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心得:读《林徽因传》有感(1020字)

推荐心得:读《林徽因传》有感(1020字)。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产生新的想法时,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感受。通过不断的思想总结,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怎样才能写好心得体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推荐心得:读《林徽因传》有感(102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林徽因传》有感【篇一】

知道她,读她,了解她,就是因为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这才有幸知晓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又可称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与自强也时时令我震撼。

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现今想都不敢想的梦想之地,却是那时她的乐园。说她自强便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依然选择前往这些最高学府求学。那是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啊,读来令人感叹: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于是她进入了美术系。在对北京亲友的“狂念”与“渴想”中,她完成了“对线与形有个性的把握”。说这令人震撼,就是因为她在学习美术中又对建筑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她从没放弃过她梦想的事业,这就是她的自强。而这她这一段的生活,叫做“宾大的钟声”。钟声掩映着梦想,缓缓前行。

后来,她进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时的中国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与梁思成正在探寻中国古建筑的奥秘。最令人难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筑的热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崖。”连毛驴都不敢走的路,他们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们兴奋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坚固而简洁的顶部,令他们有如获至宝的惊喜,而也令我有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悟。

且不说后来她流亡岁月中表现出的自强,她在写诗中独特而寂静的美,单是她在病中的时光,就令人唏嘘不已。

她病了,每个早上都要咳一大阵子才能见人,但是,当她的学生来了,她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咳嗽的。她是那么有自尊心,连珠炮似的一段话说下来,似乎浑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仿佛在透支自己残余的生命,在人前那么充满生命与活力,像没事人一样。她用生命,构建自己的自尊,于是,在人们心中,她永远是最有风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万古人间四月天,为我们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段段佳话。还留下了,她的 自尊与自强对多年后的我,深刻的震撼。

读《林徽因传》有感【篇二】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

金岳霖的晚年是和徽因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们亲切地叫他金爸,他们知道这个缄默的老男人为他们妈妈付出了自己毕生的感情了

读《林徽因传》有感【篇三】

若说张爱玲是带刺的红玫瑰,夕醉蝶舞,妖娆怒放;那么,林徽因便是初春的桃花,朝旅吟歌,盈盈绽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的动人娇娜,至今仍是朱颜不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她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她说,你是四月天的云烟,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她说,你是四月天的圆月,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她美,美在她的外表,美在她的诗作,美在她的心灵。这个不凡的女子,她舞出一生传奇。1921年,年仅16岁的她游历欧洲,结识了意气风发的诗人徐志摩,为他风雅的谈吐,俊美的容颜所吸引;而徐志摩,亦为林徽因出众的诗才与清丽的美貌而为之动容。此时的林徽因,还是一名情窦初开的少女。但是,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与林徽因的相遇,让他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并且竟决定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1924年徐志摩与林徽因于泰戈尔访华那年共同担任翻译。一别四年,再见时,林徽因以为人妻。1937年11月9日,赶赴林徽因演讲的徐志摩的飞机遇难,为这一场演讲,那名痴情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风筝误,误了梨花花又开;风筝误,误了金钗雪里埋;风筝误,误满相思挂苍苔。风筝误,误了一句情似露珠,到底谁误了谁的一生?问月,皓当空,答案如风。

看,那一点美丽会闪到天空!几片颜色,挟住双翅,心,缀一串红。飘摇,它高高的去,逍遥在太阳边太阳里闪一片小脸,但是不,你别看错了错看了它的力量,天地间认得方向!它只是轻的一片一点子美像是希望,又象是梦,一长根丝牵住天穹,渺茫高高推着它舞去,白云般飞动,它也猜透了不是自己,它知道,知道是风!林徽因的父亲,将女儿当成掌上明珠,而林徽因,对父亲既充满着敬畏,又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何雪媛是个平凡的女子,并不值得林长民怎生宠爱,但是才华出众的林徽因,自小饱读诗书,是父亲唯一的孩子。父亲疼她,爱她,有父亲在,她不会有受伤的机会。

又是一年人间的四月天。

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后来才知道,那一袭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犹存的梦。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篇四】

《林徽因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今天读完了吴晨阳的《林徽因传》,在短短的几百字里翻阅完了她的一生。

感触很多,想写的也很多。

吴晨阳老师的《林徽因传》这本书,从林徽因的个人境遇落笔,以爱情为基点,向读者展现了林徽因51年的人生经历。

作为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作者吴晨阳,我们可以在《林徽因传》这本书里看出,她对文学的痴迷,对民国知名女子林徽因、陆小曼的深入研究。

是的,只有真心喜爱林徽因的读者才能写出关于她的人生传奇,也只有真心喜欢文字和文学的女子才能写出“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优美诗句。

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位才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引得后人啧啧称奇。

仿佛林徽因除了爱情,其他的都不值得称道。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旦没有了偏见,获得的是何止一个世界。

是的,当我们不再以猎奇八卦为目的,而是深入她的内心,我们会发现,她是一代才女,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

她,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仰望一生的人。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有着出众的才能,倾城的面貌,她学贯古今、中西、文理,将满腹的热情投向建筑及文学领域,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她为了事业,拖着病弱的身躯,不惧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访年久失修的名胜古迹,和梁思成一起写下划时代的巨著。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虽然重病在身,但毅然拒绝美国友人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的邀请,而是为处于苦难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和学生谈话时曾说过:“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做了三件大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她的感情,甚至不在于她的才华,而在于她把她的一生奉献到了伟大的事业中。

而林徽因,无疑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她是值得我们仰慕和敬佩的。

在同肺病抗争了15年后,在一个四月春日的清晨,林徽因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1岁。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人间最美好的四月天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gz85.COM精选阅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模板


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读者们都对作品一书赞不绝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包含了个人感想感悟的读后感。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1)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2)

关于林徽因,早有耳闻,因为徐志摩,也因为金岳霖,但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片段里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位诗人,是一个能让那么多优秀男人为之倾倒的女神,在我印象中,她应该是个柔弱的美女,一个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才女,如今看来,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对她的认识缺失了最大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她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在书中我了解的不仅仅是林徽因,还有林徽因身边的那些文人学士,还有她营造出的那份亲近、优雅、自由的氛围。

林徽因与梁思成能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两家是世交,父辈都是政界名流,又是儒雅旷达的文人名士,两人的出身教养、情趣都十分相似,交往中互生好感也是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在中学时代随父赴欧洲之行,使她对欧洲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她坚定了之后留学的方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梁思成的选择,梁思成在与林徽因交往之前对建筑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概念,在中国,建筑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手艺,没有哪家的名门之后会考虑学习这门手艺,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长子,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出国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学、文学、哲学之类好象才是正道,但他偏偏选择去美国学习建筑,这完全是对林徽因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因为爱一个人而爱她所喜欢的东西,虽说有点盲目,却又是何等的浪漫,而正是这份浪漫成就了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梁思成的影响有多大。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梁启超,关于梁启超我知道的仅是来自于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但却不知他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却是如此细致通达,他一方面希望孩子们接受西方教育,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自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恐孩子们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至于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亲自授课,梁思成的国文功底就是在他父亲的授受下具备起来的。梁启超一方面对孩子们的思想学业循循善诱,另一方面也十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梁思成选择与林徽因一起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没有一声反对,相反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家后人,怎会不出人才?另外,从他对孩子们的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生活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慈父,有时很难让人把他与那个与封建帝制进行冒死斗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联系起来。

作为名门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做学问上却没问半点公子小姐的随意与娇气,他们用了15年时间走遍中国的15个省,二百多个县,二千余处古建筑,而这15年是他们生活最优裕的一段时光,他们却为了他们喜欢的一切,风餐露宿,奔走在穷乡僻壤,没了交通靠走,没了住宿就在山间露营,伴随他们的是粗劣的粮食、泥泞的小路、肮脏的小店里的跳蚤这些怎么与那个优雅的新月派女诗人联系起来,怎么与梁启超的长公子联系起来?而恰恰是这两位用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畏的献身精神梳理出了中国各时期的建筑体系,勾勒出了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他们乐观地面对着种种艰辛,在工作上对每一处古建筑的勘察测量可谓是一丝不苟,娇弱的林徽因也学会了攀爬梯子,帮梁思成一起测量记录,而梁思成不惧危险,攀梁爬柱,用人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测绘下中国辉煌的建筑历史,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让现代的人汗颜哪!

梁思成留美期间,确立了以中国建筑发展史为自己研究的方向。而他为这付出了的努力与经历的艰辛,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的那段颠沛流离连生活都快没有着落的日子里,都从没有间断过,而林徽因是梁思成的最忠实最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梁思成的成就中一半来自于林徽因,无论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文资料的翻译、草图的绘制、论文着作的修改润色,都有林徽因的全程参与,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病床上渡过的,但她并不闲着,而是支撑起虚弱的病体,在病床上帮梁思成完成了诸多研究。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用她对梁思成的爱、对古建筑的爱为中国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对中国建筑界的伉俪,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实在让人钦佩万分,如若现在的众多研究有其万一的实干精神,中国的社会现状也许会是另一种境况,中国的教育也许也多了一份实在。对于两位,我抬头默默仰望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刻苦与严谨,他们的品行也为人称道,儿子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没录取,而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是系主任,后来他们说想都没想过破格录取梁从诫,而如今的社会,应该是想都不用想一定会录取,是吧!

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女子?梁思成与金岳霖都说她是个特别的人,思维很活跃,儿子梁从诫说:在现代中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在写给朱家骅(时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信中对林徽因的评价是: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这是多高的评价啊!一个能让徐志摩倾慕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让金岳霖牵挂一生的女人,一个在沐浴更衣后,穿上白绸睡袍,焚香一柱,面对一池荷叶,在清风中吟诗作赋的女人,又能在恶劣环境下坚持考察研究的女人,在我看来除了特别也真的没有其他恰当的词汇能全面的形容她。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纠葛,梁思成是知道的,林徽因没有向梁思成隐瞒,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是在梁思成之前,是林家的否定及林徽因的态度终止了这段感情,但徐志摩与梁林二人一直是朋友,是梁家的座上客。关于金岳霖,是林徽因主动告诉梁思成的,她苦恼她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就象一个小妹妹请哥哥拿注意,而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也是豁达的,他痛苦万分,但他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老金,那他会祝愿他们永远幸福。这是怎样的一种爱,爱到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愿自己所爱的人痛苦,也正是这种爱让金岳霖断然退出,他认为梁思成是真正爱林徽因的。在这件事中,林徽因是个诚实的人,她对她的感情不隐瞒不欺骗,金岳霖是位君子,说到做到,而梁思成则是位彻彻底底的绅士,就是这样的人格让这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金岳霖也长期与梁家毗邻而居,正是这样的人格让梁家客厅里的朋友始终络绎不绝,这里不乏有胡适、张奚若等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也有费正清、费慰梅等外国友人,在梁家客厅里,言论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也是自由的。

如果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我想张清平的这段话是对梁林二人最好的阐释。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我们还能寻觅出第二个如此特别的女人吗?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3)

她出生在杭州,也正如西湖中盛开的白莲。

她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曾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

她,曾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

她,也曾让金岳霖记挂了一生。

她,叫林徽因。

江南给予了她浑然天成的素雅。不光是烈酒才能醉人,一份清淡,亦能让人魂牵梦绕。她温和、柔婉而坚忍,不像陆小曼那般决绝,而是感性与理性并存。这样的性格,让她与其他女子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来到世上的人都是过客,有的擦肩而过,转身忘记;有的留恋回首,正如康桥上的徐志摩和林徽因。他们都被对方的才华、容貌所吸引,他们一起讨论诗歌,一起游历伦敦,一同徜徉在康河的柔波中。可是,当徐志摩越发沉醉于她时,林徽因却决然地与他分别。为何?只因缘未至。她很清楚,再继续下去不但没有结果,还会被情所伤。埋藏在心中的理性最终还是战胜了感性,只可惜,徐志摩并没有看清。

她最终选择的是父亲挚友的儿子梁思成——一位同徐志摩一样出色的男子。她懂得,春花秋月再美,也离不开一粥一饭的生活。当梁思成十七岁时第一次与她见面,就已暗暗决定要守护她一生了。他曾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她说:“这需要一生来回答。”

人生中会有无数次美丽的邂逅,有的成了过往云烟,有的成了心中美好的背影,有的能厮守一生。这全在于缘,缘深缘浅,早已注定。缘浅了,多少次挽留也是徒劳;缘到了,即使什么都不做最后也能相依。

再想想她的做法,也并无不妥。她与徐志摩相恋,却不能相守,当青春燃烧殆尽后,剩下的只有空洞的岁月。分别并不是背叛,而是一种祝福,一颗垂暮时可以纳凉的种子,一页永不褪色的记忆,人生若只如初见,走过岁月的人总会回想青春,可当恋人已经老去,当时的情感在时间的磨砺下逐渐薄凉,曾经稚嫩的心也已饱经沧桑,自己是否还能像几十年前那样对待呢?如果与徐志摩的相遇灿若春花,那么我相信林徽因更愿意与梁思成相守一生,共品秋叶之静美。有人说人生如棋,一步错,步步错。可一步不错的完美有何意义?人生过于完美而平淡是一种遗憾。错过后的跌宕才是心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是将来回忆的资本。林徽因的选择并不一定正确,却也不能算错,只是情到薄处,难免伤感,但若知他一切安好,便又是晴天。

每个人都会有一块雷区,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因为那是珍藏着最美好的回忆,像是春天最后一抹阳光,那温柔的四月天,那里,才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想及此处,又会想起那首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4)

曾几何时,梦,已变成那个无法触及的臆想。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只是,分明与你说好的,纵算人世纷扰,市井繁华,我们也要在灯红酒绿中相濡以沫地过;只是,当初如此地信誓旦旦许下的诺言,如今为何亦不复存在!梦想,你说呢?

呵!梦想又仿佛让我看见了她行走在云端的身影那个白莲一般如梦似幻地植于人间四月的女子。在那个弥漫烟火的古城,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林徽因怀着一份埋藏于心底的梦想,走过了一树又一树的花开,一夜又一夜的月圆可,如今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寻梦?寻梦。

日子行云流水般的却又经不起颠沛流离,力不从心。曾经的我喜欢筑梦,喜欢徜徉在那片叫做梦境的土地上,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仰首,洗去铅华,清绝明净。直到再也无法继续沉迷的时候,我才会又一次回到红尘陌上,不疾不徐不痛不痒地生活,但是我也渐渐懂得了人生的飘忽不定,学会了随遇而安。

只是,比起千百年之前的战乱烟火,我更乐于在现世的安稳中寻求只浮世的清欢。真的,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任何沉静都不能取代纷繁。多少人仅仅是为过得平静而被战火硝烟呛得遍体鳞伤,数以万计的生命无辜受害,不计其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几近支离破碎。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也许一时摧毁了人们重整山河的信念,但是,绝不可能击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的意志与坚强!从李白愤切斥责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文天祥衷心感叹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照汗青。;精忠报国,万代典范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誓死卫国,勇抗倭奴的张自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将军百战雄心在,直指金戈向台湾的郑成功再到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陈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身为中国人民的儿子,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怀着梦想为国家、为名族、为每一个中华同胞奋斗献身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他们之所以愿意为了祖国为了名族而甘之如饴地牺牲纵算自己落得了一个千古寂寞,愿意为了同胞为了人民而义无反顾地奉献小家而顾全大家纵算这一切烟火被自己的鲜血而浸染得面目全非,愿意为了未来为了所有人明天而无怨无悔地孤身奋战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前线,是因为他们都怀揣着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梦想,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都有一个嘹亮壮歌搬千古绝唱的名字中国人!

只是,再风华绝代辉煌壮丽的过去也无法与现实抗衡,快节奏生活不允许我们频频回首,现在的我们应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始终牢记党的殷切希望,继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这样,我们才会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怀揣梦想,不放弃希望,只要埋头苦干,努力奋斗,终会一步步地让美好的梦想变为动人的现实。

曾几何时,梦,又成为那份触手可及的希望。繁花凐灭,烟散灰烬,那份纯净的梦想又将在冥冥中翩然而至,如今岁月留下的,是你要的那杯茶,是你沧海桑田的家,是每一个人体内流淌的热血激情,是清冷的月光下勇士们寂静安然的叹息,是无数个落日映照下英雄们的绝美风姿!

再次翻开这本散着淡淡油墨味的书,凉薄的记忆被逆袭的时光割裂出千万道伤口,幡然醒悟,我只不过是酸海中的一颗沙,游离在一座兵荒马乱的城。只是太多的梦还未开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空前绝后的不羁之才,都是因为梦想的存在而更有此消彼长的结局,流传千古的传奇,代言不屈和坚强的铮铮风骨。

依旧渴求有一天能够独倚幽窗,静默无声地筑那未完成的翩然的一帘梦,那一帘美丽得无法言说的,中国梦。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5)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漂亮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假若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漂亮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6)

如果你不了解林徽因,而你想了解,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了解林徽因,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摘录几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发几条人生感悟,那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很少看书看到想要扔书的地步,很不幸,这本中招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林徽因传”四个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本书旨在客观地描写林徽因的生平并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许感悟和评价。

虽然书名写着“林徽因传”,但却完全没有按照传记应有的逻辑和严谨纪实来叙事,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带过,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事迹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书不宜称作“林徽因传”。此书只是拿林徽因来吸引的读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绍本书: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尽管作者的笔触较为华丽,但是内容冗长,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连接,虽然以“散文”为名,但没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只是作者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揣测和意淫,华而不实,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华而不实。正如网上所传:林徽因是一个被成功包装的人。字里行间都能显示出白落梅想要抒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还是不能避开世俗,跟随着前人的脂粉俗气,对林徽因大加褒奖和赞颂,说是奉林徽因为女神也不为过;作者又喜爱重复小词小调来说一些玄乎飘渺的大道理,还不断地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导致文章缺少内涵,缺乏深刻。

从本书中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出作者是向往优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许作者本身没有真正地经历过,涅槃过,沉浮过,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鸣的文字,相反却只是一纸浮夸。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7)

看完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感叹于林徽因爱情与事业的传奇经历,尤其佩服于她对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总认为经受了大痛大难的人,才可能对人生的感悟更深刻。当有人说我已不敢付出真爱时,是多么的难受和无奈啊。其实你付出的就是假爱,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

可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情窦初开时,遇见了极具浪漫气质的徐志摩,相拥在康桥。徐志摩愿为她抛妻离子,证明他们当时是已经多么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却果断地离开了徐志摩。当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时他们两人又作陪、又演戏,相聚在一起。难道林徽因一点儿也不留恋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决不可能!

当那种情感像潮水般呼啸而来时,两人却不在一起,心应该就像刀割一样,都在流血。如果是冲动的人,早已不顾一切了,所以我们的历史上才留下这么多缠绵而悲壮的爱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难控制住这种相思之苦。况且他们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和梁思成当时其实还没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个奇女子!

试问芸芸众生,能有几人能做到。

爱真是个双刃剑。当爱来时,轰轰烈烈、甜甜蜜蜜,时间过得飞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伤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甚是艰难。当真的长时间在一起时,又会被无情的岁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传说。有的更是反目成仇。问青天:情为何物?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爱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拥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伤害,可以让你疯狂,可以置你于死地。

学一点林徽因吧,更何况我们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爱得迷离和疯狂。不轻易言情,不轻易去爱。爱情像一杯浓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让你意乱情迷,神魂颠倒,但酒醉后的难受向谁诉说!

我很欣赏林徽因的这种性格,但我做不到,永远。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8)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9)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都牵动着痴情儿女的心。相对于单纯的才子与佳人,才子与才女佳人的故事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成为佳话,在未读《林徽因传》之前我对林徽因的映像停留在情感问题上,而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徽因的认识度更广了,这位才女的丰富一生让人惊叹。

徐志摩在我眼中一直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词,而林徽因是理智的,浪漫与理性的相遇注定碰撞不出爱的火花。事实也是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注定是诗友挚友的关系。而梁思成相较于徐志摩来说有的不仅是浪漫还有幽默更多的就是那份理智。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扰),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结合是美与智慧的结合,是才与情的碰撞!

李清照的才思让人折服,木兰的坚毅让人钦慕,而对于兼而有之的林徽因更是让人佩服!林徽因是中国建筑的巾帼。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她还是挽救濒临灭绝的泰蓝的第一人!林徽因才气逼人,她得诗作是心得歌声,她的文章是现实的呐喊!林徽因的坚毅让人感动让人钦佩,身患疾病的她从没有在病魔的面前低头,她在与病魔斗争,期间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行对中国文学界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读《林徽因传》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与才情所深深折服,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小说,值得一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10)

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种花

不知是因为喜欢春天而喜欢花,还是因为喜欢花而喜欢春天,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春天,喜欢上了花开,喜欢阳光温暖,喜欢微风拂面,喜欢柳枝的婀娜,喜欢百花的娇艳,喜欢身处春天的那种心境,清新、明亮。

喜欢春天自然喜欢如人间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爱白莲,而她也如白莲一样纯净优雅。我总觉得民国时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种独特的美,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现代美。

我想这和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些传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陆小曼如张爱玲……与林徽因关联最多的就是陆小曼和张幼仪了,因为一场康桥之恋,因为一个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莲,那么陆小曼就是一朵红玫瑰,张幼仪就是那院子里的月季。

原来爱有很多种姿态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场康桥之恋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出国留学一起研究古建筑,演绎了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我既为没有结果的康桥之恋感到遗憾又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想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选择离开或许是因为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担不起这样的爱情。

她自己的解释是爱的不够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说的话,那她又怎会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会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后她将一片飞机碎片常挂在自己房中,也许只有徐志摩才是她真正的知己。

之所以说是因为爱的不够多,这种心理或许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即自我运用心里策略来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其中一个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过歪曲现实来为自己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而不爱就是她为自己的离开最合理的解释。

林徽因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说,我都觉得他们没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结局。林徽因向往的是人间烟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经不起油盐酱醋的。

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细水长流,成全了徐志摩永远的浪漫情怀,就好像一朵花开到最好的时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远。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就像陆小曼对徐志摩那极致的波澜壮阔的爱。为了他和王庚离婚并打掉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好的结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对她是敬佩的,敬佩一个女子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爱是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

相对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温柔,对陆小曼的宠爱,他对张幼仪是那样的绝情,张幼仪为他无悔的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而他对她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一个传统的女性独自出国,语言不通没有亲人,要面对多么大的困难,而他对她却是不管不问。但张幼仪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着她的,面对离婚她还是选择了给他自由。面对这样的境遇,她没有沉沦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这种大度也是源自于爱,一种安静的爱。

所以我把张幼仪比作院子里的月季,把陆小曼比作玫瑰,一种代表家庭一种代表爱情,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没有承担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应承担责任,他追求的是爱情。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又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据说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请到了北京饭店,之前没有说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为何,待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的金岳霖已是一个老者,他对她情深至此,此时的林徽因是最让我羡慕的,这样的爱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原来爱有很多种,有的爱的清澈,有的爱的热烈,有的爱的平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时会说看那个女生长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说长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会开玩笑的说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实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拥有着让别人羡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家世,好的教养,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诗意的才情还有许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业。

一个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的,林徽因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还有一个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爱的母亲,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是不那么快乐的,从小便学会了在母亲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懂事聪慧的女儿,所以她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比同龄人成熟的要强的人。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对待爱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为什么顺利的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上,病痛也无法让她停下脚步,参与国徽的设计更是无限的荣耀,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难不被人喜欢的。

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师,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业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觉得这是她和张爱玲、三毛、萧红她们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是优于她们的地方,她不仅会写作,她还有自己热爱并执着的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写得多么的适合她,多么的美,正对着她的诗“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11)

幸运得到了一本《《林徽因传》,仔细阅读后,惊叹世间竟有这位奇女子,集美丽、才华、骄傲、事业于一身。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在中国文学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个用一生追逐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和小说,作为建筑学家,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和才华有目共睹,众人称羡。

我喜欢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矫情,尽管出身名门望族,但她却待人落落大方,从不摆架子。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走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她却乐观的生活。她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倾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人世。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篇12)

之前并没有认真读过林徽因的传记,而她的种种,流传在民间,被人们反复咀嚼的似乎是她的各种风花雪月。出身名门,容姿艳丽,有不少的情感纠葛,有更多的浪漫情怀。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才女,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被过度消费,印象当中甚至于被贴上了类似娱乐明星,社交名媛的标签。

而作为传记类文章,能抛开作者的个人情感,让这样一个叙述的对象,真正的存活在尘世间,更是难得可贵的一种态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离我们似乎很远,但是又感觉离我们很近的林徽因,她拥有好的出身,拥有不少的社会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同样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毅力。能在异国灿烂芬芳,也能在回国后清苦的学术研究中,努力操持生活的苦计。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有她的情怀,有她的“窗内”世界,却也能在被抛入“窗外”的泥泞时,坚强跋涉。她是多么真实的一个存在啊,她才华横溢,似乎可以飘扬在天上,但是她又低调内敛,鲜活地徜徉在人间。她也有缺陷,也有被人不喜接纳的一部分,但是通过作者相对比较客观的陈述,我们似乎更能相信,一代“女神”,在这个世界里,她那么畅快地走过。

[心得]读柳林风声有感推荐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心得]读柳林风声有感推荐,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呢?或许,在我们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悟会更深,这时候最适合写一篇心得体会了。 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今天的编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关于“[心得]读柳林风声有感推荐”的好文章,如果你觉得这份资料有用请将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同事!

四(4)班黄胤宇

我看过各式各样的书籍,有童话类的《柳林风声》,有冒险类的《查理九世》,还有科普类的《马小跳爱科学》……其中《柳林风声》这本书就像绚丽多彩的贝壳,时刻留在我的心间。

柳林风声讲得是:在一个柳林、河流旁生活着聪明细心的水鼠,机智勇敢的鼹鼠,稳重老练的獾,放浪不羁的**和浪迹天涯的航海鼠,描写了季节的流转,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变化,以及动物们之间真诚的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故事。

我很欣赏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朋友之间如果遇到挫折时,不要害怕,也不要心灰意冷,要用自己真挚的爱去感动对方,让他(她)来和你和好;别人有麻烦时,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遇到困难,不能像火锅上的蚂蚁一样到处乱跳。我们必须冷静、冷静,共同努力解决困难。

这本书就像人生的明灯,为我照亮前面的路,它告诉我人生的感悟: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的珍贵,朋友之间的帮助是多么的重要……让人回味无穷。

网友推荐:银行服务心得体会(1020字)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一】

毕业了,经过面试考核,我非常幸运的进入到了xxx银行工作,成为了一名银行柜台服务人员,为众多的客户办理业务,解答疑难问题。

想要做好这份工作,也是需要有恒心毅力,因为银行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群,不管客户是怎样的人,我们都需要尽可能的让客户满意,不能让客户感受到任何不快,毕竟每一个客户都是需要尊重。我作为一个新人,遇到过很多客户,与他们沟通困难,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太过执着,我做的并不对。

每次遇到这样的客户,心情都很差,但是经过了几个月的工作以后,我调整心态,耐心对待每一个客户后,发现其实客户都是比较容易沟通的,不过在沟通的时候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给客户多一分尊重,给客户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现在银行服务业务有很多,需要我我们做的事情也很多,服务需要我们每个员工都具备,有礼仪,懂礼貌,知进退,明是非,在接人待物方面不能傲慢。给客户一份尊重,给他人一份关怀,才能够收获客户的好感,虽然每天都要保持微笑,甚至经常为了保持礼仪非常累,但是却不能少。

这是银行的策略,我们就是执行者,为众多需要服务的客户提供帮助,每天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我们就必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工作都一份责任感,任何时候都牢记尊重客户,不能与客户计较,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很多,不能经常把这些负面情绪放在心中,这只会给我们自己增加负担,不断的包袱会把我们压垮。

银行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有业务上的,也有沟通上的,更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在银行时刻都需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接受他人的教导。只有在岗位上学的多了,我们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有多么出众,骄傲自满,只会让工作的路越走越窄,我们必须要学会在工作中分析,学习,才能够在银行做好工作。

虽然银行的工作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也不能少了进取之心,不能缺乏自强的奋斗只有愿意不断进步的人才可能走的更远,哪怕是一个新人也一样要面临很多选择,适合的岗位才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才能让我们不断努力,或许我们走的不远,但是我们却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服务工作虽然不好做,需要灵活应变,但是也需要尽职尽责,做好每天的任务,只要我们做到让客户满意,自己安心,又怎么可能做不好工作。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二)

金融业的竞争,是一种信誉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谁的信誉好,谁的服务好,谁能更适应顾客的需要,谁就能占领更多的市场。银行服务体现的是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孕育着银行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品牌。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立行之本,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从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狠抓优质文明服务,形成“大服务”的格局,才能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的整体水平。

一、充分理解和认识服务的内涵,是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的动力。

服务是一种管理。优质文明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能促进优质文明服务水平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的好坏体现着一家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银行在实施优质文明服务战略过程中应严格依靠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规范、统一着装、仪表举止、文明用语、电话用语等,这些都必须形成制度,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

服务是一种文化。银行构建服务文化体系包括:员工要有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要有以服务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要有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互帮互助和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条船”思想和身为银行员工的自豪感等等,这种有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可以使银行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这种服务文化的激励作用。

服务是一种精神。银行文明优质服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引导职工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行兴我荣,行荣我荣为服务理念,以信誉第一、优质服务、廉洁守法为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确立和完善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树立客户第一、主动服务、整体服务的观念。文明优质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从领导到员工,从一线到二线,从经营业务到内部管理,从行里到行外,都要相互配合协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服务是银行经营的载体,是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银行经营必须通过银行服务才能实现,银行服务本质上就是银行经营。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家银行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其所能吸引的客户数量和工作效率,因此,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关系到银行经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关系到银行的竞争能力,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银行服务的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如何持久地赢得市场是每一个企业需要永远面对的问题。银行要随时以客户为中心,调整自身,服务要从单纯经营金融产品转移到维护和加深与顾客的联系上,仅仅重视满足顾客的需要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客户需要背后复杂的各种因素,只有紧紧抓住维护与顾客的关系这一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多样化、特色服务,满足顾客多层次需要,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顾客”概念是一个“大顾客”概念,不仅银行直接服务的对象是顾客,与银行服务有制约关系的部门,甚至银行自身的员工都应视同为顾客。银行在处理与顾客的关系上,应树立大市场、大客户的意识以及“服务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对制约与顾客关系的因素进行协调管理,增强客户的稳定性,没有良好的服务作保障,即使一时被拉过来的客户也可能会跑掉。优质服务就是信誉。

二、强化和提高服务意识,是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的前提。

要全面动员,深入发动,大造声势,宣传优质文明服务。优质文明服务关系到企业形象,因此,要必须做到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对内通过集中考试、突击检查、模拟测验、集中培训等形式,督促员工熟练掌握优质服务的内容;对外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分步实施,责任到人。对文明服务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订阶段性目标,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细化和充实。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员定岗,用具定位,操作定型,服务定时,努力实现井然有序的工作秩序。

完善机制,严格考核,公开标准,奖罚兑现。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度化。要结合本行实际,建立严格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制订和完善严格的岗位规范、各项业务的具体服务标准和业务操作规程,同时将有关经营管理、业务操作、内部管理等规章制度,按专业分工进行系统完善、整理和汇编,并要求全体员工对本职岗位每项操作规程熟记会背,熟练规范运用。做到每天从接待第一位顾客到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有统一、详细、明确的标准,使每位员工接待顾客有礼、有节、有度,处理业务规范、快速、准确,让顾客感到和谐、友爱、温馨。

实施“一把手”工程,搞好优质文明服务。优质文明服务不只是个单纯的服务问题,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靠的是以优取胜。优质服务是立行兴业增效之本,因此必须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工作决策的总体思路,全面实

施“一把手”工程。要成立以行长为组长的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支行、营业部也要层层签订优质服务责任书,将各项指标量化、细化,责任分解到人,并纳入行长目标管理体系考核。在每年年初的工作安排中,都把优质文明服务工作作为贯穿全年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抓不懈。

搞好服务是事关银行社会形象,影响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银行每个机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相互支持、配合,增强服务意识,顾全大局,发挥整体功能,努力提高全行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一个中心、四个层次”的服务大格局,即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一线为客户服务,在各服务窗口、部门为客户提供品种多、效率高、质量好的金融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各管理、科技和后勤部门要根据一线的需要,想方设法搞好服务,提供保障;领导为群众服务,领导干部要体察民情,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级为下级服务,上级行要统筹规划和指导基层行的优质文明服务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奖励,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对下级的工作积极给予支持和协调。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三】

当今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银行本身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超值的优质服务,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服务就是用服务者的脚去穿顾客的鞋子。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满足顾客的需要,这就是服务。而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做到五勤:眼勤、嘴勤、耳勤、手勤、腿勤;四好:职业形象好、服务态度好、服务技能好、回答问讯好;三不怕: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烦;学会感激体谅客户,一切为客户着想,洞察先机,将最优质的服务在客户表达前完成。

不同客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求,并学会通过察言观色的方法来辨别这些需求,并根据客户类型的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我是今年开始轮岗到业务主管,首先我明白时间对客户来说是金钱,而我们工作的速度就是效益:有时碰到客户来开立账户,首先我要明白她开户的要求及用途,然后耐心解释,并做好所有相关手续的填写,并一步到位,不让客户来回跑趟。由于我们支行处于总部的旁边做起事来也方便,能当天开户的就立刻去为客户争取,尽量让他们满意而归。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使我明白了有效的沟通要以诚为先,从心开始,要用爱心和客户交流,才能赢得客户的心。概括起来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微笑改变命运。文化铸就品牌。沟通从心开始。有礼走遍天下。服务创造未来。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四】

今天距离7月26日的服务与礼仪培训已经接近两周了。行里精心的准备,使我有幸聆听了专业资深专家的指导。原以为是枯燥乏味的业务学习,在专家老师深化浅出的细致讲解中,特别是从我们身边认识的工作、日常的生活入手,真实的案例、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感慨颇深。

在商业银行这个大家庭里,我是一个刚加入不久的新人。实习的这段工夫慢慢地认识了商行这种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也自觉地融入到了这个优良的工作环境中去。刚开始的时分觉得银行柜员的工作很简朴,很平凡,每天迎来送往不同的客户,办理着自己已经很认识了的业务,按照行里的规定,完成着属于自己的“任务”。

但慢慢发觉,一切规定都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做是对的,而怎样会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发觉了。参加工作的这段工夫,有一位对我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客户,她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大娘,带来的钱是用报纸精心包着的,询问后明白她是想把钱存一个定期。

大娘很亲热,我便耐心地回答着她的问题,深怕我的回答还有让她不明白的地方,但就是这样一个让我觉得很平常的事,大娘却在办理完业务后,用一种很不好意思的语气问我:“你们这有揽存任务吧?”我很疑惑的点了点头,大娘很肯定的笑笑说:“我这个钱就给你揽存吧”。我不断地和大娘说谢谢,她的身影慢慢地离开了银行的营业大厅,可她的几句话却让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因为她肯定了我的工作。然而我明白,是大娘诚恳的态度,和善的微笑打动了我,真正应当做到的是对待每一位客户都是给以真诚的微笑和最认真的服务。

全国的很多行业都在提倡微笑服务,很多人挖空心事的对镜训练,企图练出一副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以至练到腮帮子发胀,这才认识到,在银行里,微笑并不像点钞或者打算盘那样可以练得出来,微笑不是一种职业化的笑容,而是一种情绪,也可以说是一种气质的流露,是微笑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是他们充盈的内心世界真实、自然的流露,也是对待工作热爱,对待大家真诚的体现。

有的时分换位思考一下,客户真诚的微笑会打动我们,那我们发自内心的微笑也同样可以打动客户吧。培训中有这样一句话“服务态度是弥补服务过程不足之处的‘修复剂’”。在柜面工作中,经常发生因为所要办理的业务手续相对比较繁琐的时分,当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可以理解银行,偶然会遇到对此抱有埋怨的顾客,这时分需要的是更周到的服务,更耐心的解释和真诚的微笑。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尽量保证客户的利益,尊重客户的想法。在非原则性的事上不要随便对客户说“不”。

所以我们提倡的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称赞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绝不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它应当是我们播种的思想所收获的行为,并成为我们每一个商行人所具备的习惯和品格,这种思想就是要有集体荣誉感,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积极生活,乐观助人的优良意识,这不仅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更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们的商业银行被称为“草根银行”,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我们要做到的是做老百姓最贴心、安心、省心的金融机构,以服务、更好的服务、卓越的服务、完美的服务回报大家。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工作人员的努力。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五】

金融业的竞争,是一种信誉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谁的信誉好,谁的服务好,谁能更适应顾客的需要,谁就能占领更多的市场。银行服务体现的是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孕育着银行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展此刻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品牌。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立行之本,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从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资料、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狠抓优质礼貌服务,构成“大服务”的格局,才能提高优质礼貌服务的整体水平。一、充分理解和认识服务的内涵,是开展优质礼貌服务的动力

服务是一种管理。优质礼貌服务水平的提高务必依靠于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能促进优质礼貌服务水平提高。优质礼貌服务的好坏体现着一家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银行在实施优质礼貌服务战略过程中应严格依靠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规范、统一着装、仪表举止、礼貌用语、电话用语等,这些都务必构成制度,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

服务是一种文化。银行构建服务文化体系包括:员工要有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要有以服务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要有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互帮互助和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条船”思想和身为银行员工的自豪感等等,这种有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能够使银行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这种服务文化的激励作用。

服务是一种精神。银行礼貌优质服务活动的核心资料是引导职工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行兴我荣,行荣我荣为服务理念,以信誉第一、优质服务、廉洁守法为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确立和完善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树立客户第一、主动服务、整体服务的观念。礼貌优质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从领导到员工,从一线到二线,从经营业务到内部管理,从行里到行外,都要相互配合协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服务是银行经营的载体,是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银行经营务必透过银行服务才能实现,银行服务本质上就是银行经营。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这天,一家银行的服务范围、服务资料、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其所能吸引的客户数量和工作效率,因此,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关系到银行经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关系到银行的竞争潜力,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篇六】

服务是柜面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应对近期不断提高的服务标准,尤其是对“投诉”的零容忍,使得大家都倍感压力。

纵观一月份我行全部的有责投诉工单及处理,我更是体会到如今我们面临的考验能够说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其中主要是客户对我们银行的业务流程或是内部制度的不理解或是误解而造成的投诉其中也有部分网点及工作人员也没有尽到安抚或者解释的职责,导致客户不满情绪的升级,造成投诉的后果。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我行目前针对投诉处理从严的原则,即使在客户取消投诉后仍被列为有责投诉,这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容许有一丝疏落,在接待过程中也不能马虎大意,从而杜绝投诉的发生。

我目前的岗位是对公柜面,接触的都是比较熟悉的对公客户,所以应对的服务压力相对来说轻一些,但是也正因为都是熟客,所以在接待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我新标准服务的一些要求,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对待服务的细节方面更是要处处留心,譬如双手服务等细节。其次在业务的操作尤其不能出错,不然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投诉的发生就不可避免,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务必用心学习业务知识,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避免差错的发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关注细节,尽可能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得到客户的认可。

[推荐心得]读《丰碑》有感开头(540字)


在我们对一些事情受到启迪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写好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推荐心得]读《丰碑》有感开头(54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丰碑》有感开头【篇一】

我坐在沙发上静静读着《丰碑》,感受着这位冻僵的老战士舍已为人帮助他人的伟大情怀。

《丰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战士为了让其他战士们穿上棉衣,自己却并行死在了云中山,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他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有人都对他敬军礼。

这个故事使明白了:作为集体的一员,大家都就该关心他人,照顾他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记得小时候太调皮,不懂事,有一次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捽倒了,我没有理他,可一想还是过去把他扶起来吧!于是,我帮助了他,他也谢了我,从此我才知道关心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我也经常关心别人。

希望大家都能关心别人,做一个好孩子。

读《丰碑》有感开头【篇二】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赞扬长征精神的文章,其中令我最受感动的是《丰碑》。主要内容是写一位军需处长将御寒衣发给战士们,自己却冻死在漫漫雪原上的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奉公、舍己救人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文章讲述了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物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的事。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尤其是他身为军需处长,本应该,也可以多拿几件御寒衣物,而这位军需处长非但没有多拿一件衣物,还把自己的衣物也发了下去,甘愿自己冻死,却让战士们穿着棉衣行军。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吗?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被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当我读到“一个冻僵的老站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大雪很快地覆盖可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时,我发现,老战士的神态那么镇定,可见他对死死亡是早有准备的呀!看看现在的人们,贪生怕死,特别是那些小偷,强盗······在自己的地盘说什么不怕警察,结果警察来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还不顾别人的生死,抓个人来威胁警察,叫他马上离开。着种行为非常恶劣,非常可耻!敢做这种事的人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再看看军需处长,他就是发衣物的,而他却因为缺衣而被活活冻死,是因为他把所有饿衣物留给了战士。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而没有想到他自己,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我呢?平时只会自己独吞,不会与别人分享,如果说我是那位军需处长的话,就我这种心理在关键时刻还能把棉衣发给战士们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今后,我一定学习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和热爱集体的精神,做一名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

读《丰碑》有感开头【篇三】

当时间凝聚在1935年时,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服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

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水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一时还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这时老军需处长那晶莹而高大的丰碑似乎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我仿佛从他那十分安详、镇定的眼神中看见了:他感到安慰,战士们都没有倒下,自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但顿时我感到一阵惭愧,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与常年积雪化为一体,我却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经不起任何的挫折,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知难而进,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将来保护祖国,动手建设祖国。

老军需处长化成丰碑,不仅仅记载着他的光荣事迹,更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读《丰碑》有感开头【篇四】

从1934年始10年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战士们不得不走上漫漫的长征路。在长征路途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多少烈士在长征中牺牲了。

《丰碑》也是其中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他只穿着薄薄的破旧的衣裳,飞雪覆盖了的脸庞,但他还是那么安详。

读完《丰碑》这个故事,我的眼眶湿润了。老军需处长薄薄的单衣紧贴着他的身躯,显得是那么瘦小,是那么虚弱,他难道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吗?并不是,他把自己的大棉衣给了战士们,把自己吃的粮食给了战士们,老军需处长用自己一个的生命,换得了几个战士能走出雪山的希望,这是多么强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啊!老军需处长,处处为他人着想,舍己为公,先人后己,为了能让战士有生还的希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老军需处长就像一个晶莹的丰碑,说他屹立在雪山上,还不如说他永远屹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为了让战士生还光荣殉职。

老军需处长让我联想到了另一位战士赵一曼。赵一曼是东北军政委委员中的一员。在一次战役中一个小侦察兵找到了一个粗瓷大碗给赵一曼烈士乘了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烈士知道这碗饭是从病号那里乘来的,把乘来的米饭,偷偷背着侦察员把高粱白米饭换成了野菜粥,这是多么的感人,让我十分敬佩!

看完《丰碑》我热血沸腾,让我们把长征精神永远铭记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读《丰碑》有感开头【篇五】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赞扬长征精神的文章,其中令我最受感动的是《丰碑》。主要内容是写一位军需处长将御寒衣发给战士们,自己却冻死在漫漫雪原上的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奉公、舍己救人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当我读到“一个冻僵的老站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大雪很快地覆盖可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时,我发现,老战士的神态那么镇定,可见他对死死亡是早有准备的呀。看看现在的人们,贪生怕死,特别是那些小偷,强盗······在自己的地盘说什么不怕警察,结果警察来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还不顾别人的生死,抓个人来威胁警察,叫他马上离开。着种行为非常恶劣,非常可耻。敢做这种事的人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再看看军需处长,他就是发衣物的,而他却因为缺衣而被活活冻死,是因为他把所有饿衣物留给了战士。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而没有想到他自己,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我呢?平时只会自己独吞,不会与别人分享,如果说我是那位军需处长的话,就我这种心理在关键时刻还能把棉衣发给战士们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今后,我一定学习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和热爱集体的精神,做一名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

[推荐心得] 读呐喊有感范本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推荐心得] 读呐喊有感范本,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的含义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来鼓舞当时有思想的进步青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看鲁迅的小说不是头一次,从前看过《孔乙己》和《故乡》,这篇都收录在了《呐喊》之中。记忆深刻的是《孔乙己》中的茶馆挂着“莫谈国事”的牌子,有个古板破落的孔乙己,抱着酒郁郁寡欢的酸儒。还有《故乡》里唯唯诺诺叫着“老爷”的闰土。《孔乙己》若说是充满欢笑的悲剧,《故乡》总让我觉得是令人心酸的喜剧。

两相对比,不过都是时代阶级影响下的牺牲品。人性是天生的,却也可以被社会轻易改变,有些是潜移默化,有些却是被逼无奈。几多欢喜几多愁,看似是令人忍俊不禁的背后却是对于一个社会的冷嘲热讽。这些文章对于那时的人们也许是尖刀,是锥子,尖利的撕破社会的表象,锐利的刺在人的心头,隐隐作痛。但是今时今日的我却看的笑了,笑那时的人们冷漠以及麻木,但是回过头我却无法耻笑那个时代,那也是人性,被时代,被生活所逼的人性,最直接的体现在了《药》、《狂人日记》,“易子而食”也许真的存在,沾着他人鲜血的馒头从口,顺着咽喉进入胃里,不知是否会治好那种病,但是那时的人都病入膏肓,这味灵药能给人唯一的希望与救赎。

心头涌上的感觉没有蔑视没有痛彻心扉,只是一种苦苦涩涩的,无可奈何的无力之感,只是这样,只能这样。

鲁迅先生塑造的另一个名叫阿Q的人,他有一种自我打气的方法,或者说是自我欺骗,叫“精神胜利法”,在心里无限安慰自己,给自己以慰藉,这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在时代深渊里自我救赎却迷失自我的可怜人。这其实也是人性,病态的人性。这么多令人扼叹惋惜的人物,不过只是因为人性,我只能说鲁迅先生啊,这真真是一个最酸楚的笑话。

鲁迅先生这些小说收录在了一起,取名叫呐喊,呐喊的是中国时代的觉醒,呐喊的是人性的觉醒,呐喊的是梦想的觉醒。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可以改变人心,可以改变友情,可以改变一切,我们不该强求一切都保持原来记忆中最好的模样,其实我们自己也改变了,为何要强求他人。感情会褪色,会变质,但是记忆不会变,感情变了不是你的错,但是忘却了记忆却是你的错了。我们可以对社会的黑暗感到无奈,感到愤懑,但是绝不能就此沉郁,我们应该拥有希望,应该有着为时代进步努力的梦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才是应该拥有的新的希望。

从前的鲁迅先生用笔在呐喊,是许许多多的人觉醒,是中国也从黑暗中挣脱,是无数的同胞在真挚沉重的呐喊中找到了人性之初的善。

呐喊的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冷峻的笔锋下真挚的呼唤,我听到了,人们听到了,中国也听到了。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