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通用七篇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通用七篇。

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您知道王昌龄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吗?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全文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二】

王昌龄《诸官游招隐寺》原文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三】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四】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全文赏析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五】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写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六】

《宴南亭》(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宴南亭》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9首。

【原文】

宴南亭

作者:唐·王昌龄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注释】

①纳:放置。鲜洁:指新鲜洁净的食物。

②金管:箫笛类乐器。阕:乐终。

③酣竟:指宴罢。竟,全诗校:“一作意。”

④杳霭:昏暗迷蒙的样子。

⑤鸟:全诗校:“一作鸣。”

⑥如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⑦道:全诗原作“上”,校云:“一作道”,据改。

⑧绝:全诗校:“一作阔。”

盛唐代表王昌龄的古诗选录【篇七】

杨花凋谢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左迁:即贬官,降职。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表明自己的无辜:洛了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gz85.COM精选阅读

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四篇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王昌龄古诗词吗?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篇一】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篇二】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全文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写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篇三】

王昌龄《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选录【篇四】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全文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汇编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让人不容错过呢?面对这些问题,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二】

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原文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三】

王昌龄《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四】

《宴南亭》(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宴南亭》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9首。

【原文】

宴南亭

作者:唐·王昌龄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注释】

①纳:放置。鲜洁:指新鲜洁净的食物。

②金管:箫笛类乐器。阕:乐终。

③酣竟:指宴罢。竟,全诗校:“一作意。”

④杳霭:昏暗迷蒙的样子。

⑤鸟:全诗校:“一作鸣。”

⑥如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⑦道:全诗原作“上”,校云:“一作道”,据改。

⑧绝:全诗校:“一作阔。”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五】

《出塞(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

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白话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代表作【篇六】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7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王昌龄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一】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二】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三】

《斋心》(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斋心》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4首。

【原文】

斋心

作者:唐·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注释】

①女萝:指松萝,地衣类植物。

②紫葛:紫藤,葛藤。

③黄花:菊花。

④娟娟:清丽美好貌。

⑤“朝饮”句:《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吸风饮露。”又,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以饮花之露比喻修身洁行。

⑥云英:即云母。矿石名。析为片,晶亮透明。

⑦精魄:精神魂魄。

⑧寥寥:空阔貌。宇:全诗校:“一作府。”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hnyǔlinjiāngyrw

寒雨连江夜入吴,

pngmngsngkchǔshān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yngqīnyǒurxiāngw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pinbīngxīnziyh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朋友。

3.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4.平明:清晨天亮时。

5.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6.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五】

王昌龄《江上闻笛》原文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六】

王昌龄《咏史》原文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七】

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原文

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

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濆。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