年该乡在辖区陈桥村、后马村、徐祠村和钟黄村4个行政村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包括新打、修复机井121眼;购置移动式喷灌设备48套、牵引设备16台;疏浚沟渠28条,总长27.109KM;新建田间混凝土道路8条,砂石路4条,总长9.49KM;生产桥8座,拦水坝,陡坡各1座;土地平整264亩,农田林网10539株。总投资约1300万元。目前该进度已完成过半,项目完成后,**乡南部将实现“路相通、沟相连,电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彻底打破以往靠天吃饭的困局,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将有一万多农民直接受益。

(三)强化工业带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完成了华通天然气二期、三期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3亿元,强化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激发传统产业企业内生活力。年度建设项目七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四个,完成投资4866万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三个本年完成投资28120万元。

(四)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敢让旧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整治乡政府所在地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得到清理,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集贸市场、绿化工程、公共服务设施渐趋完备;完成2017年度省级美丽乡村陡沟村规划编制,现已全面启动。

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情况。**乡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区驻地人口5800人,总投资3200余万元。具体项目包括:1、道路工程。对扁西路、老街、广场路、老街、商砼南路等多条道路进行整治,新建了小王庄道路。2、公园建设。入口角园景观工程、文化活动广场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3、外立面改造工程。对S304道路两侧,老街、农贸市场、育才路两侧外立面进行了改造。4、绿化工程。包括S304道路两侧绿化、扁西路绿化,华石沟北侧绿化,广场绿化,角园绿化等。5、农贸市场建设。包括农贸市场大棚及公厕,农贸市场的建成也成为我乡的一大亮点。6、其他工程。老街、农贸市场线路改造,停车场、文化墙、波形防护栏的建设等工程,都极大地改观了镇区的容貌,为群众提供了更加舒适,更加宜居的环境。二是刘元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刘园中心村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700余万元。具体项目包括:S304两侧绿化带4200平方米、沿街(S304)慢车道及排水工程、安装沿街路灯20盏、对沿街外立面进行了改造,建设村内循环道路8.5公里,建设公厕五座,建角园三个,安装波形防护栏2.2公里,建设了村民活动文化广场,微动力式的污水处理厂一座。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进一步强化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治理,建立关闭搬迁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户)实行零容忍,从严从重进行处罚。截至目前,**乡对禁养区内17家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户)已全部关闭、搬迁。工业企业方面,全乡共清理工业企业14家,其中3家浴池,2个石料厂和9家加工业。违法违规企业7家,其中3家燃煤锅炉已整治到位,2个石料厂已停电停产,2家食品加工企业已停产整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治理黑臭水体、规范垃圾堆放点,各村居已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连续3年实现秸秆禁烧卫星“零火点”目标。

攻坚等社会事业成效显著。一是产业发展情况。**乡村产业项目7个。后马村项目3个:大白桃项目投入资金17.8万元,两个光伏项目投入资金96万元,合计113.8万元;陡沟村项目4个:两个大棚项目投入资金87.5万元,2个光伏投入资金96万元,合计183.5万元。到户产业项目,**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发展产业项目贫困户727户,产业到户项目1021个,覆盖率达到了99.4%,其中特色种养业548户,发放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56.6635元,土地流转140户,贷资入股160户等其他产业发展。

二是小额扶贫贷款发放情况。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贷款评级授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做到授信评级全覆盖,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户贷统还已授信及签订带资入股协议160户,贷资入股7个企业共800万元;发放自贷自用贷款125户77.4万元,为我乡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扶贫车间建设情况。**乡已建成扶贫车间10个,其中村级扶贫车间9个、乡级扶贫车间1个,带动贫困户38人就业。

四是就业扶贫任务完成情况。**乡已建成2个就业扶贫基地,带动周围贫困户22人就业,就业培训贫困户55人已完成培训,我乡还为贫困户提供3个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8人就业。

五是项目建设情况。今年以来全乡申请四个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陡沟村扶贫车间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陡沟村农田水利项目、后马村农田水利项目和陡沟村道路项目正在施工阶段。

六是危房改造情况。今年全乡贫困户申报危房改造141户,截止目前已全部改造到位,其中79户已通过验收,62户改造完成正等待待验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住房安全。

七是健康扶贫进展情况。**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452人进行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贫困户685人集中进行慢性病鉴定,其中282人鉴定合格并发放慢性病就诊卡,切实做到贫困人口慢性病“五个所有”,所有慢性病患者都建档、所有慢性病患者都治疗、所有慢性病药物都配齐、所有慢性病费用都报销、所有慢性病药物送上门。

八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措施。**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448人,各类教育补助发放金额88.255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个因贫失学辍学。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样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宏观经济下行接近底部,但企业市场预期较弱,投资意愿仍然不足;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乡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相对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资金、劳动力、土地、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贫困、项目、完成、建设、扶贫、发展、改造、工程,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